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关注已久的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式落地。12月14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分别对《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多项配套规则进行修订,并就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以下合称“退市新规”)公开征求意见。总的来看,本次全市场退市制度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退市指标、畅通退出渠道、简化退市流程,提高退市效率,加大市场出清力度,同时强化风险警示,引导理性投资,以期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业内人士认为,本次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属性,将促使壳公司尽早尽快退出市场。在退市指标方面,退市新规按照退市情形类别分为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等四类强制退市类型。在财务类指标方面,取消了原来单一的净利润、营业收入指标,新增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的组合财务指标,同时对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下一年度财务指标进行交叉适用;在交易类指标方面,将原来的面值退市指标修改为“1元退市”指标,同时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市值指标;在规范类指标方面,新增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和半数以上董事对于半年报或年报不保真两类情形,并细化具体标准;在重大违法类指标方面,在原来信息披露重大违法退市子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财务造假退市判定量化标准。在退市程序方面,退市新规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明确上市公司连续两年触及财务类指标即终止上市;二是取消交易类退市情形的退市整理期设置,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将退市整理期交易时限从30个交易日缩短为15个交易日;三是将重大违法类退市连续停牌时点从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法院判决之日,延后到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或法院生效判决之日。上交所科创板与深交所创业板也同步优化了退市指标和程序。在科创板上,进一步完善重大违法类退市指标,同样实施财务类指标和审计意见类型指标的交叉适用,取消因触及交易类指标的退市整理期,衔接上市条件,补充红筹上市企业的退市标准。在创业板上,在退市指标方面,新增依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情形等,在退市程序方面,将重大违法终止上市程序中上市委员会两次审核调整为一次审核,改革完成后,创业板与主板(含中小企业板)在主要退市指标、退市流程等安排上基本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改革中,深交所明确将设立包含风险警示股票和退市整理股票在内的风险警示板,对风险警示股票予以“另板揭示”,同时优化风险警示股票的适当性管理和交易机制安排,强化风险揭示和投资者保护力度。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新增普通投资者首次买入风险警示股票签署风险揭示书的要求。在交易机制方面,对风险警示股票设置交易量上限,投资者每日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和盘后定价交易累计买入单只风险警示股票的数量不得超过50万股。退市制度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重要内容。今年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严格退市监管,完善常态化退出机制。“对于没有主业的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和僵尸企业,本次退市制度改革是迎头一棒。”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本次退市制度改革淡化了单一的盈利指标退市标准,重点考核企业的主业和营业收入,其指向十分清晰,就是要让这些空壳公司尽早尽快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他认为,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信息披露重大违法进行了量化,进一步明确财务造假退市判定标准。这对于信息披露重大违法退市的可操作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证券市场财务造假形成了较大的威慑作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则对记者表示,作为注册制改革配套制度的一部分,退市制度的改革同步优化是大势所趋。之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中,已对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做出了明确安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新的规则对退市细节作了明确调整和补充,加大退市力度是显而易见的。未来的A股市场,在要求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下,对持续盈利和成长性的考核将更加严格,对造假或内幕交易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在面值退市的基础上,本次除了补充新的市值退市要求之外,对于ST类的企业以及连续亏损的企业,退市压力无疑是增大的。新规进一步强化了退市要求和市场优胜劣汰的属性,这也是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作出进一步的呼应。(记者 吴黎华)
7个月升值近10%,开年首个工作日升破6.5,两日一度上涨超千点。 人民币站上两年半新高之际,我们关注高汇率对经济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人民币升值配合美元弱周期,汇率改革是否迎来了适宜的时间窗口? 在专家看来,评估汇率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仅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要看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按此计算,人民币其实升值的并不多。人民币升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大。预计2021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压力将有所减弱或出现一定震荡,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将进入相对适宜的时期,人民币进一步扩大波动限制区间的条件或将更加成熟。 人民币升值对实体经济影响小于“想象”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银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包括出口的影响都是比较小的。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仍然较为“温和”;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部分也是因为出口表现强劲,出口结汇较多,这是正常的市场反应,并不会对出口形成明显打压。 徐高指出,评估汇率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仅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要看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按照这个汇率来算,人民币其实升值的并不多。 “现在大家可能关注比较多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期升值比较多,这背后更多是因为美元贬值幅度较大。但是如果看人民币对一篮子里面的其他货币,比如说人民币对欧元,就看不到太强的升值走势。”他说。 CF40研究部主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徐奇渊也认为,从篮子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小于双边汇率升值幅度带来的影响。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16:30官方收盘时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4615,较上日上涨25个基点,续创2018年6月中旬以来新高。自5月底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累计涨近10%,同期人民币对欧元则呈现小幅下跌。 如果看CFETS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1月5日为95左右,与2020年3月下旬、2020年4月下旬的水平相当或稍弱,并且低于2018年6月中旬的水平。 徐奇渊预计,202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在前半段升值预期较强,后半段升值压力减退或者出现一定的震荡。这主要是因为欧美经济前半段将受到冬季疫情的严重冲击,甚至部分国家可能面临双底衰退(例如英国、德国),后半段则可能得益于疫苗普及带来的提振,全年经济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中国经济则可能呈现为前高后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形成反差。 出口方面也是如此,预计中国出口在2021年前半段将较为乐观。随着疫苗得到一定普及,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生产能力、经济活动将在下半年有显著的恢复,供需缺口将得到有效补偿。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将逐渐回落到疫情之前正常的历史水平附近。但是全球贸易的总体体量,可能将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再加上2020年后期较高的基数效应,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增速在2021年后期将面临一定压力。人民币汇率作为价格效应,只要波动幅度不是巨大的,那么其所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 企业减小汇兑损失不能依赖汇率政策 从现有数据来看,尽管人民币升值并未对出口竞争力造成明显负面影响。但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期间还是出现了一定的汇兑损失。这一现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有企业呼吁,央行应该进行汇率干预。 对此,徐奇渊指出,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仍然处于比较正常的区间。央行的汇率政策着眼于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等目标,而不是部分企业的财务损益。 他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汇率和商品价格一样,都是随行就市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自有一套管理办法来应对价格波动的风险。从长远来看,可以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来避免汇率风险,但这最终依然要靠微观企业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原材料、产成品的价格波动,企业肯定会有一套管理办法来应对价格波动的风险。汇率风险实际上也是一样,企业可以通过外汇衍生品的操作来实现套期保值。”他说,“企业需要对套期保值的操作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把套期保值作为投资工具,要明确套期保值锁定风险的功能定位。” 徐奇渊表示,政策层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推动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在健全监管体系的条件下,更多放开外汇市场准入,增加外汇市场、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流动性,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的套期保值手段。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为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充分弹性创造条件。 徐高表示,未来汇率波动将成为常态,企业要主动适应,更多运用金融工具有效对冲汇率风险。对监管层来讲,汇率弹性增强是汇改的成果之一,得之不易,走回头路是不恰当的。应该继续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也不宜让汇率过度波动,在汇率波动明显开始冲击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时,应采取临时性措施予以平抑,比如调节逆周期因子。 徐高解释称,评价汇率是否波动过度的标准不是具体的汇率升贬幅度,而是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会否带来较大冲击。比如在人民币升值时期,可能要看其会否对出口带来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人民币贬值时期,可能就要看我国外汇储备有没有因此而大量流失。 下半年汇改条件或更加成熟 一般认为,在人民币升值时期推进汇率改革可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元走弱周期是汇率改革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近9个月来,美元指数从103高位一路跌破90,市场普遍认为美元已经进入弱周期。有观点认为,本轮美元弱周期或将持续近9年。2020年,人民币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今年会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汇率清洁浮动的好时机吗? 徐高强调,汇率改革需要与金融市场改革和实体经济改革相匹配,切忌单兵突进。相比于贬值,政策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空间更大,能力更强,但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任,现在让汇率实现清洁浮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徐奇渊表示,目前美联储仍处于宽松阶段,美元指数也处于弱周期之中。暂时看来,人民币对美元有较强升值压力,下半年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所减退,人民币进一步扩大波动限制区间的条件或将更加成熟。 对此,他解释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最好是选择既没有明显升值预期、也没有明显贬值预期的双向波动时机,这时候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均衡水平附近。当然,这样的时机比较难找到。那么退而求其次,选择略有一些升值预期的时期,好于升值压力较大或者有贬值压力的时期。 不过,他也提到,如果单独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本身,可能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如果从全局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除了退出逆周期调节因子、发展成熟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等措施之外,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也都需要与汇改相匹配。其中,利率与汇率的波动息息相关,而我国利率市场化也尚在推进过程当中。另外,资本账户不完全自由可兑换,也使得人民币汇率是在有限的参与者、有限的交易量之下形成的。从这些角度来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消费固投进出口等增速进一步加快 三大指标持续回升 机构多主线聚焦需求侧改革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11月份经济运行数据表明,三大需求继续回升。数据显示,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1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增速比1至10月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11月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个月加快3.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代表新经济方向的国内需求持续增加。展望明年,需求侧改革将持续利好消费、科技等领域已成为机构人士共识。 升级类消费带动作用凸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加快释放,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升级类消费带动作用明显。 投资方面,1至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1至10月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 “在当前的环境下,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发展,制造业的投资空间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未来前景广阔。”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消费方面,11月商品零售34534亿元,增长5.8%,连续五个月正增长。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至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至10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从11月来看,升级类的商品销售增长速度比较快,限额以上通信器材类商品销售增长40%以上,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都在20%以上,说明消费带动的作用从前期以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支撑逐步恢复到正常的以升级类消费带动为主。”付凌晖说。 值得注意的是,付凌晖进一步指出,推动需求侧改革,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消费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带动在逐步增强,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消费的水平和品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我们看到新型消费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扩大新型消费中间仍有不少堵点和难点,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付凌晖说。 需求侧改革持续利好消费科技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指出,持续推进需求侧改革有助于加速推进“双循环”发展格局并强化我国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考虑到我国广阔的内需空间,长期看A股市场仍具有较大的配置吸引力。 需求侧改革将扩内需重心转向消费驱动,市场预期更多政策举措有望出台,消费和科技料将是政策中长期重点导向,相关板块迎来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当前我国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的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相关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此外,消费升级趋势不改,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享受型、品质型消费升级,后续可以适当关注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东北证券指出,从需求侧改革相关表述来看,一方面通过培育消费场景扩大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此外,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科技创新与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相结合,被“卡脖子”的行业尤其是“十四五”规划强调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方向值得重视。国金证券预计,明年可能有鼓励消费和进口的政策出台,以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而出口在供给替代的背景下,依然会有较好表现。 二级市场方面,机构人士当前普遍看好对于消费、顺周期以及部分科技龙头的布局。配置上,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强调,从经济基本面与宏观流动性趋势来看,仍可坚守对顺周期行业的布局,中短期主要集中布局金融、可选消费以及部分周期品。中长期看,内需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是主方向,代表新经济的消费和科技是未来市场的主线。 富荣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邓宇翔也表示,消费板块尤其是可选消费仍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赛道。在维持市场震荡向上判断同时,重点关注消费、科技、军工以及低估值的周期龙头。粤开证券则看好受益于政策补贴、消费升级、需求持续释放的家电板块,新能源顶层规划政策支持及需求回暖的汽车板块,以及业绩表现较为稳定的白酒板块。(韦夏怡 班娟娟)
“印记2020·应变局开新局”(三) 从中央到地方祭出组合拳发力上市,混改项目批量涌现,重组整合大戏接连上演……即将收官的2020年,一系列举措推动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 当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全面启动。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系列具体政策出台,明年多领域国企改革将有新突破,其中包括分层分类多路径推进混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加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扩围升级,而资本市场将是重要平台,红利将加速释放。 掀高潮 混改重组提速批量落地 继5天前新能源汽车电机业务混改挂牌之后,12月15日上午,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又一家混改企业——湖南中车尚驱电气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同日,在2020年央企·京企混改项目联合推介会上,来自在京中央企业、北京市地方企业共83个拟混改项目、投资合作项目联袂登场,涉及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商务、旅游、新型建材等多个行业,项目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量占比超过60%。同时,北京市国企混改项目推介专区正式启动。 今年,尤其是8月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以来,作为国企改革“突破口”,混改力度和热度均持续攀升。“深化推进双向混改,资本市场成为混改重要平台,并购重组成为混改重要手段,集中推介项目成为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混改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如是总结今年的亮点。 与此同时,国资布局优化调整也在加速推进。中国化工集团和中化集团合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中国宝武和太钢集团联合重组,不锈钢产能提升至1000万吨;山西大力推进省属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组建了山西焦煤集团和晋能控股集团;山东启动实施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等一批主业相近的企业联合重组,并将分布在10多户省属企业中的非主业文化旅游、医养健康资产以市场化方式重组整合……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国企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掀起高潮。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截至今年10月12日,中央企业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已经超过70%。同时,央企数量从2015年的106户调整至百户以内,主业处于石油石化、电力、通信、军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的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占中央企业的比重均超过90%。 组合拳 央地国企定目标发力上市 国企改革提速加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疑是重要平台。 推动国有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资产整合;支持优质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深交所近日研究制定服务国企改革专项工作方案,16项具体工作安排浮出水面。 这背后是今年上市国企质量不断提升。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国资委系统控股上市公司共1024家,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约为25.25%;国资委系统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20万亿元,占A股市场总市值比重超过30%。 从10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明确要通过推动国有企业的上市以及围绕上市进行各种改革……一系列行动纲领次第推出。 据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副局长谢小兵透露,国资委将重点引导企业在优化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运行质量、提升规范运作水平和价值实现能力三个方面下功夫。他表示,不仅要优化存量,进行资产注入、推动专业化整合等,还要做好增量,鼓励部分企业分拆上市,“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部分试点企业也将是下一步推进上市的重点。 从各地已出台的相关文件来看,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进改革也是重点任务之一。境内上市公司超过500家、全国排名第二的浙江省近日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产业向专业化集中、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而按照山东省属企业改革总体目标,到2021年底,30家省属企业按净资产计算的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70%。 新突破 多领域改革红利释放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加快实施,2021年混改、重组等重点改革将有新突破,诸多红利可期。 据了解,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正在研究制定,以打造混改政策的升级版。而11月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已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 “未来混改将会向更深层次,更长链条、更全领域推进,以点带面推动国企改革实现新突破。”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现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称。 他进一步解释,首先从层级上看,集团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有更大力度,从集团层面落实中央改革政策的措施也更加精准和有效。其次,从路径上看,将以兼并重组、核心资产上市、整体上市、员工持股、引导基金的产权改革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并举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借助于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优化布局与调整。此外,从重点领域和覆盖面上看,推进垄断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电网、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有望提速升级,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 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明年在分层分类多路径深化推进混改的同时,还将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此外,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将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
上证报记者获悉,12月29日,中国电子在深圳举办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系列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活动。活动期间,中国电子与中国船舶、华润集团、中国广核(003816)、万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船舶、中移资本、东航产投、中国诚通、国开金融、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签署投资意向协议,涉及战略投资超百亿元。这是中国电子国企改革的又一标志性动作。 同时,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子旗下麒麟软件、中电数据、云天励飞分别与深圳市龙华区、南山区、深圳市智慧城市集团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据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组建的网信业务运营平台,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其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均超千亿元,由多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战略入股,旨在加快打造国家网信产业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书面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公司揭牌成立暨系列战略合作成功签约,标志着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和成效。 连维良还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指导和协调,积极支持中国电子做好改革后续工作,推动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成为中央企业核心主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范和标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典范和标杆。 中国电子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表示,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对于中国电子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电子全面迈进打造国家网信产业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的新征程。中国电子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握大变局、融入大湾区,全面加强网信领域战略科技创新,与深圳携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企改革历经四十年时间,我国国有企业大体上和市场经济融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国企改革上从理论和实践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对国企改革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为国企改革“最后一公里”铺平了道路。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大家知道,国有经济和市场接轨是个世界性难题。其中有两大问题,一是宏观上怎么解决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问题;二是微观上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相互融合的问题。我想就这些问题和大家交流三个观点。 1 -THE FIRST-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国民共进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为我们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点,我们既没搞民进国退,也没搞国进民退,而是国民携手实现了国民共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得到了健康、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三年行动中提出国企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带领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主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做到了瘦身健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开展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和创新经济,展现了巨大的活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形成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 -THE SECOND- 混合所有制是一场企业制度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上有两种微观企业形态,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必然会相互融合,形成新型的所有制企业,这就是混合所有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把混合所有制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它的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这次三年行动中,把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就是要充分认识混合所有制对改革的重大意义,对做好混合所有制要有个积极的态度和心态;“稳妥”就是按着“三因三宜三不”扎扎实实做好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刮风,不搞一刀切;“深化”就是突出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功能,要在改字上下功夫,最终体现在做优做强企业上。混合所有制要想混好就必须在 “合好”和“改好”上下功夫。“合好”就是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支持商业一类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高匹配度是指具有相同的合作诉求和发展诉求;高认同感是指对企业定位、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文化等高度认同;高协同性是指在业务开展、产业链布局、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性高。总之,混合所有制企业双方,要在战略上一致、文化上认同,产业链上协同,要有长期合作的打算才能去混。 在制度创新上,混合所有制能够解决国企改革政企不分和民企发展不规范的两大难题。对国有企业最重要的是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市场化机制。今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在充分竞争中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实施和全资、独资国有企业差异化的监管和治理制度。在非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实行更加灵活的监管和治理制度。这次三年行动中提出的支持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对国有股权比例低于50%、其他所有制股东能够有效参与公司治理的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我们应该把这些政策落地,让它具体化、可操作。 在混合所有制的“宜独宜控宜参”中,我们既要把“宜控”的控好,也要认真研究“宜参”的混合所有制。像蒙牛、绿地、万科等企业都是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既引入了市场机制,实现了快速发展,也强化了规范治理,维护了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各方股东权益。 国有企业上市化改造是一种规范的混合所有制。今年是资本市场三十而立之年,资本市场极大地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不光引入难得的发展资金,同时也引入了市场机制和规范管理。目前在4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企有1100家左右,其中央企有400家左右。2019年,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占央企总资产的68%,利润占央企总利润的86%。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要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模范,积极遵守“三分开两独立”的规范治理要求,解决好一股独大的问题。这次三年行动中提出要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加强内部制衡,公开透明地经营。 3 -THE THIRD- 改革的重点还是机制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是企业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关键。中央领导多次讲到,国企改革重要的是机制改革,只有机制才能激发企业微观活力。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一指就是要抓住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建立。要提高对于机制和企业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原动力的认识。机制是实打实的东西,要用足政策。我们都要做机制改革的促进派,不能做改革的顶门杠。 企业机制主要有三条。一是三项制度,就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这方面要做到三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其实,这是我们三十年前国企改革的出发点,我们当年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但这么多年来,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好做足,甚至有些企业出现回潮,使得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普遍不到位。在国企中,收入普遍存在倒挂现象,和民营企业正好相反。这不合乎市场规律,必须改革。所以,三年行动中仍把三项制度改革放在机制改革的首位。 二是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高科技和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都是重要资本,甚至人力资本是更重要的资本。所以要想留住人才,激发大家长期的积极性,就必须要有中长期激励,就是国资委领导讲的“3+2”:科技分红、股票计划、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骨干跟投。 国企机制改革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在机制改革后,我们国企的员工收入待遇和社会的同类等企业基本相当,我们的骨干人员激励水平和社会同类等企业基本相当。 我们有很好的范例。央企的海康威视(行情002415,诊股)、地方国企的万华,他们的机制都很先进,大家应向他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万华时语重心长地说:“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成为现代企业。”对照万华看自己,为什么万华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我们抱着的残和缺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应该放下? 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中央文件也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家的概念,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家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了“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二十字要求。这就是国有企业家的特质,要大力弘扬。国有企业家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应当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中讲到“一个人可以学着做管理,甚至可以学着当领导,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企业家”,强调了企业家的可遇不可求。最近,我在山东省参加国企改革述职问询时,山东重工的董事长谭旭光给我印象极其深刻。他就是李云龙式的企业家,敢作敢为,大刀阔斧地改革,受到了职工的拥护和领导的表扬。 最后,我想说,如今国企改革有最好的环境,我们也有了改革最好的政策。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勇于担当,率先垂范,一马当先。
在供给侧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后,需求侧改革首次浮出水面。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时间,需求侧改革刷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生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点是以质换量。需求侧改革则相对复杂。目前我们谈的需求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和大家直接相关的普通消费端需求,二是企业投资需求,三是政府购买需求。这三个需求又需区别对待,普通消费端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扩大内需;企业的投资需求要看细分行业的景气度,至少落后产能行业的投资需求就很难释放;相对而言政府购买需求应该是最稳定与可控的,但是这种需求未来的针对性应该更强,而不是盲目地铺张浪费。 首先来看一下扩大居民内需消费。我们看到11月CPI出现了近十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这其中固然受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但长期以来,居民消费支出被房地产、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刚需挤压,特别是房地产消费几乎占了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一大半甚至更多,真正能拿出来消费的余钱并不多。所以很多人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应付不时之需,从而造成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企不下。现在就算提出需求侧改革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释放,它需要我们释放需求欲望,减少消费的焦虑意识。 其次是企业投资需求。为什么现在提出要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因为从市场端和企业端的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赚了钱都去搞互联网模式创新,去搞花样翻新的金融创新,这样发展实体经济的资金相对被挤压。要知道,模式创新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更谈不上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快递不属于高科技产业,但它能产生数据流,产生现金流,能吸引资本关注,所以资本趋之若鹜。因此,要让企业在投资需求端实现有效投入,愿意花钱扩大生产,还是要重点扶持有科技含量、市场需求旺盛,能带动消费升级的产品。企业投资本身是市场行为,肯定会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开头就浇灭了投资热情,人家怎么去释放需求?比如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空间那么大,肯定会百舸争流,优胜劣汰也是必然。 第三是政府购买需求,这个不需要从甲方或者乙方去顾虑,而需要从第三方去顾虑。什么意思,政府购买需求是刚需,以前是“铁公鸡”,现在是“新基建”,是拉动GDP的基本盘。而且一旦政府购买需求释放,供给侧是完全可以契合满足,所以这个链条需要的只是提升质量,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建设。这也是第三方顾虑最多的,那就是政府购买需求只重量不重质,只顾拉动GDP而不是可持续发展,以前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实际上,政府购买需求的有效释放,能带动供给侧改革,也能引领企业投资需求的正确方向,比如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投资建设,势必引发产业链的发展。而这些又是扩大消费端内需的一个抓手,比如5G网络成熟以后,4G网络被淘汰,无论是智能手机换机潮,还是物联网的大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