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为落实好《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推动财产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近日银保监会印发了《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中新经纬资料图 据悉,近年来,财产保险市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财险监管工作从功能监管向机构、功能监管并重转型,对财险市场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对监管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更为必要和迫切。《行动方案》是银保监会成立以来首次对财产保险业发展和监管出台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行动方案》共六部分。一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行动方案》推动财产保险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保障水平、服务能力和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治理科学、竞争有序的财产保险市场体系。 二是推动行业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发展,改进业态模式,深耕细分市场,推动服务创新,提升数字科技水平,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三是推动增强保险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能力,引导保险公司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持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保障国民经济产业发展。 四是提升行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支持财产保险公司“走出去”,加快再保险市场发展。 五是形成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从深入推进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市场监管、补齐制度短板、提升监管质效等方面对未来三年的财产保险监管作出部署安排。 六是抓好组织实施,要求强化各银保监局和各财产保险公司主体责任,强化沟通协调。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指导各银保监局、财产保险公司结合本地区、本公司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安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推动财产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胜军 王卓 7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总裁岳胜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河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此前一周,湖南永州农商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吕绍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更早前,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德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金融领域反腐持续发力。数据显示,上半年仅银保监会系统就受理检举控告600件,处置问题线索515件,立案52件,结案28件,运用“四种形态”处理491人次。 今年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坚决查处各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将“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保持案件查办高压态势,坚决惩治金融领域腐败,为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坚强保证。 既查处金融“大鳄”又严惩监管“内鬼” 3月20日,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行长孙德顺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通报指出,孙德顺把贷款审批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系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特别严重、性质特别恶劣、数额特别巨大的典型。 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李艳茹看来,孙德顺案和以往查处的金融腐败案件有一定共性,“均具有涉案金额巨大、专业性强、风险外溢性强、涟漪效应突出的特点。” 比如,今年1月被“双开”的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助理桑自国,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党员领导干部,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犯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等,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垂直管理的体系,地方系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相对不健全,再加上地方监管职能缺位,管理者更容易做出违纪违法的行为。 从贪腐官员落马情况来看,中小银行管理人员不在少数。仅7月以来就有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崔联会,原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主任邢亮喜,原党委专职副书记、副理事长王忠泽落马。此外,安庆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也皆有管理人员被查。 当前,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字当头,以有力的案件查办,减存量、遏增量,“大鬼”“小鬼”一起抓。 记者梳理案例发现,不仅一些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高管纷纷落网,一些监管“内鬼”也在高压态势下现出原形。 4月29日,内蒙古银保监局原党委委员刘金明被“双开”。6月,原内蒙古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薛纪宁被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双开”通报对刘金明的违纪违法问题如此定性:严重背离金融监管初衷,弃守监管职责,与被监管机构“亲”“清”不分,甘于被“围猎”,乐于当“内鬼”,对有关被监管机构野蛮扩张大肆放水,助推金融风险。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金融监管干部作为金融秩序、金融安全的守门人却使监管严重失守。”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副组长虞云认为,“有些监管人员收受被监管机构贿赂,监管严重放水,成为重大风险事件的助推力量;有的利用监管权力,收受私营企业主财物,为一些不法的金融行为保驾护航,蜕变为监管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行为对国家人民利益、金融政治生态、市场秩序和监管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必须严惩不贷。” 派驻机构改革提升反腐质效 记者翻阅今年上半年金融领域查办案件的通报发现,“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地方纪委监委”的组合已渐成常态。这表明,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地方纪委监委协作办案模式越来越成为推动金融领域反腐的重要力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与地方纪委监委联合开展审查调查,这是当前派驻机构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工作方式。”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办公室副主任顾娟告诉记者,“根据规定和实践,主要有三类工作模式:一是派驻纪检监察组与地方纪委监委成立联合审查调查组,共同开展审查调查;二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初核发现明确的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后,移交地方纪委监委开展具体审查调查;三是派驻纪检监察组独立完成涉嫌职务犯罪案件审查调查后,交地方纪委监委履行案件审理、移送起诉等法定工作程序。” 原内蒙古银监局党委书记薛纪宁,内蒙古银保监局原党委委员刘金明、贾奇珍等人收受金融机构巨额利益输送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办,就是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和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联合审查调查的典型。 “组地双方充分协商,各展所长。”据顾娟介绍,主要审查对象的主谈人员由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配备,发挥熟悉金融系统情况和金融业务的优势,外查工作主要由自治区纪委监委负责,发挥熟悉地方社情、民情等优势。 联合审查调查组充分利用地方反腐信息资源,初核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信系统腐败案件为切入点,通过提审内蒙古自治区农信社、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批在押在控人员,获取一批高质量的问题线索和情况反映。初核组据此并结合相关举报反映以及所涉人员的岗位职责、相关金融机构业务轨迹以及监管情况等,比较准确、迅速地对涉案腐败分子立体“画像”,为后续成案突破奠定扎实基础。 以案促改做好“后半篇文章” 6月19日,交通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关于胡怀邦严重违纪违法案通报精神。会上,交行党委班子成员深刻对照反思。大家表示,胡怀邦曾任交行主要负责人,交行是涉案单位,也是案发单位,全行上下尤其是党委班子成员要充分认清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严峻性与复杂性,不断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决肃清胡怀邦给交行带来的不良影响。 推动金融领域反腐持续深化,要做深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在严厉惩治金融腐败的同时,做实同级同类干部警示教育,深化以案释纪、以案释法。 今年以来,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组织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学习银保监会系统重大腐败案件专题警示教育片《穿透》,对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银保监会机关36个党支部结合专题教育,共查找出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管业务方面的风险漏洞和薄弱环节117个方面234条,班子成员收集批评意见建议249条。 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金融系统还结合典型案例暴露出的制度短板、监管漏洞,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 针对广西银保监局党委原副书记赵汝林案暴露出的“坐地户”变成“坐地虎”问题,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制定《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干部交流工作办法》,在坚决落实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交流回避的同时,推动银保监会党委逐局逐人分析,对长期担任“二把手”的班子成员及时交流回避。 金融领域腐败案件的发生,暴露出一些金融从业人员价值观错位,一些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异化,脱实向虚、过度逐利。培育中国特色清廉金融文化,引导金融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是实现“不想腐”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重点推进信贷文化、选人用人文化、上下级关系、银企关系的重塑和净化,用明确细化的制度不断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浙江银保监局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将清廉金融文化纳入行规行纪,形成推进金融系统清廉文化建设合力。
二季度114家保险机构被罚 广、辽、黑罚单总金额全国前三 “344张罚单、114家机构、5115.8万元”这是银保监系统二季度开出的保险业罚单情况。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二季度保险行业合规监管分析,随着企业逐步复产复工,保险行业也逐渐走出疫情影响。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对行业不合规行为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表明了监管从严态度和当前监管检查重点。 完善公司治理 对于二季度银保监系统开出的344张罚单中,普华永道分析称,338张罚单(占约98.3%)涉及罚款;281张罚单(占约81.7%)涉及警告;9张罚单(占约2.6%)涉及撤销高管任职资格;7张罚单(占约2.0%)涉及停止接受新业务;1张罚单(占约0.3%)涉及吊销业务许可证。 具体而言,9张处以“撤销高管任职资格”的罚单涉及3家财产险公司、1家寿险公司和2家中介机构,主要违法违规事由包括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档案不真实、不完整,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行为,编制虚假资料行为,未经批准变更经营场所等。 7张处以“停止接受新业务”的罚单涉及3家财产险公司和4家中介机构,主要违法违规事由包括虚列费用、给予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的保险条款,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等。 1张处以“吊销业务许可证”的罚单涉及1家中介机构,违法违规事由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其他利益。 其中,二季度银保监系统开出的344张罚单中,财产险公司罚单数量和金额均为最高,罚单数量达到157张,占比45.64%;罚单金额3154.6万元,占比61.66%。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将是银保监系统重点监管的领域。7月20日,银保监会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强调,严格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加强股东资质审查,实施股东入股“承诺制”,对违法违规问题股东坚决实施行业禁入。强化“两会一层”履职监督,督促提升董事专业性独立性,强化监事会依法独立行使监督职责,加强高管层履职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范围和内容,建立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公开常态化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 广东开具的单笔罚金最高 从处罚区域分布看,广东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三地监管机关开具罚单总金额在全国位于前三。 对于三地监管机关开具罚单的共性和差异,普华永道分析称,广东省开具罚单数量少,但平均单张罚单处罚金额高。二季度广东省监管机关开具20张罚单中,包含100万元以上巨额罚单4张,4张罚单金额合计占总罚款金额71.9%。处罚对象均为财产险公司,处罚类型包括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给予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外的其他利益、利用业务便利为保险公司谋取不当利益等多项违规并罚。 7月27日,广东银保监局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要求,深化农合机构改革,持续巩固改革成果。严防乱象反弹回潮,严防影子银行死灰复燃。盯紧重点机构、重点地市,继续保持车险市场乱象整治高压态势。对违规行为露头就打,严防乱象反弹。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市平稳健康发展。继续稳妥推进重点案件、重大风险处置。 与此同时,辽宁省开具罚单数量最多,但平均单张罚单处罚金额较低。二季度辽宁省监管机关开具罚单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是同为东三省的黑龙江省的约1.5倍,但平均单张罚单处罚金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罚类型主要包括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部分保单存在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问题、虚列服务费套取费用等。 此外,黑龙江省开具罚单数量多,但平均单张罚单处罚金额不高。二季度黑龙江省监管机关开具罚单40张,处罚金额总计558.9万元。平均单张罚单处罚金额在全国平均水平附近。处罚类型主要包括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部分保单存在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问题、虚列服务费套取费用等。 6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防止乱象反弹回潮,推动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普华永道指出,严监管环境下,保险机构需进一步深化合规管理工作,就监管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开展自查自纠,持续深入整治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同时检视和完善公司合规机制,持续提高合规管理水平,为业务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李致鸿)
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出炉。8月5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行动方案》),这也是银保监会成立以来首次对财产保险业发展及监管出台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银保监会表示,近年来,财产保险市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财险监管工作从功能监管向机构、功能监管并重转型,对财险市场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对监管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更为必要和迫切。 《行动方案》从行业转型发展方向、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能力、对外开放水平、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等四方面对财产保险市场未来三年发展提出具体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财产保险公司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行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探索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等多个目标。 具体来看,在行业转型发展方向上,《行动方案》提出,提升数字科技水平,支持财产保险公司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传统保险操作流程进行更新再造,提高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到2022年,主要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能力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推进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开展营业中断和延迟取消类保险业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获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明确提出行业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国内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加大对“一带一路”项目保险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推动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鼓励有条件的财产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再保险功能性机构,提升再保险承保能力和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再保险市场体系等。 在深入推进改革方面,稳妥推进车险综合改革,完善交强险制度,健全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推动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完善风险应急预案,优化风险处置流程和制度,提升监管前瞻性;加强创新型业务监管,防范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完善融资性信用保险及融资性保证保险风险监测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监管补短板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列出多项具体制度完善计划。如出台示范型商业车险、农险等精算制度,修订准备金管理、条款费率管理、再保险业务管理等监管规定,建立产品创新保护机制,着力解决由于制度缺失或不完备带来的问题。
金融领域常态化强监管仍在延续。《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公告统计,2020年4月1日至7月31日(以披露时间计,下同)各级银保监系统对银行业机构(不含个人,下同)累计开出罚单近700张,罚金金额逾2亿元。其中百万级罚单37张,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翻倍。 值得注意是,在“严防资金空转套利”的监管基调下,近期银行低利率信贷资金违规“输血”股市楼市罚单明显增多,仅百万级大额罚单中,银行涉房、涉股贷款违规数量占比就超过三成。而在小微信贷扶持政策密集加码的背景下,虚报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也成为信贷套利新“重灾区”。 百万级大额罚单频出 二季度以来,银保监会层面披露罚单9张,地方银保监局及银保分局披露罚单数量680余张。 其中,银保监会开出的9张罚单均为5月9日开出,六大国有银行位列其中。从处罚原因看,六大行均涉及EAST系统数据质量及报送违规。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被罚没270万元,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被罚没260万元、230万元、230万元和190万元。业内人士认为,这也反映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数据监管的力度。 从处罚金额看,百万级以上罚单多为数罪并罚。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因涉及“采取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二手房按揭首付比例不符合规定”等因素被银保监会开出777.22万元罚单。南京银行紧随其后,因“同业投资资金违规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同业投资资金违规用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同业投资资金违规用于土地储备开发”等10余项原因被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开出610万元罚单。交通银行广西分行因“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本行不良资产”等原因被处以430万元罚单。 从受罚机构看,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占据大额罚单“半壁江山”。例如深圳农商行因“流动资金贷款审查严重不尽职;贷前调查不尽职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于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原因被深圳银保监局处以260万元罚款。慈溪民生村镇银行因“有关业务内控管理不到位;关联交易管理不到位”被宁波银保监局罚210万元。江苏姜堰农商行、石嘴山银行吴忠分行因“违规流转信贷资产”分别被当地监管部门处以120万元和100万元罚款。 谈及中小银行罚单数量较多的原因,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尽管信贷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但各类机构信贷业务的开展情况有所不同。信贷管理涉及管理的制度、能力、经验以及专业水平,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农商行在这些方面则显得相对薄弱。 违规“输血”股市楼市遭严查 从违规原因看,超五成罚单、逾60%罚金涉及信贷相关问题。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当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贷款背景下,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而近期股市强劲走势让其中出现套利空间,因此今年来监管一直都在严查小微企业的经营贷投向问题,防范银行利率较低的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处罚也从严从重。 例如,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接连披露三则处罚信息显示,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等原因,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分别被处罚60万元、75万元以及60万元。因信贷资金被挪用于支付购买土地款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华分行被银保监会金华监管分局处罚145万元。同样因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违规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被银保监会宁波银保监局处罚90万元。 据了解,由于当前信贷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二季度以来部分获得信贷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就在积极参与结构性存款套利,导致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大幅增高,在股市行情看涨之后,股市收益很容易覆盖信贷资金成本,对资金的吸引力明显更大。 “监管机构始终都在严格监管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在股市行情火爆之际,监管的力度已经明显加强,但贷后再进行资金用途干预并不容易。”天津某城商行信贷部经理表示。 王诗强表示,有套利需求的客户往往存在多头开户,资金在多个账户间转移,这就导致原放款银行无法监督客户资金流向。因此,银行通过信贷客户的支付流水、缴税凭证(企业客户)来判断资金流向,但是要求客户提交消费记录或者支付流水,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审核,工作量大,运营成本较高。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预计,对于信贷资金的监管未来仍将会持续,而且力度或继续上升,针对金融机构的强监管,已经从此前抓重点、抓大案要案,转变成了常态化。同时通过监管使资金能够直达小微企业,从而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目标。 虚报小微贷款成新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除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传统监管重点外,伴随经济增长压力凸显,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质效关注度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年内已有数十家银行因虚报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数据受到监管处罚,处罚频率较往年显著提升,已然成为信贷领域处罚新“重灾区”。 多家银行因相关业务被监管进行批量处罚。例如,江西九家农商行均因虚报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据,分别被罚款30万元,共计270万元。 “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年初以来政策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不断,由于各地罚单披露做出处罚日期通常有几天至数月不等的延迟,所以近几个月来相关罚单明显增加。”王诗强表示,这种阶段性特征也体现了监管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特点。 对于“虚报数据”背后动因,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中小银行承受一定指标考核压力,包括金融监管指标和地方政府考核指标,比如“两增两控”等。同时,随着近两年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由于其在资金成本和网点方面具有优势,对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看来,对于监管而言,除了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外,还要根据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解决关键问题,比如,可适度放松对中小银行的刚性约束,在担保制度等方面适当给予一些政策扶持等。监管部门也应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小微经济的发展。
7月27日是新三板精选层32只新股正式挂牌交易的首日,当天股转公司也开出了精选层第一张罚单。作为精选层挂牌公司同享科技股东的宝源胜知,在挂牌首日卖出8万股同享科技股票,因而遭到全国股转公司的自律监管。 宝源胜知是同享科技持股5%以上股东,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的规定,宝源胜知在上述减持首次卖出前15个交易日需要预先披露减持计划。但宝源胜知却未按照要求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因此,宝源胜知的减持行为构成信息披露违规。为此,股转公司在7月27日当天即开出精选层的首张罚单,这也足见股转公司的监管效率之高,这一点显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股转公司开出的首张罚单具有多大的震慑力却令市场存疑。股转公司给出的处罚是,对宝源胜知采取出具警示函及限制证券账户交易3个月的自律监管措施。至少从字面上来看,股转公司并未对宝源胜知进行罚款处罚,宝源胜知在资金方面没有因此受到一分一毫的损失。因此,这首张罚单有多大的震慑力确实很难认定,或许在市场看来就当是一次提醒而已,但这也暴露出精选层监管的乏力。 作出上述自律监管措施的决定,作为股转公司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股转公司严格执行的也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自律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因此也是依规办事。但基于精选层在新三板的特殊地位,对精选层的监管不能停留在新三板市场的层面上,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向A股市场看齐。 精选层的定位是在新三板与A股市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或者说是新三板公司通向A股市场的跳板。新三板公司要直接转板到A股市场,就必须经过精选层这个跳板。所以,从表面上看,精选层承载着将新三板优秀公司向A股市场输送的使命。但与此同时,精选层更承载着打造新三板公司的使命,将新三板那些不太规范的公司打造成规范的、适应A股市场监管要求的公司。如此一来,精选层向A股市场输送的公司,不仅在上市条件方面符合A股市场的要求,而且在企业规范发展方面同样也符合A股市场的要求。 正是基于精选层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所以,对精选层的监管要求显然不能只是停留在新三板的层面。如果只是停留在新三板层面,这些公司在规范发展方面显然短期内难以适应A股市场的要求。因此,对精选层的监管需要引入A股市场的监管要求,要尽可能地向A股市场靠拢,这样精选层也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比如股转公司开出的精选层首张罚单,明显有监管乏力之感觉。如果按照A股市场的要求,其处罚力度显然就会大得多。就宝源胜知的违规减持来说,违反了《证券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其减持行为构成信息披露违规。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执行《证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在限制转让期内转让证券,或者转让股票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买卖证券等值以下的罚款。根据该条款,不仅要没收宝源胜知减持股票的违法所得,同时还要处以买卖证券等值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较之于股转公司作出的“出具警示函及限制证券账户交易3个月的自律监管措施”要严厉得多,对市场的震慑力也要大得多。 资本市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而为了利益,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也是接连不断地发生,所以资本市场需要“严监管”。尤其是精选层,这是新三板与A股市场的连接处,承载着将新三板合规合格公司向A股市场输送的功能。而要打造合规合格的精选层公司,“严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监管的制度也必须严厉严格,因此,精选层有必要在监管制度等方面靠拢A股市场,甚至可以有选择性地将A股市场的法制建设引入到精选层中来。
7月保险业罚单扫描:罚金超1400万元 业务造假成“重灾区” 监管高压态势的持续下,保险业7月罚单数量与罚金环比“双升”。8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以监管下发的处罚时间为准,银保监系统今年7月对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共开出113张罚单,罚款金额超1400万元。其中,在被罚主体中,保险中介机构较为突出;而保险机构在材料和业务上造假套利这一乱象,也已然成为“重灾区”。分析人士指出,“监管之手”对违法违规乱象的刚性约束不断收紧,覆盖经营全链条已然成为常态。 7月罚单罚金双升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2日,银保监系统对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开出113张罚单,罚款金额高达1472.2万元。相较于“80张罚单、1191万元”的6月单月处罚数据,7月罚单数量环比增长41.25%,罚款金额环比增长23.59%。 具体来看,7月银保监会公布了2张行政处罚信息,合计罚款110万元;各地银保监局共披露了79张罚单,合计罚款1033.4万元;各银保监分局共披露罚单32张,合计处罚金额达到328.8万元。 对于7月罚单数量和罚金数额的同步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监管检查和处罚保持着严格态势,同时随着互联网新型宣传工具使用程度的提升和车险综合改革的实施,严监管的必要性增强。 与此同时,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则认为,高压监管是阶段性现象,不会也不应该一直维持。 “之所以高压监管,是因为现在市场乱象比较严重,隐藏了较多的风险,在强化防风险的特定阶段,严监管也就顺理成章了。”李文中分析称,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保险将更多地依赖偿付能力监管,适度放松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管,真正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保险中介屡触“红线” 从“吃”罚单的主体来看,7月保险中介机构乱象尤为突出,有包括中植保险经纪、天安佰盈保险销售、四川鸿霖保险代理、保多多保险经纪等14家保险中介机构被罚,合计领下20张罚单,罚款432万元,占总罚金的30%。 其中,银保监分局下发1张19万罚单;而银保监局对保险中介机构及个人下发罚单高达19张,金额413万元,罚款原因包括虚假宣传、材料造假、营运资金利用不当等。 以水滴保险商城旗下的保多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例,由于存在涉及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违法违规行为,保多多保险经纪被罚57万元,案件主要负责人被罚19万元。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水滴保险商城,该公司表示,该案件发生在去年并已经接受了整改。去年,监管部门检查组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立即组织产品部、运营部等部门开展整改,并对所有产品和页面进行了排查,已经完成相关的整改工作。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还发现,7月被罚保险公司中,人保财险受处罚金额最大,高达209万元,主要被罚原因包括:委托无保险代理资质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未妥善保管业务经营活动的完整账簿、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内部员工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等。 同时,太平洋人寿被开罚单数最多,高达19张,合计被罚79.5万元,皆为陕西银保监局对其处于陕西的多家分支机构开出,被罚原因皆为“未经许可变更营业场所”。 “双罚制”已成常态 从发布罚单的主体上来看,“双罚制”已成大势所趋。具体来看,共有74张罚单针对个人,罚款320.4万元,占罚单总数过半;63张罚单针对公司,罚金1151.8万元。其中,同时发布给个人和公司的共有24张罚单。 对此,王向楠评价称,这反映出处罚越来越会落脚到具体责任人,并提高了处罚金额以增强警示性。金融业对违规处罚的力度均在增强,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会是一种常态。 具体而言,7月,银保监会发布的两张罚单都是同时发布给公司和个人,对个人罚款30万元,公司罚款80万元;在银保监局本级发布的罚单中,有50张罚单发布给个人,罚金223.4万元,42张罚单发布给公司,罚金810万元;而在银保监分局罚单中,22张发布给个人,罚金67万元;19张发布给公司,罚金261.8万元。 “‘双罚制’已成为常态。”李文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管们权责一致,真正同时从个人和公司利益角度,而不是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经营决策与行为。 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数次整顿之后,材料、业务造假套利与欺骗投保人依然是保险市场的违规乱象“重灾区”。其中,关于编制虚假材料的罚单罚金最多,其次是关于虚假宣传欺骗投保人以及虚构业务进行套利的行为。 面对屡禁不止的乱象,李文中建议,从公司股东来看,投资保险公司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大短视,急功近利,给管理层太大的、不符合实际的经营目标,以减少高管们被迫违规的情形;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看,应该改革绩效考评机制,避免考评短期化给管理层带来的压力;从监管机构角度看,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改变“只生不死”的市场局面,形成市场有序竞争带来的威慑作用,减少违规行为。 针对这些乱象,北京商报记者也发现,监管机构编织的恢恢“法网”已覆盖到保险公司经营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到销售再到理赔,涉及全过程。 事实上,此前银保监会开展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便有着“看整改措施是否严实有效”、“看违法违规是否明显遏制”的内容,和严格自查自纠、依法问责处理、构筑监管合力的工作要求。 对于“全覆盖”的意义,王向楠评价称,随着新形势、新政策、新做法等的出现,不断实现“全覆盖”是监管的应有之义,是“不留盲点”“补齐短板”的体现。 其中,在费率方面,某寿险公司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被罚;在渠道监管方面,罚单事由也覆盖了线上互联网,如某寿险公司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的虚假宣传等;理赔方面,如人保财险内部员工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个人与公司合计被罚49万元。 而李文中更是预测称,未来监管“全覆盖”应该是常态,监管就应该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当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该相对放开前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于未来监管发展趋势,李文中如是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