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委官方网站“市委常委会”栏目近日进行更新,据最新名单显示,陈阳已任济南市委组织部部长。 据中国经济网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资料显示,陈阳,女,1970年3月出生,曾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贸易险承保部总经理等职务,今年10月起任济南市委常委。 陈阳简历 陈阳,女,汉族,1970年3月出生,文化程度经济学硕士,1993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9月入党。 1989.09--1994.08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其间:1989.09--1990.08石家庄陆军学院军政训练) 1994.08--1996.02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营业部市场开发处科员 1996.02--1998.11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出口信用险部短期险业务管理处科员、副主任科员 1998.11--2001.10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出口信用险部短期险业务管理处主任科员(其间:1999.09--2001.06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职学习,获经济学硕士;2000.01--2000.09参加中英政府FIST项目英国公司BPL海外工作) 2001.10--2004.03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再保险处处长 2004.03--2006.11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 2006.11--2008.08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 2008.08--2013.05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2013.05--2014.09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项目险承保部总经理 2014.09--2016.1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2016.12--2018.06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特险承保部总经理 2018.06--2019.07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贸易险承保部总经理兼出口特险承保部总经理 2019.07--2020.10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贸易险承保部总经理 2020.10--2020.12 济南市委常委 2020.12-- 济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近期债市再次出现信用冲击波,以几家3A企业为代表的信用违约事件造成债市估值大跌,加之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处置环节中存在非市场化操作,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债券的投资方之一,外界亦担忧商业银行后续资产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受此影响,上周银行板块指数一度下跌。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总体来看,银行自营债券投资主要以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企业债在银行的自营债券投资中占比非常低。因此,近期信用债违约对银行的冲击有限。 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定,11月21日召开的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指出,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提出依法严肃查处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等。 资产质量影响较小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在信用债增持上表现强势,成为商业银行垫厚收益的重要来源,不过总体看体量依然较小。根据中泰证券银行业研究团队测算,银行业整体表内持有信用债规模预计在6万亿,占比不足3.5%,表外规模预计在10万亿,后者风险有一定暴露。 “情绪肯定受到影响,但对债市的流动性冲击比较有限,商业银行的实质性影响也较小。”一位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事件后,部分机构行为趋于谨慎,主动赎回一些债券,尤其是煤炭、钢铁等领域。另外银行贷款质量稳健,风险抵御能力充足,预计能够很好地化解由信用债违约带来的风险。 对此,外界分析结论也较为一致。中泰证券金融组负责人戴志锋表示,一方面,信用债违约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的传导有限,存量和增量风险完全可控;另一方面,银行表内投资信用债占比不足3.5%,表外风险偏好下降。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商业银行表内信用债配置比重较低,信用债走弱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估值损益,但对资产质量影响不会太大。此外,部分企业授信敞口对银行表内资产质量或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部分地方性法人银行影响相对较大。需要重点关注信用投放区域分化加剧以及可能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2016年以来新发贷款不良率维持低位,部分银行反馈在0.5%左右,具体来看银行煤炭业敞口估算在1%以内。疫情后大部分银行对公司贷款进行彻底摸排,煤炭业贷款中大约10%被纳入了关注类贷款,同时,银行表内外投资风控一致。“所以我们判断信用债相关敞口也在下降,风险可控。” 银行理财情况如何?中国银行协会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债券在非保本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中占比最高,达到59.72%,占比较年初提高6.37个百分点。普益标准分析师杨超指出,相对于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产品来说,银行理财实质上投资低等级企业信用债的比例相对较低,底层资产风险相对更加可控,因而信用债市场风险上升导致的利率下行对银行理财收益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此次企业信用债市场的波动受单一事件情绪影响较大,且违约规模相对于整个债券市场来说占比很小,对银行理财造成的影响亦十分有限。 加强自身信用风险监测控制能力 金融委对逃废债“零容忍”态度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另外就在11月23日,冀中能源相关负责人指出,“请金融市场放心,冀中能源集团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诚实守信。” 市场规则与秩序的完善,将利于市场信用风险的控制。上述银行金融市场负责人认为,市场主要担心银行在信用债方面的持仓风险敞口,金融委的表态及部分地方政府后续动作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情绪,从而降低潜在风险敞口。另外,逃废债行为会有所收敛,对市场的冲击也会相应减小。 不过即便如此,必须强调的是,银行在主动对债券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管理,适时向低风险债券倾斜的同时,也须认真看待此次事件带来的警示。 11月19日,交易商协会再次宣布对永煤控股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中介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协会称,发现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原银行等主承销商,以及中诚信国际、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此次金融委会议也强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资产配置方面,此次信用违约事件也给银行敲响了警钟。”杨超指出,一方面,银行机构需加强目前行内已投资信用债的排查,对于部分弱资质主体的企业信用债保持审慎态度,也会更加关注个例风险传导情况,在资质下沉时关注主体债务承担意愿。部分中小银行通过信用下沉博取产品高收益进而扩充市场份额的行为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可能会向利率债和财务更加稳健的中高等级信用债等资产集中。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也需更多考虑充分多元化投资以分散投资风险,逐步向大类资产配置及组合管理转型,进一步探索以标准化资产投资为主、非标资产投资为辅的配置方案。 商业银行主体对此也有所回应。交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中心总裁乔宏军撰文指出,作为信用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将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着力培育信用风险识别预判能力,加强信用风险监测、控制能力,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流程,通过锤炼信用定价和交易水平提振投资信心。
“债券的配置是银行一项重要业务,但近期的信用债相关事件目前对南京银行未造成负面影响。其一,南京银行配置债券主要以国债、国家政策性和国有银行债等为主,这类债券是中国安全性最高的金融资产。其二,南京银行不仅有优秀的债券资产管理的团队,同时风控一直都做得规范审慎。”南京银行董秘江志纯在该行近日召开的临时股东会上说。 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引发了一定的市场波动,由于银行是债券市场的最大持有机构,其所受影响也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因总体违约率并不高,近期信用债的违约事件对银行总体影响有限。专家同时认为,此次风波后,“刚兑”信仰进一步被打破,不仅有利于债市风险有序出清,也有利于推进更加市场化的风险定价,这将进一步促进银行投资者提升投资研究能力。 总体风险可控 银行所受影响有限 “理性看待信用债违约。”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近期以华晨汽车、紫光集团、永城煤电控股集团等为代表的信用债违约事件连续出现,引发了一定的市场风波。高信用债券违约后,银行作为债券市场的最大持有机构所受影响几何广受关注和讨论。 受访专家分析认为,作为一种无抵押的固定收益的债务工具,信用债性质上类似于银行信用贷款。受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及今年突发疫情影响,部分债券出现信用风险是一件可以预料的事情。与此同时,从违约债券占整个发行余额的比重来讲,仍远远低于银行信贷不良,总体风险在可控之内。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以来信用债的违约数量和规模并没有显著上升,还是正常的信用风险表现。尽管银行持有不少信用债,但是因为总体违约率并不高,所以总体上对银行影响有限。”曾刚表示。 据浙商证券研报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共有110只债券出现违约,违约金额约1262.83亿元,违约金额和去年同期相差不多,但其中首次违约主体23家,比2019年同期的37家有所下降。 同时,在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对于信用债配置的评级、主体、区域、行业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评级要求普遍为 AAA,信用分层的加剧更多体现为低评级债券利差的走阔,预计对商业银行影响不会太大。 专家普遍认为,信用债市场最近波动比较大,更多是因为违约主体的国企性质,打破了市场以往的“国企信仰”,对后续的市场信心形成了短暂的冲击。但因目前总体的违约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再加上监管层面的及时发声,对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短期内市场恐慌情绪将得到缓释,并逐步回归理性。 “金融委及时发声,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表示,“可以预见,短期内大型地方国企违约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情绪将逐步回归理性,边际改善有望出现,考虑到前期被‘错杀’的个券较多,对投资者来说存在博弈空间;于发行人而言,新债一级发行密集取消的情况也将得到缓解,这也意味着,因再融资困难导致违约事件扩散并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很小。” “刚兑”信仰不再 促进投资者提高投研能力 专家普遍认为,此次违约主体扩散到了国企,这对纠正过去债券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国企信仰”,进一步促进机构投资者提升投资研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上的风险意识有一定积极作用。 “去年以来,从城投信仰的打破,到国企信仰的打破,短期市场确实会有震荡。但中长期来看,每一次信仰的打破,对于债市定价和结构优化都是有利的,市场本就不应该有所谓的‘刚兑’信仰。” 中泰证券宏观分析师吴嘉璐分析说。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同样认为,打破“刚兑”本身有利于债市风险有序出清,也有利于推进更加市场化的风险定价,是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这意味着,长久以来的信用定价偏差正逐渐得以纠正。而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者,银行业在这一过程中该如何避险? “银行作为投资人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纠正过去一些定价上的扭曲。事实上,在过去一些所谓的‘国企信仰’下,一些投资者没有对企业真实情况形成有效判断,背离了按照真实信用风险去定价,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的初衷。”曾刚认为。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从目前来看,信用债一旦出现违约,银行在核销处置的实践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对于银行而言,如何从准入环节防范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从投资端入手,加强投资研究的能力,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在债券存续期间,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调查和跟踪,及时发现风险进行防范,一旦有违约迹象出现,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提前进行风险管理。”曾刚建议。 “银行需加强对当前已投资债券的风险排查,尤其是对于所处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所处行业风险事件频发的企业。另外,银行资金也要充分考虑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逐步向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转型。”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认为。 监管强调维护市场基本秩序 警示承销商规范承销行为 除了作为投资人参与债券交易,很多银行在债券发行承销过程中还扮演了重要的承销商角色。此次债券违约风波发生后,交易商协会启动了对相关承销机构的自律调查。业内专家对此认为,此次违约风波对于承销商未来规范行为有所警示。从承销环节来看,承销商需进一步扎实尽职调查义务和核查把关责任,同时规范发行行为。 “尽管出现信用风险是正常的,但具体到个案时,如果是在发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违反规范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承销人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或是存在故意操纵的行为,导致一些不符合发债资格的主体发了债,或是发行价格与发行主体不匹配,那么承销人是该负起相应责任的。”曾刚表示。 “如果承销商存在尽调层面不充分,风控把关缺失,为保发行而信息披露不充分,定价不能真实反映公司情况时,极易为承销‘踩雷’违约债券埋下隐患。另外,承销的债券若较多出现违约,对公司后续开拓业务的能力和品牌效应等方面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券商业资深分析人士王剑辉强调,“当一些系统性因素无可避免时,承销商还应该在行业研究、宏观形势把握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查上做得更为细致。” 国务院金融委在近日召开的会议上强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层面仍将进一步维护债券市场的基本秩序,包括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同时,加强对中介行为的规范性、合规性管理。为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业内专家建议,未来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完善债券信用违约处置机制,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发挥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从2019年以来的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结合疫情之后的经济金融情况看,违约事件的常态化或将是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从目前来看,信用债违约的处置渠道有进一步挖掘空间,相应处置制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包括推进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统一监管标准;完善破产人管理制度、完善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另外,对多样化兑付行为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曾刚表示。
2020年成为融资大年。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强劲复苏,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宽信用”进程面临变数。局部信用收缩苗头隐现,信用扩张顶点可能已经出现。 据统计,11月11日以来,全市场已有超千亿元的信用债发行取消。11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在年内首现负值。截至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是2019年10月以来首现回落。 融资大年 债券“井喷” 央行数据显示,前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3.2万亿元,比此前年度纪录还多出近7万亿元。在这当中,贷款占去“半壁江山”,其后便是债券融资。其中,政府债券融资7.6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4.4万亿元,合计超过12万亿元。 截至目前,2020年A股IPO融资额已近4400亿元,创10年新高。从发行规模看,截至12月9日,2020年债券市场发行面值总额约54万亿元,其中,国债、地方债发行量双双超过6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超过5万亿元,超短融发行超过4万亿元,公司债发行超过3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超过2.5万亿元,均破历史纪录。从大类品种看,利率债发行超过18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将近12万亿元,分别比2019年全年多发47%和21%,发行量均再上新台阶。 取消发债潮涌 债券市场仍有融资“洼地”。Wind数据显示,从省级地区看,截至12月9日,2020年内地共有8个地区信用债发行量超过1万亿元,最高的达10万亿元,有8个地区信用债发行量低于2000亿元。 临近年底,突发信用违约“黑天鹅事件”,在影响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的同时,还助推一级市场取消发债潮涌。 在永煤控股发生债券违约后,一级市场信用债取消发行现象有所增加。11月11日至12月9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全市场共有138只公司信用类债券因发行失败或主动推迟发行而取消发行安排,涉及债券面值总额1045.2亿元,成为年内取消发债最密集的时期。 “宽信用”拐点料现 2020年融资爆发式增长有特殊的经济金融背景。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市场基本认为信用扩张程度最高阶段即将过去,“宽信用”退出已提上日程,信用扩张周期拐点已渐行渐近。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表示,目前经济已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会逐渐看到基本面和政策面的一些变化。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说,信用修复最快阶段已过去,今年年底前后或逐步进入信用“收缩”通道,明年将会是信用“收缩”之年。 在做大今年社融规模增量的因素中,信贷和债券融资无疑是最大的两个。新增信贷逆周期特征显著,随着经济加快恢复增长,新增信贷增长放缓是大势所趋。债券方面,赵伟认为,政府债券和城投企业融资放量势头较难持续。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规模从5月开始已出现下降,11月受风险事件及季节性因素等影响,更出现年内首次为负的情况。 不管是政策主动引导,还是风险事件造成的被动收缩,本轮“宽信用”拐点可能已经在望。
核心观点 一级市场 发行规模方面,本期信用债(含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总规模1688.41亿元,偿还总规模1618.56亿元,净融资额69.85亿元。发行利率方面,从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估值来看,AA及以上不同期限发行利率均处于下行态势。按发行额来看,主体评级AAA级占比62.64%,AA+级占比23.04%,AA级占比12.85%。 二级市场 本期信用债合计成交4911.43亿元。银行间市场是公用事业行业比较热门,交易所市场是房地产和建筑装饰行业受到较多关注。本期3年期和5年期中票收益率均有所下行。期限利差方面,3年期中票期限利差有所走扩,5年期中票期限利差有所收窄。信用利差方面,1年期和5年期不同等级中票信用利差均有所收窄,3年期中票信用利差有所走扩。 等级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2家,涉及电气设备和建筑装饰行业,其中1家为公众企业,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共1家企业的4只债券,为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本期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2家,涉及医药生物和汽车行业,其中1家为民营企业,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共2家企业的13只债券,为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事件概览 本期负面事件有(1)东旭光电(行情000413,诊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利息、(2)精功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本息、(3)金杯汽车(行情600609,诊股)股份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4)上海申华控股(行情600653,诊股)股份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 风险提示 关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体利差的影响。 报告正文 1、一级市场 1.1 发行数量 发行规模方面,本期信用债(含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发行总规模1688.41亿元,偿还总规模1618.56亿元,净融资额69.85亿元。 发行类型方面,本期信用债发行中短融占比42.88%,企业债占比2.79%,公司债(含私募)占比33.03%,中票占比15.08%,PPN占比6.22%。 发行行业方面,本期信用债发行行业主要包括建筑装饰、综合、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非银金融、有色金属、房地产,发行金额占比31.52%、20.36%、17.57%、10.08%、5.52%、4.66%、2.41%。 1.2 发行利率 发行利率方面,从交易商协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估值来看,AA及以上不同期限发行利率均处于下行态势。 1.3 发行等级 按发行额来看,主体评级AAA级发行额680.10亿元,占比62.64%,AA+级250.15亿元,占比23.04%,AA级139.51亿元,占比12.85%。 2、二级市场 2.1 交易概况 本期信用债合计成交4911.43亿元。分类别看,中票、短融、PPN分别成交2365.71亿元、1816.45亿元、371.30亿元,企业债和公司债分别成交213.83亿元和144.14亿元。 本期银行间成交最活跃的个券是20中石化MTN003、20电网CP004、20广晟SCP005、20伊利实业SCP034、20伊利实业SCP035、20大唐发电(行情601991,诊股)SCP005、20龙源电力SCP014、20国药控股SCP007、20华发集团SCP020、20中远海运SCP004,银行间市场是公用事业行业比较热门。上交所最活跃个券是20杭城02、19恒大01、16富力01、15城建01、18国投02,深交所则是16盛润02、19潍坊03、16高投01、16高投02、18远东四,交易所市场是房地产和建筑装饰行业受到较多关注。 2.2 收益走势 本期3年期和5年期中票收益率均有所下行。3年期AAA、AA+、AA中票收益率分别变动-3.27BP、-3.27BP、-2.27BP至3.81%、4.14%和4.44%;5年期AAA、AA+、AA中票收益率分别变动-8.98BP、-4.98BP、-6.98BP至3.96%、4.27%和4.66%。 2.3 期限利差 采用AAA级各期限中短期票据的差异作为利差标的。2020年12月4日,3年期与1年期、5年期与1年期利差分别为34.44 BP、50.11 BP,相比于上期分别变动4.26BP、-1.45BP。3年期中票期限利差有所走扩,5年期中票期限利差有所收窄。 2.4 信用利差 采用各期限各等级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与对应期限的中债国开债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差异作为信用利差标的。2020年12月4日,A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45.74BP、54.32BP、52.57BP,分别变动-1.16BP、1.88BP、-7.08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72.69BP、87.25BP、83.57BP,分别变动-2.17BP、1.88BP、-3.08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为98.69BP、117.25BP、122.57BP,分别变动-1.17BP、2.88BP、-5.08BP。1年期和5年期不同等级中票信用利差均有所收窄,3年期中票信用利差有所走扩。 3、等级变动 3.1 正向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2家,涉及电气设备和建筑装饰行业,其中1家为公众企业,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共1家企业的4只债券,为主体评级正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3.2 负向变动 本期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共2家,涉及医药生物和汽车行业,其中1家为民营企业,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本期债项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共2家企业的13只债券,为主体评级负向级别调整的企业。 4、事件概览 本期负面事件有(1)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利息、(2)精功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时兑付本息、(3)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4)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担保人评级调低。 风险提示:关注信用风险事件对整体利差的影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蚂蚁集团虽然上市折戟,但是其投资的科技公司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众信科”)则顺利过会。 近日,被业内誉为“征信科技第一股”的微众信科科创板IPO过会,若成功挂牌上市,将是行业首家聚焦于征信数据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 第二大股东属蚂蚁集团 12月7日,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115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显示,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众信科”)首发获通过,其中,中信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 微众信科的直接客户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终用户是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为商业银行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信用评价服务,与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及银行客户实际投放信贷规模挂钩。 微众信科虽然与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名字都有“微众”二字,但是二者却没有关联,反而与腾讯的竞争对手阿里的蚂蚁集团关系极大。 第二大股东为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云鑫创投,持股25.9%,云鑫创投法定代表人正是井贤栋,该公司提名了蚂蚁集团投资总监祁强和资深总监施震强为微众信科两名董事。 这也意味着,在蚂蚁集团上市遭遇挫折和京东数科上市暂无进展之下,蚂蚁集团身居二股东所投资的金融科技企业反而捷足先登上了科创板。 此外,微众信科股权较为分散,其余5%以上股东还有2家,分别为发行人员工的持股平台税银一号和共青城兆固投资管理合伙企业,分别持股7.73%、6.16%。 而其余知名股东还包括持股4.64%的海通证券、持股1.6%的华林证券和通过上海泓成等合计持股1.47%的“涌金系”掌门人陈金霞。 公告显示,微众信科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不超过402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01%。拟募集资金2.59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大数据风控实验室建设、大数据征信平台建设等项目。 前三季净利增近10% 微众信科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东深圳,主要提供征信科技、风险决策、信用科技一体化等产品和服务,给银行业金融机构等提供信贷场景下的企业征信报告、信贷风险决策系统等。 据了解,微众信科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征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大数据科技公司、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等以及其他科技公司。 招股书显示,微众信科的主要客户包括六大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家民营银行和超过90家城商行及农商行等金融机构。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基于微众信科的信用科技产品与服务,其客户为企业推出了172个信贷产品,其中152个产品应用于纯信用贷款服务场景;自2017年初至2020年一季度末,微众信科累计为458.58万户中小微企业生成了1097.43万份征信报告。 2018年~2019年,微众信科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6935.35万元和1.5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15.17%和122.4%。 微众信科解释,业绩保持较快增速,主要是由于期初业务基数较低,且不断开拓新客户及研发新产品,推动了收入的快速增长。 不过,今年以来,微众信科的业绩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基于2020年前三季度的经营情况与市场环境,微众信科今年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12%,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557万元,同比增长9.68%。 微众信科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业务正常开展、“113号文”银税直连工作对人力资源略有挤占,以及重点发力的信用科技一体化产品收入实现具有一定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业绩增速同比出现下滑。 由于从事数据征信业务,涉及数据采集等敏感内容,在过会当天的公告中,科创板上市委提出问询的主要问题也围绕数据采集方面。 作为信用科技服务商,微众信科表示,将普惠金融和金融创新作为自身使命,希望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数据分析应用和信用科技创新,来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以及企业信用度量难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事件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同比增长13.6%。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7%,前值为10.5%。 解读 1、11月货币政策和金融数据呈以下六大特点和趋势: 1)11月货币政策操作边际宽松,10日至30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投放2700亿元,月中MLF超量续作,月末MLF再次意外续作2000亿元,流动性小幅宽松。从原因来看,一是受永煤信用债事件影响,货币政策边际对冲,稳定信用事件带来的市场流动性紧张。二是由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1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6.72升至6.58,货币政策重心稍向汇率稳定倾斜。但整体来看,5月以来央行操作主线仍为“货币政策正常化”,稳健中性是主基调,保持货币总量“不缺不溢”。 2)当前货币政策虽回归正常化,但谈收紧为时尚早。 其一,当前经济正在回到正常的周期轨道,但经济恢复基础不牢,2020年3月以来经济恢复超预期,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高增,弥补消费不足。但展望2021年,就业和收入低迷,投资面临回落压力,出口高增难持续,消费回升难以完全对冲。 其二,受疫情影响,今年3-11月政府部门加杠杆,带动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当前随着经济持续恢复,GDP增速回升,债务增速下降,将带动宏观杠杆率下行,降低货币政策收紧必要性。 其三,目前爆发的金融风险个案,虽有个体主观行为因素,深层次来看是周期性、体制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未来仍需关注微观企业和结构性问题,精准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3)受5月以来超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影响,叠加货币向信用传导时滞因素,11月存量社融增速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至13.6%,信用扩张放缓。年末至明年,考虑政府信用扩张放缓,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顺周期部门的融资需求相对逆周期部门较弱,明年社融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4)结构层面,11月政府债券及信贷仍是社融主要支撑,但边际减弱,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非标压降节奏加快,构成主要拖累。 5)11月M2增速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10.7%,主因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M1增速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指向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6)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宜保持观察,尚不具备大幅收紧条件。总量层面,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并存,长期趋于正常化,社融及M2增速逐步回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2、近期央行流动性投放小幅宽松,以稳定信用风险下的流动性冲击,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但短期维稳不改中期趋势,货币政策确认回归常态,稳健中性仍是主基调。 信用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冲击流动性环境。11月初,以永煤为代表的信用风险事件集中爆发,触发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和流动性危机。信用债一级发行大量取消,弱资质地方国企信用利差上行,非银与银资金利差拉大。 银行负债端承压,同业存单利率持续上行。在超储率低位、监管压降结构性存款、同业存单大量到期的背景下,银行负债端持续承压,股份制银行1年期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行至3.25%,已高于MLF利率30BP。 在此背景下,近期央行态度边际缓和,流动性小幅宽松,呵护资金面平稳运行。11月10日至30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投放2700亿元,月中MLF超量续作,月末MLF再次意外续作2000亿元。流动性投放小幅转松,以稳定信用风险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引导同业存单利率向MLF利率回归,呵护资金面平稳运行,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 但短期维稳不改中长期趋势,伴随经济恢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稳健中性的基调不变。伴随经济向潜在增速恢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提闸门,强调保持流动性“不缺不溢”,稳杠杆、防风险,货币政策已确认回归常态,短期维稳并未改变稳健中性的总基调。 3、总量层面,11月存量社融增速13.6%,信用扩张放缓。 11月社融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信用扩张周期迎来下行拐点。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406亿元。存量社融规模283.25万亿元,同比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伴随经济恢复主力向顺周期部门切换、货币财政政策回归正常化,社融的主力支撑由财政部门加杠杆向实体部门投融资需求改善切换,拉力将明显减弱。年末至明年,信用扩张周期进入下行阶段,社融增速将由前期的快速上行转向逐步回落。 4、结构层面,政府债券、信贷延续多增,但边际减弱。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监管加强、非标压降节奏加快,构成主要拖累。 其他融资方面,11月政府债券同比多增2284亿元。11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仍是社融主要支撑。 表内融资方面,信贷同比延续小幅多增,实体经济需求继续恢复。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企业及居民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 表外融资方面,监管强化,信托压降规模创年内新高。11月表外融资减少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其中,未贴现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分别同比多减1196亿元、多减714亿元、少减928亿元。监管规范票据发行、融资类信托监管月内再度强化,非标压降节奏加快。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监管整治金融乱象态度明确,预计后续非标压降仍将构成社融主要拖累。 直接融资方面,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股票融资维持高位。11月新增企业债券融资86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468亿元、少增1660亿元。受永煤等信用风险事件冲击,信用债一级市场大量取消或推迟发行。11月新增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前期创业板注册制落地、股市交易热度提升,共同带动股票融资继续维持高位。 5、信贷扩张节奏持续放缓,信贷增速环比下降。 11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同比增速为12.8%,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金融机构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同比微增456亿元,延续6月以来的小幅多增态势。 需求端,实体经济持续恢复,投融资需求继续改善。但供给端,货币政策确认回归常态,央行维持资金面紧平衡状态,金融机构在超储率低位、压降结构性存款背景下负债端承压,叠加年末银行为明年初信贷投放储备项目,多重因素制约信用派生节奏。 6、信贷结构层面,企业及居民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 企业贷款方面,出口高增、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地产基建保持韧性,带动实体投融资需求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11月新增企业贷款7812亿元,同比多增1018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少增909亿元、多增1681亿元、微增180亿元。监管加强、负债端承压背景下,银行主动压缩短端信贷、为中长期信贷腾挪额度,短贷及票据延续6月以来的压降态势。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多增,一方面,监管考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另一方面,企业盈利改善,出口高增,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地产基建韧性仍存,实体投融资需求继续回暖。 居民贷款层面,短期与中长期贷款均延续多增。11月新增居民贷款7534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2486亿元,同比多增344亿元,双十一购物节拉动,居民消费继续恢复。中长期贷款新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当前地产调控政策力度不减,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居民中长期贷款多增量已由7月的1650亿元逐步回落至360亿元。 7、M2增速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主因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M1增速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窄至2018年3月以来最低,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11月M2同比增速10.7%,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共同支撑M2增速小幅提升。从结构来看,1)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2)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环比大幅多减1万亿元,年末财政投放节奏明显加快。 M1同比增速10.0%,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窄至0.7%,为2018年3月以来最低。交易性需求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8、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保持稳健中性,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稳杠杆、防风险。 其一,总基调来看,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但尚不具备收紧条件,大概率继续保持稳健中性。 其二,从量来看,预计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社融M2增速逐步回落。狭义流动性层面,央行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流动性“不缺不溢”,预计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广义流动性层面,年末信用扩张周期迎来拐点,明年社融、M2增速将由今年的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速向“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合理加点”回归。 其三,金融监管或将成为明年重要的政策主线之一,稳杠杆、防风险。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双支柱体系下,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实现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