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交出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7%,扭转了下半年下降的局面。 中国经济又传来好消息,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4.9%,前三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0.7%。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期中国将是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 工业生产持续好转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9月单项数据表现强劲,消费、工业生产、出口皆超预期好转。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上半年为下降1.3%。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5.8%,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月大幅上升1.3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拉动力量。 “工业生产之所以持续好转,主要跟内外部需求同步回暖相关。无论是出口还是投资、消费目前都保持持续回升势头,从而带动制造业生产加速。”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据统计,9月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升级类行业增加值均超过10%增长。 对于超预期的增速,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首席研究员温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叠加夏季暴雨、洪涝、台风等扰动,导致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错位延后。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的持续改善带动生产继续加快。 另外,复工复产的推进还带动了就业状况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0.2个百分点为5.4%。 汽车消费增长较快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超出市场预期,同比增长3.3%,涨幅较上月提高2.8个百分点。 “在消费方面,限额以上(基本对应中高端消费需求)恢复相对较快,9月限额以上社零同比5.3%,其中9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9%,增速继续提升。”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预计限额以下首次回正会对未来消费继续平稳复苏打下更好基础。 这已经是连续第3个月汽车消费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水平,对消费恢复形成重要贡献。 “今年汽车消费增长较快,主要跟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需求有关。具体到汽车消费档次,则呈现出‘豪华车表现强劲、合资品牌相对较稳、自主品牌份额逐渐被挤压’的特征,显示高收入群体收入受疫情影响比较小。”王静文表示。 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1428亿元,增长2.4%,这表明其余方面的消费也在改善。总体来看,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回升,不过,温彬表示,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前9个月消费累计同比增速仍然回落7.2%。 出口增速快速回升 “外贸领域中出口增速快速回升,成为三季度经济复苏的重要亮点,背后是中国在供给和产业链上的独特优势。”陶金告诉记者。 9月份,进出口总额30663亿元,同比增长10%。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推动出口好转的因素,既有部分地区疫情二次暴发带来的防疫物资等出口,也包括发达经济体经济触底反弹带来的外需边际向好。王静文进一步表示,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且工业生产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新兴经济体复工进程并不乐观。“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出口订单转移至中国,这一因素将在未来几个月持续发挥作用,推动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6.5%,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从恢复进度上看,制造业投资在三大投资中仍然恢复最慢,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也成为少数尚未转正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是下阶段促进经济加速恢复的着力点。”温彬表示。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仍表现出强大韧性。温彬分析,“地产开发、销售保持了向好的趋势,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加快增长显示出居民购房需求较为旺盛,对房地产投资形成支撑。而随着房地产企业融资约束增强、部分楼市升温较快城市的控制政策落地实施,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受到一定影响。” 基建投资首次转正,增速回升0.5个百分点达到0.2%。王静文认为,由于基建投资回升速度不够理想,这可能是三季度GDP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不过,交银金融预计,专项债在三季度发行完毕,将对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起到积极作用,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会有明显提速。 四季度经济增速或破5% 接下来,中国经济怎么走? 王静文指出,三季度4.9%的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在主要经济体中已属翘楚。展望四季度,如果能够避免疫情二次暴发,则经济增速有望继续沿着复苏路径回升,GDP增速有望回到5.5%左右,政策面预计将会继续保持稳定,为经济持续复苏提供良好环境。 交银金融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延续恢复趋势,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 “预计中国疫后的经济回升至少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即便政策不加码,明年上半年在基数效应下经济增速也会是向上的。而且从金融数据也能看得出来,社融增速大概领先GDP两个季度,今年前三季度社融增速持续加快,预示此轮经济回升势头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交银金融进一步表示,疫情反复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会改变。在经济复苏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宏观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缩小。 温彬认为,下阶段,应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巩固持续复苏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好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负担,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完毕,要进一步加快资金落地使用。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作用,降准、降息概率降低,但要通过多种政策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
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0.7%,实现增速由负转正。三季度GDP增速提升到4.9%,比二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恢复到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升,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增强。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2.3%、0.9%、0.4%。疫情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增长相对较快;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疫后复工复产的推动下,恢复较快;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恢复也较缓慢,增长相对偏低。 图1 GDP同比及环比增速(单位:%) 数据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1 产出回升促进经济增长加快 工业和服务业产出回升,促进经济增长逐渐加快。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持续加快。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2%,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4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加快,9月份同比增长6.9%,增速比8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也明显回升,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恢复程度好于服务业恢复。当前工业生产已经回升到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而服务业生产有望持续加快,有望继续带动四季度经济增速回升。 图2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单位:%)数据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行业复苏分化明显。工业生产方面,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疫情之后逐渐恢复,但结构性差异较大。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恢复相对偏慢,采矿业、水电气等能源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低。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分别增长了5.9%、4.7%,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了18.2%、14.7%。载货汽车、挖掘铲土运输机械产量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3.4%、20.2%,预示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服务业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4%,增速较高;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在60%以上,持续改善。 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活跃度提升,整体产出水平有望继续扩大。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8月单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将促进企业经营改善。主要钢厂建筑钢材库存减少,表明建筑业生产加快。近两月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以及旅客周转量指标有所改善,商贸物流整体保持复苏。 2 内需快速恢复,外需好于预期 累计投资增速年内首次回正,四季度有望继续加快。二季度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升,近三个月累计同比增速提升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比前8个月上升1.1个百分点,年初以来首次正增长。三大需求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1-9月份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0.2%、5.6%、-6.5%,分别比1-8月份上升0.5、1、1.6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增速已经回正,专项债在三季度发完毕,将对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起到积极作用,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会有明显提速。虽然近期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政策收紧,但考虑到前期开发商获得的土地当前处于开放阶段,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充足,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预计会达到6%左右。制造业投资相对差一些,除了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2%、11.7%以外,其他制造业领域投资都是负增长。随着内外需改善,预计将促进制造业投资逐渐修复,但全年可能仍将负增长。 图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单位:%)数据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消费需求逐渐改善,但全年累计增速可能难以转正。9月份消费增长3.3%,增速比上个月上升2.8个百分点,增速逐渐加快。消费需求逐渐改善,但疫后消费恢复较缓慢,4月份到7月份消费增速跌幅都在个位数,直到8月份回正,9月份的增速也偏低。三季度消费增长0.9%,在三大需求里是最弱的一项。前三季度消费累计负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9月份餐饮收入同比-2.9%,仍然负增长,1-9月份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只有-23.9%。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仍然负增长,9月份同比为-11.8%,是影响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前期受疫情抑制的高档商品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3.7%、13.1%。全国影院开放,电影与娱乐业指数显著上涨带动了消费的增长。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等行业的消费正在恢复,将对四季度消费增长形成支撑,消费回升的趋势较为明确。由于消费具有不可修复性,上半年失去的消费需求不可能再生,导致今年整体消费规模必定萎缩。预计四季度单月的消费增速有望逐渐加快,但考虑到1-9月份累计消费增速仅有-7.2%,预计全年消费将呈现负增长。 图4 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单位:%)数据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外需恢复好于预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三季度以来出口表现好于预期,9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为9.9%,连续4个月出口实现增长并增幅扩大,创2019年4月以来的最大单月增速。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583.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34.3%,表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提升。上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负,前三季度已经转正,实现0.1%的拉动,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3%。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逐渐复苏,只要海外复工复产继续加快,外需状况将逐渐修复,四季度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图5 贸易差额及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3 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适度加快 疫情好转以来生产在二季度率先加快,三季度需求也在快速恢复,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延续恢复趋势。从生产端来看,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而服务业生产将在四季度进一步加快。从需求端来看,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整体投资增速逐渐回升,消费增长逐渐加快,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中国有望成为G20中唯一一个能够实现年度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也可能创历史新高。预计中国疫后的经济回升至少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即便政策不加码,明年上半年在基数效应下经济增速也会是向上的。而且从金融数据也能看得出来,社融增速大概领先GDP两个季度,今年前三季度社融增速持续加快,预示此轮经济回升势头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疫情的反复,北半球气温转冷之后可能导致疫情二次爆发。不过,即便疫情有所反弹,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也将有限,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会改变。在经济复苏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宏观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缩小。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数据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多家外国主流媒体报道称,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推动经济快速反弹,进一步证明了自身经济实力。 美国《纽约时报》:中国经济快速反弹 美国《纽约时报》10月19日报道称,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挣扎着应对新冠疫情之时,中国再次向世界表明,只要有效控制病毒,经济就有可能快速反弹。 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宣布,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增长了4.9%。这一强劲增长趋势让中国几乎恢复到疫情前6%左右的增速。 许多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走出春季经济收缩的低谷,当时封锁措施导致多国经济急剧下滑。不过,中国才是首个经济增长显著超过去年同期的国家。虽然美国等国家的经济预计也在第三季度快速增长,但仍然落后于或者刚刚赶上疫情前的水平。 未来数月,中国的领先优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现在几乎无本土新增病例,而美国和欧洲却面临着另一波加速蔓延的疫情。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近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保持稳定、相对快速的增长,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是可以维持在30%左右或更高。 中国企业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生产着消费性电子产品、个人防护设备以及其他疫情期间需求旺盛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正从巴西购买更多铁矿石,从美国购买更多玉米和猪肉,从马来西亚购买更多棕榈油。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春季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趋势,并减轻了疫情对一些行业的影响。 数月来,中国经济复苏依赖于对公路、高铁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而最近几周,中国国内消费也开始复苏。富人和沿海省份居民是首批恢复消费的人群。现在,就连武汉这个首个受疫情影响的城市也在恢复经济活动。 武汉居民雷艳秋(Lei Yanqiu)说:“武汉的很多餐厅都要排队,那些网红餐厅更是要排上两三个小时。”四川成都居民乔治·钟(George Zhong)表示,过去两个月里他去了三个省旅行,即便在家也一直积极购物。“我花的钱不比往年少。”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正从疫情中进一步复苏。 CNBC注意到,9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 。1-9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 华兴资本宏观策略研究主管庞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以快于同行的速度恢复经济活力是全球复苏的第一步。 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随着政策正常化,未来的复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复苏。他分析指出,基于“十一”黄金周的强劲表现,预计中国内需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加速增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中国经济正在回暖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7-9月的经济增速达到了4.9%。目前全球多个地区仍在与新冠病毒苦苦斗争,而中国的复苏相对较快。 相较于第二季度3.2%的增速,中国经济第三季度的增速更快。凯投宏观资深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指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反弹,复苏范围也扩大了,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则越来越小。 他进一步表示,月度数据显示,在进入第四季度后,中国经济增长仍在加速。 美国《华尔街日报》:第三季度增速证实中国经济实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相对实力,并让中国前9个月的经济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0.7%。 如果说第二季度代表了中国的工厂复苏,那么第三季度则标志着消费复苏。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9月,这一数据同比增长3.3%,超过了经济学家预期的1.7%。中国国内需求回升,也让一些在中国运营的美国企业受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相较之下,其他主要经济体前景不佳,比如美国预计收缩4.3%,欧元区预计收缩8.3%。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美国主要股指期货延续涨势,创下30多年来华尔街最佳表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本月创下数个纪录高位,而在此前美股还刚刚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熔断行情。 所以,这是为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让人迷惑的话题,我们请到的嘉宾是Jack Gao,他是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INET)的经济学家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 【主播】 丁教,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 【嘉宾】 Jack Gao,新经济思维研究所经济学家 【后期】 迪卡普里鑫 【主要话题】 「01:08」INET 介绍及嘉宾的研究方向 「02:59」为什么美国股市在触底后还能一路高歌 「06:37」美国央行给大家发钱到底合理吗 「09:00」股票疯涨源于科技大公司的泡沫 「11:27」美国的疫情+政府的救助=史诗级的财富转移 「14:44 」为什么 CARE 法案只是让富人收益 「20:11」为什么美国新生代开始支持社会主义而反对资本主义 「26:25」美国的经济什么时候崩盘 「30:18」如何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 【延伸阅读】 适应性市场,英文名 Adaptive Markets,是美国作家罗闻全(Andrew W. Lo)的著作。 Robinhood Markets,一家美国金融服务公司,使人们能够通过 Robinhood Financial 投资股票,ETF 和期权,并且完全在线上免费运营。 亚当斯密在北京,英文名 Adam Smith in Beijing,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阿瑞基(Giovanni Arrighi)的著作。 Yelp,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跨国公司,它开发 Yelp.com 网站和 Yelp 移动应用程序,类似于中国的美团&大众点评。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其主旨为,囚徒们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缩短刑期),但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无罪开释),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1945年12月27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同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由189个国家组成,致力于促进全球货币合作,确保金融稳定,促进国际贸易。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依据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进行分配,可以供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 注意力商人,英文名 The Attention Merchants ,是台裔美人吴修铭(Tim Wu)的著作。 【音乐】 Stripping Down Nude (Instrumental Version) - ELWIN Counting the Days-Cody High 【关于我们】 网站:shengfm.cn 新浪微博:声动活泼 邮件:admin@sheng.fm 支持我们:https://www.shengfm.cn/donation 声小音微信:shengfm1
世界银行、IMF、穆迪等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机构为何普遍看好中国经济 近期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专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国际机构看好我国经济的重要原因。 庞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固、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及城镇化、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除IMF外,近期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也都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专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国际机构看好我国经济的重要原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我国应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提高抗风险能力。 经济复苏强于预期 实际上,IMF并非唯一看好我国经济的国际机构。世界银行近期发布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9%。 此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更新其全球宏观展望报告,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1%上调至1.9%,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惠誉在其9月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也将中国2020年增长预期由1.2%上调至2.7%,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7%。 根据IMF报告,中国经济复苏力度强于预期,且有迹象显示第三季度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是此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国际机构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基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实际表现。我国疫情控制和复工复产都走在全球前列,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向上向好。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之际,我国经济能率先企稳主要得益于三点:成功的防疫举措,灵活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稳定了外贸、外资,稳定了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晓光认为,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我国经济,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经济实现了强劲反弹;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经济在历次应对外部冲击中的出色表现,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宏观调控能力,对未来经济走势充满信心。 经济动力加速回升 我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和活力,从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可窥一斑。据统计,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9%。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制定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2.5万亿元,出台多项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外贸外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措施。需求回升、投资加快、消费恢复对整个经济的带动逐步增强。 今年前8个月,我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1月份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货物出口累计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接近转正,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日前公布的PMI数据显示,9月份三大采购经理指数均连续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预示着市场预期的持续改善。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累计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在王军看来,庞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固、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及城镇化、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 “从疫情暴发至今,我国经济实现复苏的路径非常明朗。一季度有效控制疫情并成功守住底线,二季度复工复产下供给面基本修复,下半年在规模性政策全面发力下需求持续回升、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全年呈现较为强劲的逐季复苏态势,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刘晓光说。 对全球经济贡献显著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比6月份预测数据上调了0.8个百分点,衰退程度有所缓和。 徐洪才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体量占比较大,对我国增长预期的上调相应地也带动了对全球预期的上调。 “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预期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从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在上轮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贡献。特别是在全球贸易大幅收缩的背景下,我国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对于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运转起到了巨大的‘稳定器’功能。”刘晓光认为。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投资达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超4165亿美元,逆势增长3.8%,实现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今年前6个月,中欧班列运输进出口货物同比增长30.9%,成为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钢铁驼队”。 刘晓光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复苏快于预期,但全球经济前景依然不乐观。下一步,随着我国经济复苏步入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必须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展,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深化中长期改革,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徐洪才认为,当前消费的恢复仍有潜力,要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群体收入水平,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两新一重”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 王军建议,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平稳。未来应重视新型消费、服务消费以及由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带动的升级型消费等新消费热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复苏中的关键性作用。此外,还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熊 丽
央行高层连续发声,释放六大政策信号 杨志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10月12日在《中国金融》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新篇章》。范一飞表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金融发展的步伐。 此前几天,央行行长易纲及副行长陈雨露分别发表署名文章《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发展》,释放重磅政策信号。 按照安排,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十四五”开局在即。三篇文章既回顾过往,也对“十四五”做出规划安排。 易纲表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提升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据梳理整合,三篇文章释放以下重大政策信号: 1.货币政策与“潜在产出”挂钩 关于货币政策,易纲表示,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减少经济波动。 物价稳定是央行长期关注的目标,金融稳定是这些年新的关注点。但是,将货币政策和“潜在产出”挂钩,这是一个新现象,背后隐含了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信号。 潜在产出一般是指潜在GDP。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经常会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被称作产出缺口。 易纲去年在《求是》杂志发文谈到相关问题时指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潜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减缓,储蓄增加、消费和价格水平降低;技术进步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对劳动力成本下降也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是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所能改变的。若因宽松货币政策而降低改革和调整的动力,反而会延误问题的解决。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近10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是增长阶段的转换。“2020年到2025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基本上在6%以下,在5%到6%之间。我们经历的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符合规律的,下一步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是在6%以下。” 如果“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是5%-6%,那么货币政策一方面要使实际增速维持在潜在增长率附近,但不能指望通过货币政策过度刺激使经济增速回到6%以上甚至更高。 陈雨露也表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又防止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债务扩张和资产泡沫等问题,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长期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在经济复苏动能仍存、经济下行风险不大的背景下,短期内货币政策或维持中性,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季节性改善,银行间流动性或有改善。 2.极端情况下,中国金融网络稳定运行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近期美国在贸易、科技领域发起的诸多摩擦,以及在金融领域出台限制性措施的潜在风险的上升,让市场开始关注未来争端向金融领域延伸的可能性。 范一飞指出,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对我国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比如外部形势方面,中美关系复杂严峻、信息技术供应链安全存在巨大风险,极端情况下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对此,范一飞表示,要加强金融网络安全政策、技术、形势等研究,打造金融网络安全管理专业团队,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演练,建设跨行业、全局性安全态势感知与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金融网络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3.数字金融应全面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预见性 当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年)》称,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 范一飞认为,数字经济是肌体,数字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数字经济需要数字金融支持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数字金融应及时发现有关领域的痛点和堵点,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范一飞指出,数字经济促使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使金融风险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隐蔽性更高,为此,数字金融应全面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预见性。 4.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业集成创新将成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 陈雨露认为,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赋予了金融业新的历史责任,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业集成创新将成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 具体而言,金融体系能否完成支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使命,金融变革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能否从金融大国稳步迈向金融强国的关键。特别是需要加强问题导向,通过集成创新,综合支持头部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战略博弈过程中的融资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此前三次革命分别是: 以现代商业银行为特征的第一次金融革命为第一次工业大革命提供了大资金支持; 以现代投资银行为特征的第二次金融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构了资本基石; 以创业投资体系为特征的第三次金融革命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缔造了新的推动力量。 5.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科创金融体系 陈雨露认为,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条件,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仍需要关注若干重点问题。 其中一方面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科创金融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按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规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 此外,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安全应用,支持金融机构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 6.问题机构的股东必须首先承担损失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具体来说,金融机构要强化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 其中,金融机构的职责是,一手抓服务实体经济,一手抓风险化解,克服顺周期思维,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管理好但资金紧张的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与实体经济同舟共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担当、创新和风控,对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要加大奖励力度。 易纲表示,当前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谈及其中的经验,其中一条为,出现重大金融风险后,问题机构的股东必须首先承担损失,股东权益清零后依然存在缺口的,由相关大额债权人依法分摊。针对金融市场一度存在的“金融牌照信仰”“规模信仰”等问题,对于严重资不抵债的机构,坚决依法实施市场退出,严肃市场纪律。 (作者:杨志锦)
“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在这风中飘扬。”在新冠疫情百年量级的冲击之下,全球经济亦深染沉疴。传统的全球经贸体系碎裂,传统的经济治理工具失效,现实世界亟需理论灯塔指引新航道。值此大疫之世,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拿出了半副药方。10月12日,经济学家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 Wilson凭借对拍卖理论的贡献摘得诺奖桂冠。他们的学术成果表明,通过微观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宏观经济的变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学有望对社会发展做出更丰富的贡献。虽然这半副药方难以直接根治全球经济的伤痛,但是沿循两位学者的智慧启迪,更多的良药有望从时代与实践中涌现。我们认为,面向经济新动能的数字经济学,优化社会和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公共经济学,以及积极吸纳创新实践的“弹性经济学”,或将贡献出更多的经济“抗疫药方”。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获得优势的经济体,料将在全球格局的新一轮重塑中抢占先机。 当前世界不仅深陷于新冠之疫,亦沉疴于经济之“疫”。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一次与全球经济一起,站在了历史分水岭之上。根据WHO最新测算,全球新冠感染规模预计约7.6亿人。这将是超越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百年量级大瘟疫。在此冲击之下,全球经济亦深染重疾,其深层根基在三个层次遭到全面动摇。从发展模式来看,全球疫情的长期延续进一步削弱资源、人口、技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打乱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由此,“要素投入×生产效率=稳定增长”的传统发展范式被瓦解,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从组织体系来看,全球疫情对社会民生造成非对称冲击,弱势群体遭到更为严重而长久的损失。由此,发达国家自上一轮全球化以来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割裂进一步加剧,造成了内部民粹主义、外部保护主义的双重涨潮,昔日全球化的领导者变为“退群者”,传统的全球经贸体系面临颠覆和重塑。从治理方式来看,面对这一轮经济重疾,传统的政策工具效力不足。尽管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史上罕见的超宽松刺激,但是经济依然难有起色,反而形成“宽松依赖症”,政策力度稍有边际减退,经济数据和金融市场便应声回落。上述种种病症表明,旧药方难治新疾病,值此大疫之世,全球经济的现实世界亟需理论灯塔指引新航道。这也是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格外牵动人心的时代之因。 面对大疫之世,诺贝尔经济学奖拿出半副药方。作为经济学世界的航标,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针对日益失稳的全球经济,不断强化对现实世界发展模式的关注。例如,2018年诺奖花落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019年诺奖被颁给反贫困研究。2020年,值此大疫之世,经济学家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 Wilson凭借对拍卖理论的贡献,击败众多发展经济学的名宿,摘得诺奖桂冠。这一结果粗看超出大众预期,但结合时代背景,则展示出两大思想启示。 其一,以微观机制撬动宏观变革。面对宏大的经济发展问题,如果说前几年的诺奖获奖者都是“从大处着手”的话,那么今年的两位获奖者则选择从“从小处着手”,通过巧妙构建拍卖定价的“小机制”,对买方、卖方和政府形成同向的微观激励,从而推动多方合作,共同解决公共事业建设、产业发展等“大问题”。面向全球疫情时代,经济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公共品供给的优化,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蓝图,同样需要扎实精细的微观机制,以打破“定价难、激励难、变革难”的负向循环,从小处拉动大变革。 其二,打造实践与理论良性互动。不同于许多深居象牙塔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两位获奖者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派,将自身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度结合,从而实现了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Paul R. Milgrom曾主持了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的电信运营执照等众多著名拍卖项目的规划设计,并将拍卖机制从“信息对称”的理论束缚下解放出来,应用到“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世界,从而取得重大成功。面向全球疫情时代,随着众多传统经济理论和工具的失效,经济理论界亦亟待与实务界紧密合作,从实践中探索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总体而言,两位获奖者的学术探索表明,为了实现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最优兼顾,机制设计的细节非常重要。当今世界,新冠疫情反复,全球经济萎靡,保护主义盛行。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注重细节、尊重现实、激励兼容的机制创新,进而为国际秩序重建、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创造条件。2020年诺奖,比较微观,可能没有直接提供解决当下问题的学术指引,但依旧提供了寻找长期出路的智慧启迪。 另一半药方,藏于时代与实践之中,料将决定全球格局分化。从更全面的视角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质是对经典理论的回溯性评价,因此其思想启示是也仅是药方的半副,另一半药方仍需要从时代和实践中寻找答案。沿循两位获奖者的智慧启迪,我们认为,未来三方面的经济学发展料将贡献更多的“良药”。其一,数字经济学。在百年量级的疫情冲击之下,人类社会也迎来了数字经济崛起的百年机遇。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升级正在激活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基于数字经济的新一轮全球化有望重新缔造全球经贸体系,重燃全球同步复苏的引擎。伴随着当前数字经济实践的突飞猛进,相应的理论创新有望展现勃发的生命力和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二,公共经济学。全球疫情时代有别于传统的经济金融危机。对于经济体内部,疫情防治、民生保障等公共品能否有效供给,根本决定了经济金融的复苏节奏。对于国际社会,疫苗药品、国际规则、基础设施、科技外溢等国际公共品的生产和分配,料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走向。其三,“弹性经济学”。既然百年大疫已经使诸多传统理论框架和治理工具黯然失色,那么不如由此卸下僵化的历史包袱,构建更为开放、灵活、有弹性的理论和工具体系。特别是需要摒弃学派、地域与文化成见,回归以实践为准绳,积极吸纳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疫情治理有效区域的探索成果。展望长远未来,虽然另一半药方的具体内容仍有不确定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相关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获得优势的经济体,将大概率在全球新格局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