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力科技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资不超过5.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半导体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先导智能公告,公司拟向宁德时代发行股票,发行价格36.05元/股,募资不超2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先导高端智能装备华南总部制造基地项目、自动化设备生产基地能级提升项目、先导工业互联网协同制造体系建设项目、锂电智能制造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若按照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上限测算,本次发行完成后,宁德时代将持有公司69,348,127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29%,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
宁德时代投资产业链优质上市企业一事有了最新进展。9月14日晚,先导智能发布定增预案称,公司拟募资不超25亿元,投资于先导高端智能装备华南总部制造基地项目等5个项目,发行价格为36.05元/股,宁德时代拟认购此次发行的全部股份。若按照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上限测算,本次发行完成后,宁德时代将持有公司6934.81万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29%,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 宁德时代成为战略投资者 根据公告,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发行价格为人民币36.05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价的80%。 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6934.81万股,且未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宁德时代以现金方式认购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锁定期三年。 根据公告,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将用于先导高端智能装备华南总部制造基地项目、自动化设备生产基地能级提升项目、先导工业互联网协同制造体系建设项目、锂电智能制造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关于对公司股东结构的影响,公司表示,本次发行前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欣导投资,实际控制人均为王燕清。本次发行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 在股东分红回报方面,公司表示,已经制定了《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三年(2019-2021年)股东回报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原则上公司每年度实施一次利润分配,且优先采取现金方式分配股利。公司在足额预留法定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以后,每年向股东现金分配股利不低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20%。在确保足额现金股利分配的前提下,公司可以另行增加股票股利分配和公积金转增。 开展多维度合作 8月11日晚,宁德时代发布公告,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190.67亿元,其中境外投资总额不超过25亿美元。 宁德时代表示,此次投资范围具体包括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可转换债券以及其他权益类投资品种;投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新股申购、二级市场证券买入、集合竞价、协议转让、大宗交易、参与定向增发等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 公开资料显示,先导智能专业从事高端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锂电池、光伏电池/组件、3C、薄膜电容器等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制造商提供高端全自动智能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表示,宁德时代是公司下游的重要客户,具备行业内较强的竞争优势,双方通过本次战略投资,有助于加强锂电设备直接采购的产业链协同,并通过技术合作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生产工艺的迭代创新。同时,宁德时代拥有全球范围内广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资源,其全球化布局与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方向也高度吻合,未来双方将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协调,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战略支撑和面向全球的商务协同。 在合作领域与目标方面,未来双方将在宁德时代直接采购公司产品、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支持公司参与宁德时代的产业链合作等领域开展多维度合作,且双方可以根据具体合作需要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在合作领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提高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目标。
宁德时代再次扩大产业链上的“朋友圈”,这次锁定的目标是锂电池设备制造商先导智能。9月14日晚间,先导智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定增募资不超过25亿元,宁德时代将认购全部定增股份。定增完成后,宁德时代将持有先导智能7.29%的股权,成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 公告显示,本次定增的发行价格为36.05元/股,拟募集资金不超过25亿元,将用于先导高端智能装备华南总部制造基地项目、自动化设备生产基地能级提升项目、先导工业互联网协同制造体系建设项目、锂电智能制造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通过此次定增,宁德时代将一跃成为先导智能的重要股东。目前宁德时代并未直接或间接持有先导智能股份,按照本次发行股份数量的上限测算,本次发行完成后,宁德时代将持有先导智能6935万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29%,成为先导智能的第二大股东。 9月14日,双方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锂电设备直接采购的产业链协同、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生产工艺的迭代创新、全球产业链资源的协调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先导智能是宁德时代的上游厂商,主要提供锂电池生产设备。先导智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开发的卷绕机、涂布机、极片分切机、分容柜系统等多种锂电池设备日趋成熟,其中用于生产动力锂电池电芯、数码锂电池电芯的全自动卷绕机和成套整线装备,其技术和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形成进口替代。 对于此次引入宁德时代作为战略投资者,先导智能表示,此举将助力公司加快实现战略转型升级。双方通过本次战略投资,加强锂电设备直接采购的产业链协同,并通过技术合作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生产工艺的迭代创新。同时,宁德时代拥有全球范围内广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资源,其全球化布局与先导智能的全球化发展方向也高度吻合,未来双方将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协调,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战略支撑和面向全球的商务协同。 对于先导智能自身而言,此次定增将满足其生产及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此次定增,先导智能有望解决其锂电池板块主要子公司泰坦新动力生产场地受限的问题,同时解决公司本部生产基地设施陈旧、自动化水平有限、生产协调性不高等缺陷,将有助于公司扩大产能,持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此外,定增还将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财务上,定增将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巩固公司行业地位,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和财务风险。
9月14日,2020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上海举行。据悉,上海市嘉定区将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全域开放,率先按下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快进键”,国家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同时启动。 十大应用场景“解锁” 落地应用是目前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取得突破的“分水岭”,每一个场景的“解锁”都会给相应领域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据介绍,此次上海市率先发布的十大重大应用场景将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旨在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可示范、可运行、可推广的产业生态体系。 本次大会发布的大规模应用场景包括:智能驾驶出租车载人示范应用场景、5G智能重卡载货示范应用场景、智能公交示范应用场景、城市接驳及商业功能旅游场景、特大地下停车场综合示范区场景、车路协同示范应用场景等。新业态场景包括:具备L4级别的自动零售场景、智能驾驶清扫服务场景、无人安防应用场景等。 根据规划,上海市嘉定区将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全域开放。2020年,嘉定区率先开放安亭镇、汽车新能港、嘉定新城及嘉定工业区“一镇三片区”。下一步,嘉定区将建设5G基站3000座,实现嘉定区全域近1300公里道路的开放,覆盖全区464平方公里范围。 与全新应用场景配套的,是上海5G智慧交通示范区二期项目。嘉定区将联合上汽、华为、中移动建设覆盖嘉定区全域的全息感知、全数字化的智慧道路,批量投放上汽5G智能汽车,形成百辆级全场景先导应用规模,打造智慧交通网、5G通信网和北斗定位网“三网融合”的样板工程,建设国际领先的5G+智能汽车应用高地。此外,滴滴、AutoX等将在嘉定区指定开放道路开展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 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启动 更大范围的车联网合作同时揭开面纱。在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相关部门签署了《国家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国家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 根据合作协议,国家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发展标准体系将涵盖统一的智能信号灯、5G通信基站、开发长三角区域标准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统一车联网通信协议、道路交通管理平台、车路协同网络安全防护等。 国家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新基建,将涉及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构建集感知、通信、计算、信息安全等能力于一体的智能道路环境,基于5G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大规模的验证与应用,以及G2沪宁、G60沪昆、杭绍甬等智慧高速公路新基建联动等创新课题。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还将在先导区探索私人、公交、共享、租赁、物流、环卫等领域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模式,引领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发展。 工信部将提供多项支持 “要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在2020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工信部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技术研发,支持关键核心共性基础的研发。强化技术验证和应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完善标准法规修订,着力建立健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特别是关键急需的技术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发展的制定协调,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应用,加速推广。 三是要加快测试示范,支持开展载人载物的测试,鼓励部分地区的规范应用,加强测试示范区的统筹协调,探索可行性模式。加快网联发展,积极拓展道路改造及CV2X车载通信的研制,加快网联化发展进程。深化国际合作,发挥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积极作用。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作者 | 秦章勇 连跌一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复苏,但不少车企已在淘汰赛中倒下。入华后的特斯拉,凭借国产Model 3一款车型横扫新能源汽车市场,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新能源车企该如何发力?怎么才能切准市场的“七寸”?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答题。9月12日,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北汽新能源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俞晨与36氪CEO冯大刚出席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圆桌讨论。 沈亚楠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会和智能手机行业非常类似,但特斯拉不会像苹果一样占有那么大的份额,未来中国车企和特斯拉竞争,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俞晨则表示,凭借产品和制造的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中国车企能够和特斯拉直接竞争。 北汽新能源ARCFOX和理想汽车,一个是脱胎于国企造车老炮的新生力量,一个是劲头正盛的新势力品牌,双方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如何出牌“阻击”特斯拉,备受瞩目。 以下为冯大刚与沈亚楠、俞晨对话节选,经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整理: 冯大刚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客户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资产 冯大刚(36氪CEO):如果说要打造面向未来的新能源车,当下最重要的发力点是什么?是动力模式、自动驾驶,还是智能服务? 沈亚楠(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单在某一个点突破很难获得胜利。理想汽车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这个事情。第一个是新的电驱动,第二个是新的智能,另外一个是新的商业模式,这代表三个方向。 首先对于电驱动问题,目前有很多的方案,纯电还是插混都有各自的用户群体和技术优势。 第二个方向是要具备智能化特点,通过OTA升级甚至可以改变汽车的性能,包括刹车的性能,加速的性能,以及降低油耗等。 第三个新的商业模式指的是新的客户关系,就是采用全直营的方式,自己服务客户,包括卖车、服务以及售后的保养,这样才能够积累客户资源,这也是理想汽车一直在做的,直接的客户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资产。 俞晨(北汽新能源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目前数字化、智能化、颠覆式创新时刻在发生。我们在新能源方面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化发展,另一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有产品而没有模式,这个产品科技方面的力量就没有办法进步;只有模式没有产品,这个模式也不会长久。 现在的商业模式,无论是直营还是分销,都是处于一种过渡的阶段。目前我们走的是复合型的战略,重点采用直营模式,同时在广泛的市场上还会采用相对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形式上会有一些变化,交付跟销售也是分开的。最后的目的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要服务好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来满足用户。 世界上不存在一招制敌的解决方案 冯大刚:前段时间增程式技术路线存在不少争议,有些人可能认为纯电驱动是未来,沈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沈亚楠:对于一些驱动的解决形式,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技术方案是一招制敌的,如果想一招制敌恐怕也不太现实。理想汽车之所以选择增程技术路线作为出发点,主要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的。 沈亚楠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首先增程式底子还是纯电车,只是增加了一套增程系统,所以在好开方面跟纯电车是一样的。第二是方便,目前国家的充电设施正逐步改善,但这个速度不尽如人意。目前为止,理想在市场上有15000多辆,接近60%的里程都是纯电形式驱动,剩下的里程主要是大家跑长途,或者出远门的时候,才会通过加油的方式来补给,所以很方便。第三就是划算,增程的结构会极大降低电池的成本,理想ONE综合购买成本甚至低于燃油车。 此外,对于社会的贡献来讲,无论是纯电车还是增程车,其实对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都是有贡献的,而且都实现了所谓的弯道超车,不再受制于变速箱和发动机的技术落后。 冯大刚:ARCFOX的α-T即将上市,预售价是28万,定价和新势力品牌比较一致。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中,一个新能源车企应该怎么去入手,做出差异化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呢? 俞晨:差异化应该是从自身的DNA上来找,这取决于公司机制和本身的资本来源。对于ARCFOX来说,本身作为国有企业,可以和麦格纳打造产业发展新合资模式,保证了ARCFOX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在供应链方面也会形成一定的优势。此外,内部的营销方式也在作出创新,内外结合将会构建ARCFOX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 特斯拉赢在充电方案? 冯大刚:最近有一个说法,说很多企业没有搞清楚特斯拉究竟赢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可以拆开问,我们可以先问特斯拉已经赢了吗?如果赢了,什么地方做得最出色? 沈亚楠:之所以说很多人没有搞明白特斯拉为什么赢,是因为我们每天也在讨论如何跟特斯拉竞争。我们的看法是,特斯拉主要赢在解决了充电,其充电网络帮用户解决了充电的问题。如果真的去看特斯拉Model 3,从尺寸、配制、制造质量,对于业内人来说,都不是一辆非常好的车。 今年特斯拉会在全中国铺设4000个超级充电桩,过去6年只铺设了2000个。一旦充电的问题解决了,客户无论是否具备充电条件,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充电焦虑。 特斯拉赢在能源网络上,但这个能源网络也是有局限的。目前城市资源越来越有限,如果被单一的品牌过多占用,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好处,所以(特斯拉)超充桩会越来越难铺。 俞晨:特斯拉的成功,其实跟初期的时机也有关系。2014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当时国家已经开启了对新能源车的扶持,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特斯拉的出现顺应了这个时机和潮流,同时又开创了很多产品标准的形式,比如大屏、OTA以及纯电驱动,包括一些对电池安全的标准,这些东西都是开创性的。 冯大刚: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去打败特斯拉,更广义地说,如何才能在未来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 俞晨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俞晨:从市场竞争方面,提升自己的产品力是相对可以实现的。第二是对用户体验的把握上,传统企业最大的短板就在这儿。过去更多是甲方思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用户。如今需要和客户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再结合产品和制造方面的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理解的优势,相信我们在市场上能够和特斯拉或燃油车进行更广泛的竞争。 沈亚楠:跟特斯拉竞争,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非常有信心的。特斯拉赢在独立的充电网络,但一寸长就有一寸险,下一步的体量发展就会受限于自己充电网络铺设的速度,会给自己形成一个瓶颈。美国95%的特斯拉用户是有家用充电桩的,在中国会受到充电网络瓶颈的限制。 我们更有信心的是在智能方面打败它。目前多数的特斯拉用户还是要在车里用手机,因为觉得它的导航不好用,它的音乐是用H5实现的。 在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的确有领先优势,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在人工智能、数据算力方面也是有机会超越它的。 智能汽车发展更像智能手机,但时间会慢很多 冯大刚: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会像目前燃油汽车还是智能手机的格局?新能源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沈亚楠:从终局的角度讲,智能汽车发展的趋势会非常像智能手机。首先就是品牌的整合,汽车行业本来在国外就没有中国这么多品牌,目前特斯拉占据了类似苹果的地位,但是它的市场份额不会有苹果那么高,所以中国一定会崛起类似华为和小米这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而传统车企也一定有像三星一样能够转型成功的。 但是从时间周期上讲,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肯定会比智能手机要慢。无论是做智能手机,还是做非智能手机,供应商体系差不多,转型也会比较快;但汽车供应链转型会比较慢,而且越来越多的客户会想要智能电动汽车。所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传统主机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型服务新能源汽车。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家整体的规划是有机会实现的,比如到了2025年新能源车保守将会达到500万辆,激进一点是750万辆,其中可能纯电占一部分,增程和插混占另外一部分。 俞晨: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处于消费升级的状态,(向)20万-40万元区间(发展)。蔚来、小鹏都在这个区间,同时它也是传统燃油车必争的区间。产品上的竞争也会加剧,今年ARCFOX会推出第一款车,未来每年都会有新车推出,北汽集团希望能在2025年实现集团的全面转型。 请关注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
编者按 从技术突破到应用探索,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全面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术,机器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服务业注入新活力。毋庸置疑,中国高科技产业已进入快车道,中国先进的人工智能服务不断走向全球消费者,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工业机器人加速普及进程 □记者 李亭 吴慧珺 天津 合肥报道 伴随着新基建进程提速,工业互联网担负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智能工厂将是大势所趋,这也加速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进程。 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今年以来,乘着新基建的东风,一些发达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开始回暖。与此同时,记者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后端,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外资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全球市场。业内人士建议,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力度,关键技术可进一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同时,从中长期来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需引进加培养并行,进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 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在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位特殊的机器“分拣员”尤为吸睛。在上方的摄像头进行视觉识别后,机器手臂快速移动,精准找到对应的字母方块,并在几十秒时间内整齐排列出了“新松”的英文名称。这款机器人能够实现高速分拣,在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场景中发挥效用。 “目前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能够‘记住’并重复工作人员‘教’给它的动作。电脑、手机组装等需要‘精雕细琢’的工程,也可以放心地交给它来完成。”公司副总裁吕忠伟说。 这样的智能化场景并不鲜见。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IOT等核心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焊接、装配、搬码、喷涂、磨抛等各项工作,在航天、钢铁、汽车及工程机械等多领域的生产线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区加快工业机器人发展。据介绍,近年来,天津市滨海新区智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多条产业链,智能科技产业占滨海新区工业比重超过30%。 在安徽,机器人在汽车、工程机械、家电、建材、农机、化工、铸造、冶金、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行业有了较好的应用。目前,安徽省现有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本体、集成和零部件企业342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24家、服务机器人企业32家、特种机器人企业32家、工业机器人集成企业170家、关键零部件企业7家、配套零部件企业77家。 行业需求持续旺盛 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已经迎来了“变革”,智能工厂是大势所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带来自动化普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数据最有说服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3794套,同比增长10.3%。7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保持高增长,产量21170套,同比增长19.4%。 9月3日,记者在企查查上以“工业机器人”“成立日期2020年”“在业存续”为搜索条件,共有1539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等地。 万联证券研报认为,行业回暖信号明显。据其测算,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5台/万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远不及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5G、新基建、新能源等高景气度领域的带动下,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上行,带动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复苏。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向一般工业领域渗透,产业链迎来国产化良机。 一些企业的表现也证明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上半年公司持续快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1.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08%。其中,机器人本体和智能制造业务同比整体增长156.32%,业务比例已经占到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50%。 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之一。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谐波减速器,2020年1月至4月,该公司谐波减速器新增订单3.76万台,相较上年同期2.81万台有所回升。8月28日,该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8月28日上午开盘后,股价一度攀升至66元以上,较其35.06元的发行价上涨约88%。 加大自主研发创新 尽管长期来看,国内市场潜力大,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后端,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外资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全球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关键零部件——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实现国产替代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国内企业也可以生产部分核心零部件,但其性能与进口品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中低端领域上有一定的应用,却无法满足高端机器人的需求。”清研同创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洪安表示。 万联证券研报认为,随着工业机器人加速向中低端领域渗透,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占有优势的国产本体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同时也有望带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协同发展。同时,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有望率先受益于制造业投资的回暖,但系统集成领域竞争者众多,未来行业将面临整合。 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大自主研发创新。陈洪安表示,首先,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突破应加大基础研究。其次,政府对科研项目的补贴力度需跟进,尤其是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点对点补贴,提高企业研发的动力。关键技术可由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软件研发,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天津联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福海认为,商业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其很难花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专注技术研发,因此,需要加大政府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对科研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研发动力。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建议,加大智能制造的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应用以点带面,全面普及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制造催生出新的动能,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就占据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许礼进认为,应不断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强化分配激励、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进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 服务机器人勾勒未来生活全新图景 □记者 阳娜 魏梦佳 张泉 北京报道 在9月9日落下帷幕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各种各样、多种用途的机器人产品吸引了参会者的极大关注。记者从中国电子学会获悉,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占全球市场1/4以上,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亿美元,为服务业注入新活力。 物流配送机器人、清扫消毒机器人、帮助做康复训练的机器人、能做手术的机器人、能陪你聊天给你号脉的“中医机器人”、能做饭的“AI厨神”……在此次服贸会的服务机器人·智能科技专题展区内,各种用途好看好玩的机器人让人眼花缭乱,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围观”。 记者了解到,该展区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有中国数十家机器人参展企业为观众展示机器人行业的最新成果,来自瑞士、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在内的10多家国际企业也同时参展,带来垃圾分类、智慧养老、智慧生活、智慧教育等领先服务机器人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该展区成为公众了解国内外服务机器人最新成果的窗口,是此次服贸会上的一大亮点和“打卡地”。 一个名为“金宝”的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它是壹佰米机器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面向居家康养的智慧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刘强说,中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需要有陪伴、健康管理、辅助生活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未来它将可以提供家庭健康档案管理、运动辅助等老年人急需的服务。 大量医疗服务机器人集中亮相成为抢眼的“明星”,勾勒出未来“智慧医疗”的全新图景。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借助5G技术实现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远程手术;联影智能的uAI Vision“智能之眼”可让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实现“一键智能”扫描;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鞍山市合作,探索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全新的康养模式……从技术突破到应用探索,中国医疗服务机器人正全面加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业内专家表示,医疗服务机器人的综合使用有助于提升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次服贸会上,导医导诊服务机器人、智慧病房、院内物资机器人运送、院内消杀机器人……北京先优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针对医院医疗“最后一公里”的智能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最大限度为病人提供便利,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效率,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智能化是医疗服务发展大势所趋。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充分、合理使用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提升医护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北京先优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全国营销总监白志刚说。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介绍,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94.1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服务机器人获得领域内最快增长。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6.8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2亿美元。 专家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中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4年至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20.9%。 机器人战“疫”大显身手 □记者 赵旭 关桂峰 强力静 北京报道 白色烟雾自头顶匀速喷出、身背送餐箱走入电梯、辅助患者屈膝抬背开展康复训练……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展馆中,各具特色的机器人齐亮相,在前来参展的观众面前“一展身手”。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展馆中的消毒机器人、物流配送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战“疫”机器人,备受国内外观众瞩目。 “疫情期间,这几个机器人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每天都要忙坏了。”坎德拉(深圳)科技创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文艺说,今年疫情初期,该公司派出多台名为“烛光”的医疗多功能机器人,赶赴位于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和金银潭医院,深入“红区”抗击疫情。 酷似蜗牛造型的烛光机器人,可随时根据需要化身为“配送员”或者“消毒工作人员”。在服贸会的展区上,烛光机器人驶向放在一旁的储物箱,并将其“背”在身上,走进电梯。送货结束后,它将储物箱归至原位,又托起一旁的消毒箱,摇身一变做起了消毒工作。 2月28日下午,正在雷神山医院工作的烛光机器人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上海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中有两名队员原定于2月28日在上海举行婚礼,但由于疫情暴发,他们来到武汉支援工作,婚礼被迫取消。烛光机器人“接单”后为他们送去蛋糕。 “医院成为礼堂,防护服变作礼服,烛光机器人担任蛋糕派送员,那是一场特别的婚礼。疫情无情,人心温暖,科技也为寒冬送去温暖。”张文艺说。 抬背、屈膝、整体升降、倾斜、翻身,一只毛绒玩具熊躺在病床上,在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帮助下,模拟着病人康复训练的过程。在今年服贸会的机器人专题展区里,“新松”机器人展位的游客络绎不绝。 “疫情初期,我们第一时间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取得联系,为他们赠送了10台智能护理机器人,同时还有7台物流配送机器人。”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健康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威说,护理机器人帮助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频繁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李学威说,抵达医院后的新松机器人们仅用3天就全部完成安装和调试,并投入战“疫”一线,最终顺利完成各项防疫任务和医疗保障任务。 “通过服贸会这个国际性平台,大家有更多机会亲自体验各类机器人,拉近了机器人与人类的距离,让机器人走进生活,更好地服务人类。”李学威说。 “您好,请您佩戴口罩。”同样参加了抗疫一线工作,由中国科技公司优必选科技研发的一款智能测温机器人也来到了服贸会展区。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周剑表示,疫情防控期间,该公司研发的防疫机器人不仅在国内的医院、学校、企业等地投入使用,同时还驰援海外抗疫,提供无接触的防疫服务,包括韩国、日本、比利时、尼日利亚等国。 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94.1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服务机器人获得领域内最快增长。 “从产品整机的设计和制造,到核心算法和软件平台,均为我们自主研发。”李学威说,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已进入快车道,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先进的人工智能服务不断走向全球消费者,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