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零售的组织架构调整还在继续。 36氪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近日,京东零售又密集宣布了数位副总裁的新岗位任命以及新事业部整合。这是自12月中旬来,京东零售第二次较为密集的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而此次调整的重点在于集中整合POP平台业务。 具体的调整如下: 新成立京东零售V事业群,整合运动户外、图书、宠物、全球购等业务,原京东零售-平台业务中心负责人韩瑞任负责人,向京东零售CEO徐雷汇报。 此前韩瑞还曾担任京喜业务负责人。不过在最新的调整中,京喜事业部已升级为京喜事业群,整合原京喜事业部、京喜通事业部(由京东零售原新通路事业部升级而成)、京喜拼拼、京喜快递等业务部门,负责人变为郑宏彦,此前他曾担任京东零售新通路事业部负责人。 此外,郑宏彦还同时兼任京喜事业群京喜通事业部负责人。另据京东通告,李亚龙担任京喜事业部负责人、邵宏杰为京喜拼拼业务部负责人,均向郑宏彦汇报。 连续两次大的架构调整完毕后,如今京东零售集团下已包含7大事业群,分别为:3C家电零售事业群、时尚家居平台事业群、生活服务事业群、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京喜事业群、企业业务事业群、V事业群,涵盖ToB与ToC、自营与POP等各类业务。 其他的调整还包括,将原京东零售-平台业务中心与用户体验设计部打通整合,升级为京东零售-平台业务中心,由原生态业务中心负责人林琛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成立平台业务中心-平台产品部,由刘轶任负责人,向林琛汇报;林琛曾是拍拍网运营副总裁,在拍拍网被京东收购后入职京东,在内部被认为是最懂平台生态的高层之一。 升级原京东零售-生态业务中心-平台生态部为京东零售-平台生态部,由洪波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 升级原京东零售-生态业务中心-智能供应链Y事业部为京东零售-智能供应链Y事业部,由林琛兼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 原京东零售-生态业务中心-全渠道生态部合并进入京东零售云体系,由原Y事业部负责人于永利任负责人,向京东技术与数据中心及零售云负责人颜伟鹏汇报; 打通市场营销部与商业提升事业部,成立京东零售-市场营销与商业化中心,由邵京平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商业提升事业部负责人恰好是颜伟鹏。 上述多个调整的重点有两个:其一,打散重组原先集中服务于POP品类的生态业务中心,并将生态业务中心下设的多个事业部直接升级为京东零售下的独立事业部,汇报上级也转为徐雷,战略地位明显提高。 尤其智能供应链Y事业部的升级,表明京东对于智能供应链的打造将继续深入,这也符合徐雷此前曾多次提到的京东新定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而升级后的平台生态部在架构上与此前的生态业务中心也几乎持平,在定位上,它也会延续此前生态业务中心的职责,继续为第三方平台服务。 36氪此前曾报道,去年,京东做“前中后台”的架构实施后,提到更多的是“自营开放”。即一切关于自营的运营、数据和营销等工具,都对第三方商家开放,而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这一能力后续也将主要由平台生态部输出,“更类似于一个为POP品类服务的中台部门”。 其二,新成立市场营销与商业化中心,表明京东将继续在营销端发力,深挖商家的广告价值,这是自去年618京东App改版后,京东新的增量来源。 据36氪了解,商业化中心此前扩充两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广告业务,一是广告投放团队,负责打造好的ROI产品,提升商家营销效率;二是广告运营团队,专门服务广告主。 今年Q3,京东广告服务收入124亿人民币,同比仅增长24%,与3C品类的增长几乎持平,对于商家广告价值开发,京东的表现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这或许也是此次调整的原因之一,集中整合原有业务,在营销和业务端继续发力POP业务。 在POP模式下,京东的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佣金、广告费和物流服务收入。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京东POP 平台收入中,佣金占50%左右;其次就是广告费,占比 30%左右;第三是物流服务收入,占百分之十几。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京东的营收增速同比增长29.2%,虽然与2019年一季度时20.9%的历史最低值相比已有大幅回升,但我们也看到在自营核心品类——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上,其同比增速已经多个季度陷入瓶颈。 对于徐雷来说,要在2020年实现“交易额、收入、用户和利润四大核心指标上”的“加速增长”依然不乏挑战,京东零售需要更强劲的反弹和增长势能。
12月26日,在苏宁30周年公益庆生仪式上,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回顾了苏宁三十年来创业、创新发展历程,并现场发布了苏宁新十年发展战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导向更加清晰,就是要聚焦、高质量、脚踏实地。”张近东指出,下个十年,苏宁将聚焦零售主业,在业务层面做精做深、做专做强、做好做优。张近东表示:聚焦零售就是要聚焦商品与用户,“必须要学会做减法,只要不在零售赛道、脱离商品和用户,都要大胆调整,该砍的砍,该转的转。” 30年来,苏宁始终聚焦零售发展。苏宁物流基础设施从创业初期就开始建设,目前已在46个城市落地62座物流基地。在供应链方面,苏宁连接的品牌制造企业也已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今天的40000多家。此外,苏宁的零售技术人才,也从2000年初期SAP/ERP系统上线时的百人团队发展到如今上万名的研发人才。 在过去十年里,围绕着科技苏宁、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苏宁率先在行业探索出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零售模式,实现了对零售资源与能力的数字化再造。尤其是去年7月苏宁明确提出聚焦零售主业发展以来,各项业务逐步凸显:新品类活跃度持续提升,外部商户在苏宁的服务下取得了高增长;下沉市场快速突破,今年苏宁零售云新开门店2700多家;创新业务增长显著,仅家乐福到家业务销售规模就同比增长超30%;物流基础设施持续升级,仓储及相关配套面积已达到1200万平方米。 下阶段,苏宁将进一步聚焦商品供应链、用户运营、服务建设、技术能力四个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智慧零售的创新机制。据悉,苏宁将全面丰富产品品类、推动供应链精细化运营,开展基于用户的精准营销,持续强化物流、售后、客服等服务能力建设,并优化中台系统和各业务的前台解决方案,强化数据交易和数字风控能力,推动智慧零售多场景落地。 此外,为强化对零售主业的聚焦,苏宁将启动PP体育等业务转型,聚焦内容运营,大幅降低版权投入。 “当前,实体零售拥抱互联网的曙光正在到来,苏宁智慧零售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只要我们坚守服务用户的初心,坚定聚焦供应链优化、物流服务、场景业态、运营技术等零售核心能力,我们就经得起任何市场竞争的检验。”张近东说:“零售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是苏宁一贯的风格,苏宁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培育竞争耐力、增强发展韧性。”
在迈入第4个十年之际,苏宁锚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零售主业。 “要实现以零售为核心的产业聚焦、以盈利为核心的业务聚焦。”2月19日,苏宁全员开工第一天,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阐释了“聚焦”内核,“只要不在零售赛道脱离商品和用户,都要大胆调整,该砍的砍,该转的转。” 聚焦家电巩固龙头地位 家电市场这块大蛋糕,各大电商巨头从未放弃争夺。对于靠空调零售起家的苏宁而言,家电品类一直是其优势业务板块。自1990年苏宁成立以来,家电累计销量已突破20亿台。 聚焦零售主业,家电板块无疑要扛起大旗。张近东要求苏宁从“零售商”向“零售服务商”转变,“这是一场上游厂商和苏宁从各自为战、自建终端,到走向专业协同、共拓市场的渠道革命。” 品牌联合才能双赢。1月21日,张近东在苏宁总部会见了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双方围绕产品渠道、品牌营销等方面制定2021年合作规划,并以年货节为契机,共同迎接“苏宁·海信三年战略”开门红。 除了海信外,最近一段时间,苏宁还与美的、海尔、格力、长虹、TCL等家电头部品牌互动频频。通过强化与头部家电品牌的合作,苏宁已形成了千亿元级零售生态圈。 “未来,苏宁要稳固线下家电经营规模,提高线上家电经营的效益,不断扩大总体的经营规模。”张近东说,苏宁将持续输出智慧零售服务能力,在赋能整个家电生态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优质的家电新品、爆品。 1月15日,苏宁易购APP正式上线“苏宁家电轻奢馆”,众多智能家电、健康厨电、实用潮电等新奇好物在会场中露面。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家电的需求日益精细化,拥有新风功能、保鲜除菌、自清洁等多功能化的品质升级产品,会更高频地出现在“苏宁家电轻奢馆”。 苏宁还通过以旧换新、家电套购等方式,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在以旧换新方面,苏宁结合用户对升级家电的需求,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中高端、绿色智能家电。 伴随优质服务的推动,手握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优势,再加上品牌方的输出,苏宁家电板块在行业中第一的地位趋于稳固。 苏宁最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苏宁门店导购的预约接待人数同比增长350%,线下门店销售迎来高速增长,家电、3C类商品销量同比增幅超过40%,一站式以旧换新服务的订单同比增长89%。 聚焦零售云持续对外赋能 近年来,苏宁零售云业务扩张十分迅速。零售云店2017年仅39家,2019年8月增至3650家,2020年底第8000家零售云门店就已落地。其中,2020年新开零售云门店3201家。 数据显示,2020年,苏宁零售云协助超1800个品牌商实现渠道下沉,共为县域市场带来超2000万件优质商品,双线服务超2.5亿用户,零售云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0%,并实现盈利。 在商户赋能领域,零售云模式优势突出。品牌、苏宁云仓、零售云店“三云一体”的新型渠道架构,不但能够维持门店的健康运营,还能拓展商品品类、销售渠道,增加商户盈利点。 在疫情期间,零售云平台帮助加盟商利用直播工具和社群渠道,辅以物流配送、资金链路的支持,销售明显增长。 “零售云是苏宁互联网零售发展历程中最成功的创新实践。”张近东直言,2021年,苏宁零售云门店总数要达到1.2万家。 借助年货节和春节假期的热销,苏宁零售云今年一季度新增目标定为600家门店。 围绕零售云,苏宁易购县镇店、苏宁小店、苏宁有货的“三驾马车”正式组成,分别面向县镇、社区和电商领域,并相互做场景、基础设施和流量的补充,供不同类型的中小商户自主选择。 以苏宁小店为例,2020年8月启动加盟业务,到2021年1月,全国加盟店规模已达到100家。除了常规的超市商品售卖外,苏宁小店加盟店还配备了苏宁菜场、快递代收发、苏宁生活帮、彩票等增值服务。第100家苏宁小店加盟店开业一周,门店平均日销过万元,毛利率近两成。通过向外界开放社区零售能力,苏宁小店正在用新的方式搭建生活服务平台,走到更多消费者身边。 为做大做强零售云,零售云独立为子集团,划入云网万店,成为苏宁新十年发展的核心板块。 云网万店聚焦零售业务本地化、社交化。上线一个季度,平台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33.61%。其中,公司自营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45.28%。 2020年11月,云网万店完成了A轮60亿元的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用户发展、研发投入、平台运营,提升面向用户、商户和中小微零售商的服务能力。苏宁表示,项目建成后,自营商品零售、物流业务收入预计均能实现较快增长。 聚焦C2M加快落地步伐 在苏宁零售业发展蓝图中,C2M(通过大数据反向指导供给端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更具性价比产品的模式)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基于对用户大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通过C2M/C2B模式反向推动上游产品的制造,将是苏宁未来零售核心盈利能力之一。”张近东说。 早在2017年,苏宁联手莱克电气在家电业务线上推行C2M模式,为莱克提供客群、大数据、线上线下的全场景营销,来进行C2M定制化产品的开发。2020年1月,苏宁首个C2M产业带落地河北省。 苏宁C2M不仅布局早,而且优势明显。除了线上平台外,苏宁还拥有1.3万家线下门店,大数据中心服务着7亿用户、百万商户,提供千万商品支撑、2000个智能应用场景。由此形成的海量大数据,可以让C端企业精准抓住用户需求,进行大规模个性化生产。 为加快C2M大规模落地步伐,苏宁最近成立了S事业部,进一步挖掘7亿会员用户的需求,以数据为基础提升供应链效率,促进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品牌柔性生产的链接,计划三年内C2M的业务要占到苏宁整个营收额的20%。 通过C2M深度实践,苏宁进一步强化消费需求驱动的数字化、规模化生产,实现基础能力的全面开放,助力品牌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形成全链路的“创效”凝聚力。
记者日前从苏宁了解到,全国超8000家苏宁零售云门店春节假期“不打烊”,家电3C产品销售火爆。围绕乡镇零售云的发展,2021年零售云计划新增4000家门店,打造涵盖线下零售云电器店、苏宁小店和苏宁有货在内的零售云子集团。 据部分零售云加盟老板介绍,春节假期前几天,当地很多店面没有开门营业,零售云不仅在直播和社群化服务上,符合本地人社交习惯,商品也更丰富,再加上配送安装跟得上,销售有了很大提高。 据悉,借助年货节和春节假期的热销,苏宁零售云一季度的新增目标定为600家。此前零售云门店曾创下“18个月连开3650店”的记录。
近日,国美控股集团发布声明,确认获悉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假释考验期已于2021年2月16日届满,正式获释。这也意味着,在暂别十余个春秋之后,黄光裕正式回归。 创始人的回归,将会带国美走向何方,又会成为零售业的新变量吗? 国美持续战略调整 跌宕的人生,对于黄光裕来说是一种历练。如今,黄光裕的回归,打开了外界对国美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近几年国美也在不断变化,持续进行战略调整。 此前,国美提出“家·生活”,成为“家·生活”整体方案提供商、服务解决商和供应链输出商。随后,国美牵手拼多多、京东,与两大互联网巨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加速开放步伐。去年,“家·生活”战略第二阶段的延展和升级,构建线上为主的线上线下双平台,开创出线下展示体验+线上交易,线上展示+线下消费的双平台相互精准赋能的新机制和新格局,同时全面强化开放真选供应链平台构建和全程服务链升级,全新推出娱乐零售新物种“真快乐”APP,掀起“娱乐买、娱乐卖、分享乐”的娱乐零售旋风。 国美如何破局? 回看国美的自身发展,历经34年磨炼,曾开创过辉煌亦跌落至谷底,在商业的洗礼中尝试打开新格局。进入“后疫情时代”,厉兵秣马、厚积薄发的国美,又将如何“破局”? 目前,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国美正在全面实施“双平台”布局,即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 据国美高层介绍,线上平台作为国美零售最大的平台,已链接了全量商品,以“真快乐App”为主门户,配合小程序、第三方平台官旗、社群等综合构成。主要承担以娱乐化的风格、机制与玩法,展示全量商品、交易支付、会员管理、在线服务、互动分享的功能总集合;而线下平台是国美的“强项”,以“精品展示、精品体验和精品服务”为原则,全部转型升级为网格化覆盖全国的实体“精品展厅”和全程传递卓越“家延伸服务”,打造引领行业的家生活消费新场景。 国美零售控股执行副总裁兼国美在线CEO向海龙表示,通过“双平台”战略,国美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相互精准赋能。第一是有效减少了商家传统的线上线下双重成本,让商家和国美都实现了降本增效;第二是化解了线上线下的分割竞争,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互补,各司其职,发挥出1+1大于2的价值提升效应。 去年8月份,国美任命在百度干过14年的向海龙为国美零售控股执行副总裁兼国美在线CEO。这位互联网老将,曾掌管着百度集团超过80%营收。 在他看来,未来一年,国美将在平台化、社交化、数字化、娱乐化等多方面经营发力、释放价值。同时,国美零售将“提效率降成本”、“拓规模增盈利”作为年度经营的两大关键指标。在“提效率降成本”方面,将广大商家目前线上、线下割裂的两套成本投入,节约成双平台一体化的一套成本投入,“有望将整体渠道运营成本费率降低8%,有望将国美零售自身的综合运营费率降低8%。通过厂商和国美成本的综合压降,传导到消费者端,有望让顾客的实际购物价格平均降低8%。” 在“拓规模增盈利”方面,今年双平台的商品结构将显著优化,商品SKU数量将快速扩充,商品丰富度必将显著提升。 对于国美零售的未来,向海龙信心十足。他表示,流量质量和流量规模将显著提升,整体营收规模将成倍增长,综合盈利能力将全面改善,价值潜力将持续释放。 欲重新定义零售新赛道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今年年初上线的“真快乐App”,就是国美自我变革的重要一步。 “真快乐”,三个字被赋予了三层含义,这背后是国美的用户思维,同时代表着国美零售娱乐化零售战略的全面开启。 在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叶檀看来,真快乐App解决了不少电商平台尚未完善的短板。“当很多竞争对手在走向平台化的时候,选品能力会弱化。但国美恰恰相反,在电商浪潮的上个十年,国美的选货团队没有退化,反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得到了不断强化”。 向海龙表示“你在‘真快乐’App上买了一个小电器,有可能比你的外卖先送到。在O2O的路上,国美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向海龙透露,上线短短两周,“真快乐”App的DAU、GMV都实现了显著跃升,线上平台DAU快速破千万元。 “商业的理念正从买卖变成娱乐买、娱乐卖、分享乐,娱乐化零售即将全面爆发”,国美零售CFO方巍表示,国美进军娱乐化零售,在吸引用户快乐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了流量增长和销量跃升。从商业层面看,娱乐化战略的实施,帮助国美实打实的突破流量瓶颈,显著地帮助商家和国美,降本、提效、增盈利。 如今,黄光裕的正式回归,让站在数字化、平台化、娱乐化、社交化零售的新赛道上的新国美再次打开想象空间。 叶檀认为,如今,国美早就不再是那个“只卖家电”的电器连锁品牌,双平台正在崛起,真选开放供应链正在发力,共享生态圈正在生长……全速起跑的新国美,或许将成为未来零售行业中的最大变量。
这两年,转型一直是热门话题。几乎所有中小银行,都在时代大潮中亲历着转型,或主动为之,或被裹挟前行。从结果上看,有的银行颇见成效,多数银行历经辛苦,方向曲折,所得唯有疲累。 更大的挑战是,行业正加速分化,转型机遇窗口快速收窄,留给中小银行的转型时间已经不多了。 向标杆学习 我们习惯向标杆学习。中小银行的标杆,资本市场给出的答案是宁波银行。在A股37家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的市净率、市盈率均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从业绩表现看,宁波银行的特点是“高增长、低不良”,且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从2019年向前追溯,无论是3年、5年还是10年,宁波银行净利润复合增速均能保持在20%左右,似乎不受周期影响;不良率水平连续十年低于1%,且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于500%,远优于行业水平。 优秀的业绩是怎么来的?长期明确而坚定的战略。 业绩表现取决于资源配置。从资金投向上看,2019年,宁波银行生息资产中贷款占比仅为42%,显著低于行业水平,如招行为72%,建行为78%。贷款的收益率较高,由于贷款占比低,宁波银行净息差仅为1.84%,落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2.11%。 问题来了,宁波银行为何不大幅提升贷款占比呢?并非缺乏增量贷款空间,我认为可理解为对“大银行做不了、小银行做不好”战略的坚守。 举例来说,一般银行视个人住房贷款为零售贷款压舱石,近年来,宁波银行却持续压降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同步发力个人消费贷款,结构显著优化。2019年末,零售贷款结构中,消费贷占比高达79%,房贷占比已不足1%。 个人住房贷款是传统的银行零售贷款项目,以房产为抵押,风险较低,容易上量,但同质化严重,收益也低。相比之下,个人消费贷款属于信用贷款,风险较高,进入门槛也高,一旦攻破,护城河效应显著。对宁波银行而言,放弃住房贷款是一种战略选择,短期有阵痛,长期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显著提高零售贷款收益率水平。2019年,宁波银行零售贷款平均利率高达7.74%,在上市城商行中领先第二名1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领域,宁波银行聚焦中小微企业,组建280个小微服务团队,总计2183人(2019年末数据),下沉到强乡重镇,力争把小微企业营销和风控做到实处。重人力投入叠加高激励政策,导致成本收入比稳定在35%左右,明显高于同业水平。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对于缺乏B端场景生态的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构建护城河,人员密集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战略。 低于同业的净息差、高于同业的成本收入比,通常会拉低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但宁波银行通过优秀的风控能力将不良率保持在低位,大幅降低风控成本,从而维持住了较高的ROE。 从结果上看,宁波银行展现给资本市场的特征就是:高增长、低不良、相对较高的ROE,虽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已足以让市场追捧。 两个误区 宁波银行的标杆意义不在于其战略本身——每家中小银行都应因地制宜、追求各自的差异化,真正的启示在于对战略的长期坚守,以及坚守背后对应的取舍。 银行的业务就这么几种、战略选择也只有几种,深挖一口井,持续积累优势,构筑护城河、形成差异化就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中小银行之所以陷入同质化,本质上是被短期主义绑架,缺乏战略定力,什么热做什么、什么急干什么,没能坚持做长期重要的事情。 这两年,优秀的银行在战略坚守中步步推进,更多的银行则在同质化热潮中陷入转型误区。 第一种是纸面转型。所谓纸面转型,是指转型停留在文件制度、组织架构层面,业务运营层面不见成果。究其原因,多是战略层面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触及根本,核心资源依旧集中在传统模式上,只是在组织架构上新设团队,影响力仅限于部门内,既不能在业务层面提供增量动力,也没能力带动全盘变革,最后只好照搬业内一些新产品自娱自乐,做成了面子工程。 一般来讲,这类银行的特点是日子难过但能过得去,缺乏紧迫感,感知不到变革的紧迫性,变革就成了一种作秀手段。其实,这类银行是最危险的,日子一点点变差,每年似乎都能凑活过去,等真正警醒时,往往已错过时机。 第二种是指标转型。把转型简化成几个指标,然后错把指标当结果,想方设法完成了指标,却发现转型还留在原地。究其原因,当无法突破机制文化时,指标转型最为简单、最易推进,于是成了银行转型的“最大公约数”。 指标转型专注于表面,看似捷径,却有损银行的长期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小银行对助贷业务的依赖,把零售占比当成了零售转型、科技转型的全部。风口期的两年,在助贷推动下,的确享受到零售指标节节攀升的欣喜,风口之后,监管收紧,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飞。 指标转型把目光放在了外部,忽视了内在的变革。零售转型和科技转型,本质上是银行经营逻辑的转型,需要从内而外层层递进,核心再造、数据中台、流程变革、激励优化、产品创新、零售凸显,零售指标改善只是自然的结果,不能成为目标本身。 最大的困难 对战略的长期坚守,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在一次饭局中,某城商行董事长曾感叹,宁波银行无法复制,它背后的机制谁也学不了。粗略来说,就是股权分散、高管持股、员工激励: 股权结构中,国资、民资、外资均衡分布,互为制衡,确保银行发展能着眼于股东价值创造; 高管层持股(据财报披露,2020年6月末,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合计持股481.32万股,以20210129日收盘价38.48元计算,市值1.85亿元),缓解委托代理难题,核心高管稳定,履职多在10年以上,能保持战略的连续性; 员工薪资与业绩挂钩,市场化考核,打破大锅饭,能上能下,持续释放人才活力。 反观很多中小银行,治理结构单一,激励机制落后,组织困于“官僚主义”,形式重于实质,有业绩不如有关系,组织活力低下,短期主义盛行。这样的银行,无论转型口号喊得多么响亮,都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 从根本上看,文化机制才是中小银行转型最大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小银行的转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若不能在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业务层面也难见大的进展。 这两年,银行子公司层出不穷,理财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法人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相继破土而出。某种意义上,子公司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新机制、新文化,从零开始,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绘制蓝图。但子公司毕竟只是子公司,母行自己仍需要做出更多的改变。 机制转型之所以难,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股权投资领域很看中企业的护城河,在巴菲特看来,任何企业都难免会遇到平庸甚至糟糕的管理层,只有具备深厚的护城河,企业才能经得住平庸管理层的折腾,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曾经,银行业也是有护城河的,银行牌照、物理网点、受管制的利差、深厚的企业客户关系等都堪称护城河,在护城河的保护下,平庸的文化、平庸的管理层也能有好的业绩。那个时代,银行不需要市场化激励,甚至内部大锅饭的银行都有好业绩。但近十年来,这些护城河渐渐丧失,导致优秀的机制文化、优秀的管理层价值凸显。 着意于转型的中小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从治理机制、文化流程、激励制度等方面着手做深刻的变革,要更加重视管理层的价值。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走自己的路 综合内外部环境看,当前中小银行的唯一出路,在于差异化+本地化。差异化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本地化是合规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无论是零售转型还是科技转型,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比如零售转型,虽已被鼓吹为银行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就现阶段而言,很多地区性银行还没到这一步。零售转型是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客观要求,全国层面消费驱动已是主流,全国性银行开展零售转型势在必行,但中小银行着眼于地方经济,各地发展阶段千差万别,只要本地产业发展空间还在,聚焦对公业务、小微业务就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价值投资者强调不追风口,不去人多的地方,银行经营也是如此,时间和资源这么宝贵,怎么能被风口裹挟,专注做自己的事、坚定走自己的路,才是脱颖而出的唯一出路。
火锅食材零售市场日渐火爆。2月1日,主打火锅生鲜食材的山西查特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查特熊”)宣布完成百万元种子轮融资。类似查特熊这样盯上火锅零售食材市场的企业不在少数。有数据显示,仅一年我国火锅食材相关企业就新增超过3000家,这也让该类企业冠上了“新晋网红”的名号。事实上,火锅食材的门槛并不高,但也正是这样,供应链能力成为了行业赛道的决胜关键因素之一。 扎堆入局 2月1日,查特熊宣布完成百万元种子轮融资,由爬手食品创始人王亚军个人领投。据悉,查特熊是一家火锅生鲜食材集合店,成立于2020年11月,为消费者提供社区化火锅生鲜一站式到家服务。 查特熊主打产品包括火锅、烧烤、中餐食材和厨房用品四大类,产品SKU已超300个。其中,火锅食材包括锅底、蘸料、肉类、涮品、净菜、丸滑水产和主食菜品等;中餐食材包括半成品食材和饮料啤酒;厨房用品包括调味料和火锅器具等。 看上火锅食材零售生意的并非只有查特熊。天眼查AppPP数据显示,近六6成的火锅食材相关企业成立于一1年内(全部企业状态)。2020年,我国火锅食材相关企业年增量迅猛上涨,全年新增近3400家火锅食材相关企业,同比2019年上涨216%。 与此同时,以锅圈食汇为代表的火锅食材店获得资本市场看好。2019年8月,锅圈食汇获不惑创投45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2019年10月,锅圈食汇获三全食品(002216)50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2020年2月24日,锅圈食汇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嘉御基金、不惑创投跟投。锅圈食汇在半年时间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目前累计融资金额超过人民币4.5亿元。 此外,九品锅、川鼎汇、懒熊火锅、火锅物语等品牌也纷纷于2018-2019年加入该赛道。而人们熟知的三全、国美、蒙牛等企业也在2020年也跨界布局火锅食材超市赛道。 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告诉记者,零售的发展正逐步走向专业化,特别是围绕着新消费场景下的消费需求,形成了更有特色的专业化零售形式,而火锅食材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因此这种零售形式获得了快速发展。 各自为战 虽然入局者众多,但各企业打法不尽相同。 业内普遍认为,火锅外卖“锅便利”是火锅食材行业赛道的雏形。早在2014年,河南锅便利火锅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包括火锅体验店、火锅食材超市以及火锅外卖三部分。锅便利在餐饮行业引入了O2O模式,是一家集呼叫中心、专业配送、电商平台、实体店面于一体的立体、互动便利的火锅服务商。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微信、电话等方式订餐,人均消费50元左右,比一般在火锅店堂食便宜约20%。但业内人士称,锅便利的模式更像是“新瓶装旧酒”。 同样成立于河南的锅圈食汇,是一家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通过全品类一站式火锅食材,然后延展至家庭半成品食材供给,目前已拥有超过5000家门店。其产品超过400种,涵盖蘸料类、小吃类、川渝特色类、烧烤系列、酒水类、粉面类、用品用具类等。锅圈食汇主要通过以“互联网+食材”的B2B、B2C运行模式,将线下门店与于线上商城同时运行。 与上述企业不同的是,蒙牛入局则与原有的冰激凌等业务相结合。近日,蒙牛“火锅食材超市+冰激凌店”――冷冰器正式开业,该店是蒙牛冰品事业部首家社区生态店,由南昌分公司设立。 “查特熊核心竞争力专注门店运营模式,门店生存是品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做好一个品牌就必须做好门店盈利的基础,品牌才会长久稳定。”查特熊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查特熊旗下有300多个SKU,核心火锅底料产品为自己生产,其余为合作生产及市场通用商品,这样做降低了物流环节费用,给门店带来了更多利润空间。 王亚军分析称:“火锅食材超市在目前的门店来看,都不具备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还在疯狂地的赛跑和打磨。” 供应链成关键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供应链的完整程度将决定火锅食材零售企业的成败。如今,整个竞争赛道已经发生变化,从包装,到价格、品牌以及推广团队,已经到达了同质化发展阶段,而供应链方面是竞争对手很难短时间复制的一个环节。 业内人士称,一般而言,火锅食材企业自建工厂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一个普通工厂大概需要1亿元左右,而要建立综合性工厂,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对于火锅食材这个新兴行业来说,成本有些高。因此,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建立更具有协调性的供应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查特熊也将“完善供应链”作为获得融资后重点发展的方向。查特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查特熊融资后主要以“门店快速扩张”、“数字化门店管理建立”、“供应链完善”为三大重心,2021年查特熊全年规划“全国招商700家,落地运营达到500家”的布局体量。 锅圈食汇也正在发力供应链反面。据了解,锅圈食汇已与三全、太太乐、安井、双汇集团等500+家工厂合作,建立全国十10大仓库和四4大研发中心。 “火锅食材赛道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是招商加盟的扩张能力,第二个是时供应链的整合和物流配送的能力,第三个是门店精细化运营的能力。目前这个赛道都还处于快速的扩张期,然而头部效应已经出现了负面增长,就是开业率小于闭店率,但是这个市场的背后和前端的载体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的。”王亚军表示。 朱丹蓬称,从行业来看,火锅食材行业还大有可为,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群雄乱战阶段,除了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产品品质、品牌宣传、服务体系、客户黏粘性等问题,也是需要该赛道中的企业去深入思考的。记者 钱瑜 白杨(图片来源: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