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改革后的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通过进一步优化退市指标、缩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场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新规将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退出机制,有助于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过去很长时间内,退市难、退市效率低等问题极大阻碍了A股市场正常机能的发挥。此次改革是“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具体体现。当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正在推进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建立与资本市场入口注册制相适应的常态化退市机制,可谓正当其时。此次改革力度较大,同时,新规适用于全市场,在主要退市指标、退市流程等安排上各板块基本保持一致,可以预料,市场运行效率将因此得到提高。 首先,在A股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预期下,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能为IPO常态化保驾护航。去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先后实施注册制,试点注册制对基础制度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退市机制的完善、优化,能够与注册制改革相呼应,共同把好市场的“入口关”和“出口关”,推动A股投资融资两端平衡的市场生态形成。 其次,资本市场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既应该拥有强大的包容度,也要通过信息披露对企业运营形成强烈的约束和筛选效应。因此,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对严重财务造假的“害群之马”、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增强退市刚性,决不允许“久拖不退”,真正实现“退得下”、“退得稳”,把问题公司清理出去,上市公司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 细看此次升级,改革亮点颇多。一是优化退市标准,畅通退出渠道,将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考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再简单考察企业的盈利性,让“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得到及时出清,更加契合注册制的要求;二是简化退市流程,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提高退市效率,压缩投机炒作空间;三是对风险警示股票予以“另板揭示”,同时优化相应适当性管理、交易安排和其他风险警示指标,强化风险揭示和投资者保护力度; 四是优化其他风险警示指标,强化风险揭示效果;五是完善重大违法限制减持情形,确保相关责任主体在需承担责任时有相应的财产可供补偿受害的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退市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A股市场估值结构的完善,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以美国市场为例,1980年至2017年,美国共有2.6万家企业上市,1.4万家上市公司退出市场,其中约有5%的公司是被强制退市,通过市场化进入机制和常态化退出机制,促进了市场的良性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让不适格公司或资产退市并非站在投资者的对立面,其本质意义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溺爱、不误导投资者,以明确的预期引导投资者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此外,面对恶意违规的个别上市公司,不能一退了之,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和上市公司赔偿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切实保护好投资者权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促进市场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可期。
北京银保监局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对于北京银保监局行政许可权限范围内的“证照分离”改革事项,采取具体改革举措优化准入服务。 通知涉及精简申报材料、压减审批环节两类改革方式,对“证照分离”改革的落实和管理提出要求。 一是深化简政放权。明确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审批不需再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和银保监会出具的金融许可证复印件、保险公司重大事项变更审批中因变更注册资本等前置审批事项申请修改公司章程由审批改为报告等16项具体改革措施。 二是强化机构主体责任。要求各机构确保报送的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报告所涉机构、高管的合规性、适格性,以强化机构依法合规意识。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防范合规风险,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通知将放开前端与管住后端有机结合,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密切关注风险,持续对有关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对机构和个人进行查处。
随着本周新致软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科创板迎来第200家上市公司。而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精选层相继开市等举措推动下,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展望“十四五”时期,专家认为,要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形成科技与资本高水平的循环机制,特别是注重发挥科创板、创业板的引领作用,着力培育科技龙头企业。同时,在投资端,持续优化投资者结构,拓展长线资金入市渠道。专家预计,“十四五”时期,注册制改革将逐步推广至全市场,并持续加大制度创新,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日臻完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科技资本深度融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叠加创业板改革、新三板精选层改革的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了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多层次体系,支持经济创新发展的巨大能量得到显著激发。一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成效显著。自2019年科创板运行以来,CDR、未盈利公司、红筹公司在科创板实现上市,众多科创公司纷至沓来,为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力量。二是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拉开存量改革序幕。截至10月底,41家企业通过注册制审核成功挂牌。创业板聚焦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与科创板错位发展。三是提升新三板融资功能,进一步丰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截至11月底,新三板累计服务1.34万家挂牌公司,近7000家公司合计融资逾5200亿元。目前,37家精选层公司涉及20个行业大类,高技术产业企业占比在50%以上。四是服务科创企业成长的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队伍日益壮大,为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513家,管理基金规模15.84万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发展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对促进长期资本形成、支持创新创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离不开雄厚的科研力量,同样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正如国泰君安证券总裁王松所言,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有助于从更高层次打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投资的良性“双循环”,担负起加强服务国家创新升级战略、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使命。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经济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平长春举例说,纳斯达克作为孕育科技巨头的摇篮,上市门槛较低、时间短、上市硬性条件少,很好地满足了高成长科技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较高,对新经济的包容度还不够。这些都亟需通过深化改革补短板。正如全国股转公司总经理徐明分析,成立于1971年的纳斯达克,通过20多年的发展才改善了流动性,30多年才注册成为证券交易所,40多年才取得全球公认的地位。沪深交易所也经历了30年发展,期间不断遇到问题和挑战,现在仍在持续改革创新。新三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几年诸多改革措施顺利推出。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应当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值得期待的是,注册制改革将适时在全市场推广,更加包容、高效的市场体系将使得更多的科创企业得到资本市场加持。同时,注册制改革的稳步实施,正联动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改革,进一步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短板,提升多层次市场的运行效率。塑造科技资本高水平循环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支持金融机构按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规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对于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建议,在资产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强化信息披露,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在市场端,稳步推动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完善转板机制,推动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制配套;在资金端,鼓励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引导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产业蓬勃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可以预期,提高创新资本流转效率,降低资本流转成本,完善再融资、并购重组和减持等基础制度,将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推动更多长期资金入市,积极探索长期资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模式等将使资本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增强科技的自立自强和对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挖掘,将带来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而立之年的资本市场,在稳步推进“深改”的同时,可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助力创新发展新格局。(昝秀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1日讯今日,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布2条信息:1、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2、证监会就《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此外,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证监会表示目前,两所正在修订退市相关规则,拟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 在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1、问:近期,国务院金融委提出要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请问证监会对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有何考虑?关于退市制度安排、细则的进展情况如何?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强调要完善退市制度,强化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全面梳理分析上市公司退市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真总结科创板、创业板退市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退市中存在的问题,在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出改革措施,即: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强化交易所退市实施的主体责任、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优化投资者保护机制,拟在全市场开展退市制度改革。目前,两所正在修订退市相关规则,拟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 2、问:有媒体报道,近期科创板、创业板接连出现多家企业被暂缓的情形,沪深交易所排队审核企业高达500多家,释放出IPO收紧的信号,请问证监会对此如何评论? 答:发展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显加速,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成功落地,创业板、新三板等一批重大改革相继推出,直接融资呈现加快发展的积极态势。截至2020年9月末,直接融资存量达到79.8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其中,“十三五”时期,新增直接融资38.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 IPO是直接融资的入口,我会高度重视IPO对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意义。近期部分企业被暂缓,据我们了解,是交易所依法依规做出的决定,并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同时,拟上市企业应遵守资本市场各项制度规定,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共同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
栉风沐雨,三十而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资本市场用30年的时间,跨越了全球资本市场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引领资源配置方式变革、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对资本市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三十年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如何以史为鉴,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如何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中证金融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望军。 资本市场逐步从管道型开放 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迈进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资本市场用30年时间走过了成熟市场几百年的道路,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张望军: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经过几代人的拓荒努力,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建成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和全球领先的商品期货市场,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一是从“看”和“试”到“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990年,沪深交易所设立,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市场建立之初,社会上一度对股票市场的性质存在分歧,出现了“姓资姓社”争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对证券、股市明确指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破除了资本市场发展的思想障碍。30年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资本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等。资本市场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经济社会预期等方面的枢纽作用不断增强。 二是从重点支持国企脱困到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资本市场在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助力国企脱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摆脱经营困境,推动了国民经济战略性重组。2000年以来,资本市场层次体系不断丰富,服务覆盖面显著拓展,支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推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在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畅通科技、资本与产业良性循环,拓宽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是从早期单一、分散的市场向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转变。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在内的多层次股票市场,蓝筹市场持续做强做优,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加快推进,各个市场定位更加明晰,各个板块之间错位发展,有机联系,相互补充,为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服务。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品种工具日趋丰富,成为服务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同步发展,品种数量不断增多,已经形成覆盖能源化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金属、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的期货市场体系,在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服务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从“老八股”、“老五股”到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沪深交易所设立初期,只有“沪市老八股”“深市老五股”进行交易,当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只有10亿元。30年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群体日益扩大,目前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已经涵盖国民经济全部90个行业,数量超过410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近50%。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820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超过3.2万家,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群体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和主力军。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中介机构在规范中不断发展,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日益成为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 五是从建章立制到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监管体系日益健全。3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从初步确立到逐步健全再到持续完善,在法治监管自律规范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政策性文件以及规范性文件近1200件。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监管由早期的分散监管、多头监管逐步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行政监管、自律监管与市场自我约束相结合,构成了统一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持续监管、精准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不断加强,简政放权大力推进,监管公开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持续提升。资本市场监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监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高。 六是从探索试点到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从市场建立起就坚持开门办市场,上世纪90年代建立B股市场,推动境内企业以H股等方式到境外上市,同时相继建立QFII、RQFII制度,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近年来,沪深港通相继落地,沪伦通正式启动,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QFII、RQFII制度不断完善,额度逐步扩大,直至今年全部取消额度限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开放,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取消;期货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稳步扩大。上述制度变革为境内资本市场引入了长期资金、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便利程度不断提升,促进了资本市场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截至今年11月底,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约4.8%。A股纳入明晟、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和资本市场开放水平的认可。资本市场逐步从管道型开放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迈进。 注册制试点为 全面提升市场功能奠定基础 证券时报记者:回顾过往30年的发展历程,资本市场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让您印象深刻? 张望军:我国资本市场因改革而生,以改革而兴,30年来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资本市场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有几件大事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股权分置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变革,从2005年正式启动,2007年基本完成,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确立了股票市场的全流通格局,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定价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推进市场创新发展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为之后开展的以强化市场约束为核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和并购重组改革等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市场信心明显增强,市场承载力明显增强。 二是综合治理让证券行业“脱胎换骨”。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方案》,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历时三年,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行业发展三管齐下,过程艰辛,成效显著,平稳处置了31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在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集中开展风险处置和综合治理,证券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年来,规模实力、业务类型、内部治理和社会形象发生显著深刻的变化,多项风控指标大幅超过监管标准线,为证券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法治建设为资本市场保驾护航。资本市场是规则导向的市场,良好的法治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资本市场发展初期,法治不健全,风险事件频发,“庄股”、“黑嘴”等问题一度较为突出,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在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证监会秉承依法治市、依法监管理念,不断加强市场法治供给,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市场各类违法违规活动,有效改善资本市场法治环境。特别是近年来,证监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证券法、刑法修订,大幅提升违法违规成本,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办了一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大案要案,市场生态持续改善。 四是注册制试点为全面提升市场功能奠定基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证监会把握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三个原则,遵循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再到全市场施行的分步走实施步骤,初步建立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试点以来,各项制度机制运行良好。今年前11个月,科创板和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合计176家,IPO募资合计2592亿元,分别占总量的52%和61%,一批发展潜力大、技术过硬的创新创业企业脱颖而出。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同时,证监会统筹推进交易、退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关键制度创新,改进各领域、各环节的监管,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十四五”期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创造良好条件。 证券时报记者:过去两年多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重大改革顺利实施,资本市场全面深改取得显著进展,您如何看待这些进展? 张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近些年来,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中国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2019年3月以来,证监会成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形成了“深改12条”的总体方案。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注册制试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长期资金入市、监管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逐步落地,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9项政策措施基本落地,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资本市场制度供给不断优化,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冲击,在国务院金融委统一指挥协调下,资本市场坚定理性正常开市,保持了常态化运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有效发挥,维护了整个金融市场顺畅运行,释放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信号,对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经受住了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等外部冲击的考验。 资本市场对于 推动科技创新具有枢纽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支持科技创新? 张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这对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第一,加快科技与资本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从依靠要素投入的规模扩张转向依靠创新引领的效率提升。在新的发展阶段,着力改善融资结构,充分发挥资本要素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创新体系的效能和整体能力,促进资本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枢纽作用。现代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资本市场具有对创新要素的引领、带动、定价、激励及风险缓释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在内的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投融资服务,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壮大。同时,在引导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转移集聚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方面,资本市场具有独特优势。 第三,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已具备较好的制度基础和市场条件。近年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成功落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实施,新三板改革稳步推进,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制度加快优化,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和私募基金减持反向挂钩政策实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实现了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的重要突破。通过利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一批发展潜力大、技术过硬的创新创业企业脱颖而出。科技企业的市场化并购重组日趋活跃,资本市场对科技人才的激励作用不断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未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点举措有哪些? 张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完善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渠道,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一是优化支持创新资本形成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总结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经验,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结合科创类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推进融资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再融资、并购重组、分拆等制度,健全创投机构“募投管退”制度安排,更好满足科技型企业多元投融资需求,支持优质上市公司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和科技资源。推动完善财税支持、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发挥好企业在产学研创新链条中的带动牵引作用,共同优化创新资本形成的政策环境。 二是完善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进一步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体系。坚持科创板定位,强化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促进创业板和科创板优势互补。强化新三板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平台功能,增强市场活力。加强对区域性股权市场指导、协调、监督,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私募基金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三是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人才作为支持创新第一资源的关键作用。完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市场包容度,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对于科技型上市公司人才的激励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型上市公司创新发展。 四是借鉴国际成熟市场制度创新经验,结合我国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推进股权融资产品和工具创新,扩大创新创业债试点,丰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增加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产品供给,进一步提升市场包容性和适应性。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让世界瞩目的答卷。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传递重要信号。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 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基调可能变化不大,不过执行过程中相机抉择进行边际调整不可避免。由于基数效应影响,明年的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将出现“前高后低”现象,要重视这对政策形成的干扰。此外,从“需求侧管理”升级为“需求侧改革”,并成为刷屏关键词,意味着政策将在打通“内循环”的堵点下更大力气。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将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边际调整不可避免 今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形”反转。受疫情冲击,国内经济生活一度按下“暂停键”,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同比下降6.8%。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显效,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并出台了一揽子超常规政策举措,二季度我国经济很快恢复到3.2%的正增长,三季度继续回升至4.9%。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长0.7%。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的一抹亮色,四季度当季如果达到6%,全年增速就可达到2.2%。实际上,根据近两月的经济数据,中国经济超预期表现还在延续。 但是,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会议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受基数效应影响,明年的经济增速会出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现象。那么经济怎样才算是恢复到常态,出现单季12%增长是否预示着过热,需要很清晰、理性的判断。我们预测明年全年经济增速会在8.1%左右。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展望明年,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意味着保市场主体仍将是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港股02611)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记者表示,2020年到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求稳”的“收官之年”过渡到“积极有为”的“开局之年”。继续提“六稳”、“六保”,“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体现政策的延续性和对后续不确定性的警惕。2021年政策主要基调可能变化不大,不过执行过程中相机抉择进行边际调整不可避免。 要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持续多年的一条主线,但今年除了供给侧,还特别提到了需求侧。 事实上,年内多个重要会议均提到扩大需求和需求侧管理的相关内容。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定调要扩大内需。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温彬表示,从“需求侧管理”升级到“需求侧改革”,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这是需求侧改革的最重要方面。 温彬认为,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消费需求由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需求为主,扩大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力度等都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做好需求侧改革必须要和供给侧改革相互平衡,相互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将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花长春表示,需要从“内循环”机制方面去理解中央将“需求管理”上升到“需求侧改革”。五个方面可能是着力点:一是坚持“房住不炒”,构建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再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三是“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型政府投资仍会是重要抓手;四是基于我国碳中和等的碳交易市场或逐步完善,绿色消费或兴起;五是人口生育政策或放开。 金融监管或呈“高压”态势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会议提出,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会议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大量的数据资源、领先的数字技术,人们期待巨头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能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 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市值突飞猛进,所拥有的用户数量也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多的。在数字化时代,对信息资源垄断的严重性不亚于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垄断,如果某些垄断企业凭借其资源的垄断优势,向各个行业投资渗透,获得超额利润,不仅会破坏市场规则,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等诸多社会问题。从客观经济数据看,虽然过去几年网上购物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我国消费增速的回落幅度大于GDP增速的回落幅度。 “说明网购模式并没有促进消费,只是起到了‘瓜分蛋糕’的作用。”李迅雷说,近年来,网购占零售业的消费比重越来越高,互联网零售企业的薪酬水平、股权回报率也远超线下零售业,进一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花长春表示,特别强调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意味着2021年中央将在市场行为、金融监管方面采取“高压”态势。 推荐阅读: 券商热议“需求侧改革”:核心是扩大内需 这些行业将受益! 注重需求侧改革 加紧补上产业链突出短板 粤开证券:建议关注需求侧改革、产业链自主可控、新能源三条主线 开源证券赵伟:“需求侧改革” “改”在哪里? 广发宏观郭磊: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李奇霖: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3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下,上交所在黄浦江畔敲响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锣。30年后,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中,上交所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交易所。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30年来,上交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从一个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在服务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全国性市场;从仅有股票债券的单一市场,发展成为产品线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市场;从一个仅可对内服务的封闭市场,发展成为可以推动市场化配置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市场。 三十而立从头越,潮起风劲更扬帆。回望来时路,上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足迹为其留下哪些有益探索?展望下一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将剑指何方?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黄红元。 ■上证报记者: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成立大会,并于当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纪年的开端。回顾这30年的历程,您认为上交所得以建立、发展、壮大的动力是什么? 黄红元:30年前,上交所在“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于黄浦江畔敲响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锣。上交所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上交所坚持将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发展进步的动力,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上交所的建立直接扎根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此时成立交易所,本身是一个重要信号,宣示我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成立上交所,也是把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国家战略决策付诸实施的重要步骤。成立交易所,在敢试敢闯中探索建立资本市场,意味着利用证券筹措资本,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式成为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上交所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股份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解决方案选项之一,交易所当时主要服务于经严格审批的国企改制上市。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摘掉了资本市场“试点”的帽子,交易所在经济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4年“国九条”发布,上交所在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承接了众多代表国计民生的大型蓝筹企业上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交所的壮大始终服务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部署,明确“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充分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本市场的要求和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上交所推出沪港通、股票期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上交所的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结构明显改善,服务能级明显提升,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一举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交易所。 我们看到,在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全社会对资本市场地位、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党和国家对资本市场赋予了更高的定位和更高的期许。从萌芽期“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再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定位愈发重要。 今天,我们确实可以说是三十而立了,未来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力量。 ■上证报记者:30年来,上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黄红元: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证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上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到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巨变背后,我们体会到始终坚守的根本方向,就是资本市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30年来,上交所从一个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国性市场。上交所开业之初,仅有来自上海、浙江的8家上市公司,市值12.34亿元。目前,上交所上市公司达到1785家,股票总市值近45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超过40%。上交所总市值已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 30年来,上交所从仅有股票债券的单一市场,发展成为产品线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市场。截至2020年11月底,债券市场现券挂牌数超过2万只,托管市值约13万亿元,日均成交460亿元,近十年分别增长了31倍、17倍和15倍。基金产品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年成交额近10万亿元,分别位居亚洲第二、第一。2015年2月,上交所开启股票期权交易试点,在境内率先推出场内股票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2019年12月,上交所推出沪深300ETF期权,期权品种更加丰富齐全。 30年来,上交所从一个仅可对内服务的封闭市场,发展成为可以推动市场化配置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市场。“沪港通”“沪伦通”先后推出,A股纳入三大国际主流指数。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增至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增至4.6%。 30年来上交所市场规模、结构、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关键在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一是努力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资本形成,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上交所累计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超过9.1万亿元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18.5万亿元。目前,国有控股或参股的重要骨干企业基本都已成为上市公司。党的十八大以来,上交所民营上市公司由333家快速增长至1076家,增幅高达223%。二是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助力改善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业整体运行质量。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直接融资存量达到81.1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今年以来新增直接融资12.81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8%。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上交所支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促进提升了金融业整体运行质量和抗风险冲击的能力,有效防范了全球金融危机风险。三是积极探索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改革路径,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板设立以来,上市公司超过200家,IPO融资额突破2900亿元,总市值近3.3万亿元,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成功上市,科创板的上市包容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在早期服务国企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上交所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在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市场全流通问题,支持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支持央企、国企剥离上市和整体上市,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改善融资结构的过程中,上交所市场实现了从小到大、股债并举;在发挥市场功能、提高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过程中,上交所实现了基金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国民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上交所推出了沪港通,实现了自身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创板应运而生。 实践证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国家战略结合得愈紧密,改革的过程愈顺,凝聚的合力愈多,工作的效果愈实。在今后的工作中,上交所必须牢牢记住这个“根本动力”,践行初心使命,恪守职责担当。 ■上证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要建设“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围绕这项重要任务,上交所开展了哪些工作? 黄红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围绕这些重要任务,上交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借鉴国际最佳实践,认真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深入贯彻“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工作理念,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是完善市场产品结构。2015年2月,上交所在境内首创场内股票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从而成为境内首家产品线涵盖期现货的综合型交易所。股票期权试点运行平稳,定价合理,规模稳步增长,经济功能凸显。目前,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成交量快速上升,日均成交432万张,分别排名全球同类品种第二、第三,成为各类投资者的重要避险工具。下一步,预计股票期权试点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需要说明的是,ETF是上交所在2004年率先推出的创新产品,自上证50ETF推出后,上交所ETF产品线逐步覆盖股票、债券、商品、黄金、货币等多资产类别,并先后推出了覆盖美、日、德、法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境ETF产品。 二是健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上交所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健全直接融资功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发行公司债券近13万亿元,已成为企业中长期发展稳定、可预期、可持续的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多渠道引入资金投资公司债券,有效分散了社会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发挥积极作用。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3万亿元,基础资产类型丰富且主体优质,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和降低杠杆。推进公募REITs试点,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6.4万亿元,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推进市场国际化。2014年11月,上交所推出了沪港通机制,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代表性案例。沪港通平稳运行已满6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突破5800亿元。截至2020年11月末,沪股通日均成交规模相比开通初期增长了8倍,今年7月日均成交额更是突破了650亿元,占当月沪市日均成交规模的11.3%。沪港通有效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是强化一线监管。为配合科创板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上交所公开科创板股票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并在主板市场推行,以优化交易监管,激发市场活力。公司监管方面,上交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出信息披露“直通车”强化上市公司信披主体责任;实施“刨根问底”式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在督促上市公司履行信披义务、规范运作、整治市场乱象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深化分类监管,支持优质公司做大做强,对问题公司予以重点关注,重点盯住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严重违规和重大风险事项,不断加大精准打击力度。 五是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当前,我们正以“控制增量、化解存量、严格控制限售股质押”为监管导向,有效推进股票质押风险化解工作。截至11月中旬,待购回标的证券减少比例达31%,待购回余额下降近20%。畅通出口关,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努力实现常态化退市,形成能上能下的市场机制,妥善平稳处置境内市场首单重大违法退市、首单央企退市、首单主动退市。 ■上证报记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上交所如何落实改革任务,发挥好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未来如何进一步建设好科创板? 黄红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重大改革,与前面讲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一脉相承。同时,这项任务又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以科创板“试验田”的增量改革,带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这两个目标都是资本市场坚持初心的体现。 一方面,科创板的设立是对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试验”,是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创企业提供高效融资途径,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改革,让资本市场回归到助力实体经济、服务科创企业的本源。科创板率先探索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改革路径,加速了各类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有机结合。科创板在入口端提升包容性,一些无收入、未盈利、存在双重表决权等原先无法在A股上市的科创企业实现在科创板挂牌,一批属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相继上市。同时,在持续监管端口,科创板设计了更为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再融资、股份减持、股权激励、自愿信披等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市场化安排,为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供给。 另一方面,注册制改革试点也是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试验”。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核心在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实现监管转型,有效促进资本形成。为此,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一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充分还权于市场,取消原本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发行上市门槛,并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让企业“讲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市场根据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出自主判断。二是以注册制试点带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覆盖企业上市“全生命周期”的基础制度改革,为市场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科创板设立以来,上市公司已超过200家,IPO融资额突破2900亿元,总市值接近3.3万亿元。行业高度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领域合计占比约55%,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从上市后发展看,科创板公司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2020年前三季度,200家科创板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15.63%,明显高于A股市场2%的水平。集成电路、医药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的一批具有技术优势企业,上市后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通过支持与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科创成色和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未来科创板的建设将始终秉持着板块设立的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带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确保行稳致远。一是继续用资本赋能科技创新驱动。上交所将坚守科创板定位,坚持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支持和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展现更大担当作为。二是继续种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以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引领,加速形成从入口端到上市端至常态化退市端的系统性机制建设,提供良好制度供给,大力推动“有效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时启动“有为监管”弥补市场失灵。在证监会指导下,严格遵循“尊重注册制的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的注册制改革原则,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全面深化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常态化退市和投资者保护等一整套基础制度改革,将注册制改革试点稳步向纵深推进。 ■上证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以“面值退市”等为代表,最近几年交易所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微妙而积极的变化,显示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您如何评价市场结构出现的这些变化? 黄红元:近年来“面值退市”增多,折射出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反映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本质是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这也和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与投资理念不断成熟密切相关。从全局角度观察,市场结构呈现出积极变化的迹象,市场从新兴走向成熟的态势初步显现。 一是上市公司结构与成熟市场差距缩小。2020年11月底,沪市总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大型、超大型上市公司171家,总市值100亿元以下的小市值公司1098家,分别占公司数量的9.65%、61.96%。2012年,沪市公司中,大型、超大市值公司55家,小市值公司715家,分别占公司总数的5.9%、76.8%。大型市值公司比重明显提升,这一数字同美股等境外成熟市场的差距正在缩小。蓝筹公司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同时,也保持着高回报。沪市公司分红总金额在2017、2018年度连续增长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2019年度合计分红金额1.07万亿元。2019年度共有570余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超90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50%,以制造业、金融业大蓝筹为代表的稳定高比例分红的群体已经形成。 二是估值结构变化体现出资源配置效率正在改善。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30%以上的公司超过400家,截至11月30日上述公司市盈率中位数(剔除负值)为41.78倍,市净率3.53倍,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科创板上,估值分化的态势更加突出,市场纠错的速度也相对更快。注册制改革带来了上市企业供给的增加,供求关系导致壳资源不再具有原来的高价值,小市值权重进一步下降。2020年,小市值公司市值占比9.9%,较2012年的14.5%明显下降。一些差、弱、小公司的流动性收缩,流通市值排名后50%的公司,合计市值占比从2001年的接近3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6%,交易额占比则从33%回落到不到17%。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正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投资者结构更趋合理。目前,上交所股票市场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近20%,显著高于2016年的不到15%。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由2016年的24%下降到现在的20%,截至2020年10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8万亿元,年内7次刷新历史新高。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增至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增至4.6%。债券市场方面,在2015年公司债市场改革、ABS市场快速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资管产品为主要投资者,社保、年金、信托、QFII、RQFII、私募基金、一般法人等各类机构广泛参与的债券市场,目前13万亿元托管量中,99%以上由机构投资者持有。 四是交易结构变化揭示投资者更趋成熟。数据显示,沪市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由2016年的15%提高至目前的24%,个人交易占比由85%下降为75%。 虽然从目前阶段看,A股市场结构相比成熟市场仍有差距,但态势的变化说明A股的“成熟度”和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正在提升,为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数据说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非常正确,只要扎实推进基础制度建设,保持稳定的政策和市场预期,准确把握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系统地深化改革,市场的枢纽功能就将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建设目标完全可期。 ■上证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上交所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黄红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议》也给资本市场划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改革发展重点。在证监会的统一领导下,上交所要推进以下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建设好科创板,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资本市场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助推器”。上交所将牢牢牵住科创板建设这个“牛鼻子”,赋能“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助力科创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把科创板打造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 二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挥主板蓝筹功能。过去30年,沪市蓝筹公司深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柱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名片”。新发展格局下,上交所将助力沪市公司聚焦公司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供给创造和需求引领,不仅成为稳住经济的“基本盘”,更应当成为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先锋队”。用资本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主板蓝筹切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赛道”,向更具先进性的产业进阶,提升主板蓝筹作为广大投资者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核心资产”的吸引力。 三是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新发展格局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上交所将积极落实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点任务。深化注册制改革,畅通直接融资入口;关注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夯实直接融资基石;直面实体企业需求,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平衡好投融资关系,关注投资者回报和投资者保护,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四是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优化市场生态。以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遵循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带动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常态化退市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建设改革,推动打造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生态。进一步发挥交易功能等交易所核心功能,进一步丰富交易所产品线,提高价格发现效率,营造有利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 五是优化和改善一线监管,维护市场运行秩序。贯彻落实九字方针,清晰区分正常监管和市场干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彻科学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持续监管要求,聚焦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披质量,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关键人”监管。对各类恶性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切实提高违法成本。 六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增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更努力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对外开放。协同浦东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目标,助力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