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退市新规出炉在即 全市场退市制度改革即将全面启动) 本报记者 杜雨萌一项涉及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的“升级版”政策新规正在酝酿中。12月1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证监会从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全面梳理分析上市公司退市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真总结科创板、创业板退市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退市中存在的问题,在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出改革措施,即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强化交易所退市实施的主体责任、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优化投资者保护机制,拟在全市场开展退市制度改革。高莉透露,目前,沪深交易所正在修订退市相关规则,并拟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顾问何海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退市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类型进一步丰富,且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退市数量及比例偏低。不过,何海锋也表示,在目前A股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预期下,为后续进一步完善、开展全市场退市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事实上,畅通资本市场的退市出口,一直是近年来监管工作的着力点。监管部门近年来针对退市制度进行了多轮改革,财务退市指标不断完善,面值退市、主动退市、重大违法退市等相关规定政策相继推出。具体来看,在完善退市标准方面,包括多维度刻画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主业“空心化”企业的基本特征,引入“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一亿元”的退市指标,取代以往单一的连续亏损退市指标;增加市值退市指标、信息披露或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退市指标;保留了非标审计意见、交易类退市指标等。在优化退市程序方面,对应当退市的企业直接终止上市,避免重大违法类、主业“空心化”的企业长期滞留市场,扰乱市场预期和定价机制;压缩退市时间,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的公司,第一年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仍然触及将直接退市。较现行“三连亏暂停、四连亏退市”标准相比,时间大幅缩短。“相比较而言,科创板和创业板的退市制度设计较主板更加市场化也更加严格,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引导投资者树立审慎的投资理念。”何海锋如是说。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30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16家公司属于强制退市,14家为重组退市。在何海锋看来,下一阶段退市制度的完善,一方面需要整个资本市场大环境的改变,改革发行制度、规范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保护、完善证券交易规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多管齐下;另一方面,也需要证监会、交易所等部门协同发力,共同完善退市标准。具体来看,就是仍需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持续压缩已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最终减小退市实施的阻力;此外,还应当结合支持诉讼、共同诉讼、先行赔付等机制,给予退市公司投资者有效的司法救济手段,保障和实现投资者合法权益。
日前,云天化(600096.SH)因在“双百行动”中改革成效显著,其推行的改革案例被国务院国资委的新书——《改革样本: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案例集》收录。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早在两年前,为深化国企改革,全国选取百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以下简称“双百企业”),在2018-2020年期间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打造一批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国企改革尖兵。其中,云南省上市公司云天化成唯一入选的上市滇企。 云天化表示,公司入选“双百企业”以来,抓住改革有利契机,针对资产、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经营程度不高、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以壮士断腕、自我求变的改革勇气和决心,在推动转型升级、组织变革、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大胆突破,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启动研发“增长引擎” 探索高质量改革之路 在改革之时,云天化作为老牌国企焕发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对技术创新的重视。2019年,云天化研发直接投入较2017年增长近2倍,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增幅达53%,增利已超过亿元,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云天化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成立新型研发平台,按“中央研发机构+分支研发机构”的运作模式,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此为支撑,建立了精细磷化工、现代农业、氟硅资源综合利用等产融投一体化平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瓶颈,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研发引擎”让云天化的产品不断进步,公司产品的差异化才是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目前,公司已长期备战水溶性新型化肥,又与多氟多(002407.SZ)达成合作联合开发利用化肥副产品氟硅酸,这些差异化的产品让公司更具发展潜力。 记者采访获悉,在2017年至2019年之间,云天化新产品销售年均增长达30%;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年均化肥销量实现大幅增长,成功入围国家第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典型经验企业;以“农资+服务+解决方案”新模式,在全国布局农科小院和农化服务平台达到20余个,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企业增效。 云天化快速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使公司资本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记者查找公司2019年年报发现,云天化的资产负债率已从2017年的92.48%下降至目前的87.89%。公司表示,主要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革,改善了资本结构,围绕降负债、活机制、提效益,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革,两年来先后在磷化集团、红海磷肥等分子公司实施战略投资者引进和债转股,引进权益资金近20亿元。 作为化工企业,环保工作同样不容忽视,云天化的“绿色矿山、绿色工厂”业界闻名。截止2020年,公司拥有的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增加到5个、绿色工厂建设增加到14个,绿色产品增加到95个,公司将绿色制造有效打造为竞争新优势。 改革创新现成效 为国企改革贡献“云南经验” 随着公司改革不断推进,改革带来的成效也直接体现在公司业绩上。2019年,云天化实现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幅23.73%,扣非净利润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实现大幅度减亏。2020年,云天化改革成效进一步得到体现,尤其是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达到142.5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了1538.12%。 2019年以来,云天化产品结构线得到极大丰富。从单一的“化肥生产及销售+磷矿采选”业务模式扩展至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致力于新型化肥产品的研发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水平提升。 随后,公司又增加了商贸物流和精细化工内容,并结合主业,开展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主要经营化肥、化肥原料和农产品、农资商品等产业链上下游互补的贸易和物流业务,增强公司化肥产品市场粘性,通过化肥与原料对流、化肥与粮食对流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云天化是国内最大的聚甲醛产品生产商,公司目前拥有9万吨/年产能,生产基地分布在云南和重庆。而近日公司刚刚过会的19亿元定增项目,其中就有13.66亿元投入聚甲醛生产线新建项目。聚甲醛产能再度扩容无疑加强了公司在行业的话语权,稳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也表明“中国制造”聚甲醛的自给率或再次提升。 云天化实施多项改革措施后,截止2019年底,公司24项改革任务完成近70%,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以产品结构调整为导向的战略布局,让公司的产品有需求有市场,也让企业焕发活力,改革更加富有成效。 两年多以来,云天化除调整产品结构外,持续优化资本、产业、产品、市场结构,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绿色制造体系品牌效应显著,在云南省和行业内树立了生态文明标兵、绿色制造标杆新形象;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初现。 云天化“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和云南省的高度认可,云天化改革案例还先后在国务院《双百行动专刊》《国资报告》等刊物登载。其中,2020年12月,云天化的改革案例还被国务院国资委的新书——《改革样本: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案例集》中收录。2019年8月,作为唯一地方国企代表,受邀参与全国国资国企改革精选案例分享。2019年9月作为地方国企代表,受邀参加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推行契约化管理操作指引》《“双百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操作指引》起草研讨,为国企改革贡献了“云南经验”。
年尾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备受市场瞩目。因为它既是对当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总结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又是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侧管理”。 个中深意,耐人寻味。 1 说到需求侧管理,必然绕不开供给侧改革。 自2015年以来,面对产能过剩、高端优质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现实问题,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多个指标均超预期完成,“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见图1),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强化。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遭受新冠疫情冲击之后,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向好,复工复产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国民经济运行能够快速回归正轨。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我国需求侧尚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最典型的便是近些年地产、基建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持续强势,但居民消费需求却相对偏弱,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之后,我国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不仅需求端的整体回暖进程要明显慢于生产端,而且居民消费需求的复苏进度也要明显滞后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需求;从数据上看,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分别于6月份和7月份实现了累计同比的由负转正,但社零累计同比直到11月份还没能回到疫情之前的常态化水平(见图2)。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刺激房地产和基建的投资需求一直都是我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后,我国开展了“四万亿”刺激举措以对冲国内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同时推出了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以激活楼市。必须承认,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之下,这些政策组合在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复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居民和企业债务压力逐渐加大等等,进而对国内需求的进一步释放造成了制约。 眼下,在“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基调下,我们迫切需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也客观上要求不能再将注意力都放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变革同样要引起重视——而这,恰恰是很多人长期忽视的地方。 于是,此次中央经济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管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有何区别?经过梳理,我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素组合不同。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侧是指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于供给侧,主要涉及到四大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创新,其中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侧重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创新则侧重于生产效率“质的提升”,关乎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生产组织方式改善等等(见图3)。 另一方面,内在逻辑有所不同。 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然经济总量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组成,那么当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时,便可寄希望于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这“三驾马车”加以调控,继而达到扩大总需求与最大限度消除周期性波动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需求侧管理更加关注改善总量问题,侧重于短期经济效益,见效也更快,这也应了凯恩斯那句名言:“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 反观供给侧改革,它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制度障碍等方式来激发经济活力,提质增效,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同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调控与结构优化,更突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活力再造,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同时,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但见效相对较慢。 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和需求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绝不是供给侧或需求侧单方面的,二者就像经济的一体两面,相伴相生,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单方面强调供给侧改革或者需求侧管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需求的供给,定会导致生产设备闲置或者产品库存积压的产能过剩,而没有供给的需求,势必也难以被很好地满足。与之相应的,是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若是长期采取单一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在造成政策边际效益递减的同时,无法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而若是片面追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可能产生紧缩性风险、加剧下行压力、导致硬着陆。 苏宁金融上苏宁金融,支付、理财、贷款、保险,应有尽有小程序 为此,只有通过供需双侧的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需求侧管理可以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供给侧改革又可以为需求侧管理提供动力,从而兼顾经济增长稳定与转型升级。 诚如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所说的: “消费、需求和供给是密不可分的;在供给侧进行改革的同时,需求侧的改革也不容忽视,必须要同时来进行改革,要不然的话,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和成果。” 事实上,供需双侧共同发力一直都是决策层的初衷。早在2015年11月,中央就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领导人又在不同场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在“十三五”规划里,也提到了“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共促经济发展”的字样。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我国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结束。当前,我国供给侧除了优质商品和服务相对欠缺、无法充分满足国人消费升级诉求之外,在民生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市场秩序、生态环保、人才队伍等多个层面依旧存在短板,这些是需要继续发力加以完善的,绝非朝夕之功。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突出“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还要强调“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二者本就不该有所偏废。 3 那么,未来供需两侧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呢?我们不妨分别做个讨论,先说需求侧。 或许是因为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凯恩斯主义,一些人会心生疑问,是不是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强刺激。不过在我看来,我们应当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提法。 归根结底,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海外需求疲软不振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安全考虑,我们都应该着眼于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挖掘,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而其中的关键便是稳步有序地扩大内需,这当中又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维度。 消费,既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内需市场,201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近些年的消费升级浪潮更是奔涌不休,各种新型消费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不过,现阶段国内消费市场整体上的供需还不能完全匹配,低线城市和地区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便意味着国人的消费还有极大潜力可挖掘。 投资,作为内需中的快变量,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即时显效的,而且高质量的投资能助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在扩内需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向中高端商品消费过渡、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通过投资来强化消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中高端消费供给,显然会有助于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强补短板、强弱项投资都提出了新需求,特别是支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基建,被时代赋予了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走传统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老路,而是要更加注重投资质量的提升。 尽管我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和挑战: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从基尼系数上看,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开始,几乎没有停下升高的步伐, 2018年达到0.468(见图4),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属于偏低状况,总理所说的“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就是佐证。按照经济学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并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中低收入者,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制约消费扩张与升级。 第二,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测算,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11年Q1的27.8%快速上升到2020年Q3的61.4%。这当中,个人购房贷款成为居民部门债务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给居民其他消费带来的“挤出效应”依然显著,而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还无法让人们真正甩开思想包袱去放手消费,这也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掣肘。 第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短板明显。 除了传统投资较为粗放、效益不高之外,我国还在不少领域存在投资短板,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与社会民生领域:一则,人均基础设施的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任务还很重;二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领域的相关设施还存在不小的短板,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同时,脱贫攻坚(脱贫住房、棚户改造、公租房等)以及农业、水利等领域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述种种,也为未来如何落实需求侧管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当然,需求侧改革和“国内大循环”的宗旨一样,并不是“闭关锁国”或者“逆全球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不能少了中国。而放眼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实践都一再证明了,只有矢志不渝地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依然要在外贸方面多下功夫。 目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外贸增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此时,我们应该在防治疫情蔓延的前提下,从自身做起,在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扶持外贸新型业态、改善外贸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同时要主动开展多元化贸易投资合作,比如按照国际高标准市场开放模式深化自贸区改革,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等等,特别是要继续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与我国有自贸协定的伙伴国家市场以及疫情不太严重的国家市场,拓展新的增长点,以此来稳定我国外贸的基本盘。 4 再说供给侧。 如前文所述,近些年我国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仍在多个领域存在短板。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能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类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降低资源能耗并改善生态环境。此外,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进而将经济真正引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些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高度契合。 站在全球的角度,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本质上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率先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往往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进而能够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于我国而言,尽管近些年科技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恰恰是位于微笑曲线最底部、利润率最低的地方(见图5);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对高精尖技术的掌控,牢牢地把握住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位于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往往能在掌握话语权的同时,获取高昂的利润。此外,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依然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这便容易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处于被动局面。 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淡化的现实,要想真正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并掌握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突破硬核技术壁垒,在关键产业环节加速国产化替代,如此才能反客为主,实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扩大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的体系化、规模化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加快攻克具有关键性影响与贡献强的核心技术,逐步提升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与国际科技的话语权。 第二,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的替代,并更加注重对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中优势领域以及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培育,最终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出口产品低质量、低附加值水平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水平转变。 第三,以积极培育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我国经营企业的实力,巩固并强化核心竞争优势,重组业务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国际接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环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和治理者,真正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
(原标题:券商热议“需求侧改革”:核心是扩大内需,这些行业将受益!) 每经记者 王海慜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中的一些新提法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对已经推行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这一新提法在上周末引发了各机构的热议。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12月12日发布报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其核心是扩大内需,抓手是畅通内循环、出台促消费举措、推动配套制度改革。对于未来如何开展需求侧改革,红塔证券李奇霖认为,未来将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另外,除了扩大消费外,还应该继续推动新基建建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需求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投资、消费、出口,预计未来在拉动消费上会出一些鼓励政策,而投资方面将侧重于有效投资。什么是“需求侧改革”?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此次会议中的一些新提法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例如,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对已经推行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这一新提法在本周末引发了各券商的热议。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12月12日发布报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其核心是扩大内需,抓手是畅通内循环、出台促消费举措、推动配套制度改革。红塔证券李奇霖昨日撰文指出,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工作重点就可以向需求侧改革这边转移,“2016年以来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后续可能会出台不少需求侧改革的政策,不能忽视它。虽然说政策效果可能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立竿见影,但大方向是确定的,也不要低估它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对于未来如何开展需求侧改革,李奇霖预计,未来将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需求侧改革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调节总需求了,只是着力点和之前不一样,从投资转向了消费。李奇霖认为,促进消费,既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也要挤泡沫、压租金,降低生产和消费的成本。前者重点是解决好收入分配环节的问题,尤其是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两极分化,后者需要压降土地租和流通环节的租金,但同时得注意技术租与挤泡沫之间的平衡。另外,除了扩大消费外,还应该继续推动新基建建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需求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投资、消费、出口,预计未来在拉动消费上会出一些鼓励政策,而投资方面将侧重于有效投资。券商年度策略可聚焦消费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曾在2016~2017年在A股市场催生一轮周期股行情。那么此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对哪些行业会有正面影响呢?某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师今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需求侧改革”更多的是指经济三大支柱里,顶层设计上将更多向消费需求发力,拓宽内生消费动能。同时在以后的逆周期调节中更多使用消费刺激手段而不是刺激地产、基建投资。对于“需求侧改革”是否将利好消费股,他认为,利好消费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则不好判断。其在最新研报中也指出,“需求侧改革”大概率指向过往经济的三大支柱(投资、消费、净出口)中的权重将更加向消费倾斜,而且强调的是有效消费需求,遏制消费主义和信贷刺激带来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而事实上,今年来,消费股已经走出了一轮牛市行情。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在227个申万三级行业指数中,今年来涨幅排名前20位的行业中,有多个行业与消费有关,包括粮油加工、其他酒类、调味发酵品、啤酒等。不过从近期各大券商发布的2021年年度策略报告来看,消费板块,尤其是可选消费是各大券商聚焦的方向。例如国泰君安研究所近日发布观点称,2021年对消费板块的选择建议从必选消费转向可选消费。重点是汽车、家电、家居、化妆品、服装以及旅游酒店等。疫情对必选消费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对可选消费影响很大。国内良好的疫情控制,使得从2020年10月份起,可选消费的内需明显增加,加上出口需求的增加,可选消费品的行业景气度快速提升。年末机构调研集中三行业从各大指数的表现来看,今年的A股是牛市,不过对不少投资者而言,今年的收益仍然不太理想,可能又是一个赚了指数反亏钱的年份。 截至12月11日,在全部A股中今年有近40%的个股的累计涨幅是负值,还有近60%的个股跑输沪深300指数。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科技、医药板块的持续调整,让此前追高的投资者错过了下半年的顺周期牛市。时值年末,机构最近的调研动向可能透露了其跨年布局的方向。据Choice数据统计,在最近1个月时间,机构调研最为频繁的前5大行业为计算机软件、电子设备制造、半导体、服装家纺、化学制药。另外,最近1个月内,机构调研数量最多的前20家A股公司则以科技(如卫宁健康、歌尔股份、中科创达、新洁能)、医药(如泽璟制药、康弘药业)、可选消费(如朗姿股份、森马服饰、周大生)等板块内的公司为主。
跌宕起伏的2020年,终于将时钟拨向了2021,在这个历史交叉点的年份上,每一个人都会有他的独特体验和个人记忆,但是,当10年后、15年后,也就是2035远景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时,再回头看2020年,我们作为一个集体,还将记住些什么?又必须记住些什么呢?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2020年最绕不开的关键词,是“新冠”,不同的是,因为文化基因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有的国家把“新冠”做成了全年的主题,有的国家只把“新冠”当成了一年的“背景”。中国在经历了最初的艰苦时刻之后,经过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经过稳如泰山的全国抗疫、全民防疫,不仅生产和生活迅速向正常状态回归,而且既定目标不打折扣,新的任务如期开启。在这一年里,我们将记住的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全球新冠叠加中美争端背景下,中国不仅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还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还必须记住,就在2020年,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12月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的重要信号表明,到2020年末,我国金融体系重点领域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相继打响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也就说,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今后的任务,是继续化解各种存量风险和防范增量风险,稳定杠杆率,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出更多举措。三大攻坚战的成功收官,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在2020年疫情的上半场,中国经济因为全国抗疫和全民防疫的现实压力,出现了罕见的GDP负增长,但在国内疫情稳定之后,复工复产,六稳六保,成为了经济工作的关键词,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得以充分展现。以出口为例,因为全球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危机,本以为会给中国出口企业雪上加霜,但实际状况是,2020年1、2月两个月,受疫情影响,中国出口的确同比大幅收缩17%,可随着复工复产之后,出口增速明显回升,到2020年10月,出口增速已回升到同比正增长11.4%,甚至还明显扩张了中国出口在全球出口市场中的份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将成2020年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中美关系,在这一年也经历最为严峻的考验。2020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在这一年中美的防疫形势出现了重大的转化和强烈的对比,而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却不依不饶、层层加码,从5G到芯片,从华为到央企,而中国经济的应对方式,却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继续拥抱全球化,并向世界经济放开自己最具潜力的庞大市场。我们看到,谈了8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成员国包括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15个成员国的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我们还看到,就在12月3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7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将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最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做大、做好国内这个巨大的市场,满足和扩大日益升级的国内需求,唯有这样,才能释放出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而做大、做好国内这个巨大的市场,供给侧改革固然重要,需求侧改革更不可少。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一对供给和需求,实现的是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经济运转闭环。需求侧改革,绝不是以前扩大内需政策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提高国民收入为目标的,涉及到二次分配以及三次分配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是改革的深水区,是更高的要求、更难啃的骨头。今后的需求侧改革,对于内需的拉动,更应该是从投资转向消费,而扩大消费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减少贫富差距,就是全面提升国民收入水平。所以,一切可以提高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改革,一切能够缩小贫富差距的举措,都会是需求侧改革的应有之义。我们会继续要求房价平稳,房住不炒,因为房价的暴涨暴跌,本质是一种财富转移,拉大了有房无房者的贫富差距,在总量上减少全社会消费水平;我们也会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因为垄断的产生和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结果依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21年的经济工作确定了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就表明了明确的取向。八项重点任务中的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则可以视作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胜利收官之后的新环保目标。而列在八项重点任务第一位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任务,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能否真正独立自主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只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完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任务,才能真正意义上创造内需、扩大内需。这不仅是2021年的重点任务,也是到2035年的重点任务,更是持续到永远的重点任务。最艰难的篇章已经翻过去了,2021年的全球经济,很有可能完成探底,重新进入上升周期,继续推进全球化也可能重新成为新的关注议题,中国的经济还会增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会提升,而经过2020年的巨大变化,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的时间点,也许会大幅度提前。这一切都还是验证了那句话,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前,我们只争朝夕。
如何评价中国资本市场30年发展历程,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给出了“循序渐进、波澜壮阔”两个关键词。从股权分置改革到如今的注册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30年其实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尤其是近两年资本市场改革明显加快。 但李迅雷也表示,虽然A股市场的发行、交易规则等与成熟市场的接轨程度显著上升,但走向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A股成长仍需耐心。 资本市场改革关键词:循序渐进、波澜壮阔 在李迅雷看来,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30年以来值得铭记的一刻。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非流通股的上市问题,此后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有效扩大。 “股权分置改革推出时,我们市场经济还不太完善,A股也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如法人股不能流通,整个资本市场可流通股的份额较少。改革明确后,当时我们券商研究员与上市公司一起,与各家基金公司对接商谈,就这样一家一家的解决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问题。”李迅雷回忆道。 从股权分置改革到如今的注册制,我国的资本市场改革一直在持续。事实上,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30年其实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推进。 “就股票发行来讲,我们从最初的审核制,到核准制,再到试点注册制。注册制试点也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扩展到整个A股市场。注册制的推进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以及A股市场进一步市场化定价都将起到了重要作用。”李迅雷说。 李迅雷将“循序渐进、波澜壮阔”作为描述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词。“最初我们是借鉴西方股票和债券市场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碰到了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波澜壮阔’是说市场出现的大起大落。A股仍是个人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市场波动性大,曾经我们大盘指数从1000点升到6000点,又跌回1600多点,这也体现了新兴市场波动性大的特征。” “但我们的开放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比如说先是通过QFII的方式来引进外资,后又通过深港通、沪港通推进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整体来看的话,我们改革的步骤是符合逻辑,也是较为稳健的。当下我们的市场已经越来越成熟,波动性开始减弱。这为我们A股进一步向成熟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李迅雷说。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A股走向成熟仍需耐心 近两年A股市场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推出注册制试点;取消了QFII额度限制,允许海外投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子公司并控股。2020年以来,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新三板精选层开板,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完善;注册制更是要在A股全面推开。 诸多指标都在表明A股市场日渐成熟。 “随着注册制不断推进,企业上市门槛不断降低,实施宽进严出。我们看到,2020年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IPO发行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一。严格实施退市制度,从而使得资本市场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提升市场容量、合理估值结构,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外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李迅雷说。 “2017年以来,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市场出现分化。当前A股流通市值前10%的公司的市值占比呈现趋势性抬升,目前已超过60%,与历史最高水平相当。同时市值占比后50%的股票交易额不断萎缩,说明市场有效性在提升。”李迅雷说。 但李迅雷也表示,虽然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与成熟市场的接轨度在显著上升,但走向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 李迅雷表示,我国股市仍属于新兴市场。且在诸多的新兴市场中,我国的股票很晚才被纳入到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我国股市中外资持有的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不足3%。相比之下,印度、韩国等其他新兴市场的外资占比均超过20%。 “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一定是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但目前A股散户的交易额占比仍在80%左右。此外,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但目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间流动性差异仍然较大。”李迅雷说。 从上市企业结构来看,当前A股中周期股占比较大,新兴行业占比少,这与中国的产业结构的特征相符。A股仍有不少“僵死企业”,“过去30年A股退市的公司也就100多家,美国股市过去40年退市的公司累计超过1.7万家,也就是说,80%的股票退市了。”李迅雷说。 “整体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未来已来,而过去的模式还远未过去,需要有耐心。”李迅雷说。
(原标题:1531家科技企业跻身上市“后备军” 苏企期待创业板注册制“初体验”) 改革再出发,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逐步推进。十年前,江苏创业板企业新宁物流作为首批挂牌上市企业正式登陆创业板。十年后,江苏创业板队伍扩容至108家。5月15日,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的206家创业板IPO排队企业名单中,江苏辖区企业超15%。面对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多家苏企在受访时表示对新的资本市场体验充满期待,希望能尽早参与到改革中去。畅享改革红利苏企快速成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创业板在2009年正式推出。十年成长,创业板挂牌上市企业达810家。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创业板总市值约7.18万亿元。作为资本大省,江苏创业板上市企业早已突破100家。《证券日报》记者从江苏省上市公司协会了解到,截至2020年4月30日,江苏辖区共有上市公司439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的11.51%,其中,上交所主板184家、科创板17家,深交所主板23家(包含纯B股1家)、中小板107家、创业板108家。作为创业板十年成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江苏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新宁物流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十多年来,新宁物流为能与创业板一同起步,一起成长感到荣幸。新宁物流当年有幸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的参与者,如今也很欣喜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公司有机会加入进来。”“随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创业板又将迎来新的起点。”新宁物流表示,未来公司还会一如既往利用好创业板资源平台,发挥出创业板的定位及优势,为推动我国的智能物流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使新宁物流发展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物流集团不断努力。财报显示,2019年度106家江苏创业板公司营收规模在亿元以上,其中48家公司营收规模突破10亿元,91%的公司都实现了盈利。Wind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14日,江苏地区10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市值5981.8亿元,卓胜微以644.89亿元市值排名第一位,另有11家公司市值在百亿元以上。“闻风而动”期待落地“尝鲜”面对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苏企积极行动。3月3日,东山精密宣布将拆分子公司苏州艾福电子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福电子”)至创业板上市。艾福电子主营业务为陶瓷介质滤波器的研发、生产,该产品可用于5G基站。4月28日,江苏国泰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拆下属子公司江苏瑞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泰新能源”)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分拆上市完成后,江苏国泰仍将维持对瑞泰新能源的控股权。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给市场带来的变化在苏州板块体现得尤为明显。截至目前,苏州A股上市公司127家,其中科创板企业9家,创业板企业35家。瑞泰新能源、艾福电子分拆上市计划已官宣,苏州板块有望诞生首家分拆子公司上市企业。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创业板排队企业共有206家,其中已过会企业共有22家。按照证监会此前发布的过渡期安排通知,目前证监会已停止接收创业板IPO申请,但仍在按规定正常推进相关行政许可工作。过会存量企业可否实现“无缝平移”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采访中,部分拟上市公司表示暂不方便对此发声,婉拒了采访请求。一位不愿具名拟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放宽了盈利能力的指标,鼓励符合创新型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谈及存量企业“无缝平移”一事,上述高管表示,无论是核准制还是注册制,对于企业来说都可以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适逢改革关键时期,公司也在等待政策明朗,期待能迎来注册制“初体验”。加快培育优质“后备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背景下,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继推出,科技创新企业迎来发展红利期。《证券日报》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了解到,引导科技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推动省内科技型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加快创新步伐,江苏省科技厅联合江苏证监局启动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截至目前,上市培育入库企业共有1531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定位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创业板服务于成长型创业创新类企业,同时支持传统产业和新技术融合。新三板精选层被誉为‘小IPO’,面向发展处于更前期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去哪个板块上市,最终还是需要根据各板块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条件及企业定位做出选择。”“在规则上,创业板的注册制和科创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负面清单’的设立打开了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想象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