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营业收入43.49亿元,同比增长2.86%;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长36.28%。8月22日,面对疫情的影响,科大讯飞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中报成绩单。 “2020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在AI落地的核心行业赛道上,教育和医疗均呈现了很好的增长态势。”科大讯飞方面对记者说。 教育医疗赛道增速明显 据介绍,在应用赛道上,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司法、办公等应用场景,已经实现了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良性互动,在不断扩大的应用规模中“算法-数据”持续闭环迭代。 半年报显示,在教育领域,科大讯飞坚持“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因材施教成就梦想”的理念,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通过覆盖教、学、考、管四大主场景的智慧教育全栈产品体系,创造数字化和智能化教与学环境,并进一步构建区域因材施教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教与学过程中的数据积累,通过AI算法对数据持续分析,实现减负增效、促进教育进步。 “教育赛道上的核心产品,是B端的区域因材施教解决方案和C端的个性化学习手册以及学习机。上半年教育赛道上实现营收为13.17亿元,同比增长35%。疫情期间我们免费为全国21个省、1500多万师生提供了超过21亿次的停课不停学活动。”科大讯飞方面告诉记者。 在科大讯飞看来,B端解决方案阶段性提升了科大讯飞的经营收益,公司承接这些项目更看重的是能有机会真正接触到这么多孩子,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作业,以及平时的测验,期中期末的大考全过程化学习数据。公司的AI产品与这些过程化的数据相结合和更新迭代,将会达到更好地效果。未来这些数据的运营也会持续产生新的价值。 再看医疗领域。科大讯飞产品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深度切入医生临床诊断流程,在医生诊断过程中给予辅助诊断建议,提升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国家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重大医改政策的落地。 科大讯飞方面对记者表示,医疗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7442.7万元,同比增长了665%,这是公司从2015年开始布局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赛道,2019年开始进入盈亏平衡的状态,今年开始进入到收获的阶段。科大讯飞针对传染病、危重病的诊疗,辅助医生的判断,电子病历等,形成了数据资产的积累,帮助基层医生的诊断合理率从70%提升到了88%。 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科大讯飞陷入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级亏损。进入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数据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由一季度的 -1.31亿元和-1.34亿元增长至二季度的3.89亿元和1.41亿元。上半年公司新增中标合同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19%。 新基建示范工程大有可为 今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联合承接了发改委的5G+智慧教育的新基建示范工程。5G与AI的结合,更加重视教学体验,进一步帮助师生减负,聚焦因材施教方面。 据悉,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2013年中国移动战略入股科大讯飞,持有其15%股份,成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并与科大讯飞在AI助手、智能语音、O域管理、深度学习、智慧家庭、泛智能终端、智慧客服等方面开展研发协同、深化产品应用。目前,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下属成研院成立了5G+AI联合实验室,欲进一步提升科大讯飞在新基建项目中的综合竞争优势。 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四大平台之一,科大讯飞拥有最早的智能语音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以及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有望推动更多数字孪生城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业务落地,为城市运营、政务服务、产业升级等多领域赋能。 有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科大讯飞拥有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智能语音技术,预计未来会有更多AI技术落地成果。2019年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开始进入2.0阶段的第一年,公司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及应用规模化落地,在“新基建”的加持下,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发展也将迎来重大机遇。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将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尤其是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科大讯飞AI业务未来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多。”上述分析师说。
日前,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公布了旗舰指数2020年8月的季度审议结果。包括中公教育在内的12只股票被纳入大盘A股。 据记者了解,富时罗素旗舰指数——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本次新纳入150只中国A股,其中大盘A股共12只,中盘A股19只,小盘A股114只,以及微盘A股5只。以上变动将于9月18日收盘后(9月21日开盘前)正式生效。 资料显示,富时罗素是全球第二大指数编制公司,又称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在筛选A股时有三个标准,即规模、流动性及过往一年内不能有主动停牌,规模过小和流动性过差的股票都会被剔除或不在考虑范围内。 按照富时罗素指数调整的流程,初步结果确定之后,富时罗素还将根据市场情况来修正初步结果,最终纳入名单要到指数生效日才能确定。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以往经验来看,外资扩容在A股会引发资金的大幅流入,相关公司有望在9月21日开盘迎来增量资金配置。 目前,包括国金、中信等多家券商机构给予中公教育“买入”评级。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公教育相继被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标普道琼斯指数以及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表明国内职业教育市场前景巨大,同时中公教育的国际化更进一大步。在被主流国内机构不断增持的基础上,已经快速形成了便利国际投资者全面参与投资的新态势。
2020年8月19日收市后,思考乐教育(1769.HK)发布了2020年度中期业绩。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6个月,思考乐共计实现收入3.2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2%;净利润4,632.3万元,同比增长38.4%;经调整净利润6,428.0万元,同比增长6.8%;拟派中期股息每股0.06港元。 虽然国内在年初遭遇了疫情的爆发,但思考乐教育迅速应对,将所有的线下课程搬至线上授课,并采取“原老师,原学生,原课程,原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得各项业务依然维持在稳健的运营轨道上,甚至借此机会进一步完善了对在线教育赛道的探索。受业绩刺激,次日开盘,思考乐教育的股价应声高开8.7%,盘中最高的涨幅更超过25%,显示了宏观逆境下公司的“成绩单”仍能大超市场预期。 一. 招生力、定价权逆境中增长显示龙头品牌效益,暑期体验课程人次同比暴增 下面具体看公司2020年度中期的财务表现。 思考乐教育的收入由学业备考课程和初阶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两个业务构成。2020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学业备考课程和初阶小学素质教育课程的收入分别为3.15亿元和1,101.0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0.6%和0.1%,显示K12学业备考课程继续承担着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及成长动力。 报告期内,作为广东省前五大的K12课外教育服务提供商,思考乐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扩张,入读学生人次及辅导课时数分别为12.38万及389.37万,同比分别增长7.1%和5.1%。同时,思考乐教育平均每课时的收费(客单价)也由2019年同期的79.8元增长4.8%至83.6元,证明疫情期间无论是在招生力还是定价权方面,公司都实现了逆市攀升。 同时,鉴于疫情期间思考乐教育迅速展开了线上课程以保证服务质量,进而产生了额外开支,以及伴随学习中心数量增加而产生的使用权资产摊销,公司的毛利率水平较2019年同期的43.3%下降至了37.5%,但这并不表示公司的盈利效率降低。疫情下,思考乐教育大部分的营销推广活动由线下租用场地转至了线上广播平台,导致公司的销售开支同比减少了8.2%,进而抵消了部分毛利率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率为14.2%,同比还增长了将近3个百分点,经调整净利润率为19.7%,同比几乎持平,再次证明公司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极高。 综合来看,今年的疫情虽然没有让思考乐教育业务的成长受到损伤,反观却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长期价值潜力更为充分了。一方面,公司把握住了疫情为课外教育服务行业所带来的整合机会,全力聚焦暑期导流的工作,今年暑期体验课程的整体学生人次同比大增91.4%,而深圳以外的城市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15.0%,为下半年强势的业绩延续性打下伏笔。另一方面,公司把线下课程全部暂时转移到了线上,实际上也直接培育了客户的场景使用习惯,节省了额外的培育成本,接下来有望更快地扩展“双师课堂”的市场潜力至二、三线城市,实现OMO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二. 继续扩展大湾区辐射城市,坐享区域需求红利 除了自身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极佳外,思考乐教育今年以来也仍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业务布局。 截至2020年6月30日,思考乐教育的学习中心数量已经达到了127所,同比大幅增加27所。于2020年6月,思考乐教育亦将业务拓展至广州并在汕头推出了“思考乐网校”,进而推动公司所覆盖的城市增加至九个(包括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汕头及厦门),逐步扩大了在广东省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公司所有的线下学习中心已经于今年6月份全面复课。凭借着在深圳等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公司接下来将把多个城市作战的管理和运行方式,直接复制到广州等新城市试点中,更快地培育客户满意度及黏性,深耕大湾区这块市场“肥肉”。 要说大湾区市场对于思考乐教育来说是块”肥肉,主要是源于该区域具备的需求红利。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的数量达到了1.056亿,连续6年保持人数的增长。而从区域来看,广东省的小学生数量高达1,033.4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小学生数量的1/10,领先的GDP水平和学生基数都为区域内的课外教育服务机构提供了充分的挖掘空间。同时,近几年国家严格整治不合规的小机构,提升了行业的集中度,马太效应下思考乐教育这样的龙头无疑会聚合更多的客户资源,疫情期间公司依然能够实现学生人次及客单价的双重提升就是品牌价值最好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思考乐教育IPO的所得款项中,计划扩展学习中心网络的款项中仅动用了4,990万港元,而公司一般动用内部现金流即可满足日常运营需求,所以未来业务扩张布局在资金层面仍十分宽裕。 此外,思考乐教育也在今年5月份正式成立了思考乐教育高端品牌“鸿盟”高端班,为优秀的学院打造专属卓越孩子的教学高端体系。据悉,鸿盟高端班聚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名师天团,课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细分集训队和优等生两大层次,扩大目标客户群体,强化业务竞争力。 小结 对于大多数的线下教育服务机构而言,在疫情期间要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营、资金链不断裂,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思考乐发布的中期业绩,证明了其在疫情下不但能够更好地运营,甚至还能够把握机遇整合更多的客户资源,管理团队深厚的运营能力自不用多说。考虑到公司暑期体验课程人次的暴增,加速布局大湾区的学习中心网络,“思考乐网校”、鸿盟高端班业务线的展开等,公司全年的业绩增长弹性有望明显高于上半年。
第六埠村将红色旅游和千亩水稻、万亩蔬菜基地有机结合,构成了第六埠村特有的“一红一绿”产业结构。 “一红”指的是红色教育基地、重走长征路项目。“一绿”指的是千亩蟹田稻帮扶项目和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项目。 第六埠村隶属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距天津市区25公里、距西青区政府所在地杨柳青镇10公里。地处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交汇处;津静公路穿村而过,连通天津市区、河北、山东等地。 该村利用三河汇景水资源,打造稻田景区的特色,推进竹筏船观光、钓鱼钓蟹、稻田插秧、传统丝网捕鱼、六埠雪乡等项目。 第六埠村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始建于2019年5月,基地以“重走红军长征路”为主题开展红色教育,结合魅力乡村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村内大清河故道、古河堤、稻田、荷塘、柳林、渠塘的天然条件,打造重现当年红军长征情景的一条“长征路”,全程4公里。至2019年12月底,共计接待300个团队,2万多人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以红色教育,重走长征路项目拉动人流,同时把蟹田大米和绿色蔬菜向全社会推介,把旅游项目有效的推动,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能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家庭收入。
日前,华山教育宣布天使轮估值5000万融资成功。 据悉,5年前,在投资领域已颇有建树的庄文胜先生发现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越发凸显,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一座桥,让中国的继创青年少走弯路,让超过5%的中国家族企业跨越三代。为此,庄文胜先生联合一众深耕教育、科技、实业、资本的资深人士发起创立了一个专注青年商业精英继创教育的创新商学教育机构――华山教育。 成立至今,华山教育已为继创者打造2个成长平台:华山投资学院和华山商学院,累计培养超过150位优秀华山学子。 发布会上,庄文胜先生表示区别于传统商学院,华山教育更加重视导师商业实操经验,学习过程贯穿学员继创全过程,同时联合西湖大学,以阿里、腾讯、华为、京东方、美的为标杆搭建了5+1的生态学习模块。 谈及为什么选择投资华山教育,华山教育股东代表合景教育集团董事长陈军先生表示华山教育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它的关注点在于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
“在乡村教育中,‘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未来新东方公益将两条线并行,第一条线是通过现代科技把优质教育内容输送给乡村学生和老师。第二条线是集中全国城市里最优秀的资源对乡村老师进行培训。并将在后者投入更多资源。”在8月18日举办的“麦田守望者: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研讨会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介绍,对于乡村教育,新东方将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软环境”,并从多方向着手,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扶智”的同时,也要“扶志”。 “农村教育要想真正好起来的话,农村老师必须要先好起来。”俞敏洪解释,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广,且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东方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乡村教师培训的原因。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提及,科技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非常重要,但教育最终还是需要教师去接收、组织、引导,只有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更好地显现。“要充分认识到线上教育、远程教育所具有的未来性。尽管这次突如其来的线上操练,绝大多数还是属于‘课堂搬家’,但经过这次操练,很多没有从事过线上教育的老师、学校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有意识地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意义非常重大。”与会专家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模式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下一步老师有可能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推动教育的升级、变革。
8月18日,精锐教育发布截至2020年5月31日止的2020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为7.45亿元,同比下降31.9%;归母净利润亏损为4.54亿元,同比下降514.68%。 疫情以来,精锐教育线下学习中心全部关闭,向线上转移。但目前来看,转战线上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伴鱼创始人兼CEO黄河向记者表示,现在在线教育已经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用户对在线教育产品的体验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线上授课不是线下教授内容的简单线上化,因此,线下机构如何在短时间内制作适应在线环境教授的课件具有一定的挑战。 线下学习中心关闭 根据财报,亏损主要是因为线下学习中心受疫情影响暂时关闭,经过精锐教育内部业务线调整,推出统一对外的在线教育平台精锐在线。该季度,精锐教育在读人数超16万,其中绝大部分为线上授课。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精锐教育将全国434个点的十万余线下学员转到线上就读。 财报还显示,精锐教育第三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为8.2亿元,同比下降15.2%。其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为1.65亿元,同比下降17%。收入成本同比下降11%至4.82亿元。一般及管理费用为1.4亿元,同比下降23.7%。 精锐教育表示,预计2020财年第四财季,精锐教育净营业收入在9亿至10亿元之间,2020财年净营业收入在33.3亿至34.3亿元之间。 线下转线上并非易事。疫情以来,线下企业只能转战线上,但在线教育行业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多家企业,竞争可谓激烈。 伴鱼创始人兼CEO黄河向记者表示,基于线下机构此前的用户积累,线下机构转线上时会有一定的用户,但在对用户进行教学时,产品、老师、组织和服务进行重构时都会遇到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点评显示,精锐教育在北京有20家学习中心。 记者拨打精锐教育右安门学习中心的电话,有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还有北京和武汉的线下学习中心还没有开课。 线下机构受损“不可逆” 受疫情影响,不少线下机构即便开课后,上课人数仍旧不理想。 “疫情改变了大家的习惯。”有一位给孩子报了四门在线课的家长向记者表示,即使线下课比线上课贵四五倍,以前还是坚持给孩子报线下课,一直质疑线上课的效果。但经过疫情期间的体验,发现线上课方便,效果也没有想得那么差。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向记者表示,疫情对线下机构的的影响类似一种不可逆的“损伤”,线下机构不会因此消失,但是疫情会进一步加快教育线上化进程。 疫情后,线下机构也难以再回到疫情前。就像上述家长所说,疫情改变了大家对在线教育的“偏见”,而进一步加速了线下机构的洗牌。 “线下机构和在线企业的基因不同。”但他认为,线上教育平台属于广撒网形式,线下转线上可以通过区域线上化慢慢延伸全面线上化,线下教育机构一般地方特点会比较强,这也是一种优势,特别是低线城市。 上海证券研究报告认为,线下机构考验现金流的承受能力,预计疫情为传统教培机构带来一波洗牌潮,过后行业集中度料将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