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复宏汉霖(2696.HK)宣布,公司于近期提交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HLX04(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上市注册申请(NDA)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这也是公司第四款获NMPA上市注册申请受理的产品。此前,复宏汉霖已向NMPA递交了利妥昔单抗汉利康、曲妥珠单抗汉曲优以及阿达木单抗HLX03的上市注册申请,其中汉利康与汉曲优已成功获批上市,复宏汉霖商业化产品管线日渐丰富。 据悉,HLX04是复宏汉霖以原研贝伐珠单抗为参照药、自主开发的生物类似药。通过特异性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LX04可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防止肿瘤生长和扩散。 区别于目前国内已上市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04在临床安全有效性3期比对研究的设计上选择了转移性结直肠癌适应症,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拥有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数据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为贝伐珠单抗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人群中的应用积累了更多临床证据与经验。研究结果表明,HLX04用于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原研药等效,其安全性、耐受性及免疫原性与原研药相似。 根据沙利文的报告,国内贝伐珠单抗市场于2018年达到了人民币32亿元,随着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及贝伐珠单抗创新联合疗法的应用,预计2030年,国内贝伐珠单抗市场有望达到人民币177亿元。 对此,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世高博士表示:“很高兴公司又一款产品获得上市注册申请受理,有望成为复宏汉霖第四款实现商业化的生物类似药。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公司能够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优质的用药选择,在践行公司使命和愿景的道路上再进一步。复宏汉霖也将持续拓展公司的创新产品管线,积极做好全球商业化布局。”
2020年9月10日,百胜中国正式登陆港交所,完成二次上市,股票代码9987。百胜中国表示,香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部分用于门店网络的深化,持续扩张将是上市后百胜中国的战略重点之一。 上市当天,百胜中国也发布了针对一线员工的激励计划。据披露,符合条件的餐厅经理,将被授予价值3000美金的限制性股票,预计本次计划的第一年将授予超过4000名餐厅经理,而首批限制性股票将在2021年2月颁发。 百胜中国CEO屈翠容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三十多年以来,百胜中国成功立足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餐饮企业。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打造一个更强大更敏锐,以及更有创造力的的企业。 门店总数超过万家 百胜中国目前在中国市场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贝尔三个品牌的独家运营和授权经营权,并完全拥有东方既白、小肥羊、黄记煌和COFFii&JOY连锁餐厅品牌。自从1987年第一家餐厅开业以来,公司的足迹已经遍布所有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 公司方面介绍,2016年,百胜中国从Yu!ands分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独立上市后的百胜中国,加速了本地化和数字化转型。2017年以来,公司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门店总数超过了1万家。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百胜中国的餐厅数量达到了市场第二名的两倍以上。 万家门店规模也离不开百胜中国遍布全国的供应链网络。目前百胜中国设有25个物流中心,覆盖了包括西藏拉萨、新疆喀什,黑龙江满洲里在内的中国所有城市。 百胜中国表示,随着继续加速网络布局和新科技投入,公司的区域整体物流费用将进一步降低,为门店网络的深化提供支持。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的“端到端数字化”项目,将数字化和自动化贯穿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在支持门店扩张的同时,确保食品的品质与安全。 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百胜中国也走在了前列。自2015年以来的数字化转型,百胜中国发展了行业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和数字生态系统,并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显示其商业模式的强韧性。 目前百胜中国是全球餐饮业拥有最多的数字会员的公司之一,今年上半年,其数字会员达到2.65亿,贡献了销售额的60%。 自2010年开始布局的外卖业务,目前也已经成为了公司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百胜中国透露,基于自有专属骑手的外卖业务,既可以保障外卖质量与速度,同时可以在高峰期满足更多订单需求。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公司外带外卖业务的迅速发展,在整个餐饮行业上半年收入下降超过30%的情况下,公司上半年依然保持盈利。 积极拓展新业务 除了肯德基和必胜客两大旗舰品牌,百胜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其他的业务增长机会。 今年四月,百胜中国宣布与意大利殿堂级家族经营咖啡品牌Lavazza宣布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在中国运营Lavazza咖啡店。通过COFFii&JOY和Lavazza的咖啡品牌组合以及肯德基的K咖啡,公司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咖啡品牌矩阵,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咖啡市场中占据了先机。财报显示,2019年,肯德基共计卖出1.37亿杯咖啡,同比增长48%。 另一方面,对黄记煌的收购和新建立的中餐事业部,则显示了百胜中国对中餐市场的重视。今年4月8日,百胜中国发布公告称,完成对中资连锁餐饮黄记煌的控股权收购。公告显示,收购完成后百胜中国将建立一个中餐事业部。 公司认为,收购全国有640家门店的焖锅第一品牌黄记煌,不仅有助于百胜中国进一步扩展在中国餐饮业份额,还可以将其在中国30多年所建立的系统性的创新平台,帮助黄记煌在保证标准化、效率化的前提下加速创新转型;同时增加公司对于中餐市场的经验。 对于本次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百胜中国表示,尽管已经进入了1400多个城镇,公司仍在系统追踪超过800个没有肯德基或者必胜客的城镇。香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部分用于门店网络的深化,持续扩张将是上市后百胜中国的战略重点之一。
9月10日,餐饮巨头百胜中国迎来回港上市首日,成为了继阿里巴巴、网易、京东后的第四个从美股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同时也是回港餐饮第一股。 然而,百胜中国没能延续前三支回港中概股的火爆行情,今早开盘破发。 百胜中国的发行价为412港元。今日百胜中国收跌5.29%,报390.2港元,总市值1635.35亿港元。若中签1手(50股),今日浮亏约1100港元,约合970人民币。 一手浮亏可以买10桶肯德基全家桶和1打葡式蛋挞。 412港元的发行价,使得百胜中国的入场费超过23万港元,或许是让许多散户者望而却步的原因。以昨天收盘价计算,港股只有腾讯的股价超过了百胜中国的发行价。 百胜中国选在了农夫山泉上市的第二天以这么高的发行价上市,实在不算明智。百胜中国8月28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时候,农夫山泉已在火爆认购中,但百胜并没有因此调整申购时间。 作为今年的“冻资王”,农夫山泉消耗掉了大量券商的孖展额度(保证金额度),冻结了近2000亿港元的资金,给整个申购期都处于农夫山泉冻资期内的百胜中国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另一边,百胜中国美股行情在市场整体大幅震荡下行中更令人堪忧。百胜中国招股书中提到的百胜中国美股价格为55.92美元(9月3日),合433.39港元。 但9月3日起,百胜中国美股连续3个交易日收跌,累计跌超10%。9日小幅回升,收涨1.68%,报53.2美元,以招股书中使用的汇率7.7502:1计算,合412.31港元,倒是跟港股发行价跌到了一模一样的位置。 2016年,百胜中国从百胜集团中剥离出来,并在美国上市。上市至今股价累涨123.7%。 百胜中国作为受疫情冲击作为直接且剧烈的餐饮企业,在3月美股触底后反弹势头强劲,3月13日至今累涨超过35%。 从这个角度来看,百胜中国多少有些被港股低估。 1. 明星资本加持 百胜中国在剥离时与百胜集团签订了为期50年的特许协议,以在除港澳台以外的中国大陆独家经营和转授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克钟(Taco Bell)品牌。而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小肥羊、黄记煌等餐饮品牌则由百胜中国完全拥有。 根据F&S的调查报告,以2019年的系统销售额为标准,百胜中国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也因此获得了许多明星资本的看好。 百胜中国招股书中披露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是全球五大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景顺控股;美国知名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以及春华资本。 而独立董事名单中也不乏知名人士,首先吸引大家注意的就是最近因“贱卖”蚂蚁集团股份深陷舆论漩涡的春华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胡祖六,担任百胜中国的董事长;其他高管还有高榕资本合伙人,前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蚂蚁集团CFO韩歆毅、前蔚来汽车及新东方首席CFO谢东萤、主导投资了快手和丁香园的前DCM中国联合创始人卢蓉、金浦瓴岳董事长及前摩根大通CEO邵子力等等。 曾经未能通过肯德基面试的马云,“不计前嫌”,在2016年分拆时就通过蚂蚁金服入股百胜中国。目前蚂蚁金服和春华资产共同通过关联公司API(香港)持有百胜中国流通股的4.9%左右。 2. “一拖六”的肯德基急需破局 百胜中国旗下所有餐饮品牌中,最赚钱的当属肯德基。 2019年全年及2020年上半年,百胜中国超过70%的营收都来自肯德基,23%左右的营收来自必胜客。其他5个品牌总营收贡献不到5%。 另一方面,2017-2019年,肯德基每年的新店数量占集团总共开设新店数量的比例从59%增长到了73%,而必胜客的平均每年开店量,从26%降到了13%。按这个趋势来看,肯德基门店数量占比将越来越大。 简言之,将来的百胜中国,可能会逐渐趋于单一餐饮品牌公司,变成肯德基中国。 不过横向比较,肯德基和必胜客2017-2019年的营收增速一直呈现放缓的趋势。肯德基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了6.1%,而上一年同比增长了12.2%。虽然开设新店比例有所增长,但期末门店总数总数也在下滑。 百胜中国在招股书中预计,2019到2024年,中国自营连锁餐厅市场将以9.1%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同时,由于连锁餐厅在中国低线城市的渗透率较低,市场机遇不容小觑。 作为百胜中国的支柱,人们似乎更愿意用肯德基的机会来衡量整个百胜中国的机会。 因此,百胜中国募资的原因,也是想要恢复并加速肯德基店面扩张的速度,同时寻求其他多元化的可能性。
9月10日,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登录港交所,首日破发。截至今日收盘,百胜中国跌5.29%,报390.2港元。受此影响,百胜中国美股盘前同样跌超5%。 今年以来,港交所异常热闹,继京东、网易赴港后,中国最大的餐饮企业百胜中国再回港股。前有大热的农夫山泉,后有巨头蚂蚁集团,百胜中国在近期上市的明星企业的夹击下似乎并无太多亮点。 而在公开发售阶段,百胜中国高额的定价和入场费仍受到了广泛关注。 百胜中国最初配售招股价468港元,最终定价在412港元,与昨日美股收盘价53.2美元基本持平。但仍有不少投资者认为,百胜中国定价过高。 此外,百胜中国入场费高达23635.8港元(约合2.1万人民币),远超近年上市的其他新股。 与同为回港的京东、网易上市首日的高开高走不同,百胜中国从暗盘起一路破发,似乎并不受市场欢迎。 70%业绩依赖肯德基,单店销售额增长乏力 受新冠疫情影响,百胜中国2020年上半年营收36.56亿美元,同比下降17.43%;净利润1.94亿美元,同比跌51.5%,利润遭到腰斩。 对此,百胜中国解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同店销售额下降及餐厅暂时停业,经营利润减少,从而导致利润减少。 而据招股书显示,早在疫情爆发之前,百胜中国近年来发展持续放缓,天花板效应显现。 2017年至2019年,百胜中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7.69亿美元、84.15亿美元和87.76亿美元,同比增加9.81%、8.32%和4.29%,增长逐步放缓;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8亿美元、7.08亿美元和7.13亿美元,同比变动-20.08%、77.89%和0.71%。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的系统销售额计,百胜中国是中国最大的餐饮企业,市场份额达1.4%。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以来,主力品牌肯德基和必胜客对其营收贡献均超92%。2018-2020年上半年,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贡献了92.7%、92.2%和92.7%的营业收入。 自1987年11月12日首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附近开业,截止2020年6月30日,肯德基餐厅共开店6749家,也是百胜中国赖以生存的现金牛品牌,其每年65%以上的营收都依赖于肯德基。 2018-2020年上半年,百胜中国来自肯德基收入比重分别为65.2%、68.8%和70.5%,而来自必胜客的收入由26.9%、23.4%降至 20.5%。 近年来,随着餐饮品牌百花齐放,百胜中国旗下单店销售增长缓慢,基本靠扩张新店来稳固业绩。 2018-2019年,其“王牌”肯德基的单店销售额也仅录得2%和4%的增长,必胜客则录得-5%、1%的增长。2020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上述品牌同店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1%和22%。 于是,百胜中国近年加快了新店开张的步伐,餐厅数量从2017年的7983家增加到2020上半年的9954家,截至2020年7月30日,百胜中国门店总数达到了10000家。其中,2019 年百胜中国新开门店1006家,相当于每天新开近三家门店。 百胜中国在半年报中宣布,其在2020财年预计开设800-850家新店。招股书中同样显示,此次百胜中国募集到的资金约45%将用于扩大及深化餐厅网络,目标将中国的10000家门店扩充至20000家门店。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未来百胜中国扩张的重点,仍会是肯德基的门店。“之后它还会寻求新的结标来做收购,目前其整个天花板效应已经非常明显,仅从原来的板块进行提升的话,基本没有太大的空间。”朱丹蓬说道。 新收购品牌收入贡献不足8%,中餐事业成“拖油瓶” 除肯德基和必胜客外,目前,百胜中国旗下品牌还包括小肥羊、黄记煌、COFFii&JOY、东方既白、塔可贝尔及Lavazza等。 而来自小肥羊、黄记煌等品牌业务的收入贡献合计不足8%。 今年4月,百胜中国以1.85亿美元收购了黄记煌93.3%的股权。据悉,黄记煌主要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主营中式闷锅,在国内外拥有超600家餐厅。 百胜中国在公告中表示,收购完成后,其还将成立中餐事业部,完全拥有三个中餐连锁品牌。至此,百胜中国旗下的“中餐事业部”分别包括小肥羊、东方既白和黄记煌。 然而,在百胜中国布局中式餐饮的15年来,中餐品牌非但没有像其肯德基、必胜客般飞速发展,反而逐步萎缩,成为其业绩发展的“拖油瓶”。 2005年,百胜中国创立“肯德基兄弟品牌”东方既白,主营中式快餐;2012年又斥46亿港元收购了小肥羊火锅。 其中,小肥羊作为“火锅第一股”曾在2008年赴港上市,也是首个在香港上市的餐饮企业。彼时,距离海底捞上市还有十年。上市第二年,小肥羊引入百胜集团,并于2011年被百胜私有化。 招股书显示,截至6月30日,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必胜客餐厅数量达到9007家,超百胜中国餐厅总数的90%,其中肯德基门店超6700家。 与肯德基6700家门店相比,东方既白成立15年仅有11家餐厅;小肥羊亦不再“肥美”,从巅峰时期700多家餐厅减少至260多家。 朱丹蓬告诉搜狐财经,中餐最大的特点是很难标准化,百胜中国原团队基本上都是西餐出身,对他们来说两者很难兼容。 除中餐外,百胜中国近两年还加紧了对咖啡市场的布局。 2018年,百胜中国创办了独立咖啡品牌COFFii&JOY。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COFFii&JOY开出55家门店。此外,百胜中国4月与全球知名咖啡公司Lavazza Group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上海开设了一家Lavazza旗舰店。 在百胜中国的招股书的业绩细分中,除肯德基和必胜客两个品牌“有姓名”外,其他品牌都被归为“其他”一栏,但即使加在一起,其体量、增速似乎都停滞不前。 对于选择今年赴港上市,百胜中国CEO屈翠容认为时机正好。而在朱丹蓬看来,资本对企业总要“看中点什么”,“业绩不好就看利润,利润不好就看增长率,如果几者都没有太多亮点的话,资本肯定不认可的。”
作者 | Jason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近日有外媒报道,中通快递计划今年第4季度在香港二次上市,募资20亿美元。 关于中通拟赴港上市一事,市场已经有多次传言。今年6月,有传闻称中通快递正接触投行,或许最早在2020年底于港股上市事宜,上市拟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不过这些消息暂未得到官方证实。 但随着二季度财报的公布,看出为了赢得快递市场的市场份额,中通正在投入更多的资本,而二次上市的紧迫性也随之再次提升,市场传言再度被提及。 根据中通快递2020年二季度财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2.62亿元,比起2019年二季度减少了43%,而中通快递光是二季度的资本开支就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了177%,主要用于购买厂房、设备、车辆以及土地使用权。 但这并不是中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的全部原因。 中概股回归选项 当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数量、总市值、最近一个月日均成交额分别为260家、2.14万亿美元、115亿美元,在美国股市的占比分别为5%、5%、4%。若除去阿里、京东、拼多多、网易、百度5家科网龙头,剩余公司市值和成交占比均仅为2%。而仅2020年上半年中京东、网易两大中概股已在香港上市,合计筹集资金543亿港元,香港市场占上半年筹资总额的62%,这也是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前两大IPO企业宣告中概股回归浪潮的开始。 中概股回归大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1)在美国先通过私有化退市,之后重新在A股或者港股上市。公司需要经历私有化、拆除VIE架构、清理海外SPV和境内实体间股权关系等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复杂的流程和冗长的耗时,大大增加了回归道路的难度、风险和成本。 2)保留美股,在A股或港股市场发行股票双重上市,需要同时符合两边交易所的所有有关规定。 3)保留美股,从A股或港股市场发行存托凭证二次上市,上市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而大市值股大概率将回归港股二次上市,因为企业回港股二次上市申报时可以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编制GAAP的财务报表,在一定情况下,二次上市还可申请豁免部分披露义务,部分合格境外上市发行人可秘密提交申请。并且2017年12月5日以前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VIE结构和WVR结构(weightedvotingrights同股不同权)上市。如果是2017年12月5日以后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WVR结构、VIE结构需满足《上市规则》中有关首次上市的所有要求。 而这一次中通的传言回归,大概率是在港股。因为中通使用的WVR结构(weightedvotingrights同股不同权)于美国上市,上市主体为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中通上市时间为2016年10月27日,可直接采用现有的结构,并按照自身经营情况,中通快递完全符合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要求:市值不低于400亿港元,或市值不少于100亿港元且最近一年收益至少10亿港元。 2020年第二季度,中通快递实现营收64.0亿元,同比增长18.0%,调整后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5.6%。由此可知,中通快递赴港上市已是万事俱备了。 中美两国立法冲突是导火索 而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不平等待遇,便是中通快递回归港股的“东风”,同样也是众多中概股回归的触发点。 2020年5月20日,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升温,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法案要求证券发行人聘请的审计机构如果在无法被PCAOB监管的地区,公司需要证明本身不受外国政府控制,且聘请符合PCAOB要求的审计机构(能够提供财务审计底稿的审计机构)。若连续三年未能遵守《外国公司问责法》的法案要求,发行人将无法在美国交易所包括场外市场进行证券交易。 不难看出该《法案》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中国公司。 简单而言,审计底稿是一个核心问题。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境内会计师事务所不得直接向境外提供审计底稿,及境外机构不得直接在境内调查取证。因此中概股公司审计的跨境监管问题也由来已久,并且中概股公司中有许多均为国有控股企业,分布在能源、交通、通讯、医药等重要行业,相关会计工作底稿可能属于敏感信息的范畴,涉及国家秘密。 中美两国立法的冲突,将给中概股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带来资料档案管理和披露的重大挑战。 那么私有化可能不得不摆上议事日程,例如通过私有化完成转板,到香港或者国内上市。短期赴美IPO企业数目可能将进一步减少,中概股有可能在美国遭遇更多诉讼和调查,并开始出现“归国潮”。 并且围绕着财务审计的问题,其实一直是中概股在美国长期面对的问题,结合做空中概股的报告来看,虚增营收、财务造假、关联交易、管理层风险是频率最高的攻击方向。在2017年以来的30多份做空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7、17、14和11,是集中被针对的理由。 综合来说,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天然的语言壁垒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中概股容易成为做空机构的目标,并且中概股“管理、经营在中国,上市、交易在美国”,导致中概股与国外投资者之前形成了无法避免的屏障。此外,近年来一些赴美上市的“新经济”中概股,其经营模式较为独特,可与之类比的海外公司较少,进一步加大了海外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潜在风险的担忧,中概股在美国市场受到天然的“估值歧视”。 阿里巴巴-SW(09988.HK)于去年底回归港股市场,尽管IPO募资近1000亿港元,阿里的回归反而提升了港股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与自身估值。符合港股第二次上市标准的美股也陆续回归,其中不乏京东,网易、百胜等。而中通快递还远吗? 回归港股,跑马圈地的起点 在香港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另一个成熟的融资渠道,并且有着美股没有的优势,中概股的市场和营收来源大都在大陆市场,港股投资者相比美股投资者对其基本面有更准确的判断和精准的认知,从而给予优质企业更高的市盈率。 过去规定下,AH市场上市制度限制未盈利、同股不同权等公司上市,部分优质“新经济”企业只能选择赴美上市。2018年以来,AH市场对于“新经济”公司上市的条件逐渐放宽,制度层面已不再有限制。 并且2020年5月18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对恒生指数系列进行优化调整,将纳入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第二上市公司。由于新经济成分较低,恒指在过去10年间的年化回报率约为1.7%,跑输MSCI全球指数3.5%。 在恒指修订后,可选消费和信息科技板块的权重有望从目前的单位数逐步上升至30%,指数整体更具代表性、平衡性和投资回报价值。这一调整会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兴趣以及港股中科技类核心优质资产的估值水平,也会进一步形成更多新经济公司寻求在港初次上市或第二上市的良性循环。 中通在港股上市,除了可以规避在政策上的风险外,出于战略考虑,加宽融资渠道,无疑更是雪中送碳。中通快递2019年包裹件121亿件,抢占近20%的市场份额,中通快递的战略很明显,不惜一切占领市场,争夺最大的话语权,以规模取胜。 根据中通快递2020年二季度财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2.62亿元,比起2019年二季度减少了43%,而中通快递光是二季度的资本开支就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了177%,主要用于购买厂房、设备、车辆以及土地使用权。并且财报中强调,将获取市场份额作为战略重中之重并调整2020年全年预期。为此,中通在调高全年业务量指标为162亿件至170亿件,增长33.7%-40.3%的同时,调低调整后净利润为48.0亿元至52.0亿元。 回归到港股市场,中环投资者相比华尔街,虽然同样对上市公司盈利和增长有要求,但却更熟悉中国市场,更相信中国增长的故事。 尽管中通以利润率换市占率,但在中国这样的案例早已不绝于耳。可以说,回归港股是中通下一个征途的起点。
时代周报记者 蔡颖 发自广州 因为上市传闻,成都房企合能集团屡次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6月初,合能集团将在三季度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时间渐近,上市进程能否如约推进再度受到关注。 “他们去年内部就在说上市问题,最后‘上市’这两个字被叫停,内部不准提了。”8月16日,一位成都地产行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8月14日,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没有听说,不清楚情况。” 根据合能集团官网、天眼查等相关资料显示,合能集团于1992年在香港创立,2002年后将总部迁至成都,随后进行深耕,实际控制人为侯进桥和侯永桥两位同胞兄弟。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合能地产操盘金额为69.8亿元,行业排名第194位。 过去几年,不少中小房企借道港交所完成了上市,为公司争取到了更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规模不大的房企在上市路途上屡战屡败。 从现有规模来看,合能集团或许又是一家希望通过上市完成“龙门一跃”的小型房企。 但合能何时能达成上市目标实现规模进阶,目前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掉队 虽然总部位于成都,但合能的发迹是在深圳。 1993年,侯氏兄弟注册了深圳合能地产公司,由合能投资有限公司独资,属于港资公司。 两年后,合能开发了首个地产项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的玉华花园项目。 但随后,其没有选择持续深耕深圳。2002年,合能转战成都,打造新城市(300778)广场等诸多项目。 不安于只做区域房企,合能同时不断拓宽发展区域。 2005年合能进入了西安;2010年,又通过收购湖南利新源公司进入长沙;2016年,合能进入宁波。 2019年,合能获得郑州中牟两宗地块,以此打入进入郑州市场,随后公司宣布正式形成5大区域、7个城市的布局。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合能已经布局了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5个区域。 其中,在西南区域,合能有18个成都项目、4个重庆项目;西北区域,西安有7个项目;华东区域,宁波有2个项目;华中区域,长沙有7个项目,郑州2个项目;华南区域则仅在深圳有1个项目。 虽然项目布局众多,但合能销售规模却不见起色,始终在行业200名的位置徘徊。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合能集团的销售金额为70.6亿元,行业排名第172位;而2019年,合能地产操盘金额为69.8亿元,行业排名第194位。 2020年上半年,合能集团的操盘金额仅为26.9亿元,位列196名。 即使在成都总部拥有最多项目,但合能集团的发展后劲却不足。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合能在成都的在售项目仅有一两个,许久未在土地市场出现。最近一次拿地,还要追溯到2016年11月2日。 “成都只是相对拿地比较难点,我们也在积极看地。” 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 而在长三角地区,合能集团表现相对积极。 4月28日,合能以上限价21.27亿元+自持比例7%竞得杭州桃源地块,楼面价22595元/平方米,溢价率29.94%,正式进入杭州市场。 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看好长三角区域,目前宁波地区成绩不错,一共3个项目,最早的宁玥府已售完,目前仍有姜山和北仑各一个项目在售。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虽然合能看似项目布局较多,但仍然算不上是全国规模化发展的房企,其抗风险能力将在局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面临考验。” 人事变动频繁也是合能集团发展过程中的较大桎梏。 8月16日,一位成都地产圈猎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合能近几年发展比较慢,特别在西南这边,人事方面也经常变动,去年有不少营销人员离职。” 多笔股权质押 为支撑扩张下的资金需求,合能集团通过物业销售取得现金流,以及股权质押和信托等方式获得融资。 从2015年开始,合能集团便开始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来为旗下项目输血。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7年,合能集团分别对旗下公司成都合能房地产、西安进达合能置业以及西安房地产项目进行股权质押,共计获得1.6亿元资金。 2018年,通过对旗下湖南合能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合能集团获得一笔2亿元的大额资金。 今年7月和8月,合能集团再次对旗下重庆永进合能房地产有公司以及成都兴露合能置业有限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分别获得5000万和1000万元的资金。 8月17日,同策研究院总监肖云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股权质押是房企用来融资的常用方式,但股权质押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融资困境的同时,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本身以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就透露出公司原本的负债率高,这相当于双重杠杆,如果之间操作不当,股东或将失去对公司的控股权。 除了对旗下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外,在早期,合能集团还对旗下土地项目进行质押。 2011―2012年期间,合能集团质押成都市龙泉街办老成渝路以北的12公顷土地,共计获得2.65亿元资金。 高成本信托是合能集团的另一融资方式。 2019年5月17日,合能集团设立西安合悦华府项目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为7亿元,受让项目公司67%股权,用于位于西安市经开区的合悦华府项目开发建设。 此款信托计划的收益率在8.1%至9.2%的高位。 对于合能集团而言,资金始终是其发展的枷锁,能否上市至关重要。 肖云祥指出,对于小房企而言,并不是选择时机好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赶快上市的问题。 其表示,在当前房企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市场格局下,各项生产要素向规模性房企聚集是不争的事实。中小房企获取资源的难度非常大,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面对的问题,负债率长期承压。 “不发展就要被并购,但扩张发展则要面临高负债。打开新的融资渠道,通过上市直接融资,获取低成本的资金,是这些中小房企面对当前窘境的最优选择。”肖云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
随着上市粤企披露上半年的经营业绩,机构调研热度逐渐攀升。 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整个8月份,共有116家广东A股上市公司接受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等在内的机构调研,获调研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上市粤企被调研总次数达207次,同比增长超50%。 对此,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记者:“最近是上市公司集中披露中报的窗口,机构与公司之间存在较多的沟通空间;另外,近期新基金发行速度较快,私募的发行量同步增长,资金存在入市要求,因此机构加强了调研的力度。” 机构调研热度攀升 从被调研总次数来看,共有6家上市粤企在8月份接待机构调研不低于5次,分别是:海鸥住工、珠江啤酒、信维通信、生益科技、坚朗五金和中天精装。其中海鸥住工8月里接待机构调研22次,在上述116家上市粤企中排名第一,期间共226家机构参与调研。 从调研机构家数来看,8月份累计接待参与调研机构家数在10家及以上的上市粤企有73家,占比超过60%;累计接待参与调研机构家数在100家及以上的则有14家上市公司,占比超过10%。其中,迈瑞医疗在8月份接待313家调研机构,排名第一,华测检测和德赛西威分别以283家、256家位居第二、第三。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116家上市粤企在8月份被调研总次数为207次,次数较去年同期增长52.21%;各上市公司接待调研机构家数简单加总为5328家,同比增长76.02%,调研热度明显增加。 从调研行业来看,电子元件位居第一,共有15家企业,占比约12.93%,涉及立讯精密、领益智造、生益科技等公司;其次是半导体产品或设备行业,共8家企业;通信设备、医疗保健设备或用品、工业机械行业的企业也较多,各有7家公司接受调研。 业绩或是驱动机构频繁调研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上述116家上市粤企中,110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正,占比超九成;74家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六成。 基金公司、私募机构成调研主力 按调研机构来看,根据Wind数据,8月份私募机构调研上市粤企最多,次数达1729次,较2019年8月增长73.07%;其次是基金公司,调研次数达到1550次,同比增长96.20%;证券公司8月份对上市粤企进行了1210次调研,同比增长27.10%;其他机构则是进行了839次调研。 私募机构和基金公司合计调研次数为3279次,占机构总调研次数之比超过六成,是调研机构中的绝对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去年8月份调研次数不及证券公司,但今年8月份调研次数完成反超。 对于私募机构调研次数的较快增长,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武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募机构投资策略比较灵活,不少私募奉行以事件驱动型为主的交易策略,这使得私募机构更愿意通过调研拉近与上市公司的关系。” 私募机构调研最多的三家上市粤企分别是迈瑞医疗、华测检测和德赛西威;基金公司调研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是立讯精密、新产业和华测检测;证券公司调研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是迈瑞医疗、工业富联和汇川技术。 在二级市场上,8月份获得机构调研的116家上市粤企表现也较为亮眼,有60只个股期间股价实现上涨,占比逾五成;49只个股期间股价涨幅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占比逾四成。其中,富满电子、嘉诚国际、王子新材、道通科技、海信家电和北鼎股份月涨幅居前,均逾25%。 武阅告诉记者:“八月以来,前期包括科技、医药以及食品等在在内的上涨龙头板块均进入整理期,部分细分板块甚至出现回调,市场面临新决策趋势,因此众多投资机构都想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和研判市场下一轮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