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消费金融原董事长任职资格被否三个月后,继任者人选落定 原董事长任职资格被否三个月后,晋商消费金融董事长人选落定。 10月14日,山西银保监局发布关于核准赵基全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赵基全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晋商消费金融)董事、董事长任职资格。上述批复的落款时间为10月8日。 工商资料显示,10月10日,晋商消费金融发生负责人变更,赵基全任法定代表人,李文莉退出。 晋商消费金融前几任董事长王培明、李文莉等均出自大股东晋商银行。据原山西银监局披露,该局曾于2012年、2014年批复赵基全的晋商银行审计部总经理、晋商银行临汾分行行长等任职资格。 6月25日,山西银保监局披露的关于不予核准李文莉任职资格的批复显示,由于李文莉不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不予核准李文莉晋商消费金融公司董事长任职资格。 不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5月7日,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发生负责人变更,由王培明变更为李文莉。目前,李文莉为该公司董事长。据山西省互联网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5月21日消息,李文莉已经以晋商消费金融董事长的身份出席相关签约仪式。 资料显示,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23日,总部位于山西太原,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14家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方面,晋商银行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0%,奇飞翔艺(北京)软件有限公司持股25%,天津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宇信科技,300674.SZ)、山西华宇商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 根据宇信科技2018年年报披露,晋商消费金融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净利润8197.14万元,同比增长约77.5%,截至2018年末,晋商消金的总资产为65.73亿元,总负债为59.44亿元。
还不上1700万欠款,曾经身家百亿的大佬被逼到“绝路” 48年前,还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庞庆华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可以成为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不会想到,最终会以让渡全部股份的方式,“退出”倾注了他全部心血、苦心经营16年的庞大集团。 这家曾经的国内最大经销商集团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因为还不起1700万的债务,被子公司起诉申请破产重整,市值缩水86%,并披星戴月的从庞大集团变为*ST庞大(601258.SH)。 64岁的庞庆华笑称自己还没想好是否退休,但重整之下,庞庆华虽依旧是庞大集团的党委书记和名誉董事长,庞大集团已不再姓庞。 中国第一代汽车经销商,正经历市场下行和渠道变革的双重阵痛。 从小镇青年到4S店大佬 在河北滦县,庞庆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当地年轻人眼里,只有两种工作:一种是在庞大上班,另一种是不在庞大上班。 1971年,只读过7年书,年仅16岁的庞庆华便已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山上打石头。为了谋生,在此后的四年里,庞庆华还打过水、修过自行车、修过大车、当过理发员、进过饭店。 此后,庞庆华被调到滦县物资局,担任过冀东物贸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成立庞大集团,打造了自己的汽车经销商帝国。企业改制后,冀东机电改名为冀东物贸,并实行全员持股,庞庆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庞庆华的带领下,冀东物贸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势不可挡。 2008年,冀东物贸正式更名为庞大汽贸集团(简称:庞大集团)。也是在那一年,庞大集团以538亿元的营业额拔得当年中国汽车经销商百强榜头筹,超过第二名十几亿元。 2011年4月28日,庞大集团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PO方式登陆A股市场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市值曾一度超过630亿元。 经过40年的拼搏与奋斗,那个曾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2011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庞庆华家族以10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109位。 30年来,庞庆华带领着这家从冀东滦县走出来的小企业,历经国营企业改制的坎儿,以卡车业务起步,逐渐在商用车和微车领域扩张,而后又向乘用车方向转型,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庞庆华带领着庞大集团一路狂飙。他认为,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就应该“向规模要效益”。 截至2011年12月底,庞大集团在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蒙古国建有1257家营销网点,分、子公司等分支机构达1525家,其中包括汽车专卖店984家、各类汽车市场273家。 此时的庞大,可谓是风光无两。 大破大立的“象棋”人生 熟悉庞庆华的人都知道,庞庆华以“工作狂”闻名,且从来没有享受过和个人财富相匹配的生活:他精力充沛,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常常到凌晨还在开会;他爱好下象棋,常有大破大立之行棋,这和他在企业发展中的思路如出一辙。 依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统购分销和品牌买断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一高一低之间,庞庆华始终进出自如。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庞庆华身上充满了不安分的冒险基因。 彼时,业内曾有人担忧,庞大的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快?而这样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当你出了内蒙乌海机场之后,沿着机场高速走,你可以发现荒凉的路边上有一排崭新的4S店,大概十四五家,全是庞大的,但这些店里却鲜有顾客光顾。”曾有媒体这样描述庞大集团扩张期的经营场景。 就在那一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00万辆,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市场,同时,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也推动着汽车经销商们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2011年,中升在上市后的一年里,其开店数量翻倍;2012年,广汇也新增了115家4S店达到394家,差不多一年内新增了40%;而庞大是其中走得最快的那一个。截至2012年底,庞大的4S店和经销网点的数量分别达到了754家和1429个。而在这两年之前,这两个数字还只是397家和926个。 实际上,庞庆华早已看到网点快速扩张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担心当中国车市走低时,大肆扩张会给经销商带来致命打击。 “这种情况曾经在2004年上演过。当时,经销商赚不到钱,很多店干脆改成了饭店,我担心历史悲剧会重演。所以我建议不管商家还是厂家都应该理智地对待中国市场,虚心地、有计划地做好中国市场。”庞庆华曾公开表示。 庞庆华认为,由于乘用车市场井喷,使各厂家加快建厂,经销商也不得不跟上这一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经销商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人才和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尽管如此,但如果你不第一时间拿下这块市场,竞争对手便会“当仁不让”。 为了不让机会溜走,庞庆华选择抓住它,而快速的扩张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庞大集团便已出现走“下坡路”的迹象。 “2011年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显示,庞大集团第一,广汇汽车第二,利星行第三;2012年,庞大集团便已从该榜单榜首位置滑落至第二名,并在营业收入上落后第一名的广汇汽车86.33亿元;2014年,庞大集团滑落至第三名;此后,庞大集团跌出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前三名。 对于汽车经销商而言,快速扩张要经历将新建店变成成熟店的过程,最终转化为营业额的同步提高,而短期亏损则是快速扩张必须要承受的代价,彼时的庞大集团急需一些时间消化扩张带来的后果。 求“钱”若渴的庞大 不可否认,庞庆华是个真正想做事的实业家。而也正因如此,一心想把庞大事业做得再大一些的庞庆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 除了不断建店,他甚至把目光瞄向了主机厂。2012年庞大集团登陆A股仅两个月后,就与急于向中国市场出售技术的萨博汽车展开谈判,但最终因美国通用反对收购而宣告失败。 “庞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拿到代理权,我对技术和生产不感兴趣。”庞庆华此前在接受中国广播网采访时直言,“庞大集团收购萨博并非是想成为汽车制造商,仅仅是想复制斯巴鲁模式而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运气不太好。 萨博一事令庞大损失不小。为了迎娶萨博汽车这位“美娇娘”,庞大集团已经提前支付了4500万欧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的“彩礼”,但萨博汽车却宣布破产,庞大集团最终“人财两失”。 “我走过的最大弯路应该就是收购萨博吧。上市后,手里有钱了,在投资方面不够谨慎,这也是我从膨胀到冷静的过程。”对于走过的弯路,庞庆华向媒体坦言。 但对于激进扩张的指责,庞庆华曾声称,如果自己是“保守派”,可能庞大集团就没有今天了,“我们可能还在滦县待着呢”! 快速扩张使庞大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公开数据显示,自2011年上市以来,庞大集团只在2011年和2016年实现盈利,总体盈利金额不到10亿元,其余年份都是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一直在80%的高位,曾一度高达90%。 今年以来,庞大集团共发生20多起债务逾期违约,逾期债务规模合计为27.2亿元。2019上半年年报显示,庞大流动性负债高达260多亿元。 上市八年间,庞大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逐渐消失,日益紧张的资金链使其从云端坠落,并长期处于求“钱”若渴的状态。 庞庆华自始至终认为,庞大集团的这一轮资金链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突然抽贷导致。 让渡所有股份 庞庆华:破产重整是好事 众所周知,庞大集团于今年5月中旬发布公告,称由于庞大集团2017年向冀东丰公司借款17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借款到期后,庞大集团因资金紧张,未能偿还。因此,冀东丰公司向法院提出对庞大集团进行重整申请。这一事件被业内认为是压死庞大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紧张的资金链背后,也与庞庆华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与其他经销商选择租赁土地建汽车销售店铺不同,庞庆华的计划是直接买地建店。数据显示,庞大集团旗下80%左右的4S店都是自购土地建店。 庞庆华之所以坚持用自建店的形势来扩充网络,除了落户和利润核销之外,四十年的商业土地产权也让庞庆华看重。他说虽然买土地贵,但是分摊到几十年的产权期内比租赁要便宜很多,而且租赁土地还会面临瑕疵物业问题。 据了解,建造一家4S店的投资成本至少要1000万元,而厂家给4S店的利润通常不会超过7%,这意味着一家4S店每月销售额至少要达到100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的收支平衡。以10万元左右的车为例,一个4S店每月至少要卖出100辆车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在车市寒冬下,这一数字对一家4S店来说很有压力。 有分析认为,随着毛利的降低、土地价格的上涨以及汽车市场下行压力的加剧,汽车流通业正在转变为一个长期投资经营的项目,而不像以往,投资一个较好品牌的4S店,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未来可能三年甚至五年收回成本都是正常现象。 如今,ST庞大市值缩水近九成,庞庆华也黯然辞去董事长职位,并让渡其在庞大的全部股份。 “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重整是好事,是重大利好!”辞去庞大董事长职务后,庞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的去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庞大好起来,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 有消息称,庞庆华希望能借此机会,卸下重担,安享晚年。但对于是否选择退休这个问题,庞庆华对记者说,他还没有想好。 毫无疑问,汽车经销商的传统业态已经进入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取舍,甚至是断臂求生。
还不上1700万欠款 曾经身家百亿的大佬被逼到“绝路” 48年前,还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庞庆华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可以成为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不会想到,最终会以让渡全部股份的方式,“退出”倾注了他全部心血、苦心经营16年的庞大集团。 这家曾经的国内最大经销商集团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因为还不起1700万的债务,被子公司起诉申请破产重整,市值缩水86%,并披星戴月的从庞大集团变为*ST庞大(维权)(601258.SH)。 64岁的庞庆华笑称自己还没想好是否退休,但重整之下,庞庆华虽依旧是庞大集团的党委书记和名誉董事长,庞大集团已不再姓庞。 中国第一代汽车经销商,正经历市场下行和渠道变革的双重阵痛。 从小镇青年到4S店大佬 在河北滦县,庞庆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当地年轻人眼里,只有两种工作:一种是在庞大上班,另一种是不在庞大上班。 1971年,只读过7年书,年仅16岁的庞庆华便已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山上打石头。为了谋生,在此后的四年里,庞庆华还打过水、修过自行车、修过大车、当过理发员、进过饭店。 此后,庞庆华被调到滦县物资局,担任过冀东物贸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成立庞大集团,打造了自己的汽车经销商帝国。企业改制后,冀东机电改名为冀东物贸,并实行全员持股,庞庆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庞庆华的带领下,冀东物贸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势不可挡。 2008年,冀东物贸正式更名为庞大汽贸集团(简称:庞大集团)。也是在那一年,庞大集团以538亿元的营业额拔得当年中国汽车经销商百强榜头筹,超过第二名十几亿元。 2011年4月28日,庞大集团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PO方式登陆A股市场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市值曾一度超过630亿元。 经过40年的拼搏与奋斗,那个曾在山上打石头的小镇青年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2011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庞庆华家族以10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109位。 30年来,庞庆华带领着这家从冀东滦县走出来的小企业,历经国营企业改制的坎儿,以卡车业务起步,逐渐在商用车和微车领域扩张,而后又向乘用车方向转型,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庞庆华带领着庞大集团一路狂飙。他认为,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就应该“向规模要效益”。 截至2011年12月底,庞大集团在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蒙古国建有1257家营销网点,分、子公司等分支机构达1525家,其中包括汽车专卖店984家、各类汽车市场273家。 此时的庞大,可谓是风光无两。 大破大立的“象棋”人生 熟悉庞庆华的人都知道,庞庆华以“工作狂”闻名,且从来没有享受过和个人财富相匹配的生活:他精力充沛,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常常到凌晨还在开会;他爱好下象棋,常有大破大立之行棋,这和他在企业发展中的思路如出一辙。 依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统购分销和品牌买断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一高一低之间,庞庆华始终进出自如。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庞庆华身上充满了不安分的冒险基因。 彼时,业内曾有人担忧,庞大的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快?而这样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当你出了内蒙乌海机场之后,沿着机场高速走,你可以发现荒凉的路边上有一排崭新的4S店,大概十四五家,全是庞大的,但这些店里却鲜有顾客光顾。”曾有媒体这样描述庞大集团扩张期的经营场景。 就在那一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00万辆,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市场,同时,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也推动着汽车经销商们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2011年,中升在上市后的一年里,其开店数量翻倍;2012年,广汇也新增了115家4S店达到394家,差不多一年内新增了40%;而庞大是其中走得最快的那一个。截至2012年底,庞大的4S店和经销网点的数量分别达到了754家和1429个。而在这两年之前,这两个数字还只是397家和926个。 实际上,庞庆华早已看到网点快速扩张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担心当中国车市走低时,大肆扩张会给经销商带来致命打击。 “这种情况曾经在2004年上演过。当时,经销商赚不到钱,很多店干脆改成了饭店,我担心历史悲剧会重演。所以我建议不管商家还是厂家都应该理智地对待中国市场,虚心地、有计划地做好中国市场。”庞庆华曾公开表示。 庞庆华认为,由于乘用车市场井喷,使各厂家加快建厂,经销商也不得不跟上这一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经销商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人才和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尽管如此,但如果你不第一时间拿下这块市场,竞争对手便会“当仁不让”。 为了不让机会溜走,庞庆华选择抓住它,而快速的扩张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庞大集团便已出现走“下坡路”的迹象。 “2011年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显示,庞大集团第一,广汇汽车第二,利星行第三;2012年,庞大集团便已从该榜单榜首位置滑落至第二名,并在营业收入上落后第一名的广汇汽车86.33亿元;2014年,庞大集团滑落至第三名;此后,庞大集团跌出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前三名。 对于汽车经销商而言,快速扩张要经历将新建店变成成熟店的过程,最终转化为营业额的同步提高,而短期亏损则是快速扩张必须要承受的代价,彼时的庞大集团急需一些时间消化扩张带来的后果。 求“钱”若渴的庞大 不可否认,庞庆华是个真正想做事的实业家。而也正因如此,一心想把庞大事业做得再大一些的庞庆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 除了不断建店,他甚至把目光瞄向了主机厂。2012年庞大集团登陆A股仅两个月后,就与急于向中国市场出售技术的萨博汽车展开谈判,但最终因美国通用反对收购而宣告失败。 “庞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拿到代理权,我对技术和生产不感兴趣。”庞庆华此前在接受中国广播网采访时直言,庞大集团收购萨博并非是想成为汽车制造商,仅仅是想复制斯巴鲁模式而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运气不太好。 萨博一事令庞大损失不小。为了迎娶萨博汽车这位“美娇娘”,庞大集团已经提前支付了4500万欧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的“彩礼”,但萨博汽车却宣布破产,庞大集团最终“人财两失”。 “我走过的最大弯路应该就是收购萨博吧。上市后,手里有钱了,在投资方面不够谨慎,这也是我从膨胀到冷静的过程。”对于走过的弯路,庞庆华向媒体坦言。 但对于激进扩张的指责,庞庆华曾声称,如果自己是“保守派”,可能庞大集团就没有今天了,“我们可能还在滦县待着呢”! 快速扩张使庞大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公开数据显示,自2011年上市以来,庞大集团只在2011年和2016年实现盈利,总体盈利金额不到10亿元,其余年份都是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一直在80%的高位,曾一度高达90%。 今年以来,庞大集团共发生20多起债务逾期违约,逾期债务规模合计为27.2亿元。2019上半年年报显示,庞大流动性负债高达260多亿元。 上市八年间,庞大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逐渐消失,日益紧张的资金链使其从云端坠落,并长期处于求“钱”若渴的状态。 庞庆华自始至终认为,庞大集团的这一轮资金链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突然抽贷导致。 让渡所有股份 庞庆华:破产重整是好事 众所周知,庞大集团于今年5月中旬发布公告,称由于庞大集团2017年向冀东丰公司借款17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借款到期后,庞大集团因资金紧张,未能偿还。因此,冀东丰公司向法院提出对庞大集团进行重整申请。这一事件被业内认为是压死庞大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紧张的资金链背后,也与庞庆华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与其他经销商选择租赁土地建汽车销售店铺不同,庞庆华的计划是直接买地建店。数据显示,庞大集团旗下80%左右的4S店都是自购土地建店。 庞庆华之所以坚持用自建店的形势来扩充网络,除了落户和利润核销之外,四十年的商业土地产权也让庞庆华看重。他说虽然买土地贵,但是分摊到几十年的产权期内比租赁要便宜很多,而且租赁土地还会面临瑕疵物业问题。 据了解,建造一家4S店的投资成本至少要1000万元,而厂家给4S店的利润通常不会超过7%,这意味着一家4S店每月销售额至少要达到100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的收支平衡。以10万元左右的车为例,一个4S店每月至少要卖出100辆车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在车市寒冬下,这一数字对一家4S店来说很有压力。 有分析认为,随着毛利的降低、土地价格的上涨以及汽车市场下行压力的加剧,汽车流通业正在转变为一个长期投资经营的项目,而不像以往,投资一个较好品牌的4S店,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未来可能三年甚至五年收回成本都是正常现象。 如今,ST庞大市值缩水近九成,庞庆华也黯然辞去董事长职位,并让渡其在庞大的全部股份。 “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重整是好事,是重大利好!”辞去庞大董事长职务后,庞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的去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庞大好起来,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 有消息称,庞庆华希望能借此机会,卸下重担,安享晚年。但对于是否选择退休这个问题,庞庆华对记者说,他还没有想好。 毫无疑问,汽车经销商的传统业态已经进入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取舍,甚至是断臂求生。
奥士康发布三季报社保等机构大举加仓 继安纳达交出沪深两市首份三季报之后,奥士康于10月9日晚发布了2019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8亿元,同比微降0.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11.41%。其中,奥士康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幅有较大的提升,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31.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增长37.86%。 值得一提的是,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在第三季度大幅加仓,体现了其对奥士康的认可。其中,“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截至三季度末持有奥士康72.88万股股份,新进成为公司第六大无限售条件股东;险资进一步增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持股量从半年报的50.43万股增加至三季报的126.47万股,无限售条件股东榜排名从第六位升至第二位;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也进一步加仓,从半年报的58.96万股增至三季报的82.89万股;公募基金也大手笔进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截至三季度末持有公司149.42万股股票,新进成为奥士康第一大无限售条件股东。 奥士康成立于2008年,于2017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PCB硬板,产品应用领域由最初的以消费电子类为主发展至目前的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设备、汽车电子、工控设备以及医疗电子等领域,产品结构逐渐向通讯网络、伺服器(云计算)、汽车电子及HDI等高附加价值产品推进。 奥士康目前拥有惠州、益阳两大生产基地,全方位服务下游客户需求。2019年,公司计划在广东省肇庆市开展“肇庆奥士康科技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不少于35亿元,主要包括肇庆奥士康印刷电路板生产基地项目以及奥士康华南总部项目,其中生产基地项目主要生产高端汽车电子电路、任意层互联HDI、高端通讯5G网络、高端半导体IC/BGA芯片封装载板、大数据处理存储电子电路等产品。 打头阵的安纳达交出了一份并不太好看的三季报成绩单,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7.89亿元,同比下降7.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946.51万元,同比下降40.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约3794.59万元,同比下降41.84%。 责任编辑:李朝霞
从“影视借壳第一股”到市值不足20亿,“诸暨帮”大佬赵锐勇的资本戏法不灵了吗? 就影视行业而言,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心得,失败的公司却大多有相同的困局。 前有唐德影视股价一落千丈,后有印纪传媒400亿市值灰飞烟灭。股东减持,高管离职,市值蒸发,股价大跌,实控人质押套现,投资者关灯吃面……总有一款套餐适合影视公司。 不过,近日长城影视因为一亿元的借款纠纷,大股东长城集团股份被法院轮候冻结,还是让资本市场一众投资者大跌眼镜。 要知道,作为“长城系”旗下上市公司,长城影视顶着A股“影视借壳第一股”的光环,实控人赵锐勇此前的小目标可是做“邵氏电影”,“在三年内总市值达到五百亿、五年内达到一千亿。” 赵锐勇还是千亿“诸暨帮”大佬中的一员,背后少不了浙系资本的支持,怎么就被一个亿难住了呢? 资本大佬“长城系”的钱花哪儿了? 一句话概括,这其实是个现金收购一时爽,一直收购一直爽,金融扛杆一断裂,还款就是没指望的故事。 长城影视一度是资本市场上的“撒币”狂魔。 2014年左右,正是影视项目和资本打的火热的甜蜜期。被堵在IPO闸门外排队的长城影视半路转道,借壳江苏宏宝(002071.SZ),成为首家在主板上市的影视公司。短短几个月后,在一众“诸暨帮”大佬加持下,长城影视又成功拿下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四川圣达(000835.SZ)将其更名为长城动漫。2015年,长城系又以5亿元控股“中药第一股”天目药业(维权)。 短短几年内,在长城影视实控人赵锐勇令人眼花缭乱的资产腾挪和收购手法下,迅速打造出拥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长城系”格局。 具体怎么操作的,两个字,并购!!! 下图表格简单罗列了下长城影视这几年的收购历程,可以看出,长城影视这个“撒币”速度还是很让人上头的。奇怪的是,明明顶着影视公司的名头上市,收购标的却是广告公司、旅行社和影视城运营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高密度的收购事项得以一路“绿灯”,长城影视绝大部分收购都采用了现金交易,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妥妥的提高了自己的负债率。2016年至2018年,长城影视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6.18%、75.7%和82.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高频次的并购就此让长城影视走向千亿市值?呵呵! 虽然业绩并表在数字上勉强过关,但“并购狂”长城影视身上更多“消化不良”的反应逐渐显露出来。 公告显示,除了业绩不达标以外,长城影视旗下两家经营广告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核心管理层数人于2018年全部离职,相关业务只能由母公司长城影视代管。 而长城影视管理层与核心员工对广告营销行业的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并不熟悉,导致两家子公司2018年度没有任何实际业务收入。 高管出走之外,目前赵锐勇手上所持有的“长城系”公司股权质押率超过90%,在股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爆仓风险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债务逾期,控股股东股份被多次轮候冻结,2018年净利润巨亏,银行账户被冻结,子公司出售不顺,对长城影视来说,这个2019可是太“南”了。 影视公司上市的泡沫 不仅是对外收购事倍功半,自己的老本行也在走下坡路。 在上市之前,长城影视9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电视剧业务。中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等都是其主要客户。电视剧的质量和单集投入成本息息相关,长城影视的单集投入成本在行业内属于中上水平。 一位曾跟长城影视有过多次业务往来的业内人士告诉投中教育,虽然老板漫天撒钱收购,但长城影视资金一直挺紧张的,内里已经空了。 在其看来,长城影视在上市之前,核心资产其实就是赵锐勇本人,几乎所有赚钱的项目都出自赵锐勇之手。赵是浙江文艺届乃至国内文艺圈代表人物之一,国家一级编剧、作家。从体制内出来下海后,相关资源丰富。 不过,上市以后的长城影视主营业务毫无竞争力,曾经的“中国电视剧老大”影视剧项目基本上停止好几年了,现在宣传的都是四五年前拍的老剧,投资很少,回收也很少,都是低成本的剧。 截图来自市值风云app 2015年年底,赵锐勇辞去长城影视董事会董事、董事长职务,由儿子赵非凡暂替董事长职位。 相关人士透露,长城影视的公司管理简单粗暴,带着明显家族企业的风格,赵非凡只有高中学历,在影视圈完全是个行外人。目前长城影视董事长为赵锐勇的弟弟赵锐均,赵非凡为副董事长。 有消息称,赵锐勇退出长城影视管理层,或与当年的“广电行贿案”有关,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大佬秘闻”查看详细内容。 从不断爆雷的唐德,卖画解困的华谊,干脆退市的印纪,还有如今深陷债务泥沼的长城影视,为什么看上影视传媒类公司的投资者总是要“受伤”呢? 在上述行业人士看来,非实物资产的估值空间太大。市场对于影视项目的估值都有问题,传统的会计师审计公司资产,他们对于影视产品的特殊性,没有正确的认知,一旦被人利用,这个泡沫就可以被无限吹大,很好骗行业外的人。 当初借壳上市时,长城影视的估值高达22.91亿元,增值率高达381%。在当时过热的市场行情下,影视传媒类公司估值虚高几乎成为常态。 从2013年开始,影视文化概念经历了被市场狂热追捧,疯狂并购,到2018年资本寒冬一落千丈的三部曲。 影视传媒泡沫碎裂的过程,也是市场环境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 这一热一冷之间,画皮被揭下,内里是金玉还是棉絮一目了然。唯一赚的盆满钵满的,只有在其中翻转的资本之手。
世纪联姻黄了:港交所弃购伦交所,李小加详解提亲被拒细节 港交所正式宣布放弃收购伦交所的计划。 10月8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00388.HK,港交所)公告称,不继续进行对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伦交所)有关要约。 这也意味着,这单曾经被称为“世纪联姻”的交易正式泡汤。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今天,我们非常遗憾地宣布,我们决定放弃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提出收购要约,因为我们未能取得伦交所管理层方面的积极回应。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放弃重大的战略机遇固然可惜,但却是最符合我们股东利益的决定,我们不得不忍痛放弃。” 据李小加介绍,过去几十天,我们和众多监管机构以及大量的伦交所股东接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确信两大交易所联姻的战略价值和巨大潜力。我们当然希望让伦交所的管理层能够像我们一样清楚地看到这次联姻的划时代意义,但是,很遗憾,由于未能说服他们认同联姻的愿景,我们不得不做出今天的决定。 “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会肩负着所有股东的信任与重托,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平衡的艺术:既要勇于开拓,也要理性务实;既要高瞻远瞩,也要稳扎稳打。”李小加表示。 此前的9月11日,港交所提议,以296亿英镑的报价(如果算上净负债及其他调整则为316亿英镑),收购伦交所。港交所当时表示,与伦交所的合并建议是一项互利共赢的重大战略机遇,可以打造一个领先的全球性金融基础设施。 根据港交所当时公布的建议,其计划以现金+定增股票收购伦交所的全部股本,伦交所股东持有的每股可获20.45英镑+2.495股港交所股份。港交所报价对伦交所的估值约为每股83.61英镑,较伦交所此前一日收盘价溢价22.9%。 不过,9月13日,伦交所在官网发布声明称,董事会一致否决了港交所的收购提议。伦交所表示,有四大理由拒绝收购提议,包括港交所的建议并不符合其战略目标;存在严重的无法交付风险;港交所对股票的考虑缺乏吸引力;并购建议中对伦交所的估值严重不足。由此,伦交所表示没有必要与港交所进一步接洽。 10月4日,据路透社报道,三名股东和一位熟悉交易的银行消息人士说,一些伦交所的投资者已经告诉港交所,任何出价都必须包含更多的现金,并且最高要高出20%才能说服他们参与。这三名投资者总共持有伦交所3%的股份,港交所一直在游说他们予以支持。 但最终这一游说未能达到目的。 既然困难重重,为什么港交所仍然坚持向伦交所公开“提亲”?是不是太儿戏了? 对此,李小加在10月8日表示,熟悉国际并购的专业人士都知道,这种形式的要约虽不是家常便饭,但在特殊时刻,这种做法并不罕有。“上个月我们向伦敦证交所伸出橄榄枝就是这样一个特殊时刻。虽然我们已经非常清楚这次联姻充满挑战,但我们仍然硬着头皮要去提亲,主要是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因此,如果那时我们还不提亲,我们就可能永远错过争取这个极具战略价值的项目的机会。” “对于在这种特殊时机做如此重大的战略交易而言,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国际并购市场上,提亲被拒后通过其他方式依然顺利成亲的案例也不是没有。但是,如此重要的交易所并购要取得成功,通常需要借助天时、地利与人和。面对今天的一切,纵然再不舍,纵然再纠结,放弃已经是我们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因为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也无悔无憾。”李小加在网络博客中写道。 对于过去这一个月以来的尝试,李小加表示,虽然收购未果,但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年初制定的三年战略规划和发展蓝图是正确的,“我们也越来越坚信: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的地球村,更加需要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们国际拓展的步伐不会因为放弃收购伦敦证交所而放缓。我们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决心不会变,我们立志成为国际领先亚洲市区交易所的愿景也不会变。” 自2009年初以来,港交所股价上涨了207%。未来几年,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将继续从立足中国、连接全球和拥抱科技三个方向积极推进战略规划。
销售费用一直被诟病的华润双鹤迎来了药品获批的好消息。 9月26日,华润双鹤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华润赛科收到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非那雄胺片(5mg)《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批件号:2019B03869),批准该药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不过,长江商报记者查阅财报发现,华润赛科因涉及担保旧案,目前有70余万元涉案资金被银行冻结。 虽然有药品获批的好消息,但是华润双鹤的诸多问题还是无法遮掩,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销售费用的过高投入。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近两年华润双鹤在销售费用上大笔投入,仅两年时间,其销售费用就增超18亿。研发投入却多年掉队,去年,其研发费率仅3.40%,在同行业中垫底,而去年其销售费率为38.83%,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子公司因陈年旧案被冻结70万 9月26日,华润双鹤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华润赛科收到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非那雄胺片(5mg)《药品补发申请批件》(批件号:2019B03869),批准搞药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华润赛科作为华润双鹤销售收入最多的子公司,因担保旧案,目前有70多万资金被银行冻结。 资料显示,华润赛科在1999年为北京药物资联合经营公司(以下称“物资联合公司”)向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新街口支行借款人民币210万元提供担保,因物资联合公司未按期还本付息,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新街口支行起诉华润赛科和物资联合公司。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华润赛科对物资联合公司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2010年,华润赛科偿还人民币197.04万元,目前,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仍冻结华润赛科银行存款人民币70.96万元,该金额为债权人主张的争议的利息。现该案仍在法院执行调解中,华润赛科将70.96万元确认了预计负债。 销售费两年增18.76亿 销售费用已成为2019年诸多药企接受检验的标准,华润双鹤也不例外。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华润双鹤的销售费用增长极快,仅两年就增超18亿。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华润双鹤的销售费用分别是13.18亿元、18.78亿元和3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1%、42.51%、70.08%,两年增加18.76亿元;而2019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为18.65亿元,同比增20.07%,几乎比肩2017年整年的销售费用。 对此,华润双鹤表示,销售费用的增加是公司面对政策调整等变化,逐步调整营销策略,对市场投入增加及加大学术宣传和推广力度所致。 而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所有的销售费用中,服务费占比最大,增长最快。2018年,公司服务费投入10.46亿元,在总销售费用中占32.76%,同比增185.28%。而同期公司销售人员共3118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位销售人员在2018年需要投入33.56万元的服务费, 2017年,平均每位销售人员投入服务费为12.87万元。今年上半年,服务费投入为6.25亿元,同比增加42.07%,增幅再次扩大。 研发投入在营收占比中同行垫底 不过,与数额可观的销售费用相比,公司的研发投入远没有这么大方。 半年报显示,2019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仅8429.30万元,同期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22倍。而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华润双鹤多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在同行业也是垫底表现。 数据显示,2018年,华润双鹤的研发投入为2.80亿元,占营收3.40%,占当年净资产的3.53%。而同期,科伦医药、恒瑞医药、复兴医药、现代医药、信立泰和鲁抗医药的研发投入在当年营收中占比分别为7.40%、12.70%、8.30%、4.00%、10.60%和4.30%;占当年总净资产比例分别为7.20%、11.50%、6.00%、5.50%、7.30%和5.30%,华润双鹤的两项占比均为垫底。 2016年和2017年,其研发投入在营收、净资产中占比同行排名也都是倒数第一或者倒数第二。 不过,2016年-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在当年的营收占比分别是23.98%、29.24%和38.83%,同行业中的排名分别是第二名、第二名和第一名。 此外,2018年同行业研发投入金额为8.37亿元,是华润双鹤研发投入的近3倍;而同行业的销售费用为28.33亿元,比华润双鹤少3.6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