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保监会对银行业保险业持续从严监管。而这种严监管态势在2020年继续延续。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日前表示,“从严监管”是金融业的常态。而在银保监会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坚持强化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底线,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银行业和保险业稳健发展。” 银保监会的严监管从罚单数量上有着最直观的体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银保监会及各地银保监局、分局共开出罚单超过4500张。进入2020年,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1月10日下午17时15分,银保监系统已累计公布罚单382张。也就是说,7个工作日平均每天公布“罚单”数量达55张。 从具体罚单来看,处罚时间均在2019年12月份,涵盖银行业保险业。就2019年银行机构、保险机构被处罚原因而言,银行业的处罚重点主要集中在影子银行、违规担保、违规信贷挪用、改变信贷资金用途、违规贷款尤其是违规房地产贷款等方面;保险业的处罚重点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欺骗投保人、提供虚假投保信息、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违反宏观调控政策等行为。 为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银保监会的监管力度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意见》中明确表示,将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保险体系各类风险。对于2020年银保监会将重点监管的领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一是有效处置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特别是重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精准采取多种化解风险方式;二是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对影子银行业务实施一致性、穿透式、全覆盖监管,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三是持续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提早监控、及时清理;四是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能力,比如建立房地产市场金融监管体系,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等。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也认为,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着力推动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仍将是今年的监管重点。同时,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还将逐步清理压缩不合规的表外理财非标资产投资、表内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业理财等业务规模,严控银信类通道业务。此外,还将进一步督促保险资金回归本源。 值得关注的是,《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意见》中表示,将研究制定金融科技公司监管制度,加强新兴金融业务和业态监管。“新兴业态的违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金融牌照,却违规从事各类金融业务;二是技术违规,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等违法行为;三是存在非法集资、不合规网络借贷等违法行为”,何南野表示。 盘和林指出,有些金融科技公司是由原来的P2P平台转变而来,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和新兴金融业务披着金融科技、大数据的外衣从事非法金融活动,比如利用虚构的交易背景套取信贷资金,诱导客户贷款后采取非法催收手段,或者非法盗用和买卖用户信息,构成不当得利。 对于如何加强对新兴金融业务和业态监管,何南野认为,一是应在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之间取得有效平衡,积极探索“监管沙盒”机制;二是加强科技监管手段的运用,提升对金融科技业态监管的针对性和效率;三是对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机构强化监管;四是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在盘和林看来,对于当前的金融科技公司及新兴金融业务,应督促银行和保险公司对相关合作机构建立合理的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拟定限制性行为清单,加强对合作机构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如信用风险管控和资金用途合规性审查等方面,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
1月4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表述与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四季度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表述一致。 专家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强,但也存在疫情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央行为2021年货币政策定调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意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发力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不急转弯”。 对此,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鸿表示,这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货币政策要稳健,不会出现大幅的收紧和调整;其次是不要搞“急转弯”,即考虑到经济增长已经逐渐恢复,货币政策即便要调整,也是相对平稳的微调,保持合理适度。 事实上,“不急转弯”的基调已经在政策执行上有体现。近期央行等部门已下发通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 对于央行强调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这意味着结构性政策工具将是2021年货币政策的主要抓手,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灵活、精准优势。 2020年以来,为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认为,2021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确保政策工具使用的可持续性和精准性,服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利率方面,与2019年末相比,2020年三季度末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行幅度达到49个基点,超过了1年期LPR的下行幅度(30个基点)。央行表示,将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绿色金融工作做出了重点部署。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取得较好效果,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增大。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制约,2035年碳达峰后排放稳中有降压力不小,而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需要开好局、起好步,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在引导和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周茂华表示。 据测算,在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应该在100万亿元以上。周景彤表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服务存在较明显的碎片化现象,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碳中和愿景,需要进一步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 对此,央行强调了五方面工作——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周茂华认为,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助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强政策激励约束、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引导资源向绿色经济方向集聚。 央行同时指出,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自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至今,中国已经发展成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周景彤表示,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为碳金融发展带来更广空间。 加强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审慎监管 近年来,国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大进展,宏观风险整体趋于收敛。周茂华表示,由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等多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风险、互联网平台风险等风险较为突出,同时需要警惕房地产“灰犀牛”和“影子银行”风险反弹等。 央行也提到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周景彤认为,要进一步明确金融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对部分平台假借科技外衣,实则从事的仍是传统金融业务的行为要加以监督,防范利用新兴科技鼓励各类非理性或超前消费行为,防止诱发社会风险。央行表示,强化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央行同时表示,完善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压实金融机构和股东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和最后贷款人责任。周茂华预计,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将与多渠道补充资本协同推进,持续夯实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债券市场方面,2020年11月以来,债市违约现象有所抬头。央行提出,健全多渠道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加大对债券市场逃废债、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并表示将牵头制定债券市场发展规划,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周茂华表示,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加快完善债券市场交易和监管制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促进债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1月4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专家认为,2021年货币信贷环境较2020年整体将略有收敛,将更加重视风险化解。 1月4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专家认为,2021年货币信贷环境较2020年整体将略有收敛,将更加重视风险化解。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股票、债券资金管理,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改革外债登记管理,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 央行会议强调,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当前经济恢复性增长,仍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和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会议强调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总量上要求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合理的货币信贷环境。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灵活精准,要聚焦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包括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三农、小微企业等。 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表明2021年货币信贷环境较2020年整体将略有收敛。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意味着结构性政策工具将是主要抓手,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灵活、精准优势。 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 央行会议要求,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支付清算是金融和经济的毛细血管,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监管势在必行。随着反垄断工作深入、数字人民币推进和对外开放加速,2021年我国支付清算市场产品创新将有序推进,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 周茂华称,需警惕部分中小银行风险、互联网平台风险,也要警惕房地产“灰犀牛”和影子银行风险反弹。在国内经济逐步恢复背景下,监管部门将更加重视风险化解。其中,中小银行风险化解与多渠道补充资本,有助于夯实金融体系稳定基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会议要求,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分步推动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 在温彬看来,宏观审慎管理作为央行“双支柱”调控框架之一正日益完善。在此框架下,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风险排查和应对,使金融运行更加平稳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在完善宏观审慎框架方面,监管部门强调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预计未来对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和管理将进一步加强。 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外汇局会议要求,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加强外汇形势监测评估,密切关注疫情等外部冲击影响,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坚持风险中性原则,打击外汇投机行为,加强市场预期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避免外汇市场无序波动。 会议提出,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股票、债券资金管理,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改革外债登记管理,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促进贸易新业态发展。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的外汇市场,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衍生品。 会议强调,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以加强宏观审慎为核心改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以转变监管方式为核心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完善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的分类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非现场监管能力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
实施贷款集中度管理,设置两个上限,开发商更要面对现实了 据央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综合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一定会想,楼市调控政策又严了,对开发商的要求更高了,楼市也要更加低迷了。显然,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客观的,有点断章取义。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只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不是想把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搞死,而是想让其更加健康、更加有序地发展,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符合发展需要。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由于长期处于不正常、不规范、不健康的发展轨道,不仅市场本身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行业,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如前些年的钢铁、水泥行业,就出现了虚旺,从而给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给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而钢铁、水泥行业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而无论是钢铁、水泥行业还是房地产行业,在治理、完善、规范过程中,又无一不涉及金融领域,不与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金融稳定密切相关。其中,银行贷款过度向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以及房地产领域集中,则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隐含风险最大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整治,都需要金融企业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如僵尸企业清理,几乎没有一家不需要银行买单的。 如果银行承担的责任多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给银行自身带来风险和压力。而如果不承担这样的风险和压力,很多工作就难以向前推进。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甚至是比较对立的问题。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而不是到了矛盾和风险爆发时再去解决。到时候,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 对房地产贷款实行集中度管理,说到底,就是提前化解金融领域的贷款风险,提前调整银行贷款的结构,让更多的贷款能够转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房地产。房地产贷款,包括居民房贷的比重,已经够高,不能再向上攀升了。一方面,房地产贷款比重过高,已经在开发商的资金链中得到充分验证,包括头部房企在内,已经没有几家开发企业的资金链是宽松的,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安全运转的,而必须借助外力、借助不断地借新还旧。否则,就有资金链风险。如果再不进行集中度管理,更大的风险就会爆发;另一方面,居民的个人房贷,用起来很爽,特别是银行,贷款规模可以呼呼地上,工作人员的奖金也能腾腾地涨,可是,居民个人贷款的不断攀升,已经让居民家庭资产结构出现了严重不合理,过高的房产比重和负债,已经严重压制了居民的正常消费,从而影响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必须予以管理。 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层要对房地产贷款实施集中度管理,并分档设置了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以此来控制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尤其是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银行需要对这个两个比重进行调整,压缩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否则,将达不到管理层要求,达不到规定设置的上限。如果能够在过渡期内解决好这些问题,那么,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安全性将大大增强。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呢?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保银行的数据真实可靠。出台新规的目的不是当摆设,而是除风险。因此,对银行提供的数据,必须做到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水分。否则,就会留下隐患、出现问题。对此,管理层要组织检查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严厉追责;二是要杜绝其他方面的漏洞,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需要规范,防止这些机构向开发商、居民等提供非法贷款、非法资金支持,导致管控失灵,风险难以有效化解。如果做好了,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管理效率就能大大提升,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谭浩俊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迎来全新优化,2021年1月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做出完善和修订,《通知》将改革前的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偿付能力四类指标,调整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类,同时进一步扩大负面清单,新增发生风险事件评价降级指标,突出了防范风险的目标要求。 调整四类指标 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商业银行功能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当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商业银行一个会计年度响应国家宏观政策、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情况,以及发展质量、经营效益情况进行的综合评价。 据了解,新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是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中四类(银行、保险、证券、其他)评价类别之一,建立于2009年,2016年曾进行修订。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修订后的《通知》将改革前的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偿付能力四类指标,调整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类,且每一类权重均为25%。 细化来看,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分为服务生态文明战略情况、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完成情况、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控”完成情况四项二级指标,占比权重分别为6%、6%、7%、6%。 发展质量指标分为经济增加值、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利税四项二级指标,占比权重分别为7%、6%、6%、6%。风险防控指标则包括了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增速、拨备覆盖水平、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五项二级指标,占比权重均为5%。而经营效益指标则分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分红上缴比例三项二级指标,占比权重分别为10%、8%、7%。 针对此次修订,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局限性逐渐凸显,有必要根据新形势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表示,监管此举意在增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制度体系的科学性与导向性,针对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和金融体系变化,国内需要对具有导向作用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调整。 新增风险事件评价降级 除了对重点指标的调整之外,为了有效防控风险,《通知》还进一步扩大负面清单,新增发生风险事件评价降级。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有关说明》一文第五项“绩效评价加减分事项”中将发生风险事件降级表述为:商业银行及其负责人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重大资产损失事项,造成重大不利社会影响的,根据影响程度下调评价级别;正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在此列。 除此之外,《通知》还设立了违规受罚、无序设立子公司等扣分事项。例如,商业银行违反有关监管规定或工资管理规定的,根据相关部门的处理处罚情况扣1-5分;违反有关监管规定盲目无序设立具有投资决策权的三级以上(计算层级时不含SPV)子公司的,根据设立情况扣1-5分。 从内容来看,新增风险事件评价降级无疑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起到了前瞻性作用。看懂研究院研究员卜振兴指出,《通知》突出强调了支持实体经济和风险风控等内容,范围覆盖更加广泛,围绕风险事件做评价,尤其是评价降级、子公司等,将使得未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更加关注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指标,也反映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和宗旨;此外,《通知》突出了防范风险的目标要求,将会使商业银行更加关注风险防范。 而出现信息质量问题的商业银行也将被扣分或降级,《通知》提到,商业银行不按照规定提供评价基础信息,或提供虚假基础信息,根据相关部门的处理处罚情况扣1-5分。情节严重的,下调评价级别。 引导银行优化内部管理 如何确定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结果?据了解,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评价得分用百分制表示。评价类型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种类型,分别对应A、B、C、D、E五个字母。评定类型判定的分数线为80、65、50、40分。评价级别是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评价类型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重复标注该字母的方式表示。比如,评价得分达到80分及以上不足85分的为优(A类A),85分及以上不足95分的为优(A类AA)。 上述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结果运用更加突出与高管薪酬、企业工资总额、领导班子考核等事项挂钩,进一步完善“薪酬与绩效匹配、激励与约束并重”机制,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 《通知》明确,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结果是商业银行整体运行综合评价的客观反映,应当作为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是确定商业银行负责人薪酬和商业银行工资总额的主要依据。 新版绩效评价机制的出炉,无疑为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屏障和支撑。在周茂华看来,《通知》强化监管,引导银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细化考核机制、合规经营,具有“指挥棒”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将随之调整,商业银行内部业务规范、流程,以及业务员的考核机制调整将迎来统一规范。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我国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产品和工具应用日益丰富,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包容性大幅提高。 如今,金融科技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数字经济时代,全球金融增长点和竞争焦点集中在金融科技方面。因此,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监管部门应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稳步推进。一方面,人民银行去年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6部门10省市应用试点为示范,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原则,推动构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9地开展试点,推出60个惠民利企项目,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 不久前,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0金融街论坛暨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力“六稳”“六保”,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抓”,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金融科技“四梁八柱”,我国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取得很大成绩,主要表现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已实现基本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数字信贷从根本上改善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服务;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了保险覆盖范围;金融数字化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金融科技也有力支持了防疫抗疫等。 不仅如此,2020年数字人民币探索稳步推进,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了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人民银行已联合地方政府,先后在深圳、苏州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 坚持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使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对此,范一飞将其总结为四点: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数字鸿沟弥合任重道远,供应链安全可控迫在眉睫,业务交叉风险不容忽视。 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2020金融科技创新成都峰会上表示,金融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金融业要正确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牢记有技术不能任性、有数据不能滥用,严格落实风险主体责任,不能突破制度的笼子,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董希淼建议,未来金融科技应推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服务重点看,应更多服务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制造业、“三农”经济的支持。去年从业务模式看,应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弥补企业信用数据较少等不足,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制造业企业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监测,提高产品匹配的精准度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从风险防范看,要趋利避害,注意规避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偏差和问题。 培育科技新动力 创造金融新机遇 如何更好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范一飞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尊重金融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聚焦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关键环节,找准薄弱点、盯住落脚点,合理规范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具体来看,李伟表示,人民银行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10月22日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正式推出了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监管工具。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护航和孵化作用,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中对创新应用的理论原型、技术选型、业务模式进行全链条实践测试,及时识别并防控风险,有效验证创新价值,快速打造既满足市场需求又符合监管要求的优质金融产品服务。 从实践角度看,董希淼认为,应借助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制度安排和数字技术应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对于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痛点,在去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表示,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让金融科技成果更好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保证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此,本刊开设“聚焦‘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专栏,约请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领导和业内专家,结合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解读,总结“十三五”金融发展成就,对“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发展进行展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为做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农发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行上下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深刻领会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全面贯彻会议作出的各项工作部署。 深刻认识十九届五中全会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关键节点、重要时刻召开,擘画蓝图、指路定向,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是一次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充分反映了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人民新期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二,这是一次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民主会议。为做好《建议》的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建言献策。党中央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网友留言100多万条,梳理意见建议1000多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多个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建议》最大程度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诉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汇集了广大人民的智慧。第三,这是一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发展会议。《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在确定“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用到了六个“新”字,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特别是《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乘风破浪、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第四,这是一次弘扬初心、以民为本的民生会议。《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在远景目标中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了践行初心使命的体制机制。农发行必须提升站位、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折不扣地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农发行作为中管金融机构,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一是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到位。二是切实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结合起来,利用党委会首议题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学习周、“三会一课”等形式,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各类集中学习培训工作,推动全会精神在全行落地生根。三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全行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组织体系建设,提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递进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让各级党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活起来,全力以赴履行职责使命、服务三农发展。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种能力”要求,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履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持续改作风正行风。强化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的贯通协同,进一步加强联合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强对干部的廉洁教育、提醒,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维护好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新发展阶段,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上升等局面,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基于此,在《建议》列出的12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创新,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突出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在农业领域,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浪费和农业污染等问题突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刻不容缓。农发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聚焦农业科技短板,加大对农业科技关键核心领域和“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现代种业发展,推动国家种子基地建设和100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生物育种、良种繁育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等,助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助力农机装备制造,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同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要求,持续深化农发行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和“两会一层”建设,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聚焦实现创造更多可能、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有效防控风险等目标,推动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和数字化转型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坚持把金融科技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发挥好科技对业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打造智慧银行和数字农发行。 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农是基础,也是重要组成。《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对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安排。农发行要强化责任担当,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精准对接乡村振兴规划和农业农村金融需求,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夯实国民经济循环的农业基础。一是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支持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进一步加大对“两藏战略”的支持力度,延伸对粮食全产业链的支持,积极支持菜篮子、生猪、乳制品、水产品、食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二是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全力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打通城乡流通渠道,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服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农地信贷业务发展壮大。积极发展国际业务,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国际循环健康畅通。三是着力支持乡村建设行动。认真贯彻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联通化。四是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力支持新时期国家重大专项扶贫行动,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贫产业发展,持续加大对“三保障”领域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万企帮万村”等重大专项扶贫行动。五是突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密切跟踪、快速响应国家政策,助推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积极支持绿色发展,支持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农发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大主题,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风险应对能力,增强预判性和前瞻性,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和各类风险可控,为维护金融安全、国家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坚持农发行定位和业务方向,始终不脱农不离农,立足三农、深耕三农,坚守三农业务边界,提高信贷支持的针对性和普惠性,努力实现在三农金融服务领域全覆盖、无短板。二是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持续优化和完善“全面、全程、全新、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格局,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综合管控能力,实现风险管理覆盖各类业务、各级行和各条线,贯穿所有类别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加强信用风险监控。强化风险跟踪监测,密切关注隐形债务化解、民营小微和延期还本付息贷款风险,高度关注后疫情时期潜在风险,执行好针对困难企业各类帮扶政策,严防集团客户风险,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风险管控,防止局部风险蔓延传导。四是改进基础管理。进一步提升贷款发放支付规范化水平,推动贷后检查落实落地,把好资金出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强预期管理,完善全口径资产分类,提升减值管理水平。健全垂直管理和横向协同机制,发挥好三道防线间的互相制衡和促进作用,强化风险识别、计量、监测、预警、控制能力。五是强化合规经营。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行,加强内控案防,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强化授权对业务流程自动控制,实现内控合规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推行检查整改一体化建设,抓好内外部检查问题整改落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