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已积累丰富经验 巨灾保险需要统筹安排共同分担 在巨灾面前,保险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近期,我国南方出现的严重洪涝灾害让巨灾保险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银保监会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强调,要强化保险在灾害防护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巨灾保险。 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尚没有全国统筹的巨灾保险体系的情况下,各地的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地震保险、巨灾指数保险等都在路上,但要更好地发挥巨灾保险的作用,还须加强全国统筹,建立范围更广、由多主体参与的风险分散体系。 巨灾保险试点 已积累丰富经验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7月28日,主汛期(6月1日)以来,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3亿元,比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3.8%。 洪涝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过多年试点,我国巨灾保险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包括地震保险、巨灾指数保险以及相关民生保险,都在分散巨灾风险、支持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 中再产险巨灾保险业务负责人周俊华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2015年,40多家保险公司组成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建立了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同时,四川和河北开展了地方性的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截至2020年6月底,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累积为1200万户左右居民提供了地震风险保障超过5000亿元。 据了解,中国保险业在云南大理、玉溪开展了地震巨灾指数保险试点,在广东全省、湖北武汉等地开展了台风、暴雨巨灾指数保险试点,还在山东、江苏等7个省份和多个城市试点暴雨、洪水、台风、冰雹、龙卷风、泥石流、突发性滑坡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民生类巨灾保险试点,保障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巨灾保险制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一些灾害发生后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体现了市场机制分散巨灾风险的效率与优势。”周俊华表示。 宁波作为巨灾保险试点的急先锋,已经试点了近6年。宁波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市自2014年11月开始,每年都由财政出资购买公共巨灾保险,项目以3年为一个周期,2021年将开始第三轮升级。巨灾保险试点以来,已成功经受多次台风大灾的考验,累计为全市20.69万户次受灾民众支付赔款1.29亿元。 全国统筹很必要 风险分散要成体系 多地方、多形式的试点,成功实现了巨灾保险的破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但从长远来看,要让保险在灾害防护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国统筹不可或缺,要建立范围更广、由多主体参与的风险分散体系。 以宁波为例,虽然近年来巨灾保险试点成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巨灾风险的分散性不足,不利于巨灾保险的稳健运营。宁波的台风、暴雨侵袭频繁,且城市地域狭小,一次巨灾就可能引发全市受灾,并造成险种经营的剧烈波动,这对保险费率的厘定形成一定的限制。 “从长远看,必须建立一套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统筹安排各地区的巨灾风险,使得各地巨灾风险能在更大范围内共同分担。”宁波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巨灾保险如何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周俊华认为,要在三个层面做出努力。 一是在国家层面,要健全巨灾保险的法制环境,对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财税支持政策、专项准备金制度、风险分散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明确规定;要完善巨灾保险准备金制度,以落实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相关财税政策为突破口,建立覆盖各种巨灾风险保险的准备金制度;要建立健全巨灾保险与政府救灾的统筹协调机制,将保险机制纳入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提高社会风险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在地方层面,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扩展保障灾因,逐步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的地方财政支持的巨灾保险保障。 三是在行业层面,要积极宣传,引导居民更好地认识巨灾保险的作用和意义;要坚持防灾、减灾、救灾有机结合的理念,在防灾、减灾的风险管理前置阶段与居民增加互动,逐步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要加强巨灾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更多适合居民购买的巨灾保险产品。 此外,周俊华还强调,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挥再保险在扩大承保能力方面的杠杆作用和全球分散风险的功能,建立包括政府财政直接支持、政策性巨灾再保险保障、商业再保险和直接保险在内的多层次风险分担转移机制。同时,还可试点发行巨灾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分散巨灾风险。 记者 冷翠华
近日,来自Innovate Finance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英国金融科技行业共完成167笔交易,累计融资18.4亿美元,同比下降39%。其中,只有20%的企业获得了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投资。分析人士指出,新冠疫情给投资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可能正在减少投资数额以降低风险。2020年是疫情之年,很多从业者认为,寒冬将持续四季。但实际上在国内金融科技的部分细分行业,并没有因为这寒意而有丝毫降火的痕迹。在智能风控、RPA等领域,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甚至“逆势而上”获得了超亿元的融资。智能风控数美科技2020年1月,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数美科技正式宣布完成7300万美元C轮融资,由腾讯、襄禾资本联合领投,顺为资本、清流资本、BV百度风投跟投。数美科技成立于2015年,以AI技术解决在线业务中广泛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数美科技创始人兼CEO唐会军为南开大学硕士,曾任百度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360高级技术总监,拥有数十项大数据相关专利技术。联合创始人/总裁刘拴林曾任阿里技术VP(P11),百度首席架构师(T10),有二十年互联网技术与管理经验,曾全面负责百度、阿里两家公司云计算、大数据、安全、芯片等前沿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规划并落地百亿预算规模的互联网在线产品服务。数美科技基于深度社群发现等技术推出了“天网”与“天净”两大智能风险识别引擎,为客户解决营销欺诈、支付欺诈、数据盗爬、欺诈广告等广泛存在的业务风险问题。此外,数美科技也逐步建立一系列产品矩阵以及全球SaaS AI风险防御网络,覆盖中国、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根据数美科技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全球SaaS AI风险防御网络日识别并拦截业务风险行为超过1亿次,累计承载风险识别服务6万亿次,保护全球用户超过20亿。过去几年中,数美科技服务全球超过1000家客户,覆盖银行、保险、电商等领域,每年保持业绩300%以上的增长,老客户续约金额率超过130%。亲家数科2020年4月,数字科技与人工智能服务商「亲家数科」近日宣布完成1.2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熊猫资本领投。本轮资金将用于技术深化、专家团队扩充、业务拓展等。从2018年起,亲家数科便开始专注于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洞察、反欺诈等技术的研发。本轮融资前,亲家已推出服务平台(亲家APP)、资金资产智能交易平台(中央处理器)和以“龙穴”、“易镜”、“推背图”、“天诛”、“天策”、“天象”六大模块为基础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天罡风鉴”。从2019年初开始,亲家数科集合全球风控专家,将“天罡风鉴”打造成功,并在2020年推出了一款名为“中央处理器智能云平台”的集成产品。该平台绕开现行主流的B2C模式,采用的是B2B2C模式,通过标准化平台和风控系统,赋能全国中小银行,解决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获客难、获客贵、获客不精准等痛点。明略科技2020年3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服务商明略科技集团宣布完成3亿美元E轮战略融资,本轮投资由淡马锡、腾讯领投,快手跟投。明略科技致力于帮助企业构建人机协同的行业大脑,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近年来,明略科技在打造智能风控解决方案、认知智能技术和营销智能平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也逐一显现。在智能风控方面,明略科技的行业实时反欺诈解决方案可以做到系统7*24运行,日均处理非金交易日志2500w,日均检出异常交易量1.2w。平均单条日志处理时间3秒,系统吞吐量250TPS。明略科技还在智能风控领域,和交通银行达成合作。在认知智能技术方面,明略科技具备行业内领先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在公安、工业、金融等多个行业成功落地。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方面,明略科技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打造全行级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平台,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企业公开信息,在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风控、营销推荐等场景得到应用。在营销智能平台方面,明略科技深耕该领域多年,服务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业务覆盖全域营销测量,全方位商业洞察分析、营销业务中台、全渠道互动管理平台等。2019年,科技部宣布依托明略科技建设“营销智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第四范式2020年4月,人工智能企业第四范式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达2.3亿美元,投后估值约20亿美元。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此前曾获得来自创新工场等机构的投资,是第一家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投资的创业公司。目前第四范式服务了8000多家客户、落地12000多个案例,业务范围覆盖金融、零售、医疗、媒体等行业。据2019年IDCMarketScape分析报告,在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中,第四范式领先于BAT、微软等巨头,位列第一。在金融领域,第四范式目前与超过80%的大型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深度合作,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专属服务系统、以稳健风控为核心的产品决策系统和以敏捷高效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系统。RPA(机器流程自动化)来也科技2020年2月,来也科技宣布完成C轮4200万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光速全球基金和光速中国成长基金联合领投,凯辉创新基金、双湖资本继续跟投。目前,来也科技也是国内RPA+AI赛道融资额最高的公司。经过多年积累,来也科技将RPA+AI成功应用于各行各业以财税、人事、客服和营销为代表的办公场景中。来也科技表示,公司研发实施的RPA流程中,已包含文字识别(OCR)、自然语言处理(NLP)、对话机器人(Chatbot)、计算机视觉(CV)等多种AI能力,可实现更高复杂度、更高价值的流程自动化,在交付给客户的RPA机器人中,使用AI能力的占比达到35%。近期,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组委会公布了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成绩榜单,来也科技凭借“金融保险票据智能处理解决方案”,荣获此次金融赛道TOP3。云扩科技2020年3月,RPA技术平台提供商“云扩科技”正式宣布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老股东金沙江创投、明势资本超份额跟投,同时引入新投资方深创投参与管理的中美平行基金。云扩科技创始人兼CEO刘春刚介绍,云扩将计划在未来1年内投入数千万人民币打造RPA生态社区,逐步让RPA产品更加平台化,成为行业通用的RPA基础设施。云扩科技成立于2017年,核心团队出身微软,拥有十余年桌面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经验。截至目前,云扩自主研发的智能RPA平台已帮助来自金融、能源、电信、财税、物流的数百家企业实现流程自动化。达观数据2020年5月,“达观数据”宣布已完成2.7亿元B+轮融资,由深创投领投,软银赛富、宽带旗下基金晨山资本、众麟资本等跟投。本轮融资将进一步投入到产品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上,逐步完善AI+RPA的主要业务。达观数据成立于2015年,以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知识图谱等AI技术起家,曾于2018年11月获得1.6亿元的B轮融资。达观在文本语义分析技术方面拥有1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利用该优势,结合自研的RPA机器人系统,达观为金融、制造、能源、电信、法律、地产、物流、政务、传媒等众多行业提供智能化处理软件,辅助或部分代替人类来自主完成表单填写、知识搜索、智能推荐等操作,大幅降本增效。围绕银行、证券、保险、财税等行业,达观数据构建相关解决方案,如银行信贷文书、财税报表、券商研报等,针对性地提供智能化处理方案,并成功中标了中国银联、深交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招商证券等金融机构。保险科技南燕保险科技2020年1月,第三方全域保险科技平台「南燕保险科技」完成过亿元B2轮融资,中银国际领投,多位老股东跟投,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南燕保险科技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提供从产品、销售、管理到理赔、TPA、健康服务等业务全流程的综合解决方案,并通过大数据+AI赋能全流程,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南燕CEO龚勋表示,近年来南燕保持每年100%的业务增速,目前已服务一千多家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公司,客户主要位于一二线城市。从服务能力来看,2018年南燕保险科技接入了70多家产险、寿险公司,2019年已超过110家,服务的客户中有10家保险公司已实现核保系统云端化,目前客户的续费率在95%。目前南燕保险科技团队约有200人。本轮融资后,龚勋表示,健康险将会成为南燕集团2020年的工作重点。暖哇科技2020年2月,健康险科技公司「暖哇科技」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由龙湖资本领投,光源成长基金跟投,红杉中国增持,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暖哇科技的上一轮融资于2019年8月完成,由红杉中国领投,宽平资本跟投。暖哇科技成立于2018年10月,由众安孵化成立。公司定位在健康险科技领域,主要服务保险公司及互联网平台,为其健康险业务提供产品定制服务、两核运营服务、核心系统服务等解决方案,希望融合医疗生态与健康保险,打通医疗数据信息壁垒。CEO卢旻表示,目前暖哇科技已完成了健康科技服务闭环的搭建,包括从产品、两核运营、风控、系统、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科技支撑链条。暖哇科技除了与千余家医院达成合作外,还与超过10省市的医保和卫健委平台、数千家体检机构、特病数据平台达成合作。同时,暖哇科技构建的医疗知识库规模超过2600万,医疗知识图谱覆盖所有健康保险场景的疾病、 药品、诊疗、材料等基础库,累积超过550万医疗知识三元组。目前,暖哇科技与超过20家保险企业达成合作,其中与诚泰财险、渤海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达成深度合作,为其提供从产品到运营及系统的技术支持,实现真正的服务闭环。保险极客2020年3月,保险极客宣布完成2500万美元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累计获得近4亿人民币投资。保险极客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业的企业员工保险平台,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员工福利保险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保险极客已为6000多家企业、数十万员工提供保团险和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知乎、keep、金龙鱼。保险极客围绕职场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风险,将健康医疗服务与保险价值链有效融合,推进保障体系与健康管理的场景落地,从而打造“保险+医疗”的健康服务闭环。此外,保险极客还创立了行业内首家提供微信端拍照理赔的平台——“极客+”,早在2015年,“极客+”就实现了医疗理赔2000元以下免收原始纸质单据,初审通过后5个工作日完成赔付的服务。目前,“极客+”已实现超过90%的无纸化理赔。CCCIS中国2020年3月30日,保险科技企业「CCCIS中国」宣布完成高瓴资本的亿元级A轮融资,华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后,CCCIS中国将加速研发,进一步拓展机器学习,智能化车险及人伤管理,以及车联网等前沿性的行业应用场景。CCCIS成立于1980年,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定位保险业及汽车后市场领域的软件、技术和咨询服务商。CCCIS为财险公司、汽车经销商集团等提供汽车保险科技、海量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全美前25的财产险公司有23家为CCCIS的客户。作为CCCIS的子公司,CCCIS中国于2010年进入国内市场,背靠母公司数十年的全球行业经验积累,在中国发展的十年,CCCIS不仅帮助保险公司优化提升了车险理赔管理水平,完善了风控体系及商业智能分析平台,同时也将DRP事故车业务协作生态引入中国,助力保险、汽修、零配件等行业上下游企业提高协作效率。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太平财险私改协议保额降98% 消保局向“潜规则”动刀 一纸补充协议,保险的杠杆全没了,是什么让保险变得“不保险”的? 7月28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报了太平财险的违规操作。在一款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中,太平财险通过安排补充协议,将保额缩减至原来保险条款中金额的2%。 “太平财险的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局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太平财险进行处理。”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通报中表示。 这不是太平财险第一次在类似产品上违规。4年前,太平财险在向张家港农商行以及苏州银行销售“贷款信用保险”时,分别以10%和7.2%的超高实际费率进行销售,因为不严格执行报备条款费率的违法行为,被当地原保监局罚款34万元。 保额如何缩水98%? 7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面向银行业、保险业和各会管单位通报了太平财险的违规操作。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2015年11月,太平财险上海分公司与某融资租赁公司签订了《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租赁公司向有二手车辆库存且具有融资需求的车商提供融资服务,车商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为保证车商履行支付租金义务,租赁公司向太平上分购买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并直接向太平上分支付保险费。 在太平上分出具的《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保单中,车商是投保人,租赁公司是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为贷款本金加利息,保险期间为贷款期限(一年期),保险费率为2%。 自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1289笔,保费收入合计739.51万元,保险金额合计4.69亿元。 这本是一项正常的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但后面发生了变化。 2018年9月,经太平财险总公司批准,太平上分与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重新设置了承保和理赔条件,包括对累计赔偿限额等做了修订。 《补充协议》中“本项目累计赔偿限额为实收保费的110%”等内容,与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第八条“本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为投保时投保人与被保险人订立的《借款合同》中列明的贷款本金与利息之和”的内容相比较,《补充协议》对总的赔偿金额进行了大幅缩减,下降幅度高达98%。 也就是说,通过补充协议更改备案条款,太平财险承保这款产品的保险金额缩减至原金额的2%。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201笔,涉及投保人59名,保费收入合计316.64万元,保险金额合计1.68亿元。 但是,按照《补充协议》,太平上分实际承担的总体赔偿责任从保险金额1.68亿元变成了实收保费的110%,即348.3万元,二者差额近1.65亿元。太平上分出具的以上保单所用条款均为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 “太平财险的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局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太平财险进行处理。”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通报中表示。 通报揭示行业潜规则 读完通报不难发现,此案蹊跷的地方颇多。 首先,补充协议签订后,租赁公司获得的保额降至此前的2%,这意味着保险费率大幅提高,这种高价保单为什么会存在? 一位业内人士提醒,保费是车商出的,但车商不是理赔的受益人,被保险人也就是获得赔偿的,是租赁公司。 这就好理解了:车商为了顺利获得贷款,愿意掏高价买保险,也不会在意《补充协议》对租赁公司的实际保障如何;而因为此类业务风险太高,保险公司评估了风险后发现,自己如果赔本息全额,可能会赔穿,于是设计出了只赔保费110%的补充协议,变相涨价。 其次,保险公司收了100元保费,出事后赔110元,这样的定价合理吗?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保险费率厘定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即一方面保费收入必须与预期的支付相对称,另—方面被保险人所负担的保费应与其所获得的保险权利相一致;二是合理性原则,指保险费率应尽可能合理,不可因保险费率过高而使保险人获得超额利润。 在什么情况下,保险公司的对手方才会同意接受这样的保单?答案不得而知,但据了解,此事是消保局通过投诉调查发现的。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这类产品风险较大,保险公司稍有不慎便会承保亏损。这种私下费率涨价的情况不是新问题,而是老毛病,在行业是“潜规则”。 值得提及的是,这不是太平财险第一次在类似产品上被亮红灯。 2016年6月13日,原中国保监会苏州监管分局开出一张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太平财险苏州分公司存在不严格执行报备条款费率的违法行为。 太平财险苏州分公司在向张家港农商行以及苏州银行销售“贷款信用保险”业务时,分别以10%和7.2%的实际保险费率进行销售,与先前向监管部门报备的数字不符,原保监局对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做出总计34万元的罚款决定。 向“补充协议”动刀 太平财险此案中,出现了保险主合同条款和补充协议不一致的情况。其实,这类做法在保险实务中并不罕见。 当主合同条款和补充协议不一致的时候,应以哪个为准?多位律师表示,应以补充协议为准,补充协议是双方意思自治,法律效力要高于格式条款。 在采访中,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补充协议有效,但显失公平的协议和补充,是说不过去的。 “消保局这次向补充协议动刀了,此案具有标志性意义。”一位保险业观察人士表示。 不久前,人保财险承保的金凰珠宝假黄金案件,也出现了保单、保险格式合同和补充协议约定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未来,保险补充协议的灰色地带是否迎来相关检查,值得关注。 记者 王昔墨
日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太平财险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通报》称,通过投诉调查发现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太平财险)通过补充协议更改备案条款,将保险金额缩减至原金额的2%,漠视并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2015年11月,太平财险上海分公司(下称太平上分)与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双方同意在此协议项下开展业务。《协议》规定,租赁公司向有二手车辆库存且具有融资需求的车商提供融资服务,车商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为保证车商履行支付租金义务,租赁公司向太平上分购买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并直接向太平上分支付保险费。 在太平上分出具的《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保单中,车商是投保人,租赁公司是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为贷款本金加利息,保险期间为贷款期限(一年期),保险费率为2%。自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1289笔,保费收入合计739.51万元,保险金额合计4.69亿元。 2018年9月,经太平财险总公司批准,太平上分与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下称《补充协议》),重新设置了承保和理赔条件,对累计赔偿限额等做了修订。《补充协议》中“本项目累计赔偿限额为实收保费的110%”等内容,与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第八条“本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为投保时投保人与被保险人订立的《借款合同》中列明的贷款本金与利息之和”的内容相比较,《补充协议》对总的赔偿金额进行了大幅缩减,下降幅度高达98%。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201笔,涉及投保人59名,保费收入合计316.64万元,保险金额合计1.68亿元。但是,按照《补充协议》,太平上分实际承担的总体赔偿责任从保险金额1.68亿元变成了实收保费的110%,即348.3万元,二者差额近1.65亿元。太平上分出具的以上保单所用条款均为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表示,太平财险的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太平财险进行处理。
银保监会网站28日通报,太平财险通过补充协议更改备案条款,将保险金额缩减至原金额的2%,漠视并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太平财险进行处理。 资料图 中新经纬 摄 通报称,为切实维护银行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过投诉调查发现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太平财险)通过补充协议更改备案条款,将保险金额缩减至原金额的2%,漠视并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悉,2015年11月,太平财险上海分公司(简称太平上分)与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简称《协议》),双方同意在此协议项下开展业务。《协议》规定,租赁公司向有二手车辆库存且具有融资需求的车商提供融资服务,车商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为保证车商履行支付租金义务,租赁公司向太平上分购买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并直接向太平上分支付保险费。 在太平上分出具的《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保单中,车商是投保人,租赁公司是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为贷款本金加利息,保险期间为贷款期限(一年期),保险费率为2%。自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1289笔,保费收入合计739.51万元,保险金额合计4.69亿元。 此外,2018年9月,经太平财险总公司批准,太平上分与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简称《补充协议》),重新设置了承保和理赔条件,包括对累计赔偿限额等做了修订。 《补充协议》中“本项目累计赔偿限额为实收保费的110%”等内容,与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第八条“本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为投保时投保人与被保险人订立的《借款合同》中列明的贷款本金与利息之和”的内容相比较,《补充协议》对总的赔偿金额进行了大幅缩减,下降幅度高达98%。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201笔,涉及投保人59名,保费收入合计316.64万元,保险金额合计1.68亿元。但是,按照《补充协议》,太平上分实际承担的总体赔偿责任从保险金额1.68亿元变成了实收保费的110%,即348.3万元,二者差额近1.65亿元。太平上分出具的以上保单所用条款均为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太平财险的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太平财险进行处理。
继前不久旗下分公司原总经理涉黑之后,太平财险又“摊上事”了,这次是因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被银保监会点名通报。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7月28日发布通报称,通过投诉调查发现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太平财险”)通过补充协议更改备案条款,将保险金额缩减至原金额的2%,漠视并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记者就此事欲采访太平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统一就此事做出回应。 银保监会的通报称,2015年11月,太平财险上海分公司(下称“太平上分”)与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协议规定,租赁公司向有二手车辆库存且具有融资需求的车商提供融资服务,车商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为保证车商履行支付租金义务,租赁公司向太平上分购买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并直接向太平上分支付保险费。 据了解,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是由借款人作为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当投保人不能按时还款时,由保险人按照保险条款承担逾期理赔责任。 在太平上分出具的《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保单中,车商是投保人,租赁公司是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为贷款本金加利息,保险期间为贷款期限(一年期),保险费率为2%。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自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1289笔,保费收入合计739.51万元,保险金额合计4.69亿元。 但经银保监会调查,之后太平财险通过补充协议更改备案条款,将保险金额缩减至原金额的2%。 通报显示,2018年9月,经太平财险总公司批准,太平上分与租赁公司签订《二手车商融资项目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下称《补充协议》),重新设置了承保和理赔条件,包括对累计赔偿限额等做了修订。银保监会表示,《补充协议》中“本项目累计赔偿限额为实收保费的110%”等内容,与2015年备案的相关条款内容(保险金额为贷款本金加利息)相比较,《补充协议》对总的赔偿金额进行了大幅缩减,下降幅度高达98%。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太平上分累计承保保单201笔,涉及投保人59名,保费收入合计316.64万元,保险金额合计1.68亿元。但是,按照《补充协议》,太平上分实际承担的总体赔偿责任从保险金额1.68亿元变成了实收保费的110%,即348.3万元,二者差额近1.65亿元。太平上分出具的以上保单所用条款均为2015年备案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条款》。 银保监会表示,太平财险的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太平财险进行处理。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通过这种形式来大幅降低保额,撇开侵害消费者权益部分,背后可能也是担心原保额会超出自身风险范围。 事实上,近两年履约保证保险所属的信保业务也处多事之秋,从几年前的浙商财险踩雷侨兴债,到近两年多家险企因涉足P2P履约保证保险而导致严重亏损,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信保业务对保险公司的风控也带来巨大考验。之后,多家保险公司开始主动收缩信保业务规模。以中国人保为例,其今年上半年的保费收入情况显示,信用保证险保费为43.18亿元,同比下降58.6%。同时,银保监会也在今年5月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信保业务的经营行为。 “险企在承保信保业务时,需要做到对所承保风险心中有数,不能为了规模而牺牲风控,尤其随着市场信用风险的升高,险企对此类业务更应谨慎。”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Tech星球》消息,在网上买卖保险,保险公司和用户最怕的都是投保纠纷。由于没有录音录像的环节,还原投保情况变成了所有保险公司在线上销售保险的一大难题。日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支付宝保险平台宣布率先应用自有知识产权的蚂蚁链保险销售可信回溯技术,让互联网保险销售过程可记录、可还原。 目前,这一技术服务已经开始陆续应用于支付宝保险平台的各类保险产品中。未来,也将应用在网络互助计划相互宝上面,并逐步将这一技术提供给其他保险公司使用。 . 此前,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建立销售行为可回溯机制,实现销售过程可还原。这一新要求将于今年10月1日生效。 传统的保险电话销售有录音环节,而线下销售要求对关键投保环节进行录音录像。在投保纠纷发生时,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可以依据录音录像资料还原用户投保过程,以此证明双方当时是否有尽到条款告知、健康状况如实告知等义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从线上购买保险产品。但保险线上销售没有“双录”环节,因此也导致理赔纠纷发生时的举证难、责任难认定的问题。 蚂蚁链的保险销售可信回溯技术,真正让线上的保险销售过程可还原,且具有易操作性。在获得用户授权后,这一技术会对用户投保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并且对销售页面进行版本管理和操作行为日志记录,重现投保过程的每一个页面和每一个操作。这些数据记录加密上链,永久保存且不可篡改。 支付宝保险平台智能产品部总经理方勇表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购买保险,保险产品的健康告知和保障条款都非常重要,用户都应该认真阅读了解,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告知,做到明明白白投保,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