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3日,规模房企中多数已完成9月销售业绩披露。 总体来看,今年“金九银十”的黄金九月,TOP30房企总体销售数据好于上年。 据中原地产统计,30家上市房企9月单月销售额合计6096亿元,同比上涨19%;1-9月累计销售额41454亿元,同比上涨8.8%。 分企业来看,2020年9月,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689.4亿元,同比增长9.5%;碧桂园合同销售额为646.3亿元,同比增加25.30%;绿城中国9月销售额同比增加69%;花样年控股9月销售额增109.64%至52.83亿元。 其中,万科以合同销售金额4927.6亿元超过碧桂园的4467.9亿。 10月5日,碧桂园发布公告,今年九月,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46.3亿元,同比增加25.30%; 2020年1-9月,碧桂园录得全口径销售金额为4467.9亿元。 10月11日,万科发布2020年9月销售情况简报。今年9月份,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45.4亿元,同比增加10.65%;2020年1-9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927.6亿元,同比增加3.61%。 10月9日恒大披露公告称, 9月1日至10月8日38天内,实现合约销售额1416.3亿元,合约销售面积1641.7万平方米。 截至10月8日,恒大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额5922.5亿元,完成全年6500亿元销售目标的91.1%。 从各房企公布数据看,尚无一家达到恒大一半。 数据显示,恒大8月份新房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9669元,而9月1日到10月8日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8627元,单价降了约1042元,降幅为约10.8%。 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虽然销售金额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不少房企销售面积则出现同比下降。 其中,中海地产今年1至9月累计销售面积137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4%。 此外,华润置地今年9月实现合约销售额290.1亿元,同比增长32%,但合约销售面积却下降9.5%。 销售面积下降而总销售额增长,背后是多家房企今年房价的增长。 其中,华润置地今年9月销售均价24879元每平方米,而上年同期为17065元。此外绿城中国今年9月销售均价27760元,亦相比上年同期的26960元增长2.9%。 从已公布的房企前9月业绩数据看,千亿军团已有14个,依次是恒大、万科、碧桂园、融创、保利地产、中海、世茂集团、招商蛇口、金地集团、金茂、绿城集团、中南建设、中梁控股和融信中国。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目标完成在80%以上的,除恒大外,还有金茂。其它多在六七成之间。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2020年1-9月,20家代表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均值为72.0%。其中,佳兆业集团销售目标完成率达85.9%;中国恒大、中国金茂销售目标完成率分别为91.9%、80.9%;招商蛇口、弘阳地产、越秀地产等房企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均在75%以上。 融资方面,9月以来,房企融资表现也较为积极。9月房企融资发债总额651.44亿元,同比上升25.7%。 其中,境外债本月环比大幅上涨29.1%到242.54亿元,但由于去年基数较大,同比下降30.4%;境内债408.90亿元,环比上涨10.3%,同比大幅上涨140.8%。 土储方面,1-9月,TOP30房企通过招拍挂拿地金额达11481亿元。其中,中海地产、保利发展拿地金额均超过了1000亿元,在招拍挂拿地金额中排名前二。 此外,万科、绿地控股、龙湖集团、绿城中国则紧跟其后,拿地金额均突破了600亿元,分别位列榜单的第三至第六。
图片来源:网络 10月9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9月1日-10月8日38天实现销售1416.3亿,创同期历史新高。 截止10月8日,恒大年内累计实现销售5922.5亿,完成全年6500亿销售目标91%。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据了解,2020年十一黄金周,恒大加大推盘力度。 10月8日,恒大在哈尔滨、重庆、贵州、青岛、珠海、佛山、包头等城市推出9个新盘。 恒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下午1:30,上述9个新盘,半天就已录得销售额超80亿元。 每年的“金九银十”,是地产圈的营销旺季。 9月6日,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召开营销大会,下达被量化的九月、十月营销“军令状”:自9月7日起至10月8日,恒大楼盘全线实施7折大优惠,每个月销售目标1000亿元。 在统一7折基础上,恒大还推出了叠加优惠政策,包括2000定金抵2万、清尾最高88折、每盘每天10套特价房额外97折、新购房客户免收三年物业管理费等等。 此外,恒大总部和地区公司部门负责人以上领导,还可拥有额外96折的审批权。 通过下载注册恒大的线上营销平台“恒房通”,每推荐他人成功成交一套恒大的房子,推荐者便可获得最高3.5%的佣金回报。 彼时,恒大方面表示,此次大力度的打折促销是为了提前完成6500亿元并冲击8000亿元的全年销售目标,并实现年初提出的“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要求。 “金九银十”之外,恒大在2020年还启动过两轮“全员营销”。 最近一轮“全员营销”是8月3日至9月6日,恒大宣布住宅享受8.3折优惠,员工推荐购房可享受9.5折+1万元购房券,在物业方面可免收3年的物业费。付款方式上,一次性付款可打9.3折,按揭9.5折,一年分期9.8折。商铺售卖方面可享6折。 另一轮“全员营销”是2020年1月2日至2月20日,恒大提出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楼盘,新春优惠87折,员工推荐95折,购房券1-3万,清尾优惠99折,按揭优惠95折。 今年2月份,恒大还曾宣布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18日至2月29日期间,其全国在售楼盘住宅可享75折优惠。
编者按: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快消行业面临集体大考。商场门店流量下滑,宅经济悄然发展,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蓝海出现……消费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消费群体的兴起,网红带货、社群营销……新兴的营销模式又会给快消业带来哪些改变? 搜狐财经推出《新消费观察》栏目。专题旨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读餐饮、零食、乳业、酒业等公司的新动态和新兴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二十六期关注的企业为近日董事长突然被调查的燕京啤酒。 10月8日晚间,燕京啤酒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晓东因涉嫌职务违法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不能正常履职。 这一突发事件给刚刚启动“五年增长与转型战略项目”的燕京啤酒带来巨大不确定性,而公司近年来也早已陷入业绩瓶颈。 最近五年来,燕京啤酒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下降2.21%,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下降21%,两项数据均为行业倒数。这导致燕京啤酒与行业巨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而在业绩增长乏力的背后,燕京啤酒销售净利润常年不足5%排在行业末尾。虽然目前公司营收突破百亿,但净利润仅在2亿元左右,不及20年前。搜狐财经进一步对比发现,燕京啤酒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投入上和同行相比有很大不同,高比例的管理费用投入压缩了销售费用,也蚕食了利润空间。 人事突变,五年增长计划前路未卜 10月8日,燕京啤酒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晓东因涉嫌职务违法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不能正常履职。公司工作暂由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谢广军主持,各项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公开资料显示,赵晓东出生于1972年6月,现年48岁,是A股啤酒行业上市公司最年轻的董事长之一;2019年赵晓东年薪70.8万也仅次于珠江啤酒和青岛啤酒董事长。 赵晓东于1998年加入燕京啤酒,至今已在燕京啤酒22年。2003年赵晓东当选为副总经理,2012年当选总经理,2017年9月被选举为燕京啤酒董事长。 除此之外,赵晓东还担任北京燕京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燕京啤酒投资有限公司(燕京啤酒的控股股东)董事、副董事长,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燕京啤酒实际控制人)董事局副主席、执行董事。 但在赵晓东任职董事长的首期,公司并没有高调的战略动作,燕京啤酒的业绩也并不理想。 2017-2019年,燕京啤酒的营收分别为112亿、113.44亿和114.68亿元,营收增长率分别为-3.26%、1.32%、1.1%,低于同期青岛啤酒的为0.65%、1.13%、5.3%和华润啤酒的3.66%、7.37%、4.02%。 同一时期,燕京啤酒的净利润分别为1.61亿、1.8亿和2.3亿元,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48.3%、11.47%、27.76%,同样低于同期青岛啤酒的为21.04%、12.6%、30.23%和华润啤酒的86.8%、-16.85%、34.29%。 燕京啤酒作为啤酒行业第三与第一名华润啤酒的差距也被越拉越大。营收差距从2017年的185亿扩大至2019年的217亿。 在经营业绩压力下,由赵晓东掌舵的燕京啤酒在2019年启动“五年增长与转型战略项目”。 彼时,赵晓东表示,将开启企业内部改革与创新,在品牌、市场、渠道、人才、信息化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持续培养与提升能力,争取在2025年前完成蜕变,实现快于行业发展水平的高速增长。 今年9月17日,赵晓东顺利连任燕京啤酒非独立董事、董事长职位,任期为三年。但在此之后仅仅一个月,赵晓东就突然遭调查。 目前燕京啤酒尚未公开具体原因。关于该案原因和此后的人事安排等相关问题,燕京啤酒方面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人事变动并不影响公司经营。 不过随着赵晓东突遭调查,燕京刚刚启动的“五年增长与转型战略项目”也前路未卜。 营收破百亿,净利润2亿不及20年前 今年上半年,燕京啤酒实现营业收入55.65亿元,与去年同期64.62亿元相比下降了13.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69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5.12亿元下降47.46%。 燕京啤酒在半年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面临较大压力。但与同行相比,燕京啤酒的业绩下滑明显。 上半年同一时期,华润啤酒营收174亿元,下降7.5%,净利润却达到20.79亿元,同比增长11%。营收逊于燕京啤酒的珠江啤酒净利润也达到2.46亿元增长了16%。 近年来啤酒行业正值业绩复苏,但燕京啤酒的业绩却迟迟徘徊不前。 最近五年来,燕京啤酒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下降2.21%,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下降21%,两项数据均为行业倒数。2019年,燕京啤酒营收114.68亿元,净利润只有2.3亿元。 资料显示,燕京啤酒1997年上市,彼时净利润已经达到1.87亿元,2011年燕京啤酒净利润达到最高峰的8.17亿元。 在2014年之后,中国啤酒行业开始步入连续四年低迷期,燕京啤酒的净利润此后出现大幅下滑。2014年至2017年,燕京啤酒的净利润分别为7.26亿元、5.88亿元、3.12亿元和1.61亿元。 随着燕京啤酒净利润连续四年大幅下滑,复苏期增长也表现乏力,2019年,燕京啤酒2.3亿元净利润都不及20年前。 1999年,燕京啤酒的营业收入是11.9亿元,净利润2.93亿元。2019年燕京啤酒营收114.68亿元,净利润还是2.3亿元。 在燕京啤酒营收破百亿,净利润却不及20年前的背后,燕京啤酒销售净利率极低。 上半年,重庆啤酒、珠江啤酒、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燕京啤酒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7%、12.45%、12.37%、12%和5.74%。作为营收三强,燕京啤酒的销售净利率只有头部企业的一半。 实际上,从2015年以来,燕京啤酒的销售净利率就在不断下滑。Chio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近五年其销售净利率分别为5%、2.8%、1.5%、1.9%和2.3%;常年排列啤酒行业末尾。 管理费占比11%显著高于同行,蚕食利润空间 搜狐财经对比了燕京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的相关数据,发现燕京啤酒净利率极低或许与其成本投入结构的不合理相关。 2015年至2019年,上述三家啤酒企业的营业成本均占比营收的60%左右,均在同一水平线。 而在营业成本之外,燕京啤酒的税金占比营收的10%左右,青岛啤酒和重庆啤酒的税金比例为8%左右。燕京啤酒税金比例略高,但比例差额不大。另外,燕京啤酒近两年的研发费用比例为1.5%左右,对成本的影响也并不巨大。 但是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投入,燕京啤酒与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的表现却有很大不同。 2015年至2019年,燕京啤酒的管理费用分别为14.44亿元、13.71亿元、12.69亿元、12.83亿元和12.95亿元;占营收比例在11.3%左右。销售费用16.73亿元、15.74亿元、14.81亿元、14.46亿元和14.75亿元;占营收比例在13%左右。 五年来,青岛啤酒的管理费用平均每年也高达14.5亿元,略高于燕京啤酒。不过从占营收比例来看,青岛啤酒近五年来管理费用占营收比例平均在5%左右。但其销售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高达21.37%、23.1%、21.95%、18.32%、18.24%。销售费用的投入远高于燕京啤酒。 重庆啤酒近五年来的管理费用占营收比例平均在5%以下,销售费用的投入也远高于管理费用。 可见,与同行相比,燕京啤酒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上的成本投入结构出现了不同。 从报表可以看出,近年来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等企业不断改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投入比例,以此调节利润。但燕京啤酒在这方面并未有所动作。 从更多的数据来看,燕京啤酒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投入更能说明对利润的影响。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2011年燕京啤酒净利润达到最高峰的8.17亿元,这一年燕京啤酒的销售费用占比13.07%,管理费用占比8.25%,是燕京啤酒上市以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差值最大的一年。此后,燕京啤酒的管理费用占比不断增加,但销售费用占比却不再加大投入比例。 搜狐财经发现,在燕京啤酒的管理费用明细中,还有商标使用费、土地使用费等额外的支出。2017年至2019年,燕京啤酒商标使用费分别为0.51亿元、0.55亿元、和0.5亿元。这也给燕京啤酒增加了一笔管理费用投入。 究其原因,燕京啤酒使用“燕京”商标,需要母公司按年销售收入的1%、子公司按0.008元/瓶计算支付 “燕京集团”商标使用费。 除此之外,燕京啤酒还有偿使用“燕京集团”有关住房、医疗、食堂、办公设施、能源、动力、保安设施或服务,需要支付“燕京集团”综合服务费。这也导致燕京啤酒管理费用明细中的其他费用也高过同行企业。 而繁重的管理费用压缩销售费用投入的同时,也导致燕京啤酒的市场近年来不断流失。2014年以来包括燕京主品牌及惠泉、漓泉、雪鹿在内的4大品牌的总销量连续6年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燕京啤酒。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燕京啤酒保守且谨慎,没有太多的创新。“近年来燕京啤酒被其他啤酒巨头拉开差距。如果燕京啤酒在体制和策略方面不做全方位创新的话,未来被拉开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国庆假期期间,北京地区以限竞房为代表的新房市场明显回暖。房企推盘节奏加快,叠加节日期间的优惠活动,使得北京地区“银十”成交出现“开门红”。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地区部分楼盘“十一”期间推出了“一口价”、送车位、送仓储、打折促销、送家用电器等活动。一些位置较好的项目销售成绩良好。 打折成看点 不少前期入市的新房楼盘“十一”期间进行打折促销,折扣通常在8.5折左右。有的楼盘价格未出现明显折扣,但推出了买房送车位、送仓储、送家电、送家具的活动,优惠力度相比“金九”期间明显加大。 “这些活动9月份没有,开发商希望10月份能够清盘,因此推出了一系列活动。从草签到网签大概一个月时间,加上银行放贷的时间,10月份销售基本可以保证年底回款。这是总部下达的销售任务。”多个2018年就入市的限竞房项目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根据房产中介提供的打折数据表,“十一”期间,北京地区参与打折活动的楼盘数量占到全市新盘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最低折扣可达到7.8折。有中介人员称,自己拿到的是独家房源,如果客户自己去则没有折扣。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向中介列举的开发商售楼处进行求证,得到的答复均为:中介拿到的折扣和开发商的折扣一致,不存在中介所称的独立房源。 不过,中介及开发商均指出,并非所有在售房源都有这个折扣,折扣只适用部分房源,这些房源总价一般较低。 “1000万元的房子不可能850万元就卖。”某新房楼盘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打折的房源基本都是前期较为滞销的户型,总价普遍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楼盘目前价格与备案价相比折扣力度较大。销售人员表示,这些项目开盘较早,且疫情期间也有过优惠政策,目前的折扣是累积的结果。 以位于南五环某商办项目为例,这是头部开发商重点开发的精装修项目,2015年开盘时销售火爆,一度达到5万元/平方米。此后,商办项目限购,只能出售给公司类客户,不能出售给个人,且无法贷款购买。该项目限购后,价格一路走低,疫情期间推出8折优惠,“十一”期间又推出了额外优惠活动,目前价格跌至3万元/平方米。“如果按照开盘价,目前属于6折优惠,但不是一次性到位的价格。”楼盘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看盘客户多 “金九”期间不少开发商的销售表现欠佳,“银十”则加速了抢收进度。从机构监测数据看,9月28日至9月30日,北京市12个新盘项目取得预售证,部分项目拿证当日即开盘销售。记者走访多个新入市的项目了解到,“十一”前后开盘的多个项目销售情况不错。某中介机构销售人员称,“公司项目品质确实好,项目前期在广告上也下了功夫。” 位于海淀区某新开盘项目处一名保安人员称,开盘当日来看房客户从接待大厅排到大厅外院子台阶下。记者在售楼处看到,当日下午2点至3点之间,售楼处看房人员来来往往,大约25组的接待位置均坐满,客户不断来往样板间和接待处之间。 “项目10月1日开放样板间,当天登记客户100多组,目前有250组左右。”海淀区西北旺某项目销售人员介绍,该项目有3个主力户型。 该销售人员称,周边已多年没有新盘入市,样板间开放后前来看盘客户很多,“我下午过来的,目前已接待12组客户。”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9月底以来,房企新项目入市积极性提高,主要为了避免年末可能出现不确定情况。新房项目加快入市,开启10月份的抢收大战。北京市住建委网站信息显示,9月末共公布了12个住宅项目的预售许可证,大多是一些高品质项目。从目前情况看,热门项目销售数据均较好,9月底入市的项目累计收获超过130亿元销售额。 去化仍承压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9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1905.6亿元,单月业绩同比增长29%,增幅有所收窄。从累计销售看,百强房企1-9月操盘销售规模同比增长9.2%,累计业绩增速自7月首次回正后继续提升。分季度看,第三季度操盘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近28.5%,较一、二季度恢复明显。但9月份规模房企的去化速度放缓,预计四季度房企去化压力仍然较大。 业内人士认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房企业绩目标完成率整体表现不及2018年、2019年同期。房企整体销售和供货节奏后移,四季度作为市场供货高峰期,房企供货加速将带动成交量上升。但行业去化承压的基本面尚待改善,企业全年业绩目标主要依靠增加供货量来实现。此外,房企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房地产资管新规,深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把握重要营销节点。在提振销售业绩的同时,加强回款流程管控,保障资金周转。
记者昨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8月份,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18773亿元。从税收大数据来看,全国企业销售形势稳步向好,供给需求双向发力。 从前8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1711亿元;二是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062亿元。 今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实施以来,企业负担持续下降。比如,前8个月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享受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从3%降为1%(其中湖北省免征),降幅达67%。 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认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市场活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项支持创新政策措施的继续实施,使得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技术改进中。 今年前8个月,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33万户企业,购进高技术设备和高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24%,推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1至8月份,全国重点税源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0%,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同时,今年1至8月份,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11.2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分别增长38.7%和19.5%;医疗仪器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分别增长12.5%和4.4%。 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利用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跟踪反映全国复工复产复销和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至8月份,全国企业发票销售收入同比降幅收窄至0.5%,已基本与去年持平。截至9月20日,全国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年内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 蔡自力表示,今年7、8月份,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已连续两个月保持9%以上的增长,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回升势头更强,连续4个月销售收入保持15%以上的增长,成为引领制造业恢复的重要引擎。 税务总局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显示,89.4%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四季度生产经营形势为“平稳”或“好转”,较三季度预测提高4.7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也显示,8月份,全国企业购进货物服务总金额同比增长9.6%,快于销售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对经营前景充满信心。
1-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18773亿元,主要包括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1711亿元,以及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062亿元。 9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举行三季度新闻发布会,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今年1-8月份税务部门落实减税降费有关情况,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来看会议要点: 1、1-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18773亿元,主要包括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1711亿元,以及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062亿元。 2、税务总局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显示,89.4%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四季度生产经营形势为“平稳”或“好转”,较三季度预测提高4.7个百分点。 3、截至9月20日,全国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年内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 4、1-8月,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已率先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9%,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1.4个百分点。 5、今年以来,税务部门持续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两降两升一优”,最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前八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共计18773亿元 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情况备受广大纳税人和缴费人关注。蔡自力介绍,1-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18773亿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1711亿元;二是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062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曾预计,2020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券商中国记者测算,四季度减税降费规模或将超6200亿元。 蔡自力表示,从减税降费数据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今年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市场活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体现为“一下降,四增强”,分别是税费负担持续下降、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增强。 蔡自力指出,自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实施以来,企业负担持续下降。比如,前八个月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享受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从3%降为1%(其中湖北省免征),降幅达67%。 谈到市场主体的情况,蔡自力表示,从市场主体数量看,到税务部门办理涉税事项的新增市场主体,在二季度同比增长7.1%的基础上,7、8月份继续增加,分别同比增长15.9%和21.2%。从市场主体成长情况看,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持续为规模较大且经营较为稳定的一般纳税人减负,8月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相比上月净增8.3万户,累计达1091.9万户。 在吸纳就业能力上,蔡自力表示,阶段性减免社保费以及继续实施的降低社保费率等政策,叠加去年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有力支持了就业稳定。 同时,各项支持创新政策措施的继续实施,使得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技术改进。1-8月,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33万户企业购进高技术设备和高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24%,推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1-8月,全国重点税源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0%,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叠加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企业发展预期逐步增强”蔡自力说。他透露,税务总局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显示,89.4%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四季度生产经营形势为“平稳”或“好转”,较三季度预测提高4.7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企业购进货物服务总金额同比增长9.6%,快于销售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对经营前景充满信心。 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已超去年同期,民营经济销售收入由负转正 蔡自力表示,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国内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国民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不断增多,总体呈现稳定复苏的态势。 增值税发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企业销售形势稳步向好,供给需求双向发力。主要呈现出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销售收入累计增速逐月回升,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1-8月,全国企业发票销售收入同比降幅收窄至0.5%,已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5.6%,年内单月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此后6、7、8连续三个月保持9%以上的增速,累计降幅逐月收窄。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截至9月20日,全国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年内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 二是制造业销售稳步向好,装备制造业回升更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稳住制造业就等于稳住了我国经济的基本盘。7、8月份,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已连续两个月保持9%以上的增长。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回升势头更强,连续4个月销售收入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长,成为引领制造业恢复的重要引擎。 三是新动能加速成长,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8月,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11.2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分别增长38.7%和19.5%;医疗仪器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分别增长12.5%和4.4%。 四是民营经济持续恢复,累计增速率先转正。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和发展韧性的市场主体。1-8月,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已率先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9%,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1.4个百分点。 五是投资相关行业持续好转,新基建投资明显加快。在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稳步回升的带动下,1-8月,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建筑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8.6%。其中,与新基建相关的通讯、电力输送设施工程施工,节能工程施工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6.4%。 六是消费恢复态势有所增强,新消费增长迅速。1-8月,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其中,食品饮料、医药医疗器材销售分别增长13.1%和14.8%。疫情催生线下线上消费融合,新消费蓬勃发展,互联网零售、外卖送餐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8%和9.4%。 通过“两降两升一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付树林介绍,今年以来,税务部门持续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两降两升一优”,最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具体来看,“两降”即降低税费负担和降低办税成本,助力企业纾困发展。“两升”即提升办税效能和提升服务质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一优”即优化税务执法方式,营造公平竞争秩序。 在降低税费负担方面。疫情发生以来,税务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制发13份具体政策文件,单独制发10份征管操作办法,分13批发布293个政策问答口径,4次更新发布《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确保政策红利第一时间直达市场主体。 在降低办税成本方面。税务总局持续简化办税缴费程序,全面精减办税资料,推广发票“网上领、免费邮”服务;深化不动产交易登记和缴税业务协同,推动“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全覆盖及网上受理。持续推进“备案改备查”,将国家层面新出台的优惠政策全部实行“自行判断、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进一步便利减税降费落地。 在提升办税效能方面。税务总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常态化开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对197个税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其中182个可全程网上办。企业纳税人有90%以上的业务量可通过网上办理,其中纳税申报业务网上办理率达99%以上。 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税务部门联合银保监部门、商业银行持续深化“银税互动”活动,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放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加快出口退税办理速度,将正常出口退税业务平均办理时间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20%至8个工作日以内,有力支持了稳住外贸基本盘。 此外,付树林透露,自2018年8月以来,税务总局联合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同时,依托税收大数据持续推进税收违法“黑名单”管理,推动守信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2014年10月至今年8月底,税务部门共公布3.6万件“黑名单”案件。今年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显示,纳税信用等级最高的A级企业数量大幅上升到172万户,较去年增加46万户、增长37%,全国企业纳税信用状况持续向好。
不同于去年落空的“金九”,今年9月的楼市重返销售旺季。 上周日(9月27日),均价超9万元的融创“静安映”二期开盘,200余个房源开盘即售罄。该楼盘此前认筹超500组。 据上海链家研究院统计,9月以来(截至9月27日),上海新房成交套数共8252,同比增长42%。 此外,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9月的楼市行情同样“金”光闪闪。 除了小基数因素外,今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压抑的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房企在“三道红线”压力测试下加速推盘等原因,均使得这个楼市传统的销售旺季成色十足。 详情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