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结算8月19日下午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A股新增投资者数242.63万,较6月份的154.90万增长56.6%,这一数据创下最近5年单月最高纪录。与此同时,至7月末,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7亿。自2020年1月份投资者数量突破1.6亿,仅用时7个月,股民数量增加了1041万。 中国结算公布的数据令一些市场人士大感振奋,不少舆论用“跑步入场”来形容新股民的入市热情。对于A股市场来说,新股民开户数量大增确实是一个好事,尽管A股市场上不少市场人士高举“去散户化”大旗,甚至把股市的许多弊端归结为散户太多,但对于新股民的到来,舆论还是普遍持欢迎态度的,毕竟又有人给股市送钱来了,股市又多了一茬“新韭菜”,这对于股市这个生态链来说至关重要。 新股民开户入市,这是新股民们投资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件好事。对于现代人来说,投资意识或者说理财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投资者如果没有理财意识的话,那么投资者手持现金的贬值将是不可避免的。而为了让自己所持资金不被贬值,不让自己努力工作得来的血汗钱被通货膨胀因素所吞噬,投资或者理财将就是应有的选择。于是,不少人选择了开户进入股市。因此,进入股市是这些投资者投资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 但对于新股民来说,入市时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新股民入市时机把握得当,刚入市或入市不久就能赚钱,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对股市的信心,而且还能增加新股民的资金实力。相反,入市时机选择错误,入市不久就被套牢,或者出现较大的亏损,这不仅会让投资者的本金蒙受损失,而且还会动摇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因此,新股民入市,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入市时机。 而从中国结算公布的7月份新增投资者数据来看,7月份新股民确实是在跑步入场,但这个入场的时机值得商榷,至少7月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入场时机。新股民选择在7月份进入股市,显然要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果今年的股市行情就在3500点下方止步的话,那么7月份进场的新股民就面临着高位套牢的风险,这些新股民就会因此成为股市里的“新韭菜”。 为什么7月份会有众多的新股民跑步入场?究其原因在于7月上旬行情的上涨,给市场带来了赚钱效应,如此一来今年1月~6月开户进场的投资者就都可以赚到钱了。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赚钱效应,所以后面这些新股民也就接踵而至。但殊不知,在投资者都普遍获利的时候,往往就是股市风险降临的时候。如果当下的行情不能向上突破的话,7月份新入场的投资者就会被困在一个阶段性的高位。而即便行情能够向上突破,7月份新入场的投资者由于入场时机选择不对,也很难获得好的收益。 在股市里投资,最后能赚钱的总是少数人。看到别人赚钱了,自己也来入市,这种从众心理是投资的大忌。所以,投资不是要“从众”,而是要“逆众”。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运用到入市时机的选择中来,就是在大家都亏钱的时候,就是自己进场的时候,相反在大家都在大把大把地赚钱的时候,就是自己需要离场的时候。 具体到新投资者开户时机进场时机的选择中来,那就是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在投资者都不看好股市的时候,甚至是在投资者都普遍亏损的时候,那就是投资者开户进场的好时机,此时进场,等于就是抄了市场的底,抄了老股民的底,投资者想不赚钱都难。相反,在投资者都赚钱了,一个个都成股神了的时候,新股民在这个时候开户进场,基本上就只有当“韭菜”的命了,难逃被市场收割的命运。 因此,面对7月份跑步入场的新股民,我不能不替他们捏一把汗,同时也希望行情还能持久一些,希望这些新股民也能在股市里收获到一份喜悦。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25日涨跌不一。 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60.02点,收于28248.44点,跌幅为0.21%;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12.34点,收于3443.62点,涨幅为0.3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86.75点,收于11466.47点,涨幅为0.76%。 板块方面,标普500指数十一大板块六涨五跌。其中,通信服务板块和医疗板块分别以0.97%和0.7%的涨幅领涨,能源板块和公用事业板块分别以1.42%和0.92%的跌幅领跌。
中国股市长期以来,牛短熊长,引发各路专家的观点碰撞,刘纪鹏作为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对于股市4000点谈了很多真知灼见,最近再度谈论4000点,并引发市场热议。 最近刘纪鹏院长接受记者采访,对股市发表了一些看法,对于股市的重要性,刘纪鹏指出:“现在已经到了形成慢牛,顶住外部环境的压力,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键时刻。”这还不算,刘纪鹏提高到另一个新高度,刘纪鹏认为“中美两国的博弈,目前看来尽管表象主要体现在外交、军事、甚至政治价值观理念的分歧上,但是我们要避其锋芒,击其软肋,赶快把股市搞起来不失为一个正确选择。”,还认为“当前,美国是选票市场的争夺,打的是选票市场,我们要打的则是股票市场,这才是一着妙棋。” 股市重要性是不言自喻的,一些大国和领导人就看着A股下跌,还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态,如果搞摩擦,下跌的是美股而不是A股,美国还有能力搞摩擦吗?华尔街的愤怒就可以逼迫他们停止摩擦,正是因为美股不断涨A股不争气不断跌,才给了美国搞摩擦的底气。现在经济下滑压力依然不小,外需疲软,亟待提振内需发展经济,股市也成为重要的抓手,股市上涨,投资者赚了钱,才有钱用于消费,才能提振内需,如果股市下跌低迷不振,投资者亏了钱,拿什么去增加消费,我认为内循环重要一环就是股市不断上涨形成慢牛。 刘纪鹏认为:“是的,牛市是可期待的。不过,A股一旦进入牛市,大家都害怕进入疯牛。现在要避免疯牛,就必须倡导慢牛。A股现在的点位太低了,我一直说4000点才是A股的基本点,因为4000点的背景下,市盈率达到25倍到28倍,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来说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个点位,就融不了资,干不了事,形不成规模。” 刘纪鹏院长错了,股市有没有达到4000点,对于融资是没有影响的,不会影响到股市融资功能的极限发挥,股市规模是可以超常规发展的,毕竟股市存在最大作用不是给投资者带来多少回报,而是发行了多少IPO和再融资多少,股市3000点以下,IPO 节奏也不低,现在股指突破3000点,没有达到4000点,一周IPO数量维持十几家,放在哪一个市场,都是极快节奏的,股市存量公司都在以世界上很高的速度发展,所以刘纪鹏观点“股市没有达到4000点就融不了资,干不了事,形不成规模。”是错了,在A股,融资是第一位的,这是带有胎记的,股市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任务的,发展到今天,只不过是从解决国有企业融资到民营企业融资而已,股市会形成规模,一个礼拜十几家IPO ,股市规模是会得到巨大发展的,但是股市横向发展了,股市高度发展难免有影响。 刘纪鹏说4000点是股市基本点,虽然不知道刘纪鹏背后的逻辑,但是股市低于4000点确实是走的太差了,股市缘何很难涨回到4000点,我想与市场几轮大扩容有关,几轮大扩容下来,市场存量公司猛增,流通市值猛涨,现在流通市值已经高达40余万亿元,15年成交破万亿元,股指突破了5000点,第二次突破万亿元,股指突破到3800余点,现在万亿元成交,股指仅仅突破到3400点,没有能力突破3500点,都是万亿元成交,股指上涨点位越来越低,背后就是流通市值增加,万亿元成交也无法推导股市上涨到4000点,从最近万亿元成交看,市场热点出现跷跷板,低估值板块涨了,科技医药等成长股调整,而科技医药等成长股涨了,低估值板块就会出现调整,没有能够形成权重搭台题材唱戏的格局,暗示资金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可是万亿元成交能够维持多久,万亿元成交背后是资金的巨大消耗,印花税一天就是5亿元,交易佣金就是3亿元,一天股市不涨不跌,投资者市值就损失了8亿元,所以未来股市突破4000点难度有增无减。 上证综指难以突破4000点,与金融疲软有关,而金融疲软,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关,金融系统需要合理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主要金融机构就是银行,央行通过MLF利率下降引导LPR利率下调,带来银行净息差的收窄,加强中间费收取减少银行利润,经济下滑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需要更更多的利润用于核销不良资产,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689亿元,多处置1689亿元不良资产,虽然不代表当季财报利润就减少1689亿元,但也是需要银行拿出真实利润核销不良资产的。同时,按照预期信贷损失的原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多种因素综合作用,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同比下降9.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5.86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具有滞后性,不良贷款增加还会持续,估计要到明年3月份以后才是高峰,银行股价很难上涨。 正是银行存在不确定性,银行估值很低,4000点的背景下市盈率达到25倍到28倍,这只是一种假象,低估值是被银行等金融股拉低所致,剔除银行等低估值板块,中位数市盈率大概在40倍,创业板市盈率在100倍左右,创业板在世界上都是高估值的。依靠成长股上涨,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就是在制造泡沫,可是依靠银行等低估值上涨,突破4000点,目前市场分歧很大,就在于银行利润究竟会下滑到那一步,无法准确预测,而且市场资金也不充足,推涨权重难度很大。 银行股市涨不起来,关键在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平衡,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银行利润合理增长,股价上涨,又能最大化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既要保证股市上涨,投资者获得良好投资收益,又要让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让退出渠道更加通畅。从目前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要性可能要比股市上涨更为迫切,股市重回4000点难度不小。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今日做客时报会客厅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在下降,居民储蓄在增加,再加上银行理财收益也在下降,股市增量资金有望增加。
摘要 【李迅雷:A股不太可能有全面牛市 是结构性的】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今日表示,A股不太可能有全面牛市,是结构性的,尽管经济在下行,但是市场机会更多。美国经济增速百分之二、三,也能出现十年长牛,A股也是有机会的。 在火热的市场行情下,未来如何投资?证券时报特邀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做客时报会客厅,和投资者分享投资见解。 划重点,李迅雷认为,A股不太可能有全面牛市,而是结构性的。新价值投资时代下,要有转型思维和头部思维,关注新兴行业,配置核心资产。房地产已经进入后周期时代,仍可关注三条线: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湾区、长江经济带。黄金具有避险和投资双重属性,由于货币超发严重、局部地区动荡等因素会走慢牛行情。 以下为访谈精彩回顾: 主持人:最近市场行情比较活跃,尤其是今日券商、银行、保险等大金融板块大幅上涨,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周期股的行情是可以被看好的,您怎样认为呢? 李迅雷:从宏观角度看,近期市场活跃主要是经济出现了一定反弹。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一季度大幅度回落,二季度开始反弹,七月份则开始走平台,复苏速度已经放缓。但要说新一轮周期来了,这个观点过于乐观,从数据看,中国经济是处在一个下降的通道中,增速是下行的。最近上涨的券商、银行、保险、地产等都属于低估值板块,大概处于历史估值的25分位区间,低估值板块随时都有回升的理由。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不支持周期股有太大行情,但是他们现在的优势就是估值偏低,所以应该会找一个平衡,会有补涨或者估值修复的行情。 主持人:经济和股市之间的相关性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弱复苏的前提下,股市可以走牛吗? 李迅雷:一般来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从中国过去30年来看,这个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2010年以前的中国处于经济高增长阶段,但股市仍然跌宕起伏。中国股市是属于新兴市场,存在估值结构扭曲问题,股市虽然整体的指数和经济的走势不太一致,但股市行业板块的表现与经济转型是比较一致的,股市更多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变化。A股不太可能有全面牛市,而是结构性投资机会的。至于周期和非周期的切换,最多是动态平衡。美国的十年牛市,也不是经济周期决定的,而是新兴行业的驱动,美股指数以成分股为风向标,所以表现出了十年的长牛,实际上也是二八现象,属于结构性牛市。A股目前上证指数还充分没有反映出新兴行业的崛起,但随着指数的重修今后会逐步体现。 主持人:市场分化越来越大,估值贵的越涨,而估值便宜的越被抛弃,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李迅雷:市场风格切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2017年以前股市是中小市值股票走势强劲,2017年以后大市值股票强劲。这说明在中国股市制度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在慢慢趋于理性,投资者结构有了改善,机构投资者话语权逐渐增加。可以说,2017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之后都属于新价值投资时代。 主持人:新价值投资时代您是如何定义的? 李迅雷:传统的价值投资主要看静态估值,如过去五朵金花估值低,后来成长性就差了。新价值投资时代看动态估值,比如房地产、银行估值虽然便宜,但这些都不是新兴行业。新价值投资时代主要与产业转型有关,比如医药、电子、通讯、计算机、消费升级、新能源等,机构投资者普遍对这些行业的成长性认可度具有一致预期。 主持人:从7月底政治局会议上来看,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在从宽货币转为宽信用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有何影响? 李迅雷:有这种现象,今年的两会再次提出银行要给实体经济让利,有一定宽信用的味道。我们可以看到,今年M2大幅上升,但经济还在下行,所以今后两个季度降息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债券市场表现疲弱,但相对股市是有利的。今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减少、居民储蓄增加、拉动投资增加、公募产品火爆,股市增量资金增加,推动了近期的市场行情。但未来太紧或太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不可能。 主持人:您曾经提到过内循环有些被过度解读了,您觉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内循环? 李迅雷:我认为内循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际大循环下的属于国内产业链部分增值,过去我们以出口为导向,但都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我们只是做了简单加工的工作,国内附加值很低,未来要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大循环,今后加大进口替代力度,实现产业升级,减少对外依赖,拥有核心技术、尖端产品,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主持人:今年资本市场上有很多制度性改革,比如创业板注册制等,这些变化如何解读呢? 李迅雷: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是一贯提法,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提到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些都是为了增强资本市场话语权,规范资本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像深圳创业板注册制是属于存量改革,未来实现存量和增量的变革,投资标的会越来越丰富,投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在制度改革后,投资者应该如何调整投资心态呢? 李迅雷:投资者要对规范市场有正确认识,从交易频率看,目前我们整体的投资风格和美国市场还有区别,许多人还是去做投机,炒题材、炒概念,投资者应该更多关注上市公司治理、 分红回报率等。而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越来越大,个人投资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弱势,比如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含量和以往不一样、亏损公司如何估值,这些方面个人投资者还需要学习, 如果学习能力不强,建议委托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 主持人:中美博弈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美国大选之后情况是否会有改善,还是说未来长时间内中美博弈都会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 李迅雷:无论有没有美国大选,中国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竞争力也在逐渐上升,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国,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所以大国博弈不可避免。现在主要是外贸领域的博弈,未来可能还会涉及到金融、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博弈,我们要做好这种准备。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从政策上也体现出我们一直保持稳中求进和克制,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和其他风险。事实上这次疫情就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虽然现在国际环境确实较之前有动荡,但要对我们国家的管控能力、化解能力有信心。 主持人:那这种环境下对我们投资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呢? 李迅雷:在市场中投资要有逆向思维,悲观的时候建立信心,乐观的时候要想风险。 主持人:这次的疫情是百年不遇的,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但美股反而表现不错。如果今年下半年或者是明年疫苗研发成功,全球疫情都得到控制,美联储有没有可能改变现在的政策、回收一些流动性,会不会由此引发一些风险呢? 李迅雷:疫情之后,美国政府大规模举债,财政赤字率升高。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居民收入增长10%,消费下降10%,美国居民部门储蓄率上升。这就可以理解美国股市的上涨,因为美国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以投资股市为主。全球经济下行是大趋势,美国、欧洲都进入了下行通道,疫情只是改变了斜率,所以疫苗研发成功,美联储也不会马上收紧货币政策,而是等到经济平稳再慢慢收,会有一段缓冲期。另外,对于疫苗也不要给予厚望,比如乙肝疫苗研发那么多年了,还是不能阻止乙肝流行。 主持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换挡期,您认为拉动我们经济增长未来主要靠什么呢? 李迅雷: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来看,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投资方面目前主要是基建和房地产;制造业需求有限,过去投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大概是45%左右,现在降到了35%左右;出口方面,今年因为我们的疫情控制比较好,出口还不错,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错位增长,但这是短期现象,长期还是要下降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未来主要依靠新兴产业,但新旧动能转化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未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主持人:那您认为未来的投资主线是什么? 李迅雷:一方面要看经济转型的方向,关注新兴行业,美国过去GDP增长在1%-3%的区间仍然撑起了十年牛市,未来中国GDP增长即使回落到4%-5%,也足以支撑结构性牛市;另一方面要看到存量经济下的集聚和分化趋势,抓大放小,像楼市的一二线城市房价强劲、而四五线城市房价趋弱,股市中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小企业市场份额则被逐渐蚕食。 主持人:7月份全国地产的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增速回升都很明显,而且地产新开工的面积也在继续回升,您怎么看待房地产未来的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买股还是买房如何选择? 李迅雷:房地产最近的强劲和一季度过于低迷有关,主要是补涨,长期看房地产已经进入后周期时代。从大类资产投资角度来看,建议增加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降低房地产投资比重。房地产的投资机会也是结构性的,人口、资金、产业、信息流量大的区域可能有转型成功的机会,主要关注三条线: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湾区、长江经济带,这些地区因为产业、人口、货币、信息的集中,未来GDP的占比会上升,会有更多的机会。 主持人:今年以来黄金走势很强,虽然上周开始出现调整,但市场上已经有观点认为黄金随时有可能开始第二波上涨,您怎么看待? 李迅雷:全球货币超发是黄金上涨的主要逻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和黄金脱钩后,过去50年,美元相对于黄金贬值了97%,与此同时许多新兴市场的货币如印度卢布等也大幅贬值。这一轮黄金上涨是疫情导致的美元再度超发,其他货币竞相贬值引致,现在来看美联储短时间内还不会收紧货币政策,黄金应该还有不小的上涨行情。但上涨幅度不好预测,以目前的黄金价格,短期内继续大幅度上涨还是有难度的。黄金具有避险和投资双重属性,由于货币超发严重、局部地区动荡等因素还有看高的逻辑,我个人认为会走慢牛行情。 投资者提问 问:下半年布局哪些行业有比较大的确定性? 李迅雷:目前大家看好的行业估值都不便宜,现在去追涨意义不大,低估值板块可能因为此前担忧比较多有所提升。建议投资者眼光放长远,不要总是博弈思维。2014年陆港通开通后,AH价差并没有缩小,未来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会进一步流入股市,建议关注低估的品种,相对便宜的科技股、香港红筹股等。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90年代是短缺经济时代,那时股市刚刚出现,综合类、百货类的股票涨得最多;2000年以后是过剩经济时代,资金少好资产多,周期性的股票涨得好;而现在是核心资产荒的时代,资金多好资产少,建议投资者配置核心资产,选择头部企业、上升的行业和优秀的基金经理。
前序报告: 专题之一:全球贸易的晴雨表(1801-1850) 投资要点 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煤钢革命改变了英国股市行业格局,在贸易相关的企业外,重工业企业进入股市融资,形成了“贸易+重工业”双支撑的局面。 这是个黄金大发现的时代,50年代加州和澳大利亚黄金大量开采,黄金矿区对英国商品需求增加,扭转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并稳定了股市。60年代初英国有限责任制的落地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同时英国铁制品、贸易企业受益于美国南北战争,推动了第一个牛市。 70年代初钢铁技术革新,对美国、德国的出口繁荣引领了第二个牛市。74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国股市陷入了二十年的停滞,关税政策、航运格局和工业力量的世界性变化,成为压在英国股市身上的“三座大山”。1894年南非兰德金矿成为世界第一大金矿,英国凭借黄金开采重新步入繁荣,第三个牛市随之出现。 二十世纪初英国股市呈现新旧交替的格局,金融、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淘汰退出,工业股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消费类股票越来越多。一战爆发后,英国投资者对于国家实力和战争胜利充满信心,然而实际上英国在战争中的伤亡与开销巨大,英国企业人力亏空,预期落空下股市加速走熊。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工人与复员军人在一战中的储蓄化为巨大的商品购买力,形成了一个消费股牛市。二战初期,英国人对战争心生恐惧,股市信心极低,然而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明朗,企业股价不断回升,走势与一战期间完全相反。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英国商品进一步退出世界市场,股市再度回调。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 《全球资本市场历史》专题之二 一、引言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已经先后有多个国家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如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然而若要论最早发展出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则非英国莫属。 看英国股市两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仅仅是观察英国经济、国运的历史沉浮,更能一窥世界大势的山河变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资本市场发扬光大的国家,其对后世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影响几多。一旦了解了英国,我们就能扫清资本的历史迷雾,把握资本的发展主线,看到资本的未来道路。 为此我们撰写了《全球资本市场历史》系列报告。本篇报告为系列第二篇,回顾了英国股市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1851-1950)的历史。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贸易体系达到巅峰,英女王座下的领土面积和子民占到了世界陆地和人口总量的1/4。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开采出来的黄金给予了英帝国充足的养分。这是帝国最辉煌的时期,伦敦股市则一同见证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传奇。 然而,没有哪一天的太阳不会落下,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的国力开始衰退,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击垮了英国赖以生存的殖民体系。在英国国运风雨飘摇的时期,英国股市会经历什么?关于英国衰退的原因和历史,英国股市又会告诉今人哪些至关重要的教训? 二、1851-1900 钢铁时代的先行者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股市出现了新一轮的行业格局变化,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向深层次、向中上游发展,重工业蓄势待发。凭借着发达的运河与铁路交通网络,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工厂已经初步聚集起来并发挥规模效应 。此时的英国不仅是贸易中枢,更是被称为“世界工厂”。下游制造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中上游机器设备等产品需求也水涨船高,最终催生出煤炭采掘与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 与纺织业革命不同的是,煤钢革命深深地影响到了英国股市的产业结构。由于钢铁制造、矿石采掘行业天然具有投资周期长、重资产的特点,股份制公司代替家族式作坊,成为了钢厂、煤矿的主要组织形式。从1850年到1875年,有接近150家采掘业公司、70家工业企业选择上市融资。英国股市由过去50年的贸易业“一条腿”发力,转变为贸易业、工业“两条腿”走路。 2.1、黄金大发现 以1850年为起点,英国股市指数摆脱了过去20余年不断下跌的阴影,进入了长达50年的牛市区间,牛市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货币供给快速增长与外贸形势好转。 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发现大型金矿(如19世纪50年代的加州“淘金热”),世界黄金产量跨越式增长。大量的金块被运至铸币厂铸造成金币,并化作当地矿山经营者的利润和矿工们的工资。因为黄金而暴富的金矿主、矿工又拿刚赚得的金币购买英国商品,提振了海外对英国商品的需求,最终一举扭转了英国企业面临的通货紧缩的窘境,股市终于止跌企稳。 除了美国之外,50年代初英国殖民地也传出发现金矿的好消息。1851年,英属哥伦比亚地区西部的海达瓜依岛上发现了金矿,成为该地区后续一系列金矿开采的前奏,不过同一时间最振奋人心的事件,还是属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的淘金热。 殖民地开采出黄金对于英国的好处是多方位的。除了与美国相似的商品出口增加与投资收益上升以外,英国还限制了殖民地当地金融机构的黄金储备额度。多余黄金储备必须运送到伦敦保管,长期来看有效的降低了英国本土资金利率水平,间接的提振了股市。在之后的多次经济危机之中,从澳大利亚与加拿大运来黄金都有力的缓解了英国本土流动性紧缩的状况,保证了国内的金融稳定。 2.2、南北战争 1861年至1865年,英国股市迎来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第一个牛市,本轮牛市由英国国内、国外因素共同推动。在国内,英国公司法刚刚落地,有限责任制成为企业投资的主流,投资者无需再担心公司破产导致个人背负债务,因而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热情;在海外,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保持中立,通过向南北双方销售战争物资,英国商人发了一笔战争财。 一个刺激投资者神经的事件则是大西洋(行情600558,诊股)对岸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期间英国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收入均明显上涨,带动了股价的攀升。美国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供应方,南方是棉花供应方,英国在南北方均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战争中倾向保持中立,并继续与南、北方的贸易往来。 除此之外,南北战争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南方棉花供应短缺。由于棉花种植园的人力被抽调至战场,战争后期北方又对南方进行贸易封锁,英国纺织业企业的棉花供应开始短缺。此时印度棉花成为美国棉花的替代品,对英国的出口增加。因为英国与印度的贸易距离要比美国远得多,贸易企业远洋运输收入增加,考虑到贸易行业在股市中的比重大得多,英印贸易的繁荣总体来讲对股市是利好的。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英国的原材料供应恢复,战争对于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利润的刺激效果消失。英国经济陷入了短暂的衰退期,股市也随之下行,1866年一年时间内股指跌去了22.4%。然而不过2年后,股市很快的又重回繁荣。 2.3、钢铁革命 英国股市于1867年见底,从1868年开始重新回到牛市的上涨通道当中。到1873年牛市顶峰为止,6年内股指上涨超过60%。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钢铁产业革命、低利率与国际贸易繁荣等。 钢铁技术革命对于英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影响,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因为已经有了较多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应用,英国再次领先全球。钢铁投资同时带动了上游煤炭、铁矿石开采行业的投资和利润,最终均反映到了股市当中。 美国、德国虽然较英国稍有落后,工业化也开始起步。但是由于缺少工业基础,美、德钢铁工业的设备和原材料均需要从英国进口。英国对美国、德国工业品出口上升,进一步增厚了英国钢铁、设备制造与采掘企业利润。 同一时期,英格兰银行不断调降基准利率也有利于提振投资与股市热情。英格兰银行为了充分利用储备资金、扩大资金投放,从1865年开始进入降息通道,1867年1年内就降息400个基点,短期利率多年时间内维持在2%-4%之间。低利率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加快了英国产业投资速度,另一方便降低了储蓄回报,更多的资金由银行转移至股市,为这一轮的牛市锦上添花。 钢铁革命中钢铁产业从无到有,也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业务项目。在旧有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纺织品贸易的基础上,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国际运输成为英国贸易企业的增量业务。1865-1873年,英国对外贸易额上升了40%,贸易企业利润上涨也提高了其股票的吸引力。 2.4、1874年经济危机与20年停滞 1874年开始,美国、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19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持续时间长达6年,期间英国股指从1874年的32点下跌至1879年最低点21点,下跌幅度约为35%。 1874年经济危机致使美国、德国工业投资遭受打击,进而影响到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市场。虽然在英国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支撑下,英国经济的衰退起初没有美国、德国那么剧烈,但是新兴工业部门和贸易部门直接受到打击,股市的“两条腿”受困,最终导致股指的表现要比总体经济更差。 从1874年起,英国股市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下跌和低迷期,原因不只有一场经济危机这么简单,其背后有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导致了股市的低迷,更导致英国与美国、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全球贸易保护思潮的兴起。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高额关税被加到了大多数进口商品上。战后政治上占有优势的北方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将工业品关税保留了下来。在德国,俾斯麦采取了国家干预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于1879年对进口农产品、生铁、钢铁半成品和制成品征收高额关税,产品越往下游税率越高。 贸易保护之风几乎在同一时间刮遍欧美,让煤钢革命中英国工业的先发优势丧失殆尽,海外市场尽失。同时全球贸易景气度每况愈下,作为最大的贸易商,英国损失惨重。 其次是全球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英国的市场份额被法国蚕食。促成这一转变的是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经运河由印度前往欧洲的距离减少一半以上。1882年英国以镇压当地起义为借口入侵苏伊士运河区,尽管英国重新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运河通行的经济收入依然被法国瓜分,并且英国企业从贸易船运、中转所获得的收入由于路程缩短而进一步降低。 最后,英国重新回到了发展轻工业的老路,导致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重工业部门丢失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英、法依仗着拥有广大殖民统治地区作为专属市场,加大对殖民统治地区的商品倾销和剥削,而美、德基本没有殖民统治地区可以盘剥,只能加大对新兴工业的投资,加快技术革新,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英、法与美、德不同的发展路径,不但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速,也缓慢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力量格局。从短期来看,依靠利润丰厚的轻工业和殖民地市场,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较少的受到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新兴工业相对不受重视,在煤钢革命中建立起技术优势的英国逐渐在科技竞赛中落后。 轻工业和殖民地市场看似是英国在危机时为自己留下的“后路”,最终却断了英国工业的“前路”。1894年英国向美国交出了GDP世界第一的宝座,它也不再是“世界工厂”,因为此时在本国市场上都充斥着美国货。 2.5、黄金之国 1886年,一个叫乔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亚人在南非兰德山区农场发现了金矿,揭开了19世纪最后的淘金潮。兰德金矿对英国股市的利好,主要有三个方向: 首先是英国在南非的矿业公司。黄金开采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英国在南非的矿业公司把握住了较好的矿源,黄金产出后公司利润节节攀升。其次是经营南非业务的商品出口企业。随着淘金潮中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矿区,无论是如火如荼的矿区建设,还是矿工的日常生活,都大量依赖英国进口商品。在这10年间,南非一跃成为英国的第五大出口国。 最后兰德黄金显著的压低了英国利率,进而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兰德黄金通过贸易或投资收益回流英国,最终流入英国的银行系统。1894-1899年,“南非经济”让英国多年处于繁荣区间,似乎一举摆脱了前二十年经济停滞的困扰。 兰德金矿带给英国繁荣的同时,也为其埋下了巨大隐患。围绕金矿利益,英国与当地由布尔人组建的德兰士瓦政府矛盾激化,最终双方围绕金矿的控制权爆发了战争。此时英国人应该不会想到,这场世纪之交的战争竟会成为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也成为了英国股市由牛转熊的分界线。 三、1901-1950帝国的黄昏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世界尚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汽车等重大发明的应用推广刚刚展开,拥有高科技专利的新兴企业在欧美各地崭露头角。但是对于英国来说,她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化,许多传统行业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因此“新老交替”成为了这一阶段英国股市行业发展的主线。这一主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金融、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兼并淘汰加速。这些传统行业在过去高速扩张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国际贸易兴盛,英国一直牢牢把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为英国的贸易金融与国际性运输行业带来了繁荣;二是城市居民增长,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镇化,100年内英国的城镇化率从34%上升到了78%,因此专为城市居民服务的金融、道路、公用事业公司层出不穷。 然而在1900年前后,这两大动力逐渐熄火。贸易方面,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英国与殖民地的贸易联系也在下降,贸易份额不断丢失;对于城市服务来说,英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上升至自然极限。增量市场消失后,三个行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开始了大规模兼并与淘汰。 二、工业、原材料企业接棒成为市场主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工业部门出现的同时,传统工业部门进一步细分,许多细分市场的优秀企业进入股市,为工业股注入了新鲜血液。原材料与能源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19世纪末,铝、铜等有色金属被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在能源行业,石油的重要性也逐渐比肩煤。 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工业革命中,英国股市中的重工业行业由传统的钢铁、煤炭二元制演变为钢铁、机械、石油、电力等多元化发展,初步奠定了现代工业的行业格局。 三、新生的消费、服务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初步富裕起来的英国民众开始消费升级,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无论是一般消费品还是耐用品,品牌化成为大趋势。消费品品牌化从价格低廉的食品饮料开始。紧接着,耐用品、奢侈品公司也迎来了上市的浪潮。 3.1、工业的溃败 从1900年至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股市经历了长期的下跌,不同的是,本次股市下跌并不是由世界需求不足和长期通货紧缩引发的,从根本上来说,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商品竞争力不足,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逐渐丢失,才是股市长期疲软的主要原因。 以往英国对殖民统治地区市场进行垄断,但是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觉醒和殖民统治地区频繁起义,让英国工业品的殖民统治地区专营市场不断丢失。继1867年加拿大升格为自治领后,1901年澳大利亚、1910年南非成为自治领。自治领不再受英国政府的控制,英国企业过去通过非市场化政策维持的竞争优势消失。 然而在市场化竞争中,英国又难以抵御新兴国家的冲击,其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19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商品竞争力逐渐降低。竞争力的缺失集中反映到钢材生产上:下游需求缺乏,导致英国与德国钢铁产量的差距越拉越大,映衬着日不落帝国的落寞。 此时英国工业企业已经成长为股市的主力军,不过在国际竞争压力下,企业业绩增长缓慢,盈利下滑,让股市投资者越来越失望。相比较而言,大洋对岸的美国企业竞争力更强、增长前景明朗。众多英国投资者纷纷进入美国股市,带动了美国股市指数的上涨。 3.2、惨烈的一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虽然根据防御协定,英国加入了与同盟国的战争中,但是奉行平衡主义的英国最初并不想过多的深入欧洲大陆的战事。然而结果却远超英国的预料,英国这一次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 同样是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战火也没有烧到英国本土,拿破仑战争和一战究竟有哪些不同,使得两场战争中股市中的表现天差地别?我们认为一战期间股市走熊的因素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企业生产层面,一战期间英国广泛征兵,抽调人力资源,削弱了英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一战初期,英国的主要盟友法国由于动员与军事指挥失当,一个月内就阵亡了20万人。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同盟国方面倾斜,迫使英国加大了对欧洲大陆战事的参与度,大面积征兵并派遣更多军队进入战场。 大规模的征兵,基本抽空了英国生产企业的剩余人力资源,制约了产能扩张的步伐。由于人力缺乏,钢铁制造等主要军工部门增产有限,棉纺织、食品生产等次要部门产量更是出现了严重下滑。 从企业利润层面,由于面临他国供应商竞争与高额战争税,英国企业难以在战争中盈利。一战,美国、日本因为远离主要战场,工业基础完整保存,军需品供应潜力巨大,对英国商品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更勿论其商品在战前本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得英国企业难以获得欧洲盟友的军需订单。除此之外,英国在一战中消耗巨大,政府债台高筑,不得已对企业征收高额战争税。 从市场预期的层面,惨烈的一战打破了民众对于英国实力的浪漫幻想,速胜的预期不断落空后股市走低。 1918年底,一战终于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情绪带动股市在1918年底与1919年出现小幅反弹。但是很快英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再度大幅下跌——1920年英格兰银行为了治理通胀,大幅提高利率引发了这次危机。 经济危机持续了大约2年,在此期间英国的物价出现了明显的下降。1922年底,英国政府认为通货膨胀的治理基本完成,物价已经恢复到了合理水平,因此结束了货币紧缩周期。英国的利率重新调降,经济再度复苏。 3.3、咆哮的二十年代 从1922年至1929年,美国、欧洲诸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战后复苏和繁荣,史称“咆哮的二十年代”。各国在复苏期间经济增长较快,英国在这8年间的年均实际GDP增幅高达3%。该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股市大幅上涨,在美国出现了著名的二十年代泡沫,在英国同样出现了上涨70%的历史性大牛市。 20年代是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英国消费股撬动了整个牛市。有两股力量推动了消费牛市,其中一股来自复员军人,手中持有的当兵时的工资化为巨大的消费力。另一股则来自工厂工人,在战后通货膨胀期间,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力,尽力满足工人对于工资上涨的要求在1920-1922年的物价调整和紧缩周期中,英国的物价整体又下行了30%,士兵和工人手中储蓄的购买力更强了。 战后消费旺盛时期,英国股市主要消费品企业利润增加,股票大涨。与动辄上涨超过200%的消费股相比,英国的工业股走势则略显疲软。一战中英国工业部门忙于战争生产而无暇顾及世界市场,导致美国、日本趁机瓜分了英国的市场份额。战后英国商业秩序恢复,出口部门却发现再也难以恢复战前的市场优势。 雪上加霜的是,英国回归金本位时高估了英镑价值,进一步削弱了出口部门的优势。战后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恢复金本位,认为恢复金本位就是恢复大英帝国时期的荣光,因此进行了包括通胀治理在内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然而英国的通胀治理周期结束的过早,物价没有下降到位,导致英镑被高估了。高估的英镑鼓励了进口消费,并削弱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英国工业部门进一步受到冲击。 金本位恢复1年后,英国出现了自1851年以来的第一次和平时期的经常项目赤字,英国工业为国家赚取大额盈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4、大萧条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的消息传来,恐慌席卷了英国市场。大萧条中美国经济崩溃,世界贸易遇冷,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的英国也未能幸免衰退。为了拯救英国经济,英国政府先后做出四点举措,率先将英国拉出了大萧条的泥潭。 首先,英国取消了金本位,让英镑贬值,为出口部门创造汇率优势。在1931年底,英镑兑美元价格就从金本位时期的1英镑兑4.86美元,下降至4.54美元。到1932年更是下降到3.51美元,贬值了28%。英镑贬值有力的提高了英国商品的价格优势。 与此同时,英国同殖民统治地区订立英镑同盟,稳定了英国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英国与其殖民地(除加拿大)订立英镑同盟——殖民地货币与黄金脱钩,而与英镑挂钩。由于英国商品原材料主要从其殖民地进口,在英镑贬值期间英镑与殖民地货币汇率的稳定,有效避免了进口材料价格上涨的现象,维护了英国商品的成本优势。 第三,英国大幅降低利率,促进了投资与消费。由于没有了黄金储备的制约,英格兰开始大幅度降低利率,提高货币供给。自1895年以来又一次降至1%以下。急需资金进行技术革新的汽车、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受益于廉价贷款,投资率先恢复。当其他部门失业率还在10%以上时,汽车、电子工人的失业率已经下降至5%以下。 第四,英国建立关税同盟,保护本国与殖民地市场。1932年,英国通过了《进口关税法》,为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加上了10%关税。同时,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自治地区和殖民统治地区订立关税同盟,同盟内商品贸易关税可以豁免。关税同盟保护了英国工业在本国和殖民统治地区的市场免受美国和日本商品的冲击。 得益于英国政府有效的货币、贸易政策,英国经济的复苏较美国早了2年,1931年-1937年股市股指上涨了80%,一举超过了1929年的点位。到1938年底,英国经济从本轮小型衰退中恢复。然而英国股市下跌的势头并没有因此终止,因为战争的阴云此时重新笼罩了欧洲大陆…… 3.5、二战及战后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1939年9月德国出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股市表现迥异——一战中英国的股市持续下跌,二战中的大多数时间英国的股市却是在直线上涨。同样是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二战中英国本土还遭到了德国空军的轰炸,为什么股市表现的却要比一战要好多? 首先投资者在两次战争中的预期不同,这决定了战争时期股市的走势。一战前,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投资者对胜利的信心很高,然而事实是英国虽然获取了胜利,损失却巨大;二战中,经历过一战的英国投资者充分认识到了德国战争机器的恐怖,因此战争初期信心极低。 1940年7月,德国准备进攻英国本土,并派空军空袭英国,不列颠空战打响。这是英国最黑暗的时刻,然而英国的股市此时却奇迹般的反弹了!随着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逐渐占据优势,英国投资者对于英国能够守住不列颠岛的信心逐渐增强。1942年至1945年,随着战局逐渐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方向发展,投资者的预期改善,带动了英国股市不断上涨。 在预期之外,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股市的不同走势也存在经济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在战略上被动防御,进攻时主要配合美国作战,客观上降低了英国士兵的伤亡,为工业生产企业较好的保留了人力资源。 美国的援助也降低了英国政府和企业的税收负担,更多的利润留存给投资者。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 ,向同盟国援助武器、粮食。英国前后接受了价值314亿美元的物资援助,相当于1942年GDP的84%。 当1945年英国胜利之时,英国股市的股指已经超过了1937年的最高位,那些由经济衰退和战争带来的股市压力已经一扫而空。而且时隔四十多年,英国股指终于超过了1900年的点位。 然而在战后首先等待着英国的,不是经济繁荣,而是殖民体系的崩塌。在甘地的领导下,战后印度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此时的刚刚经历战争的英国已无力镇压印度独立运动,被迫允许印度独立。这颗英王冠上最亮的宝石,最终被英国人亲手摘下。继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1948年缅甸、斯里兰卡独立,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崩塌。 英国老旧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应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英国传统的工业强项是船舶制造、煤炭与纺织品。然而战后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船运转变为汽运,世界贸易的中心商品也变为汽车、石油与钢铁——这三项都不是英国工业的强项。在过去,英国尚有殖民地市场可以支撑老旧的工业体系。如果战后殖民统治地区一个个的独立,英国工业即将失去世界市场。 1950年,英国股市股指又回到了1900年的起点,仿佛一个轮回。在这50年间,英国商品逐渐退出世界市场,是英国从世界霸主退化为二流国家的根本原因。英国商品的失势大体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源自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进步缓慢,导致新兴工业在较发达国家市场中丧失了技术和成本优势;另一条主线则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英国对殖民统治地区的控制逐渐减弱,传统商品在殖民地市场的份额也丢失殆尽。 二战后英国从殖民帝国转型为一个现代国家,对于那些怀念维多利亚时代光辉的人来说是痛苦的,然而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却未必。当英国重新定位自己并且融入战后世界经济的时候,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即将到来! 四、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周五三大股指早盘仍继续延续调整,尾盘快速反弹,三大股指上涨幅度均超过1%。本周的A股市场整体上是调整走势,其实在预期之内,在7月初开启的这轮单边上涨的行情时,我就讲到单边上涨是难以持续的,消耗了太多市场资金,每天成交量上万亿,甚至达1.5万亿,两融余额也冲到1.5万亿,投资者的热情过于高涨,基金的销售也非常的火爆,单月基金销售超过2000亿,今年以来,基金销售已经超过1万多亿,直逼2015年大牛市。这表明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A股市场长期走牛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加大市场的震荡,因为单边上涨会累积较大的获利盘,一旦出现利空因素,可能会导致较大下跌。 7月15日后,大盘出现了两次大跌,第一次大跌的原因是投资者预期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收紧,在经济复苏后货币政策是否会退出宽松状态,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第二次大跌的原因是美国搞事情,美国对中国的科技龙头华为、腾讯和抖音卡脖子。大家担心中美关系紧张,因此过去一个月除军工、黄金板块涨幅较好外,其他多数板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特别是前期涨幅较大的如白酒这些消费白马股跌幅较大。很多人在疑问,市场是否会重新跌回到3000点之下,白酒、医药这些白马股还能否长期持有?我认为,现在市场从单边上涨转入震荡行情,其实并没有改变A股市场慢牛长牛的格局,因为推动这轮市场走强的基础没有改变,即经济的快速复苏。二季度我国GDP已经从一季度-6.8%的增长,回升到3.2%的增长,一正一负相差10%,相当于经济面已经实现了涨停,美国二季度GDP下降了30%。美国的一位投行人士在华尔街日报上写道,这次疫情虽然没有改变世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也没有超过美国,但中美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确实如此,单看二季度GDP,中美的GDP在单季度已经接近。下半年我国经济仍会继续复苏,但货币政策方面不能过快退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如果货币政策过快退出,可能导致经济复苏的势头受到较大动摇,使得经济再次回落。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下半年货币政策会略有收紧,但不会过度收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依然非常重要,央行行长易纲在讲话中也再次强调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也要增加灵活性和针对性,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央行的政策基调。不会出现一些人担心的货币政策出现较大收紧。 支撑这轮慢牛长牛的另一个基础,即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过去十年,每轮央行放水,资金几乎都会进入楼市,楼价都会大涨,但现在房租不炒已经坚持了四年,并且今年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原则,不会允许大量居民储蓄进入到楼市来炒房,当然对于刚需和改善性住房依然是支持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会使得央行增加流动性投放,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股市无疑是唯一能和楼市相媲美的大市场。因此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是长期趋势,并不是短期现象,今年基金销售非常火爆,明年将依然火爆。居民储蓄通过买入基金来入市,胜算相对较大,通过个人炒股的风险其实很大,因为现在已经进入到机构投资者时代。只有研究公司的基本面,抓住好公司的机会,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真正的分享A股市场的成长,仅仅像以前一样打听消息炒题材的方式,很容易被割韭菜,因此要想不被割韭菜,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买入好的公司的股票,做好公司的股东,通过长期持有来分享企业的成长,第二是站到机构的一边,选择持有优质的基金,这样相当于让基金经理帮你去投资,我认为这两个途径是大家不被割韭菜的根本途径。可喜的是,现在坚持价值投资的人越来越多,认识到价值投资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我的价值投资权,这说明市场的投资理念正在朝正确的方向转变,当然价值投资知易行难,坚持价值投资需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心态,特别在市场调整时,更需要从公司的基本面来把握,抓住优质公司是应对市场波动最好的手段。 和A股市场相对低迷的表现相比,美股最近的走势非常强劲,美国股市最近已经接近历史新高的位置,纳斯达克指数早就创下历史新高,但美股这轮上涨没有基本面的支撑,之前我多次讲到美股出现大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联储的放水催生了资产泡沫。美股上涨的持续性其实是存疑的,随时有可能发生二次大跌。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在采访中表示,他警告美国市场已经陷入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泡沫,他不会入市参与其中,索罗斯更形容目前正处于自二战以来他人生中最严峻的危机,风险来自于市场的过度憧憬,以及不惜一切要求连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索罗斯对于美国股市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他直言市场当前处于革命性时刻,在正常情况下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不仅变得有可能,实际上也发生了,但索罗斯没有说明是什么。索罗斯代表了谨慎派的观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人士开始提示美股的风险。确实,美股这一轮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的走势非常强劲,一方面因为美国的科技龙头股确实非常有实力,吸引了全球资本的追逐,但另一方面资产泡沫一旦吹起来,总有破灭的一天,因此对于美股大家要谨慎。很多人开始担心美股暴跌出现了资产泡沫的破裂后会导致全球股市再跌一波。事实上从3月份美股暴跌之后全球股市进入到了金融市场出现的第二个阶段,都出现较好的回升。 美股如果大跌,肯定对全球股市会有影响,但对A股的影响我认为不大,一方面是A股本身回升的力度并不大,另一方面,除局部的部分板块和个股出现泡沫之外,A股多数股票的估值仍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以下,因此A股市场并不会出现过多下跌。当然市场的调整难以避免,毕竟7月初开启的一轮快速上涨,累积了大量的获利盘,很多资金急需获利了结。像白酒、医药这些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累积的获利盘非常重,因此一旦跌下来可能有20%甚至更多调整,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些消费白马股的股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2016年我就提出白龙马的概念,即白马股加行业龙头,在我的《跟杨德龙学投资,如何穿越牛熊周期》中,明确跟大家讲到这些白龙马股的股权价值以后会越来越高,当然在过程中会有多次调整,但每一轮调整实际上都是抄底这些优质股票的机会。因此对于这些板块,如果你的获利较大也可以先做获利了结,如果你要做长线,其实可以不用理会短期波动,实际上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波动不会改变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A股市场慢牛长牛的基础并没有被动摇,A股市场长期的趋势依然是震荡向上的,券商作为行情的风向标,往往在行情启动时会有较好的表现,在市场震荡时,券商股的波动也会较大,对于券商我认为可以趁调整时适度布局,等到市场再来下一轮的行情,券商股肯定会一马当先。打造航母级券商是既定方针,未来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航母级券商的诞生,与外资券商相抗衡。打造航母级券商本身需要强大的资本市场,A股市场只有走出慢牛长牛的走势,才能真正产生航母级券商,资本市场走强也是我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实现转型的保障。 股市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也会推动经济的增长,股市繁荣了,投资者有了赚钱效应,消费增速自然就起来了,人们的财富出现增长,上市公司也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投资,新兴企业可以通过科创板创业板注册上市融到宝贵的资本,因此股市繁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