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稳住市场主体实现保就业并将就业目标作为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第一目标,这是贯穿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条主线,是2020年全年各项工作的一个“纲”,也是不同寻常地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实现良性循环的一条新路子。 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国将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没有设定经济增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认为,这样做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保就业。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稳”,第一就是稳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保”,而保就业再次列为“六保”之首。从去年的“稳就业”到今年的“保就业”,既说明今年疫情之下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也显示今年特殊时期中央就业政策目标更加坚定。 (一)不设经济具体增速目标是应对疫情的一个“新路子” 通过稳住市场主体实现保就业并将就业目标作为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第一目标,这是贯穿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条主线,是2020年全年各项工作的一个“纲”,也是不同寻常地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实现良性循环的一条新路子。 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告诉人们,宏观经济政策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学教科书还告诉人们,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他们的优先顺序是可以不同排序的。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经济政策目标基本都首先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此前提下采用大规模扩张和投资的财税政策,以投资驱动增长,以增长带动就业,以就业保障民生。但在应对此次疫情的经济政策中,中央一反传统做法,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将就业目标作为优先选项。设定和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对就业是有一定影响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历显示,设定经济目标的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了追求增长目标常常会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和运用所有资源;这时,就业政策目标很容易受到忽视。在现实中,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一是从财税政策看,财政和税收因素、利率政策和储蓄、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等都对就业产生影响;二是从经济运行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汇率、消费物价指数和收入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等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三是从社会和公共政策看,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全国劳动力市场建设、技术创新和投入、教育和人力资本因素等对就业也会产生影响。 如果设定经济目标,地方政府在“经济竞赛”中将“自觉不自觉”地把增长作为考核第一指标,就业必然“沦”为次要地位;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呈正相关,但在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上,二者理论上的正相关性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中越来越表现出不一致性: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全国城乡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1982年全国城乡就业弹性是0.40,处于高峰期,1987年降至0.25,1992年陡然降至0.07,1997年短暂恢复到0.11,2002年下滑到0.08,2007年持续下降到0.04,2012年回调到0.05,2017年跌至谷底0.01。换言之,不计代价地单纯地追求GDP增长目标未必能带来相对应的较高就业增长,这就是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面对的“高增长与低就业”的一个难题。在疫情特殊时期,不设定增长目标,设定就业目标并将保就业置于全年宏观政策目标的首位,就有可能“真正地”将上述财政政策、经济运行要素、社会和公共政策等三个领域资源“集中火力”完全“砸”向“保就业”,多年来要素组合的惯性就有可能被打破,“六保”的目标就有了保障,保就业就有可能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0年就业政策设定的具体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那么,如何实现和落实上述具体的就业政策目标? (二)就业目标“隐含”着经济增长目标 不设定经济增长具体目标并不说明经济增长不重要。例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下简称“实现900万”),经济增长拉动新增就业肯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因变量”,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无论是保住就业、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在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总理确定了“六保”的目标任务,并说“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实现900万”,这是2003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最低的一年,正如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所言,在百年不遇的疫情面前,“我们这样做也是实事求是”。 那么,根据以往几十年的经历,“实现900万”大约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速来支撑它?或说,“实现900万”所“隐含”的相应GDP增速大约是多少?增速区间大致是多少? 如果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给定900万人,每个百分点对应的拉动就业新增人数给定之后也可推算出经济增长目标。那么,每个百分点的GDP到底能拉动多少就业人数,这将取决于就业弹性有多大。不同的就业弹性所对应的经济增长率每个百分点拉动的就业人数是不同的。就是说,就业弹性越大,每个百分点拉动的就业人数就越多。 表1给出的信息很重要,它显示,2004年至2019年GDP年均算数增长率9.0%;城镇就业人员数量从2.65亿增加到4.42亿,年均增长3.5%,16年间增加了6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不断提高;城镇就业弹性平均为0.38,剔除2006年的0.66,变化不是很大,基本稳定,但是每1个百分点对应拉动的就业人数却持续上升,从2004年的97万人上升到2019年的222万人。 表1 2004-2019年我国城镇就业增长、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GDP增长率和城镇就业人员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9》;新增就业引自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 ;每1个百分点对应拉动就业人口、城镇就业增长率、城镇就业弹性系数、全国就业增长率、全国就业弹性系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计算得出。 所谓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就业增速与经济增速的比值,反映的是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增长情况,即每1个百分点对应拉动的就业人口。根据就业弹性“定义法”的公式,将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即: 这里,E为就业弹性,L为就业劳动投入,Y为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也称为“就业强度”,或称为“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3个百分点时,失业率将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即经济增长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将会使失业率反向变动0.33个百分点。近年来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每变动2个百分点,失业率的变动幅度大约是1个百分点左右。从奥肯定律和上述公式中得知,决定就业弹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变量,除了GDP增长率,还包括开放度、出口表现、CPI变化趋势、FDI流入占GDP比重、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服务业的附加值占GDP比重等;另一类是人口变量,包括工作年龄人口增长情况、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重、全部劳动力增长情况等。对宏观经济变量来讲,《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实施规模性资金、大幅减税降费、适当增加投资,在应对疫情中,很多发达国家也采用了类似财税手段。但就人口因素或称劳动因素而言,中国具有某些特殊之处:一是城镇就业增长率受到老龄化的影响小于农村。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全国就业人员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从2017年的77640万下降到2018年的77586万(减少54万),到2019年再下降到77471万(比上年减少115万),全国就业弹性首次出现负值,分别为-0.011和0.020。但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过程还未完成,每年依然可转移出来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城镇就业增长享受二元结构的“红利”,因此,城镇就业增长率在2018和2019年虽然受到影响,但依然表现为2.3%和1.9%,这是那些已完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特征。二是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从本质上讲是市场势力的结果,但不排除在特定时点存在着一定的财税政策和户籍手段的调节空间,因此,在疫情特殊时期,城镇就业增长率作为就业弹性的自变量存在着“反向操作”的空间,这也是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一个特征。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在世界就业弹性系数中,1991-1995年是0.34,1995-1999年是0.38,1999-2003年是0.30,这3个时期的GDP增长率分别是2.9%、3.6%和3.5%。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业弹性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最高的是科摩罗(1.667)、科特迪瓦(1.263)、尼日尔(1.149)、阿尔及利亚(1.158)、马达加斯加(1.127)和多哥(1.123),而就业弹性最低是波斯尼亚(0.05)、乌克兰(0.09)、中国(0.10),甚至有些国家是负值,例如,塞尔维亚(-0.101)、白俄罗斯(-0.112)和罗马尼亚(-0.238)。 下面看2020年应对疫情所面对的城镇就业增长率和城镇就业弹性的前景分析。 先看作为自变量“L”的劳动投入即2020年城镇就业增长率。表1显示,2004年以来,城镇就业增长率最高的是2006年的8.4%,最低的是2019年的1.9%,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2020年城镇就业增长率肯定要低于最低年份2019年的1.9%,考虑到今年第1季度经济负增长-6.8%,2020年城镇就业增长率也有可能是零甚至是负增长,本文假定2020年城镇就业增长率有3个前景,即1.5%、1.0%和0.5%。 再看就业弹性。在给定城镇就业增长率之后,就业弹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因变量GDP增长率,而增长率决定每个百分点拉动就业人员的数量。考虑到就业弹性具有较大反向操作空间,这里假定就业弹性也有3个前景:前景一是剔除2006年0.66的特殊情况之后,取最高值0.42;前景二是取过去16年的平均值0.38;前景三是取最低值的2019年的0.31(剔除2005年的0.28)。 在上述城镇就业增长3个前景和就业弹性3个前景的假定下,我们可得出如下三组基本预测,见表2。其实,在锁定“实现900万”之后,我们还可以对城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做出更多的假定,做出更多的不同组合。表2给出的是3个基本预测,是基于3个不同就业弹性系数下3种城镇就业增长率的前景预测,换言之,城镇就业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是可以“选择”的: ——在城镇就业增长率较高的情况下(高预测),比如高于1.5%的话,如果就业弹性较高,GDP名义增长率则不到3.6%,但如果就业弹性很低,GDP名义(全文同)增长率就要接近或超过5%。 ——在城镇就业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低预测),比如低于0.5%以下,如果就业弹性较高,GDP增长率大约就是1%左右;如果就业弹性也较低,GDP增长率就要接近2%。 ——在城镇就业增长率适中的情况下(中预测),比如大约1%左右时,如果就业弹性较高,GDP增长率就会低于2.5%,如果就业弹性较低,增长率就须超过3%。 表2 “实现900万”就业目标的3组预测 资料来源:作者测算。 (三)在城镇就业增长率给定条件下,提高就业弹性是关键 对决策者而言,表2的政策含义在于: ——从城镇就业增长率来看,它不能太高,比如,如果超过2%,就业弹性就需提高到至少0.6才能达到3.3%的经济增长率,这就为第3和4季度带来很大压力,因为第1季度是-6.8%;但就业增长率也不能太低,比如低于0.2%甚至是负增长,那就有可能带来GDP的负增长,这时,就业弹性即使再高,完成“实现900万”的压力就非常大了。 ——从GDP增长率来看,在高、中、低三种不同城镇就业增长率假定下,GDP增长率越高,每个百分点撬动的就业人口数量就越轻松。但由于第1季度是-6.8%的负增长,第3和4季度的增长压力是很大的,如果全年平均增长率低于2.0%,每个百分点对应的就业人口压力就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增长率高于5.0%,也是不现实,因为届时,第3和4季度的增长压力就要求非常高。所以,从全年平均的角度看,3.0%的GDP名义增长率附近比较可行。 ——从就业弹性来看,在城镇就业增长率既定条件下,就业弹性越高,实现较高GDP增长率就越轻松。例如,在“高预测”中,如果就业弹性像2019年那样是0.31,GDP增长率就需高达4.8%,但如果像2012和2013年那样,就业弹性超过0.40,比如是0.42,增长率就可达3.6%,在“中预测”中增长率只需2.4%,在“低预测”中就只需1.2%。所以,就业弹性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就业弹性具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再进一步分析,如果假定2020年城镇就业增长率在1%至2%(2019年的水平)之间是“给定”的并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那么,经济增速和“实现900万”的关键就在于就业弹性了,就业弹性越大,实现就业政策目标就越轻松一些。 上述三方面分析显示,2020年全年GDP名义增长率区间在1%至5%之间,因为低于1%将难以完成“实现900万”,高于5%将为第3和4季度带来很大的增长压力,这是不现实的。再进一步聚焦,GDP名义增长率在2.4%至3.9%之间应是“实现900万”隐含的最优合理区间。其中,在“高预测”的1.5%城镇就业增长率下,如果就业弹性足够好,3.6%的GDP名义增长率附近是最佳值,意味着1个百分点GDP对应拉动的就业人口是250万左右;在“中预测”的1.0%城镇就业增长率下,同样是0.42的就业弹性,但GDP增长率只要2.4%就可以了,每个百分点拉动的就业人数是375万人。 上述分析给出的结论是,就业弹性将是2020年能否实现就业目标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弹性、以顺利确保在下半年“活下去”? 总理在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做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总理还说:“我们现在有1亿2000万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很显然,这里说的“鱼”和“青山”都是指1.2亿市场主体。以较小的“代价”实现2020年就业政策目标,这就是总理说的不搞大水漫灌的“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是“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心循环的新路子”(《政府工作报告》语)。概括起来,放水养鱼和留得青山就是为企业纾困,让市场主体活下去,最终目的是为了稳就业和保民生。 对提高就业弹性来讲,我个人理解,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的放水养鱼、留得青山和保就业的举措可简化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规模性资金投入,二是减税降费,三是帮扶特殊群体。所谓规模性资金投入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计2万亿;减税降费具体是指在去年2万亿的基础上再增加5000亿,即2020年计划减税降费2.5万亿;帮扶特殊群体具体是指疫情期间有六个特殊群体需要政策倾斜。 其中,前两类举措的政策目标是为企业纾困,稳住市场主体,从供给的角度看实现保就业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资源投向就业弹性高的行业和企业;第三类举措是从需求的角度看就业政策目标的六个特殊群体当前存在的困难及其如何精准施策。
“最近叫车的订单数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年底的水平,刚才我还打算先歇会去吃个午饭呢,没想到一个订单还没结束,已经提示我去下一个地点接乘客了。”北京市某网约车平台司机郑师傅对记者说。 作为网约车市场的需求方,市民刘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通过网约车软件叫车经常会遇到等待时间比较长的情况,总体比之前叫车难了。 虽然2018年以来,市场多次出现过滴滴计划IPO的传闻和猜测,但是7月28日滴滴方面对记者回应称,IPO融资不是滴滴当前最优先的事项,公司目前暂无相关计划。 网约车业务 整体恢复相对较好 网约车司机郑师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份以来,随着居民外出频率的明显回升,网约车需求也在逐步增长,每天接单量明显增多,甚至出现忙得顾不上吃饭的情况。 而作为乘客的市民刘先生则对记者表示,近段时间,通过网约车软件叫车经常会遇到约车困难、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总体比之前叫车更难了。 “现在的网约车防护措施可圈可点,比如安装隔离保护膜,建议乘客坐后面开窗通风,司机全程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很到位,万一遇到问题,也可以有很强的追溯性,所以虽然偶尔乘坐网约车,但是每次坐车还是很安心的。”刘先生进一步表示,希望网约车平台在防疫问题上不要松懈的同时,能够提高调度能力,价格上有更多优惠更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份,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运营服务。在疫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运,多家网约车平台组织司机为医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务保障提供运力支持。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将会恢复性增长。 网约车平台滴滴方面对记者表示,在持续落实防疫措施的同时,滴滴在2月份至5月份推出了三期“复工计划”,助力社会复工复产,复苏消费,帮助司机师傅恢复被疫情严重影响的收入。目前网约车业务整体恢复程度相对较好,已经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滴滴平台现在有1166万名网约车司机、近18万名代驾师傅、6000名两轮车运维师傅。围绕生态有3000多家汽车租赁公司,产业链上下游拉动600余万个相关就业,共带动了1826万个就业机会。”滴滴方面人士对记者说道。 滴滴计划三年 为退役军人提供10万就业岗位 据悉,为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国常会近日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经济行为与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磊博士对记者表示,包容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平台整个业态而言。 “互联网行业丰富了服务业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而且仍有许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探索,很适合当下再次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由于这个行业前期发展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层面基本已经掌握了重点和关键环节,所以需要从业者和企业严格遵守安全底线,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持续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是可以扩大发展规模的。”郑磊进一步表示,目前网约车行业处于比较均衡的发展状态,通过扩大运营规模,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一些有持续经营和安全管理的企业,可以帮助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继续做大。 在谈及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问题时,滴滴方面表示,疫情期间,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多个相关部委指导和帮助下,平台想了很多办法去保就业、保民生。比如今年与退役军人事务部签署了就业合作协议,为退役军人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机会,后续计划在三年内为退伍军人提供10万个以上的岗位,让退役军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 此外,滴滴还将新增技术、行政、运营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岗位,帮助当地稳定就业,恢复经济。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个部委密集发声,在全面阐述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弹性的同时,也透露诸多政策信号:下半年一系列涉及稳投资、促消费、保就业的政策将加快出台。 一批稳投资项目将加速推进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但降幅逐月收窄,投资回升态势进一步显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两新一重”等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领域,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交通运输部称,将谋划和推进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包括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工信部明确,将统筹5G和千兆光纤“双千兆”网络发展,开展“百城千兆”创建行动等。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下半年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将更大力度落地,预计下半年投资加快,尤其是基建投资回升力度会更大。 免税店创新政策等促消费措施将出台 落实外贸商品转内销、部署市内免税店、稳定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是下半年促消费的政策动向和重点。 商务部近期在杭州、重庆和西安的全国示范步行街加大力度开展出口商品转内销活动。工信部近期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稳定传统大宗消费,加大公交、出租车等公共领域置换新能源汽车力度,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记者还获悉,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市内免税店创新政策,目前继王府井之后,百联股份、大商股份、欧亚集团、鄂武商、南宁百货等多家上市零售公司宣布参与免税牌照申请。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尽管不确定性因素依然会伴随下半年的经济运行,但中国居民的海外消费将显著回流,境外消费每年可能有1万亿元左右回到国内,经济内循环将逐渐发力。 稳外贸稳外资将有新政 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近期多次表示,将研究制定新一轮稳外贸稳外资政策。记者了解到,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将在下半年出台。 袁达称,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产业方面重点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方面重点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积极吸引外资。 对于下半年的稳外贸政策,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将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积极扩大进口。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记者表示,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或将企稳,不过压力也很大,外贸企业需要在“开拓国际市场”和“出口转内销”两方面同时发力。 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 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加大失业补助发放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保就业保民生是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发力的核心点。 “2月起对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实行‘免减缓’,这次减免政策规模空前。预计到年底三项社会保险合计为企业减少成本1.6万亿元。”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下一步,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省精心落实政策,让企业和受益人群尽快得到实惠。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此前表示,下一步,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落实好减税降费、减免房屋租金等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其次,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通过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措施,来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再次,就是加强就业帮扶,鼓励新业态就业和灵活就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图片来源:微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确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措施,促进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 会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一要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台风、地震、火灾等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二要着眼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品质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三要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四要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公益性项目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对有一定收益、确需建设的公共设施项目予以倾斜。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建立公用事业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各地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开发,逐步解决城市发展历史欠账。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五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农民就近打工就业提供机会。 会议指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灵活就业规模大、空间大,是稳就业的重要途径。要压实地方特别是市和区县政府责任,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劳动者合理有序经营。一是鼓励个体经营。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给予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二是支持非全日制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三是对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四是加强就业公共服务。适应企业灵活用工需要,发展零工市场。维护灵活就业人员薪酬、职业安全等权益,严禁拖欠劳动者工资。研究制定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五是动态发布社会需要的新职业,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增强群众灵活就业能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确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措施,促进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 会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一要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台风、地震、火灾等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二要着眼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品质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三要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四要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公益性项目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对有一定收益、确需建设的公共设施项目予以倾斜。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建立公用事业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各地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开发,逐步解决城市发展历史欠账。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五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农民就近打工就业提供机会。 会议指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灵活就业规模大、空间大,是稳就业的重要途径。要压实地方特别是市和区县政府责任,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劳动者合理有序经营。一是鼓励个体经营。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给予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二是支持非全日制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三是对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四是加强就业公共服务。适应企业灵活用工需要,发展零工市场。维护灵活就业人员薪酬、职业安全等权益,严禁拖欠劳动者工资。研究制定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五是动态发布社会需要的新职业,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增强群众灵活就业能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稳企业扩招聘、促双创增动能“多箭齐发”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这是21日人社部2020年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交出的就业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就业形势出现积极变化。 7月中旬以来,从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频频部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屡屡发声,一揽子政策措施接踵而至,稳企业、扩招聘、促双创、增动能“多箭齐发”。业内表示,随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显效,下半年就业市场将保持总体平稳,就业新空间也将加速开启。 上半年就业形势逐步回稳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5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上半年整体就业走势前低后稳。”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指出,一季度就业开局低迷,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稳就业举措全面落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升温,就业局势逐步回稳。 “在就业优先政策作用下,上半年就业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日前表示,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劳动参与率也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二季度各月招聘需求人数环比上升,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逐月回升。此外,大学就业景气也在逐渐回升,由4月的0.81上升至6月的1.07。 专家指出,就业形势逐步回稳,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经济的企稳回升,也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全力应对疫情冲击,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保民生政策组合拳。 今年上半年,我国不断加大政策对冲稳岗位,打出“减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拓宽就业渠道保重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力度,扩大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基层项目招募规模等;接续开展网上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强化困难帮扶兜底线,全力做好就业扶贫,确保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超过去年水平……一系列保就业举措掷地有声。 多部门部署加力保就业 目前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有一些积极变化,但一些重点群体的压力仍然较大。据张莹介绍,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少增173万人,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496万人,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 记者注意到,7月中旬以来,中央部委频频部署加大力度保就业,稳企业、扩招聘、促双创、增动能“多箭齐发”。 7月13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提出,多措并举帮助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税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吸纳更多就业。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下一步将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抓好已出台的系列政策落实落地。加大为企业减负力度,稳定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要群体,张莹表示,将全面落实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加大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力度,部署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进行动、专项就业服务等活动。 7月21日,“就业在线”平台上线。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翟燕立介绍,已有全国各地30多家公共职介机构(包括省级平台)成功开店,社会机构中猎聘网已经入驻,目前全网汇聚岗位达九万多个。 “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刘爱华指出,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落实好减税降费、减免社保费用房屋租金等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其次,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再次,加强就业帮扶,鼓励新业态就业和灵活就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随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显效,基本面的逐步回升,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下半年有信心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刘爱华说。 就业新空间有望加速开启 激发新动能、打开新就业空间也成为扩就业的重要发力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等。 相关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直播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的正规化,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二季度该行业对于应届生的招聘需求同比、环比分别增加349%和300%。此外,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发展领域,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就业规模。 “双创日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日前指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持续推广、重点支持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与带动创业就业的能力。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小玉表示,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序引导就业群体进入新经济领域,通过培育新个体经济,鼓励副业经济发展,支持斜杠就业模式等,将充分激发劳动者的活力与创造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7月20日电提供811个就业岗位;吸纳400名当地人就业;捐赠扶贫公益资金30万元;增设75个扶贫公益岗……近日,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董事长张燕友带领团队赴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造车基地(简称“河北京车”)调研,将产业扶贫相关项目落实落细。两年来,在河北京车项目的牵引下,京冀两地协同发展进一步迈向深入。 河北京车工人在生产 2018年起,京投公司开始打造河北京车,项目总投资42.6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1.66亿元。这个项目承接了首都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智能地铁列车、市域快轨列车、中低速磁浮列车、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等,都有望在这里生产。 “新的车辆制造基地落户河北保定,综合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支援雄安新区、带动保定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张燕友说,项目落地过程中,公司特别注重带动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以便给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河北京车工人在生产 河北京车工人在生产 两年来,京投公司赴河北保定实地调研、考察10余次。2019年,河北京车与阜平县建立了精准就业帮扶机制,通过设立企业扶贫专员,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需要。目前河北京车已招聘近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并为一些住址较远的贫困户提供免费宿舍。 为了扩大帮扶范围,河北京车采购阜平、顺平等地的农副产品超过110万元,直接带动逾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增收。通过设立公益扶贫岗位、捐赠儿童读物等举措,企业与当地人关系越来越近。 北京京投公司与顺平县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 河北京车只是京冀两地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到今年2月底,包括阜平县在内的河北省27个环京津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环京津地区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本文图片均由京投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