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9月国会复会以来,共和党提出的首轮财政刺激方案已闯关失败。9月16日众议院中立党团提出的1.5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落地难度同样较大。在大选临近、总统候选人选情紧咬的背景下,财政刺激方案已成为两党政治博弈工具,出台可能性持续下降,但落地与否均无碍美联储在大选前持续宽松。 9月国会复会后共和党首轮方案闯关失败 9月国会复会后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推进再次停滞。9月10日,共和党在参议院最新提出的超50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受Filibuster议事规则所阻,因院内投票未满60票而被拖入冗长辩论环节,无法进入法案正式表决流程,落地预期持续下降。该项方案主要是共和党就两党已达成共识的部分救助措施以修正案的形式先行闯关,然而出于政治博弈等多因素考虑,民主党人坚持达成一揽子方案,拒绝局部式的妥协,致使方案闯关失败。 议院中立党团提出的1.5万亿财政刺激方案落地难度仍然较大 9月16日,美国众议院的问题解决党团(Problem Solver Caucus)推出1.52万亿美元的《迈向共识》基础框架协议,除两党的共识部分外,该法案主要针对失业补助、地方政府补助等多个两党此前的核心矛盾点提出折中方案,部分核心内容如下: 一是失业救助措施,总额约1200亿美元。将额外发放450美元/周的失业救助金,持续时间8周。而后转向每周发放600美元或失业前周薪二者中较低的金额,并持续发放至2021年1月。该项措施已经基本契合两党需求,既满足民主党进一步发放失业救济金的主张,也兼顾了共和党推进复工的诉求,8周后此前“补助高过失业前收入”导致失业人群缺少返工意愿的现象将减少。 二是薪酬保护计划,总额约2400亿美元。其中包含950亿美元的新增拨款,外加重启此前项目内尚未使用完毕的1450亿美元剩余资金。该项措施基本契合两党诉求,也与此前共和党方案中约2500亿的薪酬保护计划规模保持一致。 三是地方政府补助,总额约5000亿美元,该措施是当前两党存在核心分歧的领域。民主党此前主张9150亿美元的地方补助,而共和党仅同意1500亿美元的补助规模,因此PSC党团在二者的分歧之间选择5000亿美元的折中方案。两党此前在该项措施中存土必争,PSC的折中方案大概率仍然无法满足两党尤其是民主党的诉求。 从协议内容看,该部框架协议中的两党共识部分已于此前单独闯关失败,额外增加的部分内容仍然无法满足民主党加大对地方政府援助力度的诉求。二者打包的产物较难改变其命运。 从党团背景看,PSC党团为众议院中两党的中立议员组成的50人团体,两党人数各占据50%,成立目的主要是为协调两党在政策博弈中的矛盾。鉴于议员人数有限,其背书的协议实际无法代表当前两院的多数意见,也无法调和当前两党在政治利益和政治理念领域的核心矛盾,该部法案的落地前景仍然堪忧。从问题解决党团的历史成绩看,其主张的法案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协调两党的主张差异。党团2017年成立至今共为20部法案背书,其中8部通过众议院,4部最终成法,立法率仅20%。 选情焦灼,大选前财政刺激落地可能性持续下降但无碍美联储宽松 整体来看,我们继续坚持此前观点。在特朗普选情奋起直追的情况下,财政刺激方案已在一定程度脱离经济基本面需要,成为两党在大选背景下的政治博弈工具。当前两位总统候选人选情紧咬,财政刺激方案可能成为特朗普胜选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两党的政治利益难以调和,大选前财政刺激方案落地的可能性将持续下降,但落地与否均无碍美联储在大选前持续宽松。 纽约联储近日公布资产购买计划将于9月15日至10月14日期间继续增持约800亿美元国债和400亿美元MBS;美联储将于明日凌晨发布本月议息会议结果,而下次会议时间将在大选后(11月5日)。整体来看,本次会议美联储大概率将明确以当前每月1200亿美元的速度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及MBS并持续至大选前。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 正 文
这些天,软银可以说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了。 先是曝出大手笔炒作美股期权被华尔街围剿,再是出售王牌资产ARM给英伟达,现在孙正义又把私有化摆上了桌面。联系今年一、二季度的大亏、大赚,2020年的软银给人太多“惊喜”。 有钱,并不一定值钱 很早之前,软银就想要私有化退市。2015年的时候,软银自身市值约为650亿美元,而其最大的3笔投资——阿里巴巴、Sprint、雅虎——价值约780亿美元,这种严重的低估直接导致孙正义意图回购退市。 尽管后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这次私有化没能达成,但管理层对这种巨大折让的不满却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大。 今年3月份,阿里巴巴股价大涨,软银持有的股权价值直接超过1500亿美元,加上其他投资项目,软银市值相比其持有的资产折价达到73%。 资本市场如此不待见,早就成了常态,大规模的股票回购、一系列的资产出售计划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月份,软银宣布了出售4.3万亿日元的资产,约410亿美元,用于偿还债务和股票回购。之后,软银出售了其在阿里巴巴、T-Mobile及日本电信业务的一些股份,股价在8月份达到20年来的高位,但折价率仍超过45%。 这次400亿美元出售ARM也仅仅是让这个现象稍稍好转,因为软银的最大资产还是阿里巴巴,经过几次减持后,软银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了24.9%,按照最新市值7517.88亿美元来算,价值约为1872亿美元。 而现在市场对软银的估值是1150亿美元,也就是说,光是它手中的阿里巴巴股权就比他自己还要值钱。平心而论,的确是挺憋屈的。 明明我很有钱,但市场却认为我不值钱。 去年业绩报告会上,孙正义就公开了抱怨了一下。在财务报告开头,他给了一个公式:“25-4=9?”。意指软银的资产价值25万亿日元,债务4万亿日元的,但市值为什么只有9万亿日元。 老虎基金也曾在2018年表示软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仅有其净资产价值的一半左右。 但投资者们从来不买账。上周媒体曝出软银二季度买入了40亿美元的美股科技股期权,从中获得了40亿美元的利润,虽然后面美股有所回调,收益也非常之大。 让孙正义郁闷的是,市场非但不为这个高收益所动,反而视线全集中到了背后的高风险。当天软银的股价大跌逾7%,3天内市值蒸发880亿元,孙正义“赌徒”之名传播开来,不但被华尔街围剿,还遭到各种声讨,“反向指标”、“行业熄灯人”的调侃层出不穷。一代狠人,令人唏嘘。 不过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信任其实有迹可循。 “纳斯达克鲸”搅动华尔街 如果《金融时报》对孙正义的评论是真实的话,他的做高策略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买入标的物的看涨期权,再买入正股。 有买期权的,就有人卖,这些人被称为“做市商”。做市商卖看涨期权是断定未来股价会下跌,买期权的人会选择不兑换成股票,他们就可以赚期权费。 这个角色的出现最开始是为了服务那些厌恶风险而做对冲的人:投资者买了一家公司股票,虽然是看好它,但也怕它跌,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同时买一个看跌期权,这样虽然股价涨上去的时候会有所损失,但万一股价跌了,也能一定程度上止损。 这些靠精准的眼光赚钱的做市商却成了做高股价的“工具人”。 软银的数亿美元资金领头,其他资金跟风进场,直接推动目标公司的股价上涨。 这时候做市商开始担心期权到期后,买方会要求兑现股票,为了解决到期交割的问题,有两种:一是向其他做市商买看涨期权做对冲,一是买入目标公司的股票做交割了结。 不管是哪种做法,最后一定都有做市商要买入标的股票。 这样就会导致股价上涨,做市商又要买入公司股票,又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甚至带动散户进场,放大期权市场的成交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高盛的数据显示,9月初美国单个股票的看涨期权总票面价值平均每天达到3350亿美元,是2017年至2019年间滚动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理论上,只要买入的期权量足够大,完全可以推动股价大幅上涨。而期权费相比股价低了太多,软银40亿美元的期权费就对应价值300亿美元的正股,相当于是加上了一个7.5倍的杠杆。 但这种单边交易策略有个最大的问题:要么全赢,要么全输。这就是为什么孙正义被称为“赌徒”的原因。 期权是一个对冲风险的工具,但也可以被用于投机,投资史上期权玩砸的负面案例并不少,尼克·里森一个人就能搞垮英国最古老银行之一的巴林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程度可想而知。 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熟悉软银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最开始是一家软件批发商,后面又做起了电信,但孙正义对投资情有独钟,先是风投雅虎一举成名,再是挑中马云名利双收。 到后来,软银逐渐就转型成了一家投资公司。大量投资科技公司,还成立了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今年8月份软银宣布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开始炒美股。 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孙正义这个人。 一直以来,孙正义秉承着逆势出奇制胜的投资策略,敢于大手笔投资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新经济、新技术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惜成本地扩大市场份额,迅速蜕变成行业翘楚,为自己赢得巨额回报。 同时,和主流投资理念“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相悖,他往往只重注行业中的一家。 这种激进的风格过去的确为他打下了一片天下,不过,时至今日,却显得和市场格格不入。 2019年WeWork 上市灾难之后,孙正义的投资方法更被质疑,就算靠着一场豪赌挽回二季度颓势,但公司盈利极不稳定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其中孙正义偏好风险的性格无疑是最大的因素。 同样,投资者之所以对软银通过押注科技股看涨期权所获得的收益不感到乐观,在市场看来,这是对冲基金才会做的事情,但软银并非对冲基金,也不应该成为对冲基金。 投资者关心的是收益,但更在意的是风险和稳定性。 而这些孙正义给不了。
步入9月,巨大财务压力下的软银,续写着它的烦恼与不堪。 如果说孙正义在豪掷80亿美元“炒”美股是危急之后的险招、卖掉阿里巴巴137亿美元股权是颓势之中的取舍,那么此次出售ARM则是已定败局下的卖子求生。 然而即便如此,ARM这个对于软银而言的“儿子”——想卖出去,还不一定那么容易。 特别是在当下,芯片“多国杀”愈演愈烈的时局之下,而买家恰又是虎视眈眈、极其渴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英伟达(NVIDIA)。 1软银卖“儿子” 9月14日一早,软银集团与NVIDIA已达成最终协议,NVIDIA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集团旗下的芯片制造商ARM。 400亿美元的“转让费”包含支付给软银价值215亿美元的NVIDIA股票、120亿美元的现金;支付给ARM员工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ARM业绩达到约定目标后,支付给软银的5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 ARM是一家英国芯片制造商和技术授权商,收入主要依靠授权费和版税。 如果一家半导体公司从事芯片研发需要用到ARM架构,则需要得到ARM公司的授权,ARM会在这家公司生产的每一个芯片上,都赚一笔钱。 说白了就是半导体行业自产自销的“专利贩子”。 公司以其ARM芯片架构而闻名,对整个ICT产业举足轻重。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采用ARM架构,苹果、三星、高通、华为、联发科等都是客户,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生态伙伴。 不过目前计算机主要采用的芯片架构还用不到ARM,因为采用ARM架构的CPU还不足以支持一台计算机的运行。 ARM在这次交易中,有望借助NVIDIA实现计算机CPU领域的突破。 至于以GPU闻名于世的企业,NVIDIA为何要吞并ARM这个“专利贩子”——NVIDIA在公告中给出的答案是:“联合NVIDIA在人工智能的领导地位与ARM庞大计算生态,为客户带来创新。” 从ARM架构的适用范围可以看出,二者联手势必有助于NVIDIA进入5G、边缘计算、无线设备、IOT、机器人等一系列公司渴望进入的领域,增强“人工智能公司”的定位。 除此之外,吞并ARM将进一步提升NVIDIA在智能手机CPU研发领域的竞争力。 早在2018年前后,NVIDIA就已无缘智能手机SoC市场的核心圈子。公司一直沿用数年前老旧的分离式显卡架构,而到了Tegra3,Tegra4时代,不仅CPU性能一般,其手机GPU芯片的性能也很快被高通等厂商迎头赶上。 NVIDIA心里清楚,“核弹厂”的标签贴久了,智能手机SoC市场或将再难见到自己的身影。 所以与其继续为“专利贩子”掏钱,倒不如做“专利贩子”的老板…… 按照经济学的原教旨,交易发生的那一瞬间,交易各方都是均衡的。但在真实的世界里,交易从来都不是公平的。长期来看,总有一方受益,一方受损。 这笔400亿的交易,如果能够达成,那么最高兴的无疑是英伟达;ARM也不会太亏。但作为卖家的软银,显然是不情愿的。下面就来说说最近一直在水逆的软银。 2软银“物联网帝国”,海市蜃楼 此次软银出手ARM,多少有点“卖孩子”的味道。而且还没有卖到好价钱。 须知早在2016年,软银将ARM的股权尽数收入囊中,作价已经是高达314亿美元。如今,4年过去,价格涨到400亿。勉强跑赢通胀吧~ 但如果考虑到当时孙正义收购ARM的宏伟愿景,那么与今天被迫低价抛售的境遇相比,岂是委屈二字能够道尽。 彼时收购成功,孙正义志得意满,放言道: “随着集团积极寻找物联网的机遇,ARM会成为软银绝佳的战略资产补充和未来增长战略的核心,这是软银所进行的最为重要的投资之一。” 2017年5月,膨胀中的孙正义,开始加大力度布局“物联网帝国”,与沙特和阿联酋主权基金合作成立了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地球最大”单只基金——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简称SVF)。 须知2017年全年,美联储加息4次,全球金融市场都在收紧。 成立SVF之后,软银投资了一大批着眼未来的企业。2020年最新消息显示,手里拿着SVF资金的公司有88家之多。软银集团的净利润也在2016~2019年之间达到了历史高位。 越吹越大的互联网泡沫,迟早是要破灭的,惊醒梦幻中软银“帝国”第一颗响雷,便是上市失败的WeWork。 2019年,WeWork上市失败,随后并开启裁员计划。WeWork估值也从470亿美元暴跌至120亿美元,软银血本无归。 打击接踵而至。 今年6月,SVF投资的德国支付巨头Wirecard因财务造假而“暴毙”。孙正义还预测,随着该公司收紧财务支出,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继续撼动日本经济,SVF投资的公司中至少有15家会破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点点剥离可以换取的短期回报,不得不成为软银的权宜之计。 “作为NVIDIA的主要股东之一,软银很兴奋能够投资ARM的长期成就。”孙正义曾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可此前ARM利润却并没有达到孙正义的期望值。 眼下软银可能已经没有长期投资的空间了,所以也难怪软银最近开始变卖自己的投资资产,走上了“炒股”之路。近期有报道说孙正义在豪赌美国科技股泡沫,结合软银当前的囧境,看来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 这笔交易,长期来看,英伟达是收益的,软银虽然难以接受,但不得不认头。得意的英伟达还趁火打劫,对ARM的盈利提出了目标——只有ARM的运营表现达到约定目标,软银才能拿到400亿美元的“转让费”中价值50亿美元的现金或者NVIDIA股票。 3交易将冲击半导体行业格局 长期来看,如果交易完成,将会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笔收购或将对ARM作为“专利贩子”只收取授权费用的模式和中立的身份造成冲击,NVIDIA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CPU行业内的话语权将加强。 首先,如果ARM能够借助NVIDIA实现计算机CPU的突破,那么NVIDIA也有望通过这一突破与Intel和AMD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甚至是实现对这些公司的反超。 因为此前的NVIDIA几乎吃不到市场份额。最近美国能源部的一次竞标中,NVIDIA刚刚才输给了Intel和AMD。 其次,在智能手机CPU领域,产业链上游的ARM服务于全球多家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其中包括高通、苹果、联发科、华为海思等。但这些企业在芯片设计的业务上与NVIDIA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对于NVIDIA是否会通过掐住ARM架构授权为自身争取利益,外界一直猜疑不断。 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ARM卖给NVIDIA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ARM作为立身之本的商业模式或难以为继。 NVIDIA当然知道这些猜疑的存在,因此在这次收购案的声明中也强调:“NVIDIA将继续保持ARM开放性的授权商业模式以及对客户的中立性。” NVIDIA关于收购ARM的几点声明 即便NVIDIA真的会信守承诺,这些竞争对手也不会停下找“备胎”的脚步。 这种情况下,ARM将来的市场份额可能不及预期。 其实三星、苹果早在2013年就已先后布局了自主芯片架构;高通在经过失败的骁龙810后,之后的骁龙820也回到了自主架构上。华为海思也开始把“鸡蛋”装到别的篮子里。 华为已经成功加入了ARM的竞争对手——RISC-V芯片架构阵列。这种架构和安卓一样,是开放使用的,受到了许多中国厂商的欢迎。 而且,即便NVIDIA真的会信守承诺,仅凭一家公司的力量,未必顶得住美国国家层面的压力。 4阻碍重重 对于这种会对产业格局造成巨大影响的交易,各国政府一向是高度警惕;特别是当下大国博弈白热化,冲突正面化——那么,这次这笔交易的三方,美国公司(英伟达)从日本人(软银)手中收购一家英国企业(ARM),而且这三家企业都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交易,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来讲,过去几年中,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一直不遗余力地掐断美国公司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以遏制对方先进技术的发展。 如果ARM变成一家美国公司,那么它对“实体清单”内企业的出口将需要遵守美国《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先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 这一点不一定能让中国监管部门接受。 这里需要强调,接下来,收购案还要经过美国、英国、欧盟监管部门的批准,方可落地。交易预计将在18个月内完成。而这些监管部门是有权否决这项收购案的。 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对于在本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之间的并购案,中国监管部门会展开调查,尤其是对市场份额较高、关乎国计民生、涉及本国投资者利益的并购案。 这不仅是中国的法律,而且也是国际惯例。是否涉及垄断,是否会损害当地买家的利益,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ARM架构在中国手机市场拥有95%的市场份额;ARM仅拥有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ARM注册于中国的子公司——49%的股权,而中国投资者拥有剩下的51%。 因此这桩收购案势必成为中国监管部门调查的对象。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由于美国“制裁”而面临危机的敏感时期,软银将ARM卖给NVIDIA,无形中等于将三家公司同时往火坑上推。 而NVIDIA和软银要过的坎,还不止中国监管部门一家。 英国对此桩收购非常关注且担忧,此前尽管ARM属于软银但总部在英国,如果被NVIDIA收购后其总部是否迁移引起英国高度重视。英国议员们敦促政府干预ARM与NVIDIA之间的谈判,以确保继续在英国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总部保留在剑桥。 NVIDIA也承诺将ARM的总部保留在剑桥,甚至会在当地落地更多的科研项目。 2019年10月16日,欧盟宣布对博通实施反垄断临时措施(来源:Getty) 不要忘了,美国和欧盟最近也在反垄断问题上纠缠不清。 数据显示,欧盟委员会是全球对科技巨头监管最严厉的竞争执法机构之一,已经对美国四大科技巨头(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简称GAFA)共计发起19起反垄断调查。 去年6月,欧盟委员会对美国芯片企业博通公司正式作反垄断调查。欧盟委员会认为,博通利用自身在调制解调器和电视机顶盒市场的优势阻碍竞争。去年10月,博通公司已暂停被认定为垄断的商业行为。 软银和NVIDIA的这笔交易,势必苦难重重。 所以软银的这400亿流动性,可能还要再等等……
周一,美大型科技股集体收高,特斯拉涨幅近12%,苹果涨近3%,收复此前部分失地。受此带动,纳指大涨近2%,重上11000点整数关口。 多个并购案提振科技股表现 美股集体反弹 当日,受疫苗研发积极进展及多个企业并购案消息提振,美股大幅收涨。 截至收盘,道指上涨327.69点,涨幅为1.18%,报27993.33点;纳指收涨203.11点,涨幅为1.87%,报11056.65点;标普500指数收涨42.57点,涨幅1.27%,报3383.54点。 当日,英伟达、甲骨文等公司的并购新闻主导了市场乐观情绪。 日本巨头软银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剑桥芯片制造商ARM出售给美国图形芯片公司英伟达(Nvidia)。交易细节方面,英伟达将向软银支付总计215亿美元普通股和120亿美元现金,其中包括在交易签署时应付的20亿美元。英伟达还承诺向ARM员工发行15亿美元股本。软银在ARM中的持股比例将低于10%。 据悉,如果这笔收购在18个月内按预期完成,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笔半导体资产交易。但这项交易也有被否的可能性。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看好收购前景。他称,交易可将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计算功能与ARM的广阔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可以将计算“从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技术推进到物联网,并将人工智能计算扩展到全球每个角落。” 受该消息提振,美芯片股集体大涨,英伟达上涨5.82%,美光科技涨6.38%,西部数据涨超4%。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甲骨文证实,它已与TikTok的中国所有者字节跳动达成协议,成为其“可信技术提供商”,但该协议仍需美国政府批准。甲骨文股价当日上涨了4.32%。 在科技领域外,抗病毒巨头公司吉利德科学(Gilead )近期宣布,将以210亿美元收购生物技术公司Immunomedics,这将扩展吉利德在癌症治疗领域的药品组合。Immunomedics周一涨近100%。 疫苗研发方面也传来积极消息。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12日宣布,该公司已恢复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一款新冠疫苗在英国的临床试验。 虽然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欧盟、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多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已宣布与阿斯利康公司达成协议,以在临床试验成功后获得该疫苗或其生产许可。 详情请扫二维码↓
2020年9月11日(纽约时间),渤海租赁下属集装箱租赁平台Seaco之全资子公司GlobalS CFinance VII SRL向相关金融机构成功发行共计8.25亿美元ABS(固定利率资产支持票据),其中ClassANotes7.765亿美元,利率为2.17%,ClassBNotes0.485亿美元,利率为3.55%,分别获得标普给出的A、BBB+级评级,整体融资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5%。 2020年以来,Seaco充分利用集装箱市场较为活跃的融资环境,积极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已累计完成21.15亿美元融资。上述票据的成功发行,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公司集装箱租赁业务运营能力及长期发展前景的认可和信任。 Seaco是渤海租赁旗下核心集装箱租赁业务平台,业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集装箱投资组合(干式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和特种专用集装箱),为客户提供全系列的集装箱租赁、集装箱销售与第三方集装箱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Seaco自有和管理的集装箱合计约380万CEU,包括标准干箱、冷藏箱、罐式集装箱及特种箱等多个类型,平均出租率为93%,服务于全球超过750家客户,集装箱分布于全球174个港口及地区,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以CEU计,根据Drewrycontainercensus&leaseindustryannualreport2018-2019排名)。 Seaco在集装箱租赁产业深耕多年,已建立起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品牌效应,其运营管理团队具有历经多个行业周期的丰富经验。近两年来,Seaco箱队平均出租率稳定在93%以上,长期租约占比达83%,与各大船运公司客户已建立起了超过20年的稳定合作关系。截至2020年6月末,Seaco冷藏箱规模占比约41%,得益于多元化的箱队构成和全球航运市场对冷藏箱持续的强劲需求,使得Seaco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国际贸易和海运市场的波动,实现行业地位、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 2020年以来,尽管新冠疫情对全球商品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集装箱租赁需求不断波动,Seaco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对集装箱租赁业务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暂缓新集装箱采购、提升库存集装箱出租率、审慎甄选优质客户等方式有效保障现金储备,不断降低运营成本。2020年上半年,公司集装箱租赁业务稳扎稳打,集装箱出租率、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未来,随着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解封”,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全球贸易及航运市场供需将稳步改善。2020年6月以来,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快速上涨,已触及逾5个月高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稳步回升。从中长期来看,根据历史经验,当疫情在得到控制后,制造业加速复工复产,国际贸易增长将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对集装箱运输及租赁的需求也会迎来增长。
本周看点:①百胜中国上市首日破发;②原生态牧业获大客户飞鹤30亿港元要约收购;③江小白否认3亿美元融资传闻;④2020年我国休闲卤制行业规模预计将突破1200亿。 行业资讯 商务部:促消费举措集中落地,推动市场全面回暖 全国范围内的促消费活动即将上线,促内需市场回暖还将迎来更多支持举措。据悉,商务部将组织各地利用“金九银十”的传统消费旺季,于9月9日至10月8日举办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 期间,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推动落实包括财政资金、金融支持在内的多项支持举措,推动消费市场全面回暖。 2020年我国休闲卤制行业规模预计将突破1200亿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卤味市场零售规模已达1100亿,预计2020年我国休闲的卤制行业规模将突破达1235亿,平均增长率为18%。 在紫燕百味鸡之前,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有友等品牌相继登陆A股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6万家卤味相关企业,上海以1.1万家企业排名第一,福建、浙江紧随其后。2019年新注册企业近1.25万家,同比增长25.4%,今年以来新增企业达1.1万家。此外,95%的卤味相关企业注册资本低于100万。 2019年包装食品增速下降到1.9% 据凯度近日消息,凯度消费者指数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2019年,饮料品类增长2.9%,相比2018年的1.6%有所提升。增速加快归功于大包装产品的销售增长以及产品创新。另外,包装食品增速从上一年的4.5%下降到1.9%,主要是因为平均售价增速下滑。 增长最快的品类依然是方便面和婴儿配方奶粉,其中,方便面品类增长了6%的部分原因是大包装盛行,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便利性的极致追求;婴儿配方奶粉依然保持强势,但是出生率的下降将难免导致品类式微。 企业头条 农夫山泉港股上市开盘涨85%,创始人身家4600亿,超马化腾问鼎中国首富 9月8日,被称为“水中茅台”的农夫山泉(09633)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价39.8港元,涨85.12%,市值达到4732.22亿港元。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身家达到67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28.44亿元),超越马化腾,成为新的中国首富。 招股书显示,农夫山泉上市后总股本大约为118.9亿股,创始人钟睒睒为最大股东,持股84.4%。以最新市值计算,钟睒睒持股市值399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19亿元)。 海底捞半年亏9.6亿背后:大额计提13亿元折旧摊销,半年减员1万余人 半年净利亏损9.6亿元,同比下降205.7%,这是餐饮龙头海底捞交出的疫情下业绩成绩单。 与近10亿的净利亏损不相匹配的是,海底捞今年上半年营收97.60亿元,同比下降幅度只有16.5%,营收受疫情冲击并未如净利样严重。 搜狐财经注意到,海底捞上半年净利大幅亏损,有很大一笔亏损是出现在了纸面上,并非实际运营亏损,仅折旧摊销一项,上半年就有近13亿元,同比增加近60%。 百胜中国上市首日破发:肯德基贡献超70%业绩,日均开3家店仍增长乏力 9月10日,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登录港交所,首日破发。截至当日收盘,百胜中国跌5.29%,报390.2港元。受此影响,百胜中国美股盘前同样跌超5%。 2017年至2019年,百胜中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7.69亿美元、84.15亿美元和87.76亿美元,同比增加9.81%、8.32%和4.29%,增长逐步放缓;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8亿美元、7.08亿美元和7.13亿美元,同比变动-20.08%、77.89%和0.71%。 近三年以来,主力品牌肯德基和必胜客对其营收贡献均超92%。2018-2020年上半年,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贡献了92.7%、92.2%和92.7%的营业收入。 2019 年百胜中国新开门店1006家,相当于每天新开近三家门店。 古井贡酒触不到的“三甲梦”:营收滑至行业第7,全国化落后省外营收仅3成 古井贡酒离白酒行业前三甲的目标越来越远。在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营收排名中,古井贡酒的名次又下滑一位。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古井贡酒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同比下滑7.8%;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滑17.9%。古井贡酒的半年成绩在1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排第七名,被牛栏山二锅头反超。 古井贡酒2019 年省内营收约为70亿,占比总营收的 70%,省外营收占比约 30%。 江小白否认3亿美元融资传闻 9月8日,对于融资传闻江小白回应搜狐财经表示,没听说过,不予置评,正在忙新品果味高粱酒的上市。 据媒体报道,江小白即将完成最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正心谷资本、Baillie Gifford、招银国际等机构跟投,投后估值或将超过130亿人民币。 顺鑫农业:正在积极推进去地产化 9月8日,在2020年北京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接待日活动上,牛栏山母公司顺鑫农业董事会秘书安元芝表示,公司地产业务体量较大,整体剥离难度较大,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去地产化,通过严格管控项目成本和进度,加强广告宣传和渠道拓展力度,回售未开发土地等方式,着力推进房地产业务去化。 原生态牧业获大客户飞鹤30亿港元要约收购 9月7日,中国飞鹤及原生态牧业发布联合公告,中国飞鹤拟向原生态牧业提出有条件自愿性收购要约,同时以现金换取注销所有尚未行使的购股权。上述要约成功后,飞鹤将成为原生态牧业的控股股东,同时将维持原生态牧业上市地位。 据公告,此次股份要约价为每股股份0.63港元,较原生态牧业9月3日收盘价溢价1.6%。截至9月6日,原生态牧业现有已发行股份46.9亿股及尚未行使购股权1.91亿份。如果原生态牧业所有价内购股权获行使,中国飞鹤此次要约需支付约30.71亿港元。 燕塘乳业董事长辞职 燕塘乳业9月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20年9月9日收到董事长黄宣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黄宣先生因另有任用申请辞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除此之外,黄宣先生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周黑鸭将以加盟方式进驻澳门 据媒体报道,周黑鸭行政总裁张宇晨表示,卫生事件后将加快开放特许经营加盟,目标是三年内增设1500至2000家加盟店。其中,也收到3至4个来自澳门的申请,正在评估审核,希望今后能以加盟店方式进驻澳门,拓展大湾区市场。 上海必胜客首次成为被执行人 据天眼查APP显示,上海必胜客有限公司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案号为(2020)沪0115执20998号,执行标的194224。据查阅,上海必胜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06月14日,注册资本1317.3万美元。 会稽山6%股份将被司法拍卖 9月6日,会稽山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信达风盛持有的公司3000万股股票将被司法拍卖,占公司总股本的6.03%。目前拍卖事项尚在公示阶段,后续可能将涉及竞拍、缴款、法院执行法定程序、股权变更过户等环节进行披露。 据公开资料显示,信达风盛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今年以来,信达风盛有三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三条限制消费令。信达风盛为有限合伙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实业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 市场动态 泸州老窖停止接收特曲60版产品订单 9月8日,泸州老窖怀旧酒类营销有限公司发布通知,各经销客户、各销售区域、各部门即日起停止接收泸州老窖特曲60版产品订单。 珍酒“珍”系列产品提价 珍酒于发布最新提价信息,具体内容为:珍30取消搭赠政策,并加收40元/瓶物流保证金;珍15(经典版、匠心版)开票价上涨30元/瓶;其它珍五、老珍酒也略有提升。 (综合搜狐财经、搜狐酒业、新京报、糖酒快讯、快消等整理,编辑/Wendy)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PUBG 集团中止与腾讯在印度的合作。据 ET Tech 报道,《绝地求生》开发公司,韩国 PUBG 集团日前决定,中止腾讯在印度发行并运营《绝地求生》的代理权。印度目前是《绝地求生》游戏下载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9月,《绝地求生》在印度共有1.75亿次下载,约占其全球下载量的四分之一。 印度 KKR 计划向信实零售投资10亿美元。据 ET Tech 报道,美国私募巨头 KKR 日前计划向印度信实集团旗下信实零售投资10亿美元。这是继银湖资本后,美国资本巨头对信实零售的又一次投资。双方目前正在就投资的具体金额进行协商,预计 KKR 此次投资最高能达到15亿美元。 信实集团计划向亚马逊出售股份。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印度信实集团旗下信实零售日前计划向亚马逊出售200亿美元的股份。如果此次交易成功,那么亚马逊和信实零售在印度激烈的竞争局面将会得到扭转。受到这一消息影响,信实集团股票在今天上涨4.2%。 线上投资平台 Groww 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据 ET Tech 报道,印度在线投资平台 Groww 日前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领投方为 Continuity Fund、Ribbit Capital、红杉印度等跟投。 Groww 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是电商平台 Flipkart 的几位高管。Groww 是一个线上投资平台,用户注册后可在平台上买卖股票及债券。 东南亚 印尼物流初创企业 Waresix 获得 B 轮融资。据 KrASIA 报道,印度尼西亚物流初创企业 Waresix 完成 B 轮融资。目前企业暂未公布融资金额。参与本轮融资的机构包括 EV Growth,Jungle Ventures, 软银等。Waresix CEO Andree Susanto 表示,本轮融到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东南亚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Waresix 成立于 2018年,目前拥有40000辆卡车和375个仓库。 马来西亚流媒体平台 iflix CEO 离职。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马来西亚流媒体平台 iflix CEO Marc Barnett 已于近日离职。今年六月,iflix 刚刚被腾讯收购。Marc Barnett 是澳大利亚人,2016年起在 iflix 担任领导岗位,2019年出任 iflix CEO。 越南金融科技公司 Fvndit 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越南 P2P 金融科技公司 Fvndit 日前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为 Accial Capital 和 Variant Investment。Fvndit 旗下有借贷平台 eLoan,主营业务为 P2P 业务以及中小企业借贷服务。 其他 软银股价大跌,市值减少120亿美元。据 CNBC 报道,日本软银集团近几日股价大跌,周三,软银股价再度下跌3%。本周截至周三,软银市值已蒸发120亿美元。投资者普遍担心,软银利用衍生品重仓各家科技公司股票,一旦投资的各家公司股票下行,软银将遭遇巨大损失。本周开始,每股科技股普遍下跌,导致软银市值严重缩水。 韩国教育科技公司 Yanadoo 获得2500万美元投资。据 Venture Square 报道,韩国 Kakao 集团旗下教育科技企业 Yanadoo 日前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投资。预计本次投资完成后,企业估值将达到2.5亿美元。本次投资的投资方包括 Korea Investment & Securities、Vision Asset Management、Pureun Partners Asset Management。本次投资将为 Yanadoo 成为综合教育平台的目标提供更多助力。现在的 Yanadoo 教育集团由原 Kakao Kids 和 Yanadoo 两家教育科技公司合并而来,保留了双品牌,并沿用了 Yanadoo 的名字。 36Kr Japan 36Kr Global 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日本 ——36Kr Global 海外版图已经覆盖了东南亚、日本和印度。其中,36Kr Japan(https://36kr.jp/)于2018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旨在打破中日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障碍,为中国企业出海助力。时至今日,36Kr Japan 已经成为日本市场最受关注的中国新经济新闻网站。渠道方面,36Kr Japan 和日本三大主流新闻平台——雅虎新闻、LineNews、SmartNews 都建立了合作关系。2019年5月,我们还与日本最权威的媒体集团 Nikkei 日本经济新闻社结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亚洲科技交流与创新,增进企业间的跨国合作。寻求日文报道、日企对接合作等,欢迎邮件至info@36kr.co.jp。 图|Unsplash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