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套路大全 几经异化令保险业“头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宁远 北京报道 近年来,“代理退保”逐渐异化,成为保险业顽疾。据统计,包括银保监会在内,各地监管机构对“代理退保”的相关风险提示超过50次。如何防范“代理退保”风险,打击黑色产业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保险业高度关注的议题。 “代理退保”模式产业化 “代理退保”几经“异化”,已形成依靠“退保理财”、“退旧换新”、收取高额手续费牟利的产业链。今年以来,“代理退保”呈现高发趋势,最主要的变化和特征就是由暗转明,从零散代理逐步转向公司化运作,并且地区范围日渐扩大。 在人事方面,“代理退保”的组织及人员模仿直销模式,通过加盟代理、中介合作、招收学员等形式,在朋友圈、微信群、贴吧等社交媒体广泛发展下线代理,并开展所谓的“保单维权说明会”、 “专业培训会”,形成线下逐层获益、线上网课收费的获利模式,呈现“产业化”特征。 在获客渠道方面,“代理退保”从原来的线上平台、线下小广告、金融类公司揽客,发展到户外广告、电话呼出、拉拢离职业务员获客,甚至存在冒充保险公司人员假借保单检视名义怂恿客户退保等乱象。 2019年7月16日,某保险公司客户黄某接到客服来电,声称有业务员将上门服务,随后有陌生人员来到客户家中,唆使客户对保单进行退保。经查,该保险公司未在7月16日呼叫该客户,疑为黑产组织利用虚拟号码,假扮保险公司服务人员诱骗客户退保。 在“退保取证”过程中,“代理退保”人员通常先阻断保险公司与客户联系,并尝试与客户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协议”,收取高昂定金甚至以身份证件、保单、银行卡作为抵押,从而捆绑客户。再教唆客户通过编造投诉理由、设计圈套、闹访等形式,引导被诉人或保险公司其他人员做出不利的陈述,并利用电话录音、微信截屏、拍照等方法钓鱼取证。 在取证过后,“代理退保”组织随即向监管部门投诉,对保险公司施压,进而完成退保。某大型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表示,“代理退保”已形成统一书面模板批量操作。一旦退保成功,“代理退保”组织向客户收取全额保费20%-60%不等的手续费,利益巨大。 湖南某地甚至出现过“代理退保”组织通过持续骚扰电话、客户家门口贴大字报、居住地附近蹲点拦截恐吓等极端手段向客户索要手续费的案例。 监管、保险公司齐发声 针对套路满满的“代理退保”现象,2020年4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警示广大消费者要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根据自身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7月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保险机构及广大保险消费者发布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提示,各地20多家保险行业协会也陆续发布了提示。 实际上,监管发出风险提示早已有之。2019年8月,广东银保监局发出对集中退保现象的风险提示,随后河南、四川、辽宁、河北、北京等多地银保监局也分别发出提示。 6月5日,大连银保监局专门向市政府汇报银行业保险业“黑产”投诉情况,分管副市长对打击“黑产”投诉工作给予批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包括银保监会在内,各地监管机构针对“代理退保”的相关风险提示超过50次,“代理退保”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保险公司也在积极行动。在西南某城市,13家保险公司联名致信地方金融监管局,举报当地一家企业咨询管理公司从事恶意代理退保业务;在大连,多个保险业务员以“加盟”名义卧底恶意退保窝点,收集证据;在苏州,保险公司与业务员通力协作,对全额退保黑色产业链进行调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保险公司与“退保黑产”之间的“斗争”趋于白热化。 以平安人寿为例,平安人寿一方面对内治理销售纠纷源头问题,杜绝投诉隐患,从制度优化、流程管控、风险排查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销售品质治理,强化合规经营。另一方面对外加强消费者风险提示和消保教育,强化公司官方投诉渠道的宣传,引导消费者从正规渠道理性维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还积极推动行协、金融消费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室、街道等多维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和运作,提升纠纷化解的公允性。 不过,打击“代理退保”的形势依然严峻,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证据采集难与立案难,但已有“代理退保”团伙被绳之以法的案例。 法学博士、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詹昊曾指出,在参与“代理退保”过程中,消费者除了面临失去正常保险保障、资金信用受损、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也可能因编造理由、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非法行为,构成欺诈,从而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提升营销员专业品质 谈及“代理退保”屡禁不止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这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通常操作方法是找一些离职的业务员,让其诱导之前对接的客户与公司联系要求退保,并采取专门的话术收集对保险公司不利的证据,通过投诉来施加压力。” 朱俊生表示,除了警示消费者外,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起管理的主体责任,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更加关注提升营销员专业品质。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建议,加强对保险行业恶意退保的管控。制度方面,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专业代理投诉、代理退保并以此牟利的团体和代理人进行明确约束和规范。政策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多方调解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维权途径。监管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此类产业链及团伙;同时对正常保险投诉和恶意代理投诉按照科学标准加以区分,经核查确为恶意代理投诉的,应从投诉考核指标中予以扣除,以堵塞职业代理投诉牟利的政策漏洞,保护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15晚会”因疫情延期举行,今年被曝光企业的问题集中在民生产品质量上。海参池塘中添加敌敌畏,过期、变质原料做汉堡,旧袜子、旧内衣当毛巾生产原料,精装修房屋漏水、漏气……面对林林总总的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应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 经济学家时寒冰说,利益主体是根据消费者所能带给它的风险程度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让对方感知到风险,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所以要维权,首先要打破商家对消费者“好说话、怕麻烦”的刻板印象。 一、维权意识 很多消费者将自己不维权的原因归咎于没有良好的维权制度。然而,制度是需要群体首先产生意识,进而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演化出来的。 (一)改变观念 “财经天下周刊联合腾讯财经对2019年消费者维权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6%的消费者遭遇过消费侵权,但仅有45%的人选择维权,这可能是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作祟。然而,消费者一味地忍气吞声,只会把企业“惯坏了”。还有一种需要改变的观念是“谴责”维权者,把维权意识强的人视为没事找事的人。 (二)更新认知 消费者放弃维权的理由主要有二:(1)维权效率很低,监管部门之间总爱“踢皮球”;(2)维权成本太高,折腾下来可能得不偿失。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互联网+消费投诉”时代的到来,上述情况大有好转。 为了简化维权流程,12315热线整合原工商、质检、食药、价监、知识产权5条投诉通道,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全国12315平台上线微信小程序,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云维权”。 为了降低维权成本,“黑猫投诉”“聚投诉”等消费者服务平台应运而生。“集体投诉”可快速集结有同样维权诉求的消费者,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帮帮团”由知名媒体、法律人士、行业专家等组成,提供专业建议;“红黑榜”通过抓取投诉回复量、完成量、响应时间等数据,生成排行榜,实现商家信誉透明化。 如果不想和高速发展的时代脱节,我们就要像操作系统一样,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消费者也应通过认识新事物,重拾对维权的信心。 (三)不轻易原谅失信企业 “3.15晚会”曝光南昌汉堡王店员随意更改食品保质期,用过期的面包、鸡腿排制做汉堡。该事件导致大量消费者义愤填膺,但是这种激愤的声讨持续一周基本就淡化了。如果后续的惩处措施也不够严厉,有可能导致企业“好了伤疤忘了疼”。消费者不轻易原谅失信企业,一方面是让企业真正感受到违法的市场代价;另一方面也是对诚信企业的市场激励。 二、维权方法 维权方法多种多样,并不限于下文介绍的四种。在合法的范围内,只要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方法。 1.找销售者协商赔偿 (1)搞清楚向谁主张赔偿。 消费者依法有权向销售者、生产者任何一方要求赔偿损失。从方便消费者的角度,通常可以先找销售者协商。 (2)搞清楚能获得多少赔偿。 ①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即在退还产品费用的基础上,再赔偿消费者产品费用的三倍。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算。 ②经营者提供明知存在缺陷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③消费者因食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除了要求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直接损失外,还可以要求赔偿购买该食品价款的十倍或直接损失的三倍。赔偿金额不足1000元的,按1000元计算。 2.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在商家推诿时,消费者可以选择拨打12315投诉举报专线、12345市长热线进行投诉,或登陆12315网站或其他合法投诉平台提交投诉意见,也可以直接去销售者或生产方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 作为公民,如果发现生产者或销售者存在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违法行为,也可以通过上述途径进行举报。如举报属实,举报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投诉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选择向法院起诉。但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时,消费者避免过分拖延,错过二年的诉讼时效。(2)消费者应当保留能够证明其权益受损的相关证据,比如:①保留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发票;②留存不合格产品、食品的样本及照片;③保留与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沟通的记录;④如果因相应产品、食品导致就医,还应当保留其为就医产生的医疗、药物、交通费用的发票等。 4.向人民检察院提供线索 消费者如果发现问题产品可能损害公众利益,比如这次曝光的“海参事件”“毛巾事件”等,可以向人民检察院举报。检察院进行调查核实后,通过发出诉前检查建议书、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督促行政部门加大监管、整改力度,要求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当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之后,国家通常会从保护厂商转变为保护消费者。2019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这预示着我们正在向“消费者友好型社会”迈进,但它能否真的来临,取决于消费者们是否敢于说“不”。
疫情给了生鲜电商一次机会。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200多家盒马鲜生门店迎来线上线下双增长,特别是线上流量大增,达到去年农历正月的2.8倍,比节前消费最高峰也涨了1倍多。 盒马鲜生顺势迅速扩张,阿里巴巴副总裁、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喊出“双百战略”,称将在年内新开设200家盒马店。 扩张的背后,管理却似乎没有跟上。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341人投诉盒马鲜生,且近期投诉大部分与“X会员”有关。 一位熟悉盒马鲜生的食品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盒马关于会员的投诉突然增多,是因为会员大规模推广满一年后,大部分会员最近经历了第一次扣费,矛盾就此产生”。 他认为,盒马的会员费在生鲜电商中属于高价位,但是盒马提供的会员服务也较完善,“盒马的会员不仅是在购物时可以享受会员价,还有一些买赠,第二次购物免运费等优惠。” “创新”会员收费模式 根据盒马官网数据,截至7月16日,盒马鲜生至少在全国21个省市开设了218家门店,其中上海就有43家。 对于生鲜电商而言,复购率和会员体系都极为重要。盒马快速扩张的背后,不得不提其独特的会员体系。 2018年4月份,盒马鲜生开始在上海推出“盒马X会员”188元年费会员计划。2018年11月30日,盒马鲜生推出“盒区生活卡”。 2019年4月4日“盒马X会员”正式铺开,年费为218元/年。付费会员可以享受指定免费蔬菜、充值返现、全年每周二全场8.8折,以及每月餐票、每周奶票和指定商品会员专享价等服务。 但盒马X会员的收费模式与其他生鲜电商不同。盒马公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盒马X会员采取“当年享受福利,次年再进行扣除会员费”的模式。在消费者开通X会员的第二年,根据前一年的消费或享受会员的额度进行扣除。如果顾客的消费金额不高于会员费,那么次年扣除的仅是享受福利部分,而非全部会员费。 举例来说,一位消费者购买X会员,将会被冻结218元预授权,而后一年时间里,若只享受了60元会员服务,那么次年会员费只扣除60元,若其享受的会员服务额度大于218元,那么次年会员费扣除上限为218元。 “它让消费者与盒马的黏性更强了。因为传统的会员卡大都是死粉,流动不起来。但所有商业模式的设定一定是双向的,盒马的会员卡模式不但可以促进自身的销售回转,也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可以说,盒马这一举措开创了会员卡类的创新和升级。”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用户指控被诱导办卡? 但在实际运用中,并非像设想的那样美好。消费者董先生告诉记者,其于2019年6月25日在盒马门店购物时,被店员要求开通会员,“当时店员说,盒马在搞活动,开通会员免费,花呗会先冻结资金,但不会扣款,所以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免费会员。”但是没想到一年之后,会员到期,盒马却从花呗里扣除了会员费218元。 家住广州市的消费者吴女士也向记者表示,她于2020年7月7日在盒马鲜生广州天河区广武店消费时,店员推荐她开通会员,并介绍称新注册用户免费开通。开通后她发现,这张盒马会员卡并非免费,而是冻结了部分花呗额度,只是还没扣费。 据记者梳理,仅在黑猫投诉平台,自5月13日至今,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盒马鲜生共收到69条投诉,其中29条与无故扣会员费有关,占比高达42%。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部分消费者在门店消费时,被要求开通X会员,并被告知会员是“免费”的。有的消费者会反复确认,“免费”才同意开通,有的还拿到赠送的帆布袋。此外,至少2位消费者留言表示,在与盒马鲜生明确沟通不续会员费后,仍被扣除218元。 也就是说,消费者们的理解是,这只是一张传统意义上的免费的会员卡,但实际上,当消费者累计使用会员权益达到或者超过218元时,当初被冻结的218元将会被盒马划走。 对于上述投诉,盒马鲜生方面回复记者称:“顾客有疑问可以选择联系盒马客服,协助解决。” 但投诉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联系客服毫无作用,“我发现被扣费的第一时间就联系客服要求退款,但是客服只会机械回复‘非常抱歉给您带来不便,盒马X会员开通后无法退费’。”董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店员当时诱导,我根本没想开通”。
疫情暴发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陆续出台多项举措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为在疫情期间受影响的人员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原本是国家为照顾特殊人群出台的暖心福利政策,却被一些“反催收中介”钻空子,出现大量恶意逾期逃债的现象。 “早上八点,马上金融的电话准时打进来!接着是美团、360借条、好分期……一天少说五十个电话,一边对骂,一边跑客户,真是充满激情……”在一个小贷逾期上岸交流群里,刘力(化名)描述自己被催收的状态。 “原本只是想着短期过渡一阵子,现在没想到拆了东墙补西墙,已经欠了十几家平台了。”刘力说。 反催收联盟并非近期新出现的产物。“如果说之前可能是还款意愿的问题,那疫情后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上升了,这个人群在比重上发生了变化。”全民信用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罗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抱团取暖 反暴力催收大旗被高举 一场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 “原本借了6万元做生意,因为疫情全赔,现在连本带利要还12万。我感觉快活不下去了!”钟灵(化名)在交流群内哭诉。 钟灵加入反催收联盟并非是为了获得减息或免息的“特权”,只是想进来找同伴倾诉一下,寻找心理的安慰。“签合同的时候人家客服就告诉你利息本金该还多少,结果用钱的时候一时爽,用完了不还肯定不行啊。”钟灵说。 但并非所有的成员认可她的观点:“高利贷国家都不支持,你要还是你自己的事哦!”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反催收联盟在疫情期间再度成为焦点,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疫情期间借款人现金流压力普遍变大,很多借款人面临个人征信受损的恐惧,难免慌不择路,这为反催收联盟的死灰复燃提供了土壤。当然,也有一些借款人现金流没有问题,故意搭金融抗疫政策的便车,寄希望于通过反催收技巧达到减息甚至免息的目的。 这一高举反催收大旗联盟的逻辑链条是——“因为金融机构暴力催收,所以我反催收。”乍一听觉得合理,其实仔细分析却是漏洞百出。 不良资产催收外包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晖分析,关于暴力催收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正规的第三方委外催收公司和讨债公司的区别。正规的金融机构,对催收环节的操作、对委外催收人员的要求都很高。因为现在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比较严格,违规的代价很大。暴力,也可能只是一种说法或借口。 “自从2019年大力整顿后,暴力催收现在实际已经不存在了。没人敢暴力催收,骂人一般都不敢。上门见面的极少,上门了也不可能暴力。”罗京认为。 记者观察到,群内成员所说的“暴力催收”更多集中在“爆通讯录”这一行为上。因为用户想要申请网贷,大都需要授权手机的权限,包括运营商认证信息、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地理位置等,如果你不同意授权,那么将无法使用这个APP。 在授权访问通讯录的情况下,逾期人员受“爆通讯录”的恐惧笼罩着,既怕又没有办法。“我自己的事情,打扰我就算了,骚扰我身边的人也太过分了。逾期的时候我把紧急联系人全部改了,通讯录全部删了,不知道有没有爆我的通讯录。”林一(化名)在群内表示。 在反催收交流群内,成员与第三方委外催收机构之间火药味十足,水火不容。从群内的代称就能窥见一斑:成员将其称之为“催狗”,甚至有QQ群索性将名字改为“反催狗”,公然宣战。 据记者观察,在一些招聘网站上,除一些大型银行外,第三方委外催收机构对于催收员的招聘要求仅设在高中学历,在职位的硬性指标上几乎没有特别要求。 消费借贷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其后顺应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和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的趋势,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不断地加速扩张。 2017年是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分水岭。当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办和P2P网络借贷风险整治办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简称“141号文”),严格约束P2P企业的多项出借行为。此后,P2P开始被逐步清退,网络小贷公司牌照也被停止发放。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是我们从小深信不疑的常识。但《债 : 第一个5000年》的作者大卫·格雷伯却认为,如果不论多么愚蠢的贷款都能获得偿还(例如不存在破产法),那么结果将是毁灭性的,还有什么理由阻止债权人借出愚蠢的贷款呢?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在授信方面的把控不严,也是不良贷款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xxx(某网贷平台)天天给我发额度,就像是个毒瘤,这几个月烦死人。如果它不给我发额度的话可能我早就上岸了吧!”陈米(化名)在群内抱怨道。 据专业人士介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依旧存在非法放贷的现象,由此导致这些反催收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其实反催收主要反对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对于真正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违约成本很大。 滥用规则 灰色地带盛开野蛮之花 “反催收联盟的兴起,扰乱了催收行业正常秩序,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管理带来很大压力。但这些反催收技巧更多属于对合法规则的滥用,无论是催收机构还是金融机构,很难低成本地有效应对。”薛洪言对记者表示。 薛洪言所说的对“合理规则”的滥用,正是这些年亟需解决的灰色地带! 受疫情的催化,近期在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讲反催收的账号。“停息挂账”这一专业术语,与之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在特殊情况下,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但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 随之产生的另一个专业词汇是——“还款意愿”。在短视频里,专业人士指导说:如果是银行信用卡,建议不要失联,保证每个账单期有还款记录,主动和银行协商。如果你实在是代还和最低的方式都没法还,就每天还一块,钱多的时候每个月还个两百,和银行协商,依据的也是上述规定。 此外,“就算被起诉,最多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息范围内还,超过36%还会退息”,这条指导话语背后对应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也难怪反催收联盟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征信的不敢拖,不上征信的都是高利贷,能拖就拖。 某业内人士介绍,去年倒闭了一批催收公司,据说有些催收公司的人员反水加盟反催收行业,助力这些人应对催收。这些专业人士入场是让反催收联盟看起来越发“专业”的一个原因。 王晖介绍,这些反催收联盟利用大部分客户不了解金融机构关于息费规则等的规定,诱导他们支付一定费用承诺帮他们去做减免分期等,并利用投诉等手段来要挟金融机构和委外公司进行敲诈,本质上就是骗。 当然,有些指导并非全然正确。反催收联盟中有人指导,互联网金融仲裁在国内是个新型模式,目前运作得不是很成熟,国内的法院很少配合互联网仲裁,所以大家收到的仲裁书等同于白纸。 对这一看法,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律师表示,不管是网络仲裁,还是线下仲裁机关的仲裁,仲裁裁决的执行均需要通过人民法院完成。互联网仲裁作出的裁决书是有法律效力的,在借款人不履行生效的裁决书时,申请执行人可凭该生效裁决书向被执行人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围绕反催收还形成一些黑色产业链。记者发现,在反催收网上,有各种介绍反催收技巧的视频。其中在VIP专区,不同等级的会员(68元-298元不等)能享受不同程度的反催收教学服务。 在某宝平台上,“网贷防爆通讯录拦截”等软件颇受欢迎,价格在10-30元不等,这些软件配的文案是:凭自己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通讯录里有一个认识我的,算我输! 在今年3·15来临之际,21CN聚投诉平台投诉增量暴增,其中新增3万多件待审核的对捷信的投诉,大部分投诉问题集中于“捷信金融利息高”。面对借款人整齐划一的投诉话术,聚投诉做出大幅度的“后退”:此类不规范投诉一律予以退回,请投诉人按要求重新确认并说明后,才能再次提交投诉。 薛洪言分析,很多时候,金融机构之所以对老赖屈服,担心的是监管投诉压力和舆论曝光压力。短期内面对投诉集中爆发的现象,在缺乏单个甄别能力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和舆论媒体应适当淡化“投诉等于负面”的简单逻辑,不简单传导压力,给金融机构和催收机构更大的空间。 完善征信 首部民法典禁放高利贷 近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介绍今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时提到,深入推进网络借贷专项整治。 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新鲜出炉的民法典草案更是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催收行业要尽快立法为好。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行,在这个背景之下,失信违约的成本肯定是越来越高。”罗京对记者说。 据了解,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提交建议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法》的议案。 肖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催收其实是金融借贷法律关系逻辑闭环中的重要一节,催收本身无错,但催收方式方法容易滋生暴力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系列问题。委外催收的金融机构作为委托人,不仅需要审慎选择接受委托催收的机构,还需就催收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监督。一旦催收行为引发不良社会反应或恶性事件,委托人并不能因为将催收活动已经委外等理由完全置身事外。而催收机构本身也应建章立制,虽说目前催收人员并不像律师一样有着严格的职业准入,但提升催收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催收人员的法律知识,了解催收行为红线等对合法合理催收具有重要意义。 薛洪言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可通过完善行业黑灰名单的形式,强化对老赖的甄别和事后打击,优化社会诚信体系,对老赖行为形成更强的威慑力。随着疫情的结束,借款人现金流普遍缓解,反催收联盟的热度有望降下来。对金融机构而言,当务之急依旧是聚焦业务和风控等核心能力,不必为短期现象付出太多精力。 一位成功上岸的网友完成了自我救赎后,在群里留下这样一段话:当代各类毒鸡汤的灌输,使得超前消费的行为肆意盛行,而当个人经济财物循环出现断裂的时候,就开始“以贷养贷”、“拆东墙补西墙”,越陷越深。各位,先走一步,祝好运。
本报见习记者 王君 疫情之下,餐饮业纷纷自救,网红茶饮头部玩家奈雪的茶更是通过与网红薇娅及罗永浩等合作,通过直播的方式增加曝光率。但是罗永浩直播带货达成900万元成交额之后,不乏食品安全以及投诉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发现,有消费者投诉称:“团购了一杯奈雪的茶,是到店取餐的,取餐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收到之后发现有头发,反馈给了客服,后来店员联系我,就说仅退款,但是如果要按照法律来说应该还有赔偿,现在还没收到赔偿,店员也不肯赔偿。” 对此,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称,针对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店长已经通过发红包的方式,给消费者3倍退款,并致歉。 在聚投诉平台显示,与“奈雪的茶”相关投诉有40余条,均为喝出头发、纸屑等问题,甚至还有消费者喝出了玻璃渣和橡胶圈。 目前,奈雪的茶已完成天使轮、A轮以及A+轮的3轮融资,投资方主要为天图资本(偏重消费领域的投资机构)。目前,业内关于奈雪的茶正考虑今年赴美IPO,募资额最高可能达4亿美元的消息层出不穷。不过,奈雪的茶对此回应称,暂时没有接到相关的信息,暂不评论市场上的相关传言。(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