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期调控,有点儿意思 楼市调控的大幕已经拉下来了,“7.24座谈会”、“8.26会商”,被叫去的16个城市,该出调控政策的,都出了(两次都被叫去喝茶的成都,近期一定会有收紧政策的举动)。结合8个城市(深圳、杭州、南京、宁波、东莞、无锡、沈阳、常州)的楼市“新政”,笔者给大家总结一下。 其实,也没啥好总结的,因为这些年的楼市调控,“松久必紧”、“紧久必松”,这个简单的循环往复,并没有多大改变。即使强调“一城一策”的当下,各个城市的调控政策也并无多大的不同。 有哪些是相同的? 1.加大住宅用地供应(深圳、杭州、东莞等) 2.打击“假离婚”(深圳、南京、长沙、无锡等) 3.增值税免征期,从2年改为5年(深圳、沈阳、无锡等) 4. 提高二套首付成数(深圳、沈阳、无锡、常州等) 5.提高限售门槛(深圳、东莞、杭州、宁波、常州等) 6.热点楼盘向无房家庭倾斜(深圳、杭州、宁波等) 7.打击户籍炒房(深圳、杭州) 8.放松落户政策/吸引人才政策(所有城市) 还有一个共性,不得不讲,这些城市的调控,都是在被“敲打”以后,才不得不收紧政策。比如,7月初领导亲自督战,深圳才出了政策;再比如,8月28日6个城市被叫去喝了茶,然后才出了政策;还比如,有的城市一个月内出了好几次政策,第一次不痛不痒,第二次才严格起来了。 02 鼓励新房,不鼓励二手房 看了上述共性,有几个发现,一是很难与“一城一策”挂上钩,来来回回、林林总总还是那些政策,相互学习;二是“房住不炒”必须要响应(共性2、4和7)。这个没话说,写进了重要文件,关系到系统性风险和经济金融长治久安,不贯彻就是站位问题;三是“鼓励新房、不鼓励二手房”。 第三个发现,值得玩儿味。怎么理解?完成“房住不炒”的规定动作后,也要考虑地方的难处。共性3和5,也是此轮调控的亮点,明显鼓励持有、不鼓励二手房交易,而共性1、6、8明显鼓励新房交易。如此区别对待,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即每一个地方都希望加快供地、开发和卖房。 看来,土地财政,还得再飞一会儿。 但是,市场可能并不会按预设的路径运行。不久前,有一则消息把各地吓得够呛,就是海量二手房挂牌。截止2020年7月份,主要城市二手房挂牌量都创历史新高了,相比2019年初均翻了一倍左右。比如,近期火热的杭州,二手房挂牌量从去年初的6.5万套,攀升至12.1万套。 为何挂牌量暴增呢?主要是由于,2016年各地祭出限售政策,到现在多数城市限售房解禁了,挂牌量暴增。上一轮楼市回升(2015-2018),可谓是史上最疾风暴雨的,“去库存+棚改货币化+降准降息”的多重刺激下,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基本上都翻一倍,进场的很多是投资客。 这一时期,去杠杆、去产能、环保攻坚也在推进,笔者认识的一些做实业的,也将部分资金投入地产。但现在,房价涨幅趋缓,实体也不怎么景气,很多人把房子挂牌、出售,特别是加了杠杆的。另外,那一时期房价涨得快,很多人“跟风”买房,现在发现被套在里面了,也想出手。再说,各地都不缺房子,很多新房空在那里,有多套房的人看在眼里,慌在心里。 03 二手房有价无市 大家知道,新房市场是“政策市”,而二手房市场是充分竞争的。挂牌量不断攀升,二手房价格就会下跌。其实,今年上半年,除了深圳、上海外,大部分城市的二手房价格都在下跌。这样的话,对新房市场的冲击很大,连锁反应就是新房不好卖、或降价卖、开发商不拿地,这是最担心的。 其实,大家也应该发现了,现在各个城市,“日光盘”已成为历史了(抛开一个项目多次批预售的“假日光”)。去化率高、卖的好的楼盘,都是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的楼盘。出现这种情况,根本上在于,房子足够多了,哪个城市都不缺,过去那种疯狂抢房的现象,再也不会来了。 即便广州和深圳也不例外。上半年,深圳楼市比较火爆,但媒体推给你的,只是卖得好的明星楼盘。深圳卖得好的房子,也是一二手价格倒挂的。上半年,深圳新盘去化率不足40%,是不是有点大跌眼镜呢?现实就是这样的,大部分盘不好卖。上半年,广州新盘去化率只有32%。 这就要命了。 2019年,各地财政收入增幅、税收收入增幅,都降到历史最低了。而疫情之后,各地纾困经济、给中小微减税降费、搞新老基建、搞都市圈、搞轨道交通、吸引人才等,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同时,根据我与各地政府的接触,发现当下每个地方政府,对楼市的依赖,都是史无前例的。 不管是开发投资占固投的比重,还是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宽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或者税收收入占比,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每一个城市都在诉苦,楼市很重要,不能让它掉下去。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顶层设计,事实上给社会和市场发出一个信号,隐性担保。 怎么办呢? 收紧二手房交易门槛,增加二手房交易的摩擦性、交易成本,拉长交易周期,让二手房市场横盘起来、交易钝化。近期各地调控政策,不管是增值税免征期“2改5”,或筑起限售门槛,都是这个目的。这样,少数挂牌价低、税费低的“笋盘”,被快速吃掉,大部分二手房被迫持有。 现实中,中介宣传也好,救市导向也好,相互交流也好,大多数卖家认为,房价还会继续上涨,房子是抵御通胀的不二之选。因此,他们不愿意降价出售,导致交易钝化,“有价无市”,高位横盘,每个业主都在享受账面财富带来的美好感觉,挂牌“海量”也只有数字上的意义。 因为,业主一致的逻辑就是,“房价还会涨上去的,不能低价卖掉”,索性就继续挂在那里,或干脆撤回来。这几年,二手房交易周期明显拉长,普遍达到120-150天左右,没个一年半载,卖不出去。未来,由于限售再启、增值税免征期“2改5”,加上政策导向,交易周期会继续延长。 04 新房踩着二手房卖 一项资产,如果其交易周期不断延长,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交易摩擦极大,就会导致交易频率下降,资产表面价格会维持,但内在溢价会慢慢损耗掉。政策导向下,热点城市继续创造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场景,吸引购房者涌入新房市场,让新房热销,这个趋势还将延续很长时间。 本轮调控启动的同时,开发商融资监管新规(“三条红线”)也开始生效,2019年开启的新房市场“优惠促销、全渠道促销”的战略,将进一步发扬光大。过去,房产中介都在向客户推销二手住房,但现在,由于二手房交易周期太长、成本太高、政策也不待见,没有哪家大中介愿意卖二手房了。如果你想买房,在APP上找房也好,找中介也好,首先给你推荐新房。 同时,楼市政策的重心,也在想方设法把购房者吸引到新房市场,比如新区规划、轨道交通等利好宣传。特别是,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涌起的优质教育“集团化”,外围的楼盘也是“名校加持”。 再加上,新房税费成本低,购买力自然就被吸引到新房市场了。当然,城市中心区、成熟片区的二手房(特别是带学位的)也很抢手,价格还在上涨,但大多数区域二手房交易是钝化的。 结果是,少数区域二手房市场火爆,多数区域交易惨淡、“有价无市”,而若想成交,就必须拉长周期或降价。由于交易周期、交易成本和政策的限制,加上享受过前几轮楼市回升的好处,业主心气很高,市场上交易的少、高位横盘。表现在全市来看,二手房价格可能还在上涨。 当下的广州,就是这样的,越秀、黄埔、天河等热点区域,由于公共配套好、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二手房交易回升、价格上涨,形成良性循环。但其他区域(主要在外围),过去几年一直是新盘供应大户,现在挂牌量很大,但交易比较惨淡(比如增城、花都、从化和南沙)、价格横盘。 表现结果却是,全市的二手房价格涨了。再加上,自媒体、开发商要借“涨价”信号卖房,大家听到的,自然也是涨价一片。没涨价的、跌价的、成交差的,都不会被报道。但其实,自家的房子,可能跌价了。
编者按:疫情渐行渐远,楼市有序复苏,房住不炒与需求满足间的“平衡木”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新政接连出台,多地风向趋严,发展市场与打击炒房的“放与收”依然存在博弈;房企业绩承压,摩拳擦掌剑指回款,恒大七折大促吹响优惠“集结号”;民众渴望好房,但一桩桩因择房不慎引发的投诉维权又令他们难以抉择,踌躇不前……2020年,楼市的金九银十注定很不寻常,乐居买房将全程追踪报道,带你洞悉楼市真相,为你推荐真正好房。 8月最新数据显示,江门商品房成交量环比稳中略减(商品住房略增),连续四个月超去年月均水平,楼市回暖明显。 进入2020下半年,开发商营销动作频频,新品亮相、开盘加推、折扣优惠等,给楼市增添“热量”。接下来,江门将有超20新盘“扎堆”入市,“金九银十”江门楼市将火力全开。 那么,今年江门楼市的“金九银十”将成色如何?江门楼市态势是否会向好发展?金九银十是否是入市好时机?本次乐居对话江门美智地产市场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张镇兰,共同探讨“金九银十”江门楼市的行情及走向。张镇兰谈金九银十的江门楼市 江门乐居:您觉得江门楼市是否会持续向好发展? 张镇兰:今年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江门房地产市场可以说经历三个阶段:“寒冷”的一季度、“复苏”的二季度和“平稳”的三季度。 面对当前的市场,从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来看,房住不炒、维稳仍是主基调。从江门市场的走势也可看出,从第二季度复苏开始,无论是成交量还是价格,一直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趋势。预计接下来的市场大环境整体会以“平稳”为主,短期不会有所谓的“大涨”或“大跌”。 “金九银十”历年来都是各大房企实现全年销售的重大时机,但今年的“金九银十”遇上“三道红线”出台,第四季度房企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实现降负债以及抢收业绩,折扣优惠是拉动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接下来江门楼市预计会迎来一波短期的购房热潮。 江门乐居:在您看来,金九银十是否是购房的好时机? 张镇兰:对于购房者来说,楼市政策会带来影响,更多会影响他们购买欲望的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从房企销售节点来说,9月就意味着进入第四季度,房企也面临年度销售目标等方面的压力,对于“金九银十”这种关键销售节点定会好好把握,争取再冲一把,极具诱惑力的购房优惠将会层出不穷; 而且江门有多个新盘短期内即将入市,将带来更多样的选择,加上政策的指导性明确,楼市短期内的波动幅度不会太大。建议购房者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需求,择优入手。 江门乐居:您觉得江门哪些区域的项目值得重点关注? 张镇兰:对于购房区域的选择,需要从购房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项目区位对于未来生活影响较大,比如交通、价格、教育以及便利程度等,均会受到区位的限制。 在江门市区来说,目前滨江、杜阮包括双龙板块中,有不少高性价比项目还是值得考虑。滨江是江门未来发展的中心,而杜阮和双龙的部分楼盘目前在价格和配套上都更有优势。 江海高新区近几年的城市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学校、医疗、公园配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成,可见区域的发展动能非常强劲,其中地段最核心、教育配套最优、商业配套环绕的府西板块最受购房者追捧。区域当中的嘉华新都汇项目值得关注,项目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地段价值,最新备案价更是突破区域天花板,达到15000元/㎡。 新会枢纽新城今年也迎来大跃升的元年,区位定位更为明确,也是众多品牌开发商非常看好的区域。所以,购房者不妨多看多对比,对项目产品进行综合考量,毕竟适合自己最重要。 【点击进入>>>“金九银十买好房”专题】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公司立场。
编者按:疫情渐行渐远,楼市有序复苏,房住不炒与需求满足间的“平衡木”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新政接连出台,多地风向趋严,发展市场与打击炒房的“放与收”依然存在博弈;房企业绩承压,摩拳擦掌剑指回款,恒大七折大促吹响优惠“集结号”;民众渴望好房,但一桩桩因择房不慎引发的投诉维权又令他们难以抉择,踌躇不前……2020年,楼市的金九银十注定很不寻常,乐居买房将全程追踪报道,带你洞悉楼市真相,为你推荐真正好房。 8月最新数据显示,江门商品房成交量环比稳中略减(商品住房略增),连续四个月超去年月均水平,楼市回暖明显。 进入2020下半年,开发商营销动作频频,新品亮相、开盘加推、折扣优惠等,给楼市增添“热量”。接下来,江门将有超20新盘“扎堆”入市,“金九银十”江门楼市将火力全开。 那么,今年江门楼市的“金九银十”将成色如何?江门楼市态势是否会向好发展?金九银十是否是入市好时机?本次乐居对话江门市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江门市裕隆基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东卉,共同探讨“金九银十”江门楼市的行情及走向。杨东卉谈金九银十下的江门楼市 江门乐居:您觉得江门楼市是否会持续向好发展? 杨东卉:从大环境看来,7月以来,深圳让“炒房客失去买房资格”、东莞新政部分条款“史上最严”、福州严管商品房资金等多个城市放出调控大招,近期央行住建部联合约谈重点房企设置“三道红线”,紧接着,全国恒大打响7折降价促销战,无疑给市场“迎头一棒”,进一步加重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情绪。 在各大房企满怀希望筹划金九银十目标,准备给2020年来场完美收官时,再度迎来巨大挑战。再者,国际疫情的控制情况尚不明朗,这些问题将会给楼市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国际疫情加重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我对江门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信心。其一,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门户城市之一,城市交通路网、生活配套建设正加速建设,招商引资、人才招引的力度加大,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吸引更多人才安居置业。 其二,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身在国外的华侨华人“返乡置业安家”的情绪更浓,江门有望迎来一波华侨“购房潮”; 其三,江门是个环境优美宜居城市,其房价与周边城市存在一定的距离,最新数据显示,江门全市商品住房成交均价8176元,相对广州、深圳等城市,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可以说是一个投资价值地。在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下,无论在江门投资房产还是购买居住物业都会是明智之选。 综合来看,预期江门楼市会持续向好发展,迎来让人可喜的“金九银十”,今年到明年市场成交量或将继续上扬,价格稳中略升。 江门乐居:在您看来,金九银十是否是购房的好时机? 杨东卉:进入金九银十,江门市房地产市场新货供应量增多,各大房企抓紧时机,纷纷推新、打折降价、优惠促销......可谓“诚意满满”,市场上部分楼盘促销力度大,优惠力度大,购房赠送礼品多。 在市场供应量大、新货多、可选择房源多的大环境下,加上部分楼盘“以价换量”,对于购房者来说不失为一个入手的好时机。 江门乐居:您觉得江门哪些区域的项目值得重点关注? 杨东卉:目前江门市备受关注的区域有府西板块、杜阮片区和滨江新区。 仔细来看,江海府西板块,可以说是近两年是量价升速最快的板块,再加上配套的完善以及招商引入的大企业逐步增多,最快将在两年内给区域带来人口红利,未来两年量价会稳中有升!区域值得关注的项目有名泰城、时代倾城、华发四季等; 杜阮板块虽区域优势未凸显,但产品价格很有吸引力,区域内的联发悦澜山和龙湖天著两个项目是不错的选择; 而滨江新区,是高品质的板块,聚集不少“高价地”项目,但有种“面粉贵过面包”的感觉,且配套未完善与人口有限导致房价略有走低趋势,她相信,只需耐心等待,其未来可期,升值幅度可观。 【点击进入>>>“金九银十买好房”专题】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公司立场
01 关于房地产,又开了一次重要的工作座谈会。 上一次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是一个月前的7月24日,坐在一侧的是韩正副总理以及央行、银保监会、住建部等,坐在另一侧的是10个城市的一把手。 会议前后,热点城市紧缩性的调控政策疾风暴雨。 这段时间,楼市开始消停一些了,看来,只要责任落实了,不缺真调控。 这一次呢?也一样。坐在一侧的是,住建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交易商协会等,坐在另一侧的是一大票重要的房企。 会议的主题是,“房企融资监管”。 我看了一下最近房企融资的情况,发现真收紧了。8月份,上市房企境内信用债净融资(扣除到期的),只有不到30亿。 看来,座谈会开在后面,工作已做在前面了。调控的形式变了,发文要层层传达、执行会有折扣。面对面座谈,“敲打”谁,对象明确,主体责任落实了。 “7.24”座谈会,让地方政府把主体责任担起来,不能借“疫后纾困”变相刺激楼市。会上答应了,白纸黑字,会后还敢犯上吗? 所以,18个城市重点二手房成交量,连续3周下降,这就是效果。 管住地方政府后,下一步要管住钱。 但这个有点难?资金永不眠,钱像水,又如蜜,从央行到金融机构,再到社会毛孔,哪里有利往哪走,很难监管。过去吃了多次亏,2009年扩内需的4万亿,表面看一分钱没进楼市。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启,金融创新轰轰烈烈,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一片繁荣。但是,自此史无前例的金融乱象(影子银行、通道融资、P2P等)也开启了,股市和楼市无比繁荣。尽管,一批互联网独角兽脱颖而出,但代价也无比巨大,比如各线城市房价翻了一倍,再无洼地。 未来,疫情常态化,外部环境不友好,搞国内“大循环”,就要把中小微和民企,这些涉及到千千万万国民就业和消费的主体,拉入到经济和要素的“大循环”中。 因此,降成本还得继续推进,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很难改变。脑壳疼的是,这个时候搞货币宽松,最怕跑冒滴漏。 02 受疫情影响,加上前几年去杠杆、去产能,环保攻坚等,中小微挺受伤。 笔者身边,很多中小企业倒闭,苦苦支撑的,赚钱也特别艰难,临街商铺一片萧条。 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还在呈现近两位数的负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60%、就业80%(占新增就业90%)的民营企业投资,还在负增长;7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仍持平在5.7%的高位,实体零售和制造业正是艰难时? 但同时,房地产却是一派繁荣景象。 近几个月,70城新房价格上涨数在60个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在上涨。 更重要的是,上半年开发商业绩完成的不咋地,平均只有51%,但在7月份,到位资金却居然奇迹般地转为“正增长”了。而且,地王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笔者所在的广州,南沙新区楼市最近很热,被挤出的深圳投资客,占据了一半的市场销量。南沙楼市火热,地王也接二连三。 8月12日,南沙湾地块成交楼面价19116元/平,刷新了2018年初越秀创造的楼面价17231元/平地王。但是,这个地王的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了下来。 7天后的8月18日,深圳本土房企深业置地,拿下南沙横沥岛摇号宅地,成交总价为40.05亿元+配建2.32万方,折合楼面价19140元/平,溢价约24%,成为南沙新地王。 当下的地产,吸金能力比任何时候强。更关键的问题是,根本搞不清资金是怎么进入楼市的。 大家可能还记得,5月份传言房抵经营贷进入深圳楼市,上面来检查,只查到3笔。笔者估计,可能也查不到。 想想也是正常,金融创新到这个程度,监管还真未必跟得上,套利的驱使下,只要利润预期足够大,就会削尖脑袋钻空子。 记得2016年,某一线城市搞调控,给人行派活儿,搞清房企购地资金来源。参会人员说,负责处室编制就这么几个,开会的人、做报表的人都派不出来,房企购地资金,这么复杂的事儿,我们根本无法搞清楚。 想想也是,对房企来说,套利有巨大的动力,套利行为是激励相容的。 但是,对某地金融监管部门某个部门、某个办事人员,监管行为不是激励相容的,除非自上而下运动式检查,否则监管动力没那么大。 再说,房企违规融资链条,涉及到央行、证监、银保监和地方金融办、行业协会,涉及到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资管、私募、P2P和小贷等。 而且,房企融资的路径极其复杂,底层资产一定是装扮成实体经营的,然后层层嵌套、逃避监管,一笔一笔查,很难达到效果。另外,具体哪个监管部门承担什么,有时候搞不清楚。 怎么办?学习地方主体责任落实的逻辑,面对面座谈,房企对自己负责,这是效率最高的管制。 03 只要给的利率高,就有无数个金融机构、无数个渠道,想蹭过来接济开发商,趁机分一杯羹。 比如,明文规定,购地必须拿自有资金,但很少有开发商真金白银往里砸。多数情况是,老板只拿很少的一部分自有资金(老板算的是自有资金收益率)。剩下的,全部要靠“投前融资”来解决。 信托、保险、基金、资管、私募、P2P、小贷、资金和房产中介等等等,一大票资金掮客、投资机构会蹭过来。大信托被约谈,不让违规放贷,要控制规模,小信托趁机进来,只要给的利率高,只要拿块地抵押,钱不是问题。总之,楼市的吸金能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近期,国家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可以说是一项利国利民,打通国内市场“大循环”肠梗阻的民生工程。 某地召开座谈会,邀请各大开发商参与,希望引入社会资金推进改造。但是,现场很尴尬。 开发商无一响应,齐声答曰:算不过账来。本质上,快钱赚惯了,要让开发商蹲下肥硕的身体,做久久为功的体力活,赚点小利润,怎么会愿意呢?再说,墙外还有商品房项目等着开发,干嘛费那个劲呢? 总之,货币宽松、降成本继续推进,房地产的吸金能力就与日俱增。中小微贷款难、贷款贵的局面就无法缓解。而且,越是债务率高的房企,越愿意去加杠杆、造地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继续融资、继续跑马圈地,这是活下去的唯一路径。再说了,很多房企还要冲千亿、冲5000亿和冲万亿。 现在,头部几个大房企,资源获取优势已高高在上、一骑绝尘、是不是活的很滋润?剩下的第二、第三梯队房企,也要赶快冲上去。 所以,只要资金宽裕、利率较低,加杠杆、造地王,这些套路会愈演愈烈。实体要复苏、中小微要融资,但房地产也要稳定,只好定量分配了。规矩的房企,可以融资,以2019年中期数据为基准,未来存量债务增幅不超过15%。 04 据悉,“8.20”座谈会,祭出了规范房企融资的“345”新规: 一是“3道红线”: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红线二: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红线三:现金短债比不得大于1倍; 二是根据这三大红线,给房企划分为4档:红色档,三条红线全超过;橙色档,超过了两条红线;黄色档,只超过了一条红线;绿色档,三个指标全部及格。 三是每降一档,未来有息负债可增加5%。以2019年6月债务规模为基准,三条红线全超过(红色档),不得增加有息负债,超过两条红线(橙色档),负债增速不得超5%;超过一条红线的(黄色档),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10%;全部合格的,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 尽管没有官方报道,但我觉得是真的。 一方面,这种做法有保有压,杜绝过去一刀切造成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过去,每当融资窗口打开,房企就拼命加杠杆、违规加杠杆,因为知道不久之后就关上了。但是,关上以后,融资萧条,传导到楼市,又不得不放开。 开发商也在赌,未来一定会松绑。这个死循环,也是楼市大起大落的罪魁祸首。这次不同了。债务率太高的,不让你融资了。 怎么办?就转向销售回款吧,销售回款占开发商资金来源的比例超过50%,能把这部分资金盘活了,续命的形势就缓和多了。这样,融资政策不再被动松或紧了。 这其实,就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长效机制。 首先,首次通过量化的形式,既保证合理融资需求,又控制资金进入楼市的规模,防范楼市成为金融风险“灰犀牛”。 其次,有保有压、差异化管理。规规矩矩的企业,拿自己资金购地,真金白银投入,风险和现金流是第一考虑,绝非捂盘惜售、造地王的主儿,给予金融支持,没有多大风险。 最后,债务率高的,无法举债维持运转了,只能靠好好买房了,这样,债务率就降下来了。
01 广州楼市,两大热门 谈到近期的广州楼市,很多人感到迷茫。 有人认为,相比深圳、东莞,广州楼市的盘子太大,多区域、多中心,广佛一体化,供应没个边、没个界,随便都能找到20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盘,楼市弹性不足。再说,“7.24”房地产工作会和“7.30”会议以后,政策基调转为收紧,反弹不到哪去。 但有人不乐意了。当下的广州楼市,就像投资A股,全局平淡掩盖不了局部火热。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也是华南中心、大湾区双核之一,区域规划利好很多,产业升级快。以琶洲(互联网、创意文化)、黄埔(高端制造)、南沙(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重点区域,定位很高,面貌一天一个样。 这些区域的房价,比深圳低多了,甚至还不如二线城市的厦门、三亚,下一步可能要被杭州赶上去了,这不就是机会吗? 7月中旬,深圳、东莞限购之后,仓皇逃出的资金一路向西,狂奔到了广州南沙。记得当时,南沙某楼盘打出“身在南沙、心在前海”口号。 南沙的定位,比深圳前海还要高端,不仅是广州“唯一不二”的副中心,还是华南最大的自贸区,真正的大湾区核心。但是,南沙整体房价还停留在“2万+”,即便是南沙核心——明珠湾起步区的房价,也才“3万+”。面对这样的价格,比前海还高端的规划,深圳客当然毫不手软了。据悉,南沙新房成交客户来源中,深圳客户占比从7月份之前的17%,提升到了50%。 从南沙看,广州楼市确实火,7月中旬以来,南沙新房成交快速上升,周成交量均超300+套,到8月中旬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64套。而且,南沙土地市场也热得发烫,8月先后诞生2个地王,8月20日深圳房企深业置地拿下横沥岛摇号地块,楼面价19140元/平,刷新南沙地价。 广州的另一个热点片区——新黄埔(萝岗),近期楼市也比较热。 以区政府所在地、片区面貌最好的科学城为例,学区房、次新房的价格涨幅在10%左右,比如万科东荟城、万科金色梦想、誉城南苑和北苑等。 这里的楼市回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区域定位很高,总部经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落地比较快,知识城、科学城产业集聚效应好,区域面貌也不错,交通短板在迅速补上,而房价还在2-3万元,这是各路购房者看好新黄埔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名校加持。作为高端产业集聚区,新黄埔这几年一直在招商引资,但教育配套比较差,拖累了招商工作和引进人才。为吸引大家买房,中心区优质教育资源——华师附、广州二中等这些名校,都在建新黄埔分校了。一旦和名校沾上边了,房子就好卖了。 其实,不仅是黄埔,南沙、白云、增城,这些外围楼市供应的主力区,靠名校卖房是普遍套路。 试想,中心6区名校学位房价格,都到“8万+”了,如天河华附、广州中学;越秀区名校扎堆儿,执信、省实等名校的学位房价格,甚至到了“10万+”,但在新黄埔这里,名校学位房价只要3万多。 有学位光环,甭管是不是合作办学,需要多长时间沉淀、分校和本部师资有无差距,名校加持能抓住购房者的心思,房子卖的就是好。华师附、广州外国语、广大附等作为广州最好的中学、小学,都在南沙设分校。 去年,广外南沙分校“开放日”,数万家长参观,楼市能不好吗? 除名校外,轨道交通也少不了。广州太大了,市中心到南沙、增城要60公里,到科学城要30公里。买房选择多,同样是3万元的均价,番禺、白云、老黄埔、广佛等,选择很多,通勤也不错。所以,轨道交通就是卖房的利器。在新黄埔,除已开通的6号线、21号线、28号线外,有轨电车1号线试运营,7号线开通首段。未来,还有电车2号线、17、23、29、37号线等。 南沙也一样。原来的地铁4号线因“太慢”被诟病,新规划的18、22号线,相比4号线提速了4倍,可谓自贸区速度。作为广州唯一的海岸线,南沙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珠江口有12条跨江通道,其中有7条途经南沙,足以看出南沙“枢纽”的地位。 近期,南沙到深圳机场(行情000089,诊股)水上航线开通、使得南沙和深圳的距离都大大拉近,从一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了30分钟。 02 南沙的火爆能持续多久? 南沙、黄埔、花都等,近期楼市成交量回升,还有一个推动力,就是人才政策。 去年开始,外围这几个区都发布了人才绿卡政策。符合条件的人才,购首套房时不受户籍、社保和个税缴存时间限制。疫情后的一段时间,楼市比较冷清,人才绿卡认证也睁眼闭眼,假证贩子又活跃了,中介代办很普遍,花钱买个绿皮证书,轻松解决购房资格,也是这些区域楼市回暖的推动力。 7月中旬以后,政策风向变了,深圳、东莞限购以后,估计私下做了“窗口指导”,广州这几个区“人才政策”严格起来了,学历证书要验证,绿皮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好使了,要蓝皮的证书(通过考试或评审才能拿到)。比如,花都现在办理人才绿卡,需要在花都区缴纳6个月社保。 从销售情况看,除南沙以外(深圳投资客多),其实8月以来广州其他区域的成交量都开始下行了。比如,占到广州新房交易量30%多的增城,7月份周均成交量高达650套,8月以来连续下降;黄埔区近2周的成交量,也从7月份周均3500套的水平,降至2200套。从下图来看,其他区也类似。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政策边际收紧,包括管理层要求“资金直达实体”,LPR连续4个月未降,按揭贷款利率边际收紧。另外,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商业和制造业实体为主,监管容忍程度很低,自然要做出表率,各区乖乖地收紧了人才政策,防止限购被人为突破,引发舆情。 最近的一周(8.10-8.16),广州有8个新盘入市,720套新增房源供应,番禺2个盘首开,黄埔、增城、南沙6盘加推入市,但整体去化表现差,去化率低至12.5%左右。也就是说,当疫情后积累的需求释放完毕,外围把投资炒房的口子堵上了,调控开始收紧,回暖的动力就弱了。 图:6月份以来广州周度成交量走势图(单位:套) 我们看到,抛开南沙的话,广州整体成交量已趋于平稳,甚至开始有下降的迹象。即便是占到广州1/5-1/4成交量的南沙,当前的火爆,也主要靠的是深圳等地的外来投资客。 但无论是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利好下的中山、珠海,还是有深莞一体化、滨海湾新区利好的东莞,又或是深惠一体化下的惠州等,都有规划利好,而且中山、惠州的房价要比南沙低,南沙的火爆能维持多久呢? 03 广州不具备大幅反弹的条件 相比北上深、杭州、厦门、合肥、武汉、海南等城市,广州楼市稳定性很高,基本面不具备大幅反弹的气质。 供应上,这几年广州与外围互联互通、轨道交通不断向外延伸,城区建设上,除了一主一副(越秀、天河、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等6区构成主城区,南沙为副中心)外,还在花都、从化、番禺、增城打造若干区域中心,金融和总部经济区就规划了19个,遍及11个行政区。 2019年,广州首次实现11个区全部通地铁,总里程500公里。按远景规划,2023年达800公里,2035年达2000公里。轨道+地产,已成了广州实现“湾区核心”定位的主要手段。于是,近年来大规模供地(特别是外围新区),2019年达到创纪录的4200万平方米建面,各区也一样。 图:广州及全市重点区域年度供地建筑面积(单位:万平米) 同时,旧改开始全面放量。2019-2021三年旧改行动计划中,确立了4500万平米建面的旧改规模,相当于广州4年左右的商品住宅成交量。2019年,广州28个村确立旧改,今年上半年,旧改进一步提速,又有27个村确立旧改,其中黄埔、番禺、南沙、增城占比超过60%。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外围各个区,动辄200万平方米大体量的单盘供应(单盘就相当于深圳半年销售)。当然,现在每个盘都是看菜下碟,先蓄客,后推盘,库存被掩盖起来了。 表:2020年上半年房企在广州获取旧改项目情况(以改造金额排序) 除此之外,广佛同城、主城区无缝对接,一体化发展快速,两地一直是大湾区的供地大户,也是全国同城地产里面,规模最大的。临近佛山的广钢新城,旧改地价已经突破4万元了,但保利的精装新房才卖到5万出头,开发商利润很薄,完全是靠薄利多销,供给的性价比也很高。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配套差不多、离广钢新城才3个地铁站的地方,就是佛山CBD千灯湖了,多数新盘买3万多,价差近2万。 整体看,佛山靠近广州的区域,房价只有广州临近佛山区域的1/2,且都是超级大盘,排到佛山成交量TOP10。总之,海量供应将价格压得死死的。 从需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非富即贵、金主太多,楼市从不缺购买力。谈到广州,创造楼市购买力的行业(金融、互联网、高科技、创意文化等),远不如京沪深,主打产业还是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 甚至,电子信息方面,也不完全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等,也分流了很大一部分。产业相对传统,自然提供的购买力也有限。 04 投资广州,要长持 还是笔者常说的那句话,广州创造富豪的行业少、就业机会少,但创造中产阶层的行业多、就业机会多。为啥广州人偏爱去外围城市买房,包括二手房,就是因为中心城区的房价对当地人来说太贵了(其实,仅相当于京沪深的60%)。 所以,没有大刺激,广州楼市回升可能是短暂的。 我们看看二手房市场,从31周(7月27-8月2日)开始,成交量连续下降,从7月份的周均800套降至700套以下。同时,二手房业主降价依旧是成交主流。所以,尽管珠江新城(嘉裕公馆、中海花城湾等)、琶洲保利、科学城少数二手房涨价,但依旧掩盖不了市场的主流。 随着政策开始收紧,前期需求释放,加上大盘密集上市,后续成交量可能高位回落,涨价也持续不了多久。当然,相比北上深,广州楼市的韧性很足,未来一段时间,高位横盘是基本态势,前期较热的区域有所回落,市场带旺的中心区(越秀、海珠、天河等),继续回升。 广州的底盘非常厚,这是广州的优势。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教育培训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体量大。不仅商品房价格较低,城中村占存量住房的50%,也造就了广州的低生活成本、强包容性。所以,广州每年都有40万以上的人口净流入,就业和扎根容易,也就给楼市打下坚实基础。 近期,广州开始跨区域抢人,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另外,随着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出炉,广州与外围的通达性会越来越好,省内居民到省会广州买房,将是未来的常态。 底盘稳、有韧性,这就是广州楼市的气质。 这几天,不断有人在平台上咨询我广州买房的建议。我认为: 投资广州是没有问题的,你不会高位站岗,但也别指望绝对的洼地,更别指望短期获益(除非有2015-2016年那样的刺激,但这是不可能的)。要耐得住性子,无论是南沙、科学城,白云新城,还是番禺万博、白鹅潭、北部空港新城,规划是有点超前,但基本面是健康的,未来都会慢慢地发展起来的。 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分享城市长期释放的红利。 当然,到处都饼摊、饼摊得太大,而政府财力有限,总难免有坑,关键看产业落地、人口增长、公共服务跟进,交通接驳等一些关键指标。
01 近期,咨询广州南沙、黄埔买房的人特别多,有点惊讶。过去,笔者对这两个区域不太看好,规划有雄心,但很难落地。比如,2012年前南沙新区规划要达到200万人,现在只有70多万人。南沙定位高,是广州唯一副中心,也是大湾区核心;产业规划(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也很高端,但南沙太大(803平方公里),规划落地慢,起步区明珠湾108平方公里,得发展一阵子。 新黄埔(萝岗)定位也很高,总部经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落地比南沙要快,知识城和科学城产业集聚效应好,市领导频繁光临这个地方,但“先产业-再住房-后配套”的模式,现在显露出弊端,配套跟不上,员工租个房都难。总之,上述问题并不妨碍这两个区的楼市,上半年广州房价涨得快的,卖的好的,也是这两个区。有投资客告诉笔者,有些楼盘已卖光了。 大家看看上图,上半年主城5个核心区的房价,基本没涨,白云区还在跌,但外围的黄埔和南沙,房价上涨4%-5%,有的项目涨幅10%。从上半年新房网签看,规模最大的,除了增城(不限购,价格比较低,上半年网签102万平米)以外,南沙和黄埔卖的最多,都接近50万平米。 02 为啥涨呢?其实就是这两个区域规划好,有故事可讲。根据调研,7月份深圳、东莞被严厉限购以后,珠江口东岸的金主们一路向西,来到南沙和黄埔。深圳客买房和广州客买房不同,广州居民看重配套好不好,当下南沙、黄埔公共配套还差的远,自然不入法眼,深圳客则不同。 在深圳,大家买房就看规划,上半年光明、宝安、南山房价大涨,主要是规划利好,比如光明区公共配套还差得远,但房价涨幅最大,同比至少涨了45%。所以,深圳的投资客一来,发现南沙规划这么高端,房价才2-4万元,同样定位的深圳前海,房价早已奔“10万+”了。 明珠湾最好的楼盘,均价也才4万多,不到前海均价的一半。所以,深圳客毫不犹豫就拿下了。这样的逻辑,同样可以放在新黄埔(萝岗)。广州的新版规划,代表广州未来的科技创新主轴,就是从新黄埔的科学城,到海珠区的琶洲,再沿珠江布局的金融城,一路东南飞,最后到南沙。 近期,很多投资客关注新黄埔。作为主城区之一的黄埔,老区房价已到3-4万了,新黄埔规划高端,产业落地快。同时,为吸引大家买房,华师附属实验学校、广州二中等这些名校,都在建新黄埔分校了;轨道交通也少不了,比如6号线、21号线、7号线、有轨电车1号线等。 其实,政府重视发展哪个新的区域,套路都是一样的。房地产先给市政设施和招商引资开路。随后,政府就会想方设法吸引大家去买房。比如,针对南沙距离主城区太远、地铁4号线“太慢”的诟病,新规划的18、22号线,相比4号线提速了4倍,可谓真正的自贸区速度。 吸引买房的套路是一样的,名校也少不了。南沙一口气引进9所重磅名校,执信中学也来了。而且,为了提高对口学校的质量,更好地卖楼,南沙有5所中学在招生时,除了有对口的地段生,还有部分指标是分配给全区各个小学,然后由小学按指标数“掐尖”,这成绩能差吗?有名校加持,配上规划蓝图,即便规划还未落地,南沙起步区的房价已开始比肩广州主城区了。 03 南沙和黄埔近期楼市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去年底以来,南沙、黄埔相继放松了人才购房限制。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南沙工作、生活,购首套房时不受户籍、社保和个税缴存时间限制。根据自媒体樱桃大房子的实地踩盘,花三千多块买一个绿皮证书,就能解决购房资格问题了。 其实,国内所有打着“招引人才”幌子,放松人才购房限制的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助燃楼市。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城市的楼市都在“以价换量”,之前还有门槛的人才购房政策,自然就变相松绑了。楼市销售疲软,对各方都没有好处,只要不大涨,对松绑睁眼闭眼。 就像南沙这样,凡提供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甭管是茶艺师,还是插花师资格证(可能与你的职业风马牛不相及),也有购房资格。估计,黄埔、花都也类似。近期,咨询笔者的一些投资客,大部分是外地人,有的是从北方过来的,估计也是通过中介办理购房资格的。 近日,广州楼市也开始回升了,贝壳监测,7月重点18城有12个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上涨,上涨涨幅普遍在3%以下,广州均价环比上涨4.1%,涨幅居首。根据阳光家缘,刚刚过去的7月,广州新房网签上升26.5%。 8月第一周(7.27-8.02),二手中介网签共成交1387宗,环比上周增加16.2%,创今年以来最高位。二手住宅网签均价30213元/平,环比上周上涨3.7%,今年首破“3万元”大关。番禺、荔湾、海珠成交有不俗表现,本周分别成交203宗、77宗、174宗,环比分别上扬22.3%、28.3%、8.7%。 上半年深圳和东莞楼市热起来以后,传导至广州是必然的。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广州市政府一把手也去了,高层在会上严肃指出,“全面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发现问题要快速反应和处置,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政策措施。”所以,近期广州悄悄开始收紧政策了。 比如,花都“绿卡政策”开始收紧。之前,想在花都买房,申请一张人才绿卡就行,申请的条件也十分简单,根本没有社保要求。8月1日开始,办理花都区人才绿卡,需要6个月社保。拥有中级职称证书的人,需要和目前的岗位(工作)相匹配,否则也申请不了人才绿卡。 南沙也收紧了,跟假证差不多的“绿皮”中级职称技能证书,相关部门不认可了,只承认“蓝皮”的证书,这个证书是要考试或评审才能获得,且查得特别严格。目前,黄埔的限购门槛也不高,本科学历+半年社保就可买房(无需落户),如果再火下去,估计距离调控光临也不远了。 04 最后,还是说点儿实在的,南沙和黄埔,值不值得投资?归根到底还是,规划能不能落地,购买力能不能跟上,政策会不会打压等。规划永远过于超前、过于庞大,这是各地的通病,最终能落地的,无不是时间换空间,比如曾经的鬼城——郑东新区,脱掉空城帽子也是近几年的事。 深圳前海也如此。既是新区、又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还是自贸区,更是大湾区广深科技(行情000021,诊股)走廊这条金腰带上的明珠。因此,前海天经地义要“去地产化”,用地以产业办公为主,但哪用得了那么多办公楼,所以前海2次调整规划,增加住宅用地,现有的办公楼也在探索“商改租”了。 把视线放的更远一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打造上,与深圳重叠的(主要是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还有广深科技走廊这条金腰带上的一大批兄弟们——广州的南沙、新黄浦(行情600638,诊股)、琶洲等,东莞滨海湾、松山湖,珠海的横琴,佛山三龙湾等。 不缺地的广州,不管是新黄浦,还是南沙,都有大面积的产业规划。除这两个地方,各个区都想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有政绩考核,政府不能偏心。比如,海珠区除了打造琶洲这个创新集聚区外,还在大学城打造“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其他区也一样,看看今年上半年各区重点规划。 其实,越先进的产业,越讲究集聚,最后只能在小部分区域集聚。所以,必须要寻找确定性的规划。另外,广州财政相对弱(2019年财政增速降到历史最低),大面积区域开发,只能靠地产开道。所以,广州最不缺的就是大盘,黄埔也好、南沙也好,都有超200万平米的超级大盘。 上图显示,黄埔、南沙等地,在售楼盘都有20多个,上半年新增供应,黄埔14个、南沙有25个。而且,广州旧改全面提速,2019年28个村确定合作企业,今年上半年有29个确定合作企业。未来几年,要推进的旧改供地,是新增供地的3-4倍,要命的是,主要集中在增城、南沙和黄埔。 所以,海量供应会将房价压得死死的。很多资深的深圳投资客到南沙,发现没个5-10年,投资很难见效,搞不好就当炮灰了。而且,广州传统产业为主(商贸、物流、汽车和交运等),国企、事业单位多,创造的中产多,高收入不多。这也是为何,广州外围大盘供应多,销售也快,因为只能支付得起2万元的房价,中心区供应小,却卖不动。客观上讲,收入水平支撑不了。 另外,“7.24”房地产座谈会,“7.30”政治局会议,严肃强调了“房住不炒”,广州楼市一有异动,政策马上收紧。所以,投资的话,还是要做长期打算,做时间的朋友,投资起步区(这是集中力量能发展起来的区域);投资有品牌物业管理的,公摊没那么大,空间紧凑和实用性较强的(比如80平米能做到3房的),既能保值增值,未来出手时,还能找得到下家的。
从2月近乎停摆,到7月百强房企业绩增速首次转正,房地产行业仅用了不到5个月,就从疫情的深度影响中快速走出谷底,走出深V曲线。 市场快速复苏,尤其是部分城市市场过热,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热点城市不得不出台限制性政策,开始新一轮的调控。 今年土地供应的增加,也带动开发商投资拿地的积极性,虽然溢价率还保持在一定的合理水平,但土地市场的表现仍然比销售市场火热。这种格局或许将持续到下半年。 在这种市场格局下,下半年房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和投资策略? 8月8日,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疫情后今年房地产领域首场线下大型论坛。绿地张玉良、旭辉林中、万科张海、融创田强、阳光城吴建斌、金地张晋元等房企大佬分别从房地产新周期、市场发展、城市分化、行业趋势等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 关于下半年的策略与判断,我们把他们的思考与分析整理如下: 房地产行业总体上进入了下半场。其基本特点是:市场总量仍然巨大,但区域分化严重,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成为房企发展的主旋律。 关于房价会不会下跌,我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正常波动是常态。房地产有其特殊性,房价会有波动,但不会大幅跌下去,而会稳下去。 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仍然存在,可能有的家庭已经有几套住房,但是有的家庭还在为拥有一套住房而苦恼。 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关联着巨量的实体经济产业,关联着巨量的银行资产负债,同时也关联着巨量的居民家庭财产,房价急速下跌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容忍这种状况出现。 房价波动另一个原因在于,并非所有地区的市场都将稳定或增长,只要那些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流入、产业持续集聚的地区,才具有稳定和增长的基础。而这些地区,往往集中在城市群、都市圈及其周边溢出地区。 特别是有一定首位度的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仍然会进一步集聚,过去几年一些大城市实施的“抢人大战”、“招商大战”,实际上就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以此判断,结构分化是未来趋势,竞争格局也是比较确定的。总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日益上升,这也是中国很多行业已经走过的道路,从“大鱼吃小鱼”,到“大鱼吃大鱼”,实际上这是市场大浪淘沙的必然过程。 第一,我认为中国下半年房地产总体上还是应该以平稳为主,量价相对比较平稳一点; 第二,未来房地产应该会城市分化、结构分化,有的城市热一点,有的城市冷一点,但是都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第三,还是要非常小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定会反映到房地产需求上面来。再加上我们没有采用需求侧的刺激,有可能到第四季度地产的供应量比较大,需求比较疲软。 总的来看,我认为今年应该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主流,“稳价保量”这是政府政策的出发点,一城一策,有紧有松,有的城市过热就要收紧一点,有的城市有点冷就可以相应放松一点。 地产行业从2018年开始进入了平稳增长期,在这个平稳增长期要取得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挑战、难度和风险远远比你在高速增长期大很多。 但是这个行业总是有很多机会的,因为这个行业非常大。未来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还是非常好的,这个行业会有很多的规则会改变。 我们相信还是有一些企业在未来会成为黑马,会跑出来,但是难度和挑战比上个二十年难很多。 未来平稳增长期里边会出现一个现象,你要追赶别人也不容易,别人要赶你也不容易。所以要把握好这个行业的机会,未来20年还是有机会的。 万科一直秉承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与城市共同成长,一个是与客户共同成长。 我们最近把万科的客户做了一些分析,发现年龄并不是区分购买力的重要动因——年龄的时代差在减少,以90平方米为例,承载了不同人群的需求。20—29岁占36%。30—35岁占25%。36—40岁占到20%。另外,在我们统计数据中,女性购房群体显著增加,特别是独立女性的产品需求增长是比较明显的。 疫情之后,大家对社区物业管理、户型的空间设置有了更多新的需求。这些购房群体有一个特点是兴趣爱好圈层化;从美好生活向往到专业解决方案,更愿意为高效精致的居家付费;还有新的服务体验被期待,比如说反感功利化卖压式销售服务,渴望专业、自主、平等、有趣的新体验。 为了响应客户的这些需求,特别是新一代客户的需求,需要我们做出响应: 1、创造人们从容地共同生活的空间 2、从居住场景、家庭场景、社区场景在做一些探索 3、灵活的内部空间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比如可定制的生活场景等 4、用服务连接人与空间 我们做了另一个尝试,参与旧改更新,希望以更新者的模式寻找更多发展空间。 今年的疫情变化,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对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开市场的总基调还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也很大,国家对房地产资金的管控依然比较严格。 今年核心城市的地价更加白热化,受疫情影响,销售市场却没有像地市这么火热。 在行业新周期下,城市群发展、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会对房地产发展带来一定机会,如都市圈的人才引进政策、城市功能能级提升等,聚集人气是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供给侧”在行业中依然是重要原则,好的产品还是稀缺的。 今年很多政策又防涨又防跌,在因城施策这方面,不能简单地理解是某一个政策所带来的一个什么信号。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把控和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包括投资能力、运营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经营能力。 所以企业现阶段还是要稳住,把已有的土储能够转化成良好的经营成果,做好基本盘,才能带领企业更安全地穿越周期。 房地产市场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最主要还是红利在推动。这其中有刚需的红利、土地化的红利和金融的红利。这些红利逐渐在消失,这要求我们在房地产市场做一些改变。 2020年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在市场波动较大、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怎么办呢?今年,我们设定了高质量增长的目标,首先是业绩保持一定的增速,今年增速不会太高,5-10%的增速对于今年而言压力已经是非常大的。第二个是安全指标,我们更关心金融负债指标和短期借款的占比、现金的占比,尤其负债的总额以及信用评级的情况。 这要求企业必须解决6个问题。 1. 现金流问题。 2. 狠抓销售。下半年市场会供大于求,抓销售对于企来说是重大的挑战。 3. 重构大运营体系。 4. 抓品质革命。 5. 建立高质量的发展激励机制。 6. 寻求资本扩张。 我会觉得未来市场会比较平稳,因为我非常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控,政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成熟。从过去三年的数据结果来看,过去三年应该是最平稳的三年,也是市场最健康的三年。 但是有一点,房地产市场还包括非住宅市场,尤其是对商业办公这个市场的判断我是非常悲观的,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主要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写字楼市场空置率持续攀升,租金水平也是持续下滑。我相信这个趋势可能在下半年还会延续。 关于弯道超车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会非常难,原因是因为市场已经逐步的步入成熟,只有市场剧烈变化、剧烈波动才会有所谓的黑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