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卫报》刊登对台湾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采访相关报道,该负责人就两岸关系、台所谓“国际地位”等问题发表一系列错误言论。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致函《卫报》,驳斥有关谬论,以正视听。信函原文亦通过使馆社交媒体公开发布。全文如下: 贵报12月8日刊登的中国台湾当局有关人员的错误言论与事实完全不符。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台海两岸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是割舍不断的一家人。两岸和平发展已是两岸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如今,中国大陆发展正给海峡对岸同胞不断带来机遇。 任何煽动两岸对抗的“台独”分裂图谋都注定失败。一些分裂势力动作频频、兴风作浪,改变不了上述事实,也阻碍不了两岸关系向前迈进的步伐,阻挡不了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2020 年的最后一周,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方面,黄峥身价超过马云、马化腾,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另一方面,蒋凡因投诉被中止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中国电商界的 "谷歌双雄"——蒋凡和黄峥,在媒体报道中再次不经意地呈现出巨大的对比性。黄峥成中国第二大富豪12 月 31 日凌晨,美股收盘,拼多多股价大涨 7.77%,报 179.11 美元,市值达 2196.47 亿美元。目前,仅成立 5 年的拼多多市值已跻身中国互联网公司前列,排名第四,前三家分别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和美团。随着拼多多市值的变动,创始人黄峥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目前黄峥身价已达 631 亿美元,超过马云和马化腾,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黄峥在今年 7 月发布全员信将 CEO 的职位转交给公司原 CTO 陈磊,但黄峥依然担任拼多多董事长一职,且依旧是拼多多的实际控制人,拥有 80.7% 的投票权。当然,伴随着此次调整,黄峥控制的拼多多股份比例也有所减少,从 2020 年 4 月的 43.3% 降至 29.4%。不过,尽管股份比例下降,但黄峥身价仍然节节高涨;这离不开拼多多今年以来亮眼的营收表现。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今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盈利,营收达 142.1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75.14 亿元增长了 89%,高于市场预期 122.05 亿元。用户数方面,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 7.313 亿,相较于 2019 年同期的 5.363 亿,同比增长 36%,一年强劲增长了 1.95 亿。另外,在业务上,拼多多也在逐渐扩展电商之外的业务边界,“多多买菜”便是其中之一。对于多多买菜,黄峥曾直言这是个“好业务”,也是个“苦业务”,但也是个“长期业务”。尽管社区团购的监管正在逐渐收紧,但并未阻挡多多买菜的发展。据统计,截至 9 月底,多多买菜试运营期间已经相继开通 13 个省份,共计 31 个城市。其中,在其样板城市南昌上,多多买菜的日单量约为 40~45 万单,远超较早上线的美团优选和橙心优选。在多方因素的叠加下,拼多多也越来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以来,拼多多股价一路疯涨,4 月份之前还不到 40 美元,眼下已经达到 179.11 美元,累计涨幅逾 347%。由此,可见拼多多之潜力;当然,这离不开拼多多灵魂人物黄峥的引领。值得一提的是,卸任拼多多 CEO 之时,黄峥仅 40 岁。蒋凡被中止高层次人才认定12 月 23 日,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蒋凡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公示》,公示将蒋凡拟认定为 C 类(经授权企业自主认定 C 类人才)高层次人才,公示期为三天。需要指出的是,在《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2019 年修订版)》的记录中,C 类人才为省级领军人才,其中包括中国 500 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指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指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世界 500 强企业任高管的经营管理人才(指总部的副总经理、大洲级区域总裁、首席财务管理人员、首席产品管理人员、首席技术人员等)等。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任淘宝、天猫、阿里妈妈事业群总裁,天猫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蒋凡无疑满足了这一要求。然而,根据杭州市委人才办 12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审核的通知》,蒋凡能否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则存在疑问;这也是遭到投诉的理由之一——不符合“申请人应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道德标准、公序良俗”的要求。12 月 29 日,据蓝鲸财经报道,杭州市劳动保障局信访接待室工作人员称:12345 已将收到的投诉反馈给我们,公示当天相关部门就对结果进行讨论,原本是公示期三天后通过,但目前这项工作是中止的,具体结果要等各个单位都研究过。事实上,导致蒋凡被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的投诉理由指向的是今年 4 月份的一则“绯闻”,当时,蒋凡妻子在微博平台“怒斥”网红张大奕引起了舆论风波。后来,这一事件以阿里内部调查结束,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消蒋凡的阿里合伙人身份;二是记过处分;三是降级,职级从M7(集团高级副总裁)降级到 M6(集团副总裁);四是取消上一财年度所有奖励。尽管风波得到了平息,但在之后的舆论声音中,这一事件时常会被提起;而此次的被投诉,同样如此。风波之后,蒋凡便鲜有出现在大众面前,最近一次公开露面,则是在双 11 之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蒋凡的双十一首秀。在“双节棍”的新玩法下,尽管已经走过 11 个年头,尽管由于疫情影响外部环境亦有所变化,但蒋凡坐镇之下的双 11 依然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不过,双十一的狂欢之后,阿里巴巴连续两次遭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最近一次发生于 12 月 30 日,指向的正是蒋凡负责的天猫。12 月 30 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依法对京东、天猫、唯品会三家平台不正当价格行为案,处以 50 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对蒋凡而言,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谷歌双雄",难逃对比由于曾同在Google 中国工作,如今同在电商行业之中,黄峥与蒋凡难免会被摆在同一台面之上。前者在创业之后选择了继续创业,依旧是创始人身份;后者则是创业之后被大公司纳入麾下,然后被贵人赏识一路提拔,但其角色已经是职业经理人。尽管后期路径不同,但相似的经历始终让二人有着不可避免的勾连。美团 CEO 王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财经》杂志《人物观察:黄峥的 100 种偏执》一文时表示:接下来几年,看拼多多的黄峥和淘宝/天猫的蒋凡这两个非常聪明的人如何较量,应该会很精彩。蒋凡要是能赢这一仗,那就是当之无愧的阿里 CEO 接班人,如果他有兴趣干这活的话。虽然后来的事态发生了变化,但黄峥与蒋凡之间在舆论声场中仍然隐含硝烟。当然,暂时的“冰火两重天”境况并不能概括未来,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区间里,这场关于二人的“较量”还将继续,而这一“较量”,无关胜负。毕竟,所谓胜负,不过是某个时间节点上的高低而已。参考资料: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1】https://www.ithome.com/0/527/325.htm【2】https://www.ithome.com/0/527/605.htm
享有“制造业明珠”之称的汽车工业,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年产销量维持在2500万辆左右,更在疫情困难面前,实现率先反弹,一定程度上拉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复苏。当然,这五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同样呈现出两极分化、优胜略汰等结构性变化,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更是接近历史新低。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在“十三五”收官之际,聚焦汽车产业,采访多位行业专家,力争从六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展开回顾与盘点,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冲高回落高位盘整中国汽车市场量与质。 2020年渐去渐远,在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冲击下,历史用一个充满“魔幻”的举动为这五年画上休止符。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发明的新概念:B.C和A.C,它们不再是“公元前、后”,而是“新冠”前、后(Before Corona和After Corona)。 “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经济:“十三五”时期GDP平均增速约为5.7%-5.9%之间。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达到了6.5%。从国际上看,2015至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大范围出现了负增长,中国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的分析,“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巨轮的骨架结构发生变化,制造业优势继续保持,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占世界比重从2015年的26.2%提高至2019年的28.3%,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蓬勃发展。 享有“制造业明珠”之称的汽车工业,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年产销量依然维持在2500万辆左右,更在疫情困难面前,实现率先反弹,一定程度上拉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复苏。当然,这五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同样呈现出两极分化、优胜略汰等结构性变化,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更是接近历史新低。 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时强调: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仍会有持续的需求量。当然,阶段性的下滑是正常现象,这是市场持续增长后的缓冲。从市场经济规律角度出发,“优胜略汰”是最主要的规律之一,从全球来看,老牌汽车企业破产,早已有之,国内的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仅仅是个开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查阅和搜集行业数据,列出以下几组数据,可以从某个侧面更好地诠释和反映我国汽车市场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变化: 3000万辆“门槛”已然触及。对比“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不难发现,“十三五”期间的市场体量已经跃上一个“新台阶”,并在2017年达到历史峰值(2887.89万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汽车累计进口121.6万辆,两项相加,当年的市场规模其实已超过3千万辆,被行业惋惜、遗憾的错失“临门一脚”,其实是个伪命题。 汽车行业资深专家赵岩表示,“综合目前的进价发展程度和市场基础存量,汽车产销每年的均值应该在2500-2600万辆,不大可能猛地窜到3500-4000万辆,因为国家现在是调整实体经济,不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过程中,最多也是达到3000万辆。” 危急时刻,自主市占率大幅下滑。对自主品牌而言,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出优胜略汰的明显迹象。一方面,有实力的自主品牌正脱颖而出,从绝对数量而言,以吉利、长城和长安为代表的企业,年销量已实现百万辆规模,从全球范围对比来看,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实力。此外,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也显示出独特的竞争力,经营业绩较为优异。另一方面,边缘化的品牌或企业,正面临大浪淘沙的考验,这也是直接造成自主品牌市占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此前曾做过统计分析: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从2017年的“峰值”(市占43.9%),到2020年的低谷(市占38.4%),不过短短四年时间,当初的SUV攻势和“性价比”优势,迅速瓦解,而且恶化的局势还在加剧。如果以2200万辆(2019年乘用车销量)的基数计算,大约5个百分点的市占绝对量,就是110万辆;如果以一汽奔腾为参照(2019年的销量约为11万辆),这意味着,三年内“阵亡”的“奔腾们”有十来个。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残酷的现实,其实纵观华泰、众泰、力帆、海马、长丰、东南、斯威、幻速等一长串的企业名单,可以很确凿地判断:孱弱、边缘的自主品牌,正在经历行业的“洗牌期”。 合资阵营开启分化自主高端初具规模。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和理性,寄望在此“薅羊毛”的边缘企业或品牌,正逐渐被消费者所摒弃,例如雷诺、铃木、DS、纳智捷等,在“十三五”期间正陆续撤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合资阵营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从市场销量来看,总体表现为德系、日系稳步提升,美系相对持平,韩系和法系萎缩严重。 与此同时,自主与合资的“战场”早已不是泾渭分明,双方的产品阵营或者提升、或者下压,在13-15万元价格区间,呈现出正面交锋的现象。其中,自主方面正在努力推出(或复兴)高端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这集中体现在一汽红旗、长城WEY和吉利领克身上。此外,上汽集团和东风集团也正筹划推出自主高端品牌,并有望在“十四五”期间,一展身手。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01 最近广东省在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例行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很快有媒体报道广东省粮食安全的严峻:2019年广东粮食产量1240.8万吨,消费量约5125万吨,粮食自给率为24%。 微博评论里不少人奚落: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粮食产出,竟然连本省人都不能养活?珠三角不是中国传统的产粮区吗,现在怎么不行了呢? 还有人拿出1980年代湖南和广东的粮食冲突往事,说明广东省强调粮食自给率,可以理解。 老实说,这则报道和评论看得我目瞪口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六十年前“备战备荒”的阶段。 粮食安全,兹事体大——但是再怎样强调安全,也要有基本的市场观念。 02 广东粮食自给率不到30%,确实不高,这有什么可忧虑?只要广东还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粮食自给率低到个位数,也无须惊讶,更不用担心。 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人民币,超过俄罗斯和韩国 ;全省进出口总额超过7万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贸易顺差1.62万亿元,占全国贸易顺差40%以上。 做一道粗糙的计算题,按广东全省粮食消费总量(以1.1亿人口,每年130公斤粮食计算)和当前粮食价格计算, 单单广东一年的贸易顺差,就足够买下20年口粮。 改革开放前,广东是农业大省,不过也有湖南和江西大米输入,供应广州粮食市场。1980年代后,广东外来人口剧增,本省粮食供应不足,就大量从邻省甚至国外买粮。只要其他产业兴旺,经济发达,广东根本不缺粮。 一些网友津津乐道的“1980年代湖南掐广东脖子”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广东的优势。 1980年代初广东经济蓬勃发展,数百万湖南人南下务工,大量粮食物资随之南下。这引起湖南一些官方人士不安,他们担心湖南“粮食不够”,于是出台政策,在湘粤边界设置上百处关卡,限制物资南下。 面对湖南“堵截”,市场的力量更强大。 据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回忆,当时湖南稻谷价格是每100斤22元,广东是30元至35元;湖南生猪收购价每公斤2.4元,广东收购价是每公斤3.6元。 差价创造了投机倒把,湖南乘客坐火车到广东会带粮,边界农民也挑粮赶猪,走小路到广东贩卖。 湖南官方组织人员“埋伏”拦阻,不少湖南粮贩甚至被判刑。于是广东省改向泰国进口大米,湖南大米反而出现滞销现象。 风波持续一年多,最终以湖南改弦更张,承认错误结束。 当时计划经济还很浓厚,广东经济还不像今天这般强大,湖南不仅没“掐”住广东脖子,还差点“折”了手腕。这也证明很多人想象的“粮食封锁”,没有那么容易——只要自身经济强,粮食安全就有保障。 广东人的吃饭问题不基于本省粮食产出,谈“自给率”毫无意义。 03 媒体爱谈“粮食自给率”,也算是悠久的传统。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就发过报道,谈中国很多地方粮食不能自给,“粮食安全基础薄弱”。其中谈到几个数据:上海粮食自给率是10%,浙江是三分之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均不能自足。 媒体眼中粮食安全最薄弱的地区,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按照这种思路,北京市东西城区岂不是也要种上粮食,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不要以为这种推论是夸张。看看中国大城市的周边农田,你能看到这一思想的现实版。 深圳是全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目前拥有较大面积耕地(5.4万亩),基本农田有3.5万亩。北京五环以内寸土寸金,仍有不少耕地;至于五环以外,更有不少基本农田。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2020年底刚确认,基本农田将不少于328万亩(2186平方公里),这占到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三分之二以上。 大城市周边保留基本农田的意义何在?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事实上,基本农田不是生态保护的最佳方式,各地也严格禁止转变用途,包括绿化带和果园开发。 基本农田的唯一功能,就是种粮产粮。 这也是中国大城市维持一定“粮食自给率”的原因。 中国大城市再现代化,也要自己种一点粮食——有些年轻人笑谈为“种族天赋”,但总归是笑谈,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普通民众的住房福利提不到提升。相比那一点粮食产出,代价实在太高昂了。 04 谈粮食安全,不能是各个省市区和城市“提高自给率”,搞自立更生那一套。 正确路径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适宜种粮的地区,大力提高产量;不宜种粮的地区,发展其他产业—— 所谓适宜与否,当然不指种粮的自然条件,而是经济产出效率。 从水热条件看,全国比珠三角优越的产粮区不太多,但现在珠三角从事制造业和对外贸易,能获得更高收入,放弃农业没什么可惜。 最典型的是广东顺德,历史上著名的渔米之乡,全国有名的“桑基鱼塘”说的就是这里。但今天的顺德,粮食自给率为零。制造业早已是顺德的一张金字招牌——倘若改革开放初年,顺德大力搞农田保护,哪有今天的辉煌。 桑基鱼塘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当然,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 上海周边有蔬菜大棚,北京郊区也有大量水果种植,这些都符合市场规律。珠三角地区非常大,不是所有土地都会用于工商建设。 广东江门过去就是珠三角的粮仓,近几年粮食不断增产,现在已占到全广东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法国和荷兰,都是农业强国。广东农业会不会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道路呢?我觉得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05 把目光从广东拿出来,放到全国范围看,道理也是一样。 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方面当然靠中国人自己种粮——中国人不可能不种粮,也没有哪个国家养得起中国人。中国农民和耕地的绝对数量,都占世界前列,任何微小的制度和技术改进都能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放宽资本进入农业的管制,鼓励建设大型粮场,推广农机机械化,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还有很大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人可以靠世界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全世界适宜种粮的地区很多,中国应拓宽进口渠道,引进更多便宜的粮食,使国内很多地区从农业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保障粮食安全。 只要资本充足,中国人甚至可以到海外种粮。这种看似遥远的想法,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
1月27日早间,星巴克公布了其202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业绩,不及市场预期。同时,星巴克首席运营官Roz Brewer宣布将于2月底离职,盘后股价一度跌2%。 财报显示,星巴克在该财季营收67.49亿美元(合人民币436亿元),同比下降4.9%,不及市场预期的69.2亿美元;归属公司净利润为6.22亿美元(合人民币40亿元),同比下降29.8%。 星巴克表示,由于新冠病例激增导致就餐限制严格,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下降5%。其中,美国同店销售下降6%;中国同店销售增长了5%,是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但交易量同比仍有下降。 星巴克认为,中国地区的增长是由于奖励计划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的回归。此外,客户还为每笔订单花了更多的钱,弥补了订单量下降的损失 在该季度,星巴克新开门店278家,同比增长4%。截至第一季度末,全球共有32938家门店,其中51%为自主经营,49%为特许经营。美国和中国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5340家和4863家,占公司全球门店总数的61%。 星巴克预计,其在2021财年营收将达到280亿-290亿美元,全球同店销售将增长18%至23%。下一财季,美国同店销售额将增长5%至10%,中国同店销售预计将增长100%。
[摘要]中国的民营经济目前占到全部经济的60%。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前,中国几乎没有什么非公有经济。如果存在着所谓的国家垄断和国有保护,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发生呢?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天(18日)在第十四届亚洲金融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郭树清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对世界形成积极影响。最近10年里,中国对世界增长实质贡献平均达到30%左右。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国际社会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舆论。20多年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并非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而近些年的指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最主要的依据是,中国有强大的国有经济部门,国家产业政策扭曲了市场关系。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郭树清从五个方面予以澄清。 第一,中国的民营经济目前占到全部经济的60%。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前,中国几乎没有什么非公有经济。如果存在着所谓的国家垄断和国有保护,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发生呢? 第二,中国的产业政策总体上与市场导向改革保持一致。70年代末,鼓励在国内发展轻工业,同时也迅速放开消费品进口,从电视机、洗衣机到小汽车、大卡车,中国成为“万国品牌博览园”。8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的政策目的是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重复建设。最近10年来,淘汰了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高负债的企业。正是由于有公开、公平和充分竞争,中国才成为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第三,国有企业总体上从政府得到的是负补贴。平均而言,国有企业的税负大约是民营企业的2倍。国有企业实际上还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私有工厂和外资公司长期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税费优惠。各级政府安排国企相关预算,主要用于分流安置富余职工、补助职工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支出。 第四,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财务完全独立。中国的银行体系在世界上赢利能力最强,如果其长期向企业提供补助,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信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且银行的股东早已多元化的背景下,即使是国有股份占比较大的银行,也不可能向国有企业输送利益。 第五,中国产品竞争力较强并非由于劳工权益受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主人。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职工群众被授予了民主管理企业、参加工会活动的权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很少有国家可以比拟的。过去10年,中国工人收入快速增长,其中农民工收入水平提高近2倍。 (总台央视记者 王善涛)
,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外贸逆势上扬。 以人民币计,中国2020年出口同比增4%,前值增5%;进口同比降0.7%,前值增1.6%。 按人民币计价,中国12月出口同比增长10.9%,预期增长7.1%,前值增长14.9%。 按美元计价,中国12月出口同比增长18.1%,预期增长15%,前值增长21.1%。12月进口同比增长6.5%,增长5.7%,前值增长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