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9月,巨大财务压力下的软银,续写着它的烦恼与不堪。 如果说孙正义在豪掷80亿美元“炒”美股是危急之后的险招、卖掉阿里巴巴137亿美元股权是颓势之中的取舍,那么此次出售ARM则是已定败局下的卖子求生。 然而即便如此,ARM这个对于软银而言的“儿子”——想卖出去,还不一定那么容易。 特别是在当下,芯片“多国杀”愈演愈烈的时局之下,而买家恰又是虎视眈眈、极其渴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英伟达(NVIDIA)。 1软银卖“儿子” 9月14日一早,软银集团与NVIDIA已达成最终协议,NVIDIA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集团旗下的芯片制造商ARM。 400亿美元的“转让费”包含支付给软银价值215亿美元的NVIDIA股票、120亿美元的现金;支付给ARM员工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ARM业绩达到约定目标后,支付给软银的5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 ARM是一家英国芯片制造商和技术授权商,收入主要依靠授权费和版税。 如果一家半导体公司从事芯片研发需要用到ARM架构,则需要得到ARM公司的授权,ARM会在这家公司生产的每一个芯片上,都赚一笔钱。 说白了就是半导体行业自产自销的“专利贩子”。 公司以其ARM芯片架构而闻名,对整个ICT产业举足轻重。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采用ARM架构,苹果、三星、高通、华为、联发科等都是客户,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生态伙伴。 不过目前计算机主要采用的芯片架构还用不到ARM,因为采用ARM架构的CPU还不足以支持一台计算机的运行。 ARM在这次交易中,有望借助NVIDIA实现计算机CPU领域的突破。 至于以GPU闻名于世的企业,NVIDIA为何要吞并ARM这个“专利贩子”——NVIDIA在公告中给出的答案是:“联合NVIDIA在人工智能的领导地位与ARM庞大计算生态,为客户带来创新。” 从ARM架构的适用范围可以看出,二者联手势必有助于NVIDIA进入5G、边缘计算、无线设备、IOT、机器人等一系列公司渴望进入的领域,增强“人工智能公司”的定位。 除此之外,吞并ARM将进一步提升NVIDIA在智能手机CPU研发领域的竞争力。 早在2018年前后,NVIDIA就已无缘智能手机SoC市场的核心圈子。公司一直沿用数年前老旧的分离式显卡架构,而到了Tegra3,Tegra4时代,不仅CPU性能一般,其手机GPU芯片的性能也很快被高通等厂商迎头赶上。 NVIDIA心里清楚,“核弹厂”的标签贴久了,智能手机SoC市场或将再难见到自己的身影。 所以与其继续为“专利贩子”掏钱,倒不如做“专利贩子”的老板…… 按照经济学的原教旨,交易发生的那一瞬间,交易各方都是均衡的。但在真实的世界里,交易从来都不是公平的。长期来看,总有一方受益,一方受损。 这笔400亿的交易,如果能够达成,那么最高兴的无疑是英伟达;ARM也不会太亏。但作为卖家的软银,显然是不情愿的。下面就来说说最近一直在水逆的软银。 2软银“物联网帝国”,海市蜃楼 此次软银出手ARM,多少有点“卖孩子”的味道。而且还没有卖到好价钱。 须知早在2016年,软银将ARM的股权尽数收入囊中,作价已经是高达314亿美元。如今,4年过去,价格涨到400亿。勉强跑赢通胀吧~ 但如果考虑到当时孙正义收购ARM的宏伟愿景,那么与今天被迫低价抛售的境遇相比,岂是委屈二字能够道尽。 彼时收购成功,孙正义志得意满,放言道: “随着集团积极寻找物联网的机遇,ARM会成为软银绝佳的战略资产补充和未来增长战略的核心,这是软银所进行的最为重要的投资之一。” 2017年5月,膨胀中的孙正义,开始加大力度布局“物联网帝国”,与沙特和阿联酋主权基金合作成立了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地球最大”单只基金——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简称SVF)。 须知2017年全年,美联储加息4次,全球金融市场都在收紧。 成立SVF之后,软银投资了一大批着眼未来的企业。2020年最新消息显示,手里拿着SVF资金的公司有88家之多。软银集团的净利润也在2016~2019年之间达到了历史高位。 越吹越大的互联网泡沫,迟早是要破灭的,惊醒梦幻中软银“帝国”第一颗响雷,便是上市失败的WeWork。 2019年,WeWork上市失败,随后并开启裁员计划。WeWork估值也从470亿美元暴跌至120亿美元,软银血本无归。 打击接踵而至。 今年6月,SVF投资的德国支付巨头Wirecard因财务造假而“暴毙”。孙正义还预测,随着该公司收紧财务支出,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继续撼动日本经济,SVF投资的公司中至少有15家会破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点点剥离可以换取的短期回报,不得不成为软银的权宜之计。 “作为NVIDIA的主要股东之一,软银很兴奋能够投资ARM的长期成就。”孙正义曾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可此前ARM利润却并没有达到孙正义的期望值。 眼下软银可能已经没有长期投资的空间了,所以也难怪软银最近开始变卖自己的投资资产,走上了“炒股”之路。近期有报道说孙正义在豪赌美国科技股泡沫,结合软银当前的囧境,看来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 这笔交易,长期来看,英伟达是收益的,软银虽然难以接受,但不得不认头。得意的英伟达还趁火打劫,对ARM的盈利提出了目标——只有ARM的运营表现达到约定目标,软银才能拿到400亿美元的“转让费”中价值50亿美元的现金或者NVIDIA股票。 3交易将冲击半导体行业格局 长期来看,如果交易完成,将会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笔收购或将对ARM作为“专利贩子”只收取授权费用的模式和中立的身份造成冲击,NVIDIA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CPU行业内的话语权将加强。 首先,如果ARM能够借助NVIDIA实现计算机CPU的突破,那么NVIDIA也有望通过这一突破与Intel和AMD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甚至是实现对这些公司的反超。 因为此前的NVIDIA几乎吃不到市场份额。最近美国能源部的一次竞标中,NVIDIA刚刚才输给了Intel和AMD。 其次,在智能手机CPU领域,产业链上游的ARM服务于全球多家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其中包括高通、苹果、联发科、华为海思等。但这些企业在芯片设计的业务上与NVIDIA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对于NVIDIA是否会通过掐住ARM架构授权为自身争取利益,外界一直猜疑不断。 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ARM卖给NVIDIA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ARM作为立身之本的商业模式或难以为继。 NVIDIA当然知道这些猜疑的存在,因此在这次收购案的声明中也强调:“NVIDIA将继续保持ARM开放性的授权商业模式以及对客户的中立性。” NVIDIA关于收购ARM的几点声明 即便NVIDIA真的会信守承诺,这些竞争对手也不会停下找“备胎”的脚步。 这种情况下,ARM将来的市场份额可能不及预期。 其实三星、苹果早在2013年就已先后布局了自主芯片架构;高通在经过失败的骁龙810后,之后的骁龙820也回到了自主架构上。华为海思也开始把“鸡蛋”装到别的篮子里。 华为已经成功加入了ARM的竞争对手——RISC-V芯片架构阵列。这种架构和安卓一样,是开放使用的,受到了许多中国厂商的欢迎。 而且,即便NVIDIA真的会信守承诺,仅凭一家公司的力量,未必顶得住美国国家层面的压力。 4阻碍重重 对于这种会对产业格局造成巨大影响的交易,各国政府一向是高度警惕;特别是当下大国博弈白热化,冲突正面化——那么,这次这笔交易的三方,美国公司(英伟达)从日本人(软银)手中收购一家英国企业(ARM),而且这三家企业都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交易,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来讲,过去几年中,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一直不遗余力地掐断美国公司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以遏制对方先进技术的发展。 如果ARM变成一家美国公司,那么它对“实体清单”内企业的出口将需要遵守美国《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先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 这一点不一定能让中国监管部门接受。 这里需要强调,接下来,收购案还要经过美国、英国、欧盟监管部门的批准,方可落地。交易预计将在18个月内完成。而这些监管部门是有权否决这项收购案的。 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对于在本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之间的并购案,中国监管部门会展开调查,尤其是对市场份额较高、关乎国计民生、涉及本国投资者利益的并购案。 这不仅是中国的法律,而且也是国际惯例。是否涉及垄断,是否会损害当地买家的利益,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ARM架构在中国手机市场拥有95%的市场份额;ARM仅拥有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ARM注册于中国的子公司——49%的股权,而中国投资者拥有剩下的51%。 因此这桩收购案势必成为中国监管部门调查的对象。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由于美国“制裁”而面临危机的敏感时期,软银将ARM卖给NVIDIA,无形中等于将三家公司同时往火坑上推。 而NVIDIA和软银要过的坎,还不止中国监管部门一家。 英国对此桩收购非常关注且担忧,此前尽管ARM属于软银但总部在英国,如果被NVIDIA收购后其总部是否迁移引起英国高度重视。英国议员们敦促政府干预ARM与NVIDIA之间的谈判,以确保继续在英国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总部保留在剑桥。 NVIDIA也承诺将ARM的总部保留在剑桥,甚至会在当地落地更多的科研项目。 2019年10月16日,欧盟宣布对博通实施反垄断临时措施(来源:Getty) 不要忘了,美国和欧盟最近也在反垄断问题上纠缠不清。 数据显示,欧盟委员会是全球对科技巨头监管最严厉的竞争执法机构之一,已经对美国四大科技巨头(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简称GAFA)共计发起19起反垄断调查。 去年6月,欧盟委员会对美国芯片企业博通公司正式作反垄断调查。欧盟委员会认为,博通利用自身在调制解调器和电视机顶盒市场的优势阻碍竞争。去年10月,博通公司已暂停被认定为垄断的商业行为。 软银和NVIDIA的这笔交易,势必苦难重重。 所以软银的这400亿流动性,可能还要再等等……
周一,美大型科技股集体收高,特斯拉涨幅近12%,苹果涨近3%,收复此前部分失地。受此带动,纳指大涨近2%,重上11000点整数关口。 多个并购案提振科技股表现 美股集体反弹 当日,受疫苗研发积极进展及多个企业并购案消息提振,美股大幅收涨。 截至收盘,道指上涨327.69点,涨幅为1.18%,报27993.33点;纳指收涨203.11点,涨幅为1.87%,报11056.65点;标普500指数收涨42.57点,涨幅1.27%,报3383.54点。 当日,英伟达、甲骨文等公司的并购新闻主导了市场乐观情绪。 日本巨头软银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剑桥芯片制造商ARM出售给美国图形芯片公司英伟达(Nvidia)。交易细节方面,英伟达将向软银支付总计215亿美元普通股和120亿美元现金,其中包括在交易签署时应付的20亿美元。英伟达还承诺向ARM员工发行15亿美元股本。软银在ARM中的持股比例将低于10%。 据悉,如果这笔收购在18个月内按预期完成,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笔半导体资产交易。但这项交易也有被否的可能性。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看好收购前景。他称,交易可将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计算功能与ARM的广阔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可以将计算“从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技术推进到物联网,并将人工智能计算扩展到全球每个角落。” 受该消息提振,美芯片股集体大涨,英伟达上涨5.82%,美光科技涨6.38%,西部数据涨超4%。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甲骨文证实,它已与TikTok的中国所有者字节跳动达成协议,成为其“可信技术提供商”,但该协议仍需美国政府批准。甲骨文股价当日上涨了4.32%。 在科技领域外,抗病毒巨头公司吉利德科学(Gilead )近期宣布,将以210亿美元收购生物技术公司Immunomedics,这将扩展吉利德在癌症治疗领域的药品组合。Immunomedics周一涨近100%。 疫苗研发方面也传来积极消息。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12日宣布,该公司已恢复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一款新冠疫苗在英国的临床试验。 虽然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欧盟、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多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已宣布与阿斯利康公司达成协议,以在临床试验成功后获得该疫苗或其生产许可。 详情请扫二维码↓
疫情之后,冷链行业如期迎来了全面性大爆发!但在万亿市场空间和高速成长的背景下,中国冷链行业仍难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的新基建,以及“经济内循环”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快速成长的冷链行业也在积极面向未来,并由行业少数的领先者和探索者,持续引领着行业迈入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弯道超车”或许并不遥远。 倾力打造冻品互联网“828”交易节品牌,构筑冷链产业链护城河 基于对冷链行业转型和变革趋势的深刻洞见,北京建设进一步提炼出其在冷链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顺势而生,聚势谋远”应运而生。2020年8月28日,首届由「冻品交易港」打造的“828”交易节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成功举办。百余冻品人齐聚一堂,为疫情后冻品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提供营销办法和科技赋能之道,助力“互联网+”时代下冻品行业的进一步蜕变。 本次活动由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北京建设(00925.HK)旗下全资附属中国冷链产业投资集团打造的 冷链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冻品交易港」举办,乌拉圭驻华大使馆,及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东亚银行、分众传媒等专家齐聚一堂,论剑后疫情时代下的冻品行业发展新趋势。 会上,中国冷链产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冷投资”)总裁宋国鑫先生发表致辞,他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冻品进口量迅速增长,但国际形势日渐复杂,进口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全球经济发展对数据的依赖越来越强,冻品溯源数据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要求企业销售的前提,在可靠的互联网平台上积累的企业交易数据已成为一笔“有形”的财富。中冷投资为方便冻品企业客户积累交易数据,倾力打造「冻品交易港」,希望通过此产品,可以为大家带来便利,同时助力大家开拓销售渠道和实现集中采购。 冻品B2B行业盛宴,专家热议探索未来 在嘉宾主题演讲环节,行业大咖们围绕如何遵守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如何采购国外的优质冻品,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汇率市场,如何打造自有品牌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1、彭勇:冻品进出口需谨防走私犯罪风险发生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彭勇律师提到,肉类企业内控的不严谨,企业为降低成本导致的机制不健全,经营者未能及时甄别肉类是否为走私进口、对于走私犯罪的认知不健全,是很多企业面临走私犯罪风险的主要原因。 数据统计显示,2018-2019年,在中国415起肉类走私犯罪中,广西走私犯罪占比53.7%,位居第一位,广东、云南位居其后,福建、浙江、内蒙古地区也有相关走私案件发生。 在所有走私犯罪情况中,绕关偷运是肉类走私的最主要的方式。2019年绕关偷运的比率进一步提高,伪报贸易性质以及边贸走私案件从无到有。 企业应如何避免冻品走私犯罪发生?彭律师提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提高警惕,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明来路、少担当、知进退”,远离走私犯罪,提升防范意识。 2、业内专家:新疫情时代下 冻企应化危为机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也参与到了本次活动中,专家强调,疫情期间,进出口贸易商应严格遵守冻品检验检疫政策,保障食品健康安全,同时,针对如何应对疫情“高危”行业,专家建议: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明确冷链食品进口、销售、加工、贮存、运输者及市场开办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进口与内贸相衔接; 完善追溯管理机制,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全流程、全时段、可追溯索证索票; 优化交易和物流方式,提升操作设备设施标准化、减少人工装卸搬运次数和人为接触频率;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提高过程可视、可控、可溯水平,提高线上交易和“免验货”信任交接比例。 3、Federico Lage:乌拉圭牛肉产品80%出口,其中中国占40% 乌拉圭驻华大使馆外交官Federico Lage在冻品交易港“828”交易节中介绍,乌拉圭作为拥有悠久养牛历史的国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四万四千户农业和畜牧业养殖户,且大部分为家族产业,在肉类消费方面,虽然乌拉圭人口数量较少,但是人均年消费肉类超过50公斤。在肉类出口方面,乌拉圭80%的牛肉产品均销往国外,其中40%销往中国。 乌拉圭的牛羊全年纯天然草饲,确保了乌拉圭拥有一个独特而天然的生态系统,而且在牲畜饲养过程里严禁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据Federico Lage介绍,乌拉圭目前已建立肉类可追溯系统,通过该系统,即可了解每一头牛成长培育情况以及后续的加工处理情况。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形势严峻,乌拉圭作为当前情况下依旧可以自由进出口的国家,会继续严格把控养殖及屠宰整体流程。Federico Lage还提到,乌拉圭坚持可持续、以资源再生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希望未来中乌在双边贸易中的关系可以越来越好。 4、陈灏: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仍处正常水平 未来人民币或将轻微升值 东亚银行中国金融市场销售管理部总经理陈灏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当前外汇市场状况及未来展望的演讲。据陈灏介绍,金融外汇与冻品进出口息息相关,也牵动着每一位冻品人的心。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市场整体风险情绪谨慎乐观,当前美联储并未释放宽松信号,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虽然已经跌破6.9,但依旧处在正常水平,且央行锚定的人民币中轴线变化不大。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境内市场整体情绪偏谨慎,需要警惕疫情二次反弹对外汇市场造成的冲击。 对于未来外汇市场局势将如何发展,陈灏表示后期人民币可能会轻微升值,当然这也取决于疫情、美国大选情况及中美贸易情况等综合因素,但未来人民币必然是走向国际化的。 5、赵佳:构建品牌认知优势 人心比流量更重要 企业经营追求的成果是什么?对此,分众传媒华北区副总经理赵佳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虽然“流量为王”的观点席卷各行各业,但如何提高品牌认知,抓住用户心智窗口期,在用户心智中建立清晰简单的品牌关键词,才是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抢占心智,才能压制竞争对手,阻遏同质化对手进入的可能。如果你的信息能嵌入顾客心智,顾客将只会认知你的信息,放大对你的感知。定位的本质就是夺取人心,影响并掌控顾客的认知。一旦顾客心智中建立起我们想要的认知,就赋予品牌强大的力量,有认知才有选择。赵佳如是说。 6、郭鹏:科技引领 智慧赋能 冻品企业中心为冻品行业降本增效 科技引领,智慧赋能,在“互联网+”时代下,冻品行业科技化已崭露头角,很多从业者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冻品交易港作为中国领先的冻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在本次冻品交易港“828”交易节上,隆重介绍冻品行业专属服务产品冻品企业中心,冻品交易港产品总监郭鹏表示,冻品企业中心作为服务于全行业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产品,凭借简洁的页面操作、全服务场景覆盖、智能流程化管理、大数据统计分析等特点,力争为冻品行业降本增效!未来我们将对产品不断更新升级,不断发掘满足市场真正所需,与整个行业一起加速成长! “顺势而生,聚势谋远”,冻品交易港将继续以中国“胃”动力嫁接全球优质“冻品”资源为使命,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为海外优质冻品供应商和国内采购商提供沟通与交易服务,为餐饮、酒店、社区便利店、超市、机关食堂和线上食品电商等客户,提供冻品集中采购的平台服务,聚集冷链行业各类服务商形成冻品产业生态圈。
9月13日下午,招商蛇口发布公告称,由于目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对收购南油集团24%股权的资产重组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取消募集配套资金安排;因募集配套资金取消,原向深投控支付的现金对价转为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方案调整后,本次交易继续推进。 公告显示,招商蛇口就方案调整事项已与深投控签署了补充协议。此外,经公司与平安资管友好协商,双方同意终止平安资管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事宜,并已签署终止协议,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招商蛇口表示,本次募集配套资金安排取消不影响招商蛇口收购南油集团交易方案的继续推进。招商蛇口与平安的合作由来已久,本次募集配套资金安排取消后,双方仍有望在多方面保持合作关系。 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数量不变 据招商蛇口《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报告书(草案)(修订稿)》公告显示,鉴于目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招商蛇口对本次交易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取消募集配套资金安排;因募集配套资金取消,原向深投控支付的现金对价转为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 交易方案调整不涉及本次购买资产之交易对象、交易标的的变更,方案调整前后均为向深投控购买其持有的南油集团24%股权;本次配套融资取消后,招商蛇口本次交易拟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的价格、数量均未发生变化;公司亦无需使用自有资金向交易对方支付现金对价;本次交易方案调整也不构成交易方案重大调整。通过上述调整,能够将本次交易取消募集配套资金、方案变更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降至最低。 据悉,与近期部分其他市场案例相比,本次招商蛇口的交易方案调整并未将配套募集资金改为向市场投资者询价发行。公司认为,此次交易方案调整将有利于提高交易方案的确定性及可实现性。 根据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招商蛇口拟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的方式向深投控购买其持有的南油集团24%股权,其中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方式支付的对价分别为36.94亿元和33.42亿元,分别占本次交易对价的52.5%和47.5%。 此次交易完成后,南油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下属公司,进一步增强了招商蛇口对于前海自贸投资的控制,有利于上市公司提高其在前海片区享有的资源价值,使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双方仍有望持续合作 此前6月8日,招商蛇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引入平安资管、平安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并与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引进平安资管、平安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各方将在公司治理、智慧园区、智慧康养、智慧建筑、保险保障、投融资等各方面深化合作,在园区、写字楼、综合体、商业、健康、养老等业务领域建立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优质产业资源及创新技术,助力公司实现产品与服务升级和业务扩张发展。此外,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公司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资本运作能力等,为公司未来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招商局与平安两大集团互动频频,招商蛇口下属项目公司中亦不乏平安入股参与的身影,双方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本次配套募集资金并不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起点。 招商蛇口与平安作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资源及优势方面具有显著契合与互补,同时平安亦已在前海区域进行了投资布局,未来双方仍有望在前海开发建设及城市和园区综合开发运营相关领域保持合作关系,谋求多方面合作机会。
*ST北能14日早间公告,公司(或其全资子公司,下同)及上市公司合作方拟共同收购交易对方润华国泰、昊天泰瑞、北京泰欣、北京景瑞兴合计持有的标的公司新城热力93%股权,其中上市公司合作方拟收购标的公司的股权比例不超过25%,即上市公司拟收购标的公司68%-93%股权。标的公司100%股权的交易价值暂定为68,080万元,对应标的公司93%股权的交易作价暂定为63,314.40万元;上市公司拟收购标的公司68%-93%股权的交易作价暂定为46,294.40万元—63,314.40万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新城热力不低于68%股权,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得以提高,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药明康德公告,公司股东HCFII WX (HK) Holdings Limited拟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3,788,846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
9月8日晚,天山生物(行情300313,诊股)、豫金刚石(行情300064,诊股)、长方集团(行情300301,诊股)3家创业板公司同时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停牌核查公告称,公司股票自2020年9月9日开市起停牌,至披露核查公告后复牌。公司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 天山生物等3公司股票宣布停牌核查,这样的安排并不出人意料之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心所向。毕竟以这3家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创业板股票,已经成了市场上的“妖股”。以天山生物为例,该公司股票从2020年8月19日至9月8日12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拉出11个涨停板,收盘价累计涨幅达到494.51%,累计换手率为283.71%,期间5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1次触及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因此,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对该公司股票进行停牌核查是很有必要的。 但核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却是值得市场来探讨的。从以往的做法来看,对于这种遭到市场爆炒的“妖股”,通常都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进行核查,核查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而且通常的核查结果都是:经核查,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本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处于筹划阶段的其他重大事项;公司不存在导致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的未披露事项,且公司不存在其他可能导致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的事项。而在经过上述的“核查”之后,相关“妖股”复牌交易,股票继续遭到市场的疯炒。如天山生物的前次核查(8月28日到9月1日)的情况就是如此。 对于“妖股”的炒作,从上市公司层面对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核查,这个当然是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那么,这不仅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构成违法违规,同时也有可能因为信息的泄漏而构成内幕交易。所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层面的核查是必不可少的。 但如果仅限如此的话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像天山生物这样再次停牌核查的公司,还是核查信息披露层面的内容,作用显然是有限的。这也就是市场上一些“妖股”并不惧怕停牌核查的原因,这些“妖股”一旦停牌核查过后复牌交易,其股价甚至涨得更欢。如天山生物前次核查过后,在从9月2日到9月8日的5个交易日里,股价再度拉出4个“大号涨停”,股价实现翻番,情况就是如此。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这种对“妖股”的停牌核查并没有查到症结所在。一只股票之所以成“妖股”,这其中不排除有上市公司层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市场方面的原因。而现在的停牌核查只是查找上市公司层面的原因,这当然就很难找到症结了。更重要的是要从市场层面来查找原因,从市场炒作的层面来找原因,这样才能找到股票成“妖”的症结所在。所以,对股票停牌核查,还要从市场层面来核查,而这个核查就不是由上市公司来核查了,而应该是由交易所层面来主导核查。至于查什么?主要是核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查异动,查股票的异常交易。这些“妖股”的股价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异动,那么,这种异动是怎么造成的呢?这其中必然会有一些交易在异动,对应的是一些股票的交易账户在异动。作为交易所来说,就要通过大数据来把这些异动的交易、异动的账户查找出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如限制交易、冻结账户等。 其次是核查市场操纵行为。像天山生物这种“妖股”的炒作,从走势来看是存在价格操纵嫌疑的。但到底存不存在价格操纵,这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对一些可疑账户进行深入调查。虽然从公开数据来看,天山生物以个人投资者买入为主,买入金额占比超过97%,但在个人投资者账户背后,并不能排除机构投资者的背影。毕竟所有的市场操纵都是通过个人账户来进行的,没有哪家机构混蛋到用自己的机构账户公开操纵股价的地步。 也正因如此,对于“妖股”的停牌核查,不能总是停留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层面来进行,还应该通过市场层面的核查,通过对异常交易、异动账户的核查,通过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核查来进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找出“妖股”异常波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