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LPR首秀小幅下调符合市场预期 央行定调房贷利率不会降 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20日亮相。中国人民银行20日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4.25%,相较此前1年期LPR的4.31%小幅下降,符合市场预期;5年期以上LPR为4.85%。对于备受关注的房贷利率变化,央行官员在20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房贷的利率不下降”。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 探索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自贸区新片区进入“施工期”。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自8月20日起施行。《办法》共计49条,囊括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探索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重磅政策。 沪深改革联手亮剑 A股长牛有迹可循 深圳和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号,极大程度提升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的信心。8月20日,深圳本地股继续强势上扬,而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也表现不俗。 净利增速回暖 上市银行中报稳中有喜 截至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披露2019年半年报或业绩快报的A股上市银行已近半数。券商分析人士预计,上市银行二季度营业收入保持同比高增,半年报净利增速稳中回暖。同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存量风险出清加快。 李克强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创新破难前行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民生改善 8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陪同下,在牡丹江、哈尔滨考察。李克强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对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会有较大影响,“菜篮子”牵动群众“钱袋子”,要多策并举,保障市场供应、价格平稳、质量安全,增强群众获得感。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 重大改革举措优先试点 上海临港地区进入自贸区时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这是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来改革试验取得重大进展的充分肯定,也对上海进一步扩大试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像“修水渠”不能替代货币政策 落实“房住不炒” 房贷利率不下降 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首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亮相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回应与LPR新机制相关的问题。刘国强指出,对于房地产市场,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两融扩容首日 648只新增标的获逾百亿元融资买入 昨日盘前,沪深交易所公布了两融新规实施首日的交易数据,650只新增标的股中有648只获融资买入,融资买入额合计110.87亿元,占这些股票当天成交总额的8.94%。相比之下,融券交易依然清淡,650只新增标的股仅科融环境(维权)遭融券卖出0.3万股。 新LPR首次报价微降 房贷利率不下调 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新LPR的首次报价水平符合市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新的LPR推出后预计短期内贷款实际利率不会有明显变动,利率下行将是缓慢过程。 上海临港新片区揭牌 证券保险业放宽投资限制 昨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上海市政府同日颁布施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办法》全面体现了新片区的改革亮点,例如,允许临港新片区在证券、保险等领域放宽投资限制,探索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及自由兑换,构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 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 根据财政部安排,全年新增地方债发行应在9月底前完成。目前,北京、广东、上海等多个地区全年新增地方债额度已使用完毕。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依然承压的背景下,第四季度有必要适度增加专项债发行额度。 各区经济数据连连看:解码深圳高质量增长基因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深圳生产总值12133.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4%,领跑国内一线城市。上半年,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表现较为出色,增速分别达到17.6%和7.7%。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昨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利率并轨”改革不会使房贷利率下降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就“利率并轨”改革对房贷利率的影响时表示,房贷利率由基准利率变为参考LPR,参考的基准变了,但利率水平不能下降。 自贸区开放对标国际最强 国际经贸竞合迎“中国方案”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国“自贸区版图”的扩围、对标“最强”的政策定位,正在生动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更高层次的包容与自信。笔者认为,自贸区是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也是对外开放压力测试的试验田,自贸区创新前行的每一小步,可能都是对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竞合中“中国方案”的一次丈量。 上海临港新片区五个“自由”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 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也挂牌成立。此前,8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备受关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同时揭晓。《方案》指出,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两融新政首日沪深两市余额重回9000亿元 工行等6只金融股融资净买入超9亿元 8月19日,修订后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两融标的股票数量由950只扩大至1600只,此次标的扩容是两融历史上第6次大扩容,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两融标的扩容首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便重回9000亿元台阶,创近半个月新高。
中国出行市场整体放缓,“道阻且难”的盈利之困何时破局? 网约车不再百花齐放,昔日共享单车“教主们”亦各自风流云散,毫无疑问,相对于前几年中国出行赛道火热朝天的模样,如今,整个行业趋于“冷静”。 8月20日,贝恩公司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出行市场曾掀起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但2018年,出行行业急转直下,总体趋势趋缓,在细分类别中,仅即时配送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同时,2018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在行业下行背景下,贝恩预测,中国出行市场交易总额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 不仅如此,出行行业盈利难为外界所周知,无论美股两大网约车巨头Uber、Lyft,抑或国内出行霸主滴滴,均深陷“盈利之困”。 即便如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曾伟民仍然认为,不仅在中国,乃至所有亚洲发展中国家,出行行业依然有很好的盈利前景。究竟出行行业盈利之路在何方?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现实,未来出行游戏的颠覆者也将逐渐显露身影。 2019年网约车年增长率或低于5% “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8月20日,曾伟民在发布会现场如是说。尤其是滴滴两起顺风车事件之后,中国出行市场以肉体可感知的速度在“遇冷”。 由此,中国出行市场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也为之中断。在行业狂飙突进之时,贝恩曾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720亿美元。而随着市场回归理性,贝恩下调了此前的“乐观”预测——上述数字在2021年才会增至600亿美元。 就网约车而言,《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活数量下降5%。在监管压力之下,贝恩预计,下行趋势仍将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指出,2019年网约车的年增长率将低于5%。 而在资本市场,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亦锐减90%,直接“拖累”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至80亿美元,而在市场最为火热的2017年,全行业投资规模达160亿美元。 不仅是网约车,共享单车与B2C共享汽车两大细分领域亦面临窘境。《报告》显示,随着资金流入的减少,大型城市对共享单车投放辆限令升级,共享单车迅速降温,玩家纷纷退场;而在共享汽车领域,虽然排名前五的公司车队规模曾在两年内扩大五倍,但仍未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增速在2018年放缓至50%。 不过,虽然共享单车“遇冷”,但曾伟民表示,2018年,对该赛道的投资规模仍然较高,主要集中在市场前三位,且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哈啰、摩拜、ofo占2018年投资总额的95%,同时,大多数玩家已被淘汰出局,其中就包括ofo。 相较于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的“颓势”,即时配送颇有一枝独秀之势。 《报告》显示,2018年,即时配送交易总额实现40%的增长,至170亿美元。同时,与2017相比,2018年该领域投资规模翻了三倍。其原因主要在于投资者对“新零售”概念的潜力持乐观态度。 针对即时配送,此前点我达创始人兼CEO赵剑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即时配送玩家已进入“集团军作战”阶段,规模、数据、运营和场景将成为比拼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出行细分赛道规模最大的网约车,曾伟民表示,短期内,法规政策和安全问题的打击将延续到2019年,而在出行基本需求的刺激下,网约车有望在中期内出现复苏。 自动驾驶或成出行游戏颠覆者 提及出行,“亏损”往往是外界对其的第一印象。 在互联网世界,通过前期做大规模,在中后期盈利的例子比比皆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概莫如外。但出行行业的头号玩家们,无论是Uber、Lyft还是滴滴,仍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对此,贝恩指出,司机报酬、奖励补贴和相关保险是造成亏损的首要原因。 而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刘湘平则在现场表示,可以通过极致运营、区域聚焦、相邻扩张及持续创新等手段增强平台盈利能力。 具体而言,极致运营对重新获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同时,网约车应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等待时间、运营成本;此外,对于大多数龙头企业,建立“全平台”模式尤为重要;最后,网约车公司将通过平台实现人、车互联,在未来增值服务和数据领域,扮演“守门人”角色。 在论及区域聚焦时,刘湘平以Uber为例指出,其通过出售俄罗斯和东南亚的相关网约车业务,而取得了积极的财务成果。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年初滴滴宣布高调入冬的同时,亦强调国际化战略。对此,刘湘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滴滴在中国市场份额已占到85%以上,基本形成垄断地位,在此背景下,它会寻找一些国际市场的扩张机会。同时,滴滴是一种选择性的扩张思路,基本上不会选择当地已有很强玩家的区域。“虽然滴滴一直在讲国际扩张,但实际的步伐还是比较审慎的。”刘湘平说。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现实,亦将对出行市场造成冲击。曾伟民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可大幅降低司机成本、提高车队利用效率,从而重构车队运营;其次,可通过彻底改造车厢内部设计颠覆乘客体验;再次,能够拓展云服务领域,实现精准营销;最后,自动驾驶可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换言之,通过上述四大主要路径,自动驾驶汽车将颠覆全球出行市场。 因此,虽然目前车企进入网约车赛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盈利上,均难见起色。“但到了无人驾驶状态,车企的把控力是非常强的,因为车是他们的。”曾伟民对记者表示。 曾伟民认为,在政府支持、科技发展和客户认可等加速因素的支持下,中国有望赶上全球进度,实现L4级(高度自动驾驶)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
比社保更牛!养老基金去年逆势大赚98.64亿 最新持仓曝光 8月20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了2018年度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98.64亿元,较2017年增加10.81亿元;投资收益率2.56%,较2017年下滑2.67%。 但众所周知的是,2018年,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市场权益基金几乎全军覆没。2万亿的社保基金虽然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达7.82%,但就去年而言,其权益投资收益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总投资收益额为-476.85亿元,投资收益率-2.28%。相比之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这一逆势正收益已是十分难得。 另一方面,当前养老基金到账投资金额(截至今年6月底,达7062亿元)越来越多,投资组合越来越丰富(目前已有25个投资组合),意味其在A股将会越来越活跃,所以,了解养老基金的持股偏好,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已披露半年报的公司中,有35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中现身养老基金的身影,其中11家公司养老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上升,7家公司下降,2家公司不变,另外的15家公司是养老金二季度新进前十大流通股公司。 养老金持14股流通市值过亿 其中14家公司养老基金持流通股市值过亿,二季度新进公司双汇发展是养老金目前持流通市值最高的公司,为3.04亿元。此外,二季度养老金新进持有大族激光和凯莱英的流通市值也是过亿的,分别为2.34亿元和1.84亿元。 而洽洽食品、安图生物和银泰资源是养老金二季度持有流通股市值增加较多的公司,分别增加了4926.59万元、4914.19万元和4760.07万元。相反,持有麦格米特和吉比特的流通市值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278.43万元和2271.11万元。 从二季度涨跌来看,这部分养老基金持仓过亿的公司,在大盘回调3.62%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公司都逆势上涨,像山东药玻几乎翻倍,洽洽食品、吉比特、我武生物和北方华创则涨超50%。 相反,作为养老基金二季度新进的大族激光,却因欧洲研发中心惹祸上身跌幅最高,二季度下跌31.71%。 养老金持11股流通股比增加 从养老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变动来看,其中11家公司持股占流通股比是增加的,江阴银行居首,持股占比增加0.78%,最新持有流通股数1303.78万股。紧随其后的是安图生物,养老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增加0.51%,最新持有流通股171.91万股。 养老金持7股流通股比减少 相反,有7家公司养老基金持有流通股比例减少,其中九阳股份减少最多,为0.46%,最新持股为392.93万股。此外,吉比特、山东药玻和长江传媒,养老基金持流通股比例减少也超过0.1%。 养老金新进15家公司 当然,也有15家公司是养老基金二季度新进前十大流通股公司,其中日月股份最新持股占流通股比例最高,为2.38%,持仓市值为5958.8万元。此外,像双一科技、凯莱英、景旺电子、武进不锈和天孚通信等公司,养老基金最新持股占流通股比也均超过1%。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闪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今天,又有两只港股出现断崖式闪崩: 一个是冠轈控股,跌超60%;而上周五,该股刚暴跌近80%。更魔幻的是,在下跌之前的前5天,公司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20%。 一个是优源控股,早盘股价暴跌86.32%,随后公司紧急停牌,股价定格在0.26港元。 究竟发生啥事儿了? 5天翻倍2天回到原点 冠轈控股上演超级过山车 今日早盘,冠轈控股再度跳水大跌逾60%,而上周五,该股刚暴跌近80%,两日累跌超90%,截至记者发稿,股价不过0.4港元,市值仅剩3.5亿港元,市值蒸发超40亿港元。 而在下跌之前的前5天,公司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20%。 港股闪崩的个股并不鲜见,而在闪崩前暴涨的股却并不多。而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于今年2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次新股。彼时公司发行2.25亿股,每股发行价0.43港元,每手5000股。上市两日涨幅就达260%,随后4个月基本在1.5港元附近震荡。 随后在8月9日至15日,短短5个交易日里,该股暴涨超120%,最高股价达5港元,相较于发行价涨幅超10倍。 不料近2个交易日却轻松回到原点:上周五,该股刚暴跌近80%;今日,该股再度大跌超60%,股价仅剩0.39港元,相较于0.43港元的发行价而言,已破发。 对此,股吧的朋友吐槽太恐怖。 汽车销售公司 上半年净利预减超60% 据公司介绍,公司是位于新加坡的汽车集团,销售新平行进口汽车及二手车,于业绩记录期,主要业务为销售全新平行进口汽车。除汽车销售外,公司亦提供相关服务及产品,如(i)提供汽车融资服务;(ii)提供汽车保险代理服务;及(iii)销售汽车备件及配件。此外,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一部分,公司亦提供汽车租赁服务。 而就在暴涨前的8月6日,冠轈控股刚发布公告,预期集团2019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将同比减少不少于60%,是由于汽车销售额减少导致毛利下滑等所致。 从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看,公司17年业绩爆发,营收涨幅超40%,业绩涨幅超60%;而18年则下跌。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该次新股近日的从一路暴涨到一路狂泻,也许仅仅是资金炒作而已。优源控股:市值蒸发20亿港元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优源控股。 今天早盘,优源控股股价一度暴跌88%,随后公司紧急停牌。停牌前跌86.32%,报0.26港元,成交3741万港元,最新总市值仅剩3.23亿港元,蒸发20亿港元。 据悉,优源控股为中国领先的薄页包装纸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双面及单面拷贝纸,两者均为定量小于每平方米40克的薄页包装纸,常用作服装、鞋类、鲜果及其它消费品的包装材料。同时还生产打印纸。公司以‘优兰发’品牌营销薄页包装纸,打印纸则以‘小秀才秀’、‘小神童神’、‘大学士学’等品牌营销。近年来,公司被中国造纸协会评为国纸浆造纸30强企业,更是产量最大的机制薄页包装纸制造商。 公司于1994年由蔡清江和总裁柯吉熊创立“福建优兰发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为福建省晋江县西滨南兴再生造纸厂、福建省晋江西滨南兴福利造纸厂及晋江优南造纸有限公司)。 2010年5月27日于港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价为3.38港元,全球发售为2.5亿股,集资额为8.45亿港元。 与其他暴跌仙股相比,优源控股业绩比较稳定。虽然2018年,公司业绩走弱,营收增长超50%,净利仅增长10%。但这么多年,公司业绩整体稳定向好。 优源控股股权高度集中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公司实控人为柯文托夫妇,夫妇持股公司55.85%股份。 而此次暴跌,有分析认为或许是因中原证券斩仓。 据悉,公司目前成交1.22亿股,而中州国际证券持有9.49%(1.18亿股)的质押股份。故不排除公司股价暴跌是因为质押股份爆仓,而导致中原证券旗下的中州国际斩仓。 此外,优源控股此前公告称,将于2019年8月28日(星期三)举行董事会会议,藉以(其中包括)考虑及批准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业绩,及考虑派发中期股息(如有)。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银行板块逐渐走弱,截至发稿,宁波银行跌近4%,南京银行跌3%,常熟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均跌2%。
“涉房贷”违规一直以来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近期,银保监会对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情况处罚日益密集。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企业,助推楼市“加杠杆”,可能造成房价上涨。此外,银行资金通过“多层嵌套”等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隐藏着诸多风险隐患,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从具体的处罚案由看,消费贷被挪用支付购房款、房地产信贷管理不严格等为主要内容。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作为银行机构,为了业绩违规向资质、手续不健全或资本金不充足的房企发放贷款,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不严,没有及时监控资金流向等行为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如果骗贷情况发生,或资金挪作他用产生了违约,都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实际上,今年以来,除持续加大涉房地产贷款监管和处罚力度外,监管部门也多次对涉房贷款进行“喊话”。 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31日对外表示,各类银行要转变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日前,人民银行召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亦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银行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 不过其也坦言:“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平台而言,对信贷资金流向、用途的监控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应修改相关制度办法,将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借款人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个人信货资金违规流入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