875亿“提前批”地方债开闸 平均发行利率降低 2020年元旦后首日,地方债即以公告发行,这是近年来发行最早的地方政府债券。 根据Wind统计,1月2日,河南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岛市等总计36只、875.7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元旦后地方债“提前批”发行 1月2日,河南省发行12只、总计519亿元地方债;规模最大的一只“20河南债08”专项债期限10年,票面利率3.38%,全场倍数11.69倍。四川省发行24只、总计356.71亿元地方债;规模最大的一只“20四川04”专项债期限10年,票面利率3.38%,全场倍数12.41倍。 1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披露计划发行三期30年期、面值总额为 37.1 亿元、11.74 亿元专项债券。四川省继首日发行后,再次披露拟发行69.505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专项建设债券,49.3亿元工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和文化旅游专项债券、31.865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和学校、医院建设专项债券。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新年后首个工作日便开始2020年的地方债发行,是为了尽快让“提前批次”的地方债资金使用见效。预计“提前批次”专项债额度会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的项目;在区域的选择上,优先考虑了前期专项债额度使用充分且拨付及时的地区和今年春天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新增地方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从2015年的0.64万亿上升到2019年3.06万亿,在地方债发行总规模中的占比从16.8%上升到70.1%,逐渐成为地方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2020年地方债,市场机构已经普遍预期发行节奏继续前置。 目前,市场预计2020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在2.9-3.35万亿元之间。例如,国盛证券预计2020年新增地方专项债限额2.95万亿左右,新增一般债限额9800亿左右,合计新增限额接近4万亿。中信证券预计专项债可能与赤字率搭配,即2.8%赤字率对应较高的规模——3.35万亿,3.0%的赤字率对应3万亿规模,2020年新增规模很大可能在3-3.35万亿的区间,具体要看中央及财政部对今年基建的预期以及地方政府综合偿债压力的权衡。 截至1月2日,已有河南、四川、青岛、湖南、浙江等地公布了1月份的专项债发行计划,累计发行金额为4650亿元,其中流向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收费公路、社会事业的资金最多。其中2293亿元在1月份发行。 “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已经启动,而且1月的发行量较大,因此当前市场担心该部分债券供给会打破当前市场的供需平衡。”张旭说,地方债的集中发行会对市场造成一些扰动,但不会形成向上或是向下的趋势力量。 在不考虑监管指标等约束的前提下,央行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继而商业银行用其承接地方政府债券供给。例如,2015年置换债大量发行时,央行灵活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降低融资成本;财政部对各地发债规模和节奏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调金融机构加大通过定向发行债券方式置换的力度。上述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2015年2月末时AAA级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3.61%,到该年末时已经下降至3.17%。 张旭说,2020年发行的地债同样需要地方政府来支付利息,这与2015年的情况本质上是一样的,央行大概率会为地方政府营造一个稳定的融资环境,不必担心10年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上行。 2019年个别地方利差超60bp 2019年全国地方专项债发行2.15万亿元,市场普遍预期2020年将超过往年。 1月3日,财政部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地方债券发行4362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再融资债券、置换债券分别发行30561亿元、11484亿元、1579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分别发行9074亿元、2148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四季度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结构改善。 根据中信证券统计,2019年全年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中,土地储备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0%;其次为棚户区改造和收费公路,占比分别为35%、9%。其中,2019年前三季度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仍以棚户区改造和土地储备项目为主,分别占比37.39%和36.72%。2019年9月份这一结构开始有明显改善,乡村振兴作为地方债募集资金第一用途,占比32.22%,超越了土地储备项目募集资金占比26.84%。棚户区改造项目募集资金占比降至8.18%,收费公路募集资金占比进一步提升,在9月份达到16.47%。地方债募集资金结构出现改善对于未来地方债流入项目的进一步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财政部披露,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降低,平均发行利率3.47%,同比降低42个基点;较国债收益率平均上浮27个基点。不过,不同地区有所分化,个别地区与国债的利差超过60个基点。 “我们预计今年新增专项债的额度在3万亿左右,发行量和净发行量均明显超过2019年,因此让地方债与国债之间的利差处于舒适区间是十分必要的。”张旭说。 此前,财政部曾经出台文件,要求地方财政部门不得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通过“指导投标”“商定利率”等方式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 从债券供需-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越高,市场投资者的需求就越强,也就越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券的顺利发行。 地方债平均发行期限延长。在保持3-10年中长期债券为主要品种的基础上,15年、20年、30年期等超长期限品种发行进一步增加。地方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0.3年,同比增加4.1年。其中,10年期以上债券发行8105亿元,较去年增加7579亿元。 与之前相比,2019年全年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仍集中在土储和棚改,2020年一季度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分布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生态环保、水务水利、社会事业和收费公路等民生项目上。
人均GDP将迈上1万美元台阶,怎么做到的? 2019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积极作为、主动施策,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笃定前行。 2019年,“中国号”巨轮在高质量航道稳健行进,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在全球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增速最快。图为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缓缓驶离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计海新摄(中经视觉) 风景这边独好 2019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发展韧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风景这边独好”。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强调。统计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预计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 “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都在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较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 扎实做好“六稳” “六稳”工作扎实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2019年,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行税费减免等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统计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79万人,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连续7年超过1300万人。 2019年以来,通过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缓解银行流动性约束;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下,银行对实体企业的贷款不断增长,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领域的重点风险及时精准、主动化解防范,平稳有序处置包商银行等高风险机构,有序处置民营企业债券违约。 “稳外贸”工作扎实开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边贸创新发展等政策措施。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8.5万亿元,增长2.4%。其中,出口15.55万亿元,增长4.5%。 “稳外资”工作成效明显,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稳外资20条”政策措施。加快放宽市场准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减至40条,自贸试验区版减至37条。2019年前11个月,实际利用外资8459亿元,增长6%;对外直接投资6803亿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4万亿元,增长17.5%。 “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增速总体平稳,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增速比前8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增速较快,有效补短板、增后劲。同时,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2019年前11个月地方债券发行43244亿元,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99%。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打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着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广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增强了投资信心。“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营商环境的提升。特斯拉在上海建设工厂速度非常快,2019年1月份举行开工仪式,11月份上海产的特斯拉Model 3就已经进到所有中国的门店,10个月时间完成了从一片空地到工厂建成,并把车辆运到各地门店的整个过程。”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 持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 2019年,通过持续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生根。2019年1月至10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9688.94亿元,其中减税16473.26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3215.68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数额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曾一度受阻,而在2019年1月至11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5亿元,净利润816万元,减税降费为公司节约了400多万元。 “减税不仅仅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同时更激发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大生公司副董事长、总会计师漆颖斌表示。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19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档两优”框架基本形成,对大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的准备金制度,引导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回归本源。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精准滴灌,加大结构调整引导力度,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2019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3.3%。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2019年,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我们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确保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从央企到地方国企,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央企业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2019年1月至11月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4%。 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效果显著。从2018年11月5日提出,到2019年7月22日开市,科创板万众瞩目。截至2019年11月5日,科创板迎来了46只新股。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符合预期、基本平稳,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一大亮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显著增强。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通过一系列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举措,我国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号”巨轮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稳健前行。
释放8000亿元资金!全面降准将有效提升市场信心 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那么此次降准对市场影响如何呢? 投资评论员吴煊表示,大盘受到消息刺激高开,应该说几无悬念。人民银行此次在元旦当天宣布降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在市场的流动性预期,同时会向整个市场当中注入约8000亿元的资金,这8000亿元资金也可以有效地满足春节前的资金需求。 另外一方面,对于整个降准来说,它的实施的时间节点要略早于市场之前的普遍预期,这样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市场的投资信心。在201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大盘是顺利站上3050点。所以借助这个消息,大盘大概率会出现一个高开,同时大盘的加速上扬的势头有望形成。所以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 同时全面降准之后,定向降准的预期也会进一步的升温。这对大盘后续也会形成一个利好持续的预期强化过程。
2020年第一雷!贵州茅台盘中大跌5%,市值蒸发约900亿 周末央行降准的消息让1.5元股民十分振奋,大家本以为在新年第一个交易日来个开门红,出乎意料的是,大白马竟然爆雷了。 刚刚,市值高达1.4万亿的贵州茅台开盘一度跌超5%,市值盘中蒸发约900亿元人民币。浓眉大眼的白马股突然上演“黑天鹅”走势,发生了什么?原来,这与贵州茅台新公布的生产经营情况有关。 资料来源于贵州茅台公告 今日早间,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核算,2019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8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公司2020年度计划安排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公布的三季度业绩显示,贵州茅台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04.55亿元,相较于2018年前三季度247.34亿元,增幅在23%以上。 据此推测,今年第四季度,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275.65亿元,净利润约为100.45亿。数据显示,贵州茅台第四季度净利润有所下滑。 老股民都知道,机构投资者之所以青睐白马股,是因为其业绩持续增长。而一旦业绩下滑或不及预期,白马股则会大跌。例如在2018年10月29日,贵州茅台罕见跌停,这背后原因也是业绩放缓导致的。 截至今年三季度,有1377家基金以及一家保险持有贵州茅台股份。经过今日大跌,机构投资者也吃了一碗“冷面”。 另外,市场有个规律也很有意思,即茅台大跌后,大盘都会迎来反弹: 2005年5月,贵州茅台跌近16%,上证指数6月6日迎来998点历史大底。 2008年10月,贵州茅台暴跌逾30%,上证指数迎来1664点历史大底。 2010年4月,贵州茅台跌近19%,7月初上证指数见阶段底2319点; 2012年11月,贵州茅台大跌近13%,上证指数12月迎来1949点阶段大底; 2013年,贵州茅台有3个月月跌幅都超过10%,上证指数在6月28日见历史大底1849点; 2018年10月,贵州茅台跌近25%,上证指数次年初见阶段底2440点。 那么,这一次茅台大跌后,神奇现象会再次上演吗?股民们很期待!
2019年最后一天,华谊兄弟总经理王中磊坦言:2019年是华谊兄弟成立的25周年,也是公司创业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当天晚上,华谊兄弟连发8份公告卖产补血自救。 公告显示,其全资子公司拟转让“卖座网”4%股份,不再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按此前华谊兄弟2.66亿元投资计算,此次出让交易相当于打了8.5折。 同日,华谊兄弟表示分别向浙商银行、招商银行申请2亿元综合授信。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华谊兄弟净利润分别亏损10.9亿元、6.52亿元。截至目前,《只有芸知道》票房折戟、《八佰》上映无时间表,华谊兄弟2019年的业绩恐怕不太乐观。 影视评论员罗畅认为,面对业绩持续下滑和债务危机,华谊兄弟如不及时止血或补血,也难逃“ST”命运。如果2020年持续亏损,华谊兄弟恐将面临退市风险。 “卖座网”被8.5折甩卖 公告显示,华谊兄弟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互娱(天津)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谊互娱”)与陈应魁达成协议,华谊互娱拟将其持有的深圳市华宇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卖座网”)4%的股份转让给陈应魁,转让价款为904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华谊互娱共计持有“卖座网”47%的股份,“卖座网”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本次交易“卖座网”估值2.26亿元。 “卖座网”官网显示,该公司是一家集电影资讯、在线购票、用户互动社交、电影衍生品销售等服务的智慧电影互联网平台,提供全国超3500家影院在线选座购票服务。 2014年,华谊兄弟以2.66亿元投资“卖座网”,“卖座网”成华谊兄弟集团控股公司。按此计算,此次华谊兄弟出让价相当于打了8.5折。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19年11月份,“卖座网”一直处于亏损。 2018年、2019年1-11月,“卖座网”营业收入分别为6.7亿元、6.05亿元;营业利润分别为-1297.9万元、-9525.93万元;利润总额分别为-1317.24万元、-9445.52万元;净利润则分别亏损1011.09万元和9423万元。 近两年,净利累计逾1亿元,2019年净利亏损则扩大了9倍。 公告显示,此次华谊兄弟出让“卖座网”股权后,公司应取得的股权转让价款为904万元。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初步估算,华谊兄弟本次交易预计取得收益约4567.85万元。 2亿授信补血或避免ST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华谊兄弟净利润分别亏损10.9亿元、6.52亿元。而作为华谊兄弟业绩最后一个希望,冯小刚贺岁片《只有芸知道》目前票房折戟。上映13天票房仅1.52亿元,远低于同期上映电影《误杀》8.59亿元、《叶问4:完结篇》8.04亿元票房。 根据证监会规定,当一个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时候,在股票名称前就会加上“ST”。 业绩不佳,资金链吃紧,华谊兄弟不得不再次融资补血。 2019年12月31日,华谊兄弟公告称,公司为实际经营的需要,拟向招商银行申请2亿元综合授信,授信期限为一年。公司拟以不超过六部影片收益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为公司上述综合授信提供担保。 影视评论员罗畅认为,当下影视公司均出现现金流为负或者净利润负增长的现象,如不及时止血或补血,华谊兄弟也难逃“ST”命运。在当下融资难的情况下,影视公司只能自救,或变卖资产或借新债补旧债以此缓解资金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初时,华谊兄弟身陷泥潭,阿里影业对其授出一笔7亿元人民币的借款。作为条件,华谊兄弟需在5年内要完成10部电影的制作和上映,阿里影业对项目拥有优先投资权。目前,除了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之外,腾讯、阿里和马云也是华谊兄弟前五大股东,腾讯占股7.88%,阿里占股4.44%。 罗畅指出,如果2020年华谊兄弟持续亏损,公司恐将面临退市风险。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华谊股价跌到4.63元/股,市值从2015年最高峰时的900多亿元,已跌至129亿元。
贵州地产上市公司“独苗”中天金融“蛇吞象”风险发酵 12月26日,贵州房地产上市公司“独苗”——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540.SZ,以下简称“中天金融”)照常发布关于其继续推进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与此前无异的是,截至目前,该项重组计划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但由其引起的波澜却时有起伏。 12月13日晚间,距离实施回购期限还剩3个交易日,中天金融叫停了此次公司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计划。 更引人唏嘘的是,2019年1月2日至8月6日期间,中天金融共回购公司股份2077.49万股,仅占总股本0.3%,而按照此前方案,中天金融拟回购比例在5%~8%之间,也就是说,最终仅完成最低回购目标的6%。 对比前后两份公告可以发现,中天金融在回购议案中“言之凿凿”表示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未来发展战略等因素决定实施回购,且股份回购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经营、财务及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如今,中天金融在终止回购公告中列举了融资环境趋紧、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尚在进程中,且正在推进的多个工程均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等情况来说明:“继续推进回购方案将不利于维护公司权益。”事已至此,回购股份计划俨然成了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只不过,中天金融手里还握有一颗“烫手山芋”。自2017年8月21日停牌开始计算,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保险”)股权的收购重组历时超过2年,进展胶着。究其原因,《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中天金融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以置评。 值得注意的是,若因中天金融单方面解除或终止协议导致上述资产重组未能达成,中天金融已缴纳的70亿元定金将无法退还。 上演跨界“蛇吞象” 中天金融前身为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城投”),主要从事壹级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开发,所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贵阳、遵义、南京等地。 2014年开始,中天城投积极布局大金融、大健康产业。彼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占据当年公司总营收的96.2%。 两年时间过去,因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无法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中天城投的大健康产业折戟。另一方面,中天城投接连拿下多块金融牌照,旗下成员包括中天国富证券、中融人寿、友山基金等,2017年,中天城投将公司名称改为“中天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7年,房地产业务仍为中天城投主要的营收来源,所占比例持续为九成以上。2017年,金融类业务营收约为15亿元,同比增长982%,但仍不足总营收的10%。 “孤注一掷” 2018年3月10日,中天金融披露重大资产出售草案,拟出售非金融类资产中天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投集团”)100%股权,交易价格为246亿元,本次交易所得现金将全部用于收购华夏保险21%~25%的股权。 中天金融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采用房地产开发业务与金融业务联动的综合经营模式。交易后,上市公司将主要经营金融业务,其主营业务范围、财务结构、员工构成均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模拟备考报表中的数据来看,出售城投集团股权后,上市公司2016年及2017年前三季度均将由盈转亏。 2017年11月,中天金融宣布拟以310亿元的价格收购华夏保险;12月底,公司将《框架协议》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亿元增加至70亿元,同时,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将其合计持有的华夏人寿33.41%股份表决权委托给中天金融行使。 而截至2017年末,中天金融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76.55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2.42%。2018年5月,中天金融已悉数将70亿元定金支付完成,而在当年,公司的净利润仅为14.7亿元。 实际上,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中天金融曾在2014年和2015年发行定增,分别募集26.37亿元和29.77亿元。2016年,中天金融将127亿元的定增募集资金下调至98亿元,但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历经9个月周折,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将从此前受让城投集团股权的贵阳金世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世旗产投”)手中收回城投集团100%股权,将置出的房地产业务重新收回上市公司体内。 中天金融方面表示,虽然中天金融全力推进对华夏保险的收购事项,但结合目前进展,预计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中天金融将上述股权及资产出售后,剩余的金融业务虽然整体向好发展,但规模偏小。为提升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保护中天金融及股东利益,拟解除与金世旗产投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和资产转让协议,收回相关股权及资产。 对于中天金融的这一“回马枪”,有市场声音认为“属于明智之举”。2019年上半年,中天金融房地产业务的营收为67.27亿元,占总收入的52.64%,依旧强势。另外,今年8月以来,中天金融接连宣布设立房地产类子公司,包括中天城投集团乌当土地整理有限公司、中天城投惠州置业有限公司、贵阳中天鑫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回看中天金融自身金融业务的发展,在这兜兜转转中,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金融类子公司2018年的业绩不达预期;2019年上半年,中天金融实现金融类营业总收入约54.72亿元,旗下金融投资子公司——贵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亏损7460万元。 另一方面,被中天金融视为“香饽饽”的华夏保险,在2019年上半年的总资产为5441亿元,较2018年增长339亿元;总保费1740亿元,较同期增长76%;内含价值为644.5亿元,较2018年增长101亿元,净利润5.22亿元,连续5年实现盈利。 只不过,虽然中天金融坚持例行发布“继续推进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进展公告”,但实际进程却无明显变化。截至目前,仍处于与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就方案所涉及重大事项进行汇报、沟通、咨询和细化的阶段,尚未形成最终方案,而定金损失风险已位列“重大风险提示”首位。 回购一波三折 因重大资产重组缘故,中天金融在2017年8月21日起停牌,2019年1月2日开市起复牌。4月3日,公司股价达到复牌后最高点,当日最高报5.46元/股,最终收于5.25元/股,涨幅0.76%。此后,中天金融的股价便一路震荡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2月29日,中天金融抛出不超过31.69亿元的回购公司股份计划,拟回购股份不超过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总股本70.05亿股的6%(即不超过4.20亿股),且不低于总股本70.05亿股的3%(不低于2.10亿股);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回购股份的价格不超过7.54元/股,本次回购的实施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 中天金融方面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未来发展战略等因素,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借款及其他筹资方式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 2019年4月4日,中天金融宣布调整回购方案,将回购股份资金总额上限调整至42.26亿元,回购比例区间从3%~6%调整为5%~8%。截至4月4日,中天金融累计回购股份数量1343.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918%,共支付金额5024.46万元(含交易费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回购计划持续至8月6日后(共进行7次实施),中天金融便暗自停下了脚步。再后来,便是12月13日所发布的终止回购计划公告。 1月2日~8月6日期间,中天金融实施股份回购方案已累计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数量2077.4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回购股份最高成交价为5.21元/股,回购股份最低成交价为3.32元/股,共支付金额8356.57亿元(含交易费用)。 相较于中天金融彼时称股份回购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经营、财务及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自信,中天金融在终止回购公告中列举了融资环境趋紧、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尚在进程中,且正在推进的多个工程均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等实际情况、公司因2018年全年停牌无法开展直接融资导致使用大量自有资金偿还有息负债,以及2019年下半年行业融资不断收紧的叠加影响来说明:“继续推进回购方案将不利于维护公司权益。”而这,是经过中天金融“审慎研究和判断”所做出的决定。 对比前后两份公告里中天金融的不同态度,中天金融是否认为在此前做出回购公司部分股份方案时已充分考虑了风险并进行完整披露?本报记者就此相关问题致函并致电中天金融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而记者在投资互动平台上发现,有投资者认为中天金融股价在回购期间持续走低,实际回购数远低于计划方案。“公司无正当理由减少回购规模,暗示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不认可,与实际回购方案陈述不符,造成对投资者的误导。” 中天金融方面则认为,终止本次股份回购,优先将资金投入公司主营业务,确保公司持续经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公司财务结构、保障持续融资工作开展、夯实健康稳健发展的基础,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长远利益。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中天金融持有38.07亿元货币资金,同比下降78.74%,资产负债率重回历史高位,为82.01%。
近7亿元的贷款,会不会成为下一条巨人脖子上越勒越紧的绳子? 去年10月26日,精锐教育(ONE:NYSE)官方宣布,联合第三方以约7亿元共同收购启迪巨人100%股权。同时,精锐教育获得联合投资方的全权委托管理公司运营。 该项收购案完成一年后的11月13日,精锐教育发布了2019财年Q4和全年业绩。其Q4净收入总额为13.11亿元,同比增长40.4%;2019财年净收入总额为39.94亿元,同比增长39.5%。整体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12月17日,精锐教育披露2019财年完整年报。在财报中披露了收购巨人教育的细节。蓝鲸教育结合相关信息,深入探究巨人教育在资本层面的发展状况。 精锐已出售12%股权, 收取680万元“许可费用” 在精锐2019财年年报中,涉及巨人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项: 1.2018年10月,精锐教育以约2.3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启迪巨人30%股权。此时由于精锐教育对启迪巨人的日常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该收购案被列为权益法投资。 2.今年3月,精锐教育出售了启迪巨人12%股权,还剩18%股权。 3.2019财年,精锐教育向启迪巨人提供了一系列五年期可转股贷款,总额为6.687亿元。其中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精锐就向启迪巨人提供了3.797亿元的贷款。此类可转股贷款的年利息率为10%。在自借款日算起的三或四年后,精锐教育可选择将此类可转股贷款的本金和未付利息“债转股”。 4.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精锐教育向启迪巨人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并向启迪巨人收取680万元的许可费用(licensing fee)。 从上述四条信息来看,无法看出巨人教育的经营业绩。但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是精锐教育自启迪巨人处收取680万元的许可费用,被记为“其他收益”;二是精锐在巨人教育并购案中只出资了2.39亿元,且很快便转手卖出12%股权(作价9480万元)回笼资金。 那2018年底披露的7亿元并购案从何而来?精锐教育为何在仅持股30%的情况下还卖出12%? 精锐教育的完整财报中,我们发现了2018年9月23日精锐教育与巨人教育订立的框架协议和股权转让协议,和2018年10月31日精锐教育、耿晓菲与巨人教育订立的贷款框架协议。在两份协议中,我们发现巨人教育的资本状况相当堪忧。 7亿从何而来? 据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显示,启迪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启迪教育投资”)持有启迪巨人55%的股权,北京巨人梦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尹雄是法人)持有45%的股权。 抛开较为复杂的公司架构不谈,本质上启迪教育投资是启迪巨人的控股股东;与此同时,尹雄一方已经将剩余45%的启迪巨人股权质押给启迪教育投资作为业绩的担保;另外,启迪巨人为巨人教育的经营主体。 换言之,在精锐收购巨人教育之前,如果启迪巨人未完成业绩承诺,巨人教育创始人尹雄对启迪巨人的控制权存在降低、甚至丧失的可能;亦或是赔付业绩补偿。 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精锐及相关方自启迪教育投资处购买巨人教育55%的股权,二是精锐及相关方自尹雄一方处购买巨人教育45%的股权;三是精锐从自己持有的30%巨人教育股权中卖掉12%给相关方。 启迪教育投资持有的启迪巨人55%股权交易对价为4.53亿元。这一部分对价款由耿晓菲承担70%(3.171亿元),精锐教育承担30%(1.359亿元)。交易完成后,耿晓菲持有启迪巨人38.5%的股权,精锐则持有16.5%的股权。 尹雄一方持有的巨人教育45%股权交易对价为2.62亿元。这一部分对价款仍由耿晓菲承担70%(1.834亿元),精锐教育承担30%(7860万元)。这部分交易完成后,耿晓菲再持有启迪巨人31.5%的股权,精锐教育再持有13.5%——自此,精锐共持有巨人教育30%的股权。 45%一部分交易对价款分三期支付,第一期支付10%,第二期支付60%,第三期支付30%(截至2019年10月15日)。 精锐教育以9480万元的价格将启迪巨人12%股权转让给耿晓菲后,耿晓菲持有的启迪巨人股权将升至82%。 在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情况:若按4.53亿元=55%股权计算,启迪巨人估值为8.24亿元;按2.62亿元=45%股权计算,估值为5.82亿元;按9480万元=12%股权计算,估值为7.9亿元。 为何精锐给启迪教育投资的对价款和给尹雄一方的对价款,对应的估值少了近3亿元? 债台高筑的巨人“以贷还贷” 原因很简单:启迪巨人,也就是巨人教育欠了“一屁股债”。 首先,在框架协议中我们发现,操作并购案时的巨人教育,还要向启迪教育投资支付7500万元补偿。精锐教育一方同意代表巨人教育向启迪教育投资支付履约补偿款7500万元,换言之巨人教育还未给精锐一方创造价值,就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大额成本。据公告显示,7500万的补偿款,耿晓菲承担70%,精锐承担30%——这跟与启迪教育投资进行股权转让时两方的出资比例相同。 除了业绩补偿,还有“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 为了完成这一桩并购,精锐一方还要向启迪巨人提供贷款,用以偿还公司以下贷款:截至2018年8月31日,启迪教育投资提供给启迪巨人的1.23亿元贷款和应付利息4365.69万元。 除了启迪教育投资,还有清控集团的贷款。公告显示,精锐教育和相关方应向启迪巨人提供贷款,用以偿还清华控股提供的贷款及利息。这笔贷款金额为8100万元,年利率为6.2%。 除了清控集团,还有北京银行。北京银行提供给启迪巨人的5000万元贷款,也要由精锐教育及相关方负责清算(包括偿付)。 除了这一批“连环债”,精锐教育及相关方还要支付给尹雄一方“同意出让款”。在框架协议中我们发现,有“鉴于尹雄一方根据协议与精锐教育进行了股权转让,因此精锐教育同意启迪巨人在满足业绩要求等条件的情况下,向尹雄一方支付800万元的财务顾问费用”的字样。所谓的“同意出让款”,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更像是给尹雄个人的一种“补偿”。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下: 0.75+1.23+0.44+0.81+0.5=3.73亿元,与精锐教育披露的,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向启迪巨人提供了3.797亿元的贷款金额基本吻合。而这3.73亿元已占总“支援贷款”6.687亿元的一半还多,甚至超过了尹雄持有的巨人教育45%股权对价。还没从巨人教育那里拿回一分收益,精锐一方先得想办法替巨人教育补上这近4亿的“窟窿”。 当然,投入如此之大,必然要获取更高的回报。从贷款框架协议中我们看到,精锐将为阳光巨人(巨人教育被收购后的新主体)提供可转股贷款,这笔贷款未来可转换为精锐教育的增资(扩股)。这笔贷款不超过6.7亿元,年利率为10%——如今超一半已经被“提前预支”。 负债累累的巨人教育,在这一桩并购案完成后,好歹可以松一口气。但问题在于,近7亿元的贷款,会不会成为下一条其脖子上越勒越紧的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