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普瑞8月24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肝素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国外,所以目前海普瑞肝素收入主要来自国外,但公司也重视国内市场,不断加大肝素制剂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同时积极引进新药品种布局国内市场,力争提高国内市场收入规模。
8月16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行了“当前形势下构建‘双循环体系’的可行性与对策”专题会议。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涵和要义、构建双循环战略布局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双循环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关键点与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就内需循环的有效性以及“畅通”内循环的要点方面进行了发言。 以下为发言全文 我认为现在提出“双循环”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应对当前内外部环境的一个战略选择。 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为获得能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经济增长,保证物质供应安全,中国仍需要继续融入全球经济。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必须在保持与各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刚才余老师(编者注:余永定)特别讲到的能源与粮食等进口安全的基础上,强化国内循环。这实际上也就是扩大内需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作用。 这个战略方向实际上是中国近些年一贯坚持的战略。这些年来我们就已经一直在强调适当降低外需和投资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大消费等最终需求的比重。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环境,强调内循环的主体作用,与前些年提出的扩大内需战略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当前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更大力度、更有效率地保持与各国的经贸联系,不仅是货物商品,也包括各种服务贸易。 我国需要,而且也只能在更深地融入全球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中国内需循环的有效性。内需循环的有效性,以更深融入全球大循环为依托;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有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对双循环的第一点认识。 第二点,国内循环为主体,有必要扩大和畅通国内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有关内需方面,我基本认同刚才任首席(编者注:任泽平)讲到的内容。当然,谈到国内循环,不得不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字方针,其中一点便是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畅通”的要求。在这一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例如怎样结合任首席所讲的新基建,怎样应对人口问题,以及如何结合现在消费升级,对内部循环之间不畅通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使得内循环更加有效畅通,从而进一步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当前这种背景下,除了从投资、消费等方面加大内循环的力度以外,体制机制方面或许需要肩负着更大的任务。 第三点,有关金融支持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促进内循环有效畅通的问题上,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工作重点应放在如何降低融资成本使得资金更好地直达到实体经济。 但从更有效促进内循环效率上,同样重要的是在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问题上,如何让金融和实体经济产生内嵌式和自我成长式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如何把金融嵌入到经济产业的自我成长和经济运作的各个环节中。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借用现在新兴的金融科技手段。 以如何发挥出商业信用的优势为例,虽然当今中国更多地发挥了银行信用的作用,但对于企业的商业信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国家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加大商业票据,包括人民银行推出的标准票据。如果想要进一步开发企业的商业信用,现在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大型企业开票的积极性,提高中型企业开票的便利性,以及完善中小微企业持票以后变现流通等环节上。完成这些工作可以使得中国内部的商业循环更加高效,直接降低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并且提升整个循环的流畅性。 总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的战略选择,也是前些年战略部署的延伸,强调以我为主,强调自我成长,为我所用。
日前,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公布了旗舰指数2020年8月的季度审议结果。包括中公教育在内的12只股票被纳入大盘A股。 据记者了解,富时罗素旗舰指数——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本次新纳入150只中国A股,其中大盘A股共12只,中盘A股19只,小盘A股114只,以及微盘A股5只。以上变动将于9月18日收盘后(9月21日开盘前)正式生效。 资料显示,富时罗素是全球第二大指数编制公司,又称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在筛选A股时有三个标准,即规模、流动性及过往一年内不能有主动停牌,规模过小和流动性过差的股票都会被剔除或不在考虑范围内。 按照富时罗素指数调整的流程,初步结果确定之后,富时罗素还将根据市场情况来修正初步结果,最终纳入名单要到指数生效日才能确定。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以往经验来看,外资扩容在A股会引发资金的大幅流入,相关公司有望在9月21日开盘迎来增量资金配置。 目前,包括国金、中信等多家券商机构给予中公教育“买入”评级。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公教育相继被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标普道琼斯指数以及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表明国内职业教育市场前景巨大,同时中公教育的国际化更进一大步。在被主流国内机构不断增持的基础上,已经快速形成了便利国际投资者全面参与投资的新态势。
如何正确理解“双循环”? 目前,“双循环”在市场上存在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也是引起我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是在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后,市场开始热炒“内循环”或者“双循环”概念股;第二个是有的市场解读简单把“双循环”理解为内卷化,或者经济金融脱钩战略。我们应该完全准确地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目前“双循环”战略是扩大内需战略的一个延续,而非简单的重复。刚才毕院长提出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扩大内需”在中央文件中被首次提出。1998年2月份转发文件中提到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召开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199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从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这确确实实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作为应对外需消退的权宜之计。 亚洲金融危机消退加之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使得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新恢复。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谈到扩大内需战略,以应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主要矛盾转移的状况。当时,国家判断主要矛盾已经由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因此提出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最根本的是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再次凸显了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性。 2007年底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0年底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扩大内需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并且首次单独成篇。 2012年十八大提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2017年十九大虽然没有提扩大内需概念,但是强调了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包括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系改革。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延续此提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结构性的改革,所以是一个慢变量。正是因为过去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多元,从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截至去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比2012年回落到十多个百分点。2013~2019年,消费、投资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了此消彼涨的变化,特别是在前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过高,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因此消费和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都有一定的提升。 今年5月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具有长期的实践基础,并非凭空而来。过去20年间,我国消费投资有了很大变化,国内市场拥有超大规模的优势,这也是我国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形势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7月30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里头提到,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并非当前疫情造成。进而从持久战的角度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个人认为,经过过去20多年的调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内需外需形成互补局面,即内需不行外需补,外需不行内需补。如去年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增长拉动作用均有所回落,但是外需对经济的增长拉动作用增强,实现了6.1%的增长。今年上半年,经济负增长1.6%,主要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较大。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把“大循环”和“双循环”当作概念炒的话,过去二十多年,消费和科技概念股一直是热门的核心资产。 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做出重要判断,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措施准备。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仍然是主题,但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相对于内部的可控性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不可预测。 许多国际组织通过情景分析对今年经济增长做出展望。6月初,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中的基准情形是今年全球经济收缩5.2%,若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收缩将进一步加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联合国也得出类似的预测,疫情对世界贸易和投资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还会持续到明年。 国内大循环的优势所在 当前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要更好地发挥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优势。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汇冲击带来的挑战。外需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国外疫情仍在呈现波浪式蔓延,外需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加大。 二是当前我国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争取对外交往的主动。刚才很多老师提到,当前国际环境中仍存在很多不友好因素,在此情形下,中国唯有专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将来以时间换空间,才可以在对外交往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是巩固发展2015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成果,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而非简单重复。总书记在两次讲话中对“双循环”战略做了解释。目前提扩大内需,有助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一个国内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相互促进的循环。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竞争,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摆脱核心技术别“卡脖子”的现象。这是扩大内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7月21日,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打开国门搞建设。下一步高水平的开放是要体现为,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要继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优化营商环境,“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稳出口”和“扩进口”相结合,要打造中国“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合作新定位。我国过去主要是世界工厂的角色,下一步通过减少国内贸易的关税壁垒逐渐发挥世界市场的作用,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提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不同于过去旧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即“美国买中国商品,中国买美国国债”。现在由于美国的逆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疫情+选情”的背景下,对中国的打压遏制战略更加凸显。我们很多方面受制于人,例如出口受制于外部需求,美债安全得不到保证等。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内循环促进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特别是在外部需求不确定的形势下,对于出口型行业来讲,坚持外销、内销“两条腿”走路,也是现实的举措。 另外,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和安全相统一。也就是说,通过“双循环”进一步密切内外部的经济金融联系,降低被脱钩的风险,但同时也要避免形成对外部经济金融的过度依赖,被“卡脖子”,更加强调“安全发展”的理念。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双循环”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很可能会被纳入“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规划。 “双循环”的提出,特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历史的必然。过去我国也是双循环,不过是以外循环为主,来带动内循环;这是由于我国在2008年前,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需要外部产品和技术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2003年到2008年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0%以上,2006年到2008年间外贸顺差占到GDP的6%以上。但随后由于我国工业逐步完善,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国内消费重要性逐步上升。到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1.9%,较2012年回落了13.5个百分点;2013年到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5%,较2008年到2012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Wind,前海开源基金 美国极限施压和疫情对各国经济冲击,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美国已经将中国作为战略对手,未来极限施压可能会是常态。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努力提高“内功”,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外部投资者,就不怕美国的极限施压。今年疫情对各国经济的冲击,导致了国外需求的大幅下滑,也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双循环”是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手段可以通过城市化来实现。从世界银行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6亿人左右,2018年城市化率为59.15%;我国城市化率是从2000年后加速进行的。但在进行过程中是比较粗放的,各地都出现了将农村直接并为县的一个区的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需要进一步进行城市化。我国现在正兴起十九大城市群,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现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外,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 辽中南、关中平原、北部湾、哈长、黔中、呼包鄂榆、滇中、兰州-西宁、山西中部、宁夏沿黄及天山北坡。前五者已具相当规模,但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发展程度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余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速这些城市群的崛起,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向,也是加速我国内需循环的强力催化剂。
8月18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雄安新区正式开业。 该银行是国内首批试点成立的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将结合雄安新区金融科技中心的平台优势,加快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升级,全面参与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为服务全国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探索新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样板。 目前,雄安新区现已从规划设计转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已经形成,雄安新区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本次落地的中银富登银行作为首家落户雄安的全国性银行业总部金融机构,对于新区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理解“双循环”的四个要点 对于“双循环”内涵的理解,有以下要点: 第一,“双循环”是应对当前疫情以及恶劣的国际环境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转型。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历可知,参与全球分工、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使得世界各国都获得好处、实现经济增长的不二之道。现在之所以提出“双循环”,而且是以内循环为主体,就是因为全球化的环境被破坏了。这中间,既有某些国家的人为因素,也有疫情蔓延致使全球经济“大关闭”的因素。 第二,中国“内循环”有自身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小国基本上没办法、也没有条件来重建自己的循环,只有中国可以。中国是少数几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身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超级大市场,国内区域发展形成梯度结构,从而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具备建立国内循环体系的经济体。 第三,要想用“双循环”来取代原来的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久久为功的长期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行,首先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市场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特别要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改善我国营商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必须进一步调动企业这一主要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当前的情况下,特别要大力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外资,深化国企改革,“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其三,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目前跻身全球第一方阵的有利条件,在资源配置格局重新调整过程中,深入推动我国经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使我国得以在新的更高水平上重新塑造我国资源配置格局。总之,这个从双循环向内循环为主的转型过程,应当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唯有如此,这个转变才是积极健康的,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第四,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若用进出口总额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指标,则情况不容乐观。十余年前,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曾高达60%以上。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该比例逐年下降,2019年依然在40%以上。应当清楚地看到,就是这个GDP的40%,是需要从对外循环转型为对内循环的;有些行业的依存度高达70%、80%!需要转移和被替代的规模如此之大,绝难一蹴而就。所以,理论上我们可以说在很多领域要用国内循环代替国际循环,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要解决很多问题。诸如成本问题、物流问题、适配性问题等等。所以,有效地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制,是要付出努力、付出成本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蒙受效率和速度的损失,蒙受福利损失。 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无穷 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潜力无穷。“超大规模”主要指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不仅总量庞大,结构也很完备。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灵活进行调整。而且产业体系完备,从最基础的土地生产物,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新科技,中国基本上都具备。但是,国内或许可能有“内循环”所需的各种资源,但是不如国外的质量好或者不如国外便宜。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很多企业更多地选择使用国外的资源,有其合理性。如今要把这些同国际市场之间的循环转变为国内的循环,恐怕须费时日。更有甚者,有一些资源、产品和服务,国内原本就是没有的。这些资源和产品构成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断点”,若不能有效地弥合这些断点,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就会受到阻滞,就会有瓶颈;依据短板原则,经济的增速和质量就会下降,严重者,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当然,这就提供了一个压力,一个迫使我们攻关的压力,过了这个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速度和爱是质量,都会有大的提高。 总之,从宏观上看,超大规模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但是,若要将这个掩盖大量问题的“宏观”,拆分为结构、拆分为微观、拆分为区域、拆分为企业,就会发现存在大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恐怕还要忍受大量的不利冲击。 理性的国家不会听任企业大规模地撤出中国 在投资领域,一些国家正在推动企业回流,一些跨国公司也开始审视自身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外资的撤离是一个肯定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撤多少、撤哪些领域,等到大家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时,答案很可能会和原来所想的不太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经济是相互依赖的。外国企业从中国撤走,中国固然会受到损失,但是,同样的问题是,撤走的企业又该从哪里获得收入? 一二十年前,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曾经垄断了对中国的铁矿砂供给。当时研究这个问题时,我就曾非常尖锐地指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中国造就了澳大利亚的一些百万富翁。如果中国不需要澳大利亚的矿石,当地还会是一片沙漠,当地人还是穷光蛋。因此,世界各国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的。整个经济过程就是供给者和需求者不断博弈的过程。毫无疑问,利用好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掌握好时机、规模、分寸、重点和优先顺序,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这种关系处理好了,我们会游刃有余,福利增进;搞的不好,我们作为主要的需求者,却不能对商品交易的规模和价格置喙。这种极为扭曲的情况,过去我们已经见到多次,今后不能再让它们发生。 我们一定要记住:经济由供求两面构成,供求相互依赖,需求没有了,供给还有何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相信,理性的国家不会容忍、也不会听任企业大规模地撤出中国。当然,可能一些关键性的产业、关键性产品会发生变化。例如当下的美国,动不动打着安全、人权的幌子,推动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与中国脱钩,这显然会对我们产生较大影响。应对这种情况,当然只能依赖我们自主攻关了。 总之,我个人认为,最终会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可能是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对于其它的民用领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世界是相互依赖的。中国经济下滑,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中国经济成长,其他国家都会受益。而且,其他国家对于经济下行的容忍程度肯定没有中国高。 我相信,等到这些撤出的企业痛定思痛的时候,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大家若果理性地考虑自己的发展,就不会有大规模撤离的发生。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必须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受到的影响,给予特别的注意。 下半年货币政策宽松的可能性比较大 疫情以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的制定逻辑都已经十分清楚。如果实体经济发展不好,流动性肯定会进一步宽松。反之,则会逐渐地收紧。 所以,下半年流动性到底处在何种水平,取决于疫情发展的状况。现在研究经济的人,至少一只眼睛要看疫情的发展态势,要看国内和国际的互相影响。疫情如果得到控制,形势好转,货币政策肯定要稍微收紧,“回归正常”;如果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货币政策还会再放松。目前来看,我觉得下半年宽松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本文首发于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