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南宁12月23日讯 日前,由全国工商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大会在南宁举行。在大会期间举行的2020年“民企入桂”成果发布暨签约仪式、开工仪式上,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60个,总投资2083亿元;集中开工项目28个,总投资2139亿元。 本次签约项目中,投资100亿元(含)以上制造业项目有6个,涉及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汽车等广西重点发展产业。同时,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例如,工业电器和新能源龙头企业正泰集团,与玉林市签订智慧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新锐企业湖南锐异资环科技有限公司在梧州投资的20万吨富稀贵金属物料综合回收与安全处置项目等,将助推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强链、补链、延链”。 近年来,广西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一系列利好政策叠加下,招商红利开始显现。当天参与签约的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建设集团、正邦集团,今年已在广西落地多个项目,签约金额合计超600亿元。
“随便买个股票型基金,一年下来少的赚10%,多的赚30-40%,守着3%的银行理财,能有什么出息?” “我炒股10年了,今年的收益还不如女儿在网上随便买一只基金高,她还劝我要改变投资理念。郁闷,难道我真的out了?” “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基金经理为了研究股票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头都熬秃了,你不相信他相信谁?自己配资产做投资,可能干得过人家嘛?”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基金抱团绩优股,收益不菲,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吐槽便越来越多。股基齐飞,对银行理财就产生了挤出效应。作为与基金公司既是竞争对手、是合作伙伴的银行,心态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愉见财经”听闻了好几家银行,今年的内部政策都是,加码基金以及信托、保险等产品代销。与代销高歌猛进的氛围相比,银行理财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标的原因,短期内做高收益率并不现实,因此显得有些许落寞。 理财不香了 Y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四季度,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77%。 3.77%……额,银行理财经理流下三滴汗。这样的表现与近期火爆的股、基市场相比,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好嘛。他最大的指望可能就剩下搞基金代销了。 牛市之下,投资者赎回理财转而购买基金的情况屡见不鲜。 我们听说,有股份制银行紧急对他们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进行“升级”。以前产品到期后,投资人未赎回的钱就只能算成活期收益,但现在,可以继续享受理财收益。 无非就是为了留住客户:老乡,别急着走。 1月2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开始,理财存续规模企稳并保持稳健增长,2020年年初一度保持10%以上的同比增速,不过随后放缓,全年同比增长6.9%。 大家可能会问了,股市好么,银行自己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呀,也去掺和出一杯羹嘛。 可是,他们貌似正在冷启动,需要时间。各位耐心。 为啥呢?银行理财子公司不是都纷纷表示增配权益类资产是大势所趋了吗? “愉见财经”觉得吧,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权益类产品的投研能力和竞争经验等方面相对不足,现有的薪酬激励机制也不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高薪“挖”明星基金经理。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过去面向的客群主要为中低风险偏好客群,对净值波动更为敏感,缺少像基金客户那样多年来市场涨跌带来的投资者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理财子公司开发权益类产品的积极性。 截至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近26万亿元。具体投向按规模排序,依次是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其中,权益类资产余额占比仅为4.75%。并且,混合类理财产品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均同比下降,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仅为800亿元。 2020年初,央行宣布将资管新规的过渡期继续延长至2021年底。原先银行理财的“池子”里有大量期限长、流动性差的非标资产,过渡期一延再延,也足见存量理财产品的承接和迁移并非易事。 卖理财不如卖基金 Y 不过上帝是恩慈的。他给你关了一扇门吧,并没有去洗洗睡,还是想到去开一扇窗的。 就像“愉见财经”听某位深耕房地产类业务的银行管理层说的,虽然楼市过热引来了加码调控,房贷业务停掉了(虽然对外不说一刀切,其实他们最近都在搞自查,不放房贷了),但怕啥,这过热底下客户排队摇号抢一手房,各个要押个几百万来验资,他们行有相应业务资质并竞争到了这笔钱的托管!那都是妥妥的低息负债! 所以理财也是这样。本行理财产品本身没竞争力的话,就卖基金呗。基金那么火,银行代销渠道功不可没啊。 今年1月,公募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发行规模超过4500亿元,刷新单月发行规模记录;其中易方达发售的爆款基金——易方达竞争优势创下近2400亿元的“天量”单只基金认购规模,为本就火爆的基金市场再掀波澜。 爆款的诞生,除了有平台和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加持、有市场热度的追捧,背后还有银行代销渠道的给力。 在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发售前几日,我朋友圈里那名敬业的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就不停地发推广文案进行预热,比我这干公号的还能刷屏,1月18日当天更是连发6条朋友圈,实时播报基金认购进度,提醒客户抓紧“上车”。 此外还有更牛的操作呢。据说有那么一小撮银行客户经理,甚至鼓励客户先将所持有的基金落袋为安,转而参与新基金认购。啊哈哈哈,这券商鼓励股民频繁交易异曲同工嘛,说白了,新基金的认购费高呗,这些客户经理想赚更多的尾随佣金呗。 不过后来,上头说到的这只基金,首次募集规模上限为150亿元的基金,配售比例只有不到6.3%。好多客户没抢到啊。于是乎,我朋友圈里那位银行客户经理就更加忙碌了:一边安慰客户,一边又推荐了两只基金——富国成长领航和泰康优势企业混合,说是等认购款一退回就可以购买。 然后,他的朋友圈又刷屏了! 以饥饿营销诱导超额认购,以爆款为噱头吸引更多人气,超募的资金还可以营销其他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数据显示,代销基金等中间业务正成为银行增收的重要来源。仅从2020年部分银行在半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代销基金收入达到48.08亿元,同比增长105.03%,超过2019年全年;农业银行基金代销收入11.88 亿元,同比增长80%;光大银行代理基金收入同比增长32.52%;华夏银行公募基金代理销售额同比增长21.29%;北京银行公募基金销量同比增长137.9%…… 从另一角度来看,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向销售渠道支付客户维护费97.49亿元,占到管理费收入的24.17%,同比提升明显。 赚钱效应能否延续? Y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公募基金的利润总额达到1.98万亿元。而从1998年到2019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累计利润为2.77万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一年就相当于过去20年所赚的70%,财富效应爆棚。 仅四季度,公募基金的利润总额就超过820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一骑绝尘,达到2232亿元,其次分别是混合基4889亿元、债基525亿元、货基452亿元、QDII基金111亿元。 今年以来,基金火出圈。仅上半年就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其中90后是主力军。微博热搜、超话一个不少,基金和明星八卦一样,成了90后的社交工具和茶余饭后谈资。就连许多老股民也不得不靠基金收益填补股市上亏损的“坑”。 那么,买基金就一定赚钱吗?答案显然是“未必”。就在上周,股市回调,白酒等板块受挫,基金也相应回调。一方面,绩优股估值回归是必然。另一方面,股市和基金的上涨与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2021年货币政策恢复常态化,且在指数已经处于近4年高点的情况下,权益类基金保持年化40%以上的收益,就连明星基金经理都承认,难度是很大滴。 遥记得,2018年,全球各大投资品类万马齐喑,上证指数全年跌幅近25%,权益类基金全军覆没,股票型基金全年平均收益为-19.25%,无一只合格股票型基金为正收益。如今被粉丝封神的“坤坤”,当年其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也亏损了14%。 回到正题。这篇文章是分析银行业务风向的,本无意于评论基金。但怕我说多基金的好吧,你们就盲目跟风。别哈。 这么说吧。买主动型基金,最重要是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风格的了解以及信任程度,“韭菜”不一定会买错,但会盲目,在震荡市中一样是拿不住的。在眼下这个时点去接新基金,各位请确认调研清楚了再下手。
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央行分别于12月21日、22日开展了1100亿元、1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分别实现净投放900亿元、1200亿元,两日累计净投放2100亿元。 除了投放金额增加之外,央行在时隔3个月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同时,在7天期与14天期逆回购期限结构配比上,也以后者为主。具体来看,12月21日,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12月22日,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12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释放了确保跨年资金面稳定的政策意图。”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按照过往经验,央行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夕开展14天逆回购,甚至会推出一系列针对春节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TLF。本次选择年底开展14天期逆回购,与当前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 王一峰进一步解释道,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量控价”,核心存款承接力度不足,银行明显加大同业存单的发行力度,造成整个银行负债体系稳定性下降,表现为“不缺短钱,缺长钱”。另外,11月份信用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大行对广义基金资金融出的态度偏审慎。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资金面脆弱性有所增强。 近日,14天跨年资金价格上行速度较快,DR014一度攀升至3.23%高位,较月初升幅近100个基点。王一峰表示,在流动性结构性短缺框架下,14天逆回购利率仅为2.35%,在当前时点投放流动性,可明显起到维稳跨年资金面和避免资金价格过度上行作用。 年底降准降息概率较低 年底流动性是否面临挑战?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挑战主要有两点:同业存单迎来大额到期,以及银行年底MPA考核时点跨年资金需求旺盛。 王一峰则认为,机构资金平稳跨年已无大碍,年底流动性供求或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扰动。 一是年末效应下的大行资金融出意愿,这是决定年底流动性的关键变量。但他同时强调,距离跨年不到10天时间,央行一系列收短钱、放长钱的“扭转操作”,已经表明会充分满足金融机构的跨年资金需求,预计跨年资金面有望保持稳定。 二是政府债券供给因素。12月以来,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及专项债净融资约5800亿元。结合年内额度看,今年债券发行工作已接近尾声,后续净融资规模较低,但新一批地方再融资债券额度的下达,或对资金面形成一定扰动。 年底是否会迎来降准降息?明明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年底降息概率较小。同时,为了稳定春节前后流动性环境,不排除有定向降准的可能。 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表示,尽管每逢年末都面临机构资金回流、银行MPA考核等压力,但央行从上周开始通过MLF和逆回购对不同期限的流动性进行了净投放。当前,货币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充裕的水平,信贷市场也会“由降转稳”,因此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降准降息这类幅度过大的操作。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71亿元,同比下降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0124亿元,同比下降0.9%。全国税收收入154310亿元,同比下降2.3%;非税收入28585亿元,同比下降11.7%。 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56791亿元,同比下降8.9%。 2.国内消费税12028亿元,同比下降4.3%。 3.企业所得税36424亿元,同比下降2.4%。 4.个人所得税11568亿元,同比增长11.4%。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4535亿元,同比下降8.1%。关税2564亿元,同比下降11.2%。 6.出口退税13629亿元,加上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安排的920亿元,全年实际办理出口退税14549亿元。 7.城市维护建设税4608亿元,同比下降4.4%。 8.车辆购置税3531亿元,同比增长0.9%。 9.印花税3087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774亿元,同比增长44.3%。 10.资源税1755亿元,同比下降3.7%。 1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7061亿元,同比增长13.7%;土地增值税6468亿元,同比增长0.1%;房产税2842亿元,同比下降4.9%;耕地占用税1258亿元,同比下降9.5%;城镇土地使用税2058亿元,同比下降6.2%。 12.环境保护税207亿元,同比下降6.4%。 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1153亿元,同比增长2.8%。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58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5096亿元,同比下降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0492亿元,同比增长3.3%。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36337亿元,同比增长4.4%。 2.科学技术支出9009亿元,同比下降4.9%。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233亿元,同比增长3.6%。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581亿元,同比增长10.9%。 5.卫生健康支出19201亿元,同比增长15.2%。 6.节能环保支出6317亿元,同比下降14.1%。 7.城乡社区支出19917亿元,同比下降20%。 8.农林水支出23904亿元,同比增长4.4%。 9.交通运输支出12195亿元,同比增长3.2%。 10.债务付息支出9829亿元,同比增长16.4%。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2020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3489亿元,同比增长10.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62亿元,同比下降11.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89927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4142亿元,同比增长15.9%。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2020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99亿元,同比增长28.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2715亿元,同比下降12.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5284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76503亿元,同比增长1%。 三、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情况。 2020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778亿元,同比增长20.3%。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786亿元,同比增长9.1%;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992亿元,同比增长28.1%。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2020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544亿元,同比增长10.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874亿元,同比下降11.4%;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70亿元,同比增长27.6%。
27日上午,有媒体报道称,在FF(法拉第未来)的最新一轮融资中,珠海市国资参与投资20亿元。记者获悉,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但投资金额低于20亿元。(南方+)
今日指数跳空低开,并持续走低,盘中失守3500点。沪指收跌1.91%,收报3505.18点,深成指跌3.25%,创业板跌3.63%;微信小程序、游戏、传媒、酒店餐饮等板块涨幅居前,钴、煤炭、航运等板块重挫,两市成交量下降,2967家个股下跌,下跌多于上涨家数。 指数上看,今日成交量小幅萎缩,指数迎来较大调整。盘面上,酒店及餐饮、游戏、传媒股等回调幅度较大的板块集体收涨,航运、钴、煤炭、新冠检测等板块跌幅较大;抱团股、大市值个股集体下挫,市值前20的股票全线翻绿,成交量靠前的隆基股份(601012)跌7.93%,东方财富(300059)跌2.69%,比亚迪(002594)跌4.92%。 北向资金净卖出64.05亿 成交量方面,两市合计成交金额9156亿元,成交额略低于前一个交易日。北向资金成交量为1206.09亿元,占比A股总成交量的比重为13.17%。 具体来看,北向资金今日合计净卖出64.05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36.60亿元,深股通净卖出27.44亿元。 同花顺原创精品复盘: 透视龙虎榜:千亿苹果产业链歌尔股份跌停机构疯狂抄底 涨停复盘:创业板指大跌3.6% 市场高低切换抱团资金瓦解了? 央行收紧流动性 三大指数“仆街” 1月28日,央行再次进行1000亿元人民币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但因有2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1500亿元。据同顺-深研所统计,自周一至周四,本周央行已累计实现净回笼5685亿元,对市场整体流动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早间开盘,国债逆回购隔夜利率便高开44%,2分钟后直线上冲超50%;14:00后,逆回购利率再次走高,涨超63%突破早间高点;临近尾盘,市场恐慌加剧,隔夜逆回购利率直线拉涨,盘中利率最高涨至9.990,日内涨幅突破150%。 详情:央行四日回笼5685亿隔夜逆回购狂涨150%!三大指数集体“扑街”中信:打击房地产泡沫或是收紧主因 猝不及防!千亿苹果产业链公司崩了! 1月28日,A股苹果产业链歌尔股份(002241)持续下跌,午后封死跌停,成交额超60亿。 消息面上,有自媒体平台发文称,公司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合计从原来的6亿元增长到目前近65亿元,公司利用发行可转换债券长期融资解决经营流动性不足行为十分明显。 巧合的是,1月27日歌尔股份财务总监和内部审计负责人却双双离职了。 歌尔股份发布关于变更财务总监的公告称,董事会于今日收到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段会禄的书面辞职报告,段会禄因工作安排辞去公司财务总监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28日晚间,歌尔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新任财务总监李永志先生,在公司已有15年的工作经历,长期担任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协助原财务总监段会禄先生的工作,因其工作出色,在近期升职并被聘任为公司新任财务总监。原财务总监段会禄先生,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副总裁职位,作为公司核心高管团队成员之一继续开展工作。公司也注意到在网络上有部分媒体,对于公司这一正常的人事升迁和任命,进行断章取义和捕风捉影的解读,公司建议广大投资者擦亮双眼,对各种网络传闻背后的真实目的和可信度进行甄别,从而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抱团股集体杀估值抱团要瓦解了吗? 1月28日,A股近3000家个股下跌,上证指数盘中跌破3500点,前期抱团股也是杀了一波估值,成交额排名前20的个股仅有一家翻红。 从本周开始军工、白酒已经先行进入调整,1月26日军工股集体大跌,27日白酒板块受重挫,28日新能源板块中隆基股份大跌7.93%,比亚迪跌4.92%,宁德时代(300750)跌5.28%。 抱团股、大市值个股的集体崩塌,是否意味着这一轮的大市值行情的完结? 此次调整主要是源于央行流动性缩紧预期,自周一至周四,本周央行已累计实现净回笼5685亿元。28日早间开盘,国债逆回购隔夜利率便高开44%。 而目前部分核心资产估值高企,部分机构资金出现恐高情绪,一方面南下买入低估值的港股核心资产,自2020下半年以来,南下资金加快流入港股市场;另一方面,机构资金也在调整仓位配置。 2020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成长配置比例有所下降,消费配置比例略有增加,金融地产配置比例维持稳定,周期类配置比例明显提升,风格切换正在酝酿。 中期而言,从机构资金偏好来看,公募基金将从科技医药逐步向景气中游(以有色、化工、军工为代表)的切换,但金融地产和传统资源行业的仓位仍处于历史低位,市场风格可能最后才切换至金融地产和传统资源等板块。 短期而言,考虑到上周市场放量突破前高,短期内,机构倾向于认为机构抱团行情还未终结,但考虑到新入场资金不足以撬动所有机构抱团板块行情,资金可能会进一步聚焦,后续机构抱团各个板块也可能出现明显分化。 详情:全线飘绿!抱团股集体杀跌 瓦解还是方向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