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转型时期,信托业迎来增资潮。记者了解到,日前,云南信托打算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 “已经有机构对云南信托做了尽调,引入战投工作正在推进。云南信托打算通过增资这种方式,增强自身实力,与市场上更多优质主体开展业务。”一位接近云南信托的人士表示。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信托公司进行增资。仅仅在7月份,就有建信信托、五矿信托、陕国投信托公布了增资计划或已完成增资。 业内人士表示,借助于增资等补充资本实力,将提升信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通过净资本或净资产规模提升,信托公司才能稳妥进行转型。 7月至少4家启动或完成增资 一季度,新冠疫情暴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托行业也面临较大挑战,信托资产风险率持续提升。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 在风险持续暴露、行业转型、严监管下,不少信托公司通过增资方式提高资本实力。 7月3日,五矿资本发布公告表示,国资委同意其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拟发行不超过8000万股优先股,募资不超过80亿元。早在5月29日,五矿资本曾宣布,拟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增资五矿信托,金额不超过55亿元。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发〔2016〕54号)、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的指导意见》(国资发财管〔2017〕187号)工作要求,我国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一定程度上导致债务风险上升,国务院和国资委要求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2020年是‘降杠杆,减负债’的收官之年。央企向子公司增资之举是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分析人士称。 7月7日,陕国投信托公告,拟定增引入三名战略投资者,定增金额不超过37亿元,以充实资本金。“2016年12月,《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正式颁布,明确提出监管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评价要素组成,各占50%的权重。其中,定量评价指标由监管评级定量指标(占比10%)和行业评级指标(占比40%)共同构成。在行业评级指标中,资本要求占比为28%;在监管评级定性中,资本要求占比为17.6%。可以看出,‘资本实力’已成为行业自律组织、监管部门评价信托公司的重要因素。”陕国投信托称。 7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批准建信信托注册资本金由约24.67亿元大幅增加到105亿元。 截至目前,共有8家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超过100亿元,除建信信托外,剩余7家分别是重庆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昆仑信托、兴业信托,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50亿元、130亿元、120亿元、112.76亿元、110亿元、102.27亿元、100亿元。 信托行业的一轮增资潮已然此起彼伏。近期,云南信托也表达了引进新战投的意愿,当前云南信托注册资本金为12亿元,远在行业中位数以下。 部分业务规模将受净资产规模制约 监管对信托公司资本的要求还在趋严。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多处将信托公司相关业务的规模与净资产规模相挂钩。 例如,信托公司管理的全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于同一融资人及其关联方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本公司管理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金额,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 关联交易中,信托公司将信托资金直接或者间接用于本公司及其关联方单一主体的金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十,直接或者间接用于本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信托公司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资金直接或者间接用于本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十五。 数据显示,上半年,56家信托公司的净资产平均值为104.62亿元,中位数为77.99亿元。净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信托公司数量为37家,占比66.07%,多数信托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在平均值之下。在未来资金信托新规正式出台后,信托公司部分业务的规模将受到净资产规模的制约。 “信托公司须按照各项业务规模计算风险资本并与净资本建立对应关系,信托公司的净资本需大于风险资本,且净资本不低于净资产的一定比例。因此,净资产一定程度影响公司主动管理类业务发展规模和水平。”五矿资本在上述公告中称。 “未来,在资金信托新规相关规定的影响下,信托公司业务的开展需要有相匹配的净资产规模。信托公司应更加注重提升资本实力,既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也将提升信托公司抵御风险的实力。信托公司一方面可通过利润留存等内部积累的方式提高净资产规模,另一方面可适时启动增资程序。”百瑞信托研究人士表示。 一位北京地区信托公司人士对记者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将是信托公司重要的转型期,信托公司也正在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业务增长点,通过不断试错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无疑,无论是经营情况良好的还是暂时面临较大经营困境的信托公司,提高净资产规模是基础,然后才是如何稳妥地开展相关业务。
业务发展与净资产规模挂钩,信托业迎增资潮 在行业转型时期,信托业迎来增资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日前,云南信托打算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 “已经有机构对云南信托做了尽调,引入战投工作正在推进。云南信托打算通过增资这种方式,增强自身实力,与市场上更多优质主体开展业务。”一位接近云南信托的人士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信托公司进行增资。仅仅在7月份,就有建信信托、五矿信托、陕国投信托公布了增资计划或已完成增资。 业内人士表示,借助于增资等补充资本实力,将提升信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通过净资本或净资产规模提升,信托公司才能稳妥进行转型。 7月至少4家启动或完成增资 一季度,新冠疫情暴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托行业也面临较大挑战,信托资产风险率持续提升。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 在风险持续暴露、行业转型、严监管下,不少信托公司通过增资方式提高资本实力。 7月3日,五矿资本发布公告表示,国资委同意其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拟发行不超过8000万股优先股,募资不超过80亿元。早在5月29日,五矿资本曾宣布,拟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增资五矿信托,金额不超过55亿元。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发〔2016〕54号)、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的指导意见》(国资发财管〔2017〕187号)工作要求,我国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一定程度上导致债务风险上升,国务院和国资委要求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2020年是‘降杠杆,减负债’的收官之年。央企向子公司增资之举是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分析人士称。 7月7日,陕国投信托公告,拟定增引入三名战略投资者,定增金额不超过37亿元,以充实资本金。“2016年12月,《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正式颁布,明确提出监管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评价要素组成,各占50%的权重。其中,定量评价指标由监管评级定量指标(占比10%)和行业评级指标(占比40%)共同构成。在行业评级指标中,资本要求占比为28%;在监管评级定性中,资本要求占比为17.6%。可以看出,‘资本实力’已成为行业自律组织、监管部门评价信托公司的重要因素。”陕国投信托称。 7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批准建信信托注册资本金由约24.67亿元大幅增加到105亿元。 截至目前,共有8家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超过100亿元,除建信信托外,剩余7家分别是重庆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昆仑信托、兴业信托,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50亿元、130亿元、120亿元、112.76亿元、110亿元、102.27亿元、100亿元。 信托行业的一轮增资潮已然此起彼伏。近期,云南信托也表达了引进新战投的意愿,当前云南信托注册资本金为12亿元,远在行业中位数以下。 部分业务规模将受净资产规模制约 监管对信托公司资本的要求还在趋严。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多处将信托公司相关业务的规模与净资产规模相挂钩。 例如,信托公司管理的全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于同一融资人及其关联方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本公司管理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金额,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 关联交易中,信托公司将信托资金直接或者间接用于本公司及其关联方单一主体的金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十,直接或者间接用于本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信托公司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资金直接或者间接用于本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十五。 数据显示,上半年,56家信托公司的净资产平均值为104.62亿元,中位数为77.99亿元。净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信托公司数量为37家,占比66.07%,多数信托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在平均值之下。在未来资金信托新规正式出台后,信托公司部分业务的规模将受到净资产规模的制约。 “信托公司须按照各项业务规模计算风险资本并与净资本建立对应关系,信托公司的净资本需大于风险资本,且净资本不低于净资产的一定比例。因此,净资产一定程度影响公司主动管理类业务发展规模和水平。”五矿资本在上述公告中称。 “未来,在资金信托新规相关规定的影响下,信托公司业务的开展需要有相匹配的净资产规模。信托公司应更加注重提升资本实力,既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也将提升信托公司抵御风险的实力。信托公司一方面可通过利润留存等内部积累的方式提高净资产规模,另一方面可适时启动增资程序。”百瑞信托研究人士表示。 一位北京地区信托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将是信托公司重要的转型期,信托公司也正在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业务增长点,通过不断试错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无疑,无论是经营情况良好的还是暂时面临较大经营困境的信托公司,提高净资产规模是基础,然后才是如何稳妥地开展相关业务。
(图片源于网络) 7月29日,国融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两只产品国融融鑫混合A和国融融鑫混合C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图片来源:国融基金公告) 这家成立刚满3年的基金公司,近年来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业绩,都始终徘徊在“生死线”边缘。 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融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3.09亿元,位于142家公募基金的倒数第七位。 此外,国融基金旗下12只基金产品均为混合型基金,产品“单一化”、“迷你化”问题凸显;由于国融基金经理人数有限,更是存在一位经理管理10只产品的情况。 一年内管理规模“缩水”超6成 据天眼查显示,国融基金成立于2017年6月,是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国融基金股东为国融证券和上海谷若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其中,国融证券持股51%,上海谷若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49%。 成立以来,国融基金的管理规模始终未能迎来爆发式增长,2019年一季度以前,始终保持在3亿元的规模之下。 2019年二季度,国融基金管理规模激增至8.25亿元,达到成立以来的峰值。 但好景不长,自2019年二季度起,原本规模未超10亿元的国融证券一年时间内管理规模再“瘦身”至3.09亿元,缩水幅度达62.5%。 据Wind显示,今年以来,国融基金的管理规模继续缩水,半年内下滑44.49%,也成为了142家公募基金中,规模缩水最严重的几家公募基金之一。 (图片来源:天天基金网) 与同行业公募基金相比,自成立以来,国融基金的规模也始终位于公募基金公司的倒数十名之列。 12只“迷你基”收益跑输行业均值 规模远远落后的国融基金旗下的产品表现也并不“抢眼”。 据Wind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融基金共有12只基金产品,均为混合型基金。 搜狐财经发现,这12只产品不仅收益全部落后于行业均值,除国融融泰灵活配置混合A产品规模为1.15亿元外,11只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全部产品皆为“迷你基”。 据Wind显示,近一年来,国融基金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3.84%,落后于行业均值16.12%;近半年来,国融基金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跑输行业均值4.71%。 从产品回报率来看,半年内,国融基金的产品也均位于行业排名的中后段。 其中,Wind显示,今年以来,国融融银灵活配置混合和国融融泰灵活配置混合的产品回报率分别为-4.18%和-4.53%。 不仅如此,国融基金旗下历史回报率最高的产品,在同行业内也仅仅处于行业的中游。据Wind显示,国融融盛龙头严选混合C产品成立以来回报率为51.32%,但行业内排名也排在1000多位之后。 (图片来源:Wind数据端) 一员“老将”管理10只产品 据Wind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融基金仅有3位基金经理在职,搜狐财经发现,这3名经理手中,均管理多只基金产品。 其中国融基金老牌基金经理田宏伟一人管理了10只国融基金旗下产品,“一拖多”现象严重。 而国融融泰灵活配置混合A更是由国融基金公司全体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然而在3为经理的加持下,该今年以来回报率为-2.60%。 据Wind显示,田宏伟为天津大学博士,为国融基金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在加入国融基金以前,田宏伟曾先后任国泰君安资产管理部研究员及高级投资经理、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等职务。 国融基金另一位基金经理梁国桓具备15年金融从业经验,目前管理国融基金8只产品。 (图片来源:天天基金网) 此外,冯赟于2019年10月加入国融基金,目前管理10只产品。据Wind显示,冯赟管理的10只产品中,共有6只产品自其任职以来回报率为负,行业内排名均垫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Wind显示,今年上半年,142家公募基金中,共有50家基金公司规模缩水,占比35.21%。 其中,长安基金半年内资产管理规模大幅缩水54.23%,目前管理规模不足百亿元。 搜狐财经发现,以权益类基金为主要产品的长安基金,今年上半年未能“借机”翻盘。目前长安基金产品“迷你化”问题严重,旗下的35只产品中,共22只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 不仅如此,长安基金旗下产品也均面临频繁变更基金经理的问题。其中,受累于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切换明显,近3年来,长安宏观策略混合产品的回报率为-8.87%。 成立8年管理规模不足百亿 据Wind显示,长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9月,目前基金经理人数5人,基金产品数量35只。 长安基金的管理规模曾于今年年初达到峰值184.43亿元。据Wind显示,长安基金用了近8年的时间达到规模峰值,但仅仅半年的时间,长安基金的管理规模便缩水超5成。 (图片来源:天天基金网) 从长安基金的产品分类来看,混合型产品为长安基金的主要产品类型,截至今年二季度,长安基金旗下的24只混合型基金产品规模达60.72亿元。 此外,截至今年二季度,长安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分别以12.40亿元和10.74亿元,成为长安基金规模第二、三名的产品类型。 Wind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安基金旗下混合型和债券型产品规模均大幅下滑。其中,混合型基金从年初的150.02亿元降至60.72亿元,半年缩水59.53%。 同期内,债券型基金产品规模从22.70亿元降至12.40亿元,管理规模半年内下滑45.37%。 尽管今年上半年,长安基金的货币型产品规模小幅上涨,但这不意味着长安货币型基金产品可以带领长安基金“翻盘”。 事实上,长安基金货币型基金规模缩水早于公司混合型和债券型产品。据Wind显示,长安基金成立初期,公司的货币型基金产品始终为公司规模最大的产品类型。 2018年四季度末,长安基金货币型基金产品规模曾达到65.43亿元,占当时长安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的73.50%。 2019年,长安基金的货币型产品规模“一落千丈”,截至2019年三季度,长安货币型基金产品规模仅剩9.72亿元。 伴随长安基金产品规模下滑的,还有其旗下产品的收益率。Wind显示,近一年来,除指数型基金外,长安基金旗下的各类产品收益率均跑输行业均值。 6成产品陷入“迷你化”困境 管理规模下滑的背后,也暴露出长安基金产品大规模“迷你化”的现状。 据Wind显示,目前长安基金旗下的35只产品中,共22只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而长安旗下规模超过1亿元的产品中,共有10只产品规模未超10亿元。 换句话说,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长安旗下仅有3只产品规模超过10亿元,分别为长安鑫益增强混合C、长安裕腾混合C和长安货币B。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据Wind显示,长安鑫益增强混合C、长安裕腾混合C两只混合型基金产品的规模分别为26.59亿元和11.85亿元,两只产品规模合计占长安混合型基金产品规模的64.07%。 尽管为公司贡献了超过4成的规模,但长安基金旗下的这两只混合型基金产品的业绩却不理想。 据Wind显示,今年以来,长安鑫益增强混合C、长安裕腾混合C的产品回报率分别为1.52%和1.92%,回报率在同类排名中均位于中后段。 (图片来源:Wind数据端) 此外,长安基金旗下产品“迷你化”的问题也不断加剧。 以长安鑫富领先混合为例,据Wind显示,该产品2019年三季度产品规模为1.45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该产品规模仅剩0.15亿元,沦为“迷你基”。 而本就是“迷你基”的长安产业精选混合A的产品规模,由去年三季度的0.14亿元再度降至今年二季度的0.10亿元,沦为“袖珍基”。 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长安产业精选混合A的回报率为-7.77%。 一人管理22只产品“一拖多”问题仍存 以长安基金的常年业绩“垫底王”长安宏观策略混合为代表,产品迷你化,业绩不理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长安基金产品的普遍现象。 据Wind显示,长安宏观策略混合成立于2020年,是长安基金的老牌产品,目前该产品的基金经理为林忠晶,近3年来,该产品的回报率为-8.87%。 据公开资料显示,长安宏观策略混合成立之初的产品规模为3.84亿元,2015年一季度末,该产品的规模曾一度增至20.59亿元。 此后,长安宏观策略混合的产品规模大幅下滑,自2017年起便再未能超过1亿元。据Wind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产品规模为0.11亿元。 搜狐财经发现,2015年二季度后,长安宏观策略混合的产品回报率下滑明显,而在长安宏观策略混合成立的8年期间,共发生过10次基金经理变更。 (图片来源:天天基金网) 其中,栾绍菲和林忠晶共同管理期间,长安宏观策略混合的回报率下滑最为严重,任职期回报率为31.58%。 2019年初,长安宏观策略混合的产品经理变更为顾晓飞,从持仓个股来看,一年多来,该产品持仓股出现巨变。 据Wind显示,2019年顾晓飞重仓配置银行、券商和保险,而2020年开始,顾晓飞开始重仓科技股,前十大重仓股包括厚普股份、格尔软件、武汉凡谷、中科曙光、千方科技。 2020年二季度,长安宏观策略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再度发生变化,长春高新、立讯精密、金山办公等。受今年上半年,科技板块利好的影响,长安宏观策略混合的收益率有所“回暖”。 7月15日,长安基金发布公告称,顾晓飞因个人原因离职,长安宏观策略混合产品再度交回到林忠晶的手上,上任的13天内,该产品收益率下滑5.96%。 搜狐财经发现,长安基金旗下产品基金经理变更频繁并非个例,而旗下产品基金“一拖多”现象严重。 Wind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长安基金旗下经理徐小勇和林忠晶分别管理长安基金产品达16只和22只。
在监管持续高压之下,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6月出现骤减。从人民银行披露的信贷收支数据来看,6月末,全国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合计约为10万亿元,较5月末大幅减少约1万亿元,利差空间也明显压缩。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近期发布报告称,结构性存款压降速度超预期,9月末完成既定压降目标难度并不大。该团队此前表示,按照监管要求,年内结构性存款或面临较大的压降压力,压降规模或达到万亿元级别甚至更高。 挂钩衍生品、具有投资风险的结构性存款,一方面,可接替保本理财,是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的最佳过渡产品;另一方面,因可突破利率限制,帮助银行吸收存款,因此发行量居高不下。因部分银行无发行资质、发行“假结构”产品等不合规问题,监管部门对此进行多次规范。在2018年,不少没有相关发行资质的小银行还被叫停发行此类产品。 然而,作为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揽储“利器”,结构性存款始终未能真正降温,近几年规模多次冲上10万亿元。特别是今年,规模不仅持续保持在10万亿元之上,在4月末还逼近12万亿元,达到历史顶点。 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在于,结构性存款产品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但这也推高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传导至融资端,与一直以来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监管导向背道而驰。特别是今年,因宽松的资金面和低利率,不少企业打起套利算盘,资金空转屡禁不止。 今年,结构性存款仍然是监管部门重点整治对象。3月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从价格上对结构性存款进行约束;监管部门此后又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从量上进行限制。 监管部门多管齐下的效果,在最新的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中得到明显体现。中资中小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在6月踩下“急刹车”,规模从5月的7.6万亿元降至6.8万亿元,环比下降11%,主要是单位结构性存款减少了6000亿元。 中资大型银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储银行)的结构性存款6月份余额虽然环比减少2368亿元,但同比仍增加了约4476亿元。 从价格上来看,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也较之前下降,利差空间明显压缩。如招商银行挂钩黄金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123天,预期收益率最高不超过4%,只有3.65%。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报告称,6月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从上月的4.54%大幅下降57BP至3.93%,跌破4%;“假结构”产品最高收益率降幅相对较小,其中,国有行下调幅度比股份行更大。在企业短融成本快速上行、结构性存款利率大幅调降之后,利差空间明显压缩。 结构性存款规模的缩量,对一些中小银行揽储已经带来压力。据一位城商行人士透露,该行今年对能否完成对公存款指标有点发愁,原因是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导致的缺口过大,短期内较难补上来。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建议,化解存款流失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把结构性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包括大额存单等。该研究团队预计,短期内银行通过大额存单可以承接和转移部分结构性存款的压降任务。
A股回暖,公募“权益千亿俱乐部”扩容至17家 公募基金二季报出炉,据Choice统计,2020年6月末基金公司家数为150家,管理规模达16.92万亿,较一季度末增长2990.71亿元。 具体来看,截至2020年6月末,剔除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后,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为5276.83亿元,继续位居榜首,较一季度末增长638.67亿元;广发基金排名上升2位,管理规模增长516.92亿元至4025.58亿元,排名第二;华夏基金以3999.95亿元的管理规模排名第三;博时基金排名第四,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3883.91亿元;南方基金再次排名第五,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3684.41亿元。 同时,汇添富基金和富国基金分别以3500.67亿元和2941.83亿元的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排名第六和第七位。另有中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和华安基金家公司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 二季度,中金公司、上海海通证券资管、兴证资管、安信证券、太平洋证券和明亚基金首次参与排名。 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两度大震荡,二季度以来行情逐步转暖向好,权益类基金规模攀升,公募基金“权益千亿俱乐部”进一步扩容,从一季度末的12家增至6月末的17家,易方达基金取代华夏基金,以3374.18亿元的权益类管理规模位列第一,华夏基金权益基金管理规模为2925.59亿元。
作为地产界的“老将”,奥克斯地产如今规模掉队、业绩连续下滑,此外还因身陷诉讼纠纷拖累项目停工,引发业主纷纷投诉。 《投资者网》葛凡梅 日前,克而瑞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其中,奥克斯地产以全口径销售额39.7亿元位列第167名,其在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榜单中名次再次下降。 近年来奥克斯地产的规模发展延续低迷态势,自2013年提出“五年内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的销售计划与“五年努力跻身行业30强”的企业目标后,时至今日,奥克斯地产的年度销售额依旧没有突破百亿。 根据年报数据,奥克斯地产的业绩已经连续两年下滑,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两年为负,负债规模持续攀升。此外,公司深陷诉讼纠纷,且因诉讼纠纷拖累项目停工,引发业主纷纷投诉,担心项目烂尾。 规模掉队 公开资料显示,奥克斯地产是奥克斯集团核心产业板块之一,成立于2000年,2004年开始全国化布局,2009年进军商业地产,并于2015年开始出海,开展加拿大、澳大利亚房地产项目。 历经20年的发展和积淀,地产、产城、商管、物业、代建“五位一体”的业务模块日趋成熟。奥克斯地产已逐步成长为国内多业态、综合型地产商,涉及精品住宅、产业园区地产、城市综合体、超高层建筑等多业态的开发和运营。 奥克斯地产官网信息显示,奥克斯地产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国商业地产10强”、“中国房地产成长性10强”等称号。 然而,曾经多项殊荣加身的奥克斯地产近年来的规模发展不及预期。 今年7月,克而瑞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数据显示,奥克斯地产2020年上半年的操盘金额35.7亿元,位列165;操盘面积21.7万平方米,位列173;2020年上半年全口径销售额39.7亿元,排名第167位;权益销售金额28.1亿元,排名第183位。无论是销售金额,还是操盘面积,奥克斯地产的排名均在榜单尾部。 而在房地产行业中,奥克斯地产与上半年销售额高达3000多亿元碧桂园、万科、恒大等房地产头部企业相比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投资者网》梳理克而瑞理历年来榜单数据发现,2018年奥克斯地产流量销售金额为105.1亿元,行业排名第152;2019年奥克斯地产的全口径销售金额为76亿元,行业排名第188。不难看出,奥克斯地产规模发展“掉队” 严重。 目前,在行业增速放缓、叠加疫情影响之下,规模房企竞争加剧。从房企规模发展来看,房企继续保持了分化的格局,马太效应愈加明显,榜单尾部的奥克斯地产规模发展仍是难题。 早在2013年,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对媒体公开表示,奥克斯集团已明确将地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支柱产业,计划五年内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奥克斯地产集团总裁刘钰也在发言中称,未来五年奥克斯地产将努力跻身行业30强。当时奥克斯地产的年销售额大概为80亿-90亿元。 如今距离当初立下豪言壮志之时已七载有余,奥克斯地产与计划目标“渐行渐远”。近年来奥克斯地产销售额难以突破百亿,更遑论跻身行业30强。 根据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今年6月23日发布的《奥克斯置业主体与相关债项2020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根据奥克斯地产公司提供资料整理,2017年至2019年,奥克斯地产的签约销售金额分别为60.78亿元、58.69亿元、67.08亿元,签约销售面积分别为46.90万平方米、49.17万平方米、44.01万平方米。 业绩下滑 原本作为战略发展支柱产业的奥克斯地产,如今也已经逐渐沦为集团“副业”。根据奥克斯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集团总营收为735亿元,而奥克斯地产营收在集团总营收中占比仅有5.39%。 根据2019年奥克斯地产债券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奥克斯地产实现营业收入39.62亿元,同比下降43.04%;归母净利润为7.44亿元,同比下降40.56%。奥克斯地产在年报中表示业绩下降“主要是因为本年度交付面积较去年减少”所致。 这是自2018年后,奥克斯地产营收的再一次下降。2018年,奥克斯地产的营收69.57亿元,同比下降8.04%;归母净利润12.51亿元,同比增长82.01%。 从业务结构来看,房地产开发业务仍是奥克斯地产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近三年占比在95%左右;商业地产出租业务、物业管理等作为业绩补充,分别占比约3%、2%。 然而,主营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奥克斯地产在土地市场上并不活跃。2019年,奥克斯地产通过公开招拍挂购买土地,新获取土地6幅,分布在马鞍山当涂、宁波两地各三幅,新增土地面积及规划建筑面积同比均有所减少。 截至2019年末,公司土地储备面积为158.83万平方米,剩余可销售面积为116.65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整体规模一般,并不利于奥克斯地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及持续性发展。 在业绩下滑之际,奥克斯地产的债务规模还在继续攀升。根据债券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奥克斯地产的总负债为193.3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9.62%;资产负债率为79.21%,同比上升2.96个百分点。2019年末,奥克斯地产有息借款总额69.72亿元,较2018年增加41.88%。 奥克斯地产在年报中表示:未来一年内公司营运资金总体需求约为60.84亿元,偿债资金总体需求约为11.6亿元。而2018年与2019年,奥克斯地产连续两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为净流出状态,分别为-2.09亿元、-9.58亿元。 身陷诉讼 身陷诉讼也让奥克斯地产规模发展之路愈加困难。截至2019年末,奥克斯地产因诉讼冻结金额2.02亿元。 《投资者网》翻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奥克斯地产子公司成都奥克斯财富广场投资有限公司与龙元建设(600491)集团有限公司因签署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中工程造价存在异议,于2015年7月被起诉,涉及金额1.99亿元。此案几经上诉、撤销判决、发回重审、驳回诉讼请求、再上诉等,截至目前,此案尚未有最终判决。 此外,奥克斯地产还与中国建筑第二局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二局”)有诉讼纠纷,截至目前,均尚未开庭审理。 2019年7月,中建二局向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由于对与奥克斯地产子公司--长沙奥克斯洋湖置业有限公司(简称“长沙洋湖”)签订的《长沙奥克斯洋湖垸项目施工总承包合同》及其补充协议的执行提起诉讼,诉讼标的金额为2.17亿元。长沙洋湖已向法院提起反诉,反诉标的金额为0.55亿元。 当年同月,中建二局向山东省中级人民法院对与奥克斯地产子公司――青岛奥克斯置业有限公司签订的《青岛奥克斯广场项目施工总承包合同书》的执行提起诉讼请求,诉讼标的金额为1.92亿元;根据双方于2017年5月签订的《青岛奥克斯广场项目补充协议》,双方已确认工程结算款为6.35亿元。 项目诉讼纠纷也给购买奥克斯地产房产的业主带来担忧。据《潇湘晨报》报道,因奥克斯地产子公司长沙洋湖与中建二局的官司纠纷,长沙洋湖奥克斯中心项目停工近一年。业主表示“我买的公寓去年就停工了,至今还没复工,开发商一直在敷衍我们,现在我们非常担心项目烂尾。” 今年以来,有多位网友在长沙市人民政府网站投诉奥克斯洋湖项目,因项目停工问题请求政府介入解决。 7月14日,湖南湘江新区对此回复称:“经调查,现回复如下:经核实,奥克斯洋湖项目S6栋由长沙奥克斯洋湖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因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同纠纷,该项目在完成主体封顶后,就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目前,该合同纠纷已进入诉讼阶段。同时,开发商承诺诉讼结束后将尽快恢复施工,如延期交房,将严格按照购房合同支付违约金。下一步,新区住建环保局将持续关注该事项的进展,督促开发商尽快恢复施工,确保按期向业主交房。” 如今,身陷诉讼的奥克斯地产能否走出业主投诉的阴霾,还需后续持续关注。从目前行业现状来看,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领军企业竞争力优势愈发明显,而规模掉队、增长乏力、诉讼缠身的奥克斯地产,未来或将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