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正翘首以待,期盼火热的消费赶快到来,来拯救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的收入。当前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增长、就业、收入等,消费都能药到病除。问题是,在人们期待消费复苏时,每个人正变得精打细算起来。你精打细算过日子,别人也正有此意,究竟谁来扩大消费呢?消费决策,分散在千千万万的人手中,激活消费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本文希望论证的是,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要激活消费,牛市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激活消费的意义有多重要,长牛慢牛的政策基础就有多坚实。破解循环论证难题促消费,首先遇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论证难题:激活消费,以收入稳定为前提;收入稳定,以就业稳定为前提;就业稳定,离不开活跃的消费。最终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论证,靠消费促消费。遇到这种情况,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没用的,只能靠外力扭转局面。先来看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牛市是怎么起来的?牛市的启动,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注入,资金流入又以乐观的心理预期为前提,而只有牛市来了,市场心理才会从悲观转向乐观。于是也得出一个与促消费相似的结论:靠牛市启动牛市。如果只能靠牛市启动牛市,我们就看不到牛市了。每隔几年光顾一次的牛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归结为否极泰来,熊市到头,牛市自然就来了。这只是一种类似宿命论的结果描述,不具备任何可解释性。事实上,熊市跌到最低点时,人们无比悲观,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市场笼罩在恐惧之中,并不会自动触发什么“否极泰来”的上涨。市场之所以会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走的投资者都离场了,留下的,要么是走不掉的,如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么是套牢装死、甚至做好准备传给下一代的股民,还有极少数抄底待涨、根本不打算离场的聪明资金。此时,持股者都是不会离场的“强硬派”,对坏消息脱敏,大盘就跌无可跌了,形成了所谓的“铁底”。市场处于“铁底”时,跌不下去,却也很难涨起来。遇到好消息,指数往上跳一跳,但很快又会跌下来。此时,扭转局面需要靠大玩家,如著名投机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说:“真正的转折一般依靠大玩家,作为股市上的先锋,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大玩家的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量价齐升,形成牛市初期氛围,带动市场情绪。牛市氛围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于是,牛市启动了牛市。同样,走出促消费的死循环,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外力。这次不一样靠外力重启低迷的经济,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凯恩斯主义是这么倡导的,各国政府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以我国为例,每当经济陷入低迷,降息、减税、贷款投放、基建投资等刺激政策就会出台,且每次都不负众望,成功拉动经济复苏。这一次变得尤其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投资转向消费。投资为核心驱动力时,政府可直接下场,通过修路建桥盖房子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但如果基建投资接近饱和,增长源头主要依赖消费时,面对民众消费意愿不高,政府却缺少直接下场干预的手段,“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某种意义上,经济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使得这一次的经济刺激与以往不同,难度更大。消费的活跃,以稳定的收入预期为前提。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代替民众消费,却可以通过“稳就业”来稳定民众收入预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消费基本盘。稳就业就是稳企业,核心手段是减税、降费、续贷。其中,续贷尤为重要,理论上讲,只要贷款资金跟得上,企业没有订单也能活下去,过去我们讲的很多基建相关的“僵尸企业”,便是这么续命的。所以,只要决心够大,金融资源跟得上,稳就业是能做到的。从各产业吸纳就业情况看,制造、建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教育等四个行业居前;从单位GDP吸纳就业指标看,教育、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卫生、建筑等行业居前。未来,这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有望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难以琢磨的消费心理只要就业稳住了,消费就不会大滑坡,但还不足以让消费活跃起来。通过稳就业政策,假定消费者能稳定地获得100元收入,但究竟拿出80元还是40元用于消费,其实是个消费心理问题。消费心理非常复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市场波动,还是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的失败,很多时候都源于未能有效把握消费心理,如凯恩斯所说:“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对象。……虽说赚取利益是雇主们最关心的问题,可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帮他们牟得财富还是得另当别论的。在经过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方向的改变与否,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则完全看投资者的眼光和预见能力了。”企业预期消费者喜欢A,消费者却喜欢B;企业预期消费者会扩大消费,消费者却缩衣紧食;……种种不匹配,都会造成企业的失败。此外,这种影响还是相互的。当企业预期消费低迷时,为规避风险,会减少投资,解雇富裕劳动力,从而减少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更加低迷。就当前情况看,激活消费欲望具有很高的紧迫性。如果消费迟迟起不来,企业没有订单,靠减税、降费、贷款三板斧稳就业,终究是一时之举。最终,缺乏订单的企业难免破产,还会以不良贷款的形式反噬金融体系。减税、降费、续贷的组合拳出台,就业算是暂时稳住了,各方期待的是消费赶快活跃起来。从时间窗口看,等待时间可能不会超过半年,时间一长,稳就业的各项措施就会功亏一篑。曲线促销费,牛市很重要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费欲望,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心理。扭转消费心理,常常让人有无处下口之感。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出台再多的促消费组合拳,也很难成功。怎么办呢?不妨学学互联网企业。Tik Tok的全球风靡告诉我们一件事,大概没有人比互联网企业更懂用户心理。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想问题。凡事不要先想着企业的目标,要看用户想要什么。顺着用户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样,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激活消费,要达成这一目标,走直线是行不通的,要曲线救国。消费者想要什么呢?疫情之后,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消费者不想花钱买买买,只想提升财富安全感。所以,要想激活消费,只能先满足消费者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就国内民众而言,财富保值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单价太高、负债周期太长,对普通消费有显著的挤压效应,把财富保值的资金渠道从房地产引导至股票市场,才是真正的双赢:既能快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要求,又对消费、投资有切实促进作用。所以,这一次虽然激活经济的压力很大,但“房住不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政策真正想做的,是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只要资本市场活跃起来,企业可获取不需偿还的资金,短期内没有订单也能维系运营;民众也达到了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财富增值的目标实现后,被压抑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届时,消费被自动激活,企业营收增加,估值修复式上涨,形成正向循环,新一轮繁荣也就开启了。曲线促消费,牛市很重要。治本之策面对大萧条后全球范围内的信心危机,凯恩斯曾提议道:“一种激进治愈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生活的信心危机的方法,是允许个人把收入用于消费或预定某种特定美好前景又有能力购买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而且要使得个人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别无他法。”凯恩斯提到的两个选择,就是消费和买股票。如果个人资金只有这两个选择,即便短期内消费意愿低迷,那资金也只能流入股市,同样能助力经济走出萧条。某种意义上,我们当前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随着各地对“房住不炒”的贯彻,货币流入房地产的水龙头已经收紧,个人收入要么直接消费,要么炒股买基金,要么购买银行理财。而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也在更多地向资本市场倾斜。当然,靠牛市促消费只是金融层面的措施,金融层面的措施终究治标不治本。要恢复各方信心,中长期看,关键还是靠产业升级,靠创新驱动,靠提供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与服务。凯恩斯曾说,“之所以会存在失业问题,是因为人们都想要月亮”。人们想要月亮,无人能造月亮,所以才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一边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工厂没有订单,工人失业。某种意义上,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消费者之所以不消费,只是因为企业提供的,不是消费者想要的。近期,身边很多小伙伴换手机都在买华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华为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我们激活的,就只会是对苹果的消费,不会是对华为的消费。参考资料: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证券投资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越来越多的人正翘首以待,期盼火热的消费赶快到来,来拯救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的收入。 当前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增长、就业、收入等,消费都能药到病除。问题是,在人们期待消费复苏时,每个人正变得精打细算起来。你精打细算过日子,别人也正有此意,究竟谁来扩大消费呢? 消费决策,分散在千千万万的人手中,激活消费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本文希望论证的是,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要激活消费,牛市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激活消费的意义有多重要,长牛慢牛的政策基础就有多坚实。 破解循环论证难题 促消费,首先遇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论证难题:激活消费,以收入稳定为前提;收入稳定,以就业稳定为前提;就业稳定,离不开活跃的消费。最终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论证,靠消费促消费。 遇到这种情况,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没用的,只能靠外力扭转局面。 先来看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牛市是怎么起来的? 牛市的启动,离不开大规模资金注入,资金流入又以乐观的心理预期为前提,而只有牛市来了,市场心理才会从悲观转向乐观。于是也得出一个与促消费相似的结论:靠牛市启动牛市。 如果只能靠牛市启动牛市,我们就看不到牛市了。每隔几年光顾一次的牛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归结为否极泰来,熊市到头,牛市自然就来了。这只是一种类似宿命论的结果描述,不具备任何可解释性。 事实上,熊市跌到最低点时,人们无比悲观,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市场笼罩在恐惧之中,并不会自动触发什么“否极泰来”的上涨。市场之所以会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走的投资者都离场了,留下的,要么是走不掉的,如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么是套牢装死、甚至做好准备传给下一代的股民,还有极少数抄底待涨、根本不打算离场的聪明资金。 此时,持股者都是不会离场的“强硬派”,对坏消息脱敏,大盘就跌无可跌了,形成了所谓的“铁底”。 市场处于“铁底”时,跌不下去,却也很难涨起来。遇到好消息,指数往上跳一跳,但很快又会跌下来。此时,扭转局面需要靠大玩家,如著名投机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说: “真正的转折一般依靠大玩家,作为股市上的先锋,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 大玩家的大力买入,推动股价上涨,量价齐升,形成牛市初期氛围,带动市场情绪。牛市氛围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于是,牛市启动了牛市。 同样,走出促消费的死循环,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外力。 这次不一样 靠外力重启低迷的经济,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凯恩斯主义是这么倡导的,各国政府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以我国为例,每当经济陷入低迷,降息、减税、贷款投放、基建投资等刺激政策就会出台,且每次都不负众望,成功拉动经济复苏。 这一次变得尤其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投资转向消费。投资为核心驱动力时,政府可直接下场,通过修路建桥盖房子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但如果基建投资接近饱和,增长源头主要依赖消费时,面对民众消费意愿不高,政府却缺少直接下场干预的手段,“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某种意义上,经济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使得这一次的经济刺激与以往不同,难度更大。 消费的活跃,以稳定的收入预期为前提。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代替民众消费,却可以通过“稳就业”来稳定民众收入预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消费基本盘。 稳就业就是稳企业,核心手段是减税、降费、续贷。其中,续贷尤为重要,理论上讲,只要贷款资金跟得上,企业没有订单也能活下去,过去我们讲的很多基建相关的“僵尸企业”,便是这么续命的。 所以,只要决心够大,金融资源跟得上,稳就业是能做到的。 从各产业吸纳就业情况看,制造、建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教育等四个行业居前;从单位GDP吸纳就业指标看,教育、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卫生、建筑等行业居前。未来,这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有望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 难以琢磨的消费心理 只要就业稳住了,消费就不会大滑坡,但还不足以让消费活跃起来。 通过稳就业政策,假定消费者能稳定地获得100元收入,但究竟拿出80元还是40元用于消费,其实是个消费心理问题。 消费心理非常复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市场波动,还是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的失败,很多时候都源于未能有效把握消费心理,如凯恩斯所说: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对象。……虽说赚取利益是雇主们最关心的问题,可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帮他们牟得财富还是得另当别论的。在经过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方向的改变与否,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则完全看投资者的眼光和预见能力了。” 企业预期消费者喜欢A,消费者却喜欢B;企业预期消费者会扩大消费,消费者却缩衣紧食;……种种不匹配,都会造成企业的失败。 此外,这种影响还是相互的。当企业预期消费低迷时,为规避风险,会减少投资,解雇富裕劳动力,从而减少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更加低迷。 就当前情况看,激活消费欲望具有很高的紧迫性。如果消费迟迟起不来,企业没有订单,靠减税、降费、贷款三板斧稳就业,终究是一时之举。最终,缺乏订单的企业难免破产,还会以不良贷款的形式反噬金融体系。 减税、降费、续贷的组合拳出台,就业算是暂时稳住了,各方期待的是消费赶快活跃起来。从时间窗口看,等待时间可能不会超过半年,时间一长,稳就业的各项措施就会功亏一篑。 曲线促销费,牛市很重要 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消费欲望,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心理。扭转消费心理,常常让人有无处下口之感。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出台再多的促消费组合拳,也很难成功。 怎么办呢?不妨学学互联网企业。 Tik Tok的全球风靡告诉我们一件事,大概没有人比互联网企业更懂用户心理。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想问题。凡事不要先想着企业的目标,要看用户想要什么。顺着用户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同样,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激活消费,要达成这一目标,走直线是行不通的,要曲线救国。 消费者想要什么呢?疫情之后,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消费者不想花钱买买买,只想提升财富安全感。所以,要想激活消费,只能先满足消费者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 就国内民众而言,财富保值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单价太高、负债周期太长,对普通消费有显著的挤压效应,把财富保值的资金渠道从房地产引导至股票市场,才是真正的双赢:既能快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要求,又对消费、投资有切实促进作用。 所以,这一次虽然激活经济的压力很大,但“房住不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政策真正想做的,是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只要资本市场活跃起来,企业可获取不需偿还的资金,短期内没有订单也能维系运营;民众也达到了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财富增值的目标实现后,被压抑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 届时,消费被自动激活,企业营收增加,估值修复式上涨,形成正向循环,新一轮繁荣也就开启了。 曲线促消费,牛市很重要。 治本之策 面对大萧条后全球范围内的信心危机,凯恩斯曾提议道: “一种激进治愈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生活的信心危机的方法,是允许个人把收入用于消费或预定某种特定美好前景又有能力购买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而且要使得个人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别无他法。” 凯恩斯提到的两个选择,就是消费和买股票。如果个人资金只有这两个选择,即便短期内消费意愿低迷,那资金也只能流入股市,同样能助力经济走出萧条。 某种意义上,我们当前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随着各地对“房住不炒”的贯彻,货币流入房地产的水龙头已经收紧,个人收入要么直接消费,要么炒股买基金,要么购买银行理财。而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也在更多地向资本市场倾斜。 当然,靠牛市促消费只是金融层面的措施,金融层面的措施终究治标不治本。要恢复各方信心,中长期看,关键还是靠产业升级,靠创新驱动,靠提供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与服务。 凯恩斯曾说,“之所以会存在失业问题,是因为人们都想要月亮”。人们想要月亮,无人能造月亮,所以才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一边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工厂没有订单,工人失业。 某种意义上,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消费者之所以不消费,只是因为企业提供的,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近期,身边很多小伙伴换手机都在买华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华为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我们激活的,就只会是对苹果的消费,不会是对华为的消费。 参考资料: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证券投资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本报讯 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总部位于南京的央企――中建安装集团做出表率,围绕工程总承包转型升级,挖掘就业岗位,今年新招聘高校毕业生1000余名,新增招聘岗位近500个。同时,招聘紧缺性转型性社会人才岗位200个,提供260个实习岗位,多形式全方位稳岗保就业。 作为江苏省的“就业大户”,近十年,中建安装累计招聘高校毕业生5000多人。在今年的春季招聘工作中,中建安装实行全线上零接触招聘,依托新媒体平台搭建起“两微一站”式招聘体系,举行“空中宣讲会”,吸引了海内外200多所高校学子关注,累计45000人在线观看,解答疑问5000余条。 中建安装还加大培训力度,打造职业能力提升“云课堂”,上半年全公司共开设718次培训,新增内部课程180门,受训者逾49521人次,基本实现在线学习常态化。为让校招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该公司建立了全周期、进阶式的“筑匠计划”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选拔、测评、培训搭建关键岗位“人才池”,设置孵化营、培养营、提升营,让校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 “中建安装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为我们勾勒了清晰的职业发展和培养路径。”2020届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环境与系统工程毕业的董泽锔表示,应届毕业生择业时十分看重公司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正是他最终选择入职中建安装的重要原因。 除了倾力帮助大学生就业外,中建安装还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助力农民工尤其是甘肃、青海、西藏等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发挥央企的托底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年初到7月底,中建安装在建项目近400个,直接带动10万农民工就业。 (朱玉伟 赵 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今年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牢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当前,要进一步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三农”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和超常规举措,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偏重发生等风险挑战,我国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上半年,全国夏粮克服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小麦病虫害等不利影响,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目前,早稻收获已基本结束,增产趋势明显。 力促早稻增产是今年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今年早稻生产呈现三大亮点。”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一是早稻面积比上年增加47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二是南方洪涝灾害没有逆转总体增产趋势;三是优质早稻面积达到46.2%,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展望秋粮,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全年粮食丰收有较好基础。 总的看来,“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充裕,市场价格总体稳定。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月均价每百斤121.24元,同比持平。全国冬春蔬菜总产量1.7亿吨,同比增长2%,30类主要蔬菜品种平均地头价同比下降8.4%。水果价格先涨后跌,6种水果批发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3.4%。 “近期,洪涝灾害对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潘文博介绍,各地通过加强机具调配,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适时栽插;同时抢排田间积水,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促进灾后生产尽快恢复,减轻灾害损失。 产业加快复苏,就业创业渠道有效拓宽 4月以来,全国涉农企业全面实现复工,目前产能已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6.2万亿元。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近几个月乡村休闲旅游业逐步复苏,复工复市率稳步提升,接待游客量稳步增多,营业收入稳步增加。6月,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复市率已经超过九成,接待游客量比上月增长一成,已恢复至去年同期60%。 今年年初,许多返乡农民工因疫情滞留乡村。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分析,要通过扶持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同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富民乡村产业,增加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的规模容量。 “乡村产业加快复苏,不仅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曾衍德说,随着一大批涉农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到岗就业、共享就业等形式,为乡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其中超过70%为农民工。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人。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今年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各地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支持返乡留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参加技能培训,补齐农业领域知识技能短板,为他们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人地钱要素持续汇入,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上半年,27个省份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865亿元,累计向金融机构推荐农业中小微企业10万家,贷款余额达1407亿元。 “农业农村投资逐步回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加快补齐短板。”魏百刚说,当前,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关键是抓住国家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难得机遇,努力增加用于农业农村规模。 多元投资拉动下,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等一大批乡村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296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分别比第二、第三产业投资高出12.1个和4.8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占年度任务量的54%,重点地区新改户厕300多万户。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上半年,四川、山东等省份已分批组织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全国已有超41万个村完成改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亿多人。 “乡村振兴,既要真金白银地投,也要实打实地干。”魏百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源,撬动乡村发展活力。同时,不断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乡土情怀、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为广袤乡村注入新动能。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数据较低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充分发挥新媒体、电商、电子竞技等新型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我们此前强调,若7、8月调查失业率出现阶段性上行压力,央行可能有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宽松操作,鉴于7月调查失业率稳定,我们认为后续央行采取宽松政策的概率大大降低,未来可能不会再有降息、降准等操作。随着经济增速稳健修复及失业率企稳,我们提示后续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边际转向的可能性,核心跟踪DR007走势,若DR007持续性地位于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将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 灵活就业助力,失业水平维持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上月持平。7月是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季,往年调查失业率7月份均至少上行0.2个百分点,而今年失业率与6月持平,我们认为,促进灵活就业、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把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加入到自由职业的范畴,是7月调查失业率上冲幅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工业向好不改,两大循环助力 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4.8%,低于市场和我们预期,其原因在于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但制造业增长依然强劲。我们认为,虽然工业总体增速与上月持平,但制造业增速大幅提升表明工业向好趋势不改,两个大循环是促使7月制造业向好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未来工业继续向好。 社零小幅修复,未来有望加速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1.1%,前值-1.8%,社零小幅修复,但仍未实现正增长。其中,商品零售同比+0.2%,首次实现正增长。从结构上看,“宅经济”的相关消费保持较好表现,受社交距离影响的消费恢复速度仍然较慢。盛夏来临,伴随利好政策频出,未来线下消费修复速率加快,带动消费增速回暖。 投资继续修复,地产数据更具韧性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0.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4%,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较前值修复1.7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7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1.6%、7.9%和-3.1%,地产修复速度最快,具备更强的韧性,施工强度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带动建工走强;大规模降雨及洪水因素对基建有一定扰动,基建投资仍环比回升,已能体现基建逆周期发力特性,我们后续基建投资有望加速回升。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超预期下行,各国协同刺激政策不及预期;中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政策刺激大幅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及金融危机爆发冲击我国经济基本面;中美博弈超预期加剧。 目 / 录 正 文 失业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概率降低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有别于以往7月传统大学生毕业季的环比上行,今年失业率较低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充分发挥新媒体、电商、电子竞技等新型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同时,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地摊经济”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 我们此前强调,若7、8月调查失业率出现阶段性上行压力,央行可能有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宽松操作,鉴于7月调查失业率稳定,我们认为后续央行采取宽松政策的概率大大降低,未来可能不会再有降息、降准等操作。随着经济增速稳健修复及失业率企稳,我们提示后续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边际转向的可能性,核心跟踪DR007走势,5月以来央行维持流动性紧平衡,DR007在6月末首次上冲至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此后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我们认为,若DR007持续性地位于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将意味着央行对流动性的确定性收紧。本周为配合财政专项债发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净投放,但也仅实现了流动性紧平衡,DR007并未明显下行,后续仍需密切关注。 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净出口强劲,并拉动相关制造业增加值超预期上行,使得整体工业增加值维持稳健修复;投资缓慢改善,其中地产投资最为强劲,洪水对基建投资的冲击减弱,7月基建投资当月增速重新回升,后续也无需担忧;作为基建、地产、出口的下游端,制造业投资也在确定性上行通道,但相对较为滞后;消费数据结构性分化仍然显著,但随着服务业消费需求逐渐释放,未来有望加速改善。整体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到合理增长区间的概率较大,而作为政策底线的失业率数据,在7月大学生毕业季也没有触及6%上限,未来压力更加趋缓。 灵活就业助力,失业水平维持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7月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7万人,去年同期新增13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依然偏弱。7月是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季,往年调查失业率7月份均至少上行0.2个百分点,而今年与上月持平,我们认为,促进灵活就业、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是7月调查失业率上冲幅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3月,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有55.2%的毕业生仍未获得录用函,相比之下,2018、2019年同期的比例分别为25.61%和24.19%;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2~6月大学应届生岗位需求同比去年显著收缩,且呈现出“规模越小降幅越大”的特征,中小企业招工用工谨慎;7月27日学慧网发布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7月份,仍有接近50%的应届生正在寻求工作机会,找到工作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3%。 然而,通过促进灵活就业、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调查失业率并没有如期上行: (1)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将开设网店纳入自主创业范围,并首次把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加入到自由职业的范畴。疫情之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职业需求大幅增长,促使一大批尚未获得满意工作机会的应届生选择这些新的就业形式作为缓冲过渡。 (2)稳就业政策助力农民工就近就业。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披露,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除了在本地企业就业及务农外,还有5%的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民俗特类产业等新业态创业,以及新增一批乡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防疫消杀员等公益性岗位。 (3)“地摊经济”能够对冲一部分的就业压力。自成都因放开地摊经济拉动10万人就业被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之后,全国多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尤其是省会等大中城市。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降反升,凸显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地摊经济”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创造就业岗位,可起到一定对冲作用。 毕业季之后,调查失业率有望持续改善,年内完成6%目标的难度较小。其一,经济持续复苏带动企业盈利修复,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6月同比增长11.5%,企业效益的改善将提振用工需求,降低调查失业率的中枢水平;其二,线下服务业逐渐放开,7月跨省团队旅游、电影院放开,8月剧院等演出场所放开,“地摊经济”在各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望进一步体现;其三,6月下旬以来的南方汛情虽然短期内对农业与室外基建造成一定影响,但后期政府将牵头一批水利项目和灾后重建工程,将创造数量可观的岗位,尤其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不过,因为灵活就业稳定度较差,调查失业率中枢难以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工业向好不改,两大循环助力 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4.8%,低于市场和我们预期,其原因在于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但制造业增长6.0%,较上月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虽然工业总体增速与上月持平,但制造业增速大幅提升表明工业向好趋势不改。1-7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0.4%,转正在即,工业生产回归正轨。 两个大循环是助力7月制造业生产持续恢复的重要原因。在供给方面,国内大循环强化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的供给优势,弥补海外防疫物资、宅经济需求供需缺口、替代海外供给, 7月出口数据强劲。在内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需求回升,环保标准切换、基建项目加快推进带动汽车、专用设备等行业生产。从国内7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50%,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21.9%和16.4%可以映证。7月服务业生产加快恢复对相关产业链有促进作用,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居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9%、51.1%,分别高于6月份6.1、1.9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在两个大循环作用下,8月工业生产将继续向好。在供给方面,国内疫情、洪涝灾害等潜在风险可控,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助于激发各领域各环节的企业生产活力。在需求方面,基建投资和居民消费修复将继续支撑内需回升,洪涝灾害引致的灾后重建工作将对前期损失进行回补,随着影院、餐饮、线下培训等服务业进一步恢复,相关产业链,如食品加工、文教用品等制造业有望加快恢复;同时,海外疫苗的实际效果有待观察,海外疫情形式依然严峻,生产能力恢复速度可能较为有限,外需仍需我国支撑。 从分项数据上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6%,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7月份,发电生产更多转向水电减少煤炭需求是导致采矿业生产放缓的主要原因。我们主要关注的工业产品:除原煤、水泥增速不及去年同期外,钢材、汽车、发电量、十种有色金属7月同比均正高于去年,其中汽车增速26.8%表现亮眼。 社零小幅修复,未来有望加速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1.1%,前值-1.8%,社零小幅修复,但仍未实现正增长。其中,商品零售同比+0.2%,首次实现正增长,餐饮收入-11%,跌幅依然较深。 从结构上看,粮油食品、饮料、通讯器材当月同比+6.9%、+10.7%、+11.3%,“宅经济”的相关消费保持较好表现;“聚集”和“出行”属性较强的消费品,由于受社交距离影响,恢复速度比较缓慢,餐饮业、石油及制品、纺服鞋帽当月同比分别为-11.0%、-13.9%、-2.5%。地产后周期消费略显疲态,家电、家具、装潢当月同比分别为-2.2%、-3.9%、-2.5%,随着地产销售额的改善,未来有望有所改善。 汽车消费表现抢眼,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4%。其中,商用车销量+59.4%,继续强势表现。乘用车表现亦可圈可点,7月销量同比增长8.5%,一方面限购城市增加牌照投放、各地方购车补贴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对于乘用车有一定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今年迎来2010年前后新车购买者的换购高峰,7月份豪华车零售同比+30%,市场份额扩大至15%,换购需求带来的消费升级也是乘用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盛夏来临,伴随利好政策频出,未来线下消费修复速率加快。其一,电影院于7月20日有序开放营业,观影人数稳步提升,近期文旅部又放开了剧院等演出场所,文体娱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其二,“跨省游”恢复叠加暑期进入旅游旺季,7月民航航班量及各地酒店入住率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目前出境旅游仍比较困难,存在一部分高附加值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的可能性,十一黄金周可能迎来一波小高潮;其三,旅游、商务需求逐步打开,线下餐饮也持续回升态势,中国烹饪协会表示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 >;>; 失业水平维持,就业压力趋缓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7月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7万人,去年同期新增13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依然偏弱。7月是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季,往年调查失业率7月份均至少上行0.2个百分点,而今年失业率与6月持平,说明整体的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六稳”“六保”、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挥作用,对于稳定就业有较强支撑: 其一,鼓励灵活就业,发挥新媒体、电商、电子竞技等新型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将开设网店纳入自主创业范围,并首次把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加入到自由职业的范畴。疫情之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职业需求大幅增长,促使一大批尚未获得满意工作机会的应届生选择这些新的就业形式作为缓冲过渡。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是7月调查失业率上冲幅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其二,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披露,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除了在本地企业就业及务农外,还有5%的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民俗特类产业等新业态创业,以及新增一批乡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防疫消杀员等公益性岗位。 其三,“地摊经济”能够对冲一部分的就业压力。自成都因放开地摊经济拉动10万人就业被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之后,全国多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尤其是省会等大中城市。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降反升,凸显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地摊经济”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创造就业岗位,可起到一定对冲作用。 盛夏来临,伴随利好政策频出,未来线下消费修复速率加快。其一,电影院于7月20日有序开放营业,观影人数稳步提升,近期文旅部又放开了剧院等演出场所,文体娱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其二,“跨省游”恢复叠加暑期进入旅游旺季,7月民航航班量及各地酒店入住率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目前出境旅游仍比较困难,存在一部分高附加值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的可能性,十一黄金周可能迎来一波小高潮;其三,旅游、商务需求逐步打开,线下餐饮也持续回升,中国烹饪协会表示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 投资继续修复,地产数据更具韧性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基本符合预期。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0.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4%,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较前值修复1.7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7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1.6%、7.9%和-3.1%,地产修复速度最快,具备更强的韧性,基建也较上月重回反弹。 制造业缓修复,高技术制造业支撑 7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修复1.5个百分点至-10.2%,延续缓慢修复节奏,7月当月增速-3.1%,与前值-3.5%相比略有改善,但幅度不大。行业结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然表现最好,1-7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4%,较前值继续提高1.6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4.7%、10.7%。除此之外,受基建、地产等下游需求改善的支撑,7月有色行业投资较具韧性,累计增速较前值提高3.1个百分点至-6.5%,但消费品制造业、化工相关行业及设备制造相关行业投资仍然明显低于整体制造业,修复速度相对较慢。 制造业投资继续修复有几个方面支撑:第一,随着需求侧各项指标逐渐转暖,企业利润在上行通道中,推动制造业投资需求改善,6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维持正增长,这是制造业投资回暖的确定性支撑;第二,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保障制造业融资来源,除MPA考核加大制造业融资考核权重外,央行强调信贷的结构性调节作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 但总体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修复速度慢于基建、地产投资,当月增速目前尚未转正,主因是制造业投资主要依赖于利润状况,目前PPI仍为负增长,企业资本开支意愿的修复滞后于生产,相比基建和地产投资的幅度也较弱,总体我们预计今年制造业投资转正的概率不大。 扰动逐步降低,基建持续回升,后续有望提速 1-7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0%,转正可期,前值-2.7%。根据我们推算,7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7.9%,前值6.8%。分行业来看,1-7月道路运输、水利管理、铁路运输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速分别为2.4%、2.9%、5.7%和-5.2%,前值0.8%、0.4%、2.6%和-6.2%。 天气因素扰动,7月基建仍保持稳步回升。我国经济二季度领先性企稳以来,市场对基建投资大幅回升抱有较高预期,但6月以来长江流域出现接连的强降雨,6月1日至7月28日,长江流域降雨量52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强度等,对基建投资产生一定扰动,因此6、7月基建投资并未大幅回升,分别同比增长6.8%和7.9%,仅保持稳步回升。 扰动逐步降低,后续基建回升或加速。7月后,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扰动下降,根据中央气象局表示,7月29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集中期结束,大部地区将转为高温闷热天。我们此前提示,天气因素更多影响基建投资节奏,而非总量,天气转好有利于施工强度的提升,部分项目可能为了跟上项目计划进度而适当赶工,这两种因素均有利于后续基建投资加速回升。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大规模降雨和洪水冲击之下,6、7两个月基建投资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随着扰动因素降低,未来Q3至Q4初基建投资增速大概率维持两位数增长,单月同比的高点或接近20%。 此外,财政效率和速率提升也将助力基建回升。730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注重实效”,今年内财政政策表现积极,已动用赤字率、特别国债、专项债、减税降费等多项财政工具,累计资金使用超过11万亿,但也存在速率较慢、资金淤积等实际问题。下半年政策重点在于落实政策安排,实现政策效果,8月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人大常委会汇报下半年财政政策安排时,明确表示后续将“加强资金使用监督,使得新增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我们认为,在注重实效的政策背景下,后续财政效率和支出速率的改善将有助于带动基建回升。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后续基建投资有望加速回升,8月数据有望转正,全年基建投资有望达到8%-10%。 老旧小区加速引领建工,地产投资当月增长11.7% 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3.4%,前值1.9%;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1.0%,前值-0.9%;新开工、施工、竣工累计同比分别为-4.5%、3%和-10.9%;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5.8%和-2.1%。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累计同比0.8%,国内信贷、自筹贷款、定金与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分别为4.9%、3.3%、-3.4%和6.6%。 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11.7%,前值8.5%;新开工、施工和竣工同比分别为11.3%、16.6%和-14.0%;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9.5%和16.6%;国内信贷、自筹贷款、定金与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为14.2%、18.6%、15.2%和25.3%,前值20.3%、5.9%、15.3%和19.3%。 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建工走强,地产大涨。建工走强,拿地也有支撑,7月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单月同比增长11.7%,环比增长3.2Pct,略超市场预期。我国经济领先性企稳,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施工的黄金时期,新开工及施工数据在6、7月明显上行,一方面是源于施工强度的提升,疫情导致施工计划减缓而进行赶工形成一定利好,另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也明显加速,根据住建部7月30日披露,截至6月末,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9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3.9万个)的40.4%,较5月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土地方面,7月高频数据显示土地成交表现总体平稳,我们预计拿地收入后续大概率总体趋稳。一方面,地产企业加速推盘,地产销售显著回升,7月当月地产销售额同比达到16.6%,到位资金中定金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可以印证,销售和资金的回升有助于提升企业拿地积极性。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减收压力峰值已过,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韩正副总理在强调房住不炒、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同时,还表示“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坚定不移推进落实好长效机制”,深圳、杭州、东莞等地区近期政策出现边际收紧主要目的是打击投机、炒作,边际适当调整也属于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的正常节奏,无需过度解读,我们认为地产政策有惯性,因城施策的调控方式决定了短期不会有大面积收紧的可能。 展望后市,地产投资大概率稳步回升。国内经济领先性企稳,楼市相对活跃,建工投资有积极表现,下半年仍有近6成老旧小区项目将加速开工建设,施工强度也有保障,楼市活跃度升温有助于地产销售的持续性,疫情抑制的前期需求逐步释放,也可以为市场再添活力,利好建工和企业拿地意愿,土地对地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有一定韧性。 我们维持前期判断,全年地产投资有望达到6%以上。
国家统计局:1-7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96万人;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与6月持平。
自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以来,“保居民就业”始终居于首要地位。基于大数据的初步估算显示,当前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且收入水平越低的群体、区域、行业,失业率越高,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失业风险仍不可低估。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相关政策应从行业、企业、居民三个层面综合发力,针对性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张晓晨 自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以来,“保居民就业”始终居于首要地位。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月份曾一度达到6.2%,之后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二季度GDP增速反弹回正,6月分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回落至5.7%。但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居住半年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群体(农村常住和部分流动人口,如城镇非常住农民工)未被纳入统计。为全面认识当前失业状况,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分析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情况。 一、当前中低收入群体失业水平显著更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收入—消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收入水平的大幅下降、消费水平的缓慢恢复,通常意味着极大的失业风险。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一联系更是如此。 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恢复迟缓。基于京东消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6月线上消费在加快回升,但存在结构性失衡:按收入群体来看,高收入群体消费回暖,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下降;按城市级别来看,高线级城市消费稳步回升,低线级城市、县域消费能力下降。 消费反弹不平衡的背后症结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基于京东大数据的分析发现,疫情冲击下居民失业率提升和收入差距拉大是消费恢复不平衡的症结所在:一是疫情下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返城打工受阻;二是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低收入群体隐性失业现象突出;三是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收入群体抗风险韧性更强。 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我们对“近一年月均收入”低于1万元的京东中低收入客户进行了调查,以此尝试估算了中低收入调查人群的失业率情况。调查和估算结果显示,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超过了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7%)的两倍;且收入水平越低的群体、区域、行业,失业率越高。中低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上述调查和估计结果可作为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失业率变化。 二、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失业风险仍不可低估 企业生存状况直接决定未来失业水平。我们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报数据,设计企业经营和人力成本压力指标,前瞻性评估了未来失业风险的变化。 企业倒闭、缩减成本未来可能加大失业风险。疫情期间生产“休克”导致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大幅收缩,盈利水平明显恶化,2020年一季度,样本企业总和营业收入、总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下滑8.6%、28.7%;与此同时,人力成本压力则显著抬升,2018和2019年一季度样本企业的人力成本占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总和)分别为13.4%、14.6%,而2020年一季度上升到了16.5%。生产收缩、盈利下降而人力开支相对固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一情况持续下去,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通过裁员来缓解经营和生存压力。 中低收入群体就业集中的中小企业及重点行业失业抬升风险需重点关注。一方面,我们选取的样本企业为上市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盈利能力更强,而广大的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更弱,裁员动力更高。另一方面,分行业来看,建筑装饰、休闲服务、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占比排名靠前,且2020年一季度分别高达29.4%、28.3%、22.5%,较往年同期大幅抬升,成本压力之下这些行业企业裁员动力无疑更大。 三、政策建议 “保居民就业”需全面评估当前失业水平、结构特征和未来风险,应重点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失业问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相关政策应从行业、企业、居民三个层面综合发力,针对性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 一是尽快促进服务业全面恢复经营,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作用。从弹性(就业人员增速/GDP增速)变化来看,第三产业近年来是就业的主要贡献。供给上,在利用好科技手段做好疫情监测防控的同时,推动服务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应复尽复,杜绝过度防控。需求上,促进服务消费需求加快恢复,积极创造条件协调解决相关企业在资金和防护物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心理顾虑。 二是加大纾困惠企、援企稳岗政策力度,帮助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住就业基本盘。精准实施延长金融机构延期还本付息、信用贷款购买政策,加大银行资本补充力度,适时推出中小企业应急贷款,完善贷后风险分担机制,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守住企业生存线。强化积极财政对特定企业的定点帮扶,如减免、降低或延期支付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等,大力帮助企业降成本。加大稳岗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在与员工协商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 三是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趋势,带动就业增量。加强创业支持、鼓励就业模式创新,培育能够带动中低收入群体、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增量的市场主体。以疫情期间涌现的线上服务新模式发展为契机,打破传统业态惯性思维,深入推进各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联动转型、跨界合作,推动就业人员提升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