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土地市场延续上月的“小阳春”行情。6月2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受监测的300个大中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环比继续回升,土地交易楼面均价及溢价率也同环比上行。 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房地产市场整体复苏的情况下,地方城市纷纷加大供地力度,尤其是一二线热点城市普遍推出的一些出入条件优越的优质地块持续提振土地市场行情。5月,从供应端来看,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2596宗,推出土地面积合计1031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939宗,土地面积合计4626万平方米。 成交方面,5月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1932宗,成交土地面积72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类用地729宗,成交面积3573万平方米。 从土地收入来看,5月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环比4月份下滑5个百分点,不过较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微幅增长。其中,杭州揽金近345亿元居首。综合来看,月内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5258亿元,环比减少5%,同比增加3%。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总额为4758亿元,环比减少2%,同比增加8%。 由于土地市场热度持续,以及优质地块入市的带动效应,5月份300城市整体土地成交均价环比上行,各线城市成交均价同比均增,其中一线城市同比倍增。具体来看,5月全国300个城市成交楼面均价为3616元/平方米,环比增加16%,同比增加31%;其中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5972元/平方米,环比增加20%,同比增加28%。 从土地溢价率来看,5月份土地平均溢价率环比微幅上涨。其中,二三线城市溢价环比基本持平,宅地溢价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7%,环比增加1%,较去年同期下降3%;其中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9%,较上月增加1%,较去年同期下降4%。 从不同城市土地市场表现来看,5月份一线城市供求总量同环比走高,出让金领涨各线城市,溢价率环比上涨10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整体供求量同环比走低,楼面均价环比微涨,出让金总额环比缩水近两成。三四线城市供应量环比增加一成,成交量环比缩水近三成,楼面均价同环比均增。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城市出台了延缓交纳土地出让金、延缓开工等支持政策。3月以来,地方调控政策以稳为主,多地优化人才落户、人才购房等政策。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若辰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行情仍有所升温:溢价率稳步上升,地价见底回升,部分城市再现“小阳春”。 针对未来土地市场的运行趋势,王若辰分析表示,拿地需求将基本回归正常水平。“由于当前全国整体市场土地溢价率仍处于低位区间,未来上升的空间将大于下降空间。”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打工人的话题可谓是层出不穷,鉴于大家都已经说腻了打工人的各种职场苦逼,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被困在交通里的打工人,当极端通勤人数超千万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打工人的日常生活? 一、极端通勤人数超千万? 12月4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增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有超过1000万(占13%)的通勤人口,正在承受 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困扰。《报告》以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为调研对象,其中包括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5个)、省会城市(27个),计算36个城市的单程平均通勤时耗、城市45分钟通勤可达人口比重以及单程超过60分钟通勤人口比重。 《报告》主要依照城市规模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I型小城市来进行划分。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单程平均时耗为36分钟。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时耗41分钟,特大城市37分钟,Ⅰ、Ⅱ型大城市分别为34、33分钟。具体来看,在4个超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平均通勤距离9.3千米,而北京通勤时耗47分钟、上海通勤时耗42分钟已远高于平均数值。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超大城市,许多特大城市通勤时长也远超通勤36分钟平均线,其中南京市、青岛市、天津市、成都市通勤时耗均在39分钟,而重庆市以时耗均长40分钟“拔得头筹”。 数据显示,36个中国主要城市中,有超过1000万(占13%)的通勤人口,正在承受 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困扰。具体来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分别占比18%、13%、9%、8%。其中,在超大城市中,北京城市通勤人口超过1小时的占据数据榜之首,占比26%,上海以占比19%的数据比率“紧随其后”。 看到这些数据,大家不妨自己想想自己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曾经网上有个经典的例子,燕郊距离北京只有30公里,与通州隔着一条潮白河。由于离北京很近,房屋出租很便宜,燕郊近些年便成了北京人口外溢据点。数据显示燕郊在2007年的时候只有10万人,而到了2015年人口数高达75万,几十万的北漂占据了一半多,大多数人都必须忍耐了每天好几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往返在燕郊和北京之间。 同样的例子其实在笔者身边也都存在,笔者有个朋友在苏州火车站附近买了房,而他每天就是把高铁当地铁坐,穿梭在苏州和上海之间,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上海较高的房价。 二、打工人为什么被困在交通里? 说实在,打工人被困在交通里实际上是全世界的一个共同现象,而在这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开始显现开来,因此,我们要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 首先,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快速集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要知道这个数据在2000年的时候仅为36.22%,也正是如此,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让大量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如今的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是人口达到了几千万的超级特大城市。由于大量的人口集中,人地矛盾就显得非常明显,毕竟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住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城市市中心的土地那么少,人口又那么多,这种矛盾要解决就只有城市不断扩张,仅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城市核心区面积一般认为是660平方公里,而上海的总面积则达到了六千多平方公里,因此很多的城市新居民也就是所谓的新上海人都只能把自己的家安在城市郊区,也就是常说的外环外的地方,一方面是的确只有这里还有土地可以开发,另一方面是只有这里的房子价格还能接受了,所以极端通勤现象出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其次,日益增长的交通拥堵加剧了极端通勤。如果说人口集聚带来了整个城市人数的增加所以导致了不得不住到城市郊区的话,那么恶劣的交通环境则加剧了这个过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593.4万辆。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为2153.6万人,算下来超过四分之一的人都拥有了汽车,过大的汽车保有量给整个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毕竟北京城市是不断发展起来的,其交通规划在早期完全不可能想象到北京会有这么多的汽车,其实其他各大城市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汽车的高速增长让很多城市变得日益拥堵,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极端通勤也就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这种严重趋势还是相互叠加的,越是年轻人越生活在城市远郊,而越是城市远郊的公共交通情况就越差,对于汽车的依赖就越高,最后反而加剧了城市的拥堵,让极端通勤问题进一步变成恶性循环。 第三,被困在交通里的人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对于当前的极端通勤问题需要的是多方解决,从最宏观的角度出发,每个城市的管理者都应该专门加强城市的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降低城市拥堵。从房地产的角度出发,城市需要从民生的视角进一步降低工薪阶层的住房成本压力,虽然从目前来看大规模降房价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提升公共保障性住房水平,从而降低居住压力,提供廉租房等进一步让居住不再那么困难,这也成为了一种解决极端通勤的策略。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降低员工成本,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好的解决思路就是将企业总部搬到一些较为交通方便、远离城市拥堵中心的地方,比如说北京的西二旗、上地、望京等地,从而压缩通勤时间。 极端通勤正在成为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关键问题,打工人被困在交通里的问题真的需要我们好好关注了。
电(业界专家认为,借鉴国际经验,由“创意、跨界、融合”的视角入手,现阶段国内的大型外向型城市可塑造地区高能级的复合功能都心区,打造引领性的商业体验和休闲生活内容,同时以中国原创、潮流时尚、国际交流为切入点,不断推动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构造可持续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承载地。就上海而言,怎样打造兼具经济活力、城市生活、海派文化、创新精神的时尚地标?如何有效利用“标志性”的文化资源进行国际形象的建设和传播?借由文创赋能的宣传效果如何?《金融世界》:如何有效利用特殊的文化资源进行国际形象建设?顾建平:上海中心位于中国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区,在立项之初,对建设目标进行了这样的规划——这幢大楼建成之后,将向世界展示的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展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要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航标。因此,上海中心的定位是“形神兼备、秀外慧中、汇集大成”,建设者对于上海中心的期望是能够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和谐空间,能够完美体现21世纪现代摩天大楼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致力于建设一座绿色、智慧、人文的垂直“城市”,由此,国际形象的塑造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进行的。以人文为例,我们在大楼里设置了各种文化艺术空间、艺术装置,比如艺术大师陈逸飞的遗作“上海少女”、18位国家级大师联袂打造的陶瓷艺术装置鱼乐图、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的琉璃墙、126层的巅峰艺术空间——被CNN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空间”,B2层的公共艺术长廊,还有博物馆、书店、展览馆等等。上海中心还积极举办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例如国际化的体育运动赛事、展览、多个国家国宝级的艺术展示,等等。观光厅每年都接待超过100万来自全球的游客,包括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要,也是第一届、第二届进博会的指定接待点。可以说,上海中心已然成为上海这个城市向世界敞开的新窗口和新名片。《金融世界》:近来在传播和国际形象的规划塑造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顾建平:上海中心的活动或者是海外传播大致可分为几类。其一,是积极参与政府平台的活动,比如:文化和旅游部的“美丽中国”推广活动——2019年到访新加坡、泰国、阿联酋、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上海市的“魅力上海”城市推广——2017年到访匈牙利、法国、比利时;2015年米兰世博会以及“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等等。在这些平台上,我们紧扣推广活动主题,结合楼宇特色,进行了宣传,有效地提升了楼宇和品牌的知名度。其二,是参与国际行业组织、国际协会等平台活动。上海中心是CTBUH、BOMA等国际性行业组织或者协会的会员,也参与这些组织的国际年会等相关活动,在这些平台上的推广,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上海中心在行业内的口碑和形象。其三,我们自己也进行海外推广活动。比如上海中心国际垂直马拉松比赛是上海中心的特色IP活动,从举办之初就有很大的吸引力,2019年上海中心第三届国际垂直马拉松赛事的发布会就选在了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进行,当地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其四,是与各方合作在楼内举办一些国际性的活动。比如2019年国际篮联世界杯的宣传推广活动、国际奥委会授权的奥林匹克博览会等等。此外,我们还会成为一些国际赛事或者国际性活动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金融世界》:相关海外传播效果如何?顾建平:上海中心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于行业内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需指出,上海中心拿到了不少国际性大奖。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David A. Nethercot称,上海中心创新采用的双层幕墙结构将引领超高层建筑的未来;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秘书长Antony Wood认为,上海中心充分体现了绿色建造理念,反映出当今世界建造技术领先水平;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主席Tony Arnel表示,上海中心在促进中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主席Lord Robert Mair赞叹,上海中心是一项伟大的超级工程,成为了世界超高层建筑的典范工程。在投入运营后,上海中心更是拿到了极具分量的国际性大奖——BOMA全球创新大奖,上海中心是BOMA组织创立112年以来唯一一个获大奖的中国商业地产项目。《金融世界》:近年来,“文创”周边成为潮流,作为上海的地标建筑和旅游必至的“网红”打卡地,上海中心在该领域进行了哪些探索?顾建平:上海中心的文创业态2020年整体稳健上涨。具有上海中心原创特色的产品,如白先生夜小姐系列扭蛋、大楼造型水等颇受欢迎。除了常规旅游纪念品外,文具、家居类产品的销售比重也较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中心开始尝试跨界合作,已经推出的“美加净x上海中心”大师轻香氛美手礼盒、滤泡式挂耳咖啡等新颖产品备受好评,并在“海上文创”“豫园文化创意制造所”“发现博物馆”等渠道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不仅如此,上海中心以上海大厦为最初灵感,通过文创设计赋能,屡获奖项——大楼造型水获得了2018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二等奖、剪纸风金属书签获得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需指出,“海上文创”上海中心店已正式对外开放。继中华艺术宫店、七宝店、东方明珠店后,上海中心店作为 “海上文创”在沪开设的第四家直营门店,集中了70余家文博单位、文创企业的近千种文创产品,点燃了申城市民对文创产品的热情。《金融世界》:对于大型外向型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的经验和建议。顾建平:“走出去”和“引进来”仍需并重。就“走出去”而言,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多去世界各地跑跑,在推广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区对上海中心、甚至上海这个城市都不不甚了解,通过海外的推广活动可以让当地民众有一些基础的认识。再就“引进来”考虑,一些国际性的展会、博览会、国际性赛事的举办会带来国际化的人流和关注度。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多地开展一些民间自发的交流活动,让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享受上海的优质文化资源,甚至走到前台来成为这些文化活动中的主角。
智慧城市是什么样的?新基建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未来城市真的可以实现“云上治理”吗?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社会各界开始重新思考大数据与城市治理的关系。人们期待着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每日互动(股票代码:300766)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智能服务商也积极参与其中,用数据的力量让城市管理决策更“科学”。 从开发者服务到数治中间件 海量数据淬炼“数治六盘” 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来源于对“人”的深刻洞察。自消息推送服务开始,每日互动逐步积累起海量数据基础,截至2020年6月,每日互动开发者服务SDK累计安装量已突破600亿,日活独立设备数超4亿,其中智能IoT设备SDK累计安装量近1亿。基于扎实的数据底层,每日互动综合运用“挖、挑、捡、淘、萃”的数据挖掘方法,提取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等不同场景中的全天候数据特征,并通过深入解析其背后的“人文含义”,将大数据智慧应用到更加广泛的移动开发、用户增长、品牌营销、公共服务和智能风控等领域。 进入2020年,每日互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愈发深入。今年初,每日互动成立云合数据,专注于探索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垂直应用。云合依托于母公司的大数据能力,从宏观到微观,多层分级,基于多源时空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从人口基本属性、社会属性和线上特征进行洞察,延伸出多维度分析体系,先后推出了“治数底盘”“人口数盘”“车辆数盘”“人场数盘”“人企数盘”“规划数盘”等六大标准化产品,为规划、交通、文旅、应急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数据智能的“标准化”组件和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增能提效。 例如云合数据推出的“人口数盘”能够直观精准反映人口实时动态趋势、辅助相关部门进行城市规划决策;“车辆数盘”可以精准刻画在途车辆及道路状态,助力政府部门进行交通管理、规划,实现对整个城市交通出行态势的精准预判及有效引导。 科技改变每日生活 数治小脑指引城市未来 年初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拥抱数字化的步伐。“健康码”“大数据+网格化”等精密智控方式的推广,更加体现了大数据对政府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作用。这其中,每日互动不仅作为“赋码引擎”开发团队为健康码项目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结合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治小脑”的解决方案。每日互动认为,正如人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中,相对“城市大脑”的整体指挥角色,“数治小脑”发挥的是协调和平衡的作用,用于解决城市治理的场景痛点。 依托“数治小脑”的新型城市治理理念及多源时空的大数据能力,近年来,每日互动及旗下云合数据先后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政府、深圳交通中心等单位展开深度合作,在人口与空间规划、交通出行解决方案创新、城市区域智慧交通等公共领域提供大数据服务。此外,目前云合数据正在着力打造的“人车场企互动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使人口数据、车辆交通数据、企业相关数据、职住空间分布数据有效联动,打通人-车、人-场、人-企等场景应用,形成秒级响应的互动闭环,以支撑数字城市新基建,构建城市大脑应用盘,助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每日互动数据智能版图在公共服务领域再向纵深拓展,也给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创业十载,每日互动在公共服务各领域持续发力,唯一不变的,是其在数据智能背后探寻的人文底色。正如每日互动创始人、CEO方毅曾提到的那样:“远古时期的智人以不同于其他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现代社会中以数据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形式的出现与使用也将为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想见,随着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数据“智人”的新时代正在开启。每日互动也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大数据能力,通过高效而智能的数智化解决方案,为未来开辟数据智人新时空贡献更多数据智能力量。
“就算我愿意降价出租,也不见得有租客。”“公司清理了赔本房源,拆掉了隔断间,房源少了以后,部分地区的房价确实上涨了。”目前的租房市场上,房东和中介人员的说法截然不同。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当前租房市场正处于淡季,受疫情影响叠加长租公寓频频“爆雷”,出现了房东降价找租客,中介公司“砍量提价”的现象。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受监测的全国重点城市租金均价创近两年新低,11月租金更是创近5年单月同期新低。 一线城市租房市场显著降温 “之前每月成交10单轻而易举,最近几个月平均每月就1单。”张宇(化名)表示。张宇在某头部租赁公司西安区域公司做销售,负责西安莲湖区及周边区域的新房和租房业务。 张宇的经历或是当前租赁市场现状的折射。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全国50大中城市月租金挂牌均价为34.71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1.79%。市场转冷叠加疫情影响,租房市场降温持续,每月34.71元/平方米的租金均价创下了2019年1月以来的新低。 图片来源:诸葛找房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监测的18个城市租赁成交量于8月达到峰值后,9月开始转淡。9月至11月的成交量连续下降,平均环比降幅达13.7%,高于去年同期10.6%的环比降幅,11月的租金水平降至近5年同期最低值。 图片来源:贝壳研究院 在11月租金普降的背景下,一线城市的租金水平环比跌幅最大。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一线城市平均租金环比下跌1.2%,同比下跌2.9%。北京、上海两地的租金水平均下降,分别环比下跌1.98%和1.57%。二线城市平均租金环比下跌0.58%,同比下跌3.1%。 具体城市方面,贝壳研究院监测的18个城市中,11月超四成城市的成交量环比降幅超10%,包括西安、天津、大连、青岛、济南、廊坊、烟台等。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租价上涨的城市中,成都、珠海、泉州等地租金上涨明显,成都以1.95%的环比涨幅排第一位。成都受成渝都市圈利好带动,租房市场相对活跃。 中介适时调整应对危机 租房市场持续降温下,有中介公司开始“砍量提价”。 有租客日前称:“我的租金还涨了。”记者走访北京租赁市场了解到,该租客反映的问题或与处于淡季,租赁平台的折扣活动结束有关。 走访过程中,有中介平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清理了前期收房价格较高但赔本的房源,部分区域拆掉了隔断间,导致房源减少,公司上调了部分房源租金。” 也有租赁公司“想降价却不能降”。成都某租赁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房东直租,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多降点也就出租了。但对平台而言,要维护行业,想降价却不能降。” 成都“二房东”赵先生告诉记者:“我在一个租赁公司平台上,看到金牛区一个小单间,每月至少要800元,还不包括服务费等。”在他看来,“市场上不少房源依然偏贵。” 也有些房东在积极寻找租客。成都市程先生告诉记者:“我出租的房源大部分是自己的,也有少量租来的房源。之前的租客多是朋友或熟人,因为疫情、裁员,许多租客搬走了,现在很多房源处于空置状态。就算我愿意降价出租,也不见得有租客。”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全国重点18城房源成交周期为47.5天,环比延长1.4天,同比延长8.9天。今年前11个月,重点18城房源成交周期为51.0天,同比增加32.9%,客源成交周期为10.3天,同比增加85.6%,租赁市场业主房屋出租难度增加。 各方静候市场升温 诸葛找房认为,11月多数城市租房市场处于淡季,租金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市场活跃度较低,预计12月在租赁需求较弱的情况下,市场或将维持低温。 另一端,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全国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为34.71元/平方米/月,环比下降0.7%,环比降幅较10月收窄了0.46个百分点。 “短期内影响肯定很大,但成都属于人口流入城市,等经济好点,需求肯定会拉起来的。”程先生表示。 北京某租赁公司人员称:“对比去年,今年受疫情影响,北京租客少了,房租是跌了。但最近开始有所改变,春节后来北京找工作的人数增加,市场肯定会恢复的。”
12月10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构建新一代网络与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全5G城市”,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市委书记李鸿忠说,加快建设5G产业集聚高地,全面提升天津市新一代网络与信息基础设施能级。 12月10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构建新一代网络与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全5G城市”,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市委书记李鸿忠说,加快建设5G产业集聚高地,全面提升天津市新一代网络与信息基础设施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