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资本市场的双牛联动已经走了半年有余。 2021年会不会一直持续,我的观点是保持谨慎。 2020年的逻辑,照搬到2021年很可能是撞得鼻青脸肿。 1 1月7日晚,央行对过快升值的汇率出手了,发布《关于调整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 内文用红线已经标注了。 大白话说就是企业跨境人民币流动受限了,触发审慎监管的系数从1.25紧缩到了1。 这个系数你可以不用明白是啥,只需知道央行开了个十分重要的会,把3年没有变过的外汇跨境流动监管系数给调低了。 也就是说以前触发央行严监管铁拳的门槛变低了。 而且从央行会议的通告来看,2021年央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开始变得不那么积极,说白了,高层开始担心人民币升值过快负面影响。 截至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多凶猛? 看一下离岸人民币汇率: 从2020年5月28日“中美夏威夷会议”之后,人民币汇率就从7.19强势升值到最近几天的6.43,升值幅度近12%。 说实话这是一个锋利的刀,弄不好对我们有大害。 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讲,本币升值无可厚非,这跟实力的提升也对等,但恰恰错在了“节奏”上。 5年升值50%和一年半升值50%是有根本区别的。 日本当年就是短短一两年升值超过50%,压得刚刚有一点苗头的信息产业直接被旱死在地里,因为本币的升值就是对国际市场整体涨价,想象一下你的产品面向全球上涨50%,这简直就是找死。 日本失去的30年,无非两把大刀:本币的升值之刀和国内楼市股市泡沫的被外资刺破。 这两个炸弹,短时间内升值炸得四肢不能自理,内部资本投机泡沫的炸弹,可以炸得国家五脏六腑稀巴烂。 伤到了骨子里,最后的命运几乎已经是名牌。 日本的前车之鉴,不重视的国家必定没有好下场。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改革的逻辑几乎都是名牌,对内不能产生伤及“内脏”的泡沫炸弹,有也要稳住,对外,升值是必然,但升值的节奏一定是央妈外汇管理局能够把控的。 既要,又要,钢丝绳上的表演,大家一定要理解到。 2 继续深挖,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么多年的改革主线。 为什么“稳楼市”的战略定力如此之强?疫情这么大的灾难,我们经济面临如此大的下行风险,最终都没有把楼市拿出来用一下。 很多重大的改革早已设定好了原则和红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已经有了非常非常明确的安排。 还记得郭树清主席在十九大之后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会议上的讲话吗? “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靠投资投机房地产来理财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会发现,其实都很不划算。” 如果还是不理咱们再看看2021年郭书记的话:房地产是中国金融风险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再看看2021年初各方对楼市的态度,央行对商业银行涉房贷款进行集中监管,防止政策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对于房地产企业债务杠杆“三条红线”进一步扩容,并设置了2023年最后完成的期限;再到最近住建部对楼市的态度,以及广州,深圳,杭州,郑州一系列新调控举措,2020年关于楼市调控的政策489次,2021年大概率不会少。 操盘手一手握着土地,一手管着金融货币,很多人说“楼市永远涨”,任何调控都是无用功。 真的是这样吗? 告诉各位,调控一直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中国)。 那么对于未来的房价,稳依然是主线,对于手里有房票的年轻人还是相对有好的,因为你还可以慢慢的挑一挑,还没有在大城市有一套自己房的朋友,可以趁着这么友好的窗口期,抓紧时间上车。 对于投资的朋友来讲,要做好未来2-3年楼市依然滞涨的现实,买了之后就拿在手里,要有心理准备。 3 对于股市来讲,央行2021年对于升值的调节,一定会传染到资本市场,如果年初上证迫不及待涨了一波,那接下来更可能的是长达半年以上的震荡,中枢会比2020年上移。 上证3500点之后该怎么走? 中期目标是4000点的压力位,短期出现回头杀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总体上目前为了长远的生存,不应过于激进。 尤其禁止追高!!! 有人说能不能买白酒?也有人说能不能买5G、芯片、新能源车? 食品饮料、白酒板块均已达到历史高位,食品饮料板块整体估值已经50倍,白酒板块估值55倍,5G、芯片、新能源车把未来10年的估值都涨了,你还想让他们怎么样? 对于股指能否继续向上的冲刺,核心关键点已经不在场子内,而在场子以外了,需要中国经济大池子里孵化出更多新的独角兽,它们进场之后,可能才会推动中国股市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有些人说,只要水多,现有的选手继续涨就能带动一大波牛市。 水确实很灵,但有没有想过衙门废了半天搞好资本市场,就是为了一帮老臣瞎胡玩一场吗? 非也。 中国资本市场的野心不止于此……
金融治理能力正在跟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往前方看,不要成为那片无辜的雪花。 李宇嘉 元旦假期,朋友圈里的“深圳女孩”火了。深圳已是中国第一富强城市了,按理说对金钱的渴望没有那么强才对,为啥深圳女孩张口闭口就是“房子”呢?简单说,房子太贵了,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收益太诱人了。对深圳来说,楼市在话题的榜首还会呆些日子,但就全国而言,微观细节已折射出楼市的大趋势。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心数据,2020年9月底,居民部门杠杆率首次超过60%,达到61.4%,同期上升6.3个百分点;实体部门杠杆率达到270.1%,同期上升24.1个百分点。但贝壳数据显示,去年很多省会城市,甚至国家中心城市,二手房价在下跌。自2017年10月,北京二手房价连跌了31个月。说明什么?过去那种货币超发、房价普涨的局面不再出现了。 这是第一次。还有,现在房子很难卖,新盘“日光”已绝迹(除了价格倒挂的),这也是第一次。当下,开发商卖房全靠中介和媒体渠道。有人说,未来能带来客流的平台,要比开发商赚钱多了。某中介告诉我,现在的营销方案,必须要有高大上的区域规划,必须要有学位或地铁加持,有的没的都得往上靠,甭管什么时候落地,目的就是给客户营造增值前景。 否则,此盘非遇冷不可。另外,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而租金却在下跌,这种背离也是第一次。这预示着,实体经济不支持房价上涨,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收入不支持房价上涨,房价向均值回归也是必然的。可能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比如上面讲的深圳的女生,或许上海女生、杭州女生,也不这么认为。我们经常说,时间是站在趋势这边的,盯着浪花却忽视了长河的流向。 对于房地产来说,长效机制就是趋势的这条长河,不要低估政府治理楼市的智慧与韧性。很多人没有感受到趋势,只是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采取了“慢变量”驱动趋势的手法,发力于无形之中、渐次加力。就拿资金面来说,过去,为了鼓励住房消费,长达20多年,按揭利率低于实体利率,但趋势在今年反转了,按揭贷款利率开始高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彰显了政策的态度。 元旦前一天,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对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启动“五档比例”控制,大型银行二者占比分别不高于40%和32.5%,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行最高上限比例依次更低。继2020年8月对房企融资启动“三道红线”管控后,现在又对银行启动“五档比例”控制,房贷供需两端双双挤压,控制资金流向地产的比例,房贷利率大概率是要走高的。 说明了什么呢?不再依赖地产了,不再支持楼市高增长了,大家要看到这个趋势。过去,资产价格上涨快、思维节奏也很快,深陷“快”的世界里,多数人不自觉地“活在当下”,趋势有意无意地被撇开了。但是,谁也改变不了趋势,更不能与趋势为敌。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历史中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溅到一个人脸上,那就是泰山压顶或大坝崩塌。 体察我国的楼市,与发生泡沫危机的日本一样,长期为动物精神充斥,宗教般地笃信房产投资是“日不落”的安全垫,潮水般的投资情绪将风险冲淡。郭树清主席不久前在文章中,特别提到“金融能力”这个词,言指风起青萍之末时,有风险识别和判断,提前铺设预案。 日本国家治理先进,仍无法避免危机,陷入至今不可拔的“债务-通缩”螺旋。调控绝非一个部门之举,全国上下要一盘棋,匹夫有责。历史关键节点上,要守护14亿人财富,又要风险软着陆。金融治理能力正在跟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往前方看,不要成为那片无辜的雪花。
《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用在2020年的广州楼市,就非常恰当。 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本以为广州楼市也会十分低迷,但没想到的是,2020年度广州一手住宅网签成交达100905套,同比上升27%,2010年至今,成交量仅次于火爆的2016年的128352套,排名第二,居然成功逆风翻盘! 广州楼市打赢这场翻身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广州楼市“逆势上扬”的背后,与人才购房政策进一步优化、土拍市场活跃、房企在压力之下扎推供货以及买家需求积压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下面请了解更详细的解读。 人才购房政策优化 买家积极入市 房屋限购,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一线城市,限购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打压了炒房团,又对一些想尽快买房定居的精英人群造成了阻碍。 而2020年广州五区——黄埔、南沙、花都、番禺、白云皆相继放宽了人才购房政策,符合条件者,还可申请住房补贴。这让更多想长期定居广州的来穗人员有了早日买房的机会。 因此,在广州购房,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 1、入户广州,获得广州户口 2、没有广州户口,缴纳五年社保 3、有人才购房指标,可在指定区域购房 而且,随着国内疫情进入稳定期,观望情绪有所下降,之前积压的购房需求迅速得到释放,买家入市态度踊跃,也是重要的买方因素。越秀、黄埔、南沙、花都、番禺五区也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房企供货量充足 土拍活跃带热度 除成交创近4年新高外,供应猛增亦是2020年新房市场的一大亮点,累计供应113740套单位,同比增加50%;累计供应1175.1万m²,同比增加46%,为近6年新高。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受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开发商冲刺年终任务压力不轻,因此“复工复产”后大部分开发商均加快项目开发-销售进度;此外,高层于8月下旬明确开发商融资的“三条红线”,也刺激部分“越线”企业加快推货回款。 此外,土地市场的活跃,也带动了楼市的热度,增强了楼市的信心。据克而瑞统计,2020年广州共计出让146宗经营性用地(其中包括85宗住宅用地,61宗商用用地),同比增长62.22%;共计吸金超2465亿元,同比上涨46.63%;总成交建面达2119.98万平,同比增长34.21%。 与去年相比,今年广州土拍成交总价、成交总建、成交幅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部分区域更是表现优异,其中,“东大仓”增城在区域土地出让数量方面,总计出让26宗地块,排名全市第一;黄埔以23宗地块的成交,排名第二;白云成功出让21宗地块,排名第三。 南沙,同样有精彩表现。今年广州出现了三宗摇号地块,均位于南沙,分别是南沙湾2020NJY-9地块、横沥岛2020NJY-10地块和南沙湾2020NJY-16地块。 总量雄踞一线城市之首 2021高位成交趋势延续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州楼市一直以来容易被忽视,主要是增幅不大,话题也不多。 但这一次广州楼市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2020年1-11月广州累计成交914.6万㎡一手单位,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总量之首,同时保持较高增速。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顶层设计已落地,中央支持政策多,产业发展成熟,人口吸引力强,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加之前几年区域整体市场持续低幅调整,市场需求存在部分压制,在区域协调发展利好持续显现的背景下,市场回升动力强。 届时,预计更加积极的人才落户购房政策将会落地;如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七区大专入户”方案,以及最新实行的“双一流”本科零门槛入户,将使更多买家获得“房票”,直接带动成交。 另一方面,疫情持续影响国内外各类投资稳定性,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则相对稳定,尤其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物业具有较强保值功能,这将吸引更多买家购房,作为资产保值的途径。 在此环境引导下,预计2021年新房成交将在2020年基础上,将出现10%左右增幅。 其中,增城、南沙、黄埔三区或占全市新货总量六成,此外,2020年缺货严重的荔湾、海珠、天河有望在来年得到一定补充。 外围扛大旗中心稳步走 1月19盘首战,全年预计31盘入市 2021年到来,又将开启新一轮的楼市角逐,谁能成功攻城略地,抢下广州这块大蛋糕? 据悉,2021年广州预计将有31个项目抢入市场,一场大战蓄势待发,牛年有望迎来牛市。 但从统计资料不难看出,外围区域板块黄埔、增城、南沙、从化、花都总体弹药充足,合计共有20个项目,推盘甚多,已超过中心区域近1倍,成为推动广州楼市的主力军。而番禺、越秀则暂无新货,在幕后做啦啦队。 除此之外,珠光海珠沥滘旧改14号地块项目、保利白云湖东侧地块项目、龙光江夏村地块及景业金科中心坑贝项目等新拿地块,暂未发布正式案名,但也有望在2021年推出,加入战场,带给购房者更多选择。 据统计,在2021年1月,广州楼市共有19个项目打响首战,抢先推出合计超过3907套房源。 早起的鸟儿有没有虫吃不知道,但众多项目推新,确实给2021年的广州楼市开了一个热闹的好头,广州人最讲究“食住嗰势上”,相信新的一年里开发商必定能有所斩获,购房者也可以在更多的选择中买到顺心如意的好房子!
文|凯风 岁末年初,重锤陡然落下。 01 近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房贷设置了“两道红线”: 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占比”, 大型银行不得超过40%,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7.5%,小型银行不得超过22.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7.2%,村镇银行不得超过12.5%。 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 大型银行不得超过32.5%,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0%,小型银行不得超过17.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2.5%,村镇银行不得超过7.5%。 这可视为针对房贷的“两道红线”,与去年针对房企的“三道红线”,共同构筑中国楼市调控的信贷防火墙。 02 房贷“两道红线”,影响几何? 其一,房地产信贷总盘子变小,2021年楼市必然承压,但冲击不会太大。 据安信证券数据,在35家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10家踩中红线,其中不乏建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大中型银行。 为避免冲击,两道红线存在2-4年的过渡期。 机构估计,受此影响,预计2021年将减少个人4000亿左右,按照50%首付规模来看,最高可能 拖累商品房销售7000亿-8000亿 。 这还是高估情形。要知道,2019年,全国房地产销售总额高达16万亿。相比而言,影响不宜夸大,但传达出的信号却不容忽视,楼市承压在所难免。 其二,房贷利率短期有可能上行,中长期仍旧是下降趋势。 房贷三道红线,对房贷利率的影响要一分为二来看。 从短期来看,由于信贷受到限制,房贷利率可能会回升。一些触及红线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房贷利率将会出现一定回升。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利率仍旧是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资本边际收益率走低不无关系。 其三,大中小城市的房贷利率,将会变得更为悬殊。 信贷是个大盘子,房地产是其中重要一环。涉房贷款一旦被限制,势必影响整个市场的信贷资金配置,基于风险考量,银行将会将有限的信贷更多投放在楼市风险较低的城市。 一般而言,大城市由于银行众多、楼市风险较小,房贷利率一般较低;中小城市由于信贷资源不够丰富、楼市风险较大,房贷利率一般过高。(参阅《2021年开始,房贷利率要变了》) 随着房贷两道红线落地,这种悬殊还会进一步拉大。 03 中国楼市,已经有了“五道红线”。 房贷“两道红线”,针对的是银行和购房者 ,旨在收紧消费者购房的银根,遏制居民加杠杆的浪潮,防止银行出现金融风险。 2020年末,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60%,相比2008年的18%,翻了3倍多。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正在赶超发达国家;而增速之快,则位居世界前列。 显然,稳杠杆,或者说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房企融资“三道红线”,针对的是房企。 只要负债过高,一律限制新增融资。这一政策,旨在刹住开发商疯狂加杠杆的惯性,防止出现“大而不能到”的局面。 随着房企“三道红线”落地,一众以高负债、高杠杆著称的房企,被套上了紧箍咒,不得不走向降负债之路。 地产“三道红线”+“两道红线”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楼市调控的转向。 过去的楼市调控,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作为四大基本盘。随着地方各种试探性松绑不断,这些举措在市场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 如今楼市调控,开始直接针对房企、银行和购房者。限制房企融资,限制房贷额度,限制银行信贷,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 信贷是楼市的“七寸”。一旦失去信贷支持,高房价将成无源之水。 这些举措,无疑正在逐步触及高房价的根源。 04 “三道红线”+“两道红线”为何接连落地?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文章是最好的诠释: 上世纪以来,世界上130多次金融危机中,100多次与房地产有关。目前,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 可以说,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可见,有些话不只是讲讲而已。
江苏苏州是我国GDP前十大城市之一,素有“最强地级市”之称。今年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楼市都保持了一定热度,但苏州却传出房价下跌的消息。今年苏州房价到底如何?成交情况怎么样? 苏州:二手房价格逐月微跌成交明显萎缩 在苏州老城区,由于建筑物限高,附近都是房龄较老的住宅,记者走访附近居民和多家房产中介了解到,今年二手房无论挂牌价还是成交价都有所下跌。 江苏苏州姑苏区房产中介: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价格比刚复工回来时便宜。比如装修良好的某小区的房子,春天的时候能卖到每平方米两万五六,现在卖每平方米两万三四。 记者又来到苏州东环,附近房产中介同样表示今年有不少二手房价格出现下跌。 江苏苏州吴中区房产中介:它是属于东环,这个小区目前有房子房东降价较多,因为这边没有带学区,都是自己住的,之前成交价格基本为每平米29000左右,现在降到每平米27000左右。 房产中介表示,热门学区房的价格依然在涨,但非学区房,包括姑苏区、吴中区、工业园区等区域的房子都有不同程度下跌。价格方面,根据链家数据,今年苏州二手房挂牌价格呈现逐月微跌的情况,从2月份的近28000元跌落至11月的24000多元。而成交方面,苏州楼市今年二手房成交量更是冷清了许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2020年11月份显示,成交套数是5965套,也就是5000来套的水平。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来,2019年是一个高位,那时接近于13000套。2020年这个量相比去年高峰点差不多少了一半。 苏州:供大于求新楼盘销售清淡 事实上,2019年,苏州楼市是非常火爆的,热度一度位居全国前列。而今年,不仅二手房,新房销售也同样遇冷。 在苏州相城区的一个新楼盘,售楼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可以享受不少优惠政策,比如首付分期,也就是首付款也可以分期进行支付,此外还可以享受一口价优惠。 江苏苏州某新楼盘置业顾问:一口价比备案价便宜将近40多万。只有这段时间是这样。说句实在话,之前客户买比现在贵了接近20多万,因为之前没有过这种一口价。 记者了解到,最近苏州一些新楼盘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优惠,市场人士表示,年底开发商为了冲业绩进行打折促销属于正常情况,但今年新房打折力度更大,特价房、一口价、免费物业等变相降价也不在少数。此外,和许多城市一样,苏州部分板块同样存在二手房价格倒挂的现象。 根据研究机构数据,苏州今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6294元每平方米,新房供应量为86851套,而成交套数仅为64649套。8万多套的供应和6万多套的成交,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今年长三角多个城市的楼市政策处于收紧状态,也就是市场热度较高,例如杭州、宁波、徐州等,分析人士指出,苏州楼市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019年涨幅较多,今年出现回调。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这是一个市场周期调整,是很正常的现象。苏州此前确实经历过一波炒房,一波市场交易比较热的现象,但是2019年到现在,市场肯定是有所透支的,所以出现降温也是客观的。
江苏苏州是我国GDP前十大城市之一,素有“最强地级市”之称。今年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楼市都保持了一定热度,但苏州却传出房价下跌的消息。今年苏州房价到底如何?成交情况怎么样? 苏州:二手房价格逐月微跌 成交明显萎缩 在苏州老城区,由于建筑物限高,附近都是房龄较老的住宅,记者走访附近居民和多家房产中介了解到,今年二手房无论挂牌价还是成交价都有所下跌。 江苏苏州姑苏区房产中介: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价格比刚复工回来时便宜。比如装修良好的某小区的房子,春天的时候能卖到每平方米两万五六,现在卖每平方米两万三四。 记者又来到苏州东环,附近房产中介同样表示今年有不少二手房价格出现下跌。 江苏苏州吴中区房产中介:它是属于东环,这个小区目前有房子房东降价较多,因为这边没有带学区,都是自己住的,之前成交价格基本为每平米29000左右,现在降到每平米27000左右。 房产中介表示,热门学区房的价格依然在涨,但非学区房,包括姑苏区、吴中区、工业园区等区域的房子都有不同程度下跌。价格方面,根据链家数据,今年苏州二手房挂牌价格呈现逐月微跌的情况,从2月份的近28000元跌落至11月的24000多元。而成交方面,苏州楼市今年二手房成交量更是冷清了许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 严跃进:2020年11月份显示,成交套数是5965套,也就是5000来套的水平。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来,2019年是一个高位,那时接近于13000套。2020年这个量相比去年高峰点差不多少了一半。 苏州:供大于求 新楼盘销售清淡 事实上,2019年,苏州楼市是非常火爆的,热度一度位居全国前列。而今年,不仅二手房,新房销售也同样遇冷。 在苏州相城区的一个新楼盘,售楼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可以享受不少优惠政策,比如首付分期,也就是首付款也可以分期进行支付,此外还可以享受一口价优惠。 江苏苏州某新楼盘置业顾问:一口价比备案价便宜将近40多万。只有这段时间是这样。说句实在话,之前客户买比现在贵了接近20多万,因为之前没有过这种一口价。 记者了解到,最近苏州一些新楼盘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优惠,市场人士表示,年底开发商为了冲业绩进行打折促销属于正常情况,但今年新房打折力度更大,特价房、一口价、免费物业等变相降价也不在少数。此外,和许多城市一样,苏州部分板块同样存在二手房价格倒挂的现象。 根据研究机构数据,苏州今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6294元每平方米,新房供应量为86851套,而成交套数仅为64649套。8万多套的供应和6万多套的成交,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今年长三角多个城市的楼市政策处于收紧状态,也就是市场热度较高,例如杭州、宁波、徐州等,分析人士指出,苏州楼市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019年涨幅较多,今年出现回调。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 严跃进:这是一个市场周期调整,是很正常的现象。苏州此前确实经历过一波炒房,一波市场交易比较热的现象,但是2019年到现在,市场肯定是有所透支的,所以出现降温也是客观的。
01 限购退出 年底了,展望一下2021年。 近期,几个城市的主管部门咨询,是不是2021年住房限购要退出了?因为,近期国家部署2021年的经济工作时,在“扩大内需”方面,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谈到限制消费,一个是限制购车消费,比如摇号、限制异地上牌、过户,另一个就是住房限购了。 2014年,当时在贯彻高层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指示时,也提出要退出行政干预。我记得,2014年下半年开始,除了4个一线城市和三亚,全国43个限购城市全部退出限购。紧接着,2015-2018年楼市迎来了史上最火行情。抄底使然,大家特别关注限购动向。 我问了这几个主管部门,你们是怎么看的?他们很坦白地说,我们希望能够放开住房限购,因为本地住房消费升级特别快、改善性需求量也大,有的家庭希望买第三套,但现在的政策不允许。 可见,很多地方政府还是希望限购能松绑,激活当下的楼市,甚至再来一波上涨行情。 02 有的城市,限购不得不退出 但我个人认为,今非昔比、物是人非。 首先,当下不可能赤裸裸地松绑限购了。因为,房住不炒、“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是谁也不能触碰的顶层红线。即便楼市确实下行明显,退出限购或许能托一托底,毕竟稳定压倒一切,但退出这个举动,依然传达的是“短期刺激”的信号,也违背了房住不炒。 所以,即便2021年有的城市退出限购,也不会直接这样做,在楼市治理上太low。怎么操作呢?聪明一点儿的,就是往政策导向上靠。既然直接松绑吃相不好看,那就把松绑限购的私货,夹带在“吸引人口”、“招商引资”中,并给市场传达这样的信号,地产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比如,近期有传言称,天津要退出限购,“符合天津产业发展的外地职工,由企业统一申报,不用落户即可享受天津市民购房同等资格”。尽管官方辟谣了,但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来说,无风不起浪。多说一句,貌似是发改部门出面辟谣的。调控是住建的事,其他部门当然义正言辞了。 可见,如果能在地产与人口引入、产业和区域发展上,能把“限购不得不松绑”这事儿给圆了,压力会小很多,操作起来心理就不会犯难。特别是,如果楼市下行,很多地方蠢蠢欲动。 当下,楼市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演进。 下表是贝壳总结的2020年房价跌幅较大的TOP10城市,很多热点二三线城市上榜。过去几年,棚改、去库存刺激,加上都市圈打造,楼市风生水起。但是,人口和企业引进、产业打造、公服配套、城市面貌等,这不是2-3年就能搞定的。说白了,一个城市不可能短短几年就脱胎换骨。 所以,当前期棚改和去库存等刺激政策退出后,今年的疫后纾困政策也开始退出,而源源不断的新房供应开始压顶,二手房挂牌量也开始暴增,房价就从最反映交易情绪的二手房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所以,不管愿不愿意,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估计2021年部分城市的限购政策要退出。 03 大家一定要相信,趋势的力量 不过,千万不能高估限购退出的效果。近期,某都市圈热点城市,将外围区域限购进一步松绑,非户籍可以买两套。但效果怎么样呢?很一般,市场并未明显回升。 其实,这几年“抢人大战”将入户门槛不断降低,变相突破了限购。即便不入户,持有形形色色的人才卡,有的地区也睁眼闭眼。 近日,在大湾区某城市调研,发现有些区域外地购房客户占到60%以上的份额。我反问到,不是有限购吗?在座的开发商或支支吾吾,或诡异地笑,你懂的! 可见,但凡楼市平稳或下行,限购需要提交的材料要求就松了很多。但是,我们发现,即便限购松了,但房价并没有大涨。 很重要的原因是,进入楼市的资金明显被控制了。也就是说,光松绑限购还不行,还得杠杆这个神器。今年上半年纾困疫情,杠杆率上升了,但流向楼市的资金增速下行。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权威期刊撰文指出,房地产贷款增速三年下降12个百分点,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 据珊瑚数据监测,今年,深圳、东莞、宁波、上海等少数城市房价上涨,但掩盖不了大部分城市房价比较稳定,甚至下行的趋势。其实,只要资金端能控得住,房价就不会大涨。当前,各大城市的房价已在历史最高位,当上涨幅度小了,谁都担心买了不划算、覆盖不了成本,或者砸在手里。 近期,不断有朋友咨询我,手上的房子卖不掉,之前还有买家咨询,现在看房的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现在,除了京沪深,各个城市都不缺房子,不但新房继续扎堆儿,前几年楼市繁荣,加上2-3年的限售开始到期,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都创新高了,二手房的消化周期都在80个月以上。 当下,在多数城市,入户几年的人口、有钱的人等,在地产上基本高配了,再增加地产配置的意愿降低了。没房的,买房意愿强烈的,就是那些刚入户的、外来的人口。 04 贸然冲进去,要站一生岗了 所以,除了京沪深,少数热点城市的核心区,还具有限购的必要性外,其他的都可能要退出了。对于购房者来说,但凡哪个城市要取消限购,我个人觉得,不要贸然冲进去,即便短期楼市企稳回升,2-3年后下跌是必然的事情。 因为,限购退出,其实就是为了启动新一轮去库存。问题是,上一轮去库存,是“从上到下”推,有强力杠杆支持才实现的,未来呢? 近期,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在住房方面,国家多个重要的会议和文件,都在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发展住房保障和长租房市场。在促进“内循环”、打造消费增长极、塑造新动能的新时期,谁抓住了机会,谁就在新发展格局上占得先机。所以,这就是为何,国家强调大力发展住房保障和长租房。 其实,这也是国家也在各地“出招”,告诉你城市和楼市的未来在哪? 谁的保障房和长租房做的好,谁就能集聚更多的人口。哪个城市的楼市表现好,不要看全国普涨时,它涨了多少,而要看全国回调期,它能不能撑得住。近些年,一线城市及杭州、西安、佛山、东莞、宁波等城市的楼市表现好,除了大环境外,关键是长期人口净流入,刚需底座不断夯实。 下表是2017-2020年房价上涨TOP10城市。当告别回升期,还留在这个榜单的,基本都是人口净流入、刚需底蕴厚的城市。2017-2018年,棚改货币化、去库存正酣,很多城市借此上位,如济南、天津、青岛。2020年,前期宽松政策退出,海量供应没了接盘侠,二手房价就开始下跌了。 2021年,形势更加明朗了。一方面,楼市一定不会有刺激政策。另一方面,疫情后的纾困政策开始退出。尽管强调货币和财政宽松“不急转弯”,但转弯是必然的,只是不要那么急。这意味着,社融和M2增速已经触顶回落,这是必然的,货币对楼市“去杠杆”也是必然的。 大家想想,今年疫情冲击那么大,纾困政策那么多,杠杆率提升了那么多,特别是居民杠杆率首次突破了60%。但是,居然还有很多核心城市的二手房价下跌。这与过去货币宽松,完全不是一回事。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信息很透明,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很聪明,资本也很聪明,谁也不愿意被收割。 2021年,没了货币这个助燃剂,今年借疫情窗口期获利的有些城市,楼市大概率要裸泳了。所以,即便有的区域限购退出,但不一定是好消息。 2015-2018年楼市普涨,转化到现在,就是海量二手房挂牌。同时,过去几年各个城市供地都非常多,新房供应也很多,如果没有接盘的,贸然进入者就会高位站岗了。 放在过去,站几年岗还能解套,未来想解套恐怕不行了。 05 未来是城市竞争的时代 所以,这就是为何,近期福州、石家庄、南昌、济南等热点二三线城市,祭出了零门槛落户的政策。 为何,贵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外围7个区将落户门槛降至大专;为何最牛地级市苏州,GDP排名全国第六,人口长期净流入,居然祭出“租房落户”政策。 因为,高瞻远瞩者,越发展越焦虑。 大家都在争抢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人口。取消限购,即便能将购买力刺激起来,但仍旧是投资客,手法娴熟的他们,知道怎么来坐庄、在哪里收割、如何轻松套现。他们会拉动房价上涨,并带来短期的楼市繁荣,但是,绝不会带来城市庞大的草根消费,不会夯实楼市的刚需底座。 看当下,很精致、很现实。房价上涨、一时挺爽,但再过2-3年、洗尽铅华,就会看到问题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外来人口、新增人口,他们会用脚投票。当他们买不起房、租不起房,甚至因房价上涨,拉动物价上涨,生活都不易时,他们会去到更友好、更亲民的城市。 也就是那些公租房、保障房、长租房发展好的城市,包容性强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仅能让他们体面地、安全地扎根下来,还能让他们的小孩入读公办学校,企业也会给他们缴社保和公积金。这样,后续的消费、住房发展就会更有基础。所以,各地方政府一定要摒弃传统思维。 当下,整个社会已进入存量时代。存量时代是什么意思呢?类似“抢凳子”游戏,抢不到的,就没地方坐了。 过去,增量时代,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没了,还有桑榆,还能给自己的失误买单。未来,人口到了隔壁城市,就不会到你这个城市,可谓东隅没了,桑榆也没了。 如果盘点一下“库存大、房价跌”的城市,很多是错失了上一轮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创意文化、高端制造等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结果是,产业新区搞了很多,但基本都是房地产。房地产发展的越快,内需和内生增长动力就越差,实体经济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逼仄了。 恶性后果的循环自此开启,人口开始外流,失去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整个城市会就此沉沦下去。而且,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想追上就难了,就像新兴产业创造的上一轮经济繁荣,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少数城市,讲究集聚效应,其他城市想追上就难了,或只能打下手了。 所以,未来是城市竞争的时代。与其在取消限购上花心思、短线思维,不如想想,怎么把外来人口留下来,怎么靠优质的公共服务,包容的大环境,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这样,内需的底座厚实了,未来楼市和经济都不会太差。所以,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一定要看清形势、抓住机会,不能拿旧思维看待当下楼市,不能在着迷于限购退出对短期楼市的利好了。 期待自上而下再来一次楼市的“去库存”,那是不可能的。都市圈新时代、存量资源时代,对经济也好、楼市也好,少数核心区域就是“基本盘”,这几个区域稳定住了,即便很多城市的经济和楼市很差,但经济和楼市就差不到哪去,几家倒闭,都不及一家开业。 所以,对地方政府来讲,贸然松绑限购,害人害己,未来将有一个更大的烂摊子等收拾,那就更被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