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 季华实验室与广东远航酒业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佛山举行,双方在技术研发与升级等方面达成了重要合作。 据了解,季华实验室是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而广东远航酒业集团,旗下九江双蒸品牌家喻户晓,酒类产品销往全球,多年来不断代传承双蒸工艺,古法酿造,坚持手工制曲。在取其精华的同时,远航酒业也不忘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集团拥有十项低醉专利技术、5位国家级白酒评委、在产品研发和酒体技术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 记者从签约仪式上了解到,双方合作包括摘酒、酒液悬浮物智能检测、产线升级、酒类胶体化研究等8个方面,将结合季华实验室的创新平台优势及远航酒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共同开发基于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的智能装备,并利用原子力扫描电镜等先进装备,探索影响胶体形成的因素及其对酒类感官的影响、开发消费者大数据分析集成系统等,提高酒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 实际上,作为广东白酒的产业龙头和旗帜性品牌,远航酒业历来注重科技研发与创新。据了解,早在2015年,远航酒业就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7家理事单位发起成立中国米酒研究院,以推动产品研发和酒体技术研究创新。 从行业角度来看,放眼白酒行业整体不难发现,科技对于行业的带动作用早已是行业共识,无论是全国性品牌还是区域性品牌,都在科技研究上开足马力。运用科技手段,茅台对产品的研究已形成从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化学、纳米科技、医学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的态势;五粮液(000858)早在2017年就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洋河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了决定集团未来发展的战略位置…… 尤其是在受疫情影响的当下,白酒企业遭受重创,亟须挖掘新的增长点,当下更应该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新机遇,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毫无疑问,广东米酒作为广东的一大对外名片,实际上也是广东本土文化的符号与标志之一;致力于将优秀的广东文化和技艺传承,远航酒业正通过加码技术创新,把本土产品打造成为为全球认可的品质标杆,以米酒产品为载体,向全世界展示广东文化和人文魅力。文/刘芳
7月1日,单抗药物研发商嘉和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高盛、摩根大通和杰富瑞等知名机构为其上市联席保荐人。 嘉和生物成立于2007年12月,是一家研发驱动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公司主要致力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Fc-融合蛋白药物等单抗类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在研产品10多个,其中多个产品已经处于国内外临床试验或申请临床试验许可的阶段。 目前,公司在亚洲正在进行18项临床试验,预计于未来12至18个月内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三项新药上市申请(NDA)及向国家药监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多项临床研究用新药申请(IND)。 主要业务模式和研发进度 业务方面,嘉和生物战略一直侧重于有大量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治疗领域,并已针对全球三大肿瘤靶标建立多种晚期候选药物的渠道,公司目前通过就乳腺癌的疗法制定全面系统性的研发计划执行该策略,包括靶向CDK4/6候选药物,及一组先进的靶向HER2候选药物,公司已开发针对多种肿瘤适应症的PD-1靶向候选药物。 (图片来源:招股书) 研发进度上,嘉和生物已立项开发的重点在研单抗产品有10个,其中9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适应症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类疾病三大领域。 目前进度最快的产品有3项,分别是(抗HER2人源化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注射用重组抗TNF-α人鼠嵌合单抗)、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并且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近一两年内获批上市。 公司尚未盈利 根据招股书公开的财务信息显示,嘉和生物目前尚未盈利。截至2018年12月31日, 公司亏损2.88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亏损扩大到了5.23亿元。 (图片来源:招股书) 从财报可以看出,亏损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公司的研发开支相较于去年大幅增长,从2018年12月31日的2.71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12月31日的4.38亿元。 对此,一位资深医疗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需要通过研发去不断试错,但这样的试错成本往往是十分‘烧钱’的,因此前期需要资本的加持。” 对于为何尚未盈利,嘉和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目前尚无获准用于商业销售的产品,也就是说自产品销售中还未产生任何收益。业绩记录期间,公司主要通过按服务收费合约向客户提供研究及制造服务产生收益。 2018年和2019年,按服务收费合约产生的收益分别为690万元及1300万元。其他收入净额包括长期政府补助及应付AbStudioInc.(ABS)的或有代价的公允价值亏损净额。 2018年和2019年,嘉和生物分别获得政府补助1120万元、830万元。 高瓴资本持续加码 事实上,在上市前的一个月,嘉和生物刚刚完成1.6亿美元的B轮融资,高瓴资本领投,新加入的投资者有淡马锡、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海通开元国际和CavenhamPE。据悉,该轮融资将用于现有产品管线的临床项目推进、早期创新药的研发、潜在的国内外战略合作,以及为目前处于研发后期的产品的商业化做准备。 就目前招股书显示的持股情况看,高瓴资本持续领投,其旗下的HHJH及HMHealthcare持有嘉和生物36.07%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康恩贝旗下子公司康嘉医疗及康和医疗合计持有嘉和生物股份16.07%,为其第二大股东。 (图片来源:招股书)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全民健康问题得到了空前重视,这也促使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领域变的愈加火热。高瓴资本这样的风投企业已早早在大健康领域开始了广泛布局。 根据胡润研究院早前发布的《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有近三分之一的上榜医药医疗行业,背后都站着高瓴资本,其中市值前十的企业,高瓴资本投资了其中7家,包括恒瑞医药、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药明康德、汉森制药、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和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图片来源:《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 此外,根据2019年末SEC公布的高瓴资本美股持仓情况看,高瓴资本目前持仓54家公司,其中25家都为生物制药公司。2019年以来,高瓴资本在医疗领域投资的10余家企业都成功实现港股及美股IPO。 除了在二级市场上的不断加码,今年2月份,高瓴资本还宣布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100亿元,生物医药为重点覆盖领域之一。 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早在2014年资本对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热情就开始涌现。受疫情影响,导致市场供需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并且受人们情绪的影响,2020年生物医药行业以及大健康行业的投资会愈发热闹。”
看过《黑客帝国》的观众都会对电影中的虚拟现实印象深刻。电影中,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对世界的体验,统统可以通过数字来模拟、再现甚至重构,虚拟与现实让人难辨真假。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电影里的许多技术已经走入现实中来。 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市场的较早进入者,捷安高科将VR、AR技术拓展到交通、工业、安监、国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轨道交通模拟实训方面,更是开创了行业先河。 如今,从新三板虛拟仿真培训教育第一股晋级创业板“新生”,扎根虚拟行业数十载的捷安高科董事长郑乐观,立志要以先进的技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虚”的技术做成“实”的产业。 教授下海:为了解决教学痛点 郑乐观的创业与中国地铁产业发展颇有渊源。 1991年,郑乐观从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踌躇满志的他,成为郑州铁路机械学校任教的一名教师。 彼时,中国的地铁线路开始迅速增长,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蔓延,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作为一名专门培养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的教师,他渐渐发现了实战教学过程中的痛点。 “原来学校的设备是纯静电式的,一个驾驶台只能模拟一种车型,再加上当时设备比较昂贵,大多是老师带着身边比较近的几个学生比划操作一下,可以说是‘一人干,大家看,后面的想看看不见’。”郑乐观说,学生得到实训实练的机会少之又少。 如何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痛点?1998年,郑乐观开始琢磨起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在把各种细节借助计算机技术还原的过程中,“仿真实训”的雏形诞生了。 郑乐观说,互联网技术包括软件、信息技术都在进步,他便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网络数字化的概念应用于轨道交通实训中去,把机车驾驶平台、操控系统做成一种网络互动。“这样一来,在低成本的计算机设备上安装这样的系统软件便可实现多台复用,每个学生也可在网络教室里得到上手训练的机会,不仅大大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应用成本,也提升了实践效果。” 2002年,郑乐观组建了一个5人创业团队正式走上了创业道路,成立捷安高科,进入虚拟现实市场,专门研发这样的系统。 “跳出农门考上大学,这不容易;走下讲坛下海创业,更是艰难。但不甘心、爱折腾的性格让我坚持下来,同时,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我经商创造了条件。”回顾10多年前的创业路,郑乐观很是动情,他认为,既然选择了下海,就要有先进的技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重金研发:让虚拟技术服务实体产业 一直以来,以VR、AR为代表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被认为是“虚”的技术。其原因就在于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通俗而言,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 从行业发展上看,欧美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计算机仿真领域,并凭借先发优势和成熟仿真产品,在全球计算机仿真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国内民用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发和生产起步较晚,行业目前处于技术和市场快速提升的发展阶段。 从产品上看,仿真实训系统产品具有高度专业化、定制化的特点,且需要满足实地应用条件和安全性要求,其技术、经验、人才密集型等特征决定了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如何啃下这个“硬骨头”,把“虚”的技术变成“实”的产业? 历经多年积累,捷安高科已将VR、AR技术拓展到轨道交通、安全作业、船舶等领域,尤其是在轨道交通模拟实训方面,更是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走进捷安高科轨道交通仿真实训产品展示室,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地铁站。而坐上驾驶位置,钥匙闭合,推动牵引手柄,地铁便徐徐启动。面前的3D影音屏幕上,列车运行在轨道上,当距离下一站越来越近时,单调的光圈被站台内的LED广告牌取代。 “系统内显示的每一个站点、每一栋建筑,都是实景的再现,逼真还原了城市轨道交通各车型驾驶过程中的运行环境、电气逻辑、线路信号模式等内容。”据介绍,捷安高科研发的这一系统将VR技术与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相结合,一同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仿真培训领域,覆盖所有重要岗位的作业技能教学、练习和考核,开创了全球范围内的先例,是轨道交通仿真实训系统行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155项软件著作权,44项软件产品登记证、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设计专利;2017年成功认定为“国家级轨道交通行业研发中心”。 “行业的特殊属性,让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视研发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入也是不遗余力。”郑乐观介绍,捷安高科近几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高于8%,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27%。 科研实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6亿元、2.17亿元和2.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904.26万元、4990.55万元和7285.8万元。 前景广阔:步步为营分羹千亿市场 对于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早在2018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我国VR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动虚拟现实应用创新,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并定下2020年建立比较健全的产业链条、2025年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的目标。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此外,随着新基建热潮涌起,5G技术加持下的虚拟仿真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4G网络的时延大概在40毫秒左右,传输速度低、延迟高,对用户来说体验较差,而有着低延迟、高速、高带宽特性的5G,有望进一步拉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为行业打开新的机会之门。”郑乐观说。 面对千亿市场和发展机遇,郑乐观将如何带领捷安高科扬帆起航? “仿真技术应用属于虚拟现实产业中的细分行业,要求极高的专业度和技术投入,未来3年公司仍将专注于主业。”郑乐观介绍,未来公司仍将以轨道交通、安全作业仿真实训业务为核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升级底层平台、丰富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功能和完善售后服务,力争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强化公司在轨道交通和安全作业仿真实训行业的优势地位。 同时,公司将借鉴和移植轨道交通仿真实训领域积累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沉淀,大力推进在船舶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尽快实现船舶等板块业绩的大幅增长。 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IPO募资3.4亿元,将用于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技术改造项目、研发中心项目、安全作业仿真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通常而言,在医药研发领域在患者首批入组之时就会带来股价波动,而在获批落地之时,更是会因为对于未来商业化的期盼而带来新一轮估值的提升。 格隆汇注意到,最近频发多重利好消息之下,三生制药(1520.HK)于今日开盘10.06港元,盘中触及10.28港元,涨幅达到4.68%。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三生制药的PE(TTM)为24倍,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图表一:三生制药(1530.HK)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止7月2日 三生制药的利好消息,一方面来自于其子公司分拆过会。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生制药的子公司三生国健科创板上市注册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之日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三生制药的核心产品频出利好消息,在国产替代的潮流下更加具有体系化竞争的优势。2020年6月19日,三生制药(1530.HK)宣布注射用伊尼妥单抗(商品名:赛普汀®)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和化疗联合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7月1日,赛普汀®已分别在北京、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神速开出首张处方,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研发抗HER2单抗。 此外,6月28日抗IL-4Rα单抗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获得FDA批准,并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7月2日,抗PD-1单抗(609A)在美国进行的临床I期试验已经完成所有患者入组。 值得注意的是,三生制药也在高瓴资本的医药创新药赛道的布局名单之中。众所周知,高瓴资本在国内医药投资领域眼光独到,今年更是几只投资的医药新股让其挣得盆满钵满。那么,在投资中,能否抄高瓴资本的作业,跟着大拿关注这只医药界的创新药老将呢? 日益增加的乳腺癌患者与过度的进口产品依赖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和浸润性乳腺癌,遗传基因、长期饮酒等因素为乳腺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数据统计,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 在众多的乳腺癌患者中,约25%的患者表现为HER2阳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从2014年的约1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约32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3.9%。随着乳腺癌新药的加速上市,更多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可及性提高,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未来将快速发展,预计在2023年达到约94亿元的市场规模,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23.9%,并由2023年以约 5.3%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增长至 2030 年的约 136 亿元。 图二:中国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格隆汇整理 现有研究表明,抗HER2单抗作为IgG1抗体,可参与免疫系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能够参与多种免疫的特征使其的应用具备定向性、高特异性、安全性和低风险的特点。因而抗HER2单抗能成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与此同时,在伊尼妥单抗临床 III 期数据也显示该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进展风险显著降低;肿瘤客观缓解率显著提高,临床获益率显著提高;未出现超敏反应和心脏毒性等严重不良事件,具备可预见、可耐受和可控制的安全性。 从国产替代到布局未来 乳腺癌作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癌症,靶向药物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新兴方式。然而,靶向治疗效果好但价格昂贵。目前,国内有数家企业都在布局抗HER2单抗领域,但仅三生国健已获批,有望领头代表国产替代药物在该领域冲击国外药企的垄断地位。 在国产替代的这条路上,三生制药的布局并不止于此。 特应性皮炎(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一部分患者具有遗传过敏素质,伴发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儿童发病率高,世界范围内>10%,成人也很常见。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特应性皮炎(湿疹)影响1800万-2500万美国人,大约30万成人亟需治疗药物。在中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我国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特应性皮炎的困扰,儿童患者也达到200万-300万。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特应性皮炎在中国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6月28日,三生制药公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白介素4受体alpha(IL-4Ra)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代号:611)于近日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公司将尽快开展该产品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入组。另外,该产品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申请亦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 总体来看,伴随着三生制药的研发产品接连开花结果,配合其成熟的生产以及商业化能力,未来也将在众多药企中脱颖而出。 从研发进程上来看,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三生制药共计拥有32个在研项目,其中22项作为新药开发,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等领域。其中,仅在最热门的肿瘤领域就已经涵盖HER2、CD20、PD-1、VEGF、EGFR等空间较大的热门靶点。未来三年内也预计将拥有2款新药以及14项上市申请提交,迎来研发收获期。 从生产和商业化能力上来看,目前三生制药共计拥有5个生产基地,产能排在国内大分子制药公司中第一。销售团队在医院覆盖率高,拥有庞大的销售几分销网络,这也为公司后续更多重磅在研产品商业化铺平道路。 小结 从自主研发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从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到在北京、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开出首张处方,仅仅历时12天。在这神速的背后,体现的就是在如今药企体系化竞争的时代下三生制药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面对患者“吃不起药”的局面,三生制药凭借自主研发,正在用国产替代,让创新药触手可及。无论是单看近期传来研发利好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IL-4Ra,还是全面细看公司的研发布局,每个研发布局都是超前的技术,未来也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能够处方落地迅速,离不开强大的生产与商业化能力。作为老牌药企,要想在医改进入深水区之际,突出重围破茧成蝶,生产与商业化能力必不可少。相比起其他Biotech公司生产还需要外包机构,商业化还在规划,三生制药已经拥有强大的自建产能。而已经拥有多款重磅产品销售的经验和全国渠道网络,未来也将为公司以后的在研产品商业化铺平道路。 从公司估值上来看,公司的PE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相较于同期医药板块溢价较高而言,安全垫相对较厚,成长空间较大,值得在后疫情时代之下持续关注与期待。 图表三:公司PE BAND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记者获悉,经纬恒润宣布获得华兴新经济基金的2.1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后,经纬恒润将加大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封闭场景无人驾驶运维等方面的产品研发投入,扩大客户群体,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变革趋势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比例逐年提升。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800亿元。在此背景下,像经纬恒润这样的本土汽车电子供应商,有希望凭借研发实力、产品迁移能力和成本优势,在ADAS、智能网联和其他汽车电子产品领域与国际Tier 1 同台竞技。经纬恒润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汽车电子系统科技服务商,主要业务包括汽车电子、智能驾驶、车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工程咨询、研发工具开发、限定场景无人驾驶运营服务等。经纬恒润CEO吉英存告诉记者,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业务方面,他们是少数能够实现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布局的本土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正在为港口和环卫等场景的自动驾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涵盖环境感知、传感器融合、智能决策、控制执行、系统集成和仿真测试等关键技术,后续将结合5G技术,进一步开发远程监控、远程驾驶、数字孪生、自动化运维等运营服务体系,实现完全无人的智能车运营作业系统。而在工程咨询领域,经纬恒润可以为整车厂和供应链提供贯穿车型生命周期的设计开发与测试验证服务。该公司称,他们已参与国内外上百款车型的电子电气系统开发与测试项目,业务涵盖智能汽车电气架构开发、面向智驾及网联技术的仿真测试平台开发、整车级电子电气仿真实验室搭建、高速车载总线技术咨询、汽车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技术咨询、车载控制器算法及底层软件开发、智能生产线检测设备开发、自研辅助开发及测试的软件工具链等。在研发工具方面,经纬恒润与Dassault、ANSYS、IBM等全球知名工业软件厂商合作,为客户提供汽车电子领域数十种研发工具,通过在研发流程、建模仿真、测试验证、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定制开发和技术服务,帮助用户实现研发的流程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吉英存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整体营收预计将达到20亿人民币左右。未来,他们将在新型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全场景仿真测试工具链、智能域控制器、先进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服务、自动驾驶落地运营等几大方面重点投入。经纬恒润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成都、深圳、美国底特律、德国慕尼黑设有子公司,在长春、武汉、重庆、南昌、西安设有办事处,在天津、南通建有汽车电子生产工厂,目前有员工2500余人,65%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该公司称,截至今年4月,他们累计申请国内外(包括中国、美国、韩国、欧盟)专利 1800余项,已获得授权专利1243项,包括发明400余项,位居2019年度汽车专利创新指数第24名,在零部件供应商中居首位。针对本次投资,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基金创始合伙人包凡表示:“华兴新经济基金长期关注和布局先进工业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和革命的汽车电子正是其中的核心赛道之一。技术性驱动、拥有极强工程师文化的经纬恒润,正处于汽车行业‘新四化’变革的中心位置。我们相信,经纬恒润能成为世界级Tier 1供应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受理企业继续扩容。6月28日晚间,第四批34家获受理企业亮相,其中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谱尼测试”)、深圳市汇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创达”)、江苏协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协昌电子”)等26家企业申请IPO;双杰电气、新元科技等8家企业申请再融资。 统计可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四批受理企业共89家,申请IPO企业76 家,申请再融资企业13家。上证报记者注意到,深交所定位创业板“三创四新”的属性,正通过受理企业的拟募资投向体现。四批受理的合计76家拟IPO企业,募资投向大都提及研发中心建设。 粤浙京苏占据受理企业前四位 广东仍是第三、第四批受理企业的重要生源地,江苏、浙江、北京的企业紧随其后。据统计,第三、第四批受理的33家拟IPO企业中,来自广东、江苏、浙江的企业分别有10家、6家、3家。加上第一、第二批受理的拟IPO企业,来自广东、浙江、北京、江苏的受理企业,分别为22家、10家、7家、7家。 来自上述四地的受理企业,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比如来自广东的汇创达,主营导光结构件及组件和精密按键开关结构件及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营产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键盘背光、手机按键导光等输入设备背光领域。下游客户主要为电子产品上游产业链的供应商和终端品牌厂商,公司产品现已最终应用于联想、惠普、戴尔、中兴等国内外知名消费电子品牌。 而来自江苏的协昌电子,主要从事运动控制产品、功率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构建了上游功率芯片、下游运动控制产品协同发展的业务体系。凭借在研发设计方面的多年积累,公司功率芯片产品已在电动车辆、电动工具等运动控制方面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与雅迪集团、绿源集团、新日股份、爱玛集团等国内一线电动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同时,来自北京的谱尼测试,是一家综合性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集团,主营检验检测、计量、认证及相关技术服务,业务范围涵盖健康与环保、电子及安规、消费品质量鉴定、安全保障等业务。招股书(申报稿)介绍,谱尼测试的客户覆盖了食品、环境、电子、轻工、汽车等领域的多个生产流通企业。 募资投向研发中心成标配 进一步探究可见,众多受理企业均在募资投向中提及研发中心建设。 以第四批获受理的26家拟IPO企业为例,有21家企业的募资投向提及“研发中心建设或升级”,募投金额从上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涉及消费电子、设备制造、水务等多个行业。 其中,投向研发项目的募集资金达到上亿元的企业有: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克创新”)、深水海纳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纳股份”)、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瑞捷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等。 尤以安克创新较为突出,拟用于研发项目的募资金额是8.2亿元,占拟IPO总募资的半数以上。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安克创新主要从事自有品牌的移动设备周边产品、智能硬件产品等消费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充电类、无线音频类、智能创新类三大系列。此次IPO拟募资约14.15亿元,其中深圳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升级项目拟投入4.61亿元,长沙软件研发和产品测试中心项目拟投入3.59亿元。 海纳股份作为环保水务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此次智慧水务研发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的募投资金约1.01亿元,用于三个细分方向:深圳总部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污水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江苏深水智慧水务研发中心建设工程项目。 也有部分受理企业将募资投向智能化升级改造。比如立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拟使用5214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之外,还计划向智能信息化升级改造建设项目投入6793.3万元。
日前,华为官方宣布其位于英国剑桥“硅沼泽”腹地的华为剑桥园区第一期规划已经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相关设施将主要用于 光电子 的研发与制造。当地时间26号,华为英国媒体公关部经理保罗·哈里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该园区项目的获批有望助推英国成为 光电子 全球研发的门户。 华为英国媒体公关部经理保罗·哈里森26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前一天英国批准华为剑桥研发中心建设规划对华为公司和英国来说是件“双赢”的事情。“经过三年的准备,昨天剑桥研发中心获得批准。这不仅对于华为在英国的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而且对于华为在全球的机构来说也是个好消息。而对于英国来说,这更加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我们计划向研发中心投资10亿英镑。当然,这仅仅是第一阶段。此外,我们也将为剑桥提供约400个工作岗位。” 据哈里森介绍,华为剑桥园区位于高科技企业云集的英国剑桥“硅沼泽”腹地。一期规划用地9英亩,建筑面积达50000平方米,计划投资规模10亿英镑、约合90亿元人民币,落成后将成为华为海外光电子业务总部。研究中心将主要支持研发和制造团队,专注于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和制造。据了解,光电子技术是光纤通信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华为在英国的这项重大投资旨在推动相关技术应用于全球数据中心和网络基础设施。 哈里森指出,华为最终把研发中心选址在有英国“硅谷”之称的剑桥是经过了三年多的精心考虑。“事实上,华为此次光电子研发中心的规划建设历时已超过三年。2017年,华为开始为光电子研发与制造基地选址,2018年完成南剑桥郡新址的购买,并在2019年初启动规划申请流程。选择在英国投资研发,这一直是我们的希望和追求,而剑桥是最理想的选址地区之一。” 哈里森表示,英国政府一直以来大力推进科技研发,而华为剑桥园区的获批有望助推英国成为光电子全球研发的门户。“剑桥是英国科技研发的重点地区,英国政府一直希望制定一项投资于研发初创企业的议程,其中大部分的工作都在剑桥的‘硅沼泽’腹地进行。现在,华为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将帮助英国成为光电子全球研发的门户。” 谈到华为对英国电信科技发展所做的贡献,哈里森表示,华为在英国已有2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不仅在帮助英国普及3G和4G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目前英国5G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已经在帮助英国推进5G技术,华为的设备广泛使用在英国三大电信网络中,包括EE、沃达丰和三公司,此外我们与英国电信紧密合作。因此可以说,华为非常积极地参与英国的5G部署,而且华为已经帮助英国在5G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欧洲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