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总额居全国前十位 疫情对湖南规模工业经济的不良影响正在加快消退。昨日,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1至7月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36.87亿元,排全国第十位;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持续向好运行态势十分明显。 进入下半年后,湖南规模工业整体经营效益出现较大回升。1至7月,全省规模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0.1%,降至年内低水平。这“一增一降”为利润加速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整体向好态势下,湖南省规模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实现盈利,达到今年以来最高水平。制造业充分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共实现利润总额972.04亿元,占利润总额比重超过93.7%。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盈利能力尤为突出,1至7月分别实现利润239.23亿元、75.91亿元、52.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4%、96.9%、23.5%。
一边是发行规模的大幅回升,一边是大面积的取消发行,目前信用债市场正呈现出发行与取消双高的局面。 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8月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发行规模达1.38万亿元,较7月扩大了约3729.21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也大幅扩大3016.68亿元;与此同时,8月信用债推迟或者发行失败的规模也接近年内高峰,达566.97亿元,仅次于今年4月和6月的取消及失败规模。 这种发行与取消双高的情况在今年并非首次出现,上半年,信用债推迟或发行失败的规模就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五成;同时,信用债发行规模达6.3万亿,同比增长约48%左右。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与5、6月份相似,近期发行与取消的双高主要还是与市场资金价格相关。目前,资金利率仍处相对较高水平,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仍较为剧烈,部分发行人主动调整融资安排,以等待更好的利率窗口。 8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回升 经历了7月的发行低迷后,8月信用债发行市场出现回暖。 数据显示,7月信用债净融资规模为908.9亿元,环比大降65%,同比下降30%;其中,仅公司债表现相对较优,净融资规模为1343.5亿元,其余类型债券发行规模均较低,企业债和短融更是连续数月净融资量为负。 申万宏源固收团队分析称,7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增速大幅回落是利率快速上升和企业经营好转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利率上行期企业的发债意愿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上游采掘业和中游制造业景气度恢复相对较好,企业融资意愿不强。 到了8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出现明显回升。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8月信用债发行规模达1.38万亿元,较7月上涨了超3700亿元;发行只数为1560只,而7月仅为1267只;净融资额为3288.70亿元,较7月增长2137.97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说,8月信用债发行回暖符合此前预期。一来,8月信用债到期偿付规模较大,企业刚性滚债需求上升;二来,当月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上行幅度趋缓,信用债发行利率有所回落;再者,债券二级市场持续调整、流动性担忧加剧情况下,信用债投资以把握票息为主,从而带动一级市场改善。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此前也认为,上半年企业发行的短融、超短融债券将于8月、9月陆续到期,再加上7月以来信用债市场的中短期净融资几近于零,企业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发行意愿。 另外,“相较7月,8月制约信用债发行的利率上升问题已有一定缓解,发行人逐步接受了市场利率低点不再,在此背景下,信用债融资市场有所修复。”某债市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 。 分行业来看,据渤海证券统计,8月发行量、发行只数、总偿还量和净融资额最高的行业是银行业,其发行规模为21893.30亿元,共计发行2686只债券,总偿还量17203.89亿元,净融资额4689.41亿元;总偿还量最低的是轻工制造行业,总偿还量为0.08亿元;发行量环比增幅最大的是汽车行业,环比增加243.81%;发行量环比跌幅最大的是国防军工行业,环比减少100.00%。 另在发行利率方面,Wind资讯数据显示,8月公司债平均加权利率为4.1287%,相较7月小幅微降;企业债平均加权利率为4.6835%,基本与7月持平,较6月下降了0.42个百分点;中票平均加权利率为4.2695%,较7月下降了0.31个百分点左右;短融平均加权利率为2.3533%,较7月变化不大。 发行取消现象仍存 尽管8月信用债发行情况有所改善,但还需注意的是,信用债发行仍存在着大面积的推迟或发行失败。Wind资讯数据显示,8月信用债推迟或者发行失败的规模达566.97亿元,仅次于今年4月和6月的规模。从原因来看,多数发行人均表示取消或推迟发行主要是由于市场原因。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发行取消潮频现。第一轮是在今年3月,当时市场的背景是,各金融监管部门从推动发行疫情防控债、置换到期债券、优化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工作流程等多个维度加大对债券融资的支持;同时,全球疫情开始扩散,避险情绪导致利率快速下行,机构认购情绪火热,“抢券”屡现,信用债供需两旺,融资额屡创新高。 “到了3月下半月,出现过一次取消潮,机构认购情绪不似此前火热,这主要是由于2月以来发行利率快速走低,使得债券配置价值降低,导致取消发行数量上升。”东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勇对记者称。 不过,尽管当时信用债取消或发行失败的规模明显增加,但占发行量的比重处在近年平均水平。王青告诉记者,“当时取消或发行失败的规模占总发行量还不到4%,表明这一时期取消发行增加是随着发行大幅放量而出现的自然现象。” 5月之后,随着信用债供给自高点回落,取消或发行失败的债券规模占比开始明显上升,6月达到7.4%。其背后的原因在于,5月以来货币宽松明显收敛,债市调整导致价格抬升,市场供需出现失衡,对一级发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博弈加剧。面对骤然上升的发行成本,一些发行人主动取消或推迟了债券发行。 李勇对记者表示,5月以来,债市出现明显调整,央行秉承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流动性边际收敛,资金利率中枢抬升,基于此,部分发行人主动调整融资安排,以等待更好的利率窗口。另外,当时信用债违约风险事件频发,违约风险仍存,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也造成投资者观望情绪升温,认购意愿下降。 如今,到了8月,在信用债融资市场小幅升温的背景下,推迟或发行失败的规模再次走高。王青对记者说,总体上看,这与5月和6月情况基本一致,虽然8月信用债发行利率整体小幅下降,但仍处于今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且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博弈关系仍较为剧烈,导致取消发行规模较高。 至于后市的走向,王青表示,信用债发行利率有望稳中趋降,接下来4个月发行量将达到3.5万亿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8月为今年信用债到期高峰,未来几个月滚债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债市利率震荡期,信用债因票息保护表现好于利率债,票息策略仍将是投资者的主流策略,伴随9月之后利率债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信用债配置需求也会上升。 “后续信用债供需平衡将会向着有利于发行人的方向演化。因此,在资金利率中枢将保持稳定的预期下,后续信用债发行利率或将稳中有降,将对信用债发行构成一定支撑。”王青说,整体来看,全年信用债发行量将达到约12万亿,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大幅增加2.8万亿。
背后何因?8月信用债市场再现债券“发行与取消”双高现象 一边是发行规模的大幅回升,一边是大面积的取消发行,目前信用债市场正呈现出发行与取消双高的局面。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8月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发行规模达1.38万亿元,较7月扩大了约3729.21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也大幅扩大3016.68亿元;与此同时,8月信用债推迟或者发行失败的规模也接近年内高峰,达566.97亿元,仅次于今年4月和6月的取消及失败规模。 这种发行与取消双高的情况在今年并非首次出现,上半年,信用债推迟或发行失败的规模就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五成;同时,信用债发行规模达6.3万亿,同比增长约48%左右。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与5、6月份相似,近期发行与取消的双高主要还是与市场资金价格相关。目前,资金利率仍处相对较高水平,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仍较为剧烈,部分发行人主动调整融资安排,以等待更好的利率窗口。 8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回升 经历了7月的发行低迷后,8月信用债发行市场出现回暖。 数据显示,7月信用债净融资规模为908.9亿元,环比大降65%,同比下降30%;其中,仅公司债表现相对较优,净融资规模为1343.5亿元,其余类型债券发行规模均较低,企业债和短融更是连续数月净融资量为负。 申万宏源固收团队分析称,7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增速大幅回落是利率快速上升和企业经营好转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利率上行期企业的发债意愿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上游采掘业和中游制造业景气度恢复相对较好,企业融资意愿不强。 到了8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出现明显回升。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8月信用债发行规模达1.38万亿元,较7月上涨了超3700亿元;发行只数为1560只,而7月仅为1267只;净融资额为3288.70亿元,较7月增长2137.97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说,8月信用债发行回暖符合此前预期。一来,8月信用债到期偿付规模较大,企业刚性滚债需求上升;二来,当月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上行幅度趋缓,信用债发行利率有所回落;再者,债券二级市场持续调整、流动性担忧加剧情况下,信用债投资以把握票息为主,从而带动一级市场改善。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此前也认为,上半年企业发行的短融、超短融债券将于8月、9月陆续到期,再加上7月以来信用债市场的中短期净融资几近于零,企业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发行意愿。 另外,“相较7月,8月制约信用债发行的利率上升问题已有一定缓解,发行人逐步接受了市场利率低点不再,在此背景下,信用债融资市场有所修复。”某债市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 。 分行业来看,据渤海证券统计,8月发行量、发行只数、总偿还量和净融资额最高的行业是银行业,其发行规模为21893.30亿元,共计发行2686只债券,总偿还量17203.89亿元,净融资额4689.41亿元;总偿还量最低的是轻工制造行业,总偿还量为0.08亿元;发行量环比增幅最大的是汽车行业,环比增加243.81%;发行量环比跌幅最大的是国防军工行业,环比减少100.00%。 另在发行利率方面,Wind资讯数据显示,8月公司债平均加权利率为4.1287%,相较7月小幅微降;企业债平均加权利率为4.6835%,基本与7月持平,较6月下降了0.42个百分点;中票平均加权利率为4.2695%,较7月下降了0.31个百分点左右;短融平均加权利率为2.3533%,较7月变化不大。 发行取消现象仍存 尽管8月信用债发行情况有所改善,但还需注意的是,信用债发行仍存在着大面积的推迟或发行失败。Wind资讯数据显示,8月信用债推迟或者发行失败的规模达566.97亿元,仅次于今年4月和6月的规模。从原因来看,多数发行人均表示取消或推迟发行主要是由于市场原因。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发行取消潮频现。第一轮是在今年3月,当时市场的背景是,各金融监管部门从推动发行疫情防控债、置换到期债券、优化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工作流程等多个维度加大对债券融资的支持;同时,全球疫情开始扩散,避险情绪导致利率快速下行,机构认购情绪火热,“抢券”屡现,信用债供需两旺,融资额屡创新高。 “到了3月下半月,出现过一次取消潮,机构认购情绪不似此前火热,这主要是由于2月以来发行利率快速走低,使得债券配置价值降低,导致取消发行数量上升。”东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勇对记者称。 不过,尽管当时信用债取消或发行失败的规模明显增加,但占发行量的比重处在近年平均水平。王青告诉记者,“当时取消或发行失败的规模占总发行量还不到4%,表明这一时期取消发行增加是随着发行大幅放量而出现的自然现象。” 5月之后,随着信用债供给自高点回落,取消或发行失败的债券规模占比开始明显上升,6月达到7.4%。其背后的原因在于,5月以来货币宽松明显收敛,债市调整导致价格抬升,市场供需出现失衡,对一级发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博弈加剧。面对骤然上升的发行成本,一些发行人主动取消或推迟了债券发行。 李勇对记者表示,5月以来,债市出现明显调整,央行秉承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流动性边际收敛,资金利率中枢抬升,基于此,部分发行人主动调整融资安排,以等待更好的利率窗口。另外,当时信用债违约风险事件频发,违约风险仍存,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也造成投资者观望情绪升温,认购意愿下降。 如今,到了8月,在信用债融资市场小幅升温的背景下,推迟或发行失败的规模再次走高。王青对记者说,总体上看,这与5月和6月情况基本一致,虽然8月信用债发行利率整体小幅下降,但仍处于今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且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博弈关系仍较为剧烈,导致取消发行规模较高。 至于后市的走向,王青表示,信用债发行利率有望稳中趋降,接下来4个月发行量将达到3.5万亿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8月为今年信用债到期高峰,未来几个月滚债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债市利率震荡期,信用债因票息保护表现好于利率债,票息策略仍将是投资者的主流策略,伴随9月之后利率债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信用债配置需求也会上升。 “后续信用债供需平衡将会向着有利于发行人的方向演化。因此,在资金利率中枢将保持稳定的预期下,后续信用债发行利率或将稳中有降,将对信用债发行构成一定支撑。”王青说,整体来看,全年信用债发行量将达到约12万亿,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大幅增加2.8万亿。 作者:段思宇
自3月1日起,交易所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实施注册制,至今已满半年。据记者梳理,截至8月31日,在这半年时间里,有281只公募公司债注册生效,拟发行规模合计2.11万亿元。随着审核效率的提升,公司债发行规模也显著扩大,半年间公司债发行规模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40.46%,其中短期公司债发行数量和规模暴增。 市场人士表示,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公司债审核效率提升,叠加流动性宽松的驱动,公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另外,疫情防控债和纾困债的发行,为疫情后实体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公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加 记者据沪深交易所数据统计显示,今年3月1日以来截至8月31日,共有281只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拟发行规模合计2.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公募获批规模增长65.79%(公开发行公司债品种均为小公募)。 从发行端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在今年3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公司债累计发行1973只(包括注册制和核准制),合计发行规模1.83万亿元,同比增长40.46%。其中,公开发行公司债670只,合计发行规模8060.37亿元,同比增长36.9%,非公开发行公司债1303只,合计发行规模1.02万亿元,同比增长43.4%。 “公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后期债券发行利率下行对发行量的整体驱动;另外,注册制实施后,公司债整体审核效率提高,发行节奏加快。”财达证券债券融资部副总经理付海洋对记者表示。 短期公司债发行规模大增 从发行利率来看,注册制实施以来,公司债发行利率呈下降趋势。上述1973只公司债平均发行利率为4.91%,较去年同期下降0.63个百分点。 “公司债发行规模提升、发行利率下降,主要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流动性宽松。用3年AAA公司债和3年国开债的收益率作对比,可以看到二者收益率之差今年以来基本维持在40基点到50基点。基准利率的下行也引导信用债价格的收窄。”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公司债发行利率的下降,付海洋表示,一方面,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今年出台了较多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更加充裕,整体利率也普遍下行。另一方面,AA+及以上高评级发行人发行规模增速较快,AA级及以下发行人债券发行量相对稳定,对平均发行利率降低也有一定影响。此外,非公开短期公司债及公募短债等短期产品发行量的增加,也拉低了平均发行利率水平。 新证券法优化了公司债发行条件,允许公募短期公司债发行。今年5月份,沪深交易所发布开展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在试点期内,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3月1日以来截至8月31日,共有117只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完成发行,同比增963.64%,合计募资942.1亿元,同比增906.52%。其中,公开发行公司债20只,合计规模146亿元,非公开发行公司债97只,合计规模796.1亿元。而在去年同期,仅11只期限为1年的短期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完成发行,合计募资93.6亿元。 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公司债发行效率和发行规模大幅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付海洋表示,公开发行公司债实施注册制以后,进一步提高了债券审核速度,对企业融资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公司债中疫情防控债券和纾困债券等专项债券品种的推出和发行,对疫情后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效果良好。 明明表示,今年公司债发行数量和规模显著提升,有效助力实体经济融资。按企业类型看,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占比较高,实体经济的修复寄望于多重资金协同发力。
记者在31日举行的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上了解到,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厦门市的产业规模接近5000亿元,已成为厦门市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平板显示成当地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 记者从厦门市工信部门了解到,目前,厦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闽西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增长极;软件产业稳居海峡西岸经济区首位;触控屏模组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并已完成全产业链布局;LED产业链集群全球第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率先建成涵盖材料、芯片、器件、模块、应用装备的全产业链群。 在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现场,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从业者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基建”的背景下,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并将发挥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这将为厦门发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提供契机。
行业动态:上周,沪指累计涨0.68%,深成指累计涨2.77%,创业板指累计涨4.76%。上周,板块上,机构抱团白酒、食品饮料等大消费板块,创业板低价股继续爆发,轮动军工、医药、农业等板块,带动主板情绪回暖。整体看,场内活跃资金继续围绕创业板低价叠加题材的个股做投机,市场赚钱效应开始扩散,创业板指逼近平台中枢,观察后市能否站稳。截至8月28日收盘,沪指涨1.60%,报收3403点;深成指涨2.34%,报收13851点;创业板指涨2.55%,报收2757点。本周新基发行情况:据Wind显示,上周共67只基金发布成立公告,总规模达1223.88亿元;共发行45只基金发布发行公告,26只基金首发。上周发行产品中共两只产品的发行规模突破百亿。其中,南方创新驱动A的发行规模最大达127.00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易方达信息行业精选发行规模达106.03亿元。(图片来源:Wind数据端)上周净值排行TOP10:股票型基金净值排行(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混合型基金净值排行(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企业聚焦:新华基金新品发行,多只产品规模迷你8月28日,新华景气行业混合即将于近日首发。在控制基金资产净值下行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景气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为: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景气行业主题证券的投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资产的80%,港股通标的股票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资产的50%。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华基金旗下众多基金规模迷你,上半年新华基金51只基金中,仅有8只规模在10亿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新华活期添利,上半年规模达50.7395亿元;还有28只基金规模在2亿以下,20只规模在1亿以下,7只规模在5000万以下。目前规模最小的是新华双利,上半年规模仅剩378万,业绩方面也处于亏损状态,新华双利A上半年亏损5.7837%,新华双利C上半年亏损6.0323%。该基金的二季报显示,报告期该基金从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连续117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基金公司上半年业绩冰火两重天随着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报的披露,上市公司控股、参股的基金公司经营情况曝光。截至8月27日记者截稿时止,华夏基金、南方基金、银华基金、天弘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情况披露。其中,天弘基金以13.67亿元净利润暂列基金公司利润榜首。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业绩的基金公司中,行业冰火两重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信建投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718.31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末下降10.46%,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217.20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末增长26.29%;中信建投基金专户产品及基金子公司元达信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户产品管理规模为501.11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末下降20.49%。又如东吴基金,东吴证券半年报显示,东吴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0.89亿元,净利润587.5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8.35%和51.04%。截至2020年6月30日,东吴基金总资产4.33亿元,净资产3.20亿元。其中,其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19.25亿元,专户资产规模285.73亿元,子公司专项资产规模32.97亿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0.89亿元,利润总额810.77万元,净利润587.57万元。58家基金公司上半年赚逾140亿截至8月28日,上市公司半年报公布的58家基金公司经营数据显示,上半年净利润合计142.3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天弘基金以13.67亿元净利润领先。从增长情况看,头部公司的增幅更大。排在前20位的基金公司净利润合计超过120亿元,占比超过八成;在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广发、富国、兴证全球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公募管理规模重返17万亿,债基三连降8月26日晚,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7月份公募基金市场数据,129家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7.69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吸金能力强劲,规模继续上升,达4.97万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增长5402.1亿元,环比增幅超20%。相比较而言,债券型基金7月末管理规模出现三连降,货币型基金在6月缩水8543亿元后终于出现反弹,增加406.82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9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85家;另外,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7月底混合型基金总份额为2.07万亿份8月27日,以混合型基金来看,7月底混合型基金总份额为2.07万亿份,规模为3.21万亿元,而相较6月底,7月份增长了2168.75亿份、5402.1亿元。股票型基金同样增长明显,7月底此类基金规模为1.75万亿,较6月份增长了2162.39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4.06%。数据显示,7月份成立了141只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达到5389.4亿份,其中权益基金大概有3250.94亿份。华安基金投资老将、副总经理翁启森代总经理8月22日,华安基金发布公告称,督察长薛珍离任,由董事长朱学华代任。一周以来,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督察长相继去职。据知情人士透露,总经理童威因个人原因离职,其下一站可能会选择“自主创业”。对于林采宜、薛珍的离任,华安基金方面表示,均为到龄退休。公开资料显示,童威自2014年12月起任华安基金副总经理,2015年7月开始担任华安基金总经理,此前曾在股东方上海国际集团任职。据国泰君安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华安基金期末管理资产规模4671.6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4.2%,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4157.7 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8.2%。从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来看,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上半年增长14.5%。蚂蚁社区传蔡嵩松被调查,诺安基金紧急辟谣8月30日,诺安基金微博发布声明,蚂蚁财富平台有不法分子编造蚂蚁财富高仿号,散播虚假消息,严重侵害公司及蚂蚁财富相关利益。提醒投资者防范风险。此前,“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经理蔡嵩松因涉嫌内幕交易正在接受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消息在蚂蚁财富号上的讨论引起关注。而传播此消息的公告署名蚂蚁财富,且在公告界面还有用户留言 :“害怕周一了!”由于近期科技股的调整,该基金净值回撤较大。截止8月28日,该基金单位净值1.7620元,近1周跌幅2.92%,近1月跌幅3.61%,而7月16日单日跌幅8.19%、7月24日单日跌幅6.91%就已在社区引发投资人讨论。乐歌股份董事长怒怼90后基金经理8月29日,上市公司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发布了一条措辞严厉的朋友圈:乐歌不欢迎平安资管的基金经理来公司投资。年轻人功课不做,老三老四。当天深夜11点左右,乐歌股份的董事长项乐宏在微博发文,致拟到乐歌股份调研的基金经理的一封信——《我最近接待基金调研的一些感受》,道出了背后的苦衷和不满,解释了这条朋友圈的缘由。文章中项乐宏称,大多数的基金都想赚快钱,投资赚钱是基本的理性。但是,通过我的很多次基金接待,我感觉到,大多数的基金都想赚快钱,几乎没有基金愿意到工厂去看流水线,看工艺。机构观点:财信证券:高估值板块仍需估值消化财信证券表示,上周公布多项经济数据。物价数据来看,7月CPI同比涨幅扩大,其中食品CPI由于洪涝灾害等供给侧因素贡献了主要上涨幅度,但非食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需求端依然疲软;PPI同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受到国内外工业生产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行带动,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带动PPI上行。财信证券认为,从货币数据来看,7月社融信贷及M2增速回落,社融同比多增4028亿,其中表外融资同比少减和贷款同比多增是社融增量的主要来源;信贷结构中,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多增表明国内企业投资需求、房地产投资需求持续回暖;M1-M2剪刀差继续修复预示着企业盈利能力将继续改善。金信基金吴清宇:注册制改革愈加凸显好公司价值金信基金吴清宇表示,注册制会带来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从供给端而言,肯定会丰富投资者的选择,这也意味着挑选好公司的池子变得更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同时,从投资角度出发,对于上市公司质地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需要做到优中选优。同时,随着包括海外投资者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逐渐提升,市场整体的价值投资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化,在未来依靠炒概念,炒题材的公司后续或将难以为继,好公司的价值将愈加凸显,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价会得到更多的支撑。”吴清宇认为。安信证券: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主要呈现出“震荡向上”的格局安信证券最新研报认为,近期市场担忧的两大因素:流动性收紧和大选前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出现了好于市场预期的迹象。同时,中美疫苗的渐行渐近也将有利于市场复苏预期提升,进入对后疫情时代的展望,安信证券认为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主要呈现出“震荡向上”的格局,在此趋势下A股复苏牛有望挑战新的高度。在此逻辑下,顺周期板块会有补涨和修复性质的表现,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复苏依然是缓慢的,风格未必是一边倒的。海通证券:中报披露临近尾声,行业龙头将重获资金青睐海通证券指出,创业板自从注册制以后,交易量明显提升,低价股异动频繁,消灭大量低价股,提升交易活跃度,给市场打好坚固的基石,随着中报的披露完毕,各行业的龙头公司重新获得资金的亲睐。海通证券称,市场再度出现地量,而8月份还剩下2天的交易时间,极有可能在这2天内,市场完成见底走势,不过见底以后必须要有一根标志性的放量阳线才能确认重新开始上涨行情,当然也许市场还会出现快速探底,但可能是黄金加仓点,同时成交量需要继续萎缩,耐心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等8月份最后一天再考虑是否入场,等待入场信号的出现,一旦信号出现,那么9月份突破3500点的概率将会非常高。东北证券:市场仍在平台整固阶段 继续等待介入机会东北证券指出,从市场运行看,周三市场延续了周二市场的走势,且呈现出弱势防御的特征。一方面,市场对中性略好的信息并未有积极反应,比如周二有关中美贸易磋商延续的信息、A股冲高回落。东北证券称,另一方面,市场人气有所疲弱、北上资金缺乏持续流入的迹象,融资盘也在非周五的交易日出现了流出,融资盘买入额占两市成交额创出了7月份以来的新低,即市场情绪已转回7月份之前的市场状态,缺憾的是目前的点位比7月之前要高些。(搜狐财经综合财联社、21世纪、金融界等整理;编辑/徐佳雯)
考虑到现在经济整体处于复苏节奏中,央行担忧低利率环境可能引发结构性扭曲和各类风险,再宽松概率较小,在当前强监管压力下,银行将继续陷入存款荒、在货币市场争夺中长期负债的竞争泥潭中。 近期,金融市场出现加息传言——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行,让部分投资者猜测央行有意“缩短放长”,提升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水平以实现“隐性加息”。有部分激进的投资者甚至认为央行有可能直接加息。 我们不认同该观点。 我们认为,近期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流动性的边际收敛和市场调整都是压缩结构性存款和其他高息存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银行表内“存款荒”的体现。 一方面,据我们了解,部分全国性银行的存款利率受到监管的压力,在主动下调,这使银行揽储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在6月中上旬,据媒体报道,部分大中型银行收到了监管的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在9月30日前,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至2019年年末三分之二的水平。 如果我们用全国性大型银行(假设这是媒体报道的银行样本)信贷收支表的数据粗略来看,2020年5月份,结构性存款规模是4.23万亿,2019年末结构性存款规模是3.41万亿,银行需要压降1.95万亿才能达到监管的要求。 最近两个月,全国大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且,不在传言中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其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大部分银行在过去几个月,事实上都经历了压降违规高息存款负债的过程。 这些高息存款被压降后,个人和企业面临着资金重新投资的难题。他们有五个选择。 1、取现直接持有现金。此举将存款转为了流通中的现金(M0),造成了银行体系存款规模的流失。 但持有现金无收益,个人或企业留存现金的比例除了部分特殊时期(1-2月春节前后)不会发生大的变化。M0在过去几个月也没有显著的超季节性的变化。所以结构性存款在这几个月没有大规模的转为M0。 2、偿还债务,比如偿还房贷与企业贷款。此举使银行资产端的贷款规模减少,负债端存款规模减少,商业银行可能因此缩表。 但在任何时期,债务偿还过程都是一直存在且持续的,个人和企业不会因为手中突然出现大量的现金而大规模提前偿还债务。 如果真出现了大规模偿债行为,我们应该会看到6-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大幅度萎缩,但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比去年同期继续高增2000多亿。 3、受银行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其他产品的吸引,将到期的结构性存款转为银行其他形式的个人储蓄存款与企业存款。 此举让居民和企业的资金继续留在银行体系,不会减少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但会导致存款再分配,个人和企业可能会因为其他银行能够提供更高的利率,而选择将存款转投其他银行。 4、受表外资管产品(比如表外理财、公募基金或券商资管计划)吸引,转投表外资管产品。 这些表外资管产品要在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用于结算,居民或企业投资的资金会先进入这些存款账户,形成非银存款,转为了同业负债。 5、受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吸引,直接用于投资股票市场,变成了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这些保证金同样会被存放在证券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中,形成非银存款,7月份非银存款超季节性的上涨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 透过以上五个选择,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很明确的结论:压降结构性存款和其他高息存款并没有对银行体系的负债总量造成太大的冲击,带来的更多是负债形式的变化(存款减少、同业负债增加)和存款负债的再分配。 这种变化和再分配过程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在存款的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银行由于替代的存款产品吸引力有限、网点分布较少等原因,会在新一轮揽储过程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存款净流出。 净流出的存款会让这些银行表内出现流动性缺口,从而倒逼他们加大同业负债的融入(如果他们还有同业负债额度的话)。 而一旦金融市场上有机构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抢同业负债,那么其他机构也必然会跟上(尤其是这些银行很多还是有定价权的全国性银行),最终造成全局性的同业负债利率上行。这是“刚兑”环境下的囚徒困境。 换言之,存款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流动性缺口可能会导致全局性的负债竞争,推升同业负债利率。 其次,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占比明显提升,更具优势的按揭贷款利率(已经超过企业一般贷款)以及监管要求提升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并纳入MPA等因素让银行提高了资产久期。 结构性存款的平均久期是4-6个月,属于相对稳定的负债,勉强能与中长期信贷相匹配。 现在,结构性存款转为非银存款,银行表内负债虽然还在,但负债期限大幅缩短,稳定性大幅减弱,期限错配将明显加剧,2017年以来银保监会制定的一系列流动性监管指标可能会因此恶化。 比如净稳定资金比例。它是用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计算公式是可用稳定资金/所需稳定资金。 可用稳定资金大体可以理解为各类负债规模加权之和,而所需稳定资金大体可以理解为各类资产规模的加权之和。 其中负债的期限越长,权重越大,对分子的助力就越大;资产的期限越长,流动性越差,权重越大,对分母的助力就越大。 银行今年加大了没有流动性的中长期信贷配置,分母会显著增大;稳定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减少,短期限不稳定的非银存款增加,分子会显著缩小。 此消彼长,最终导致银行的净资金稳定比例下滑,考核达标压力加大。 为稳定流动性监管指标,同业负债还有额度(不能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的银行,可能会用期限更长的同业资金或寻求央行的长期资金来尽可能的补结构性存款减少带来的缺口,从而推升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 也可能同步调整资产端,压缩资产端的规模(抛售或赎回流动性好的资产,比如货币基金和公募债基,从而导致基金抛售流动性好的利率债,引发债券市场调整),调整资产端的结构(减少没有流动性且期限偏长的信贷)。 那些同业负债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没有额度的银行,则没有太多选择,只能调整资产规模和结构。 因此,综合以上所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抬和由此引发的市场调整,实际都是由结构性存款及其他违规高息存款被压缩,银行表内出现存款荒,缺稳定中长期负债而被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致。 考虑到现在经济整体处于复苏节奏中,央行担忧低利率环境可能引发结构性扭曲和各类风险,再宽松概率较小,在当前强监管压力下,银行将继续陷入存款荒、在货币市场争夺中长期负债的竞争泥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