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4日讯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网站近日公布的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辖内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阜银)罚字〔2020〕第2号)显示,安徽界首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界首农商银行”)存在未按照规定履行大额交易报告上报义务的违法行为。2020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对该行处罚款30万元。 袁静(时任界首农商银行副行长)对界首农商银行未按照规定履行大额交易报告上报义务的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同日,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对袁静处罚款2.5万元。 谢茜(时任界首农商银行总经理)对界首农商银行未按照规定履行大额交易报告上报义务的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同日,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对谢茜处罚款2.5万元。 高洪敬(时任界首农商银行主任)对界首农商银行未按照规定履行大额交易报告上报义务的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同日,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对高洪敬处罚款2.5万元。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界首农商银行成立于2006年7月5日,注册资本5.62亿元,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原界首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其网点基础上筹建的一家地方性金融企业。该行大股东为安徽恒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8.87%。 以下为原文: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4日讯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发布的大同银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同银罚字[2020]第2号)显示,大同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同银行”)存在以下2宗违法行为: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2020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对大同银行处人民币42.2万元罚款。 同时,冯菊茹时任大同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结算部总经理,对大同银行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对冯菊茹处人民币2.3万元罚款。 此外,贡建平时任大同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卡中心总经理,对大同银行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对贡建平处人民币2.3万元罚款。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大同银行成立于1999年04月26日,前身是大同市商业银行。2014年7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升级更名为大同银行。该行大股东为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77.26%。 以下为原文: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编写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报告13日发布。该报告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顶级全球金融中心。 当天在2020上海金融论坛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报告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国际金融家论坛名誉主席屠光绍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共同发布了报告,并就报告的具体研究成果和发展建议分别进行了详细解读。 报告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新的发展任务。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目标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领亚洲辐射全球、以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 报告指出,上述目标的确定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内容。而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坚实支撑,包括:建成充分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和金融科技体系、完善与国际对接的金融法治监管体系和现代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体系,以及形成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一流人才队伍。 2020上海金融论坛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围绕“改革与开放:双循环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疫情下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等话题展开思想碰撞。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四季度小贷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贷款余额8888亿元,前四季度减少203亿元。
1月25日,联合国发布最新一期旗舰报告《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2021年全球经济将反弹4.7%,但这一增长仅能勉强抵消2020年的损失。 报告警告,如不在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加大投资,新冠肺炎疫情灾难的破坏性影响将持续数年,并进而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实现经济复苏的能力。 报告强调,消除经济泡沫以及越来越严峻的不平等,对确保全球复苏韧性至关重要,应采取刺激投资、振兴全球贸易和防止过早紧缩的政策措施。 报告说,2020年全球经济下降4.3%,下降程度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5倍多。在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和旅游业大规模中断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收缩7.6%。此外,主要经济体之间持续的贸易紧张关系和多边贸易谈判的僵局,在疫情之前就已经限制了全球贸易。发达经济体经济收缩幅度高于发展中经济体,降幅达5.6%,预计在2021年将实现4%的产出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收缩幅度相对较小,降幅为2.5%,预计在2021年将反弹5.6%。 2020年,全球有1.31亿人陷入贫困,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来自边缘社区的人。疫情对妇女和女童的不利影响格外严重。妇女占高风险劳动和服务密集型部门劳动力的50%以上,如零售和旅游业,这些领域受到疫情影响最严重。 在疫情持续的形势下,全球复苏不仅取决于经济刺激措施的规模以及疫苗的推出普及速度,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质量和效果。 报告指出,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总计投入12.7万亿美元,防止了经济全面崩溃,避免了一场大萧条。然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的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者走上不同的复苏轨道。发达国家人均刺激支出比最不发达国家高近580倍,而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仅比最不发达国家高30倍。 此外,为这些刺激方案融资需要借入大大高于平时规模的资金,导致全球公共债务增加15%。如果不将公共债务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性和可持续投资并刺激增长,那么大幅增加的债务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沉重负担。 报告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优先考虑促进人类发展的投资,拥抱创新和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富有韧性的供应链,将有助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报告对于刺激投资也有所关注。报告认为,虽然大多数刺激性支出既保护了就业又支撑了消费,但也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泡沫。 联合国经济事务官员和专家指出,疫情危机预示着全球复苏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未来要加大复苏推进力度。具体来说,要实施更有韧性的长期投资,避免过早紧缩,重新规划债务的可持续性,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计划,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推动国际贸易的复苏和增长,重视解决贫困以及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促进增长的包容性和公平,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月25日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发言,世界正面临90年来最严重的卫生和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建设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需要明智的政策、有影响力的投资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措施以及强大而有效的多边体系。”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当前疫情危机再次显示了重振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它将有助于世界经济走上强劲、有韧性的复苏轨道。各方必须共同努力,使全球贸易具有抗冲击能力,以确保贸易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引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日内瓦记者 杨海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1日讯 10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宏观经济及市场展望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房价经过近五年的持续纠偏,已基本回归合理定价水平,预计2021年房价涨幅有望进一步收窄。 报告预计,2021年,房地产市场环境将呈现出“一变两不变”的特征:“三道红线”融资监管改变行业生态,“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调控政策基调不变,城镇化维持增长趋势不变。 报告认为,在调控政策常态化背景下,2021年房价上涨空间十分有限;加之畅通资金链的迫切需求倒逼房企更加重视内源性融资,以价换量是一个稳定可控的选择。预计房价同比增速稳中有降,涨幅收窄至3%左右。 销售方面,报告预测,2021年,房地产市场成交基本平稳。年初销售复苏行情延续,供给推盘量加大,居民购房需求平稳释放;但下半年受三四线城市拖累,销量存在下行压力。全年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可能分别约为2%和5%,并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投资方面,报告预计,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前高后低,中枢小幅下移至6%。其中,土地投资将明显失速。“三道红线”倒逼房企融资战线收缩,拿地趋于谨慎,土地购置费增速可能回落至约4%。建安投资的支撑作用将再次凸显,或增长7%左右:一是多数房企现有土储还能维持3-5年,可开发项目供应充足;二是疫情拨云见日,项目施工能力提升;三是房企畅通资金链的诉求提升,将加快竣工满足可售房源供应;此外单位施工强度约增长2%左右。
10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中国财政收入全景图解(2020)》报告。报告指出,根据2019年预算执行报告数据,地方省市财政收入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地区省份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高,中西部等省份非税收入较高。东部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 报告显示,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四川、河南、河北、湖北,分别为12651亿元、8802亿元、7165亿元、7048亿元、6527亿元、5817亿元、4220亿元、4042亿元、3743亿元和3388亿元。 东部地区省份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高,收入的稳定性更高,与流转税税制背景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更多有关,同时也与东部地区个人收入相对较高有关。居前的主要有上海、浙江、江苏、北京、陕西、海南、广东,税收占比为86.8%、83.7%、83.4%、82.9%、80.7%、80.2%和79.5%,西部地区省份如甘肃、新疆、广西、宁夏税收收入占比低,分别为67.9%、64.4%、63.3%和63.2%。 报告分析称,中西部等省份非税收入较高原因有:一是经济结构仍需调整,税收收入较少;二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贡献较多,民营经济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孙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