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尤其是医疗器械行业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行业,其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医疗器械行业正成长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医疗器械服务行业已披露半年报个股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40.62%,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32.10%。 8月24日晚间,戴维医疗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2020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30.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06.24万元,同比增长187.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172.89万元,同比增长273.81%。 戴维医疗表示,公司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考验,在做好相关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推进复工复产,进一步保障生产经营的稳定开展,同时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销售和回款力度,使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 此外,戴维医疗参股子公司深圳市阳和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科创板上市,并已获得证监会同意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批复,受该项投资业务影响,公司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849.74万元。 戴维医疗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婴儿保育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围绕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立足主营业务,拓展进入吻合器这一新领域。 半年报显示,公司培养箱系列的收入为7500.9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93%;辐射保暖台系列收入为2851.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3%;黄疸治疗系列收入为968.5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吻合器系列收入为4186.1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66%。 开源证券研究员杜佐远认为,2019年吻合器业务开启爆发式增长。腔镜吻合器行业高景气,电动替代手动是趋势,戴维医疗凭借产品质量和先发优势,有望成为电动腔镜吻合器龙头。 戴维医疗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医院。同时,公司在国际市场已发展40多家代理商,产品销售到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100多个国家,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根据半年报数据,戴维医疗内销产品收入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76%;外销产品收入为4274.5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98%。 戴维医疗积极把握行业前沿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以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创新投资力度,丰富现有产品线,提高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半年报显示,戴维医疗上半年研发投入1572.34万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及下属全资子公司、全资孙公司累计拥有专利148项,正在开发的研发项目23项,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同时,为保证产品质量,戴维医疗还进行了产业链延伸,产品关键零部件通过自行设计,由公司自行生产或委托专业加工厂生产,既防止了核心技术泄密,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形成了较强的专业化优势。 戴维医疗表示,“十三五”期间,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如二胎政策、医改推进、国家鼓励国产器械的使用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持续落地,行业也由此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将给婴儿保育设备以及吻合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值此全球百年难遇的大变局,中国构建和完善“双循环”的进程,实质上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程。 纵览“全球-历史”的大坐标系,对于中国如何打通“一体两面”的跨越之路,全球后发经济体的得失经验提供了历史镜鉴。第一,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离不开经济循环格局的重构优化,强韧的“内循环”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核心保障。第二,强化“内循环”不等于对外脱钩,相反将自内而外地优化“外循环”运转。第三,提升收入分配公平性不仅是维护经济循环的韧性基础,亦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着力点。 对照中国“双循环”的全局设计,上述历史经验得到了针对性体现,并与疫情时代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有机结合。由此出发,虽然从顶层设计向变革成果的演化仍需时间与实践,但是放眼长远,中国凭借“双循环”新格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景值得期待。 构建“双循环”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体两面。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遭遇社会经济困境,以至难以迈入高收入阶段。长期以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直是中国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要关切。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命题与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在两大层面形成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第一,发展时序的一致性。综合国内外学术研究[1][2][3],“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中等偏下收入陷阱”,触发标准是一个经济体走出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1036-4045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GNI为4046-12535美元)的所用时间超过了25-28年。其二,“中等偏上收入陷阱”,触发标准是一个经济体走出中等偏上收入组、进入高收入组(人均GNI为12535美元以上)的所用时间超过了14-15年。参照上述标准,2002-2010年,中国仅用8年就已迈过“中等偏下收入陷阱”,是中国经济高增速阶段的重大发展成果。在开启高质量发展阶段后,2019年中国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大关,人均GNI达到10410美元,全球排名第71位。这意味着,以2020年为新起点,中国已位于突破“中等偏上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由此至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的发展目标,其预计历时也恰为15年。由此,从2020年出发,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并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将是推动中国完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阶段的历程。 第二,经济逻辑的一致性。从经济理论来看,对于后发经济体,“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主要包括:1)“人口红利”、自然资源等初始禀赋枯竭;2)内部供需两侧发展不足、结构错配;3)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4)过度依赖全球市场,并遭遇国际贸易竞争的冲击;5)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受阻。在当前全球百年未遇的变局之中,全球疫情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地缘冲突风险相互激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大国优先主义不断高涨,贸易壁垒、金融壁垒、科技壁垒野蛮生长,正在催化上述成因的共振与爆发。正如我们此前报告所论述,立足于“双循环”新格局,中国经济有望对内推动供给侧、需求侧的双升级,在动荡的全球局势下强化内生稳定性和长期增长潜力;对外拓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空间,主动参与全球经贸体系重塑以改善外部环境。因此,“双循环”的构建和完善有望针对性地克服上述陷阱成因,从根本上支持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双循环”的重要使命之一,“双循环”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支柱。着眼于“全球-历史”大坐标系,在后发经济体之中,一度实现高速增长的追赶者繁多,但是顺利构建“双循环”、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者甚少。为此,梳理这些国际案例中的得失经验,将有助于理清以“双循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路径和着力点,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发挥“双循环”的战略价值。 经验之一:“内循环”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核心保障。根据世界银行测算[4],虽然1960年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包括国家和地区)多达101个,但是至2008年,其中能够迈入高收入阶段的仅有13个(详见附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在跨越前后需要依赖两套截然不同的经济循环格局。其一,从低收入阶段发展至中等收入阶段,典型范式是向外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在需求侧,后发经济体积极对接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并利用FDI扩大投资需求,从而弥补内需的先天不足。在供给侧,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劳动力禀赋,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以获取盈利并加速资本积累。这一阶段,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接入全球价值链,推升了国民总收入,反映了以“量”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但是,在这一模式下,资源禀赋的红利终将走向枯竭,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用终将走向递减,而低附加值产品又会面对其他后发经济体愈加激烈的竞争,因此无力支撑经济体进一步走入高收入阶段。其二,从中等收入阶段发展至高收入阶段,则需要在兼顾“国际大循环”的同时,积极强化“国内(地区内)大循环”。在需求侧,增强经济的内需驱动,以减弱全球经济周期的外溢冲击,实现经济的自我稳定。在供给侧,从低附加值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产业,对外维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以更为复杂的出口产品结构缓冲局部贸易冲突的影响;对内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水平,减弱对初始资源禀赋和外部技术转移的依赖,从而持续推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阶段,国民总收入增长主要源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反映了以“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由此可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也是经济循环格局的重构与优化。 不同于新加坡、韩国等小型经济体,日本、巴西等大型后发经济体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过去六十年,日本与巴西的鲜明对比恰验证了“内循环”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作用。在1960年的起点上,日本与巴西产业结构相似,人均GDP的差值不足270美元。由此出发,日本在供给侧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引导制造业由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成为发展重点,另一方面持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详见附图)。在需求侧,日本于1960年开始实施长达十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从生产大国转向生活大国”战略,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日本消费率也从1970年开始进入长期上行轨道,有效吸收在新技术下大幅提升的国内供给能力,由此构筑了良性的国内大循环。与之相反,1960年至今,巴西在享受了初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供给侧的产业升级进展缓慢,需求侧受制于高通胀、超前城市化、贫富分化等因素,国内消费需求发育不足,进一步延阻了产业升级,国内大循环未能充分畅通。尤其是1995年以来,巴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更落后于成熟的发达经济体(详见附图)。在这一差异的长期影响下,日本人均GDP逐步大幅领先于巴西,至2019年差值已经超过3.1万美元。 基于这一历史经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料将成为中国经济化危为机、行稳致远的核心保障。一方面,在全球百年变局之下,国际大循环将趋于脆弱和失序,中国经济难以延续原有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需求侧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供给侧具有完备产业链优势,供需两端的升级潜力更易相互促进,进而构建更具深度和韧性的国内大循环。经济循环重心由外转内的历史性变革,有望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夯实物质基础。 经验之二:强化“内循环”将改善而非脱离“外循环”。值得强调的是,重视和强化“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脱离或劣化“国际大循环”。相反,立足于“内循环”的发展,后发经济体将在“外循环”中获得更为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战略主动权,更有效地利用内外两种资源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第一,供给侧的产业升级将拓宽出口产品的技术“护城河”,规避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同质化竞争,维持外需长期稳定。第二,需求侧的消费升级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为全球市场提供宝贵的需求增量,抑制其他经济体的脱钩意愿。第三,供需双升级所形成的结构性机遇将长期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在共享发展机遇、繁荣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将加快该经济体居民财富的长期增长。 在饱受“中等收入陷阱”困扰的经济体中,绝大多数是苦于难以迈入高收入行列,而阿根廷却与众不同。早在19世纪70年代,阿根廷通过“外循环”实现了经济起飞,至1913年已经跻身全球最富裕的十大经济体行列。但是,1940年后,阿根廷却跌回中等收入水平,从此至今在高收入门槛上下反复大幅起落。该现象的关键成因之一,在于其割裂了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互动联系。阶段一,片面强调“内循环”,而脱离“外循环”。20世纪30年代开始,阿根廷在全球大萧条和国内民粹势力的驱动下,走向了高关税、高壁垒、低开放的经济孤立道路,这一政策取向在“庇隆主义”的助澜下延绵近50年,导致阿根廷陷入长期增长困境。阶段二,片面强调“外循环”,而轻视“内循环”。20世纪80年代,不堪重负的阿根廷“一刀切”地转向“华盛顿共识”,激进扩大经济金融开放,一度在90年代重拾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内循环”始终未能补上短板,内部出现了产业升级停滞、经济治理失序、人力资本落后等一系列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拖累了“外循环”的运转,集中体现于阿根廷出口产品复杂度提升缓慢(详见附图),因而难以抵御源于全球市场的风险冲击,2001年至今其经济复苏的势头多次被全球经济动荡所打断,由外债风险、恶性通胀、货币贬值和金融振荡所构成的复合型危机频繁上演。 着眼当下,从政策思路来看,中国“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也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2020年7月,习近平主席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由此前瞻,立足于“内循环”的强化与发展,中国经济料将加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自贸港自贸区等渠道为抓手,带动并优化国际大循环,促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产业链升级、区域化和新一轮全球化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 经验之三:收入分配公平是维护经济循环的韧性基础。对于众多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而言,收入分配不公是扰乱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之一。其中,作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起源地区,拉丁美洲于2014年已经成为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最富有的10%人群占据了该地区逾71%的财富。[5]并且在本次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拉美富豪所拥有的财富反而高速逆势增长。此外,墨西哥、南非、菲律宾、印尼在2017年已成为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前20国家(详见附图)。[6] 从这些经济体的历史来看,收入分配公平性的缺失从三个层面严重阻滞了内外部经济循环的运行,进而产生长期负向拖累。第一,阶层的不公平性。社会财富向阶层顶端集聚,导致作为社会消费中坚力量的中产人群不断萎缩,最终拖累需求侧的消费升级。第二,区域的不公平性。少部分先发展起来的区域未能有效拉动后发区域,造成国内产业链长度不足、价值链深度缺失,难以支持供给侧的产业升级。第三,代际的不公平性。社会阶层的固化一方面抑制了家庭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意愿,延缓了“人口规模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的跃迁,另一方面则打击了年轻一代的创新活力,阻滞经济新旧动能切换。此外,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一旦越过阈值,就将激化社会对立、助长民粹主义、强化短视心理,经济体难有足够的智慧、韧性和凝聚力以短期的阵痛换取长期的收益,也就不能奢谈发展的转型,由此将陷入弱者更弱的负向循环。正是受制于这一逻辑,虽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经济体曾试图针对收入分配问题采取补救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聚焦疫情时代,从外部来看,全球疫情大流行天然地对社会弱势群体产生更为严重的冲击。从内部来看,正如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所强调,中国当前有6亿人月收入仅约为1000元,“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因此,扶助弱势群体、强化收入分配公平,料将是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应有之义,并有望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通过呵护基层民生、夯实社会保障体系、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以优化阶层公平。二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国内价值链环节,以优化区域公平。三是通过支持新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为年轻一代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机遇和竞争环境,以优化代际公平。 参考文献 [1] Umar Serajuddin, Nada Hamadeh. New World Bank country classifications by income level: 2020-2021 [R]. The World Bank, July 2020. [2] Felipe J, Abdon A, Kumar U. Track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What Is It, Who Is in It, and Why?[R].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 715, 2012. [3] 韩文龙,李梦凡,谢璐. “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国际经验数据的描述与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 [4] Pierre-Richard Agénor, Otaviano Canuto, and Michael Jelenic. Avoiding Middle-Income Growth Traps [R]. The World Bank, November, 2012. [5] Latin America is the world‘s most unequal region. Here’s how to fix it[R].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6. [6] A Tale of Two Continents: Fighting Inequality In Africa [R]. OXFAM, 2019. [7] Chandra, V., J.Y. Lin, and Y. Wang. Leading Dragons Phenomen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Catch-Up in Low-Income Countries [R]. The World Bank, 2012. [8] Lin J Y, Treichel V. Learning from China‘s rise to escap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Latin America[M]. The World Bank, 2012. [9] 郭金兴,王冠敏,郭恺钊. 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下的 “ 阿根廷之谜 ”: 发展绩效与制度质量[J]. 第 6 届新兴经济体论坛论文集, 2018. [10] Mark A. Dutz. Jobs and Growth Brazil’s Productivity Agenda [R]. The World Bank, 2018.
8月25日,复星医药公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期内,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40.28亿元,同比下降1.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5亿元,同比增长13.1%。 公司半年度营收为近五年来首次下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2018-2019年,复星医药连续两年年中净利润下滑。 复星医药主营业务覆盖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等领域。 对于营收下滑,复星医药在半年报中表示,一季度疫情因素对集团医疗服务业务、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注射剂业务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各项生产经营恢复,公司二季度实现营收81.48亿,较一季度环比增长38.55%,较2019年二季度同比增长9.47%。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实现收入100.12亿,同比下降8.11%;医疗服务板块实现收入13.6亿,较上年减少6.83%。 其中,抗肿瘤治疗领域核心产品销售收入为4.22亿,同口径增长59.94%。半年报显示,主要受益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新增生产规模(2000L)获批后销量快速提升。今年上半年,汉利康实现收入2.24亿元,6月当月销售收入突破亿元。 复星医药的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板块则在上半年实现收入26.4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6.96%。复星医药称,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负压救护车及呼吸机等抗疫产品的贡献以及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复星医药销售费用支出仅为39.3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35%。销售费用减少主要系销售收入结构变化、部分线下进行的活动转为线上、差旅会议等费用减少所致。 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共计16.89 亿元,同比增长25.02%;其中,研发费用为12.04 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41.81%,主要系报告期内加大对生物药、小分子创新药和进口创新药等的研发投入所致。 日前,复星医药子公司复宏汉霖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商品名:汉曲优)获批上市,系首个国产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主要用于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及未经治疗的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适应症治疗。而复宏汉霖的另一款重磅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仍处于上市审批阶段。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复星医药联合BioNTech共同开发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截至半年报披露日,新型冠状病毒mRNA 疫苗(BNT162b1)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于中国境内开展临床试验,并已启动I 期临床试验。 7月以来,受益于疫苗研发利好,复星医药股价持续飙升,盘中最高股价达79.19元。此后疫情板块整体降温,公司股价回落,连跌数日。 截至8月25日收盘,复星医药报收52.98元,较最高点已跌去33.1%,年初至今涨幅为100.57%。
2020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不同情况之下的挑战。对于药企而言,复工延迟、运输受阻、物流及人员流动、医院就诊大幅受限,每个挑战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然而,对于作为国内领先的药企三生制药(1530.HK)则是在挑战下稳健前行,乘风破浪。其核心在研产品赛普汀®作为国产首个抗HER2单抗新药上市,分拆三生国健成功登陆科创板。那么,公司在疫情之下的业绩如何? 疫情之下的三生制药:2020上半年归母净利同比增加118.64%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2020上半年,三生制药营业收入26.95亿元,同比增长2.0%;毛利22.17亿元,同比增长1.5%;毛利率82.7%;归母净利润7.02亿元,同比增长118.6%;EBITDA为10.03亿元,同比增长70.7%;经营业务产生现金流量净额7.08亿元,同比增长1.2%;杠杆比率(不包括债券)由2019年同期的13.7%,下降至4.1%。 图表一:公司财务状况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之下还能拥有超过118%的归母净利润增速,这在业内处于什么水平?可以说是非常高的水平了。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A股中(港股存在会计准则,年报时间披露不一致等情况,所以选择A股)选取按照WIND行业划分的医药行业中,筛选今年中报披露(由于目前有些企业暂未露今年中报,可能存在遗漏)归母净利润大于等于7亿元,同比增速超于或等于118%,并且营业收入增速大于等于2%的公司,共计三家,分别是:达安基因(002030.SZ)、奥美医疗(002950.SZ)以及振德医疗(603301.SH),主营业务均与抗疫物资相关,处于新冠疫情正面影响企业,业绩拥有高增长性。 图表二:条件选股 数据来源:WIND,整理 业绩爆发背后:核心产品铸造护城河 与抗疫物资相关来获得业绩高速增长不同,三生制药能够拥有高速增长的归母净利润,背后离不开公司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发挥集“研发+生产+销售+对外合作”的体系化竞争优势,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各项指标稳健增长。 三生制药拥有多款核心产品,疫情之下核心产品收入总体稳定,多款独家产品正在铸就公司稳固的护城河。 其中,2020上半年特比澳收入13.75亿元,益赛普收入3.31亿元,益比奥/赛博尔收入4.62亿元,蔓迪收入1.29亿元,其他核心产品收入3.87亿元。四款产品在2015年至2019年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9.8%,7.96%,0.75%,79.65%以及28.04%,收入占比分别为51%,12.3%,17.1%,4.8%以及14.8%。 图表三:公司核心产品收入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公司自主研发的特比澳,是全球唯一商业化的rhTPO产品,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两种适应症:之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适应症(CIT)以及之类免疫性血小板适应症(ITP)。自2019年被纳入新医保目录乙类药以来,特比澳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20上半年特比澳收入13.75亿元,同比增长15.16%。 在最新研发上,公司已经开始进行特比澳用于儿童ITP的临床III期试验的患者招募工作,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风险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动员的临床I期试验已完成,并计划近期开展临床II期试验。目前,特比澳已经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批准,包括乌克兰、菲律宾及泰国。据国信证券预计,未来特比澳将成为销售额过30亿元的大品种。 益赛普是中国首个上市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新版医保目录已将三种适应症囊括其中。2020上半年,益赛普收入3.31亿元,中国市场份额54.5%,涵盖中国内地超过3000家医院,其中超过1500家三甲医院。 在最新研发上,公司的预充式益赛普水针剂已完成临床III期试验,并已向国家药监局申请生产批件并获得受理。目前,益赛普已经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16家国家批准,包括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以及巴基斯坦。伴随着新医保中新增银屑病适应症,公司也将继续下沉市场发展,益赛普有望从当前5%-9%的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益比奥和赛博尔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三种适应症的促红素品牌,自2002年起一直处于rhEPO市场支配性领导地位,2019年新医保新增非骨髓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贫血适应症,中标价格稳定。2020上半年,益比奥和赛博尔合计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2.3%。在最新研发上,公司已经就第二代长效产品开始进入临床II试验,未来将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 蔓迪(米诺地尔町)是唯一一种受到《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推荐的外用药物,2015年至2019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9.65%,伴随着电商渠道成为产品销售新增长点,2020上半年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9.44%,预计未来三年后销售额有望超10亿元。 未来看点:新药上市增添助力,体系化竞争优势显著 那么,除了公司传统的核心产品增长强劲外,公司未来还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 一方面,公司在研产品陆续获批上市走向商业化,为公司发展增添助力。另一方面,产品商业化背后所需的生产销售以及对外合作,也将辅助公司在体系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赛普汀®:国产首个抗HER2单抗新药上市 2020年6月19日,公司自主研发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商品名:赛普汀®)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和化疗联合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7月1日,赛普汀®已分别在北京、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神速开出首张处方,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研发抗HER2单抗。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已经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在众多乳腺癌患者中,大约有25%的患者表现为HER2阳性。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从2015年16亿元增长至2019年已经达到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3%。随着乳腺癌新药的加速上市,更多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可及性提高,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未来将快速发展,预计在2024年达到约128亿元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 14.3%。 从竞争格局上来看,公司的赛普汀®为首家国产抗HER2单抗,产品完全能覆盖大部分晚期方案。今年上半年公司主要采取赠药策略,实行买三赠三,预计下半年和未来将会根据市场采取多样化政策,并积极争取进入医保。 图表四:国内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单位:十亿元人民币 创新研发持续落地,成未来发展重要引擎 截止2020年6月30日,公司共计在研产品32项,其中22项为国家新药开发。按照治疗领域划分来看,公司共计拥有11项肿瘤科在研产品;12项在研产品为自身免疫疾病(包括RA),及其他疾病,包括顽固性痛风及眼科疾病(如AMD);6项肾科在研产品;2项代谢类在研产品,目标为2型糖尿病;及一项皮肤科在研产品。 图表五:在研产品管线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在业绩期内,公司在研发进程上获得多项进展。其中,611(抗IL-4Ra抗体)临床试验申请获得FDA批准,并获得NMPA受理;610(抗IL-5抗体)获得NMPA临床试验批准,并开始一期临床入组;609A(抗PD-1抗体)美国一期临床试验完成患者入组,并开始中国患者入组;608(抗IL-17A抗体)完成一期临床试验者入组,正计划二期临床试验;601A(抗VEGF抗体)完成AMD一期病人入组,DME一期入组进展顺利;TRK-820(Remitch)完成三期桥接临床试验第一阶段入组;SSS17(HIF-17)开始一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MN709(米诺地尔泡沫剂)开始三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SSS06(长效促红素)多个一期完成开始二期患者入组。 而在未来三年(2020年至2022年),公司的研发产品也将持续落地,迎来收获期。包括2款新药上市(赛普汀®已上市),10-15个新的抗体和双抗的IND申报(中美双报),14项上市申请提交,启动6项注册性试验,6项临床II期到临床III期试验以及6项临床I期到临床II期试验。 图表六:2020-2022年研发产品线展望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不仅手握多项在研产品临近商业化,公司还在布局多个成熟热门靶点并且进行广泛覆盖。具体来看,公司囊括了包括HER2、PD-1、EGFR、VEGF、PSGL-1等市场空间较大的重点成熟靶点。另外,公司还在聚焦在研发下一代生物疗法,包括巨噬细胞靶向免疫疗法、编程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以及其他新型肿瘤免疫计划,每一项都是业内超前的研发技术,将为公司未来自主研发提供核心竞争力。 具备临床与销售快速迭代能力,对外合作持续强劲 对标海外药企,龙头企业的核心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与销售快速迭代能力。而在中国,已经明确具备临床与销售快速迭代的药企实际上非常稀缺,其要求产品数量多,且有科室学术推广力量,具备大单品。单一大单品公司、仿制药或普药公司、销售简单粗暴不需要学术推广公司都不满足。 那么对于三生制药,是否满足临床与销售快速迭代能力呢?答案是有的。公司在研产品数量已经达到32项,其中核心产品特比澳更是在2019年样本医院创新药中销售金额TOP10的重磅产品。 而对于销售团队公司已经涵盖国内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2500加三级医院,14000家二级医院或底级层医院及医疗机构。目前,公司拥有3378名营销人员,668名分销商以及2124第三方推广商组成的庞大销售及分销网络。 在生产上,公司共计拥有5个生产基地(位于杭州、沈阳、深圳、上海及意大利)。其中,公司共计拥有约3.8万升产能的单克隆抗体设施,在国内大分子制药公司中产能排第一;注射剂年产能9000万支(沈阳生产基地年产能5000万支,深圳生产基地年产能4000万支)。而意大利的生产基地,甚至可以为Mylan、UCB等企业提供CMO服务。 除了自主研发外,公司也在积极通过对外合作的方式,引入最新的产品与技术,从而与现有产品形成协同效应,增加核心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2020上半年,公司通过与阿斯利康、礼来、Toray、三星Bioepis、Refuge Biotechnologies、Vereau、TLC、Numab、GenSight、Sensorion及MPM等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提高公司整体的研发综合实力。 小结 在医改进入深水区之际,创新研发成为政策之下的主要逻辑。一方面,Big Pharma企业正在从仿创结合出发向创新药企转型,另一方面,新兴的Biotech企业则是凭借先进的技术在一些赛道开始创出一番天地。但无论是成熟药企还是新兴药企,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近两年来“商业化进程”一词频出。换言之,创新研发,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获批上市,看到销售业绩才是王者。 三生制药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国内老牌的药企,核心产品拥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创新自主研发不说,还在不断地和外界深入合作取其精华。而在销售,生产环节,也是首屈一指,产、研、销的产业链完整,体系化竞争独具优势。 从资本市场来看,伴随着中报业绩密集发布时期,全国第三次集中采购也如约而至。相比起上半年医药板块一路高歌,近日走势的疲软与此次政策落地不无关系。但回看前两次的集中采购下的医药板块,常态化的带量采购已经让市场出现钝化,整体板块回撤也小很多。 对于三生制药而言,从今年3月到7月公司进行分拆三生国健上市,股价接连攀升,但随着第三次集采对于市场的影响,医药整体板块回撤,公司股价也随之回调。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8月24日收盘,公司PE为15.64倍,远低于公司近三年平均PE估值水平,处于明显低估。 从历史走势上来看,每一次政策性调整,例如全国集采,都是医药板块的“黄金坑”,每一次蛰伏也是为了更好的起跳。作为一家研发、销售、生产以及对外合作非常全面的药企,拥有体系化竞争的优势,在板块回调之际去关注,无疑是一个好的时机。 图表七:公司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整理
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8月24日,记者从省国资委获悉:7月,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18.2亿元,同比增长9.4%,连续4个月正增长;1月至7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012亿元,同比增长2%,增幅同比继续扩大。 1月至7月,延长石油、陕煤集团、陕西有色、陕建控股、陕汽控股、陕药集团等17户企业累计营业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308.9亿元,占省属企业营业收入的90%。7月,21户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省属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92.9%。陕汽控股、陕西地矿、陕外经贸等13户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超20%。 7月,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4亿元,同比增长37.4%,增幅较6月扩大26.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1月至7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3.6亿元,同比减少89.3亿元,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3.9个百分点,且连续4个月持续收窄。7月,陕煤集团、陕西交建、法士特、陕投集团、秦川集团、陕汽控股、陕西地电等13户企业利润同比增长,其中6户企业利润增幅超50%。 数据显示,7月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面有所扩大,建筑、装备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煤炭、电力、证券、物流贸易业务不断发力,交通企业快速追赶。受汽车和变速器产销指数的带动,7月省属企业总体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约106%,销售指数同比增长约46%。电力、机械、铝、锌、煤炭、钢材、天然气、PVC等产品产销两旺。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的企业由6月的19户增加至21户。 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7月有价格监测的27种工业产品中,17种产品价格环比上升,其中,煤炭、铝、汽油等产品价格上升超过5%。7月整体价格水平环比6月上升约2.2%,毛利率14.6%,环比上升3.3个百分点,反映盈利能力较前几个月有所提升。延长石油受油产品贸易收入拉动,7月实现营业收入269.5亿元,同比增长5.6%;1月至7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70.8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较上半年扩大0.6个百分点。陕煤集团积极释放优质产能,主要产品产销量同比增长,证券、建筑施工及物流三个板块7月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20%;7月实现利润总额20.9亿元,同比增长62%,增幅较6月扩大23.1个百分点。陕投集团7月实现利润总额4.6亿元,同比增长44.9%,增幅较6月扩大15.6个百分点;1月至7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7.5亿元,同比增长61.6%。
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进入到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国际上普遍认为1万美元收入是一个魔障,在这个数字面前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败下阵来。主要原因是,一个国家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后,工业化所带来的增长动力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由于缺乏新动力,于是人均收入就停在1万美元左右。 从目前情况看,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菲律宾等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倒退。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是资源过度集中,国民消费乏力,进而导致产业升级失败,两级分化严重,但凡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很难真正从泥潭中跳出来。 而日本、韩国、以色列之所以能够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这三个国家进行了产业升级,拥有大量的核心科技,比如,日本靠的是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和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高技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而韩国的三星,提供了全球70%的DRAM内存,还有占据了93%的小尺寸OLED屏幕市场和94%的柔性屏市场,韩国造船业发达,造船总吨位占全球的40%以上。以色列则是出售先进的军工技术。这样通过高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使这几个国家从中高收入国家一跃变成了发达国家。 而我们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目前还很难说,但是中国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几大优势: 第一,中国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勤劳能干,充满智慧,这样有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便利。 第二,中国拥有14亿人口,虽然国内贫富差距也是比较大,但也正在努力打造橄榄型社会,只要国内中产阶层越来越多,低收入群体大量减少,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没有问题。 第三,中国的科技在迅速发展,华为在5G领域的优势地位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我们完全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但目前还有几大障碍需要去破解: 首先,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以2019年居民收入分层数据测算,基尼系数为5.1,而美国基尼系数为4.2,日本、欧盟国家为3.3,相较而言我国过高。与此同时,高房价也使民众难以接受,往往要透支未来二三十年的消费能力,未来中国又是要靠内循环来拉动经济,我们又靠什么来拉动呢?届时,国内富裕群体不需要再消费,而低收入者无力消费。 再者,我国发展经济,发展高科技,希望民族全面崛起,但是已引起欧美国家已经高度警惕,以美国为首的各国开始限制我国企业发展,我国经济增长越快,科技进步越大,各国就对我国的限制越大,未来很难继续从外界获取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所以,在中国未来的经济、科技发展过程还充满变数,我们完全要靠自力更生了。 最后,国内政府的行政成本巨大,不利于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来让利于民。资料显示,国内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众多,光靠财政供养人员达7000万以上,政府机关的行政成本有些过高。要打破这一格局,就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进行制度改革,否则中等收入陷阱很难迈过去,而且还会加重社会的负担。 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吗?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虽然我们现在努力发展高科技,国内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还有中国老百姓的刻苦耐劳精神,中国是很快可以跨过这道无形之坎的。但是,现在国内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短期内消费启动不起来。 而且,欧美国家也在全力阻止中国经济、科技发展,将来要完全靠自己。更关键的是,政府部门在GDP蛋糕中切得过多,机构臃肿,如果能够精简下来,让利于民,这样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更加容易一些。
8月24日晚,上市不满两个月的甘李药业(603087)发布半年报,这家被称为“药中茅台”的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25.93%;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14.92%。 在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大部分行业的海外市场都出现萎缩局面,而甘李药业的海外产品销售却出现大幅增长,国外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约2.8倍。 海外市场不降反增 上半年,甘李药业多个新产品取得进展。新品门冬胰岛素在报告期内成功获得了上市销售批文,另外,公司新药GLR2007在美国一期临床试验的病人入组也正式开始。公司三个主打产品: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在欧美的关键性一期临床都顺利完成,且甘精三期临床现处于收尾阶段。开发团队与欧美合作伙伴山德士全面开展合作,准备欧美申报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研发投入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项目累计投入2.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03%。 甘李药业表示,公司持续大力发展糖尿病相关新产品管线,若干新型降糖产品的研发如期推进。同时在其他领域,如肿瘤、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的药品开发也正常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下,公司的海外市场业务不减反增。2020年上半年,公司国外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原料药出口收入、医疗器械出口收入)为2683.46万元,较同期增长279.85%。 甘李药业对此解释称:“由于各国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海外客户积极备货,因此增加了国际订单,尤其一些国家的合作伙伴完成新厂认证后,开始大批量订货,提高了上半年海外业务的收入。” 胰岛素市场广阔 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根据2019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预计将达到5.78亿,到2045年将达到7亿。 同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病情不可逆并且后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的特性催生出庞大的糖尿病药物市场。胰岛素作为控制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高患病率、低渗透率,使得胰岛素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但是,胰岛素治疗普及率低。据IDF统计,国内仅有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而这一比例在美国约为30%。 同时,糖尿病药物的生产研发门槛较高,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降糖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且研发周期较长;其生产需要符合严格的技术标准,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较高。目前,该行业的主流厂商是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阿斯利康等欧美发达国家药企。中国则正处于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性转轨阶段,与大型跨国制药企业仍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