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高德打车宣布上线共享雨伞。乘客在雨天乘坐放置共享雨伞的网约车时,可免费借用,并可在下次乘坐该平台网约车时,归还所借共享雨伞。 “很明显,打着共享雨伞的噱头,高德打车的醉翁之意在于提高用户使用频次,靠差异化服务打造品牌竞争优势,吸引细分市场的客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宣传意图大于实际意义,但高德打车用共享叠加共享的操作还是赢得了一波关注。 以网约车为新载体,高德打车为共享雨伞带来新的可能。与此前在公共场所“广撒网”式的投放相比,聚焦在网约车内直达用车乘客的设计,可谓“技高一筹”。 共享雨伞与网约车的有机结合,看似收缩了共享雨伞的覆盖范围,但事实上,却是更加聚焦雨天打车场景,直接锁定需求用户,有效激活了消费者的复购频次。有业内人士认为,对高德自身来说,这一模式使其在于其他平台的竞争中,拥有差异化的优势;对行业来说,“共享+”的探索,则为共享经济寻找新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日趋成熟,各共享平台都在积极探索新方向、新模式,以适应飞速迭代的互联网世界。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国内以餐饮、旅游为代表的实体产业遭受重创,营业收入无法覆盖人力成本,如何解决阶段性的供需失衡是企业最头痛的事。对此,“共享员工”成为这些企业减负、员工保收入的有效手段。今年2月,1000名西贝员工前往盒马鲜生上班,率先实现了员工共享。 有分析人士表示,疫情催生的这一共享经济新模式,完美解决了传统餐饮企业员工短期闲置的窘境,以及互联网生鲜零售企业因特殊时期激增的用工需求。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雷莹看来,共享员工模式意味着共享业务从C端向B端延伸,这不仅提醒了企业有意识对抗经营风险,也和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共享经济+”不仅意味着新模式的诞生,基于加法逻辑,原有共享经济平台也展现出新活力。此前,美团宣布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展现出“共享充电宝+生活平台”的潜质;聚美集团旗下街电不断完善数据信用体系,有望彻底摆脱曾经困扰共享经济的押金模式。 继2017年首次与芝麻信用合作后,近日街电再次升级信用评分体系。街电联合支付宝推出“隔夜免费归还”服务,用户可在芝麻信用中申请计费冻结,避免隔夜导致费用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经济发展至今已进入第三个阶段。1.0时代,旨在打破信息壁垒,降低信息交流成本的互联网是典型代表;我们熟悉的传统共享经济模式属于2.0时代,如最初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模式,旨在利用闲置资源,为C端生活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如今的“共享经济+”成为进入3.0时代的标志,共享模式与不同产品、不同载体、不同生态的无缝衔接,激发出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 新模式下,各平台都在以共享经济为根基,向实现产业资源协同迈近,积极寻求“共享经济+”的破圈之路。 “未来的发展,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充电宝业务基本盘,把共享充电宝变成5G时代的基础设施,同时挖掘庞大的用户和商户潜力,在原有的业务上做乘法。”今年7月,街电CEO万里在采访中如是说。 加法也好,乘法也罢,共享经济之路肉眼可见的越走越宽,对消费者、对行业企业、对互联网大格局无疑都是一种利好和推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夏季雷阵雨多发,7月27日,高德打车联合中国天气网等发起了“共享雨伞”计划。高德打车首批在十个城市的1000辆网约车中投放了共享雨伞,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苏州、广州、深圳、重庆、长沙以及武汉。 在北京,高德打车在AA出行的100辆网约车中放置了共享雨伞。高德方面介绍,乘客使用高德打车,呼叫AA出行的网约车,有机会乘坐到“共享雨伞”车辆。乘客雨天乘坐“共享雨伞”车辆时,如果没有随身携带雨具,可以向驾驶员咨询,免费借用。乘客可在下次乘坐AA出行的网约车时归还共享雨伞,以便其他乘客继续使用。 除了共享雨伞之外,高德打车在北京还联合了SOHO中国、大悦城(000031),为市民发放免费雨衣。市民雨天出行,可在自动领取装置中免费领取,领取地点分别有望京SOHO、银河SOHO、丽泽SOHO、光华路SOHO二期、三里屯SOHO、西单大悦城、朝北大悦城、前门大街、四惠地铁站E口等。
“两个黄鹂鸣翠柳,自动驾驶也能走,闲敲棋子落灯花,自动驾驶送到家。” 上个月底,央视主播朱广权以一段特色“朱式段子”在当天的央视新闻中为滴滴自动驾驶落地上海宣传。 但当日滴滴在上海试水的L4级别智能驾驶无人车仍配备了驾驶员,遇到复杂的场景还要远程求助,这个“自动驾驶”其实也算不得多自动。 有人认为,滴滴自动驾驶,是在舞剑秀肌肉,真正的用意在IPO。 果不其然,昨日有消息指滴滴已在与投行洽谈,最快会在今年年内赴港IPO,目标估值超过800亿美元。滴滴官方对此未予置评。 结合同样在昨日,蚂蚁金服在一片不知可否中突然宣布将A+H股同步上市,如果有一天你在港股市场赫然发现滴滴的招股书,也请不要惊讶。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现在上市的滴滴会不会步两位出租车平台前辈Uber、Lyft的后尘,上市之后生命不止,下跌不停呢? 在笔者看来,滴滴选择上市的这个时间点与Uber、Lyft上市已相隔一年有余。对于行业来说,山中方两日,人间已千年,共享租车早不是当年那门只会大撒金钱补贴扩张的简单生意。 现在滴滴要上市,或许来得正好。 1 共享模式亏损之困 “滴滴上市”四个字放在一起,大部分人的条件反射接上去的后两个字估计是“亏损”。 去年2月份创始人程维在内部信中表示,从2012年至2018年期间,滴滴从来未曾盈利。六年间,滴滴累计亏损的390亿元。 这与外界对“网约车平台”亏钱无底洞的基本印象相符。 参考Uber招股书,Uber共享乘车和外卖业务两项核心业务收到的订单额在扣除给司机及餐馆分成(共享乘车只有司机分成)后,剩余的钱还要留出一部分作为给司机(激励)及推荐(新司机)费用。之后的收入才是平台所取得经调整收入。 行内以经调整收入与订单金额的比例(即Take Rate)来衡量平台的抽成水平。Uber两项核心业务2018年的Take Rate为20%,其中共享乘车为21%,外卖更是低至10%(因为还有给餐馆的分成)。 简而言之,就是坐网约车的乘客如果支付了20元,那么最终入平台口袋的分成大概只有4.2元。而这部分平台分成还要覆盖保险费、服务费用、经营三费等等,平台于是只有亏损了结。这个“亏损”的死结,从Uber历个报告期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及营业费用之间的关系亦可看出。 (图源:同花顺iFinD) 滴滴也曾公开过2018年第四季度的收入组成情况。情况与Uber相似,滴滴Take Rate(抽成率)是19%,但司机奖励、经营成本、税费等综合费用所占比例是21%,因此每单订单会有2%的亏损额。 简单来说,平台要想盈利,可以三管齐下:一是提高订单金额;二是提高Take Rate;三是降低费用。 但滴滴和Uber的“共享”属性注定了三种方法都是徒劳。提高订单金额,乘客不愿意;提高Take Rate,司机不愿意;降低费用,意味着停止扩张,公司上下可能都不会愿意。共享平台对乘客和司机都没有粘性,只有钱可以留住他们。而在烧钱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业大背景下,平台只好咬牙忍痛承受亏损。 这是共享租车平台经营模式的弊端,但只代表过去。 2 疫情之下反录得盈利,新业务续写新故事 5月份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柳青透露滴滴业务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60%至70%,而且核心业务(网约车业务)已实现略有盈利。 这是滴滴首次对外宣布实现盈利。 按照共享租车平台的经营逻辑,滴滴如果维持过去的Take Rate和经营费用的话,是很难盈利的。但受疫情影响,业务量被动下降,令成本费用下降,滴滴倒是意外达到了设想中的盈亏平衡点。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滴滴业务量持续恢复,盈亏平衡可能会再次被打破。但是该疫情期间滴滴网约车业务实现盈利,却证明了共享租车平台的经营模式的确是可以盈利的,而不是只存在于数学理论上。 除证伪共享租车平台必然亏损的论点外,滴滴进入今年之后的战略布局亦证明了未来要盈利,其实不一定要死守网约车的“华山一条路”。 今年滴滴提出了“0188”计划,主要是指滴滴的日均服务超过1亿订单;在网约车和租车市场的渗透率中,滴滴出行占到8%;全球月活跃度用户将达到8亿的目标。 但中国出租车市场所有网约车平台每日只产生大约3000多万订单。这意味着滴滴的“1亿订单”需要依靠其他新业务完成。 在网约车业务方面,滴滴在现有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拼车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在低线市场推出“花小猪”网约车平台。平台主打一口价模式,主要胜在“便宜”。按计划,花小猪将在全国130个城市推行“百亿补贴”。昨日,滴滴宣布滴滴拼车正式更名为青菜拼车,并着重改善用户拼车体验。 新业务则包括“出行领域”横向延伸的货运、小巴、外卖、国际旅行等业务。其中,如滴滴外卖、货运等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柳青之前只提及网约车核心业务已实现盈利,因此上文提及的新业务推测应该还处于亏损阶段。但从公司大力发展新业务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平台在网约车业务的纵向多元化及在出行领域的横向发展,才是其打破租车平台“无用户粘性、无议价能力”困局的关键。 无独有偶,Uber在本月初亦以26.5亿美元的代价完成对美国第四大外卖平台Postmates的收购。公司表示,在完成对Postmates的收购之后,明年将可以实现盈利。 因此,如果说2019年共享经济公司的关键词是集体遭遇市场冷遇之后的落寞,今年共享经济公司的主题则是求变。对于滴滴、Uber这类共享租车平台,该看的不仅是过去它屡屡亏损的租车主业,还有在原有租车业务上纵向、横向延伸出来的其他业务。 该部分新业务会是滴滴未来新故事的重要章节。 3 当轻资产的滴滴遇上更轻的高德、美团 滴滴上市的原因,一方面是要外部融资发展新业务,另一面则是要让其主业网约车共享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维持/扩大领先优势。 滴滴的平台模式,因为不直接拥有乘用车,故属于轻资产经营。轻资产经营的好处是易于扩张(坏处是依赖扩张),因此滴滴从无到有到覆盖全国,再到全球八个市场,也没花几年时间。 但是轻资产的滴滴现今却遇上了更轻资产的高德和美团。后两者以“聚合模式”提供打车服务。所谓聚合模式,是指平台直接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来提供打车服务。在这种聚合模式下,平台只收取佣金提成,连司机分成步骤都可以跳过,而且低成本(APP上开个入口即可),相比滴滴无疑“更轻”。 而且高德和美团本身就自带不逊滴滴的平台流量。与滴滴比起来,高德和美团同样有底气给出惨无人道的优惠力度。 其实不止是出行领域,滴滴的外卖服务其实同样与美团构成竞争。倘若未来滴滴的外卖服务壮大,可以预见滴滴和美团终有一战。 从消费属性来看,网约车出行、地图、本地生活三者本身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消费流程,因此滴滴、美图、高德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必然会有互相覆盖。而在出行和本地生活领域要想抢占市场份额,无非就是价格战。 滴滴这次上市,一是为自己的故事续写新章节;同时也是为以后和美团、高德等打开价格战储备充足的“弹药”。 4 滴滴的“大西洋电缆工程” 1854年,美国富商塞勒斯.菲尔德决定铺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同样被视为是遥不可及的任务。结果他花费12年时间,还是完成了自己的计划。以当时科技水平,实在是不可思议。 该段历史之后被入书《疯狂的投资》。 滴滴这次上市,意义上是至关重要。上市之后过程之艰辛,不妨比作滴滴的“大西洋电缆工程”。 一方面,滴滴需要新业务来证明自己除了网约车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可能。因此在一个月前才高调上线自动驾驶服务亮肌肉(但去年8月份公司已将自动驾驶部门分拆成立独立公司)。这部分新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滴滴身后还有不缺钱的美团、高德等对手,随时可能“踩界”。滴滴在扩张新业务的过程中,难免将与之有一轮烧钱的游戏。 按照滴滴的发展方向,如果顺利上市融资的话,其利润空间较窄的网约车业务可能会成为一个流量池,并引流到其他利润率较高的新业务(如自动驾驶、旅行等)。届时的滴滴将可以摆脱现有共享租车经济模式各种掣肘,为“共享经济”正名。 初看上去,这好像很遥远。但当初大西洋电缆工程,一开始看好的人同样不多,最后却实现了。 滴滴这次上市,也许只是其万里“共享经济”正名之战中,踩下油门的第一步而已。对比大西洋电缆工程,滴滴的上市正名倒是容易多了。
记者今日从光大银行获悉,光大云缴费深入构建开放普惠的金融新生态取得新成效,输出平台合作机构突破500家,2020年新增合作伙伴85家。同时,云缴费整体发展也呈现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云缴费平台便民服务项目已突破8700项,全平台2020年活跃用户达2.9亿户,缴费笔数累计突破8.6亿笔,持续引领便民缴费产业发展。 光大银行云生活事业部总经理兼光大云缴费科技公司总经理许长智介绍,光大云缴费秉持“开放、共享、普惠”的生态理念,以便民缴费产业精准切入,坚定“精耕场景、开放平台、共享生态”三大发展关键词,通过“引入整合”和“输出共享”相结合,与合作各方一道不断开拓银行金融普惠生态建设。 早在2008年,光大云缴费就与首家线上合作伙伴支付宝开展业务合作,2010年与首家线下POS合作伙伴、首家同业合作伙伴展业合作,2015年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正式入驻微信九宫格生活缴费栏目。从早期的谋篇布局、精耕细作到近两年多来的高速发展,光大云缴费通过稳定高效地把缴费项目、支付渠道、收费系统有机联动开放共享,打破了以往金融服务中普遍存在的用户和信息孤岛,加快推动上下游企业“上云”,最终实现产业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服务共享、资源共享,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效能和水平。 2020年以来,光大云缴费加大了对输出平台的精准服务,发挥平台优势,以专业促合作,重点推动了大型互联网机构及银行同业的合作输出。目前,云缴费服务已输出至微信、支付宝、京东、三大运营商等各类大型互联网平台等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等同业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中国主流服务平台全覆盖。 许长智表示,下一步,云缴费将持续推进对输出平台的精益化服务,通过构建“金融+生活+服务”普惠便民生态系统,不断做实便民服务及普惠金融基础,实现用户、银行、合作方多方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
摘要: 根据浙江证监局官网信息,共享充电宝服务商“小电科技”已同浙商证券(601878)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于创业板挂牌上市。这意味着,如小电科技成功登陆创业板,将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根据浙江证监局官网信息,共享充电宝服务商“小电科技”已同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于创业板挂牌上市。这意味着,如小电科技成功登陆创业板,将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据悉,小电科技接受辅导的人员为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5%以上(含5%)股份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此次辅导将分阶段进行,在最后阶段,浙商证券将配合小电科技制作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文件。 公开资料显示,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主营业务运营共享充电分时租赁设备,即共享充电宝。旗下产品包括大型柜机、小柜机、移动充电宝等。据其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小电科技在全国市场已覆盖1600余城市,用户量达到2亿。另外,2019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0%,峰值日订单超200万元。 小电科技的背后,是腾讯、苏宁等顶级投资方。 根据辅导备案文件披露,公司创始人唐永波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控制股份数占公司总股本的 37.9516%,为公司控股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在机构投资方中,腾讯持有9.66%的股份为最大机构股东;金沙江创投则总计持股7.60%,为最大VC投资方。 此外,元璟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高榕资本、德同资本等机构均持有约5%至6%的股份,而苏宁、鼎晖投资、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刚等同样为小电科技的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小电科技的运营主体中新增了苏宁易购(002024)旗下的两个投资实体。两者最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发生于2019年4月,小电科技在全国范围内独家入驻苏宁易购云店、苏宁小店、苏宁红孩子、苏宁极物、苏鲜生等各类线下门店。 成立至今,小电科技已获得了多轮融资。 小电科技曾在2017年3月宣布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同年4月,小电科技宣布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鼎晖、道生投资及上一轮投资方王刚、金沙江、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 2017年5月初,小电科技又宣布完成了B轮3.5亿元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腾讯在本轮融资中对小电进行了加持。除了腾讯、红杉中国和高榕等巨头的加持和入局外,鼎晖投资、众为资本、元璟资本和昆仲资本对小电科技的B轮融资进行了联合投资。 小电科技官宣的最后一轮融资则停留于2018年3月。2018年3月22日,小电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该轮融资加B轮融资后总额超过1亿美金,小电估值超过3亿美金。 作为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完成融资次数最多的企业之一,小电科技还拥有更豪华的投资方背景,率先登陆资本市场已是板上钉钉。 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基本是四大巨头的“天下”。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达1.96亿人,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由于5G带来设备耗电量增加,共享充电宝需求将进一步爆发。 共享充电宝品牌存在明显的层级,处于第一品牌梯队的是街电、小电科技和怪兽充电三家主流企业,处于第二梯队的有来电科技、云充吧及其他企业。2019上半年,“三电一兽”的总市占率达到近97%。 2020年,将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决定性的一年。 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头部企业都基本实现了盈利,行业相对进入一个发展比拼的关键时期。 事实上,早在2018年下半年,包括小电科技在内的多家运营商均已宣布实现整体盈利。但是,营收来源单一,主要为充电宝租金。这也就直接导致,2019年下半年起,各大共享充电宝运营商相当“默契”地纷纷提价,以寻求更多收入。 在共享充电宝经历了初期的扩张以及迅速洗牌后,是否有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将决定剩下的企业能否继续走下去。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仍将持续探索,平台有望进一步加强共享充电宝服务入口能力,通过跨界的合作,实现对商家价值的赋能,同时提升企业营收与价值。同时,包括会员、周边产品等方向的持续探索,也将成为共享充电宝平台未来的重要盈利渠道。 此外,多家共享充电宝运营商高管此前均曾对外表态,2020年将是行业发展决定性的一年,存量市场的竞争将在于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比拼,而增量用户则更多来源于下沉市场。据悉,小电科技今年的主要目标也是“把下沉市场做好”。 “场景有待进一步挖掘。下沉市场空间潜力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随着平台运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包括在景区、交通枢纽、公共服务场所等场景将成为市场后续布局开拓的重要渠道。同时随着一二线城市的人口红利转弱,下沉市场的仍然面临较大的市场空白,三四线城市也将成为平台服务覆盖拓展的重要市场。 尽管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格局十分清晰,但在美团入局、小电科技即将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的背景下,市场格局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而对于小电科技而已,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如何在巨头下场、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保持优势仍是重大考验,能否跑赢市场还是未知。
今天为大家带来【九号机器人】的新股评级。本评级主要围绕基本盘、实操盘两大维度,针对目标公司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打分评级,满分为 10 分,各指标单独评分,按“(权重占比*分数)之和” 计算,最终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得到。格隆汇新股研究根据已公开数据及独家的内部评级体系,给予【九号机器人】 的新股综合评估分数为【6】,满分为 10 分),如下图: 九号机器人新股评级详解: 一、行业前景(10%)7分 电动平衡车:2015年我国电动平衡车市场需求为193 万台,2018 年我国电动平衡车市场需求为333万台,2022 年我国电动平衡车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607 万台,行业增速加快,渗透率提高。而行业经历安全事故频发、2016国际标准的出台等,行业历经整合,目前行业市场集中度向龙头公司聚拢,但政策禁止平衡车、滑板车上路的风险依旧高危存在。 电动滑板车:近几年,共享电动滑板车业务在美国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根据36 氪公开报道数据,Lime(Neutron)投放的每辆电动滑板车日均使用频率达8-12 次。 Lime(Neutron)、Bird 及Lyft Scooter(Lyft),Uber Scooter(Uber)四家公司是共享电动滑板车风潮的引领者。这四家公司在美国数十个城市投放共享滑板车,该四家公司均为九号机器人前五大客户。 二、市场地位(20%)8分 九号机器人在平衡车领域市占率排名第一,品牌影响力高,产品在京东、天猫、米家三大购物平台智能出行品类连续三年位列销售榜第一名,2017 年至2019 年连续三年入选全球最大的传播服务集团WPP 和全球领先的咨询机构凯度华通明略联合Google 发布的“BrandZ™ 中国出海品牌50 强”名录。 主要竞争对手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但其体量和规模不及九号机器人。 三、成长潜力(30%)7分 2017年-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81亿元、42.76亿元、45.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81%、207.51%、7.96%。 近三年营收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为:①公司成功开发了Bird、Lime(Neutron)和Grin(Encosta)等境外共享业务客户,新增共享客户业务收入;②公司对小米集团的销售收入增加。 1、在境外电动滑板车共享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公司开拓Voi、Uber Scooter(Uber)、Spin(Skinny)和Grin(Encosta)等共享业务客户。2018 年共享业务客户合计为公司创造收入9.7 亿元,2019 年共享业务客户合计为公司创造收入9.02亿元。海外共享滑板车业务的快速发展成公司另一个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但由于国外疫情影响,国外共享滑板车业务面临较大下滑。 2、随着合作客户小米集团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小米集团对公司产品的采购需求持续提升,2018 年公司销售给小米集团的智能电动平衡车数量由467,585 台上升至642,594 台。而智能电动滑板车系列产品的采购需求也持续增加。其中:小米集团采购的小米米家电动滑板车系列产品的金额从 2017 年的31,251.40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162,071.16 万元。 四、公司治理(10%)4分 公司注册地在开曼群岛,A轮融资时搭建了VIE架构,公司协议控制的鼎力联合是境内经营实体。 实控人高禄峰、王野持有B类普通股(每股5票投票权),其他投资者持有股票及本次发行股票均为A类普通(每股1票投票权),高禄峰、王野分别控制13.25%、15.40%的公司股份,合计投票权占比达66.75%。同股不同权 另外小米集团间接持有21.92%股权,并且为定制产品独家分销渠道的唯一客户,占营收比重超50%以上,关联交易庞大。 五、财务质量(30%)4分 2017年-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2,726.81 万元、-179,927.81 万元及-45,908.77 万元,主要由于优先股、可转债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导致。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61亿元、5.4亿元、1.06亿元,期间费用率大幅上升导致2019年扣非后利润下滑。 从现金流看,公司的销售回款良好,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营收相差无几,经营现金流净额常年大于净利润,显示出公司的净利润含现金量尚可。 资产负债方面:公司基本上应收账款净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分别为9.50%、20.03%和6.69%,主要是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和与小米之间关联交易额不断增长所致,但占比有所改善。 2017年-2019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64.77%、187.28%、35.94%;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由于2019 年4月2日,将各轮优先股转为普通股。总体来说资产质量有所改善。
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9日到7月11日在线上举办,哈啰出行受邀参加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行业盛事之一——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本届大会以“智联世界 共同家园”为主题,为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行业专家及科技公司搭建交流平台。而来自上海的本土共享出行科创企业哈啰出行,今年也将再次应大会组委会的邀请,亮相本次大会。 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作为哈啰出行的首秀,为大家带来了哈啰大脑、Argus视觉交互系统、蓝牙道钉项目等人工智能科技项目,获得行业内外的好评。今年哈啰出行再次受邀参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向大家展示更多自主研发应用于共享出行的人工智能科技项目。 哈啰携智能“黑科技”亮相 畅想人工智能新应用 在本次大会上,哈啰出行将发布三大人工智能“黑科技”产品。 Hermes(赫尔墨斯)路面安全系统——以AI、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从车辆骑行状态的前期、中期、后期,分别对用户及车辆进行骑行前的“故障自检”、骑行中的“风险提示”、骑行后的“紧急干预”进行安全识别,保障用户用车安全; 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视频AI技术作为数据收集、态势分析工具,以数据空间技术作为可视化呈现路径,通过多层次、多粒度的大数据挖掘,实现非机动车乱行、乱充、乱停、乱改造等“四乱”行为的智慧化监管,旨在打造具有“前端数据感知、智能数据处理、智慧决策应用”特点的新型城市交通管理手段; 共享单车“定点还车”模式——哈啰出行基于骑行需求理解和电子围栏、蓝牙道钉等技术能力,推出的城市共享单车规范管理、精细运营手段。共享单车“定点还车”模式会辅助解决城市乱停乱放、通行安全、市容市貌等问题,是通过技术化手段约束用户行为,要求其停放至固定点位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定点还车”模式已在上海市奉贤区测试,并得到奉浦街道办的认可,未来奉浦街道将与哈啰单车开展深度合作,重点在城市商圈和地铁车站周边增设更多“定点还车”的点位。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已投入最新车型进行“定点还车”模式的综合测试。哈啰出行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发挥智能化管理的规模效应,力求实现市民骑行需求与辖区管理之间的动态平衡,营造更加宜居、友好的城市环境。 哈啰开启“科技开放日” 邀请市民共探“新科技” 此外,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数据算法首席科学家刘行亮还将分别亮相AI TALK主题讨论与大数据论坛,与来自国内外顶尖科技公司企业家一起探讨AI技术应用,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思维飨宴。 哈啰出行作为上海本土科创企业,还将于7月17日开启首个“科技开放日”,旨在与用户、媒体等多个用户群体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通过线上挑选幸运用户,来到哈啰出行总部进行深度交流,带部分用户进行参观游览、新车试骑、技术交流等活动深度认知哈啰科技。 共享单车进入3.0时代,哈啰出行将深研科技,畅想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出行领域中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利用共治手段,持续融入城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