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再次加码电商生态。 腾讯方面近日宣布,微信小商店正式上线。从今以后,用户只需提供相关身份及资质证明,就可以把实体店开到月活12亿用户数的微信生态里。 据介绍,微信小商店是小程序团队提供的一项新能力,帮助商家免开发、0成本快速生成卖货小程序。小商店现提供商品信息发布、商品交易、小程序直播等功能,全方位支持商家自主开店经营。目前,微信小商店现阶段已支持售卖超过1500个类目的商品,且仍在持续拓展中。 除了微信小商店之外,微信近来在电商生态频频试水。今年5月,微信新上线小鹅拼拼小程序,主打拼单团购,被业内视为对标拼多多。近日,微信又新上线“群小店”功能,主打“分享”和“推广”的新购物方式。 “目前微信月活接近12亿,如果微信和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风口叠加,其市场能量不言而喻。”围绕微信推小商店内测行为,华创证券研究团队分析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微信小程序日活跃账户数已突破4亿,累计创造8000亿交易额。 微信小店到小商店 7月10日,微信官方宣布,由于微信小店不再维护,后续将全面下线微信小店。接下来,微信将推出“微信小商店”,它是一款帮助商家开店、直播的小程序。 资料显示,微信小店是微信在2014年推出的公众号插件,经过认证的公众号可通过该插件开通小店,微信则提供商品交易等功能。 如今“升级改版”的微信小商店,功能则更加丰富。据《微信小商店开店须知》中介绍道,微信小商店是小程序团队打造的SaaS建店工具,无需开发、免费开店,帮助商家快速生成小程序。目前微信小商店为商家提供商品信息发布、商品交易、小程序直播等功能,支持商家自主开店经营。 相较而言,微信小商店的玩法更加“傻瓜”。据微信官方介绍,希望开通微信小商店的用户无需使用专业技术团队,可以免开发、零成本、一键生成卖货小程序。同时,包括商品发布、订单管理、交易结算、物流售后、直播带货等等,这些微信均能帮用户完成。 据了解,目前微信小商店支持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店,暂不支持个人开店。内测期间,同一主体下,企业最多可以支持开通50个小商店,个体工商户最多可以开通5个。此外,1个微信号只可支持注册一次。 “微信小商店对个体而言,没有任何技术门槛,直接上传商品就能拥有自己的小店,相较之下有赞基础版本都要6800元一年,”一位个体卖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论道,“对小微企业而言,拥有了融入微信生态的能力,通过微信的背书和微信电商基础能力加持,也能为靠谱的微商正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自己的不看好。“目前来看微信小商店还是在学习友商,想凭借微信自带的流量和渠道优势来做电商,听起来不错,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向记者指出,“微信如果能构建一个熟人电商网络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惜包括物流、供应链、流量分发、功能开发等,太多难题需要克服。” 微信电商元年? 能够明显看到的是,微信今年在商业生态布局上连连出手。仅电商领域,从小鹅拼拼、群小店,再到如今的小商店,微信来势可谓凶猛。 今年5月,小鹅拼拼正式上线,其公众号简介为“小鹅拼拼,来自朋友推荐”。上线之后,小鹅拼拼被指对标拼多多,以拼团、低价的相似套路吸引消费者。具体而言,它是一款C2B型的拼购电商平台,主打用户拼团购买享受折扣,主营商品以日常廉价日用品为主。 一个月后,微信在小鹅拼拼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群小店”功能。 据了解,该功能是一个主打“分享”和“推广”的新购物方式。用户通过小鹅拼拼小程序内的“群小店”选项分享入口链接,在群友点击连接后即可开通群小店,首个分享入口链接的人自动成为店主。店主可通过群友购物获得返利,“群小店”会每天自动发送红包,当群友在群内消费满100元还可以开通群秒杀功能。 如今,微信再次推出小商店功能,以继续扩大自己旗下的电商矩阵。 事实上,腾讯今年重磅投入电商领域,并非没有原因。腾讯Q1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025亿,同比增长8.2%,带动小程序用户迅速增长,日活跃账户数超过4亿。另据微信官方数据,2019年小程序累计创造8000亿交易额,同比增长160%。 坐拥海量用户及流量资源的微信,今年则看到了电商领域的机会。“今年的疫情挑战加剧了商家的私域业务布局,在微信和其服务商的帮助之下,诸多商家开启了微信场景的销售转化。”国盛证券研究团队就此表示。 同时,高昂的流量成本让不少商家这两年开始寻找低成本的增量销售渠道。“在微信,商家通过微信官方小程序等带货,只需缴纳基础的支付交易费用。”国盛证券研究团队指出,目前,微信官方渠道的支付费率约0.6%,有赞的综合变现率为1.7%-1.8%左右,远低于淘宝、拼多多等公域平台。 “商家对私域运营和留存复购的需求增长、平台和服务商对产品功能的积极迭代,都让微信商业生态越来越成为商家销售场景的标配之选。”国盛证券研究团队表示,“我们预计,今年微信场景的商家数量合计交易规模都将迎来大幅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腾讯的电商版图内一直有京东、拼多多的身影。在微信引流的重要场所“九宫格”内,京东及拼多多也长期霸屏。如今微信则选择直接下场,其原因是什么? “在过去,微信一直在完善人和信息、人和服务的链接关系,但在人和物品方面一直是缺失的,人、信息、物品也一直没有形成闭环。”前述观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过去微信一直试图通过拼多多、京东来弥补,但商品本身依然在拼多多和京东的体系内,微信小商店不仅是完善人和物品的关系,更是把人、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都打通,形成系统能力的闭环。”
刷单“灰色产业链”之所以活跃,是因为有从业者热衷于制造“虚假繁荣”。 编者按:近日有媒体曝出直播刷单方式五花八门:增粉100人只要8元、“1288赞+88条真人评论+10万播放”只要30元……更有甚者,仅靠一个刷单软件,粉丝评论、销量甚至发言的间隔时间,都可以随意设置。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日刊登评论文章,文章称,“刷”出的“虚假繁荣”,其实是在开电商直播行业的倒车。 文章认为,各电商直播平台、主播和商家的诚信自律不可缺失,尤其是平台,要切实履行相关责任,建立更为完善的数据造假识别打击机制,从技术和规则层面进行双重约束:采用技术手段对数据造假等各类作弊行为进行实时拦截,同时对各类数据造假行为严厉处罚,情节严重者建议永久封号。 以下为全文: 电商直播正火,刷单、数据造假等形成的“灰色产业链”也开始入行。据调查,如今互联网上暴露的直播刷单方式五花八门:增粉100人只要8元、“1288赞+88条真人评论+10万播放”只要30元……更有甚者,仅靠一个刷单软件,粉丝评论、销量甚至发言的间隔时间,都可以随意设置。刷单危害大,直播平台如果放任此类造假业务,电商直播发展前景堪忧。 刷单“灰色产业链”之所以活跃,是因为有从业者热衷于制造“虚假繁荣”:部分网红主播通过购买刷单服务虚构自己的人气和带货能力,继而抬高身价以获取利益;部分商家通过刷单美化业绩,想通过数据吸引那些从众的消费者;某些平台借刷单提升用户活跃度。 “刷”出的“虚假繁荣”,其实是在开电商直播行业的倒车。就拿主播刷单来说,不仅对平台上其他主播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对其带货的商家、品牌方构成欺诈。“主播刷单一时爽,商家退货泪两行”,刷单导致的退货常使商家利益受损、苦不堪言。据报道,有主播找商家要5万元出场费,然后转头拿3万元刷单。而真人操作刷单,就意味着要退货。这样一来,商家还得收拾退货“烂摊子”。 值得关注的是,销量、评论造假会降低消费者对于主播、商家乃至直播平台的信任,一旦对“直播带货”产生反感并避而远之,会影响直播平台的商业生态和发展空间。总而言之,刷单使直播信誉受损,加剧带货泡沫化,让商家、消费者等陷入“迷阵”,长此以往,整个行业都会陷入泥淖。 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带来健康的发展,千万别让刷单“灰色产业链”毁了“直播带货”的前途。各电商直播平台、主播和商家的诚信自律不可缺失,尤其是平台,要切实履行相关责任,建立更为完善的数据造假识别打击机制,从技术和规则层面进行双重约束:采用技术手段对数据造假等各类作弊行为进行实时拦截,同时对各类数据造假行为严厉处罚,情节严重者建议永久封号。 有网络电商专家表示,网红直播“带货”本质是电商,只要存在刷单、买好评等行为都是违法的,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电子商务法》中是明确禁止的。刷单造假损害市场信誉、破坏行业根基,亟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网上巡查机制和“直播带货”信用体系,形成常态化的数据打假行动,挤干“注水”爆款,让电商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莫让刷单毁了直播)
《证券日报》记者日前从土巴兔了解到,从6月份开始,土巴兔针对平台装企推出“AI在线监工”,截至目前,首批的数百商家开始先期试点推行,已覆盖全国核心区域。 土巴兔副总裁聂金津表示:“‘AI在线监工’解决了B端和C端的双向痛点,商家通过服务提升了效率,业主则省去抽身前往工地的困扰。土巴兔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在线化水平,从而不断助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据了解,土巴兔“AI在线监工”运用了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全天候、可视化工地监控,装修过程全透明,通过手机就可以在线验收。此外,借助该设备,装修企业还可远程管理工地,而商家则可将在建工地视频连接大屏,工地进度、工程质量展现在用户面前,接受用户的监督。
618大促之际,有关电商平台卖家将要补税的消息刷爆电商圈,剑指电商刷单这一老生常谈的行业痼疾。 618大促之际,有关电商平台卖家将要补税的消息刷爆电商圈,剑指电商刷单这一老生常谈的行业痼疾。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多个城市的网店店主收到了当地税务部门通过电子税务局发送的“风险自查提示”,提醒他们存在少记营业收入风险,要求企业自查近3年来存在的漏报问题,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这不仅凸显了各平台商家的流量焦虑,更暴露出当下正火的直播带货所蕴藏的泡沫危机。若补税规则形成政策并正式施行,或许能挤掉直播带货当中的“泡沫”。 网店被要求自查近三年营收并补税,剑指电商刷单乱象 日前,据《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部分地区网店商家在今年5月收到了当地税务部门发送的“风险自查提示”,要求商家自查近3的营收漏报风险,并补缴相应税款。 其中,北京部分电商商家已收到国家税务局通知,称商家的店铺于2017-2019年度申报的销售收入与平台统计的销售收入不匹配,违反税务法规,要求商家对存在的漏报问题自查自纠、修改相关申报表,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据悉,北京第一批通知了2000家网店商家,要求一次性按照支付宝进账额度补税。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个体根据绑定的私人账户进销查账。 一位正参加618大促的商家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暂时还没有收到来自税务局的相关短信通知或风险提示,但补税一事已在店主圈传开,甚至有自曝刷单的店主开始求教如何渡过这次危机。从这个角度看,网店补税规则更多触及到的是“电商刷单”这一行业乱象。 此前多年,由于网店采取的是线上经营方式,且部分消费者网购时并不会索要发票,给了店铺虚构销售收入的空间。而刷单因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等特性吸引了一批电商卖家,这类乱象在电商领域称得上是难以根除的痼疾,导致网店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直到2019年,新《电商法》正式实施后这一情况有所改善。据悉,《电商法》将税收问题纳入法规范畴,并明确了税收范围及缴纳主体,要求电商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不过,直播带货的兴起又点燃了部分商家为冲业绩、刷排名而制造虚假交易的热情。业内普遍认为,补税规则的推行,或许能从根源上解决“刷单”这个行业难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征税对于电商卖家其实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一些不规范的卖家通过“刷单”刷虚假销量和好评,影响了卖家市场间的公平竞争,而现有的征税体系一旦与电商平台后台交易数据进行对接,对打击“刷单”也是很好的一剂猛药,可以使交易数据更加透明化、交易环境也得到净化。 承认刷单还是背负税额? “有的店主已经开始为这事儿头疼,主要是他们之前为了拔高销量冲业绩找了很多刷手,搞得现在进退两难。”上述商家负责人指出,“他们要么承认店铺刷单等着挨罚,要么就只能多缴纳税款了,但这两条路都可能会压死一个小店。” 刷单是一个电商衍生词,是网店店铺为了提升销量、信用度及流量而进行的虚假交易,这在电商领域几乎已成为行业潜规则,甚至已滋生出一条较为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覆盖了发布需求、刷手接单、垫付资金、快递作单、代为签收、好评截图等各个环节。 然而刷单行为不仅破坏了竞争关系,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违反了各地有关市场秩序的规章,属于违法经营行为。而且,通过刷单带动的虚假销量其实并没有产生“实际收益”,稍有不慎可能还会被电商平台处罚。 那么,由刷单带来的“虚假销量”是否需要缴税,这对网店而言又是否存在双重处罚的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恺浓认为,首先,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的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所以相关企业店铺是否需要缴纳税款,关键要看是否属于实际销售货物收入。 其次,电商平台对虚假交易行为有严格的处罚细则,只要一经认定系虚假交易的,必取消虚假交易产生的不当利益,同时予以扣分处理;对于涉嫌虚假交易的,采取降权处理。因此,在平台已经将确认为虚假交易的不当利益取消的前提下,行政部门再根据相关数据要求企业补缴相关税款,并不存在“双向惩罚”。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也表示,刷单影响很大,由于税收是按照生意业务额来的,刷单晋升了商品好评度,但相对应形成订单后的生意业务额需要纳税。纳税是应尽义务,刷单行为是违法的,所以行政处罚和纳税并不构成双向处罚。 直播带货“万亿”泡沫或将戳破 涉及刷单,不得不提的还有直播带货这一当下正火的模式。2020年以来,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让线下渠道受到较为沉重的打击,各品牌纷纷拥抱直播;同时,网红带货、明星带货、CEO带货相继成为行业趋势,让直播带货迎来一轮更强势的爆发。 据中信证券报告,2019年电商直播的行业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2020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但在这万亿规模中有多少比例的真实销量,隐藏着多少水分可能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是知名主播雪梨在一场直播结束后,由于中控失误,雪梨在直播间还未关闭的状态下复盘某商品的销量时提到刷单,并称“应当一百单一百单地刷”。尽管雪梨对此回应称自己说的是补单而非刷单,希望网友不要被带节奏,但这难以让人信服,外界对其刷单的质疑并未减轻。 一位声称可以提供直播刷单服务的商家对记者表示,只要花几十块钱就可以让某一场直播获得数万次的播放量和几百个点赞,甚至还有真人点评。“花的钱越多,播放量、点赞量等也就相应越多,平台也很难查出来。” 实际上,直播带货的相关问题也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6月16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在3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中,有9个样本涉嫌存在证照信息公示问题,占比30%;有3个样本涉嫌通过宣传产品功效或极限用词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占比10%;有1个样本执行“7天无理由退货”不到位,占比3.33%。 同时,部分直播带货商家虽然标注“退货包运费”,但只补偿部分运费;部分微博直播带货过程中,除了主播语音介绍,平台和商家页面没有任何商品的文字或图片信息;个别直播带货商家要求先交定金,否则无法提交订单。 对此,马恺浓表示,“直播带货本质上也是电商,其缴税方式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即线上线下相一致的原则,如果直播平台故意夸大交易额,则存在虚假宣传,应按照《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税务机关征税看的仍是其背后的销售数据,并不会仅依据其陈述金额让其缴税。” 李旻也指出,刷单虽然被认定为违法,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去查实和界定,如果主播夸大交易额涉嫌虚假宣传,如果交易额属实,就需要按照交易额缴纳税费。 同时他认为,税务的介入势必加大电商的各项成本,客观上对刷单行为有一定打压,未来一定是个趋势。但是就纳税起征点、有效交易的评判标准和方式,部门之间的联动监管都需要进行试点和改革。
Klarna是一家位于瑞典的电子商务信用支付服务公司,2005年成立至今为全球17个国家、20万商家超过8500万的消费者提供了支付解决方案,包括直接付款、先买后付和分期付款等计划。目前,公司日均交易量达到100万次,占据北欧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10%。拥有H&M、Adidas、宜家、Expedia集团、ASOS、Pelotan、Nike、丝芙兰等知名合作商户,并于2019年新增了75000多名新合作商。2020年3月,蚂蚁金服对Klarna进行了股权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其全球化的步伐。 Part 1公司概述 1.1公司简介 成立于2005年的瑞典公司Klarna是一家移动支付技术供应商,其作为支付中介与担保平台与零售商户建立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商品后的在14天内用任何付款方式向Klarna支付款项,并可选择分期还款。Klarna将“替人买单”的金融理念带到了零售行业,在消费者与H&M、Adidas等知名商家之间搭建了信用的桥梁。 Klarna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简单便捷的购物体验,消费者无需创建购物网站的账户,也不需要绑定银行卡,省去了传统网购填写各种银行卡信息的麻烦,仅需输入有效的电子邮件地址、邮编及收货地址即可进行购买,极大简化了付款流程,为买家节省了时间与精力。“让购物像谷歌搜索一样简单”,这也是Klarna所追求的目标。 目前,Klarna的业务范围涵盖了17个国家,包括瑞典、挪威、荷兰、丹麦、德国、芬兰等欧洲国家及美国、澳大利亚等,为20万商户超过8500万的消费者提供了支付服务。公司拥有2500多名的员工,日均交易量超过100万笔,已累计处理超过3.15亿笔的交易量。2019年,公司收入达到了7.4亿美元,同比增长32%。2020年,Klarna进入了澳大利亚及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全球业务领域。 1.2创始人及创业故事 图:创始人Sebastian Siemiatkowski(左)和创始人Niklas Adalberth(右) Sebastian Siemiakowski,Niklas Adalberth 和Victor Jacobsson为Klarna的三位联合创始人。Sebastian Siemiakowski和Niklas Adalberth早年都在汉堡王打工而相识,后来一起进入了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大学里,他们又遇到了Klarna的第三位联合创始人Victor Jacobsson。 Sebastian Siemiakowski和Niklas Adalberth总是讨论新的创业点子,但是都不确定自己真正应该做什么。大学期间,他们决定休息一年,通过公路旅行和乘船探索世界,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职业生涯。旅行回来后,Siemiakowski从事了销售工作,并偶然发现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概念。工作时他了解到网上销售非常困难,因为人们不信任网上支付系统。Sebastian Siemiakowski和Niklas Adalberth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支付系统支持人们网上购买。Jacobsson也加入其中,他们带着这个想法参加了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年度创业奖,但最终没能进入决赛。天使投资人Jane Walerud发现了他们的方案并感到兴趣进行了投资,还帮助他们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开发团队。 2005年中期,他们在瑞典创立了Klarna,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由于货到付款减轻了消费者在网购时对商品的疑虑,这让消费者很快对Klarna建立了信任。创业初期Klarna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商家是否能够接受延迟支付的安排。由于经费有限难以和商户取得大规模的合作,Klarna只能选择直接与商户进行联系。幸运的是,许多商户为扩大线上销量十分愿意尝试这样新颖的模式,双方建立了有效的信任基础,“货到付款”也成为了Klarna稳步前进的基石。 1.3融资情况 成立以来Klarna一直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已获融资16轮,共筹集资金14亿美元,2019年8月公司估值已达到55亿美元。2010年,公司获得了红杉资本投资,将业务扩展到挪威、荷兰、丹麦、德国和芬兰,公司收入增长了80%。2011年,公司被The Tlegraph评为欧洲100家最有前途的年轻科技公司之一。2011年的C轮融资中,Klarna筹集了1.55亿美元的投资。公司收购了专注于风险管理和在线支付的以色列公司Analyzd,同时将业务扩展到了美国。2019年8月,Klarna筹集了4.6亿美元资金,公司的市值达到55亿美元,成为了欧洲最大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 2020年1月,Klarna获得了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2亿美元的投资,业务进入了澳大利亚市场。3月,蚂蚁金服对其进行了股权投资,将进一步推进其在中国的发展。 表:Klarna融资概况,数据来源:Crunchbase.com Part 2 商业模式 2.1 产品定位:信用支付服务平台 Klarna主打的理念是对消费流程的简化,无论是网站还是手机应用程序,平台都尽力提供流畅的使用体验。Klarna平台允许消费者获得即时信贷,并在所购商品送达后付款。与传统的银行转账方式相比,Klarna直接支付的方式允许消费者快速获取商品和服务。Klarna平台还集结了各类外部商户购物网站链接,在主页的dashboard里就可轻松的找到,消费者无需记住各类网站地址,通过网站或者app甚至是产品广告便可真正达到一键购物。 在合作商家方面,Klarna提供三方购物服务协助商家进行商品销售;在消费者方面,Klarna提供了三种支付方案帮助客户进行更轻松完成购物支付体验。Klarna作为一个支付服务中间商,为商家及消费者提供了丰富、便捷、信任的购物体验,建立了一站式购物消费平台。 2.2 购买服务:简单、快速、便捷 Klarna一共有三种方式协助合作商家完成商品销售,分别是:Klarna Checkout线上结算服务、Klarna Instore线下结算服务及Klarna Instant shopping直接购买服务。三种购买方式满足了不同的消费场景,为商家与消费者提供了多样选择。 图:Klarna的购买服务,来源:Klarna网站 Klarna Checkout Klarna完整的线上结算方式,只需在手机端操作即可完成。消费者在线上购买物品时可选择用Klarna支付,填写收货地址,即可完成购买。并且可以使用Klarna的三种支付方式付款,在延期的支付时间用卡、银行转帐等方式完成结算。Klarna Checkout服务的每笔交易对商家收取0.3美元的手续费及最高3.29%的可变费用。 Klarna Instore 消费者在线下商店购物时,也可使用Klarna支付。卖家需创建订单,发送给消费者或创建二维码,买家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即可用Klarna完成支付。Klarna Instore服务的每笔交易对商家收取0.3美元手续费及最高3.29%的可变费用。 Klarna Instant shopping 消费者看到商品后完成购买最快的方式。不论用户在购物网站、社交媒体、博客或广告中看到在售商品,只要该商品在用户所在地区可以购买并送达,可使用Klarna Instant Shopping直接完成购买结算,而无需跳转至商品销售页面。该方式以最快、最便捷的方法进行商品销售,扩大客户的销售转换率。对于Klarna Instant Shopping,商家每月需缴纳月费30美元,对于购物网站内的每笔交易Klarna会对商家收取0.3美元手续费及最高3.29%的可变费用;对购物网站外的每笔交易Klarna会对商家收取0.3美元手续费及最高3.79%的可变费用。 2.3 支付方案:安全、灵活、无息 目前Klarna一共推出了3种支付方案:四期分期付款、30天无息赊购和月度融资。Klarna的业务围绕着其主营的信用购物业务展开,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简单的服务,更好的与电子商务趋势相契合。 图:Klarna的支付方案,来源:Klarna官网 四期分期免息付款 卖家发货时,Klarna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消费者发送付款时间表。这些款项将自动从买家在Klarna登记的借记卡或信用卡中收取,如果用户想提前付清全部款项,只需登录klarna网站或通过klarna手机应用程序登录帐户,点击“支出”选项,选择想要付清的货款,然后点击“提前付清”即可进行清付。 30天无息赊购 卖家发货时,Klarna将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消费者发送付款链接及付款到期日。用户可以在30天内自由选择支付货款时间,只需单击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并按照提示添加付款详细信息。用户也可直接登录Klarna网站或Klarna手机应用程序支付订单,只需转到“付款”选项,找到需要付款的订单,然后按照提示完成付款。 月度融资 Klarna为消费者提供贷款购物的服务。客户可在购买时选择用融资方式付款,然后在3-36个月时长的还款期中决定心仪的付款计划。在完成交易之前,平台会告知用户收取的年利率,再进行一个简单的4步信贷申请,用户即可知道如果自己是否被批准并支付完成订单。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或Klarna的应用程序使用银行转账或信用卡支付进行每月的还款,Klarna会在每个月付款日前提醒用户还款。 2.4盈利分析:持续扩张 稳步上升 Klarna有四方面盈利来源:1)一次性费用,来自商家和消费者双方。对于商家而言,Klarna对某些功能(比如Klarna Checkout)收取设置费;对于消费者而言,Klarna对使用分期付款解决方案收取一次性费用。2)使用费用,来自于商家。Klarna对某些功能(比如Klarna Checkout)的使用收取月费。3)交易费用,来自于商家。Klarna收取每笔交易金额的1.5%-3%的费率。4)利息费用,来自于消费者。Klarna对逾期付款收取利息。它还对使用其分期付款解决方案收取利息。 据数据显示,2017年Klarna有强劲的财务表现,年收入达到了45.3亿克朗。这一增长是由大量新商家签约推动的。公司延迟付款功能的使用量增加了5倍,约1/3的购物者选择在结账时延迟付款。在应用了Pay later的商家中,消费者购物车的商品数量也增加了22%。ASOS指出,“try before you buy”等技术投资是Klarna2017年强劲表现的主要原因。根据收入来源的划分,2017年Klarna中65.6%来自于佣金,35.20%来自于利息;根据地域的划分,2017年Klarna收入中的60.3%来自于北欧市场,35.4%来自于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市场,4.3%来自于其他地区。 图:2017年Klarna盈利来源划分,来源:craft.com 2018年Klarna维持了稳定的增长。相较于2017年,销售量增加了36%,年收入增长至54.5亿克朗。Klarna新增25000个零售商,消费者增加数量超过2600万。同年,Klarna的核心市场的表现也在持续发展,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美国市场发展迅速,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达到了超过了100%的销售量增长。 表:Klarna的年收入(单位:十亿克朗),来源:Klarna2018年报 2019年,Klarna自2005年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公司报告称其去年收入为72亿瑞典克朗(约合7.4亿美元),净亏损9.02亿瑞典克朗(约合9280万美元)。亏损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柏林工程枢纽的建立和美国业务的扩张。这导致公司2019年的营运成本超过了10亿克朗(1.13亿美元)。2020年初,Klarna获得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及蚂蚁金服的再投资,将进一步扭转亏损的态势。 Part 3 竞争与挑战 3.1 竞争优势:信用支付 流畅体验 Klarna独家的“信用购物”服务在市场上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货到付款”极大满足了消费者在网购时的需求。Klarna提供的多种电子支付方案,消除了商户和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交易中的风险。同时,其系统具有严谨的安全性。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算法综合评估消费者140多种因素,能够快速鉴别消费者身份的合法性和可信度。此外,Klarna与HM、丝芙兰、Adidas等大品牌商户持续稳定的合作,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市场,也为其进一步扩展新商户建立了良好的口碑。Klarna便捷、安全、流畅的服务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吸引了更多商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图:Klarna的竞争优势 3.2 面临挑战: (1)消费者违约风险 Klarna将消费者购物行为和支付行为分开,并承担消费者违约的风险,这是平台独特的模式,但也带来了问题。由于通过第三方进行交易,利益相关者较多,平台从中抽成的收入并不丰厚,因此Klarna为商家所承担的支付违约损失是影响其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他们设立的风险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有所控制,但Klarna仍需准备数百万美元应对财务风险,企业能承担的损失上限存在不确定性。Klarna在其创始的北欧国家保持着很低的违约率,但在进入德国后,违约率首次突破两位数。尽管Klarna称已将违约率降至所有交易额的1%以下,由于还有来自分期付款及其他支付问题的损失,Klarna每年需要准备数百万美元以应对由延期还款或潜在违约造成的财务风险。 (2)同类公司竞争对手 作为移动支付企业,Klarna所面临的竞争者众多。在金融科技较发达的美国,创企之间竞争十分激烈,除了各移动支付平台,还有Mastercard这类大型传统支付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能够提供相似的信用购物服务,且大多不同于Klarna不需要替商家承担风险。这是Klarna区别于其他金融科技创企的特点,但也意味着平台有着更高的风险控制要求。据市场数据显示,Klarna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乐观,仅为0.94%。排名第一的PayPal占有59.51%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者。总评分方面,Klarna获得3.8/5,虽然分数不及Paypal,但比其他竞争者更具有优势;品牌流行度方面Klarna为4/5,达到了行业的平均水平。 表:Klarna竞争者对比,来源:Knoji.com (3)合作商户数量有限 Klarna没有自己的商铺,所有销售均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合作完成。由于并非所有商铺都愿意采用Klarna进行尝试,只有通过合作认证的商家才可进行Klarna支付,这对于消费者使用Klarna支付平台的便捷性产生了影响。因此,Klarna的商铺覆盖率仍有提高的空间,保证消费者可以在更多的商家完成支付,满足消费者流畅的使用体验。 (4)全球业务扩张限制 Klarna的业务开展依赖于消费者电子邮箱产生的身份认证及由此进行的风险控制。消费者经常使用的邮箱可以为平台提供其消费习惯、信用水平等关键信息,然而在没有类似信息的国家和地区很难推广类似的风险模型。 由于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需采用不同的风险模型,Klarna很难在进入市场时就做出正确的风险判断。而迎合大部分顾客的支付习惯会带来更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企业需要进行谨慎扩张。此外,在支付习惯不同的国家地区,Klarna难以保持原有竞争力。在提前消费习惯并不普遍的情况下,互联网信用消费的市场痛点并不存在,因此相较于其他移动支付平台,其延期支付功能的优势并不明显。 Part 4未来发展 “流畅支付“(Smooth Payment)一直是Klarna的沟通理念和战略基础,消除支付世界的摩擦,并以有趣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示它。Klarna邀请了说唱歌手Snoop Dogg作为平台代言人,旨在表达这样一个理念:任何消费者,商人或如Snoop Dogg等新生代群体,Klarna的产品将会减少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麻烦。Klarna与Snoop的合作,是理念与时尚的完美融合,将促进Klarna深入流行文化、成为全球话题。2020年1月,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对Klarna的投资已助力其进入了澳大利亚市场。3月,蚂蚁金服对其的股权投资将继续推动其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之前,支付宝已将Klarna支付平台嵌入了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平台,此次股权投资将进一步促进Klarna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 Klarna的联合创始人Sebastian Siemiakowski表示:“我们将继续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强大的消费者品牌,并提供解决方案以支持我们的使命——帮助人们避免将不必要的时间花在管理个人消费和财务上,使他们可以做更多喜欢的事情。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将不断发展,将继续探索银行牌照给我们的机会,评估进入新市场的可能性,并继续发展现有市场。”可以预见,“便捷”将仍是Klarna的主要卖点,Klarna会持续将更多的消费品牌与简单实用相联系,推动移动支付成为支付方式主流,并最终改变人们的消费生活。就像公司创始人Siemiatkowski所说的,“必须要让移动支付尽可能的简单。只有让支付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方便,才能让我们脱颖而出。”
欲助力10万中小品牌成交额同比翻番 作为疫情之后的首个电商大促,京东618能否一扫疫情后的内需低迷,实现“阳包阴”呢? 日前,京东618发布会在京举行,除了与往年类似的“低价”“优质”“快速”等诸多卖点之外,今年的618,京东还立了一个“Flag”:助力超过10万家中小品牌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0%。此外,京东企业购还推出了企业超省月的活动,将为800万中小企业会员节省50%的综合运营成本。 如果京东618能够实现助力10万家中小品牌商家的目标,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将远超不久前帮助董明珠直播卖货创出新高。 “大家都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不管是对个人、品牌商还是对平台来说,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国家领导下、在所有国人共同努力下,疫情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正在逐渐变小。今年京东618针对用户层面会释放出比以往更大的热情,同时也会帮助品牌厂商尽可能恢复生产、重回正常轨道。”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平台业务中心负责人韩瑞在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再次升级“新国品计划” 疫情期间,大批企业面临线下客流锐减、营收缩减的困境,转战线上成为企业共识。但如何借助电商形式,精准对接消费需求,打开线上市场,也需要商家与平台磨合。 对于后疫情时代的首次电商大促,京东方面透露,将与广大商家开展更为密切、更加创新的合作,通过各类资源扶持以及各种玩法的联动,从点到面打造多个“亿元品牌俱乐部”。 在新品发布方面,京东618将通过京东小魔方新品首发平台第一时间触达消费者,再加上新鲜有趣的玩法,推动消费者积极参与。 作为京东引以为傲的“销售智能利器”,京东C2M反向定制模式将继续联合品牌厂商为新品发布助力,据悉,今年618C2M反向定制模可溯源至1000条生产线。 韩瑞透露,除了不间断的大牌新品发布之外,面对中小商家的增量诉求,京东618在首期投入价值12亿元资源的基础上再次升级“新国品计划”,通过专属会场、专属资源、专属补贴和专属贷款等措施,缓解企业面临的资金、营销等困境,提振销售,助力中小商家成交额创出新高。 合纵连横全面发力直播 风生水起的直播带货已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其也是今年京东618的重头戏。“京源助农”“产业带直播”等各个主题直播,将助力品牌厂商吸引并留存用户。 据了解,京东直播将联合各品牌商家、明星艺人、达人机构、百大产业带,深度参与京东618。同时,京东直播和快手、抖音、B站等短视频直播网站也达成合作,通过“全域连麦”打造直播带货的新生态,从纯粹带货转变成全域营销。 5月27日,京东与快手合作的传闻也正式落地。双方将进行供应链方面的深入合作,京东将优势品类商品提供给快手小店,双方共建优质商品池,由快手主播选品销售。快手用户则可以在快手小店直接购买京东自营商品。“快手是深受数亿用户喜爱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双方通过合作,将在更丰富的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购物体验。”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表示。 京东直播业务负责人张国伟表示:“今年京东在618期间把直播提到了战略核心地位。” 对于备受瞩目的消费券,韩瑞表示:“618期间我们会联合各地政府推出很多重磅消费券,惠及消费者。我们也会投入大量的补贴帮助品牌商家,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社会责任也是京东作为主场在这次618最希望体现的一点。”
5月15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0年一季度财报,营收、用户、毛利率等多项数据抢眼。2020年一季度本就是电商的淡季,今年又是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但京东做到了逆势而上,交上了一份远超市场预期且足以提振信心的财报。期间,京东更是投入巨大的扶持资源用于帮扶中小商家复工复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复苏。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缩短5.7天 持续向好的各项数据中,京东自由现金流似乎有点过于突出。财报显示,京东截止到一季度末的现金流为“-30亿元”, 对本次现金流转负,京东表示是为了尽快帮助中小商家缓解运营资金的压力,主动加快了对供应商的结款周期,还向供应商提前预付了大量的货款。 一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51.7天,较去年同期缩短了5.7天,这个数字是过去三年以来最短。梳理历年财报可见,从2019年二季度至今的四个季度,京东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59.4天、56.6天、54.5天以及51.7天,该数字正持续缩短,而本季度缩短时间尤为明显。 本季度,正是得益于京东主动缩短账期的举措,帮助了品牌商、中小商家释放了资金压力,以实现资金灵活流转。在“春节+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京东为不少中小商家注入了强心剂,解决了部分复工复产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 京东方面表示,疫情期间,为了与品牌商、中小商家等合作伙伴共同面对经营困难,尤其是短期现金流紧张等问题,京东在疫情期间不仅主动、大幅缩短了向供应商的结款周期,还向供应商提前预付了大量的预付货款。 实际上,除了缩短账期,京东还向品牌商家推出了多轮次重磅补贴政策。3月初,京东推出“春雨计划”,投入价值15亿元的资源,扶持受疫情影响的滞销品牌和商家,随后各项具体措施陆续紧密落地,帮助品牌商家快速复苏。 民生品类极速扩围 京东忙于为商家寻求破解方法时,也紧抓消费端,力求全品类的一应俱全。2020年一季度,京东净收入颇为抢眼,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日用百货商品销售的净收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日用百货商品原本是电商并不擅长的类目,如今在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大量线下需求转到线上,京东这一品类也实现爆发式增长,其净收入达到525亿元人民币(约74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已实现五个季度的稳步上扬,还在疫情期间保持加速增长态势。该数据足以证明生活必需品增长已经成为京东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京东未来势必会在整个消费市场大有所为。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更愿意在京东购买日用百货商品,表明疫情期间的消费者对京东有着强依赖和高度信任。而京东也从未让“米袋子”“菜篮子”空着,当然这也是因京东物流的准时配送已在平日深得信任。 京东超市的当日送达以及次日达、7FRESH临时成立社团送货上门……在保证日常供给上,京东从未缺席。根据京东对外公布数据显示,仅在1月24日-2月2日疫情暴发初期,京东就为消费者提供了1.89万吨米面杂粮、1.5万吨生鲜产品、180万瓶消毒液。 承接两端压力共进退 疫情期间,在春节假期、生产延缓、交通运输受限等因素叠加影响下,生产端和消费端双双下滑,作为连接两端的京东,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副重担。过去的数月里,京东一端承接商家,通过扶持政策缓解商家的运营压力;另一端安抚消费者,用稳定的商品和及时的配送,保障了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在今年2月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京东率先向疫情聚集区武汉输送了大量的医疗物资。统计数据显示,1月21日-3月31日,京东物流累计承运医疗应急物资超过7000万件,总重量超3万吨,将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多吨医疗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运送至湖北。 短期内京东与商家同进退,长期形成的良好口碑,两相效果叠加让消费者的天平快速倾向京东。本季度,京东新增了超过2500万活跃购买用户,创下公司淡季用户增长的新高。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为3.87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4.8%,不仅较上一季度的18.6%再次提速,同比增幅也高于过去三个季度。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一季度强劲的用户增长体现出消费者越来越依靠京东来满足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对京东提供的丰富优质产品选择和一流服务的承诺充满信心。” 疫情极大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更多的消费者体会到线上线下全渠道购物的便利、安全与快捷。数月乃至数年,商品一应俱全且配送及时的京东,陪伴着商家、消费者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