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A股的上涨有点疯,跟2015年的疯牛行情相类似。虽然上周五行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但本周一,上证指数一根阳包阴的长阳,又将指数推到了近期行情的高点附近,而创业板指数更是大涨4%,指数创出近5年新高。 A股的疯牛走势给市场带来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很兴奋。投资者一个个也都成了股神,在市场上指点江山,对后市更加充满期待。新股民也在排队开户,为市场送上新鲜的血液。 A股的繁荣是市场各方所都乐于看到的。但疯牛却是A股市场所忌讳的。毕竟2015年的疯牛带给A股市场的教训太深刻。而A股市场当前的一幕,投资者其实并不陌生,甚至很熟悉。不少投资者与市场人士都深深地感受到2015年的疯牛又回来了。 但当下的A股市场并不支持疯牛行情。目前的A股市场基本上还属于政策市,行情的发展需要看管理层的脸色。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注册制改革试点的需要,基于新股发行的需要,目前管理层确实是支持股市上涨的。这一点,投资者也可以从上交所对上证指数的编指方法的修订中感受得到。 不过,尽管管理层支持股市上涨,但管理层支持的股市上涨是理性的上涨,是慢牛的走势,而不是疯牛。2015年的疯牛同样让管理层心有余悸。也正因如此,面对近期A股的疯牛,管理层也在采取行动,为疯牛降温。在这一方面,管理层近期的一系列动作还是比较明显的。投资者如果没有被疯牛蒙蔽双眼,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到管理层的调控之手。 比如,7月6日,上证指数暴涨180余点,为此,作为管理层口舌的四大证券报在7月7日同时发声,呼唤“健康牛”,提醒投资者保持理性,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放弃一夜暴富心态,准确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心中常记“风险”二字。管理层的用心良苦显而易见。 7月8日,管理层又放出了打击场外配资的消息,集中曝光了258家非法场外配资平台。而场外配资,是股市非法资金与杠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这种杠杆资金正是造成股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股市风险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 7月9日晚,中国人保(行情601319,诊股)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来函通知,计划减持公司部分无限售条件A股股份不超2%。随着本轮行情的走高,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不断,但作为社保基金的减持意义非同小可,这不是其他股东的减持可以比拟的。 7月10日,证监会例行发布了IPO核准的信息。证监会一次放行了7家公司的IPO申请,这创下了近两年一次放行IPO公司的新高。同一天,证监会还对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下发行政监管措施事先告知书,拟对广发证券采取暂停保荐机构资格6个月、暂不受理债券承销业务有关文件12个月的监管措施。 7月11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其中提到,银保监会将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明确表示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这些措施的密集出台,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给疯牛降温,让股市回归到理性、慢牛的走势中来。也正因如此,投资者需要识时务,顺势而为,不要一味博傻。否则,投资者就很容易为自己不理性的行为付出代价。虽然疯牛让投资者在短期内获利丰厚,但疯牛更是投资者的收割机,它更会把投资者的财富收割一空。所以面对疯牛,投资者务必保持理性,别让自己成为疯牛行情的买单人。
本轮A股猛涨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经济复苏,一季度-6.8%的经济底部已经确定;二是政策面比较友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主基调都偏宽松;三是境外资金北上,A股相对还是价值洼地;四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改革正在产生积极影响,百亿级、千亿级公司一定会诞生,就看投资者能不能抓住这些好公司。在经济减速提质时期,股市回报反而比经济高速成长期要高。疫情冲击、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倒逼,都在促使资本市场来一次蜕变。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股市蜕变的起点,未来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翻一倍是完全有可能的。 2 这一轮股市是流动性资金推动型,所以大家都着急入市。这会导致股市短时间内超涨,势必会带来风险。这一轮市场走的比2015年上半年还要快,很容易造成集体非理性的局面。从估值角度,现在已经到了牛市中后期了,像2015年的后半段。从估值水位这个角度来讲,大量的板块估值水位上涨到95%以上,所以我们提示大家还是要保持冷静。 3 牛市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当下其实已经处于牛市的中后期,情况更像是2015年的后半段。关于A股的几点判断:第一,牛市具体什么时候结束没法预测,重点看流动性环境何时逆转。第二,本轮牛市是不健康的,因为基本面并不好,短期流动性掩盖了很多问题。但长期来看,大部分会被打回原形。第三,市场风格大概率会切换,过去是创业板单极牛,接下来可能是均衡牛,轮动式上涨。第四,流动性牛市后期,整体投资观会从投机转向价值,从追求估值弹性转向安全边际,分化会更加明显。第五,牛市后半段风险会越来越多,真正的风险是动摇流动性这个根基。A股处于牛市后半程,投资者在看清方向、积极上车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和市场变化。投资心态上建议大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要贪饮。 4 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说,股市上涨是个好事,资产增值、股票解套,但对于大部分初学者,尤其是那些对股市懵懵懂懂甚至一无所知的人而言,建议还是要慎重,因为进入股市经历的风险,可能要比获得的收益大得多。 5 美股这些年来的上涨,主要是由科技股带动的,其他领域的企业盈利情况并没有那么好。而这次疫情恰好对科技企业的影响比较小,有些公司还受益了,比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电商等。因此,美股之前的上涨逻辑并没有受到破坏,再加上美联储无限制地注入资金,所以反弹比较快。至于美股接下来的走势,说实话比较难判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美股已经经历了最恐慌的阶段,再出现熔断式暴跌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基本面的恢复情况。但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超过300万,而且全球多个地区的疫情还在继续恶化,切断国际经济联系的后果还是会反映在股市上,投资者只能顺势而为。 6 如果投资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能跟上,股市确实是老百姓一个重要的资产池,也确实有可能取代楼市。但股市要真正发展好,必须创造一个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发行交易制度要迅速跟上,监管要到位,违法违规现象能够得到严厉的处罚。这就像一个小孩,家里条件很好,用的文具很好,上的学校也很好,但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还得靠自己努力。 7 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有点像武林江湖,各门派风格迥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每个人有每个人成功的秘籍。但有共性的一点,那就是基础要扎实。武术要看拳谱、投资要看框架。在赛道上科技、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这些领域包括它们的延伸产业链是有确定性机会的。对高净值人士来说,股权投资为大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市场既有增量,同时存量又在提升。投资心态上,就是看清方向、果断下注,然后相信时间的价值,静待开花结果。 8 对于目前处境艰难的企业,建议尽量保证现金流,活下去。要相信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和巨大的市场规模,卡掉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做一个实惠型的企业。现在梦想不要那么大,先活下去,做现实的选择。 9 二季度经济数据同比转正来之不易,也略超预期,全年有望前低后高。之前很多机构预计二季度有0-1%的微弱正增长,也有人预计2-3%。说明经济恢复效果明显,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线上经济表现良好。全年经济增速前低后高是可能,三四季度的增长将进一步对冲一季度的断崖下滑。上半年仍然负增长1.6%,基本符合预期。下一步,针对疫情可能的反复和国际关系的变化,需要做好政策的预调微调和储备,相机抉择。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还是很大的,改革的空间也是很大的。在新的内外形势变化下,需要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水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挑战。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将给世界、区域和产业链带来如下影响:一是平行世界,可能会出现半球化,中美关系弱化,中国和美国都会有相对固定的贸易伙伴体系;二是区域变局,区域和城市将大洗牌、定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三是产业链重构,国际分工会变化,会倒逼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竞争会日益激烈。
展望下半年,预期资本市场改革有望加速,伴随着完善注册制、成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加大资本市场开放以吸引外资等措施,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或将让更多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夯实长期牛市的基础。 7月16日,A股市场迎来深度回调,上证跌幅4.5%,创业板跌幅接近6%。当日股价大跌与如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6月来A股走出快速上涨行情,大跌前涨幅超过20%,过快上涨股市存在回调压力;二是近来监管层严查配资为股市降温,引发政策收紧担忧;三是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引发股市抽血效应;四是白酒龙头茅台遭遇媒体炒价现象批评,引发市场悲观情绪。 但在笔者看来,股市阶段性调整并不意味着本轮牛市的终结。考虑到二季度中国经济好于预期,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A股仍存在基本面支撑;同时,股市抽血效应、消息面对个股涨跌影响都具有短期性;酒业龙头茅台基本面良好,市盈率42,与所处行业平均市盈率相匹配,19年仅股息率便有1.75%,就已达到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同时,考虑到成长性,投资者普遍看好茅台基本面,并表示继续下跌之后,投资价值会进一步凸显。 此外,正如笔者在文章《沈建光:阻止股市"疯牛"的三大意义》中提到的,面对前期A股过快上涨,监管层有意释放为牛市降温的信号,意在阻止“疯牛”,防范过度杠杆资金进入股市,避免资金推升下的过度繁荣,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股市急涨急跌给实体经济带来重创。因此,政策层边际收紧意在防范炒作、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而非打压资本市场,后续基本面修复和政策微调或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而从长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承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培育具有竞争力上市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增长等多重要务,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具有战略意义。7月11日金稳会强调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预期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有望加快,对于股市而言,阶段性调整并非坏事,告别“疯牛”,才能行稳致远。 具体来看,笔者认为,近期股市大跌并非牛市终结,后续A股市场表现仍有六大支撑: 第一,中国经济基本面恢复好于预期。二季度中国GDP出现V型反弹,同比3.2%,较一季度的-6.8%明显改善;其中,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同比分别报4.8%、-3.1%、-1.8%,较5月分别回升0.4、3.2、1.0个百分点。生产端的恢复尤为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仍是亮,6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在疫情之下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笔者预期,三、四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4%和5%左右,2020年全年增速为1.5%左右。 第二,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后续有望吸引外资流入。相对于海外国家仍在遭受疫情蔓延下的经济停滞,中国政府在抗疫中采取的快速有效措施,使得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休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GDP增长预期将为-5.2%,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欧元区、日本)均为显著负增长,而中国在二季度已经率先实现正增长,是极少数疫情之下还能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而这也有助于获得外资青睐,加大对中国A股的投资。实际上,6月以来A股大涨便与外资流入密切相关,而自6月以来,人民币一改疫情之下的总体贬值态势,出现了反转升值,人民币对美元中重回“6区间”,也说明了相似逻辑。 第三,A股估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本轮上涨之前,上证所A股的平均市盈率为12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尽管经历了6月以来的短期快速上涨,目前A股平均市盈率为15倍,仍远低于2015年牛市之时A股估值最高的25倍,以及2018年初A股小高潮时市盈率的近20倍。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A股也是全球低估值的洼地。从证券化率指标看来,相比于美国市值占GDP比重的150%,中国证券化率指标仅为81%。 第四,本轮A股上涨杠杆使用远低于2015年。从杠杆使用的角度,本轮牛市与2015年决然不同。2015年大牛市是典型的“杠杆牛”,一方面,场内融资余额大幅飙升,融资余额/总市值的比率由2014年中的1.67%一度上升至近4%;另一方面,当年场外配资亦疯狂生长。而本轮A股上涨杠杆使用虽较前期有所上升,但远不及2015年时期的程度。融资余额绝对金额快速攀升,但融资余额/A股总市值比率总体维持在近年来平均水平附近。 第五,监管政策趋严意在防范非理性投资,并非打压牛市。面对前期股市快速上涨,监管层采取了系列举措防范“疯牛”,如7月8日A股攀升至3400点后证监会公布258家非法场外配资平台机构名单严查场外配资;7月11日银保监表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而此前央行在经济基本面好转,个别金融领域出现资金空转现象,金融风险苗头隐现背景下,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但笔者认为,监管层防非理性投资和金融风险的意图是明确的,并非打压牛市,后续会政策也会采取松紧适度、适时调整的政策确保金融稳定。 第六,资本市场改革提速,后续呵护市场。股市“疯牛”不利于投资者保护,走出中国股市急涨急跌的怪圈,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培育具有竞争力上市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增长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7月1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及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证券执法工作,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和良好生态。展望下半年,预期资本市场改革有望加速,伴随着完善注册制、成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加大资本市场开放以吸引外资等措施,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或将让更多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夯实长期牛市的基础。
7月以来,股市的热烈气氛吸引各路资金跃跃欲试,其中也不乏一些违规资金趁机“乔装打扮”混进股市。 近期,不少人收到银行消费贷的推销短信或电话。上海的安女士就接到一位信贷中介来电,热情推介华东地区某区域银行的一款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当安女士询问能否贷款炒股时,中介毫不讳言:“实际用途我们不管,贷款批下来后,可以直接去银行柜台取现一半的资金。” 信贷中介的支招,揭示了目前银行小额信贷资金规避监管、暗流股市的一种途径——取现。虽然看似较为“笨拙”,但对于银行的贷后监测,却是难度最高的一种。 “个人消费贷必须保证专款专用,股市火爆时监管更严,去年就有不少银行因消费贷流入股市吃到罚单,导致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审批的口子收紧。”某股份行华南地区个贷部客户经理表示,银行目前积极展开自查,严禁消费贷入市。 银行如何查找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他介绍称,银行查消费贷入股市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资金在同一张银行卡里,那么,无论倒多少手,银行都能查到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第二种是倒换到其他银行账户,这种情况目前追溯难度较大。第三种情况最难查找,部分客户如果把消费贷资金套现,再以现金方式存到其他银行的账户,特别是存到某个关联人的账户,银行就很难直接证明钱是从消费贷资金中流入股市的。 一旦银行发现客户存在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行为,会第一时间致电客户要求其将贷款资金返还至账户中。“银行先警告客户停止违规行为,进而提前收回贷款;如果客户不配合,银行会向银保监会举报,并可能采取注销客户银行卡的措施。”上述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 “就单个银行来讲,资金去向穿透确实存在技术难度。”在某区域银行高管看来,监管文件下发后,银行会按照要求去自查,但也确实存在贷后监测的实际问题。 由于个人消费贷流向分散、数额有限、客户复杂,让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但在监管严查下,银行之间正在升级系统审查程序,建立消费贷流入股市的“防火墙”。 针对部分资金违规流入股市,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11日在答记者问时提及,银保监会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要深入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依法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和违规套利行为。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指出,当前特别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贪婪与恐惧,如何把握投资的尺度,是每一个投资者进入股市每天都在经历的选择题。来新浪理财大学,听开年重磅专栏《交易日财经早报》。 这一次再让我们看到2015年杠杆牛彪悍上涨的影子和味道。反正股市爱打脸,不是每一次上涨都能预测,不是每一次回调都能捕捉。别说牛市——更爱打脸,当然打的是我们这些老股民和所谓砖家的脸——总是担心风险与回调。 A股疯狂,即便遭遇多维度降温干扰,昨日低开震荡后又强势上涨,上证指数即将逼近3500点整数关口。2646前期3月低点以来,A股已累计上涨逾30%;而7月以来不到半个月A股已经上涨逾15%。 中美竞争与对抗之下,中国的大国崛起,恰遇世界经济大衰退,既有前所未有,又有惊涛骇浪之,也让中国不得不有底线思维。反正,落后就要挨打!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需要强军、需要强科技、需要经济转型复苏,核心还是需要科技强国。所以中国驱动新一代科技革命背后,需要强大的股市来驱动,来形成资金蓄水池,吸引居民财富一起参与投身到科技创新之中。这也是这一轮牛市驱动的缘起和最大驱动力。 这就在监管与官媒喊话降温之下,即便市场短期走入震荡休整,依然不改牛市前进的轨迹。因为场外伺机等待上车资金,正在源源不断聚集,虎视眈眈市场的回调,并支撑着当下市场持续走牛。震荡回调对于牛市拉长将更加有利,调整也是为了更好的重新蓄势上涨。 但是,当牛市的呼声日渐高涨,也正因为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更挡不住新韭浪们冲进股市的步伐。摆地摊做生意,靠的就是人气。监管层清查场外配资等非法杠杆以及官媒喊话,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干扰冲击,都难以带来市场的回调——继续强势迈进。 此刻3500点,A股今天能否继续顺利冲关吗?中国人对于整数关口的关注度,历来偏高。而股指15%的上涨,更是带来众多个股20%-30%甚至更高的获利盘。因此,A股在冲击3500点关口下市场形成的技术压力,会否成为本轮牛市调整的第一波值得高度关注。 但牛市说调整,是一件很容易被打脸的事情。所以我们在《 内参》中也不敢造次,在近期提示市场面临短期技术性回调风险的时候,更特别指出牛市的根基并不会在短期扰动因素下被动摇,恰恰会进一步夯实牛市尤其是长牛慢牛的根基。同时,操作上我们更是坚持,当下A股市场无需过度关心指数波动,而更应该是精选行业板块来追寻个股机会。并持续提示当下市场任何5-10%的调整,都是补仓加仓的机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当下的股市变成了“老股民很慌张,新韭菜很疯狂”。贪婪与恐惧,如何把握投资的尺度,是每一个投资者进入股市每天都在经历的选择题。但所以,对于牛市,当我们犹豫纠结太多的时候,牛已经奔跑,车已经启动。 索性来个“捂股丰登”也许是上上之策。注册制大背景下,股票终究是不会缺的,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发不完股票,打不完的新。只要你拿的不是没有业绩和科研支撑的垃圾股即可,总有一波阳光雨露般的上涨会风水轮流转到你家。 在牛市,做T做飞,是常事。更形象地说,牛市如春运火车票,你下车之后想再上车,或者你退个票想继续买回来,就只能找黄牛党买个高价票,甚至还只是挤个硬座了。 客观而言,监管层清查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等这些措辞,更多是对快涨下的降温喊话,但对资金面实质性并没有多少抽离的负面影响。因此,清查归清查,场外杠杆驱动力在这一轮上涨中占比太少,清查也只是高压下的预防重蹈杠杆牛的覆辙。 从监管而言,牛市需不需要,肯定是需要的。从官媒基本集体唱多的角度来看,也是乐见于中国股市一轮牛市的呼之欲出。但这是一定不是衍生出杠杆股灾新的金融风险,更不是机构游资一通乱炒又来一轮疯牛、快牛。监管要的是一场长牛慢牛下的健康牛,而不是来得快去的也快的疯牛杠杆牛。 金融混业的背后,银行关于权益资产配置将从不足2%提高到5%的消息,也凸显出国家正在会给股市持续加杠杆的。新发基金、新股民入场,中国居民财富资产重配大趋势难以阻挡,钱没地方去,股市作为官方新的蓄水池,就是居民财富资产重配的主要进军方向。但官方需要的是可控可持续的股市杠杆,而不是难以控盘的场外非法杠杆。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场官方乐见的非杠杆推动牛市,最大的杠杆依然还是来自于政府,依然带有国家战略牛市色彩。但在监管底线思维之下,监管调控降温还会适时加码,核心就是挤压上涨中的杠杆水分,并不断提示市场短期风险。虽然有相似的配方相似的味道,但这一轮上涨一定不是快牛疯牛,也不是此前的全面牛市。国家队在场中央,调控能力和力度已经与5年之前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即便是牛市爱打脸,如果我们以长牛慢牛来对待当下A股飙涨的时候,阶段性调整还是需要的。投资者更不要一跌就骂娘,一调就慌张。至于是阶段性落袋为安,还是“捂股丰登”,那就是短线高手与新股民的差别了。但不管如何,这一轮本轮牛市的驱动板块依然是科技成长、价值龙头、核心资产,领衔板块依然是科技、券商、军工,以及在疫情各种灾难特殊冲击背景下的大消费尤其是必选消费,龙头龙头还是龙头。
目前经济总体稳定恢复,根据工业增加值以及投资状况,二季度GDP经济数据或可达到2%以上甚至更高。但目前服务业内需偏弱,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弱,就业状况较为严峻。同时企业利润降幅较大,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资金拖欠情况有所增加。综合来看,我认为未来政策对策应主要强调内循环,扩大对两轻一重行业的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补短板投资,并同时通过放松一些城市对限号、加强老旧机动车淘汰管理、家电以旧换新等方面促进消费。还应设立就业相关专项资金,帮助提升职业技能,改善就业问题。 近期利率上涨较快,但DR007升至2.2%属于围绕利率中枢波动的情况,因此不会触发逆回购操作。在股市强势上涨的情况下,央行是否继续通过逆回购给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权衡的。另外,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3.1%反映了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债券收益率上升反映的是股债翘翘板的情况。 我认为央行的判断是金融表现强于实体,且当前的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大。因此,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总量政策的力度,不要留下后遗症。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央行现在主要的工作重点依然是降利率和调结构。央行将持续释放LPR改革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通过压缩LPR加点的方式降低贷款利率,引导银行向企业让利。同时利用再贷款这种结构性货币政策提供可直达实体的资金支持。货币政策的变化跟基本面的变化是一致的,若经济持续改善并达到预期,央行实施降准的概率会很小。在目前看来,短期之内看不到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货币政策相对而言比较谨慎。 维护股市的稳定和发展是证监会最为重要的任务。股市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基本面,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大幅上涨后或有的下跌,以免对股市造成太大的冲击是合理的。在资本市场的改革背景下,积极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科创板会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和尝试,同时,再融资政策和新证券法也需要尽快落实。 近期美国疫情加剧,特朗普选情压力空前大,美国三季度经济压力加大。我认为特朗普或将加强对中国银行业的制裁,可能会再次要求中国加强对农产品的进口,同时,不排除美国于大选之前在中国台湾做一些擦边动作,届时中方必将实施反制措施。若中美关系不能保持良好态势,或将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一 二季度经济基本状况 目前经济总体稳定恢复,根据工业增加值以及投资状况,我认为二季度GDP经济数据或可达到2%以上甚至更高。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近期农业、工业与服务业总体恢复情况良好。农业方面,夏粮或将迎来丰收。虽然南方水灾很严重,但是截止到6月10日麦收的进度已经将近七成半,产量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目前,问题出在副食品上,一是南美疫情使得玉米和大豆可能会出现问题。二是国内疫情防控对食品加工和新鲜食品物流有影响。三是今年南方的天气可能会导致一些农产品的供应出现问题,价格可能会推高。工业方面,5月工业增加值已经回升到4.4%,工业产量稳步增长,利润下降的速度进一步放缓。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首次转正,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转为增长6.0%。服务业方面,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较4月提升5.5个百分点,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稳定增长。线上医疗、远程办公、智慧城市、网络购物发展非常快。服务业的问题是内需偏弱,尤其是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弱。6月份北京的疫情使得住宿、餐饮和文旅服务消费恢复进一步放缓,尤其是接触型消费。我认为北京的应急响应级别或将在一周之内会下调到三级。总体而言,服务业在缓慢向好。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投资、消费与出口状况明显改善。投资方面最好的是房地产。近期房地产销售火热,5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3%。总体价格较为稳定,部分城市房价地价上升比较明显,其中深圳最为突出。北京、深圳、南京、成都有些地价拍出了新高。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值基本已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市场预期有一些变化。资金进入房地产的冲动比较强烈,当前房地产的调控依然偏紧,目前看还没有地方政府放松调控的情况。住建部依然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手段,不放松、不加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由于资金要流入房地产市场,所以要尽量建立起金融和房地产的隔离机制,对这些流入房地产的资金进行全口径统计、全覆盖管理。消费方面,汽车消费强劲回升的因素是累计效应。在汽车消费与房地产销售增长的带动下,消费降幅明显收窄,生活性消费有所恢复。据民航局统计显示,民航单日运送旅客量已恢复到60%左右。出口超预期实现连续正增长,防疫物资出口大幅增长,4月防疫物资出口金额从月初每天10亿人民币增加至30亿人民币以上。我认为星期一公布的6月进出口数据都会双双为正。进口额的正增长更多是反映了工业品需求的增加。 近期CPI的涨幅有所回落,调查失业率小幅度下调。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且就业不充分。5月1.2%的人员虽在职但仍处于非就业状态,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上升1.7、3.3个百分点,就业状况依然严峻。失业反映了企业的需求问题,市场订单不足导致企业复工后减产。居民消费低迷,尤其是服务于终端消费者的服务业。实体店零售同比下降,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8.9%,住宿和餐饮指数同比下降21.7%。企业利润降幅较大,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导致利润下降,存货周期变长,资金拖欠情况有所增加。尤其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受制于流动性的影响。利润降幅较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PPI持续走低,6月环比虽有所好转但依然为负。 政策对策主要强调内循环。关于外资外贸,虽然当前的外贸状况不错,但在海外疫情严重、美国持续施压的情况下,我们能出口的不多。从内循环的角度来看,一是要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两轻一重,如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一体化大数据等。还有公共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市政公路设施建设都是投资的重点。二是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县级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三是补短板投资,主要是公共卫生方面。如传染病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口岸卫生检疫检验、应急物资储备、城市污水垃圾,以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技术。从消费的角度来说,一是汽车消费,有些城市应适当放松限号、加强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管理等。二是公共交通方面应推动新能源汽车,建立充电桩。另外家电的以旧换新以及互联网+消费的模式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还应设立就业相关的专项资金,帮助提升专业职业技能,以保改善就业问题。 二 关于当前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态度是比较清晰的,目前采取的是从应急状态到正常状态的转变。 现在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是利率的问题。近期利率上涨得比较快,DR007已经到2.2%,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到3.1%。我认为人民银行在这一点上的容忍度很高,人民银行不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太多手段。DR007升至2.2%是围绕利率中枢波动的情况,并不是一个特别不可以接受的事,因此,不存在DR007到2.2%会立刻导致逆回购。在股市这么强的情况下,是否通过逆回购给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权衡的。另外,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到3.1%反映了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债券收益率上升反映的是股债翘翘板的情况。股市好,大家赎回理财产品买股票或者股票型的基金,也是很正常的变化。 关于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我认为央行的判断是金融表现强于实体,而且现在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是也要把握好总量政策的力度,不要留下后遗症。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央行现在主要的工作重点依然是以下两方面。 第一,降利率。央行降利率是总体上要求贷款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怎么降低呢?用央行的话说要持续释放LPR改革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LPR改革实际上建立了LPR加点的形式,不能总是指望MLF和LPR下降,还要通过压缩LPR加点的方式降低贷款利率,引导银行向企业让利,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实体的融资成本。当前资金市场的利率水平不宜长期持续过低,如果长期过低就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甚至抑制消费,导致加杠杆套利资金空转的问题。我认为央行有承受利率适当上行的能力。利率适当上行,影响因素非常多,不能说央行现在稍微调整一下就是货币政策收紧。目前货币政策并不紧,宏观经济在持续改善,通胀状况适中,我们看不出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 第二,调结构。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好处是直达实体,而且现在1万亿还没有用完,一方面可以直达实体,一方面也可以达到降利率的效果。我认为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是央行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 货币政策的变化跟基本面的变化是一致的。从理论上来说,假如我们的经济持续改善,达到预期的话,央行实施降准的概率会很小。现在有很多投资、补偿性的消费,但是到三季度会不会这样我们另说,届时货币政策会相机抉择。在目前看来,短期之内看不到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相反,货币政策相对而言比较谨慎,这种现象是比较明确的。 三 从宏观的角度看股市 我认为,股市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基本面,是一个渐进的健康牛,这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所以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如果股市能够持续稳定上涨,当然是一个好事,不存在有人想要把股市压下来。 大家可能比较担心大幅度上涨以后会大幅度下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对股市造成太大的冲击,我认为是合理的。比如,现在一些国家队基金已经开始进行适当的减持,利用这个机会多进行一些IPO,以及放松对董监高减持的监管等。 维护股市的稳定和发展是证监会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一点,这对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较大意义。在资本市场的改革背景下,直接融资市场必然要发展得更好,如果靠间接融资的话,杠杆率会很大。我认为,科创板会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和尝试,同时,再融资政策和之前说到的新证券法也需要尽快落实。前段时间肖钢主席提到,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视资本市场,这是非常中肯的,目前许多措施和目的也都是为了健康牛,这也与当前的基本面一致。这是我对当前股市的一些个人理解和思考。 四 关于中美关系 股市其中的一个风险来自于中美关系。尤其是美国现在的疫情比较严重,特朗普选情的压力空前大,这严重影响美国三季度经济的状况。面对这种比较被动的状况,特朗普可能会主动挑起一些议题应对。有一种说法美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银行业的制裁,如四大行,这个概率是存在的。如果美国这么做,中国必然会反击。 第二,我认为美国可能会再次要求中国加强对农产品的进口,因为这一阶段协议执行得还是很好的,唯一问题是农产品采购不足,所以我们有可能跟美国再进行一次电话的会谈,进一步采购美国的农产品。 第三,不排除美国在大选之前,9月份左右,在中国台湾做一些擦边动作。如果美国这么做就是逼中国出招,中国必须要反应,没有选择,但这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大选之前,可能中美不会完全太平,这是值得我们担心的问题,因为这也可能会对我们的资本市场,甚至对国内经济产生一些影响,这是未来的风险点。除此以外,从国内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从当前资本来说,我认为大体上是可控的,这一点我们比较有信心的。 五 提问环节 提问1:您刚才提到央行不希望刺激利率长期过低,是以现在逆回购的2.2%来评价,还是本身逆回购2.2%的政策利率已经是比较低呢? 颜色:以前3、4月份的100个BP以下肯定是过低,随着经济基本面向好,股市表现强劲,我认为对于“过低”的标准会逐步提高。总体来说,掉到2.0%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再进一步往下低,可能就比较难。 从结果上来看,如果过高或者过低,会采取一些行动。现在2.2%左右央行觉得还可以,所以我认为对于“过低”的容忍度是在提高。对于“过低”很难给一个数值,因为它在不断变化。我不认为2.2%会因为过低导致往上提,这个信号发出来太强势了,这是概率非常小的事件。 另外,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往上升一点,有一些波动,这是复杂因素导致的,不会引起央行直接的干预。目前十年期特别国债的收益率在2.9%左右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最开始发十年期特别国债的收益率是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所以综合起来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是在比较合适的水平。 提问2:现在央行要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五年期的企业债已经接近LPR利率,这种情况下通过什么手段去刺激企业贷款呢?央行对于长端利率有没有价位?针对这种信用债,十年国债有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率? 颜色: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降实体融资成本,降贷款利率。央行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通过直达的工具——再贷款,还有银行让利。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同时还需要实现降低贷款利率,现在的办法主要还是央行让利,降低费率、大力做再贷款。 第二个央行对于长期的长端利率,包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肯定要参考,但没有意图直接干预。如果到3%,央行也至少不会有太多的反应,因为总体基本面的好转。 提问3:刚才您提到的大家希望看到一个慢牛、健康牛,但是从我们的感受来看,中国市场其实很容易因为散户进场导致快牛或者疯牛出现。从央行角度来看,会不会影响货币政策操作,导致货币资金利率进一步提升? 颜色:首先我是同意你观点的,如果真的持续大幅度上涨,会不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控制我认为是相机抉择的。目前看来整体而言,杠杆率较低,总体的风险可控,如果想要进一步做一些反应,主要责任还是在证监会。 如果A股出现大幅度下跌,央行可能会采取手段释放一些流动性。在股价到3、4的状况,央行要做温和调控的空间很小,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少做逆回购,其他关于股市微观的精准调控,可能主要的执行者都是证监会。
本文逻辑: 一、中国的牛市为何总是不能善终? 二、资本市场牛市能否取代房地产牛市,成为后疫情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三、脆弱的实体经济能否承受新一轮“疯牛” 以中国经济当前的元气和结构,还能不能“承受”一次“疯牛”式的蹦极体验,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严重问题。 一切只因为四个字:游资凶猛。 联想一下春节过后的一系列事件:从疫情爆发,到货币大宽松,到2月的疫情牛,到3月、4月深圳房价大涨,监管部门查小微信贷资金违规炒房,再到5月资金收紧、债市大跌,6月底7月初开始的牛市,最后到最近银保监会又开始查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从这个监管和游资猫追老鼠的游戏里,嗅到了什么?而让人深思的则是,这次游资盘的发源地,是中国经济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深圳。而又让人担心的是,深圳会是下一个温州吗?后者通过商业资本完成原始积累后,异化为炒作资本、套利资本,从炒房团到炒股团,全国乃至全球遍布温州游资的身影。深圳的创新资本、科技资本,在当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里,也不可避免的向套利资本、炒作游资演化? 如果继续以疯牛开始,崩溃结束,那么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都无疑都是雪上加霜。本就在疫情冲击下元气大伤的中国经济,已经承受不了新的一轮疯牛。 一、中国的牛市为何总是不能善终? 牛市当然是好事。人民需要一场牛市。但牛市的关键之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如何收场。如果继续重复以前的“疯涨开始”继而“崩溃结束”的故事,那么已经元气大伤的中国经济和脆弱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恐怕无法受得了这么一场蹦极式的大波动。 我们需要的是一场健康牛,而不是对赌指数、零和博弈、配资all in、庄家坐庄(美其名曰市值管理)的赌博牛。 如朱格拉所说,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或许可以说,熊市的唯一原因是牛市。因为牛市的大涨然后崩溃,伤害了无数投资者的心。牛市和熊市,本身是信心的涨落,是人心的得失。以至于很多人伤心的说: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中国股市。 在一个游戏规则不利于中小投资者,信息披露和法制体系迟迟无法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制造泡沫,无疑是一场不道德的游戏。一次几百亿的造假,只罚款几十万了事,这看上去是在为违规行为合理洗脱合法定价。而这样的泡沫,又是在为谁的利益资本化变现?看看每一次所谓的牛市,是谁最先开始套利变现? 更主要的是,中国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息的习惯(与美国十一年大牛市相比),导致散户只能靠存量博弈的资本利得获益。在残酷的存量博杀中,这样的市场,更多的是一个财富再分配市场,而不是鼓励生产性活动和企业家创新的市场。有多少散户家庭的财富在此陨落。 当然,这并不妨碍某一部分机构和牛散赚钱暴富。那些看透了游戏本质,专心钻研个股股性到极致的投资者,应该可以赚的盆满钵满。中国股市的这种特征,对某些聪明人来说充满了梦想、激情和机会。它跟美国股市不一样。在风平浪静的理性市场里,不会有畸高的风险和投机溢价。 只有在中国股市里,才会有巨大的波段收益。也为敢于下筹码,有一定的运气,能从制度漏洞中寻找套利机会的人创造了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是同样,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部分散户的命运是注定的。 曾记否,2015年的那场疯牛,影响了多少中产,摧毁了多少梦想。二级市场崩溃后,一级市场原本如火如荼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随之戛然而止。全民炒股,游资凶猛的资本市场,起心动念不正,结局也注定如此。 游资盘是怎么形成的呢?从技术层面说是宏观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对称:资产萎缩,但信贷凶猛,货币大超发。经济持续下行,所谓康波的末端,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一线城市房产的年化收益率都不足同期理财收益的一半,社会普遍缺乏真正的优质资产。于是投资收益和资产配置结构大变迁,从原本应该依靠股息和房租的经济价值创造,转到依靠价格涨落的资本利得套利。从产业资本,到金融投资,最后异化为交易资本、投机资本。 康波衰退、经济危机与战争 再加上最近几年,大量流入的外资盘,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是在交易边际上足以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外资盘不是结合管理和技术投资于实体经济的fdi,而是为了获取资本利得的投机头寸。来时凶猛,撤退外流时则会制造危机(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2017-2019年陆股通流入规模逐年上升 来源:招商证券 在游资凶猛的金融狂热环境里,中国的牛市当然是急促而又剧烈的。因为它的宏观资金来源,并不是实际的财富积累,而是快速做大的短期债务。也就是所谓的债务型资本,或者古典经济学所称的“借贷资本”(但并不完全一样)。债务型资金是短期内需要还本付息的,它必须急促而且凶猛。这是这种资金的性格。 来源:西泽研究院 从国家层面,在信用体系下,债务可以快速做大资产负债表(会计账面数字),但依托于实体经济却没有办法创造与负债久期和成本相匹配的资产。于是就只能,用新债偿还旧债及其利息,以防止陷入“债务通缩”的困境。债务大爆发,但资产又没有新的创造,债务形成的货币资金就像游资一样,在各个大类资产间炒来炒去。 想一下这样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结构:负债端,三部门不断加杠杆,债务不断扩张;资产端,却没有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优质资产,收益率不断降低,资产荒之下只好靠价格涨落的博弈,即资本利得来获取收益。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基本都是在博资本利得。要不负利率下金融资产靠什么获取收益率? 资产泡沫当然并不是一无是处全是问题。在这种债务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的市场里,也会对真正的创新资本提供溢价奖励,也会产生财富效应、涓滴效应,带动总量的增长。 然而根本的问题在于,这种牛市总是以疯狂上涨继而崩溃为终局。这种剧烈波动伤害的不仅是游资本身,还对资本市场上的产业资本、创新资本,优质的上市企业造成致命打击(比如2018年股市大跌,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爆仓)。最为严重的是,还会伤害一批又一批无辜的散户投资者。 二、资本市场牛市能否取代房地产牛市,成为后疫情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现实的情况是,全球都处于上一轮周期的清算时间,现在就看谁的韧性大、结构好,将既有的债务和赤字维持和存续在一个高水位的均衡水平。堰塞湖越来越大,要看哪个国家的控制能力强,能把大坝稳住,实现MMT理论鼓吹的稳态均衡。 这本质上拼的也是一种国家能力。 我在以前文章提到的“国家金融能力”,一是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另一个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即央行释放的流动性,能多大程度的渗透到实体经济,流入真正需要的经济个体手中。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理图 来源:西泽研究院 在后疫情和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成为国家金融能力的核心竞争力。政策层一直想做到定向传导、精准滴灌,但现实却是资金依然按照逐利的本性,主要流向了房地产和平台。 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可以看出国家金融能力的大小。 中国依靠的是国有银行体系,近乎计划命令式的定价格、下指标,体现了强大的集中式国家财政动员能力,比如2009年的四万亿,今年的监管考核,让利1.5万亿。然而最后,货币之水还是流到了房地产领域。同时房地产也在创造新的货币——通过信用加杠杆,信贷创造货币。可以说,中国发现的广义货币,主要是“土地券”或“房产券”。 美国依靠的则是强大的资本市场,美联储像一个交易员或做市商,与中国的计划命令不一样,美联储主要是靠市场交易。于是,源源不断的货币之水流入资本市场。其货币传导的管道不是信用体系,而是上市公司加杠杆回购和一系列资本市场创新产品,如ETF和平价基金等。 最终,导致了史诗级的两个伟大的资产泡沫。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房VS美国的股,对应的是有形之手VS无形之手之间的竞争,大财政VS大金融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这是两个模式,两种路线,两种价值体系的竞争。 双失衡导致的次贷危机最终让中美两国陷入债务型经济 来源:西泽研究院 事实证明,投资银行+资本市场,对支持创新型经济和助推新周期具有显著的作用。商业银行+信用市场,更有利于重资产型工业和房地产市场,其共同的特征是都有抵押。 在十几年的货币大宽松实验中,美国通过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方面解决了新兴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股市十一年长牛激发了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强劲复苏和失业率的历史新低。虽然同时也把贫富分化结构拉到了历史新高。 美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创百年记录 而中国,十年多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制造了大量的债务和历史性的房价泡沫。当然,也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大基建。高楼大厦,城市街道路网,商业广场,占世界70%的高铁,都市圈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从表面看上去,盛世如斯。 摆在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面对巨大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支出,能不能像美国那样,将资本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即使不是主要渠道。这样或许一箭多雕,既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又能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同时又可以在股市上涨中更快的推进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 只有二级市场牛起来,一级股权市场,为新兴科技企业提供资金的风投、创投才能重新活跃,这些代表新动能的中小企业才能获得货币政策宽松的好处,才能实现央行所追求的精准滴灌。更重要的是,这些融资资金是权益资金,能改善资产负债表。 这也是动员金融资源能力的体现。是依靠中心权威的央行、财政部,来一场充满争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还是通过资本市场动员全社会的资金?这的确是个问题,各有利弊。前者是中央政府集中操作,实施力度和后果相对可控;后者面对的是无形的市场,市场一旦失去理性也很难控制。2015年的股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股票暴跌趋势下,多少国家队的资金当时也如杯水车薪。在浩如大海的市场面前,有形之手有时力量很渺小。 这两个机制的传导渠道也不一样。一个是货币市场,负责创造流动性,注入国家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是资本市场,负责创造权益类资产,改善国家资产负债表。一般的国家金融能力(注意不是政府的金融能力),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如前所述,中国还有一个市场——土地市场,本质上也是从属于资本品或者要素市场。最近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土地从生产要素向金融要素转变,成为财政融资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广义货币发行的锚。土地市场衍生出整个政府债务和资产的扩张。 实际上,几乎每个国家工业化周期的末端,都伴随着房地产的热潮和泡沫。房地产除了居住属性,还代表着身份政治,市民权利,如今已经进化为金融属性。政府、企业和个人依靠房地产获得信用价值,优质的国家抵押品,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实现财富仓储,以对抗看上去没有节制的货币投放。 但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1990s的日本,到2009年的美国。由于房地产疯牛造成的伤害,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如初(投资者心理创伤)。这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资本市场的繁荣则不一样,可以为产业资本提供资金支持,可以为一级股权提供退出机制,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同时,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市场波动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与房地产相比相对可控。 可以说,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动员能力,才是核心的国家金融能力。但这里的前提是,不是疯牛,而是一个制度理性、交易理性和投资理性的健康牛! 三、脆弱的实体经济能否承受新一轮“疯牛” 疫情冲击之后,中国经济就像是一个大病初愈正在康复但依然身体羸弱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修身养性、强基固本、培养元气,是主要的政策思路。 然而由于前期政策下猛药积累的抗生素依然残留在体内:信贷宽松形成的货币购买力,需要配置资产来获取利润。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政策成本,市场和资本本身就是逐利的。 这些货币抗生素已经演化成了游资或炒作资本,它们的目的并不是服务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而且是赚大钱、赚快钱。游资盘的发源地这次是深圳,一个科技资本、创新资本令人引以为豪的地方,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集中地,一个街道就可以在科技战中与美国抗衡的地方,如今也充满着游资盘、投机盘。 这也没什么好稀奇,金融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工业化、服务化、虚拟化、金融化,一个通常的演变过程。如今的深圳,已经不是工程师、创业者人数最多,而是金融从业人员人数最多的地方。 事情的变化也不是最近才发生的,这一两年都有悄悄的变化。以前去深圳,无论是论坛还是聚会,朋友们聊的都是科技创业。最近两年,聊得主题改成了房产项目、旧改、市值管理(美其名曰)等。同时,越来越多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家朋友,转到了炒作资本领域。 如果深圳都是这样的资本环境,全国的资本资金在做什么。实体经济越来越薄的利润率,在滞涨环境中挣扎,以及对民营企业看似友好,实际上不断收紧的环境,都降低了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信心和预期。 还记得三年前,民营经济退场论发出的时候,一个民企老板说三年以上的投资项目全部停掉和撤出,只做一年以内的。去年又跟我说,一年以内的都感觉有风险,如今是按月计算。按月计算的项目除了二级股市的炒作,还能有什么?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叠加今年疫情爆发后经济下行和货币大宽松,信贷投放后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游资更加凶猛。联想一下春节过后的一系列事件:从疫情爆发,到货币大宽松,到2月的疫情牛,结构性存款套利,到3月、4月深圳房价大涨,监管部门查小微信贷资金违规炒房,再到5月资金收紧、债市大跌,6月底7月初开始的牛市,最后到最近银保监会又开始查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从监管和游资的猫和老鼠游戏里,就可以看到政府对炒作资本的警惕。如果大量的游资不约而同的拥挤进入股市,形成一段疯狂上涨的牛市然后崩溃,那么在当前的环境里,很多问题是根本承受不了的。 第一,可能引发企业信用危机。企业的炒股资金主要是借贷资金,如果股市剧烈波动,市场风险很可能传染形成信用风险,引发以企业违约潮为特征的债务危机。本来今年的企业违约已经创历史新高。 第二,可能引发个人信用危机,财富蒸发后进一步造成需求收缩。中国股市以散户为主,股市波动对个人伤害很大。加上最近一轮债务周期,主要是家庭在加杠杆,个人资产负债表已经很脆弱。疫情冲击下,很多人的工资收入锐减,在股市大涨的诱惑下将不多的个人储蓄投入股市,甚至是配资加杠杆,希望提高一下财产性收入。加上当前很多理财产品与股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股市剧烈波动,对个人和家庭伤害可能会非常大。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紧缩效应。 第三,如果注意到最近几年,地方政府资金介入股市越来越多,就需要警惕股市大波动引发的向政府债务问题的传染。因为无论是城投还是政府产业基金,资金来源都是借贷,而不是自身的财政盈余留存。当前地方政府债务本身就是大问题,它的资产负债表本身就是脆弱的,更加承受不了剧烈的市值变动。 第四,对国家金融能力的损害。资本市场的动员能力是最核心的国家金融竞争力,一次大型的股市波动,好几年才会恢复过来。在当前的经济疗伤时期,承受能力可能更差。 第五,伤害一级股权市场,尤其是伤害靠股权融资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总而言之,中国当前可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场牛市。但是,这个牛市不是大起大落、以游资为主的疯牛,而是能够持续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带来持续财富效应的健康牛。另外,对牛市的定义,也有必要梳理清楚。真正的牛市并不是股价的持续上涨(虽然通常表现如此),而是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良性循环。而像2015年那样的疯牛、水牛、口号牛,以疯涨开始以崩溃结局,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源,不仅不会带来好处,还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而对当前原本元气大伤的中国经济,很可能也承受不了再一次这样的资本市场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