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支付领域相关监管法规密集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均直指支付行业乱象,进一步规范支付机构合规经营,维护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在支付清算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形势下,强化支付行业监管正当其时。 自2010年建立支付业务许可制度以来,我国支付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无论是支付机构的数量还是规模都快速上升。如今,我国非银行支付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众多支付机构通过业务及技术革新,顺应消费转型升级趋势,满足了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在小额零售支付服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支付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乱象逐渐暴露。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违规“直连”“互联”,通过银行违规进行跨行清算,导致风险屏障缺失,资金信息高度不透明,还有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无证驾驶”,未经许可非法从事支付业务。 此外,违规经营、挪用客户备付金等风险事件也时有发生,更有部分机构为灰色交易提供支付手段,甚至沦为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通道。相关行为扰乱了金融秩序,集聚了金融风险,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危害。 为整治这些乱象,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早在2010年6月,央行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奠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基础。2016年4月,央行等14部委联合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在2016年10月公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整治支付市场乱象也被列为重要内容。2017年以来,央行和相关机构更是从客户备付金、跨行清算、业务许可、条码支付等方面密集出台文件,全方位“出击”,将“严监管”和“强服务”结合,打出了清理整治支付市场的组合拳。但是,由于此前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属于部门规章,层级较低,威慑力不够,难以完全满足对支付市场监管的需要。 防范支付领域金融风险,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一环。此次将支付行业监管的部门规章升级为行政法规,威慑力更强,将有助于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形成“支付归支付、清算归清算、服务归服务”的格局,有助于平衡好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支付清算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当前,厘清规则尤为重要。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不少外资机构表示希望进入中国支付服务市场。此前,贝宝(PayPal)完成国付宝70%股权的收购,成为国付宝实际控制人,这标志着贝宝成为首个进入中国支付市场的外资支付机构。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支付行业更需要加快补齐制度短板,为内外资主体营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内外资机构在统一的规则之下开展业务,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支付业务的需要,提升支付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陈果静)
你知道我国共有多少家银行吗?他们的日子都还好吗? 4607家,这是银保监会在2020年6月份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家底”。而其中的4000多家机构都为中小银行,它们的名气虽然没有六大行响亮,但怀着深耕地方经济,服务民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宗旨,撑起了金融服务的半边天。 展望2021年,中小银行面临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不良贷款承压、揽储渠道减少、增资“补血”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加速“抱团取暖”,走出特色化经营路线,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加速发展。 资产质量整体承压 “2021年的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疫情之下由于中小企业个人问题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皓表示,有一批中小银行需要重组。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发布的《2021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当前,中国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较高,不排除个别银行会重现类似包商银行的风险事件。与这些银行信用相关的同业拆借、同业存款、资本工具的风险值得关注。 对于上述观点,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赞同,“毕竟中小银行的经营波动大,稳定性比起大行弱,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不过,奚君羊认为,比起2020年,今年的情况会有明显改善。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2021年,信贷大量投放造成的潜在不良积累可能仍会持续,中小银行作为小微、三农和民营企业信贷服务主力军,其不良的积累压力较大,相对应的资本补充压力也较大。 受服务小微企业的天然属性影响,2020年中小银行面临了不小的调整。央行接连颁布定向降准,引导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业。但这对中小银行本身的经营也造成了不小的反推力。 2020年12月28日,全国首例村镇银行解散获批,这对全国1641家村镇银行不失为一个警钟,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中小银行的风险是否已全面蔓延? 联合资信认为,值得关注的是改善资产质量的方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至10月商业银行核销不良贷款总额较2018、2019年度同期相比,增长约15%,核销力度明显提升,这也与监管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加大不良核销力度的政策方向一致。 联合资信进一步指出,2021年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呈上升态势,但具备一定的风险覆盖能力。同时,银行表现也因其所处区域不同而有所分化。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资产质量相对乐观。而本身存在较重资产质量历史包袱的地区,例如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份,或需外部干预以对当地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改善。事实上,此类地区目前已有相关举措,正在部署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中小银行合并改组等方式,帮助当地银行出清不良贷款、有效改善资产质量。 针对中小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周皓强调,由于我国四大行占90%左右的资产规模,因此中小银行从规模上而言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过会有一些区域性的个别风险点。“这些债务情况只要银保监会和央行预见的早,专项债补充资本的政策落实的好,主要风险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互联网吸储“被冰封” 与此同时,吸储困难一直制约着中小银行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少中小银行一度通过互联网巨头渠道,批量获客,快速吸储。 但这一吸储渠道背后的风险隐现。“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也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2020年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的流动性特点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给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带来新课题。 去年底,支付宝率先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随后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跟进。这条吸储之路凉了,对中小银行无疑是个重击。专家认为,目前中小银行面临的吸储困境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将是长期的困境。 “由于中小银行的经营特质和监管要求,其负债压力是长期性的。”陶金表示,高息存款产品的强监管使得中小银行很难实现有效、可持续性地吸收低成本资金。短期来看,积极参与同业市场,通过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缓解短期的负债问题,是中小银行较合理的选择。 奚君羊坦言,目前来看,中小银行在揽储方面将处于持续的困境中。“被斩断存档计息和互联网揽储之路的中小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营销、宣传、服务等特点来吸引存款。但也只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略有改善,对中小银行来说存款来源不足将会是长期问题”。 那么,中小银行能否学习大行的例子,通过建立理财子公司多多揽储?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包括: 一是资本实力,目前设立理财子公司最低资本要求高达10亿元,一些体量较小的银行可能不具备这种实力。 二是人才储备和科技系统,理财子公司对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系统要求较高,部分中小银行可能无法达到这种要求。 三是客户资源,中小银行一般是区域性银行,缺少大行遍布全国的网点和广泛的客户资源。 揽储困境对于中小银行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限制。“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奚君羊表示,存款不流失的话,能让中小银行维持眼下蛋糕的规模,但无法增加规模。中小银行未来的业绩提升不能指望依靠提高规模,而是要靠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投向的安全性,通过提升效率促进中小银行发展。 “中期看,央行还有必要更加关注中小银行的流行性状况,保证中小银行在短期的资金充裕和相对低的成本。”陶金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要推进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在严格监管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减少非市场因素的限制,让中小银行至少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更多资金。 补充资本渠道受限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需求迫切,但IPO情况并不乐观。与2019年8家银行上市相比,2020年仅厦门银行(行情601187,诊股)1家银行登陆A股。目前A股排队上市的13家银行中,有8家为农商行,中小银行增资需求仍然急切。 1月7日,2021年A股首家IPO过会银行诞生,绍兴瑞丰农商行候场4年终获放行。如今开年即有一家银行成功过会,这是否意味着今年银行上市要提速了?中小银行还能以何种方式增资?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银行业通过实现IPO补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这个方向是确定的”,但IPO是否会提速还有待观察。 根据联合资信发布的报告,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较为有限,内生资本来源于盈利能力和超额拨备,但二者目前都因为资产质量的原因被严重削弱。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补充资本的需求最为迫切,城商行次之。究其原因,均是由于资产质量迅速恶化侵蚀了资本,导致资本水平严重不足。 陶金指出,不同的资本补充压力程度、不同风险暴露程度的中小银行,其补充资本的方式和规模需要考虑不同的方式。“若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内源融资能力较弱,则需要通过争取发行资本债、引入战投甚至重组等方式多渠道及时补充资本,而上市中小银行则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四季度包商银行二级资本债全额减记的事件,对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带来一定冲击。据联合资信梳理,截至2020年11月25日,尚在存续期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规模超4万亿元,涉及530只债券,发行人数量约280个。这其中,已有七家停止披露数据,其中三家农商行已因不配合提供资料被评级机构终止评级。 对于中小银行增资困境,陶金认为,政府适当给予帮助是必要的,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一定比例用于中小银行补充资本,2021年可继续对个别地区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进行专项债的安排。 2020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目前,包括广西、广东、山西、四川、陕西、浙江等多省中小银行专项债已密集启动发行。其中,广东省100亿元资金将分别为郁南农信社、普宁农商行、揭东农商行和罗定农商行等4家金融机构增资;浙江省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50亿元专项债全部用于温州银行补充资本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券总计118亿元,将用于支持21家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不过,这也将取决于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对当地中小银行支持的意愿。奚君羊表示,鉴于疫情后,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不是特别宽裕,目前没有可以依据的政策出台,如果通过负债方式追加对当地银行的补充,压力也会比较大。 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纳入公报,政策定位进一步提升。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港股06178)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预计,监管部门将完善资本补充工具安排,支持各类资本工具发行,2021年有望成为资本补充大年。 中小银行应“精耕细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尽管来自各方面的经营压力和风险似乎把中小银行逼到“山穷水尽”,但他们也逐渐找到了“抱团取暖”的方式。 2020年,中小银行掀起了“抱团取暖”的小高潮,四川、山西、陕西和河南等多地有7起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涉及近30家银行机构,数量超过往年。 在专家看来,抱团取暖、合并重组的趋势将在2021年继续,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银行资金和规模小的问题。 不过,在取暖的同时也要警惕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此前在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小银行在处置风险时不能简单的拉郎配。这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破坏金融机构体系的完整性,立足本土、小而精的农信社受到打击,出现越来越多大型农村金融机构,转而追求大项目、大客户和跨区经营,不利于农信社下沉重心进行更好的“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 泽平宏观也认为,在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能够提高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阶段告一段落,未来需要差异化经营,塑造自身优势,业务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舍才有得。奚君羊直言,中小银行需要专门针对自己有优势的目标客户设计产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市场空缺,并放弃其他客户,摆脱全面开展经营业务的战略。 在陶金看来,中小银行存续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的经营基础就是服务当地的中小微企业,多年扎根地方的经营为很多中小银行带来了服务的针对性,这些针对性服务是当地中小微企业所急需,而大型银行往往不能有效提供的。因此,中小银行的道路就是通过开发更多新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增强客户粘性,提升经营可持续性。 陶金还特别提到了风控和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小银行在面临激烈竞争时,需要去开拓创新业务和缝隙业务,形成本行特色业务或产品,但同时对应的风控也不可或缺。 “事实证明,部分中小银行注重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客户的风险识别,他们的不良率往往也是相对较低的,因此金融科技的自身研发或购买,还是能够本质上提升银行个人信用贷款业务的风控水平。”陶金称。
如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金融力量无疑是重要一环。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提出,要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堵点”,且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创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创企业首先需要的是股权融资,但相应的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完善;第二,融资渠道较多依靠银行业信贷产品,但科创企业的自身特点与银行信贷准入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第三,银行业着力推进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等一系列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发展经验看,金融支持科创企业,投行应走在商行之前,也就是说,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资金应主要来自内源资金、股东投入、外部风险投资机构等,待企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后,再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介入。 “这符合收益覆盖成本加风险的基本逻辑。”某城市商业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风投机构通过股权投资一家初创企业,风险虽大,但如果企业成长起来,其后期能获得的股权收益也是巨大的;但银行信贷资金属于债权,一旦企业倒掉,银行将产生坏账,如果企业成长起来,银行获得的也仅是利息收益,这造成了风险收益的不匹配。 针对以上问题,监管层正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特别是畅通科创企业的市场融资渠道,促进其生命周期融资链的无缝衔接。 其中,将持续推进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推动创业板支持更多的优质初创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此外,还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引导投资机构聚焦科技型企业开展业务,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目前支持科创企业的主力军,银行业所面临的难题也亟待解决。 “科技创新企业既有一般小微企业的轻资产、高风险、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共性问题,又有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快等特点。”上述银行负责人说,这导致银行机构往往难以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难以吃透企业的专业领域,即面临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银行在授信评审过程中会对此类业务更加审慎。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及激励措施也有待健全。例如,为了激发银行一线员工积极性,多地监管机构均明确要求,银行要对科技金融业务设置差异化制度安排,推动尽职免责机制等。但在落地过程中,银行对以上要求的理解程度、落实程度不一,对于尽职免责也存在标准不统一、认定不清晰、尺度难把握等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不少地方都在开展创新探索。北京银保监局负责人说,辖内银行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业务单独管理机制,建立专属的团队、产品、风控和激励机制,目前已有84家科技特色支行,从业人数超过7000人。 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的现状,浙江银保监局会同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工作。同时,推动浙江省内市场主体拥有专利权等信息经过脱敏处理或基于企业自愿原则与银行业进行共享,便于银行机构主动进行融资对接。 此外,在风险分担方面,浙江银保监局将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强化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业务,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使用好风险资金池、贴息等专项政策。目前,杭州市已设立3000万元的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嘉兴市已按照30万元以内每户40%贴息开展补偿;台州市则设立了3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损失类贷款实施风险补偿。(记者 郭子源)
1月15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前不久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当中特意提出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的风险需要警惕。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的上升,可能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我们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文字实录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公布了涉及1.9万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请问央行如何看待美国新一轮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金融可能造成的影响?另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表示短期内不会加息,央行是否担心外部长期的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会恶化中国的国际金融环境,因为中国仍然是唯一采用常态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谢谢。 孙国峰:我们注意到美国新一轮的财政刺激方案准备出台,全球金融市场对此已经作出了反应。美国通胀预期上升,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反弹,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升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有所贬值。应当看到,去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所贬值,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所升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有所贬值。这些波动都是正常的,说明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为央行根据我国经济形势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恢复,也有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谢谢。 陈雨露:在前一段刚刚举行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当中特意提出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的风险需要警惕。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的上升,可能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我们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谢谢。
人民币升值与资本市场的双牛联动已经走了半年有余。 2021年会不会一直持续,我的观点是保持谨慎。 2020年的逻辑,照搬到2021年很可能是撞得鼻青脸肿。 1 1月7日晚,央行对过快升值的汇率出手了,发布《关于调整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 内文用红线已经标注了。 大白话说就是企业跨境人民币流动受限了,触发审慎监管的系数从1.25紧缩到了1。 这个系数你可以不用明白是啥,只需知道央行开了个十分重要的会,把3年没有变过的外汇跨境流动监管系数给调低了。 也就是说以前触发央行严监管铁拳的门槛变低了。 而且从央行会议的通告来看,2021年央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开始变得不那么积极,说白了,高层开始担心人民币升值过快负面影响。 截至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多凶猛? 看一下离岸人民币汇率: 从2020年5月28日“中美夏威夷会议”之后,人民币汇率就从7.19强势升值到最近几天的6.43,升值幅度近12%。 说实话这是一个锋利的刀,弄不好对我们有大害。 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讲,本币升值无可厚非,这跟实力的提升也对等,但恰恰错在了“节奏”上。 5年升值50%和一年半升值50%是有根本区别的。 日本当年就是短短一两年升值超过50%,压得刚刚有一点苗头的信息产业直接被旱死在地里,因为本币的升值就是对国际市场整体涨价,想象一下你的产品面向全球上涨50%,这简直就是找死。 日本失去的30年,无非两把大刀:本币的升值之刀和国内楼市股市泡沫的被外资刺破。 这两个炸弹,短时间内升值炸得四肢不能自理,内部资本投机泡沫的炸弹,可以炸得国家五脏六腑稀巴烂。 伤到了骨子里,最后的命运几乎已经是名牌。 日本的前车之鉴,不重视的国家必定没有好下场。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改革的逻辑几乎都是名牌,对内不能产生伤及“内脏”的泡沫炸弹,有也要稳住,对外,升值是必然,但升值的节奏一定是央妈外汇管理局能够把控的。 既要,又要,钢丝绳上的表演,大家一定要理解到。 2 继续深挖,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么多年的改革主线。 为什么“稳楼市”的战略定力如此之强?疫情这么大的灾难,我们经济面临如此大的下行风险,最终都没有把楼市拿出来用一下。 很多重大的改革早已设定好了原则和红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已经有了非常非常明确的安排。 还记得郭树清主席在十九大之后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会议上的讲话吗? “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靠投资投机房地产来理财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会发现,其实都很不划算。” 如果还是不理咱们再看看2021年郭书记的话:房地产是中国金融风险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再看看2021年初各方对楼市的态度,央行对商业银行涉房贷款进行集中监管,防止政策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对于房地产企业债务杠杆“三条红线”进一步扩容,并设置了2023年最后完成的期限;再到最近住建部对楼市的态度,以及广州,深圳,杭州,郑州一系列新调控举措,2020年关于楼市调控的政策489次,2021年大概率不会少。 操盘手一手握着土地,一手管着金融货币,很多人说“楼市永远涨”,任何调控都是无用功。 真的是这样吗? 告诉各位,调控一直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中国)。 那么对于未来的房价,稳依然是主线,对于手里有房票的年轻人还是相对有好的,因为你还可以慢慢的挑一挑,还没有在大城市有一套自己房的朋友,可以趁着这么友好的窗口期,抓紧时间上车。 对于投资的朋友来讲,要做好未来2-3年楼市依然滞涨的现实,买了之后就拿在手里,要有心理准备。 3 对于股市来讲,央行2021年对于升值的调节,一定会传染到资本市场,如果年初上证迫不及待涨了一波,那接下来更可能的是长达半年以上的震荡,中枢会比2020年上移。 上证3500点之后该怎么走? 中期目标是4000点的压力位,短期出现回头杀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总体上目前为了长远的生存,不应过于激进。 尤其禁止追高!!! 有人说能不能买白酒?也有人说能不能买5G、芯片、新能源车? 食品饮料、白酒板块均已达到历史高位,食品饮料板块整体估值已经50倍,白酒板块估值55倍,5G、芯片、新能源车把未来10年的估值都涨了,你还想让他们怎么样? 对于股指能否继续向上的冲刺,核心关键点已经不在场子内,而在场子以外了,需要中国经济大池子里孵化出更多新的独角兽,它们进场之后,可能才会推动中国股市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有些人说,只要水多,现有的选手继续涨就能带动一大波牛市。 水确实很灵,但有没有想过衙门废了半天搞好资本市场,就是为了一帮老臣瞎胡玩一场吗? 非也。 中国资本市场的野心不止于此……
央行行长易纲最新定调!2021年央行关键词 作为非常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走向一直是市场十分关注的热点。 2021年人民银行工作将如何开展?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写下了他眼中2021年央行工作的关键词。 总台央视记者 孙艳: 2021年人民银行的工作里面,您认为您的重要工作是什么?如果选择一个词作为关键词,您会选择哪一个?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 关键词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稳字。 总台央视记者 孙艳:为什么选择稳?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它“稳”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要稳字当头,我们常说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字就是,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然后才是要精准、要灵活、要适度,那么它的大前提,它的主要形容词是稳健,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个就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的意思就是说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先稳,比如说要改革,那么要在稳中求进,所以是从稳字开头的。 同时金融有一个金融稳定,金融要稳定的化解风险,化解风险也是要体现一个稳,它不仅仅是要稳字开头,而且化解风险的结果也要稳。所以我觉得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就体现好这一个字:稳字,就能够把货币政策最主要的要义抓住。(央视财经) 相关报道:2021年将如何实施好货币政策?关键在一个“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今年,货币政策将如何发力?又如何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 2021年人民银行将如何实施好货币政策?易纲表示,今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关键词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稳”字。在总量上,我们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的工具,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它们的增长速度同名义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匹配。在结构上主要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在改革开放上,要深化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巩固我们现在贷款利率下降的这样一个趋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新的一年,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二者将如何平衡?易纲说,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同时发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首先在宏观上,我们要稳住宏观的杠杆率。去年的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的增速已经放慢了,今年我们完全有把握,使得宏观的杠杆率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上。在微观上我们要稳妥处置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的风险。要健全金融风险的预防、预警和处置问责制度的这样一套体系,进一步压实各方的责任,补齐我们监管的短板。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好金融风险,特别是不要让风险积累。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易纲说,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要发挥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下一步,关键是做好绿色金融政策设计和规划,发挥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资源配置向绿色发展的领域倾斜,要加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通过推动建设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形成碳排放权的合理的价格。(央视新闻)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谈2021年金融热点问题: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宏观上,要稳住宏观杠杆率。在微观上我们要稳妥处置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的风险。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谈2021年金融热点问题: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宏观上,要稳住宏观杠杆率。在微观上我们要稳妥处置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