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要将复苏的主体不仅集中在中小企业,还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复苏上,而民营企业的复苏一方面是他常态化的供应链、生态链的生产,另一方面是要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使民营企业的投资有个常态化的状态。 我也是这个报告撰写者之一,所以很多想法已经融入到这个报告里来了,我主要讲补充的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当前各类宏观参数出现了超预期的反弹,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是第一个取得疫情阻击战和复工复产胜利的经济大国,原因是什么。报告里已经谈到,最典型的指标,发电量同比增长了4.3%,货运量同比增长0.4%,服务指数由负转正,增长1%,供给侧的参数表明,目前5月份宏观参数对应的GDP名义增长速度达到了2.25%的水平,也就是说供给侧恢复比预期要好得多,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国外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在6月底出现正增长就算不错的了。目前来看,我们在5月份已经实现了供给侧的正增长。 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供给侧参数的分摊在本质上是行政性复工复产的一种产物,因此,它与我们在前期进行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是同出一脉的,显示了我们党领导一切,举国上下一盘棋的显著制度优势,这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的。 第二,从3月份全面进行复工复产或者在4月8日武汉开城之后,全面加足马力进行复工复产,到6月初期取得这样的胜利,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这个弹性和韧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1、很多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没有恶化,相对健康。 2、金融市场相对稳定,股票市场1月20日3000点,今天6月20日,就是5个月之后也接近3000点,没有大上大下,债券市场违约率不仅没上升还在下降;债券融资同期新增长差不多2.8万亿,功能还不错。这几个方面保证了我们的基本面。 3、中国40%的储蓄率,居民的储蓄存款达到88万亿,接近GDP90%的规模,是我们社会秩序不乱,经济秩序不乱的关键,也是我们采取中国式抗疫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也就是说,我们停工停产,但大家腰包里还有钱。当然,我们要关注目前腰包里没有钱的这批人。 4、我们秩序所在,复工复产所产,健全的供应链、产业链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国外就会看到,疫情带来的是供给侧损失大于需求侧。依据一季度宏观数据和5月份的宏观数据公布,我们的感性认识是,在停工停产全面停摆的过程中,好像供给侧损失更大。事实上从复工复产过程中会看到,供给侧损失相对较小,而需求侧的损失比较大,而需求这种潜在性的萎缩很厉害。原因是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生存与发展的决策中,我们的居民、企业选择更保守,从而导致耐用品的消费,扩张性的投资会大幅度地减少。这个我们可能要认识到。因此,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相对健全是我们复工复产快速的基础。当然,这也与我们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国内大循环相关联。 这样的基本面以及这种基本面所构成的弹性和韧性,是复工复产在行政化的主导下出现超预期现象的一个关键点,我们要认识到超预期反弹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基本面不错,供给面的损失较小,行政性的复工复产展现了我们的举国体制强大的制度优势,这是我们要看到的。 当前的核心问题,报告中总结了六大方面,我觉得这六大方面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行政式复工复产已经到了尽头,如果我们依然依靠行政式的推动复工复产在供给侧来做文章,中国经济的复苏很难走上稳定的市场自我循环的良性复苏路径。因此,当前的核心要点是,我们要通过快速地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目前越来越扩大的供需缺口,从而使市场循环能够常态化,从行政性的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我循环式的复工复产,这是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里我们要抓哪些核心问题呢? 1、对于中小企业的救助要迅速到位,在救助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救助、供应链救助以及其他的短板救助,要转移到给中小企业订单,通过大河涨水小河满,市场需求的快速提升,给予企业(特别是边际企业)以订单、需求、利润,从而使它走上一个自我循环的良性的复苏路径。在这上面,如果简单地还按照疫情期间的主体救助,来按照欧美模式的企业主体救助,我认为不太合适,一定要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把供给侧救助向需求侧扶持进行全面转变。 2、我们必须要将复苏的主体不仅集中在中小企业,还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复苏上,而民营企业的复苏一方面是他常态化的供应链、生态链的生产,另一方面是要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使民营企业的投资有个常态化的状态。1-5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从过去-25%的水平反弹到-6.3%,反弹幅度接近20个点,就是投资反弹很厉害。大家一定看到,这个投资反弹主体来源于我们的国有控股公司,基础建设投资等等大型项目的投资反弹上,民营企业固定资产增速依然是-9.63%,比国有企业足足低了8个点。而民营投资占整个投资60%。因此,民营企业没有全面地复苏、信心没有全面地提振,要想我们整个经济全面复苏就很难。 那么我们围绕民营企业投资反弹要做一系列文章: 1、在大规模财政救助、货币投放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所有制歧视。因为任何一次刺激政策在过去历史上都是偏向型的,都是以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为先锋、为主力军,民营企业靠边站。所以,目前我们在新基建、在城市群、城市带的构建上,在一些大型项目构建上,要充分考虑民营企业。 2、我们一定要在改革上进一步做文章,进一步地落实在今年所出台的三个重要的文件和法律:一是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若干意见。二是要素市场改革的一揽子方案。三是民法典的全面宣传和落实。这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发展的方向,具有举棋定性的作用,稳定民营企业成为一个关键点。 3、目前财政政策有2万亿赤字要通过特殊转移支付直达基层,解决保基层运转的作用。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4、货币政策要通过对于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和信贷支持,一系列直达工具,使4.7万亿的资金能到位。这些资金能够使小微企业保生存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方式是什么?如果通过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量的边际企业、边际人群没有纳入到税收体系和信贷体系之中的这些企业怎么办?因为目前微型企业的社保参与率只有46%;其中失业保险,小微企业参保率只有15%;养老保险只有31%;工伤保险只有18%;对于各种银行资金的获得性,小微企业里面不足50%。一是获得性的问题,浸润不到;二是新式的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你会发现短期也很难,这么大剂量的直投,我们怎么考虑它的有效性? 在保证生存之后,我们能不能够利用这些方案保证它发展,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要使中小企业、小微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给他资金,给他财政补贴,而是必须要有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们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途径和着力点应不应该在目前已经完成保生存、完成供给侧复苏的基础上,向需求侧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有效需求提升战略就需要快速落实,政策工具也要集中在这上面,同时也要对于供给侧工具进行梳理,需求侧的工具也要进行梳理,这个供给侧就是要回归到常态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的疫情救助转换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中长期改革定位上。 需求侧,必须要从前期的小规模救助向大规模需求扩张,特别是短期的需求扩张上进行进展。当然,这个短期需求扩张并不等于中期的大水漫灌,这是要拒绝的。我们要在一揽子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宏观政策的节奏,特别是二季度末和三季度是关键点。如果留到四季度,使供需喇叭口越张越大,反而出现的问题会更为严峻。我们“双直达”的规模、途径要做出一个再评估。对于供给侧的救助举措必须要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转变。对于需求侧的疫情救助要向规模化的有效需求提升进行转变。这是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点。 下半年,怎么有效对冲三季度、四季度的外部冲击。报告里谈到二季度是个关键点,实际我认为,目前我们团队应该对这个看法做出一些调整。也就是说全球疫情的蔓延,已经显示出这一轮疫情的拐点并不是在以前预测的二季度。目前全球每天新增的病例还在持续上涨,在欧美出现阶段性控制住之后,第三波疫情已经开始在扩张,同时局部区域还在进行反弹。因此,我们看得见的是,疫情拐点在往后退,全球经济最底部可能会从二季度向三季度进行蔓延,因为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欧美发达经济体虽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底,但是新兴经济体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欧美体量,他们的经济持续恶化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底部向三季度进行迈进。 因此,对于外部需求,对于我们资金畅通的冲击,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点,因为这里面包括地缘政治的问题。最近中美关系好像有一些缓和的迹象,但大家一定记住,现在大国极限博弈存在着不确定性,政治家翻脸比翻书还要快。同时,疫情本身就具有“黑天鹅”的属性。所以,我们在未来思考外部环境上面要进一步地下功夫,要进一步地进行底线思维,有效对冲三季度、四季度外部冲击是我们下半年可能要高度关注的一个着眼点。 上述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中期)上的发言
2020年的上半年对于众多出海的创业公司都极具挑战。 作为出海东南亚的金融科技公司 Akulaku 的创始人兼 CEO,李文博完整经历了印尼疫情爆发和演变的过程。从最开始难以对形势作出判断,到制定出计划保证公司的运转,再到当下业务逐渐恢复,李文博比疫情之前更加忙碌了。同时,Akulaku 还在推进公司下一个发展目标——打造印尼数字银行,为更多东南亚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据介绍,预计第三季度 Akulaku 的用户规模就会回归甚至超越疫情前的水平。而2019年初通过收购印尼本地民营银行 BYB 逐渐布局的数字银行业务,也将在今年四季度推出第一个版本的 App。 Akulaku 目前的业务版图究竟如何?未来的发展路径是否清晰?疫情对 Akulaku 以及东南亚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Akulaku 创始人兼 CEO 李文博 带着这些问题,36氪出海采访了 Akulaku 创始人兼 CEO 李文博。以下是采访对话的摘录,经过编辑发布。 Akulaku的业务和发展路径 Q:能否简单介绍下 Akulaku 这个公司? A:我们在东南亚四国(印尼、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每年向600万用户提供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和数字银行三大板块的服务,年交易额超过15亿美元。 Q: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A:消费金融是 Akulaku 的起点,2016年下半年开始运营,最早版本是线上分期购物平台。运营品类主要选择了有分期需求的电子和家电实物类产品。后来逐步扩展至话费充值、航旅等虚拟类产品和服务。2018年开始为客户提供个人无抵押贷款服务,当时已有一定的用户基数,目前贷款产品覆盖较广,从日薪贷到车贷都有。 Q:理财业务是做什么? A:2019年开始我们开展了理财业务,服务于印尼当地年轻高收入人群的理财需求。东南亚是一个比较分化的世界,有很多月薪两千人民币出头的年轻人,也有很多月薪过万人民币的中产。我们在做 Akulaku 的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强烈的理财需求,于是开始了理财业务。现在这个业务月活用户十余万,也是印尼最大的线上理财平台。 Q:收购银行的考虑是什么? A:我们在2019年收购了一家印尼的商业银行BYB(即将改名为 Bank Neo Commerce)。主要是两方面考虑,一是我们观察了中国2015-2018这三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后意识到牌照对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我们对东南亚市场的理解,当地所有的小型金融牌照都存在各种经营范围限制,比如说支付公司有充值限制、不能涉足借贷和理财业务,贷款公司不能发卡,而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必然是全面的,尤其是C端用户或者小微商户,他们目前享有的金融服务普遍不全面,而且性价比低。如果有一个金融科技平台能提供全面的服务,对用户来说是最经济划算的。 Q:从收购到现在有什么协同效应么? A:从收购到现在,BYB 已经向 Akulaku 的用户提供了5000万美金左右的借贷,同时 BYB 的用户账户数也从3万人迅速增长到30万人。我们还计划将这家银行改造成数字化银行,服务更多消费者。 Q:东南亚的信贷市场环境是怎样的? A: 东南亚借贷技术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弱数据环境,征信体系还不像发达国家健全,有效的外部数据源很少。其次是相关的服务价格较高, 例如征信、支付、催收等等。第三是信贷需求巨大。Akulaku 70%的客户此前没有在线上或者金融机构借过钱,但是借贷需求比较旺盛,转而跟熟人借款比较多,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些用户没有信用记录,如何总结出方法论,借钱给他们也是挑战。唯一的方法是投资技术,用数据做支撑,比如用户在商城中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 Q:简单介绍一下监管的挑战是什么? A:Akulaku 在四个国家都有金融业务,我们和这些国家的监管都有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对监管的要求就是要重视当地法律法规,要服从监管指导,要放弃短期利益。另外,在每一个国家,对于消费者保护、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要非常非常重视。 Q:如何看待巨头入场和竞争? A: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和团队。以前我们都觉得东南亚的公司谁先融到10亿美元战斗就结束了。现在大家累计融了快一百亿了,战斗还在进行。长期来看产品和团队最重要,钱不是最稀缺的资源。 疫情,信心和周期 Q:最主要的业务消费金融的体量如何?疫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A: 疫情前每个月的交易金额在2亿美金左右,一个季度实现 KYC 的人数超过100万,一季度的时候全部的运营情况还是很理想的。在此之前的三年里我们的业务增长率一直保持着每年100%以上的速度。 疫情的影响主要是从三月末开始。我们看到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全部实施了封锁政策,商业停摆,人都回到家里办公。这个转变非常的快,一两周以前还是那种熙熙攘攘的状态,忽然就变得一片肃杀了。为了应对,我们马上调整了现有的经营。我们决定减少相当比例的贷款服务,之后,发现风控的水平比我们预想乐观。目前看来,交易用户和订单量仍然保持在疫情前75%以上的水平,同时由于风控策略以及自然需求下降等原因,每个人消费的金额也有一些下降。 Q:公司的风控系统是不是能够应对目前的极端情况?是怎么做的? A:我们风控系统的核心运行逻辑是从数据入手,寻找规律,预测并控制风险。这需要先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从数据中找特征,然后利用特征跑模型。我们公司的风险控制基本上是自动化的,人工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宏观策略上。我们的应对方式是对于历史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假设风险上涨了300%、200%、100%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且做了相应的方案。 从三月份到现在,我们可以比较确信我们的风控方法论和具体的执行可以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我们消费分期的违约率在疫情之前控制在3%以下的水平,疫情期间违约率的绝对增长是0.5%。同时,我们观察到4月份以及5月份的风险控制数据都要比3月份好。 Q:疫情过后,Akulaku 在消费金融这块的发展策略有什么调整吗?未来考虑往哪些贷款业务发展?优势是什么? A: 没有太大的调整,还是专注打磨技术和产品服务。金融服务是一个比较考验资源整合能力的行业,要建立长期的优势包括技术、流量、运营、合规和资金能力,我想这些都是要持续提升的。 Q:在 Akulaku 没有按时向欧洲 P2P 债权平台 Mintos 支付相应款项后,Mintos 宣布暂停 Akulaku 在其平台上进行一级和二级市场债权融资。你怎么回应这件事? A:我们和 Mintos 的合作是以机构对机构的方式进行的,双方的协议签约主体是机构。目前疫情情况下,我们经过讨论同意债务重组。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组后的债务一直在按照重组方案的规定履行。重组部分的债务将在2021年还清。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多赢的决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有序的理性的债务重组是最优选择。 Q:从年初至今,印尼盾经历了一轮波动。Akulaku 如何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A:长期来说就是用信贷市场的本币借贷。这一点我们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基本上目前能做到币种的匹配。另外就是东南亚的币种在疫情中表现相对比较坚挺,在疫情将要结束的时候,它基本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上。 Q:疫情给贷款模型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你们如何处理?比如说一个之前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可能因为突然失业就再也不会还钱了。 A: 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问我,我们内部也有很多的思考。我觉得这是对于事实或者决策的一种过分简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的世界当中。这个情况是整个决策树上一个点发生的情况,这个点不能代表这个决策树的分布。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需要数据去决策,而不是直觉。越是危险的时候越要信任自己的技术和判断。目前从结果来看,风控还是很稳的。 由于疫情对于整体信贷市场的影响,我们在消费分期领域的市场份额从以前的40% 上升到70%-80% 甚至更高,而且风控的指标也很健康。这是这个团队第一次应对这样的危机,我们的思路得到了验证,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危机,我相信会做的更好。 Q:之前公司发展的大背景是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现在经济下行,消费者、投资人等各方的信心都发生了变化。你觉得公司应该如何应对? A:信心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反应,世界是很客观的,不是那么糟糕也不是那么幸运。每次危机来的时候,大家的反应都是相似的:一开始抱有侥幸心理,后来觉得彻底的失望,像世界末日一样。但世界仍然是增长的,会在一两年之内恢复。我想新冠也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相对于去年,我们仍然会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单看每个月的数据,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反弹的过程,预计8月用户就会回到 COVID-19 之前的水平了。 新的消费习惯正在养成,新的收入支出结构也正在形成中,我想疫情会带来一个深远的变化,这也是一个机会,毕竟东南亚是一个六亿人的市场,抓住机会适应变化就会大有作为。 未来的方向以及数字银行 Q:公司的长期愿景是什么? A:我们大的目标是2025年能服务5000万客户,在十个国家或地区落地我们的业务,这些业务将全部用算法和服务器解决相关的问题,包括 KYC、转账、风险评估、反欺诈、反洗钱等。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业,很有意义。如果不考虑新冠的影响,可能这个目标在今年年底就能实现10%。现在新冠疫情发生了,我们预计会有半年到一年的影响,但是我们觉得长期来说这是可以达成的目标。 Q:如何看待印尼银行业和数字银行的发展? A:总的来说,印尼的银行比较重视批发银行或者 toB 银行,toC 的则不太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客户维护起来成本较高。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让每个人都能够负担得起银行服务。手机银行和发卡,这两个事情是能够突破的点,因为这两项服务都是可以依靠算法自动化解决的。 数字银行方面,中国的发展是比较领先的。中国大银行的手机银行都是年活跃一亿量级的用户规模。例如打开招商银行app,想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通过线上完成。这样的环境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新兴市场很多人连账户都没有。银行业作为一个非常保守、古老的行业,在这样一个事情上的转型是比较慢的。 Q:Akulaku 做数字银行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A:短期来看会提升风控水平,降低资金成本。长期来讲是提升用户的粘性。从客户需求来看,所有的服务最好不是割裂开的,想借钱的时候,想付款的时候和想理财的时候,都有最划算最适合的服务,这是最理想的。这就必须要载体来承接,为一个账户提供多个金融服务,然后把所有的账户留在一个系统当中。第一步我们希望借贷用户在数字银行开户,这样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银行服务,比如理财、投资、小额短期存款等。 Q:收购的银行 BYB 是一个理想标的么? A:对我们来说,牌照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我们肯定要增加投入。另外从业务的协同效应、资金提供、品牌、合规来讲,都非常有帮助。银行就是被设计用来放出贷款和吸收存款的,是开展金融业务安全稳妥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收购银行的初衷。 BYB 是一个很有历史的银行,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它最早是印尼军队成立的银行,一九八几年进行了几轮改制,现在是一家民营银行。BYB 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的标的,BYB 的业务都是抵押贷款,总体来说资产比较扎实。在我们投资入股之后,我们帮助银行聘任了更加专业的管理团队,并且这家银行去年开始也恢复了盈利。 Q:如何看待和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 A: 前段时间,我们在和一些本地银行和金融机构聊合作,一开始是打算给他们导一些平台流量,通过助贷或者单纯导流的方式,但后来发现他们普遍对小贷感兴趣,对 AI 的风控和技术也很感兴趣,问我们能不能给他们做技术和风控解决方案。刚好我们在做银行项目时,也把现有的风控系统、模型这些都内部孵化成可服务化的产品,所以做金融科技输出都是现成的东西。 目前在和银行还有金融机构聊这块的合作。我们认为金融行业是一个合作远大于竞争的行业,我们也希望对整个行业的风控和金融科技做些贡献,金融机构的风控技术水平普遍提升,对于提升行业服务标准和用户信用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Q:怎么看待东南亚市场的天花板? A:就个人业务而言,东南亚有大概四亿劳动者,有较为数字化银行服务的人可能只有5%-10%。那么三亿多人的市场都是增量市场。 这不光是说那些没有使用银行服务的客户,即使是有信用卡的客户仍然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Akulaku 服务的客户可能有70%是第一次使用线上的金融服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金融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不同的机构有自己的服务特色,我们能在这个市场占据5%-10%的份额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业了,因此我不觉得这事情短期内能看到天花板。我们需要更加专注。 Q: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规划是什么? A:从我们的计划来看,就是长期投资技术。因为假设你有一千万客户,每个客户每个月交易两笔,那就是每月2000万笔交易,实际上客户的交易频率还要更高。这么多交易每一笔可能都涉及到风控、KYC、反欺诈,这样的计算如果用人工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必须要依靠数据,依靠技术。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每年超过两亿人民币,去年我们的服务器使用超过了五千万人民币,我们会在这个领域做持续的投入。 本月23日,下午14点,36氪出海将会举办第一期【Globiz ——出海东南亚】线上沙龙活动,届时我们将邀请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启明创投合伙人、Alpha JWC 合伙人、Bukalapak 总裁等12位资深人士,带来一场真正有价值的行业交流。扫码关注「36氪出海」公众号,私信小助手「互动」,赢得与嘉宾互动提问的机会,会后可获得嘉宾PPT。
记者获悉,开思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2轮融资,由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领投,泰合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业务拓展。开思成立于2015年,曾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顺为资本、源码资本、复星锐正、华业天成、沣源资本等机构的投资。半年前,该公司刚宣布完成8000万美元的C1轮融资。开思的主要业务包括一站式汽配交易平台“开思汽配”、智慧汽修门店管理系统“1号车间”、供应链金融、汽配物流等,通过“AI+大数据”智能搜索引擎、VIN码解析器、智能交易匹配等功能,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建立行业标准和数字化的信用体系,提升零配件的搜索和交易效率,并帮助供应商提高库存周转率、资金使用效率。开思告诉记者,他们目前连接了1600多家供应商,服务全国86000多家专业维修厂,业务遍及366个城市。其汽配平台上的高端车配件供应满足率接近99%,月服务汽车大约150万台次。针对公司业务的关键问题,记者近日对开思创始人兼CEO江永兴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问:开思是通过“Google+天猫”模式解决配件交易的效率问题。这种模式具体怎么理解?江永兴:汽车是规模民用产品中最复杂的。中国乘用车保有量2亿多,加上商用车的话,保有量超过3亿。汽车品牌有200多个,车型超过10万,SKU超过1亿。由于SKU太多,即便是维修师傅,很多时候也叫不出来零部件的正确名称,或者只知道零部件的俗称。所以我们做了类似Google的搜索引擎,录入车架号,再输入配件名称或俗称,匹配上语音输入和图像识别,将找配件的时间从传统方式的几十分钟缩短至几秒钟,同时将传统译码的5-10%的出错率降到了万分之三,而且还在持续改进。搜索系统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汽车产业有全球标准,被生产出来的每台汽车、每个配件都有唯一编码,天然具备数据化土壤,这是汽车与其他行业的巨大差异。而到了交易这个环节,我们更像天猫。只不过,我们不仅提供产品,还提供配套服务,比如质保、装车指导、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问:你们关注的核心城市有哪些?在每个区域的市占率有多大?江永兴:全国56个城市占了高端车保有量的75%,全国120个城市占了中端车保有量的60%左右。目前,高端车原厂件这个品类,开思全国渗透率已经超过15%,在深圳、东莞、重庆、长沙等很多城市已经超过30%,基本做到了每个装车件都可溯源。问:到你们平台上询价的订单,有多大的成交比例?未成交的订单主要有哪些原因?江永兴:综合来看,我们现在每10个询价订单大概会转换成4.5个成交订单。确实会有一部分的订单没有转化,本身有好多原因,有的是因为车主自身觉得不需要替换维修“药方”开出来的所有零部件,有的是因为品类问题。我们现在主要做高端车的原厂件,从去年中旬开始做中端车。如果车主需要国产的品牌件,或者拆车件,我们当前的满足率就比较低。问:为什么不做拆车件?国内这个市场还一片空白、没有成规模的拆车件交易平台。江永兴:拆车件现在的标准还不是非常明确。我们计划先把整个全车件交易平台的标准和信用体系建立起来,然后再基于这个标准去推进新的品类。拆车件的来源是未知的,但如果能告诉车主这个零部件是从哪台车上拆下来、车架号是什么,就能一定程度上标准化。我们需要等整个标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逐步去做,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认为,平台的长期发展,一定是跟你的供给、产品、服务的品质是强相关的,否则它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像美团,你去点餐,哪一天味道突然间不对了,一问,原来是大厨今天没上班,这是因为没有固定标准。但美团可以通过用户点评累积下来的大数据,实现持续的迭代、优化。问:你们从去年中旬开始做易损件。新康众、三头六臂、途虎养车等专攻易损件交易的公司会成为你们竞争对手吗?江永兴:不是竞争对手,我们之间更大概率是合作。开思还是相对更聚焦在偏长尾的中低频件、全车件领域。其次,从模式上来说,我们更像美团,是科技型的平台公司,他们更多的会像麦当劳、肯德基、华住。连锁或者垂直类可以做到很大,我们平台类的公司也可以做到很大,其实大家会有一些合作的机会。这个行业很大,大家都还非常小,都像大海里面的小鱼小虾,选拔赛都还没做完,远远谈不上什么淘汰赛。这个行业更多是需要合作伙伴一起来把行业秩序、标准建立起来。比如说,原来线下有很多脏乱差、不讲诚信的供应体系,有可能会逐步被三头六臂、新康众取代掉。问:你们与巴图鲁和好汽配等的核心区别是什么?江永兴:这些同行大家都往不同的方向去尝试,我觉得都是好的。总的来说,我们的交易模式比较特别,是“搜索”加上类似“天猫”的交易平台。早期的巴图鲁会更像偏自营的、类京东的模式。好汽配更像纯粹的淘宝或者纯粹的信息撮合模式,可能做得比淘宝还要更轻。我们认为这些模式它在不同的阶段,其实是会动态变化的。问:你们现在对接了多少家维修厂和供应商?你们选择他们的标准是什么?江永兴:中国真正的供应商只有小几万家,目前我们合作了1600多家。现在有8.6万家维修厂在用我们的平台,更多是专业的大型维修厂。目前国内维修厂的数量都是过剩的,优质的没那么多,应该也就30万以内,特别核心的只有大概5万家,还有13万家还不错,二者加起来接近20万左右,还有10万左右的社区服务店也可以,但剩下那些未来有比较大的概率会被淘汰或者被升级。4S店也是我们的客户。大部分售出之后1-3年的车会在4S店修,4S店的原厂件一般不会外采,但过了质保期,比如3-5年之后,尤其是5-8年之后,外采比例就比较高,会分流到社会修理体系。问:你们现在收入来源包括哪些部分?未来的收入结构会有哪些变化?江永兴:我们会向上游供应商收取交易佣金,下游维修厂是不收的。未来的话,随着规模做大,可能会有一些广告和给商家的供应链金融。问:你们的盈利情况怎么样?江永兴:我们去年12月的单月交易规模接近4亿,疫情逐步好转之后,今年5月的交易规模也恢复到去年12月的水平。在核心的50多个城市里面,我们在高端车领域UE(单位经济模型)已经全面转正,在渗透比较高的15个城市,即使考虑中端车,城市整体UE也非常接近转正。问:目前,美国汽配流通行业有4家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百亿市值的公司?江永兴:长期来看,我们是有信心的,但至少还需要5-10年,而且中国的模式跟美国会有重大差异。在全车件这个品类,因为特别长尾,海量的东西必须聚合在一块,有很强的全国网络效应和一部分区域网络效应。我们认为会出现一家类似美团的平台型科技公司,这种公司在美国是找不到对标的。相对来讲,易损件的线下连锁更下沉,本地化服务的属性会更重,所以,我们认为易损件领域会有比较多的不同形态,甚至区域的市场。
这场危机的经济影响是自愿停止商业活动的决定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一次正常的衰退。政府帮助个人和企业渡过难关的努力将成为关键。我非常认可各国为缓和疫情对经济冲击而采取的初步行动。同时,在今天这个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居高不下的环境中,“不要赔钱”这套准则变得更加重要了。要确定触底的具体时间并非易事,投资者最好放弃市场刚开始复苏时10% ~ 15%的涨幅,以确保在恰当的时间买入资产。 “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要——赔——钱!”这是黑石的重要投资原则之一。 说易行难。在上一轮2008年金融危机时,黑石是华尔街的胜者。我曾亲历过7次大规模的市场下滑或衰退:1973年、1975年、1982年、1987年、1990~1992年、2001年,以及2008~2010年。如今,尽管这场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危机并未发生在金融系统,但鉴于疫情席卷全球,一场更深的经济衰退近在眼前。 全球面临非正常衰退 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自愿地大规模暂停经济活动,而这一决定的影响也会无比广泛。此时,政府帮助个人和企业渡过难关的努力将成为关键。对于我们是否能做到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大担忧。美国政府正采取各种重要措施试图避免更加严重的情形发生。目前,中国、韩国、日本对疫情反应及时,我非常认可这些国家为缓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而采取的初步行 动。 我的职业生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市场周期。毫无疑问,这次的冲击影响深远。但是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场危机的经济影响是自愿停止商业活动的决定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一次正常的衰退。另一个和2008年的根本区别是,如今的美国银行体系基础稳固得多。虽然有些公司和行业会遇到困难,但整体系统的状况较好。同时,世界各国政府也似乎正在短期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经济刺激措施。 相比当前快速、激进的政策行动,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政策制定者犹豫不决,无论是财政刺激还是货币宽松,都并未及时推出,甚至还在“纳税人买单”的道德风险漩涡中打转。 我在《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提及,2008年时我向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Hank Paulson)提了几项建议——需要阻止市场恐慌,你要让他们留在原地,不要轻举妄动,而方式就是让市场参与者失去做空金融股的能力,让信用违约掉期不可执行。此外,还要尽快宣布财政刺激政策,提供海量资金,此前雷曼兄弟倒闭重挫市场信心,而如今要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此后,保尔森努力说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令暂停卖空,并要求国会划拨700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来遏制危机,这一法案被称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最终TARP获得通过。2008年10月,当所有人认为危机还在肆虐时,我就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最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11月美股阶段性触底、信用利差见顶,2009年3月美股二度触底后,就开启了11年的牛市。 如今,美国推出的金融刺激计划做了对的事情——它给社会上失业和急需直接救助的个人提供了直接的资金获取渠道,给小企业大笔的融资以支撑旗下员工和他们的医保计划,并支持一些较大的企业使其度过这一业务停摆的艰难时期。最初的金融刺激法案规模也许不是美国经济最终恢复需要的全部数额,但这是一个政策力度很大的良好开端。 美联储也在积极出台工具政策确保美国经济的信贷顺畅。此外,国会还通过了财政刺激法案,这些重要且积极的措施将共同确保抗疫特殊时期下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们看到世界各国其实都在采取相似的措施。中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比西方世界早一步面对了这场危机,它们对疫情的应对都很不错。我认为我们接下来会看到,各国互相借鉴学习,寻找榜样,以求更好地应对这次危机。 “不要赔钱”说易行难 那句简单的“不要赔钱”的箴言,已经帮助黑石集团成为华尔街的“私募之王”。人们听到我常说的那句投资第一法则常常会心一笑,但其实投资的原则就是这么简单——不要赔钱。在黑石,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投资流程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基本原则。我们的投资决定全都基于严格、冷静且稳健的风险评估。 在今天这个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居高不下的环境中,这套准则变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必须对这套投资决策流程以及我们为投资人所做的决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重视。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提及,投资者过早买入资产,低估了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此时的关键在于保持沉着冷静,不要过快地做出反应。投资者大都没有信心和耐心,也缺乏自律精神,无法等到一个周期完全过去。这些投资者没有自始至终地贯彻自己的投资理念,因此无法将获得的利润最大化。 要确定触底的具体时间并非易事,投资者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原因在于,经济真正从衰退中走出来通常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即使市场开始出现转机,资产价值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意味着如果在市场触底前后进行投资,那么投资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投资回报。举个例子:1983年,油价暴跌,市场触底,一些投资者开始收购休斯敦的写字楼。10年过去了,1993年,这些投资者仍在等待价格的回升。 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当价值从低点回升至少10% 时再开始进行投资。随着经济获得动力,资产价值往往会随之上扬。最好放弃市场刚开始复苏时10% ~ 15%的涨幅,以确保在恰当的时间买入资产。 现在的情况将会影响价格,造成许多产业的失序。当前这个时间点,我们还很难预测这些失序会具体发生在哪里,但我们公司拥有1500亿美元的现金弹药,可为投资人将资金随时投入到高质量的公司和资产中,包括亚洲的资产。我们同时还有庞大的信贷业务,相信我们也能在为企业提供流动性和灵活性上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当前首要关注的还是员工的安全,并且帮助在我们投资组合中的企业顺利度过这一艰难时期。 在当前的危机到来之前,全球就已经有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的趋势了。我此前有些担忧,因为这会使一些国家在经济低迷时期面临挑战,就像今天我们正面对的一样。但到目前为止,各国中央银行全力以赴支撑全球经济至关重要。低利率的环境也会提高一些另类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从投资的角度,我们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资产持超配的观点。中国的结构性优势是我们看好中国股市最重要的理由。同样,我们支持超配中国债券。对中国等不断增长的市场的关注,正是我们把握长期机遇的重要一环。尽管今天的全球系统出现了不确定性和脱钩现象,但长远而言,我依然坚信中国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 一。 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全球的发展轨迹,并对医疗、经济和人道主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坚信:拥有强烈使命感和坚守长期战略的企业和投资者将能更好地应对这次危机及后续复苏。 此次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极其迅猛,如此情形以往只有在典型的金融危机中才会出现。但我们深信经济将稳步复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情况有别于典型的金融危机,恢复过程无需跨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少障碍。各个国家都吸取了2008年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果断有力的应对措施:各国央行都迅速采取行动来解决债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各国政府目前也都在积极地实施财政刺激措施。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成为率先逐步走出这场危机的市场之一。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中国也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从投资的角度,我们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资产持超配的观点。中国的结构性优势是我们看好中国股市最重要的理由。首先,中国企业正在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其竞争力、打破窠臼的创新力和全球影响力都有所提升;其次,中国企业正在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在过去的5年里,90%的新上市公司均为私营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均来自具有变革性的行业,更能代表中国的未来;再者,随着许多企业在管理上获得更高的自主性,企业的管理层将继续采取更优的运营方式,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也将提升。总而言之,全球投资者将会发现,中国股票是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样,我们支持超配中国债券的原因也有三个:第一,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归因于疫情得到控制;第二,中国债券市场与其他主要债券市场的相关性一直较低,有助于分散风险;第三,中国的在岸债券和高收益中资美元债的估值均具有吸引力,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在岸债券的需求和国内投资者对中资美元债的需求也构成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中国等不断增长的市场的关注,正是我们把握长期机遇的重要一环。尽管今天的全球系统出现了不确定性和脱钩现象,但长远而言,我依然坚信中国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从另一角度而言,危机之后,世界将会截然不同。对于那些将目光放得更远而非止于眼前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当下的市场蕴含着无限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正在力推创新战略,整合激励机制,提高透明度,并以科技和产品为载体不断进行创新。 这也包括对创新科技的应用。未来,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像科技公司一样擅长利用科技手段,并且需将这些手段与原有的综合能力融为一体,从而与客户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形成独特的投资洞察,提高运营效率,并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高效整合。 此外,客户对全面的投资组合的需求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在过去10年里,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构建投资组合才是决定投资回报的主要因素,而非纯粹的个别证券品种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贝莱德决定在2009年收购了巴克莱全球投资者公司(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指数和主动投资的结合将最终使我们的客户受益,并帮助他们构建更有效的投资组合。 我们也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今年1月,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投资的新标准。我们的另类投资专家已经开始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另类投资,从而帮助客户更高效地管理风险并实现卓越回报。可持续发展投资组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强劲表现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计划。我们相信,当顺利度过这场疫情危机,投资者重新平衡投资组合时,我们或有机会加速进入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总体而言,展望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我们主要观察到了三方面的新趋势:第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对市场造成了巨大压力,ETF的交易量上升到了创纪录水平,成为价格发现和流动性及回报来源的重要工具;第二,低收益率和远期投资工具短缺等正促成对非流动性另类投资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满足长期偿付需求的客户;第三,客户正在寻求一个整合的技术平台,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评估整个投资组合,并有效地管理他们的业务。
讯 为了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及新挑战,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主办,广发证券、华西证券(002926)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2020年6月18-19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以“向新而生·向好而行”为主题,集结诸多国内各类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掌门人及业内知名大咖、资深研究人士共赴盛宴! 图: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 深圳市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为《医如既往,药牛十年》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第二是需求刚性。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第三是创新驱动。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第五,疫情驱动。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 他进一步表示,医疗、医药行业,有强者恒强特征。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 他还就具体的领域给大家推荐几个: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森瑞投资的林存。森瑞投资是一个专门做医药医疗投资的私募基金,在过往的十年中,一直在这个赛道上。因为大家总觉得医药投资太复杂,而且就买一个方向,会不会风险太大?尽管我们这些年来写了上百篇的文章,上了数不清的路演,但在疫情之前我们受认同度并不高,尽管我们的业绩已经很好。 举个例子,前两年在一个券商的种子基金风投会上,我们费尽了劲,他说我们成交量太小,就把我们枪毙了。疫情来了,好像该轮到我们了,其实我们的业绩早几年就在起步,医药股在过去20年一直是成长白马股最多的摇篮,近十年也是涨幅最好的。今天的题目是十年,但只是一个约束,医药的牛市可能会超过十年。 这是一些优秀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累计涨幅,前三名累积涨幅都是300倍的水平,完全可以和茅台媲美。茅台上市以来也只涨了接近300倍。医药十年涨幅榜中,哪怕是最小的也有15倍,而茅台在过去十年的涨幅是19倍。有人告诉我,我们的数据做得有点粗糙,还有好几个股票如果都放上来,那么茅台过去十年的涨幅还不如医药的前十。 为什么医药股可以涨这么多,而大家又没有注意呢?由于医药股的分类比较多,为了统计和观察进一步说明医药的多个子方向都存在大牛股,森瑞试图用过去十年的数据给大家做一下梳理。我们模拟了一个指数来追溯,把几个重要的子行业,比如说化学制药中的恒瑞、复星,中医药中的白药、同仁堂(600085),器械中的乐普、鱼跃等一共15个票做一个等权重的组合,做成一个指数追溯十年,大家都知道上证指数在过去的十年中是原地踏步的,甚至还负了一百点。可是这15个票的组合,过去十年中竟然涨了14.5倍。你真的没有听错,就是涨了这么多。而且我们入选的个股都是非常知名的,而且是流动性非常充沛的大型蓝筹公司。医药板块,在它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像茅台一样的成长公司。 医药为什么能够这么牛?过去十年、二十年这么牛,未来的十年还会不会继续的牛下去呢?听听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 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人没有仔细算过帐,为什么?因为从1962年到1975年之间,中国人口出生率每年平均在2500到2700万人。连续12年,一口气出生了3亿人口,直到1975年计划生育。去年人口出生才1500万人。这3亿人目前年龄,就是45、46岁到58岁左右,在十年后是55到68岁,很显然他们都是老龄化的主力。 第二是需求刚性。这批人目前都事业有成,有房子有车。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 第三是创新驱动。《我不是药神》深深的使我们感觉到当我们的救命药被别人捏在手里的时候是多么的被动,随着国内对仿制药进行国家集采之后,没有创新的医药公司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这些年中,几乎有上千项的立项,各种各样的药品,器械都在像雨后春笋一样的排队,三期临床,二期临床,一期临床,多如牛毛。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 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大家自己去药店买药都知道,医药代表推销的都是杂牌子,可心理惦记的是大公司。同时由于医药研发的复杂性,投入的资金非常的巨大,而且周期也非常长,一个药品动辄5到10亿,6到8年甚至是10年的研发周期,对于小型企业是非常吃紧的。越是有资金和有研究能力的大公司,往往能够胜出,小公司可能走在一半的路上就被大公司收购。美国市场上战后50年,7大医药工业巨头,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千倍。而在美国市场上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大约有30个,其中40%是来自于医药医疗行业,很显然医药领域一定是一个不断寡头垄断的趋势。 第五,疫情驱动。这次新冠疫情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三年五年都止不住。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 因此,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促动下,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 医药投资相对复杂,我们的选股策略该怎么制定?第一是重医轻药。我们尽量做减法,很多人觉得要不就是仿制药,要不是高端药,一个太LOW,一个太复杂。其实在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我们还恰恰就是尽量回避药品类,重心会放在医疗类,这样相对起来研究得会更简单。当然,我们会错过一些品种,但刚入门的朋友,或者是对医药医疗觉得研究太复杂的话,就完全建议大家少做药品,多做医疗。 第二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内市场究竟是进口货多,还是国产货多。特别是有些领域,比如说高端的抗癌的药品和各种器械,前些年几乎全被外资垄断。听着很高端,但进入2020年代以后,这个局面一定会大大的改观,越是原来外资占得多的,我们在未来十年,越可能是国产的医疗公司、器械公司、药品公司发力的领域。国产替代在医药医疗领域,一定是主旋律。 第三支付能力。很多是社保买单的,所以我们尽可能要从医药的消费上,自己买单的产品线上去寻求黑马。比如说这些年来,刚才说过的像爱尔眼科(300015),眼科手术是自己买单的,欧普康视(300595)的OK镜是给儿童治疗近视,是家长买单的。长春高新(000661)是给儿童成长增高的,也是家长买单的。智飞生物(300122)带领的宫颈癌疫苗是各位女性自己买单的,还有大量的这种现象。凡是自己买单又很受欢迎的,那几乎和茅台一个味,都是消费品属性,一样都特别容易出牛股,而且都是大牛股,十倍起步。 第四是强者恒强。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 具体的领域在哪里?给大家推荐几个: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 医药研发外包,CXO,CDMO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医药创新的衍生品,医药公司在研发新药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项目推进得更快,需要有其他的研发单位进行协助,包括在早期的药物发现、研究、试制、合成,到中期的安全性评价,到后期的临床、服务、总结、申报等等,整个产业链上需要第三方的公司协助。整个国际药厂开发的需求,相关的服务配套也在向中国转移。 这里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人才成本的优势,这是医药领域的一个高端领域,在国外一个医学的硕士、博士,薪水一个月可能大几千到1万美刀,但在中国只需要1万人民币左右,研发成本很显然差别就非常的明确。为什么国际的医药巨头不去越南、不去菲律宾呢?因为他没有这个人才福利,按照教育能力,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典型的工程师红利的阶段。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核电,还是在医药的研发领域,我们有大量的人才,越南的劳动力便宜,可是懂医药吗?有这么多医学博士、硕士吗?这个产能非我莫属。中国一个市场就有14亿人口,某一种病的分析,可能振臂一呼,卖一个广告说给待遇高一点,呼啦啦就来一千人,这个药厂就很高兴,效率多高,临床效率就大大提高了。CXO行业在过去两三年中,在无数的场合,我们都认为是一个医药长虹的重要赛道。 第二是创新药。可能大家对创新药没什么概念,因为各种抗癌药、各种靶向药,一堆的名词,我们尽量的去繁为简。为什么创新药最重要?这是一个医药的销售全球排名榜,几乎都是一些生物制药,而且有6个以上跟肿瘤相关的,他们的年销售额都是以几十亿甚至百亿美金来计算的。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的中医药市场全年、全国销售量大概是6―7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世界流行的几个创新药,前10名已经占到中国人最爱的中医药的整个市场,可见创新药是发展方向,是真正能够做大蛋糕的方向。所以,为什么中医药这几年在股票市场上似乎是哑火了呢?确实大方向不在我们这里,风口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可能只是某一个适应症,某一个公司因为某种事件有了一定的契机,比如说跟疫情相关的涨起来了,但是整体来说中医药反而是被限制了,因为太多的是辅助性的效果,而真正解决大病的是创新药。 刚才说的是国外,其实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奋起直追,这些公司在近一两年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有很多药都已经获批了,而且在逐步逐步的推向市场。几乎凡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入市,马上就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满足。 我是学金融的,也是君安出身的,不是学医药,但为了做好医药,我们最爱交的朋友就是各类的医生、主任。深圳一个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任给我的一个案例,一个52岁的肝癌患者,很明显扩散,按照以往的经验,基本上可以叫家属去做准备了,但当他使用了最新的PD-1的治疗后,四个半月中使用了6个周期的PD-1,有了极大的缓解,这不叫痊愈,还会犯。现在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这个医生跟我说,拍着胸脯说这种状况出去旅游一点问题没有,完全可以带瘤生存,但是这个药一年20万。 接下来讲器械。创新不是指药品上创新,器械也有一大堆的创新,比如说大型的医疗设备上,CT、核磁,PET等等,前些年清一色都是进口货,一个CT机,一个核磁动不动两三千万,因为中国人没有。但随着我们自己在医疗器械、大型设备上的进步,像迈瑞等等,这个价格就大幅度的下降。同样我们现在不仅在不断的国产替代进口,而且还走向了全世界。特别是像迈瑞,大家知道这次新冠疫情,不仅是呼吸机,各种监护仪,还有各种各样的设备走向了全世界,而且全世界对中国医疗器械的品牌认知度不断的在提升。 中国的医疗设备经过这次疫情以后,不断的走向世界。而我们在其他的高端器械领域,比如说高值耗材,中国也拿出了自己的可降解支架,也拿出了药物球囊,也拿出了很多很多的高端器械,像华大的基因测序仪,现在正在猛烈的冲击着国际的厂商。未来的医疗企业一定是一片非常广阔的蓝海。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40%的千亿美金的公司都是医药公司,但我更想说的是,在美国的医药涨幅榜中,医疗企业公司反而是排第一位,超过了创新药,因为它的研发相对来说效率会更高一些,创造奇迹的几率更高一些。因此大家从这个时候,从二零年代研究医疗器械,未来十年我们一定有很多的惊喜。 疫苗。今年的疫苗特别的火,其实我们做疫苗很早,对新冠疫情的相关疫苗倒是觉得现在还早。很多优秀的创新疫苗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比如说宫颈癌疫苗,九价的覆盖率那么高,保护率那么强。同样我们还有新的、自己的全球首发的品种,比如说针对肺结核的EC试剂与微卡疫苗,既能够保护又可以治疗,同时13价肺炎已经有一家落地,另外一家在申报,还有一家在15价肺炎结合疫苗上正在进行三期的临床,这些项目统统是有广阔市场的大型项目。 至于新冠疫情是必须要说的,但目前以所掌握的数据只能看到进度。可能大家很喜欢新冠疫苗,一旦成功,那么它的股价一定是原子弹,没错。康希诺以前搞定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所以大家对他的期望特别高,去年35块钱,今年一下子到285,闪电一般的速度。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对疫苗现在都只是推进的过程,大家去关注,去研究,现在没有人定论,究竟能不能成功,如果谁要能够有把握成功,那肯定是国家特等奖。 刚才给大家讲了很多的医药医疗,大家不一定都是干医药医疗的。那么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更加方便理解?我们也想了很多的方法,特别是追溯十年,找了15个行业的精英票,结果也不错。因此我们森瑞就在2020年元旦推出了医药行业指数,这个在所有的私募里面是唯一的一个推行业指数的,港交所做医药指数和现在的创新药ETF都晚于森瑞G20。 G就是立足于伟大,Great,我们要求这个公司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产品的构建,他追求的未来一定是广阔的行业天花板,药品也好、服务也好、器械也好,一定是未来多少亿级的人所需要的,这样的公司可以无限的涨。其次他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在一个细分领域中一定要具有优势,而且是孜孜不倦、不断成长。一定要研发强,管理又好,财务又好,而且附带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市值要大,流动性要强。现在森瑞管的规模不到20亿,有一天管100、200亿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今天早上50亿的单,可以闭着眼全部搞进去,而且不影响我的成长能力,不影响我将来的业绩增速。我经常说医药的成长能力很高,很多公司年均的增速都是30、50,如果这些医药行业好好守住,几年下来都是大有可为的。 在几个赛道上选了20个票,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G20一个权重5%,还对外提出了一点,就是十年不修改上述成分股关。哪怕是哪个爆了雷,退了市也不改,综合考虑森瑞展望未来十年的风向。我们在创新药方向上,要综合考虑流动性以及管理能力。三个赛道上,有的是检验,有的是心血管,有的是综合监护仪、IVD,影像等。生物制品非常好推,都是最优秀顶尖的公司,长春高新,康泰和智飞。 最推崇的CXO领域,因为都很优秀,我们只能做一些取舍,在最大市值的药明康德(603259)、药明生物,这是一家公司的两个产品事业部,一个偏大分子,一个偏小分子。还有泰格和凯莱英(002821),一个是后端的临床,一个是CDMO。在服务上这三个票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觉得也该拿出来。爱尔眼科,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超级白马,但为什么有争议?估值很高,一百多倍。阿里健康,我们觉得背靠阿里集团,在药品零售等等方面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5个月股价已经1倍多了。唯一一个五个半月以来亏损的票是美年健康(002044)。可能大家觉得现在经过盖章门事件以后正处于低迷期,但我们看体检行业,从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体检行业一定还是会蓬勃发展的,而且现在也被阿里参股,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存在机会的。 这就是我们的G20,G20从元旦运行到现在5个半月以来,截止到昨天的涨幅是48%,上证指数是跌,而全指医药大概只有20几个点,很显然我们的森瑞G20指数,指导性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入选G20的时候,推荐G20的元旦那天,当时的流通总市值是2.05万亿,到昨天为止正好达到3万亿,我们预计十年以后,这一批股票的整个组合的总市值一定会向5万亿、10万亿方向发展。 森瑞作为一个医药基金,给出一个预言,现在整个市场最大的板块是银行,但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到10年中,医药板块一定会把银行板块拉下马,成为第一大市值的板块。因为老龄化、创新药的需求等,弦外之音是不太看好银行的每年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其次,目前在千亿以上的医药公司有8个,恒瑞4千多亿,迈瑞3千多亿,一共8个,我们觉得大约5年时间就可以达到20个以上,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百元以上的医药股大约有20多个,如果不考虑将来送股的问题,那么百元以上的股上百个一点都不出奇,而且会出现几百元的股票,上千元的股票。医药股中一定会出现万亿市值的。 很多投资人说这个时候我是买房还是买股票?买股票是买茅台还是买医药?如果说深圳的平均房价十来万,用五年的角度来看,平均涨到15、20万挺辛苦的,而且还容易带来更大的危机。买股票,你不能乱买,确实很多牛人都是钟情于茅台,我不是说茅台不好,但是如果讲究特性,我们认为茅台永远就一个味儿,你敢改配方吗?你敢改味道吗?你敢改商标吗?你敢改包装吗?不敢。但是医疗医药领域天天都在创新,每一个创新就迎来新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是医药医疗投资的坚定的拥护者。未来的5到10年中,一定有很多很多你都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的医药创新品种,我们叫做新势力,大批量的涌现,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会来到。 最后我们要讲一下情怀,森瑞的信仰是我爱中国,越爱国,国越对你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很多投资人,挣的钱就是交易,没有去想中国的国运会走到哪一天,没有去想我们的老百姓会富裕到什么程度,没有认真想我们上市公司的老板是上了市、赚了钱,拿了钱就走?还是有一部分老板就想做中国的制造、中国的创造?不敢说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情操,但是中国绝对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不缺优秀的产品,不缺优秀的赛道。美国人老想把我们这个也压住,那个也压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人太努力了,在各个赛道上我们都在出成绩。你不爱国,所以你不把中国的公司想着他有伟大的未来的时候,你投资能做好吗?所以,先爱国,这个国就一定会对你更好。 这是我们公司的司训,我炒股票30年, 1998年进了君安,高中二年级炒股票,但不断成长。我提出了这几条,我们的投资一定要围绕着价值,要植根于此,虽然路上很多的困难,什么金融海啸,熔断都经历过,但我们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要看到未来才能成长。同时,我们要兢兢业业的研究,森瑞在医药这条赛道上已经用了十年研究,未来我们不会改这条赛道,就聚焦于此,做自己的专业,用真诚携手明天。 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6月17日,科沃斯(603486)集团董事长、添可品牌创始人钱东奇受邀做客《创赢大咖说》直播间,分享两次创业故事,探讨大时代背景下智能科技在生活领域的运用与前景。在直播过程中,钱东奇给年轻创业者中肯的建议:不断卓越,战胜昨天的自己! 主持人:今天我们直播地点非常特殊,曾是您最早创业的秘密基地,到底秘密在哪里呢?面对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钱东奇:我最早创业是做贴牌加工,在两年后设立专门研发的小分队,代号“HSR”(Home Service Robot)。这个小分队一直在研发机器人,这是第一次创业。客观讲,当时我们最棘手的问题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之前看到报纸上有机器人踢足球的报道,想着在此基础上加个吸尘器,就能成为机器人吸尘器。但没想过这里面的“坑”有多深,做了宏大的蓝图。越研发越觉得无法做到想要的点。研发两年后,我们到达低谷,此时才意识到问题。就如一个人想抓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抓起是不可能的,同样,当机器人自己傻掉后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傻了。换句话说,机器人只有大脑,没有传感器感知外界是很难像人一样思考的。今天看来,问题很简单,但当时让研发团队钻进了牛角尖。 主持人:2018年,科沃斯以扫地机器人为核心在A股上市了。2019年3月,在上海发布了高端智能生活电器品牌――添可。有人说,钱总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开始了二次创业。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为何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呢? 钱东奇:做机器人,品牌定位越发清晰。科沃斯机器人的方向和深度还要从机器人领域继续挖掘。现在机器人还处于工具人的阶段,我们有清晰的路线蓝图,就是从工具人到管家再到伴侣(家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在今天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还有很多空间,让生活能够变得更加不同。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让更年轻的团队接过这样的接力棒。同时,基于我的角度(回到原点创业)有两个心结:其一,要在科沃斯孵化的地方,我们的“延安”;其二,这里优秀的团队找到一个未来。 主持人:二次创业,与第一次创业最大变化和区别在哪里呢?遇到瓶颈如何对待? 钱东奇:第一次创业是被逼的、不得不走的路;第二次创业是一种初心。第一次创业时主营贴牌业务,这是存有“天花板”的,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我们被迫要改变。第二次创业是初心告诉我未来还有更多的“处女地”让我们挖掘。 不是所有的创业都会成功。大部分人在创业过程中挑战非常大,这在创添可时也有体现,但是有科沃斯的经验,让我坚信添可未来可以(成功)。添可与高端洋品牌竞争,我们一次次攻上去败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在策略、产品、市场上如何做?直到现在我们有了收获找到了一条适合添可的路,添可站起来了。这次618效果非常好,今年已经达成了明年的目标。 主持人:这么多有趣有料“会思考”的新物种,之前有人定义酷炫的科技为黑科技,那您是怎样定位这些新物种的科技呢? 钱东奇:今天添可品牌做的是:白科技。科技是在背后的,用来支撑前面的使用功能,也就是用户痛点。今天我们用智能科技手段讲这些痛点解决。在添可看来,科技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帮用户解决头疼的、麻烦的细小问题,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添可文化的定义是“生活白科技,居家小确幸。” 主持人:在信息时代,我们看到了5G、云计算、人工智能倒逼企业不断做深度融合和原始创新。您和您的团队怎样看待大时代背景下真正的“Made in China”? 钱东奇:我们今天面对的挑战非常大。中国企业更需要争气,就像整个国家走到半山腰一样。中国的企业再过去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制造、研发、创新,我们沉淀了很多消费级科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并借助已有的芯片技术等科技,我们再努力十年,将传统意义上的“Made in China”变成“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