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线下教育企业即将登陆港交所。近日,大山教育通过港交所聆讯,离港股上市又进一步。 6月30日,大山教育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30日至7月6日招股,公司拟发行约2亿股股份,其中公开发售2000万股,国际发售约1.8亿股,每股发行价1.25至1.75港元,每手2000股,预期将于7月15日上市。 据了解,大山教育为河南省K12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在郑州从事中小学课后辅导服务。 主要收入仍来自线下,线上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山教育,将自己定位为“OMO课后教育提供商”,但其2019年线上课程收入却不足40万元。疫情之下的线下机构面临诸多困境,不少企业开始探索OMO模式(线上线下融合),但线上线下融合并非易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记者表示,线下转线上主要是想留下以前线下的资源,不要让学生流失,但这个过程中,能不能保证质量是关键。此外,家长是否还愿意孩子继续在这样的平台学习,是另一个变数。 在VIPKID的教育部门工作过2年多,拥有超过5年线下从业经历的李世婷向记者表示:“现在从线下转线上,一定是有学习成本的。比如说服务,线上机构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去做精细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但线下机构固有的服务模式很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替代。” 根据公告,此次大山教育港股上市的募资区间为2.5亿港元-3.5亿港元。大山教育拟将股份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用于以下用途:约60.0%将用于扩展业务及自营教学中心网络;约30.0%用于扩大集团于中国的地理据点及营运规模;约10.0%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线下学费收入是大山教育核心的收入来源,目前,大山教育有80个自营教学中心。该公司曾于2016年12月份在新三板挂牌,但之后于2018年6月份终止了挂牌。 作为典型的线下教育机构,大山教育受疫情影响严重。公司2020年前4个月营收619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09亿元下降43.2%;实体课堂辅导时数下降48.2%,在线课程辅导时数同比下降83.6%。 有不愿具名的教育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线下机构长达几个月无法开课,现金流承压,上市也是缓解资金压力的一种方式。 大山教育提到,“就我们的线上辅导服务而言,我们分别至2019年2月12日、2019年1月10日及2019年1月4日才取得ICP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及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此外,由于可通过线上平台及移动应用程序获取部分辅导视频及课程资料,有关活动可能属于‘网络出版’,需要获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但我们并未持有相关许可证,但我们自2019年3月18日起已开始与有关持牌的独立第三方开展合作。” 这意味着,大山教育的线上业务只运行了一年多的时间,而直至2020年初出现疫情,将全部线下转至线上,上课效果如何?平台承载能力是否足够?市场都有所质疑。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透露,在疫情之前,新东方在线教学平台最大承载量为5万人,疫情来临后,承载量需要达到30万以上才能满足用户需求。 事实上,受疫情影响,线下机构处于停摆状态,只能将课程搬至线上,多为无奈之举。 前不久,新东方在线前COO潘昕发文,否定了线下机构热捧的OMO模式,也引起行业内热议。 他认为,当前大多数教培机构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用OMO的新瓶装旧酒,疫情过后继续鼓吹OMO的机构将不剩几家。 英孚教育中国区企业事务部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企业事务官柳尽染向记者表示,教育机构想要生存,决不能只是简单地追逐流量和热门概念,而是真正致力于提升学习体验以及教学品质。
6月29日,蓝月亮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蓝月亮”)向港交所递表,拟募资用于产能扩充计划、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提高研发能力以及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美银、中金和花旗为联合保荐人。 蓝月亮,成立于1992年,是国内早期从事家庭清洁剂生产的专业品牌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公司在中国洗衣液市场的份额连续11年(2009年-2019年)位居第一,在中国洗手液市场的份额连续8年(2012年-2019年)位居第一。根据招股书显示,公司董事局主席为潘东,首席执行官为罗秋平。 家庭清洁市场增速稳定,蓝月亮业绩增速远超同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家庭清洁护理行业的零售销售总额由2015年的人民币900亿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110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3%,增速远超同期全球平均2.5%的复合增长率,中国家庭清洁护理行业这一数字有望继续增长至2024年达到1677亿元人民币,2019年至2024年复合增速将达到8.7%。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报告期内,蓝月亮收益从2017年56亿港币上涨到2019年70亿港币,复合增长率为11.9%,同期行业复合增速为4.9%,蓝月亮展示出了超过同行的增速。毛利率由2017年的53.2%逐步上升到2019年的64.2%,得益于衣物清洁护理产品毛利率大幅提升,由51.7%上涨到63.9%。而衣物清洁护理产品在报告期内每年为蓝月亮贡献超过8成营收,这一类产品单位成本的下降极大提高了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 产品布局多元化,结合线上和线下 蓝月亮的核心产品包括洗衣液,洗手液,餐厨清洁产品及浴室清洁剂等,全方位提供家居清洁方案。公司依靠不断研发及推出新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应用场景。 事实证明蓝月亮有成功推出创新产品的记录。蓝月亮分别于2000年、2008年及2015年战略性推出洗手液、洗衣液及浓缩洗衣液产品。创新、前瞻让蓝月亮能在家居清洁“液”时代抢占先机,成为行业霸主。另外,报告期内,蓝月亮深层清洁护理(亮白增艳)洗衣液、蓝月亮深层洁净洗衣液、柔顺剂及抑菌洗手液的收益复合增长率均超过10%。 作为消费行业,渠道一直都是每个身处其中的企业苦心钻研的问题。近年来,如何结合线上和线下营销网络成为了摆在每个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线上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报告期内,中国家庭清洁护理行业线上零售额复合增长率为8.5%,同期蓝月亮线上收益复合增长率为33.5%。2019年蓝月亮洗衣液线上渠道零售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33.6%,是同期市占率排名第二的公司销售额两倍以上。以成交额计算,2019年蓝月亮在京东618购物节及天猫双十一购物活动中排名第一。 线下方面,2015年蓝月亮短暂与大卖场分手导致线下销售额出现下滑,但后续公司调整战略,加强了覆盖全国的线下销售网络,包括大卖场及超市等直销大客户,以及超市、便利店、杂货店等分销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算,报告期内,蓝月亮品牌线下洗衣液市场排名第一。另外,蓝月亮近70%线下分销商分布在三线城市以及更加下沉的市场,这两部分市场增长率预计在15.1%及28.3%,有望为蓝月亮未来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今年,连续举办63年的广交会首次整体搬上“云端”,线上展会成为本届广交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这场备受瞩目的“云端盛会”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网上展示、洽谈对接,总共有50个展区,吸引了2.5万家企业、180万件出口商品、数十万全球采购商参加。中外客商足不出户即可下订单、做生意,可以说,防疫期间特殊的广交会向国际社会呈现了新技术、新产品,给中外企业带来了新平台、新商机,为全球贸易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 此前,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便指出,要促进线上线下办展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整合现有展会资源,打造网络展会集群,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与传统线下展会相比,线上展会不仅符合减少接触、避免人员聚集等防疫要求,还具有获客成本低、365天展示、高效、精准对接等明显优势,可以快速匹配买卖双方的需求。线上展会平台的展览展示、交流交易、直播互动、在线论坛、配套服务等功能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可视化展示、信息交流、推广获客、询盘转化、签单收款、物流报关等一站式贸易服务,大大降低了展览方和参会方的线下办展场地、物料等成本。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线上展会成为会展业创新的热点,展会经济的新时代也已到来。一方面,线上展会可以打破传统线下模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展会经济实现更高效的联动并开拓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线上模式不需要线下场地、产品实物布展等实景的搭建,可以实现多个展会同时举办与切换,即使在休会期间,商家仍然可以在平台展示产品并与客户互动联络,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缝对接。同时,线上展会的经贸辐射范围更广,不管是地域上的障碍,还是产品业态的多样,都可以体验无差别的对接和交流,不仅为因疫情受阻的海内外交流合作扫除障碍,也为将来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提升全球经贸频密往来提供了新的平台。 另一方面,与“新基建”相融合的线上展会,将会迸发出更多的科技火花,让展会经济走向“数字化”。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让会展更加便利、安全、可靠,全新的智慧会展模式将引领整个会展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变革,带动数字经济的跨产业融合升级。营销数字化、交易数字化、布展数字化等都一一实现,在助推会展经济业态转变的同时,也实现了各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流动模式的升级。“云展会”致力于打通无障碍交易链条的运作方式,将会催生更多的数字化技术解决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整个产业互联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如展会与社交媒体的互融、远程验货与ARVR技术的运用、直播经济的广泛渗透等都会借助线上展会这一平台为各行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然,线上模式为展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会让它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知识产品的保护更具挑战性、电子商务与展会的区分和边界如何界定、数据和交易安全管理、对真伪产品辨别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线上展会不能一味的无限扩大和增加,线下展会也不能统统放弃,否则即使有影响力的大展会也可能慢慢失去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只有不断打通线上线下联动的瓶颈,存进线上线下展会的融合发展,展会经济才会更好的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展会经济,未来可期。
留给大山教育这一份招股书过审的时间,已经不足一个月了。 留给大山教育这一份招股书过审的时间,已经不足一个月了。 自2020年1月16日算起,大山教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已过去5个多月的时间,此次交表还有不足1个月的有效期。 作为一家成立22年的老牌教育机构,大山教育曾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2年后摘牌。若此次冲击港股成功,大山教育将成为港股市场上第三家主营线下的K12教培公司。另两家为卓越教育和思考乐教育,这两家机构自上市以来表现可圈可点,所以外界对大山教育冲击港股也颇多期待。 但自递交招股书开始,大山教育却迟迟没有下一步动作,不免让外界猜疑:是什么在阻碍大山教育登陆港股?是疫情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此次冲击港股,是顺利通过还是折戟沉沙? 线下占比95%,疫情影响巨大 招股书显示,大山教育成立于1998年,早前业务覆盖教育各个板块。2009年,公司进行业务转变,抛弃成人教育板块,主要从事中小学课后教育服务。 旗下分设大山外语、御夫子大语文和小数点数学等品牌,聚焦于英语、语文、数学及其他课程的补充OMO辅导服务。上课班型方面,采用常规班、精品班及VIP班等形式。 截至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大山教育学生人次分别为13.72万名、18.77万名、20.10万名。沙利文指出,按2018年入学人数计算,大山教育为郑州最大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提供商。数据指出,大山教育目前直营店数量为80家,其中79家均集中在郑州地区,1家在新乡。 而这80家线下直营店,贡献了大山教育绝大部分的营收。其教育中心的线下教辅培训班收入,从2017年的2.08亿元增至2018年的2.75亿元,同比增长31.87%;而在2019年前三季度,线下教辅班收入已达到2.59亿元,已达到2018年全年业绩的94.2%。可以说线下学费收入是大山教育核心的收入来源。 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今被疫情打翻了这个“篮子”,对大山教育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即便大山的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消化掉存量学员的课程辅导,但当学生不能出门、必须在家上课时,大山教育本地化的优势被大大削弱。而与诸多全国性教育机构相比,其在线课程方面,也不见得比全国性机构有更多优势。 另外,各公立校推出“停课不停学”在线课程,学生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虽然目前没有更多数据披露,但按行情来看,大山教育二季度的招生难度将会比以往大上不少。 招股书显示,2018年大山教育实现营收2.89亿元,同比上涨33.3%;净利润5355.6万元,同比上涨44.7%。截至2019年9月30日前9个月,大山教育实现收入2.77亿元,同比上涨33.9%。仅从数据来看,大山教育的增速颇为亮眼。但相较同为区域性龙头的思考乐而言,其近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60.9%左右。大山教育的增长速度,还是要逊色不少。 从其押以重注布局线下直营中心的战略规划来看,未来大山教育的核心还是在线下。但布局线下,需要培养更多的校长、教师等人才。同时线下店扩张、校区的运营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红利的释放相比线上更加缓慢。 招股书显示,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9个月,公司的税前利润分别为3701.1万元、5355.6万元、3613.8万元,其中2019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出现下滑。 招股书指出,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加速上升,教学员工成本由2018年前9个月的6930万元,增长至2019年前9个月的8880万元。除此之外,折旧由2018年前9个月的3800万元,增长至2019年前9个月的5320万元。销售成本也在快速增长,成本端众多因素的综合推动,使得公司2019年前9个月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招股书指出,大山教育计划于2022年底前扩张直营教学中心至140个,较目前直营中心总量增长高达75%,且新增的直营教学中心将全部设立在郑州。且不说营建线下教学中心的硬性指标能否达成;即便完成扩张,如此大规模的扩建,前期投入的成本必然不低。大山教育未来的市占率,能否与投入的成本相匹配?尚需持续关注。 线上占比低,未来转型道阻且长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内大山教育仍计划深耕郑州地区。但长远发展来看,下沉和转线上是其必须要走的路。问题在于,两条路似乎都不太好走。 先说线上,即便其已经早早布局线上,开通了线上辅导品牌“学习8”。但“学习8”课程仅仅是刚起步。从收入方面来看,2018年仅实现收入10.6万元,2019年前三季度共有36.6万元收入。目前来看,所能贡献的营收占比微乎其微。 换句话说,虽然大山教育拥有其自有的在线教育平台;但仅从招股书数据来看,每年几十万的收入,相比于线下上亿元的营收,占比几乎可以忽略。疫情突如其来,其线上业务能否承载住线下流量转移的冲击,仍是未知数、更不用谈增长。 虽然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将在线教育强行普及了一遍。且不说,这一轮停课不停学能抢走多少大山教育的现存学员,仅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各家传统线下机构转型走在线教育的路径也并不顺利。 通常而言,类似大山教育这样有着极重线下基因的教育机构,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方面,均会在线下形成舒适区。即便是疫情期间强行打通线上办公、教学路径,也会随着疫情渐渐消退而重回线下。想要真正搭建好线上业务,仍需要不短的适应期。 另外,根据招股书风险提示来看,其并未获得开通线上业务所必需的ICP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及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从事线上教育,也存在一定风险。 下沉方面,向县级市下沉的挑战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统一。目前来看,中考往往由各市命题、教材分版发行,这就要求教育机构提供“本地化”的内容。而这一壁垒,给大量小机构提供了根本性的生存土壤。 大山教育正是用这样的天然壁垒挡住了新东方、好未来等一众大型教培机构。而面对更加下沉的机构,各地方性机构抱起团来,也会成为横亘在大山教育面前的一座“大山”。 如果想要走向全国,最直接的考验就是师资水准和数量。对于任何一家机构而言,优质的师资都是扩张的基石。但对于大山教育这样过于本土化的企业,在向全国市场迈进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师资力量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值得商榷。 大山教育未来到底要怎么走?仅剩下不足一月的有效期,大山教育会不会给予市场以惊喜?一切还是未知数。
【思想如虹】 宜家的电商化设计,以牺牲消费者网购体验,秉持着“一切从自己出发”为主旨,无视或忽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马虹玫 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871万,占网民整体的74.8%。2020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称,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来自瑞典的家居巨头宜家家居,在中国拥有33家线下门店,提供线下一站式沉浸式消费体验。人性化的宜家线下店面与“反人类”的线上操作系统,带给顾客截然不同的购物体验。线下的宜家商场,利用其完美的空间搭配,以及让顾客高度自由的游逛式购物,将游客变成客户,把单次客户吸引为忠实客户。但其线上系统,夸张地说,则直接将顾客变游客,游客成路人。体现在销售数据上,宜家中国销售额增速逐年下降,财报显示,2019年,宜家中国销售额增速仅为6%。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宜家在中国的电商化路径。 2013年8月5日,财付通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支付。微信支付正式上线。2015年05月,零钱用户突破3亿。2016年01月,微信支付接入线下门店超30万家。 深圳大街小巷,路边小摊贩都能微信支付。在此期间,宜家并没有开通微信支付,直到2016年底,宜家才缓慢开通了线下门店微信支付功能。宜家拖着沉重的身躯,追赶早已发车启动的中国电商化快车。 大大小小的本土和外资品牌,将入驻天猫开设品牌旗舰店作为拓展其线上业务的主要着力点,但宜家家居一如既往地缓慢,直到2020年3月,宜家家居天猫旗舰店病毒才正式上线。这是其在第三方平台上设立的第一个官方旗舰店。该旗舰店提供近4000种产品,但是,服务配送地区暂只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传统的包邮区。没有线下商场覆盖的更广泛的其他地区,暂时无法通过宜家天猫旗舰店购物。 虽然较早开通了官方网上商城,但这个官网系统很难用。比如,在手机上登陆宜家网站时,总会一遍又一遍提示更换浏览器,每换一个页面,就要跳出来警示一次。再比如网站上有个“back to top”按钮,总是浮在翻页页码上,华丽丽挡住页码数字,让人无法顺畅翻页。 千呼万唤,宜家今年终于推出了自己的APP手机应用。然而,该应用竟然不能和网站同时登录。消费者从网页端登录,APP就会被踢下线,从APP登录,网页端就被踢。APP也不带自动登录,每次登录,需要重输密码。忘记密码,那就惨了,用手机取回验证码,等到天荒地老也未必能收到那个验证码,即使收到了,输入之后,又提示你验证码不对。APP里的搜索功能,不带分类过滤也不可以按条件排序。设定非常简单粗暴。将产品添加到购物车这一步骤,依其他成熟的电商平台,这不是闭着眼睛须臾之间都能完成的事儿吗,然而宜家APP并不,需要至少留出三倍以上的耐心,耗去五倍或以上的时间,等待后台慢慢来。好不容易挑完产品,进入结算功能,对不起,购物车没有编辑功能。要么全部买单,要么就一项一项删除操作。每操作一次,等待期空白而漫长,不知道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一个宜家会员,既有微信小程序,又想以该会员身份登录宜家手机APP,对不起,也是不可以的哦。 宜家的电商化设计,以牺牲消费者网购体验,秉持着“一切从自己出发”为主旨,无视或忽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网购习惯、行为模式,到底为什么?是外包技术公司不成熟?连抄作业都不会抄?在竞争越发激烈的新零售时代,不论洋品牌还是土品牌,求转型、求生存应该都是其共同的诉求,宜家电商化的缓慢蹒跚和笨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面对庞大的中国网购市场,某些外资商家却总表现得后知后觉。从开始的毫无意识,到勉强上车后的蹒跚笨拙,究其根底,还是外企进入中国后缺乏对中国市场本土化的认知阙如。这里的本土化,当然也包括了电商化。 欧洲外派旅居多年后回国的朋友曾经告诉过我,在她生活的某国,商家的促销信息和优惠券,还是印在纸上派发或邮寄的,然后顾客拿着这些促销广告单到店按图索骥采购。网购这回事,离他们太远了。 (作者系深圳作家)
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课的陆续展开,大部分地区逐渐宣布开放线下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停摆了将近4个月的线下教育,终于迎来了“新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有官方报道复工的校外培训机构累计有2000家,随着复工省份的增加,5月份大概会有5000家机构迎来复课。 线下教育机构久旱逢甘霖,在线教育却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跌幅。自4月25日以来,在线教育类目在所有APP中的下载量排名几乎清一色下滑,猿辅导从403名跌落至5月2日的964名,VIPKID从728名滑落至1200名。 然而更惨的是夹杂在线上和线下之间谋求转型的教育机构。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他们不得不仓皇转移到线上,在众多线上教育机构的免费课冲击下艰难求生,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线下复工的消息,摆在他们面前的则是一个更尴尬的境地: 是彻底放弃线上转型、回归线下还是继续摸索转型,兼顾线下业务?无论哪条路都不好走。 家长两难,机构也纠结 上个月,上海市消保委联合多家机构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城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培训机构对相应信息公开不足,在教育培训消费时,三地有65.8%的家庭表示遇到过“非常不满意”的问题。 这其中包括报名后换场地或换老师、夸大宣传、推销电话骚扰、教学质量差、报班后迟迟不开课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效果。 上网课的学习效果比不上正式课堂或课后补习是必然,一个集中在固定的学习场景中,学生有学习的氛围,老师也更容易把握他们的学习状况予以纠正,而另一个个体被干扰的因素太多,授课时也缺乏互动和有效反馈。所以,一场寒假下来,家长们苦不堪言,还发现孩子的成绩直线下降。 学习效果的差距似乎让正在复工的线下教培机构迎来一丝暖意,但家庭消费能力的削弱和学校占据补课时间,直接影响着线下机构的行业回春。尤其是前者,各行各业报复性消费的缺席,无声地透露出疫情之下消费者保守、谨慎的心理,教培领域也不例外。 据了解,国内一线城市的线下课程一年最低也得2万元,二三线城市也在万元左右,昂贵的学费成功养活了成千上万的线下机构。但是现在本来学校就占据了周六或周日的时间补课,这导致报班上课的需求大幅下滑,很多家长们在消费能力范围内将会偏向性价比更高的线下机构,或者是依旧选择效果还不错的在线教育。 有老师无奈说到,“现在的家长好像比之前更难伺候了”。 家长对于线上、线下教育机构的选择困境,也导致正在转型线上的线下机构陷入两难。如果直接放弃未完成的线上网络搭建,转而集中推动线下复工,不仅疫情期间积累的流量可能无法转化,而且还不能继续收割被疫情激化的在线教育红利。但如果想要两手抓、走OMO模式,转型期的投入再加上线下门店的成本,无疑给机构带来更大的现金流危机。 5月18日,教育机构“背带兔艺术”的家长群被解散,上门退学费的家长已找不到机构负责人。而在解散前,负责人发布消息称,从会员群免费网课到最近小班制直播网课和多主题户外课的开展……背带兔已经连续四个月净亏损,现已到了现金流枯竭无钱可亏…… 这仅仅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99%转型的线下机构都失败了? 线下机构是否应该坚持转型,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转型线上的效果。北京一家幼儿教育老师反映,“尝试过转线上,但失败了,孩子太小,线上课老师完全没办法控场。家长不愿意继续付费,有很多退费的”。 这或许是疫情期间大多数转型线上的线下教育机构的共同境况。 为什么?线上课程的辅导效果本身就弱于线下,这是众所周知,然而疫情期间,很多线下机构把课程转移到线上后,要么维持和线下课程一样的价格,要么不退线下课转为线上课的差价。这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也导致积累多年的口碑崩塌,客户流失。 比如新东方,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济南新东方培训学校的多位高三艺考生家长质疑新东方的课程费用。据其介绍,新东方线上和线下课时费、学费基本一样,然而交了线下的钱,上的却是网课,不少家长觉得他们享受的服务打了折,新东方应该退部分差价。 退费难成了疫情前后家长们面临的统一难题,而线下机构的这一举动,也侧面说明他们转型线上时对在线教育的基础认知严重不足。 这种不足更表现在课程内容上。线下机构转型线上,不单单把课程和教师转移到线上场景就可以,签到打卡、直播授课、学习监督、课后答疑、批改作业等环节全部需要重构。尤其是作为课程体验核心的老师,面对上网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互动性差、班级活跃度低下等问题,他们原本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将会失效。 所以说,在线教育和线下教培本质上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前者始终无法解决教学效果的行业难题,只能走量,而后者局限于地域的线下场景,只能走质。一旦线下机构盲目转型线上而无法兼顾教学质量,便很容易造成口碑崩坏。 也由此,为了节省固定成本而直接放弃线下校区、只做线上,不仅可能会丧失原来的用户,而且也将直面在线教育市场的烧钱竞争,这其实需要更多的成本消耗。 当然,有些人认为疫情给转型期的线下机构带来了庞大的流量,只要经营好这部分流量同样能生存下去。但是疫情激活的流量如同一次急风骤雨,来得快去得更快,当学生陆续开学,在线教育平台的活跃度大幅跌落,能够顺势转化为付费用户的少之又少,更何况这庞大的流量集中在头部平台。 线上的归线上,线下的归线下 疫情进入尾声,线下机构逐步复工,但行业大撤退的趋势并没有结束。 有媒体报道,曾被誉为“教育圣地”的海淀黄庄至今仍人员稀疏,原本占据了中关村大厦整14层位置的爱启航龙图教育公司,除了地上有散落的书,如今已是一幅搬空景象。驻扎了数十家补习机构的银网中心,也处于“休眠”状态。 济南市章丘区的一家文化辅导机构大门紧闭,据负责人透露,当地很多机构教师实力不足,其中已经有一部分机构被迫歇业了。 另外从58同城上比比皆是的培训机构场地转让信息,也可见行业之殇。 很显然,在还没感受到家长们回归线下的热情之前,整个线下教培行业的洗牌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背景下,除非是实力深厚的行业巨头,其它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线下辅导机构在复工后,不得不首要考虑线上转型业务的去留与否。 一家教培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形势转好后,他们机构计划开展线上教学,但重心还是会放在线下。他的表态代表了大多数线下机构的选择—依据家长的接受度来取舍。 实际上,家长的接受度已经有所显现。中国社科院发布在线教育报告显示,自主性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主观因素,56%的学生/家长认为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更加青睐于线下教育。一份对成都家长的调查问卷也显示,有约三成家长明确表示,当疫情结束后,自己将回归线下培训,短时间不会再为网课买单。 而且越是低线城市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越低,这种理念上的差距并没有被疫情改变,因为家长们以结果为导向的本质没变。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按照家长的接受度来衡量,线下机构很快便会发现疫情期间匆忙转型的线上业务便是如此。当然,这其中缘由不止是家长态度,很多线下机构奢望线上转型可以配合原有的线下业务,走上OMO模式的热潮,可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其实并没有一个成功的现实案例作为支撑。 比如2017年就率先转型的精锐教育,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其一般及行政费用上升了29.3%,至2亿元,其营业成本也上涨了33.6%,至5.17亿元;第二季度各项成本继续攀升。 可是销售额上涨并没有完全带动公司的收入上涨,这说明其OMO的转型仍处于烧钱阶段。 烧钱只是行业巨头的专利,大多数纯线下教育机构甚至连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课中和课后作业的数据都没有打通,更何谈线上线下一体化?所以,不久以后整个教育行业很可能仍是线下的归线下,线上的归线上。 疫情刺激了在线教育市场的增长,却成了线下机构们史诗级的灾难,不幸的是,这场灾难还没有结束。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歪道道
财联社5月11日讯,原油宝和解协议从线上、线下两版和解协议来看,其主要条款和补偿比例,并没有差异,均包含中行承担负价亏损、归还扣划保证金、补偿20%持仓本金的内容。相比线下协议,线上协议删除的条款包括了保密条款、协调不成的争议条款、以及表明协议是由支行代表中行签署的授权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