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阿里巴巴(江西)有限公司、虚拟现实产业11个应用示范项目、华为(江西)物联网云计算创新中心等在江西投运之后,日前,江西省政府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科大讯飞江西区域总部、讯飞幻境VR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南昌中心,都将陆续落地江西。双方将共同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培育与服务、重点行业和领域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如何破解江西高端创新资源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难题?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合作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的方式补上创新平台短板,向名企名校、大院大所借动能,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
在8月28日召开的省委深改委暨自贸港工委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制度集成创新方案》及第八批8项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等相关改革文件。 此前,海南省已经分七批发布77项制度创新成果: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为企业减去负担;“旺工淡学”人才培养项目、在全省实现天然橡胶价格保险,则为群众加足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背后,一项项制度创新正进一步优化着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4·13”以来,全省上下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破除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推出一批批制度创新案例,有效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了治理水平,为更好地承接落实自贸港政策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营商环境 制度“软”环境结出发展“硬”果实 “注册登记一家企业,一天办理完毕,真是太方便了。”海南鳄珍鳄鱼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8月5日正式注册,该公司负责人喻志林在当天拿到了企业的证照,这样的速度让他很惊喜。 在此之前,喻志林获悉海南商事主体登记平台(海南e登记)已经上线运行,实现了商事登记“自主申报、自动审核、全省通办、电子签名、电子档案”五大创新,提交各类手续网上即可完成。在家里通过电脑上网填写上传了各项企业资料后,一天时间里,他的公司就获取了营业执照。 喻志林介绍,通过海南商事主体登记平台,减少了企业往返各部门的时间,让企业有更多时间把产品和市场做好。“看好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前景,这坚定了我们在海南投资的信心和决心。” 同样通过制度创新感到“海南速度”的,还有海口佳和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毅。 “办理施工许可证这张证,想起就头疼。要向相关部门提交材料,等待审核,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这是张毅在去年6月26日前,对于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印象。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他来到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理这张证,仅仅花费了4个小时,那也是全省首张“建筑工程许可告知承诺制”许可证。 这样的速度,来自一项名为“建筑工程许可告知承诺制”创新制度,该制度通过优化施工许可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施工许可证1个工作日发放。 包括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建筑工程许可告知承诺制”制度在内,近年来,海南省不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打造着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洋浦经济开发区根据企业需求,创新非加工贸易项下保税油品同船混装运输监管模式,实现面向海外市场精准输出相应标号油品的供给能力提升,大大提升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推行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有利于激发商事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海南省发布《海南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进一步降低会计审计机构和专业人才准入门槛,加速国际化、高质量会计审计资源在海南集聚。 海南省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创新医疗机构“两证一批复”审批模式,将原先长达3个月的审批时间大幅压缩为1至3个工作日,提高了医疗机构设立的审批效率。 …… 两年多来,海南以制度创新深挖改革潜力、助推改革推进、倒逼改革落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今年前7个月,全省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3.5万户,同比增长30.05%,截至7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超过103万户,同比增长26.42%,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以人民为中心 制度创新释放民生红利 “工学两不误,费用全由政府出!这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利用空闲时间,我也顺便提升了自己的职业技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三亚亿源轩宇酒店当司机的林海生,报名参加了“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项目。 近几个月,林海生利用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的线上平台,学习了职业综合礼仪、酒店管理等课程。培训结束后,他感慨地说,海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拥有更多知识和技能,未来才有更多出路。 旺季人不够用,淡季人留不住。海南作为具有独特气候优势的旅游大省,旅游淡旺季明显,由此也形成了旅游业人才“潮汐”现象。 2019年,针对海南旅游淡旺季特点,海南省创造性地开展“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免费为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学历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旺季上班、淡季进修、工学交替”。 8月20日,海南省“旺工淡学”旅游人才培养联盟成立。“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也在今年4月入选海南自贸港首批制度创新工作案例。 制度创新在营商环境领域多点发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像“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项目这样的制度创新,正实实在在地提升着海南的民生福祉。 制度创新,正提升着海南教育水平——海南大学在全国首创的冬季小学期教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层次“候鸟型”专家、学者、名师冬季来校,打造海大独具特色的冬季小学期高端教学平台。 制度创新,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安全感——全省建立统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进出岛信息管理系统,各级公安部门共享人员进出岛信息,开展重点人员的分析、预警和处置,做到主动预防。 制度创新,还为海南广大胶农吃下了定心丸,为他们摆脱贫困助上一臂之力——近年来,国际胶价持续低迷,胶工和胶农的收入大幅下降,海南省在借鉴保险+期货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使保险收入和割胶量相挂钩,进一步推出了可以在全省实现的天然橡胶价格保险,提高胶农胶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随着制度创新的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创新的制度,正给海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给海南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造“海南经验” 让自贸港建设融入制度创新“基因”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融入血脉的海南基因。 在85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涉及放管服改革、人才引进、金融产业等多个领域,也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制度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 海南省率先开展的省域“多规合一”改革,把全岛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大花园来统一规划。伴随自贸港建设的推进,海南省以更大力度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基本形成省市县联动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为全省“一张蓝图干到底”打牢了基础。 在推进改革中,省委反复强调,既要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也要抓点带面、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让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两年多来,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N”政策体系陆续确立并全力落实,初步形成“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作为机构改革的“排头兵”,海南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省级机构改革,建立起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组织机构。 …… 自贸港建设更加注重创新的系统集成,对政策和制度体系整体要求更高。在制度创新的路上,海南虑之愈深、谋之愈远、行之愈笃。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着力在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增长动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省委七届八次全会决议提出,要“从机构和部门设置、法治化配套、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多规合一’‘极简审批’改革、把握好‘一线’放开和‘二线’管住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金融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监管、社会治理、创新抓落实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等方面,进行制度集成创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省委深改办(自贸区工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海南将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对照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在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等方面试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以制度集成创新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
“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角色,是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儿。”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大金融评论》顾问委员会委员厉以宁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感慨。 厉以宁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他也语重心长地说:“特区的发展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分析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后,他建议深圳等经济特区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窗口外、改革的尖兵,还要成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高地。 2014年4月29日,厉以宁教授以“深圳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给深圳市政协委员们作专题讲座(政协深圳市委员会办公厅) 南方日报:您认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推动了哪些重要改革? 厉以宁: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政策,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改革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了作用。敢闯敢试、锐意创新、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经济特区用事实成功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的道路自信。比如深圳,充分发挥自身在珠江三角洲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和汇聚八方精英的人才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了学习型、创新型、开放型、国际型城市,在营商环境、国际合作、人才引进、金融发展、产业协同、高端制造、国际贸易和市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应为之而骄傲。 南方日报:您认为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中,体现了怎样的特有价值? 厉以宁: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角色,是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儿。特区的设立、改革和发展对后续中国建立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起了非常关键的引领作用。 南方日报:您被外界称为“厉民营”“厉股份”。您认为,在特区的发展中,民营经济发展、股份制改革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厉以宁: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特区活力的关键所在。股份制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民营经济壮大发展的必由之路。股份制让各类产权主体可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有利于聚合资本、激励人才、促进创新。几十年来,正是得益于股份制等一系列现代经济治理机制,深圳等经济特区成长出一批引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企业的最高实力和水平。 南方日报:曾有一度,人们认为深圳等特区“不特”了,深圳也出现过发展势头减缓的情况。然而,近年来深圳展现了创新型城市的新面貌,重新焕发活力。您认为当时“萎靡”的原因是什么、今朝的活力又来自于哪? 厉以宁:深圳当时看起来萎靡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加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以及新兴创新产业的培育都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造成部分人信心不足等。我认为深圳经济焕发活力在于抓住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向三个方面转型:一是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方面转型;二是进一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注重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方向转型;三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形态在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培育创新经济,让深圳应对“冲击”时底气更足 南方日报:考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去全球化浪潮、中美关系日趋紧张、新冠肺炎等影响,您如何分析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厉以宁:受疫情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有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中国经济韧性很强,产业体系最为完整,内需增长的贡献率已近九成,这就决定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自身的增长仍有强劲的内生动力;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去全球化只是一个回浪,无法改变人类社会交往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三是新冠疫情虽然冲击很大、影响深远,但终究会被人类克服,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了三个基本判断,不管别人怎么跟我们脱钩,我们都有足够的底气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南方日报:深圳等经济特区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您如何分析此轮“冲击”对特区的影响? 厉以宁:去全球化也好、疫情冲击之下国际贸易投资被迫中断也好,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这些外向型经济。所以,深圳、珠海、汕头这些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的确会受到冲击。但也要注意到,像深圳这些年来特别注重培育创新经济,而且在周边已经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使深圳在面对这轮冲击时,底气更足。在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的背景下,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这些地方的优势又凸显出来了。 为特区发展建言,要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Charlottees摄) 南方日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认为,深圳等经济特区如何结合这一要求,推进快速发展? 厉以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深圳等经济特区过去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际上也是外循环拉动内循环的支点。如今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窗口、改革的尖兵,还要一方面成为规则制度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外循环和内循环营造统一开放的良好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成为开放创新的示范区,以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成为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创新高地。 南方日报:深圳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奔跑在又一程,您对深圳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厉以宁:我认为,接来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深圳还要在三个方面走在前列:一是在创新驱动和发展新经济方面,深圳要对标国际先进的创新区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产业创新中心;二是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要成为一个具有浓郁东方文化但同时能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示范区;三是要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率先建成智慧城市、智能社会。总之一条,新时期深圳肩负着特殊使命,就是如何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探索和示范。 南方日报:2005年,您曾到珠海调研,您特别关注横琴的发展,认为那是区域合作的焦点。您对珠海、对横琴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厉以宁:横琴是珠澳合作的结合部、切入点、试验田。我注意到,近日澳门莲花口岸整体搬迁至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通关模式,大大简化了人员往来的查验环节,这是大湾区基础设施方面的“硬联通”的重大举措。接下来,可以举一反三,与之类似的能够提高两地人员、货物、资金等资源要素流通便利的措施都可以大胆探索和实施。同时,横琴还要继续在开放发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学习借鉴港澳的自由港制度,加快在规制制度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软联通”,为珠澳乃至大湾区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样板。 深圳市(Charlottees摄) 南方日报:您对经济特区发展,有何寄语? 厉以宁:经历40年的高歌猛进、快速发展,特区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谋划未来,特区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我相信只要经济特区能够团结凝聚多方力量、锐意进取、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将来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大都市。
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20年(第37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于8月29日在深圳珠海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序幕。此次大会以“创新力量”为主题,并发布了备受瞩目“201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2020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非上市)”“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力企业”以及“2020年中国医药新锐创新力量”等榜单。 8月29日大会召开了“会前论坛”“对话·医药”等多项闭门会。前沿生物董事长谢东受邀参加了医药创新战略闭门会。 前沿生物玩董事长谢东在会上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前沿生物作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国家“十三五”新药创制艾滋病专项牵头单位,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不利影响,回归行业本质,回归健康目标,不惧风雨、夯实创新、成就标杆,力争以百倍努力,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防疫事业贡献力量。 会议于8月30日下午相续发布了备受业界瞩目各个榜单,榜单以公正、权威、客观的视角为参会者呈现中国医药工业最新版图与格局,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前沿生物荣登“中国医药新锐创新力量”10强榜单,同时上榜的还有深圳微芯、贝达药业(300558)、百济神州、亚盛医药等企业。
8月27日晚,电子城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0亿元,同比增长150.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增长38.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7亿元。 公司表示,上半年攻坚克难、积极应对、主动谋划,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营发展,深入推进科技服务战略转型,丰富“科技空间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两大发展体系,全力培育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研发服务方面,围绕集成电路产业搭建了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服务平台,倾力打造电子城•(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打造多要素融合发展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生态。 科技孵化方面,通过“创E+”专业化的“社区+服务+资本+产业”的创新孵化和加速服务体系构建,以及品牌化输出、特色化运营、垂直化管理的服务模式,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创新孵化新路径,并入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和北京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科技应用服务方面,围绕数字科技重点产业的应用环节,创新拓展和整合内外产业资源,探索推进与多家数字科技代表企业的合作,助力数字科技向多维度应用场景延展,推动产业化应用。 科技金融方面,通过构建产投基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及金融服务,打造“科技+金融”相互融合促进的生态环境,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上半年国寿电子城科技产业发展基金顺利推进落实,英诺创易佳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并已完成多个硬科技项目投资。 科技空间服务方面,围绕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等,通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化的科技产业聚集、科技产城发展、科技城市更新等空间,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体系,深挖企业客户内外资源,打通资源信息壁垒在全国多个省市布局和深耕运营数十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空间及创新服务平台项目。 公司亦表示,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格落实政府防疫政策要求,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为合作客户提供安全的空间环境,体现了公司服务的软实力;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号召,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客户减免房租1800余万元,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平稳渡过难关。
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深圳迎来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从打响特区建设第一炮的“蛇口热”,到创办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以改革创新见长的深圳样板,走在了新时代的最前列。40年历程中,深圳的发展质量、创新能力、治理理念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金融改革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增添了活力,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补充了动力。2015年3月,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成立于前海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招联金融),便是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结出的硕果。作为深圳金融发展的新生业态,招联金融秉承深圳的创新基因,沿着创新驱动的战略指引,不断探索纯线上消费金融发展新模式,并依托自身金融科技优势,践行普惠金融发展使命。当前招联金融综合实力在全国28家持牌消费金融中位居前列,成为新时代深圳金融发展的创新尖兵。 金融创新走在前列 创新求变是招联金融与生俱来的基因,继承了招商银行丰富的金融创新能力与精准的风险管理经验,适配中国联通强大的网络支撑与运营能力、庞大的客户资源。招联金融通过创新引领纯线上消费金融,已凝炼形成了“普惠使命、创新驱动、核心能力、极致体验”的发展理念,持续在业务模式、产品规划、科技研发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赋能,在产品、运营、风控、研发等关键业务领域形成了六大核心能力,树立行业创新标杆,使之保持了规模、质量、效益和普惠的协调发展。 在模式创新上,招联金融创立之初就“没有从众”,区别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选择了一条对科技能力要求极高的纯线上发展道路,通过拥抱新技术,首创了纯线上、轻运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新模式。在IT创新上,招联金融建立了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消费金融系统和运营服务体系,支持“纯线上”业务模式,成为同业首家全系统“去IOE”、整体上云的消费金融公司。在风控创新上,招联金融利用大数据征信和云计算,创新打造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挖掘的“风云”风控系统,率先使用人脸识别认证、信息交叉验证等技术实现线上自动化核身,使得授信审批自动化率达到99.99%以上,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此外,招联金融还积极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有效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依托先进技术手段,招联金融持续推出了纯线上、免担保、低利率的普惠消费信贷服务、7*24小时不间断服务、APP一站式自助服务和“无接触”金融服务,为客户带来了“极致体验”。招联金融旗下拥有的“好期贷”和“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嵌入到购物、旅游、装修等各类消费场景中,服务覆盖全国广泛地区,累计发展注册用户数早已超过1亿户。 金融科技勇当尖兵 作为一家创新型的科技金融公司,招联金融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金融业务的融合与应用,拥有几十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科技驱动发展的行业领军者。在公司强大的金融科技资源积累下,招联金融已取得诸多行业领先的科技应用成果,全部业务系统和多场景合作平台均为自主研发,具备为200多家合作机构输出系统服务能力,引领行业科技发展。 在人工智能领域,招联金融于同业内首创“AI智慧大脑”,与贷后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策略耦合,承担了公司95%的客户服务与贷后资产管理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其启用了5000个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进行在线服务,保障客户服务质量和体验。在大数据征信领域,招联金融与中国联通合作,自主打造了首个面向运营商全网用户的信用评分体系“沃信用分”,对传统征信有效补充和替代,助力社会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在智能风控领域,招联金融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创新应用同业领先的反欺诈机器学习模型“GPS渔网技术”,可实时管控数万个高风险区域,能够对欺诈行为进行精准防控和快速智能拦截。公司自主创新的首个跨领域、毫秒级风险识别的智能风控应用“图谱风控技术”,能够管控客户的全流程事件风险,可拦截85%以上的关联团伙欺诈,欺诈认定率达到人工判定欺诈识别率的25倍以上。招联金融系列“硬核科技”成果先后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金融科技专项奖等多项荣誉,自主研发的“基于AI视觉的智能风盾模型”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奖二等奖。 同时,招联金融持续为丰富深圳金融业态、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增加就业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了力量。公司先后被认定为深圳市总部企业、前海金融总部企业,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前海经济贡献突出企业,2017-2019年连续三年纳税进入南山区百强,2019年为深圳市纳税前50强。 此外,招联金融连续数年在贫困资助、金融知识进校园、公益实践等领域开展公益活动,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招联金融还第一时间向湖北抗疫一线捐助600万元慈善款,率先推出多项抗疫举措,助力复工和居民生活改善。成立五年来,招联金融凭借在普惠、创新、科技等领域诸多成绩,持续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客户的肯定和好评。(牛广文) (责编:车柯蒙、孙阳)
“蛇口模式”复制推广,“深圳制造”驰名海外,“深商现象”诠释企业家精神……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这块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创新推动发展,迸发溢出的改革营养惠及四方。 从“蛇口模式”看制度创新激发城区“生命力” 7月,一场不同寻常的线上招商引资推荐会在大连举行,伴随直播镜头,不少网友从多个维度了解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这里由辽宁省、大连市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参照“前港—中区—后城”的深圳“蛇口模式”,打造融“港产城创”于一体的东北亚“新蛇口”。 不仅是大连、漳州等国内城市,在白俄罗斯“蛇口模式”也展示了极强的制度生命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蛇口走出的著名宣传语,如今矗立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东郊的中白工业园,这里有“‘一带一路’明珠项目”之称。借鉴深圳的开发建设经验,园区办公、研发大楼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投资项目60个,协议投资额11.7亿美元。 分配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住房改革……蛇口工业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在这里,“前港—中区—后城”的外向型经济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摸索总结、复制推广,极大地解放发展生产力。 分居深圳南头半岛两侧的蛇口与前海,历史在这里交汇,创新在这里书写。 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10年来,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其中全国复制推广51项,区域复制推广434项,用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近期,海南儋州与前海签署合作备忘录,围绕推动务实合作交流、制度协同创新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迈出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坚定步伐。 从“深圳制造”看科技创新引领经济“核动力” “5G智慧之城”正成为深圳的“新名片”。8月17日,深圳宣布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建成4.6万个5G基站。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从深圳看中国的发展奇迹,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时光荏苒,一批科技种子从深圳走向外省甚至外国,燃起炽热的创新火焰。 在深圳设公司总部、在成都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在北京设立临床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商业中心……类似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布局模式,同时发挥深圳的创新优势以及其他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正成为深圳一些企业的选择。 2019年8月,微芯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希望通过自身行业经验,帮助中国资本市场挖掘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说。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非洲市场,传音手机占有率已达52.5%。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民企缘何成为“非洲手机之王”? 在传音控股董事长竺兆江看来,传音在非洲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就在于“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传音开展脸部轮廓、曝光补偿、成像效果分析,发展出深肤色用户的美肤模式,帮助非洲消费者拍出更加满意的照片。 从“深商现象”看管理创新赋能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从淘金者到创客再到企业家,一代又一代来深的奋斗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为我国企业家队伍留下了浓重的“深圳印记”。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深圳的突出优势。 知名的深圳企业家群体,正形成努力奋斗、创新创业的“深商现象”,书写“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的创新创业故事。 “在深圳,要比别人发展快,就要有好的点子、产品,就要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说,深圳企业家大多有忧患意识,这种感觉不断倒逼企业变革创新。 自2019年起,深圳市政府将11月1日设立为“深圳企业家日”,以此更好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