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5月20日,央行授权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LPR值显示,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相较于LPR改革后首次报价一年期LPR4.25%、5年期以上LPR4.85%,分别下行了40个基点、20个基点。 日前,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其中包括“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 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无疑是利率“两轨合一轨”工作的重要一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环。随着去年8月份以来的持续推进,LPR改革也已取得明显成效。 “自从去年8月份LPR改革以来,实体部门的借贷成本明显有所下降。”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张玮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疏通货币传导,积极推进利率并轨;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企业打通渠道,这也就需要在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上更大幅度和国际市场接轨,加大国际金融业开放,让更多的国际投行、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发挥海外金融机构的价值发现职能,加入国内金融市场,形成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类型融资渠道和多方向融资主体相辅相成的金融生态圈。 6月份LPR报价有望恢复下行 由于本月央行在LPR报价前开展的惯例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也与前一次操作维持一致。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近期货币政策较3月份偏谨慎,资金利率没有进一步下行,银行负债成本没有明显降低,而政策利率和LPR报价的利差已经难以压缩,缺少进一步助推LPR报价下行的因素。 展望6月份货币政策节奏及LPR报价,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着眼于稳定就业大局、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6月份开始央行降息节奏有可能适度加快,预计当月MLF利率有可能下调10个基点至20个基点。这将带动6月份1年期LPR报价下行10个基点-20个基点,市场化降息过程有望持续推进;而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主要针对房贷利率的5年期LPR报价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小,估计降幅约为1年期LPR下行幅度的一半左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实施降准降息,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进一步改革完善LPR相关机制,抓紧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在银行盈利增长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可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银行压缩点差,进而推动LPR继续下降。 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也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4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提出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其中就包括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化利率并轨。 央行在2020年第一季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LPR改革已取得重要成效:一是市场化的LPR更好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变化,二是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顺序推动LPR运用,三是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明显增强,四是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成效显著,五是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实体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张玮认为,进一步加快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将资金供给的决策权交给市场,不仅可以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还有助于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均与上月持平。专家认为,后续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仍将继续,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LPR与上月持平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上月LPR已经大幅下调、本月MLF利率未变等情况下,本月LPR与上月持平符合预期。疫情暴发以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央行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措施,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下移,短期内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的需求减弱。 “今年第一季度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1年期LPR报价下调10个基点,带动企业一般贷款利率下调26个基点,由此导致银行业平均利差收窄10个基点,这意味着当前银行已在对实体经济适度让利。”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1年期LPR报价下调20个基点后,企业一般贷款利率应会发生更大幅度下行,因此5月商业银行进一步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王青认为,5月LPR未调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下一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会重点发力,当前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节奏会受到一定影响。否则,货币宽松没有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配合,易于引发金融空转套利。 引导LPR加点部分下行 王青表示,着眼于稳定就业大局、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从6月开始央行“降息”节奏或适度加快,预计当月MLF利率或下调10个-20个基点,将带动6月1年期LPR报价下行10个-20个基点,市场化降息过程有望持续推进。在“房住不炒”原则下,主要针对房贷利率的5年期LPR报价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小。 中长期看,中国民生银行(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LPR加点部分来看,当下银行利差正在进一步收窄,压降LPR加点的动力在下降。未来要进一步下调LPR加点部分,仍需要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在光大证券(06178)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自LPR改革以来,MLF利率的下行是推动LPR下降的主要力量。未来进一步引导LPR加点幅度下降,其中一种方式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但这种方式需要考虑物价的情况、汇率的稳定等。 推动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专家表示,未来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温彬认为,为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后续降准、降息都有空间。从降准看,规模较大的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需要全面降准支持。降准后,银行资金可以更好配置到政府债券上,有助于降低国债风险收益率,加大金融对财政的协调配合。在降息方面,若5月CPI迅速回落,则会为MLF利率继续下降打开空间。 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实施降准降息,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改革完善LPR相关机制,抓紧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王青表示,后续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将继续,物价持续下降将为进一步降息创造条件。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报告要点 近期美国芝商所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报价突破100,市场对于美联储实施负利率的预期逐渐升温。上周三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讲话中指出,美联储对于负利率的看法没有改变,负利率并不是美联储正在考虑的事情。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市场形成负利率预期的原因,美联储对于负利率政策的抵触又是出于哪些方面因素的考虑呢?本文将从货币市场、美元地位以及政策选择的角度讨论美联储负利率的三大制约。 负利率预期的形成原因: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隐含的利率预期来看,五月以来市场对于美联储或将施行负利率政策的预期有所升温,多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报价超过100。从原因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产生负利率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急转直下,同时在美联储采取大规模宽松并推出众多政策工具后,市场表现出了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空间的担心。 如何看待负利率的政策效果:从日本和欧洲的负利率经验上来看,我们认为负利率政策或将压缩银行利差,抑制银行下调贷款利率的主观意愿,加之存款零下限的约束,使得负利率到信贷市场的传导并不顺畅。由于负利率政策往往与QE一同推出,两者实际效果难以区分,但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UMP)效果已逐渐钝化,收益呈现递减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负利率刺激和QE的效力可能已经减弱。 美联储负利率政策的三大制约:对于美联储后续是否会采用负利率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我们认为当前美联储并不会考虑这一选项。在采取负利率的问题上,当前的美联储面临着来自三方面的制约。首先,美国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庞大,负利率的实施将使得货币市场收益进一步压缩,机构盈利难度大幅增加,同时大量的现金类基金赎回或将再度引发美元流动性紧缺。其次,负利率或将撼动美元的国际地位,对美元形成不利影响。最后,本次危机的一项特殊性在于其并非经济自发性的,从美联储的思路来看,在当前背景下其更倾向于采用精准到位的投放工具,而非使用负利率来进行下一步宽松。预计后续美联储或将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同时推动已启用工具如PMCCF和SMCCF等尽快落地。 债市综述:近期由于美国经济数据急转直下,市场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空间担忧加剧,这也推升了对于美联储推行负利率政策的预期。对此我们认为当前美联储并不会考虑这一选项,在采取负利率的问题上,当前的美联储面临着来自货币市场、美元地位以及政策选择三方面的制约。美联储表示暂未考虑负利率,而短期来看在经济与政治不确定性引发的避险情绪下,美元指数或将维持强势,来自汇率方面的压力对于当前货币政策节奏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国内债市,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正文 负利率预期的形成原因 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隐含的利率预期来看,五月以来市场对于美联储或将施行负利率政策的预期有所升温,多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报价超过100。3月份美联储先后两次紧急降息,连降联邦基金目标利率100BP,美联储正式进入“零利率”阶段。然而随着新冠疫情对于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五月以来市场对于美联储进一步调降基准利率的预期有所升温,市场预期美联储或将采取负利率政策。从美国芝商所(CME)公布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最新报价来看,截至5月18日,多份2021年期货合约报价超过100,这也意味着这部分期货合约隐含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进入负区间。 从原因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产生负利率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急转直下,同时在美联储采取大规模宽松并推出众多政策工具后,市场表现出了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空间的担心。从产生负利率预期的原因上来看,我们认为近期美国经济数据表现急转直下对于负利率预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4月份美国零售销售同比大幅下滑21.2%,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居民外出消费减少,零售业遭到重创。就业数据同样表现不佳,4月美国非农就业大幅下滑2050万人,失业率大幅攀升至14.7%的纪录最高值。基本面情况表现不佳,经济不确定性大幅加深,市场期待美联储推出更多措施来对经济给予支持,而在美联储采取大规模宽松并启用众多政策工具后,市场对于美联储后续的货币政策空间产生了担忧,因此形成了美联储或将推出负利率政策的预期。 如何看待负利率的政策效果 市场存在对于美联储负利率的预期,那么负利率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刺激经济?从日本和欧洲的负利率经验上来看,我们认为负利率政策或将压缩银行利差,抑制银行下调贷款利率的主观意愿,加之存款零下限的约束,使得负利率到信贷市场的传导并不顺畅。在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日本、欧元区等国,我们观测到负的政策利率容易传导到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但负利率对信贷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最终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存款竞争使零下限的约束广泛存在,央行对于银行准备金的罚息相当于变相缩窄银行的息差,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保持了一定的黏性,政策利率降至负值后,对银行信贷的边际刺激逐渐减弱。极端情况下,若银行上调贷款利率以对冲负利率政策的成本,则会加剧信贷紧缩,进一步抬升融资成本,与央行的目标背道而驰。以日本和欧元区为例,我们看到负利率对信贷的刺激作用已经明显减弱。 由于负利率政策往往与QE一同推出,两者实际效果难以区分,但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UMP)效果已逐渐钝化,收益呈现递减的趋势。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日欧央行相继打出QE和负利率的组合拳。央行通过直接购买金融资产向金融机构或市场注入流动性,如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计划、扭曲操作,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等。由于QE选择购买的资产标的多为长期限、高风险的信贷资产及长期国债,以此拉动长端利率的下行,因而很难将负利率政策对于长端利率下行的溢出效应与QE政策相隔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负利率刺激和QE的效力可能已经减弱。欧元区的信贷增速在2017年初后再次步入长期的下行趋势,2016年日本将政策目标利率转为负值也未能阻止信贷增速再次趋于零的一路下行。负利率和QE的效果呈递减趋势,但尽管效果有限,欧央行和日本在经济疲软和政策工具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寄希望于UMP发挥作用,2019年9月12日欧央行宣布重启QE。 美联储负利率政策的三大制约 对于美联储后续是否会采用负利率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我们认为当前美联储并不会考虑这一选项。在采取负利率的问题上,当前的美联储面临着来自三方面的制约: 首先,从美国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庞大,负利率的实施将使得货币市场收益进一步压缩,机构盈利难度大幅增加,同时大量的现金类基金赎回或将再度引发美元流动性紧缺。从美国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当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庞大,截至去年年底,货币市场基金金融资产总额已达到3.63万亿美元。而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进一步下调,采取负利率政策,货币市场收益将被进一步压缩,机构盈利的难度将会大幅增加。同时负利率或使得投资者将资金从现金类基金当中赎回,而大量的赎回需求或将再度引发美元的流动性紧缺。 其次,负利率或将撼动美元的国际地位,对美元形成不利影响。对于美联储实施负利率的第二项制约来自美元。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产品的主要计价货币,同时也是多国的主要外汇储备币种,其具有世界货币的重要地位。而负利率政策的推行将对现有的美元体系形成冲击,美元的强势地位主要缘于各国对于美元资产的信赖程度,而负利率将降低市场对于美元的信心,同时加快部分国家美元去化的进程,这将对美元的国际地位造成极大的冲击,对美元形成不利影响。 最后,本次危机的一项特殊性在于其并非经济自发性的,从美联储的思路来看,在当前背景下其更倾向于采用精准到位的投放工具,而非使用负利率来进行下一步宽松。从本次危机的特殊性来看,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大规模冲击并非来自于经济自发性的,而是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隔离影响,而在这种背景之下,美联储对于经济救助的思路是在当前尽力为企业提供帮助维持其正常运转,同时想要确保在疫情度过以后经济能够快速回升。因此在采用“零利率+无限量QE之后”,从近期美联储推出的货币政策工具上我们也能看出其倾向于采用精准到位的投放工具,而非负利率来进行下一步宽松,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上周三的讲话过程中表示美联储对于负利率的看法没有改变,负利率并不是美联储正在考虑的事情。预计后续美联储或将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同时推动已启用工具如PMCCF和SMCCF等尽快落地。 结论:近期由于美国经济数据急转直下,市场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空间担忧加剧,这也推升了对于美联储推行负利率政策的预期。对此我们认为当前美联储并不会考虑这一选项,在采取负利率的问题上,当前的美联储面临着来自货币市场、美元地位以及政策选择三方面的制约。美联储表示暂未考虑负利率,而短期来看在经济与政治不确定性引发的避险情绪下,美元指数或将维持强势,来自汇率方面的压力对于当前货币政策节奏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国内债市,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0年5月18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大体上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5.74bps、-20.48bps、1.71bps、1.40bps和5.67bps至0.91%、1.29%、1.24%、1.28%和1.37%。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7.89bps、1.20bps、-6.23bps、-1.78bps至1.33%、1.62%、1.99%、2.70%。上证综指上涨0.24%至2875.42,深证成指下跌0.40%至10921.15,创业板指下跌0.44%至2114.86。 央行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2020年5月18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5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4,718.3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7,346.2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2,404.3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市场回顾及观点 可转债市场回顾 5月18日转债市场,平价指数收于86.75点,下跌0.12%,转债指数收于113.73点,下跌0.75%。252支上市可交易转债,除辉丰转债停牌外,30支上涨,221支下跌。其中,新莱转债(10.67%)、久吾转债(6.37%)和天康转债(4.80%)领涨,泰晶转债(-7.01%)、特发转债(-6.69%)和深南转债(-6.21%)领跌。250支可转债正股,除森特股份(行情603098,诊股)、川投能源(行情600674,诊股)、中国核电(行情601985,诊股)、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凯龙股份(行情002783,诊股)、中化岩土(行情002542,诊股)、江阴银行(行情002807,诊股)、凯发电气(行情300407,诊股)、海印股份(行情000861,诊股)、内蒙华电(行情600863,诊股)和凌钢股份(行情600231,诊股)横盘外,95支上涨,144支下跌。其中众兴菌业(行情002772,诊股)(10.04%)、久吾高科(行情300631,诊股)(10.02%)和新莱应材(行情300260,诊股)(10.01%)领涨,深南电路(行情002916,诊股)(-7.35%)、长信科技(行情300088,诊股)(-6.70%)和聚飞光电(行情300303,诊股)(-6.40%)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近一周以来转债市场遭遇了较大的挑战,总体表现较差。一方面正股市场表现疲软,转债相关行业并不属于近期市场表现较好的板块,另一方面,转债溢价率也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压缩,股性估值再次回归到20%阈值以内。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周绝对价格较低的标的变现明显弱于高价标的,我们用绝对价格105/110/115元三档阈值来区分高价与低价个券(同时控制规模),均发现低价标的的表现更差。低价标的作为债性个券的代表,其短期承压可能与近期的无风险利率回升有关。但从本源来讲,如此明显的回撤与投资者情绪关联可能更大。除去市场利率,低价标的估值的支撑主要来自波动率的预期以及条款博弈,其中波动率占据主要位置。而近期转债市场炒作已经明显降温,同时风险资产上行压力明显,投资者情绪开始退坡,成为此次低价券调整的导火索。资金流出可能并非低价标的回撤的主因,转债市场4月惊喜过后获利了结应该主要存在于高价标的之中而非低价标的。 从策略上,我们一直以来并不推崇低价策略,单纯的博弈波动难以把握,也不是转债市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长远看正股表现才是转债盈利的核心源头,把握好正股与转债的效率区别是转债市场超额收益的重点。特别的是多数低价标的溢价率水平同样高企,我们一直强调转债策略要看重效率,估值太高是效率不足的典型。总而言之低价券策略更适合短期博弈,而非长期价值。 从低价券的调整衍生到近期转债市场的策略,在惊喜与效率两大关键词的框架下,总体思路上我们建议投资者更关注市场的价值因子而非博弈策略。短期市场情绪偏弱,但是随着市场的回落,也拉开了诸多标的未来获利的空间,策略层面可以随着价格回落在价值标的中间更有可为。 总体结构上依旧从顺周期与逆周期的两大视角着手。顺周期板块正处于收获的时间段,逆周期板块则正是参与的机会窗口。顺周期中建议以优质消费白马为底仓,更关注硬科技相关的方向,逆周期思路下我们仍旧关注需求侧中估值较低的基建方向,潜在供给扰动的上游周期方向,以及疫情冲击较重的服务领域。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东财转2、裕同转债、聚飞转债、福特转债、乐普转债、博特转债、希望转债、顾家转债、中天转债、至纯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顺丰转债、海大转债、天铁转债、新泉转债、博威转债、深南转债、高能转债、利德转债、仙鹤转债、索发转债。 风险因素 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5月15日,央行宣布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中标利率为2.95%,与4月持平。5月MLF利率为何保持不变?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经过2月以来的降准、大规模流动性注入以及多次调降政策利率之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下移,当前市场流动性已处于较高水平。今年5月初以来,DR007等利率已经处于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监管层已认为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短期内进一步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需求较低。 流动性充裕也是MLF操作缩量的原因。此前一日,5月14日有2000亿元MLF到期,央行当日未续作。不过,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总体来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增加了,而且利率下降了、期限延长了。“14日到期的2000亿元MLF利率为3.30%,而15日新操作的MLF中标利率为2.95%,且15日定向降准第二次落地释放出约2000亿元低成本资金,因此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也是下降的。”他表示。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央行依照惯例在月中开展MLF操作,但并未下调MLF利率,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定力和底气,背后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通畅。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降低贷款利率看,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82%,较2019年底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18年高点下降0.7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MLF利率和LPR的降幅。政策利率下降的效果放大传导至实体经济,LPR改革有效发挥了促进贷款利率下行的作用。 “相比海外央行,中国央行定力明显较强,底气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较好,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看点在于结构性工具。”解运亮说。 张旭进一步表示,如果市场对于政策利率有着持续调降的预期,是不理性的,也是央行极力避免让市场形成的。从历史经验来看,MLF中标利率不会逐月连续下降,而是给予其一定的政策观察期,待政策效果充分传导后再进行操作。例如,在2019年11月MLF中标利率下降后,下一次利率下降出现在2020年2月,此后是2020年4月MLF中标利率下行了20个基点,幅度较大,需进一步观察政策传导效果。 王青还表示,受宏观经济总需求不振、企业订单萎缩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未现大幅上升,也是制约货币边际宽松节奏的原因。 央行发布的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贷款审批指数环比快速上升14.1个百分点至64.7%,已明显高于2009年二季度的上一个高点水平(57.2%)。这意味着当前信贷环境已明显改善。但一季度贷款需求指数环比仅上升0.7个百分点至66.0%,比2009年二季度要低17.7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不仅远低于历史高点,环比上个季度也下降了1个百分点。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配合,货币宽松易于引发金融空转套利抬头,甚至引起房地产泡沫快速膨胀。”王青预计,后续宏观政策会着重发力拉动消费和投资,带动企业贷款需求明显上升,从而充分发挥现有灵活货币政策在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方面的潜力。这也将是未来可能出台的一揽子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点。除此之外,内外部均衡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汇率因素可能是制约当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调整的因素之一。近期美元指数重新站上100上方,受此影响,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 3月以来,央行基本没有进行过逆回购操作,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市场的疑惑。张旭表示,逆回购鲜有操作这个表象是由当前流动性投放的特点所决定的。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投放主要依靠于降准、定向降准以及MLF,这类工具已经可以使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充裕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逆回购操作的意义,一是熨平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短期波动,二是在有突发事件时进行逆回购操作并引导调整中标利率。3月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的波动较小,并没有投放逆回购资金熨平波动的客观必要,因此人民银行仅于3月30日进行了一次“利率引导”式的逆回购操作。在5月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到新LPR报价以MLF利率为主要参考,王青预计,5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保持不动的概率较大。“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央行引导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适度让利,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1年期LPR报价小幅下调的可能性。”他表示。
□ 经过2月份以来的持续“降息”、降准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下移,当前市场流动性已处于较高水平,央行也在近期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 □ 此轮政策刺激的关键应在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受益范围更大,可以直接惠及中小微企业和家庭,针对性更强,货币政策更多起到补充、配合的作用。 继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未对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开展续作后,15日,央行按惯例开展每月新作MLF,并维持2.95%的利率不变,相关操作超出市场预期。 当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这一政策利率,MLF利率下调会带动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这引发市场对于“降息”的更大期待。 MLF利率为何保持不变?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首先,经过2月份以来的持续“降息”、降准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下移,当前市场流动性已处于较高水平,央行也在近期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已认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短期内进一步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需求较低。 数据显示,5月15日,上海银行(行情601229,诊股)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报0.8640%,7天期报1.6570%,14天期报1.2590%,1个月期报1.30%。虽较13日的低点有所上行,但仍处于历史低位。 其次,央行发布的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贷款审批指数环比快速上升14.1个百分点至64.7%,已明显高于2009年二季度的上一个高点水平(57.2%)。这意味着当前信贷环境已明显改善。但一季度贷款需求指数环比仅上升0.7个百分点至66.0%,比2009年二季度要低17.7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不仅远低于历史高点,环比上个季度也下降了1个百分点。 “这表明,主要受宏观经济总需求不振、企业订单萎缩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并未随着信贷环境改善而同步上升。由此,当前宏观政策的侧重点或是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拉动消费和投资,带动企业贷款需求明显上升,从而充分发挥现有货币政策在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方面的潜力。”王青说。 本月还会“降息”吗?王青认为,考虑到LPR报价以MLF利率为主要参考,因此5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保持不动的概率较大。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央行引导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适度让利,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1年期LPR报价小幅下调的可能性。 “短期央行调降利率概率偏低,主要是国内市场流动性充裕与信贷环境宽松,经济活动逐步回暖,短期降息并不迫切,尤其避免降息对楼市、汇率稳定预期构成干扰。”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但逆周期调节仍有望进一步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托底经济。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6月底之前还有一轮“降息”,逆回购、MLF、LPR,甚至存款基准利率也有可能进一步下行。不过,此轮政策刺激的关键应在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受益范围更大,可以直接惠及中小微企业和家庭,针对性更强,货币政策更多起到补充、配合的作用。 王青判断,未来着眼于稳住就业大局、提振经济增长动能,6月之后央行“降息”节奏有可能适度加快,年内MLF利率还有下行空间。这将带动当前已处低位的一般贷款利率再下降,进而激发企业贷款需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在“房住不炒”原则下,房贷利率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小。(记者 姚进)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上周,MLF是否续做、续做是否及预期等话题均引发了多次债市震荡,两度“V”型反转让债市波动放大。 5月14日,2000亿元一年期MLF到期,出乎市场意料的是,央行并未选择当日续做。这引发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可能从紧的担忧。当日上午债市急速下跌,十年期国债190015收益率一度上升至2.72%,本轮调整以来收益率首度站上2.7%。当天下午,债市上演“V”型反转。十年期国债190015收益率收复失地,最终较上一交易日下行一个基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表示,从今年情况看,每个月的15日已经成为了MLF操作的固定日期,央行似乎有意把MLF操作都放在这一天,未来可能会继续保持这个传统。 可市场未曾预计到的是,即便隔日MLF如期续做,债市依旧波动较大,上周五再度上演“V”型反转大戏。 15日,央行选择续做MLF,规模1000亿元,中标利率2.95%保持不变。同时,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和仅在省内经营的城商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2000亿元。 多家机构认为,预期中的降准以及MLF缩量和价格未变,市场天平渐渐有利于空头。所以债市会再度上演了上午大跌、午后V型反转的走势。 在连续两日交易日中,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2009成交迅速放大,并在上周五创出成交历史新高,达到7.7万手。 “国债期货上周末两度金针探底,成交陡增,都显示市场分歧较大。”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 4月长端利率逼空式下行,一度带给市场“债券牛市2.0”的幻觉。然而短短一周内,债市走势却切换至急跌模式,市场中“拐点论”开始发酵。 国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上周波动加大的一个原因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近期缺位,逆回购长期停滞,导致市场心态发生微妙变化。在“多杀多”的踩踏之下,甚至导致利率脱离资金面定价。在他看来,市场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理解存在偏差——货币政策并未动,但市场的“心”在动。 数据显示,4月中旬以来,央行持续暂停公开市场业务,截至5月14日,近1个月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已超过5000亿元,创下了2019年以来的逆回购最长“空窗”纪录。 覃汉认为,从历史数据看,央行往往比市场想象得更有前瞻性。对货币政策“拐点”的判断,本质上只是市场一厢情愿。目前,市场应该更关注一个事实:近期隔夜资金利率仍维持在1%以下,利率互换(IRS)并未如同现券那样波动。 李奇霖认为,MLF政策利率的调降与否,直接表明了央行对当前货币政策宽松程度的态度,决定了市场对货币宽松的预期是否能够得到兑现。如今,经济恢复回升是大趋势,如果MLF利率在下个月还没调整,市场宽松的预期没有兑现,市场会对资金利率中枢能否进一步下行更加怀疑,对债券大规模供给的恐惧会更深。 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债市牛市已经转入震荡期,而将要发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变得至关重要,债市目前或将从“单边牛市”转为“宽幅震荡市”。
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2020年一季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外贸易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主动作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并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突出位置,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以来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春节后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二是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再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经济恢复发展。三是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广运用,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四是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五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市场预期平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06,较上年末升值2.92%。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步入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多渠道做好预期引导工作。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持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之间的平衡。把握好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三方面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