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四十人论坛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大幅压缩,更为精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不设GDP增速目标。 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标,今年更重视“稳就业保民生”,并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与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52万相比,今年的就业目标调低了不少。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倒闭,失业人群增加。从今年一季度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疫情对就业造成较大压力,今年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就达到了5.9%。而今年设定的目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报告对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接下来面临的困难有清醒认识,对接下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设定了分门别类的目标。报告分别提及了克服短期困难的短期宏观政策措施,激发中长期发展潜力的改革措施以及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其他政策措施,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也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说。 毫无疑问,今年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增长压力也是史无前例的,而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打击下面临着生存考验,失业人群增加……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影响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难题。没有具体增长目标后,财政货币等政策如何支持经济增长?如何“稳就业保民生稳企业”? 不设GDP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专家估算实际增速区间2%-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对此,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解释—— 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今年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明显影响已经明显显现,一季度GDP出现1992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为-6.8%。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如果假设潜在经济增速保持在这个水平,粗略估算,2020全年的GDP名义增速大概是3.2%。 但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在今天召开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吹风会上,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指出,现在无法准确判断全年增速大致区间,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全球新冠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疫情是决定全球经济活动的最大因素,这个问题无法判断,也就无法判断围绕疫情的管控措施。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世界经济巨大的不确定性,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很多分析认为,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衰退程度不亚于大萧条时期。如果提出一个具体目标,可能和实际执行情况有很大出入,反倒在工作中影响很多工作着力点。 在“两会”前,不少学界人士也对GDP设在什么目标有过一番争论。在CF40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具体目标,“在预期范围内”。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GDP增速目标很难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充分的覆盖,也很难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质量和结构进行充分体现。简单的GDP目标设定很容易使中国陷入唯GDP中,而忽略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核心风险。” 今年不设增长目标,而是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但“不提目标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意味着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孙国君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稳就业和脱贫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 那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是多少呢?根据刘元春测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若要达成这个目标,全年GDP增速不应低于4%。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推算,2020年GDP实际增速的底线是2%,若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冲(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0年经济实际增速区间为【2%,4%】,相应中枢为3%,如果政策对冲的效果好,3.5%、4%甚至更高的水平也是有望实现。 赤字率最低3.6%,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赤字率突破了3%的约束,往年最高为3%,今年的赤字率安排是“3.6%以上”,“以上”二字,意味着实际赤字率只高不低。同时,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此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今年比较特殊的还有“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目的就是将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用这种特殊举措,最大程度上保证抗疫资金能够真正达到受影响的企业、居民手中。 关于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今年2月底,张斌就在2019年第四季度CF40宏观政策报告《对症下药应对疫情冲击下半场》中提出相关建议。(张斌:疫情下半场的政策应对)该报告指出,需要根据疫情冲击的特征设计应对政策。 报告建议,尽快发行特别国债弥补政府收支缺口,这是防止广义信贷塌方和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次生伤害的关键保障。发行特别国债可增加全社会的广义信贷,弥补疫情阶段的商业贷款下降,有助于保持广义信贷增长的基本稳定。凭借政府信用发行低成本、长周期的特别国债是为收支缺口融资的最佳方式。需要汲取过去经济刺激方案的教训,政府收支缺口不能让地方政府从商业金融机构融资,这样做其实是放弃了利用政府信用低成本融资的优势,不仅融资成本更高,而且可能给金融机构留下大量不良资产,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收支缺口不能让企业买单,这样做没有起到帮助居民和企业部门渡过难关的政策初衷。粗略估算,大致需要1-1.5万亿特别国债规模填补各项优惠政策和增加支出所需的资金。 这1万亿特别国债通过什么方式发行?财政预算报告披露了相关细节。具体来说,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而抗疫特别国债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财政偿还3000亿元,地方财政偿还7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张斌在上述报告中还指出,从政策工具角度看,财政政策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此次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除了上述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外,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券新增1.6万亿,加在一起3.6万亿。这样的扩张规模和力度是否足以支撑起刺激经济增长的需求? 在张斌看来,与疫情期间的发达国家相比,这是个相对保守的财政扩张计划。他指出,今年前四个月,公共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万亿,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0.2万亿,接下来,政府收入下降也未必能止住。新增的债务多数用于抵补政府收入损失,能带动的新增政府支出有限,或不足以带动经济走向正常区间。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推动利率下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事实上的政府债务融资支出扩张较为有限。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会与之配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并且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对于货币政策,刘元春认为,有两个重点需要关注。 第一,保持流动性充裕是重要前提,今年报告数量型目标更加明确。“要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预计可能在两个百分点以上的水平。 第二,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切实推动利率下行。此前,在降准降息方面已有诸多相应举措,但在市场利率的引领下,企业资金成本的下降幅度并不大。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0%,与中央政策并不完全吻合,这说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金融成本反而有所提升。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拿捏、怎样创新值得高度关注。 张斌认为,考虑到接下来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较大,政府发债支持的财政扩张相对保守,实现稳企业和900万新增就业要更多依靠信贷扩张,货币宽松难以避免。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私人部门投资和信贷意愿较低,信贷扩张最终还是少不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信贷扩张。 房地产调控思路未变 改造老旧小区3.9万个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思路并没有放松,仍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最终的目标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强调了“因城施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重提“因城施策”,其含义在于希望各地基于楼市实际情况来决定具体实施政策,为各地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但是从近期各地房地产市场相继轮动来看,地方政府仍按捺不住想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冲动。但是在中央总体调控思路不变的要求下,各地也陆续出现了“政策一日游”现象。由此看出,中央对于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不变。后续的货币宽松,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压力,但预期市场仍会相对稳定。 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刘元春认为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区域分化严重。第二,结构性问题严重,存量和增量有突出矛盾。 对于每年“两会”必提的房地产税问题,刘元春指出,对增量是好工具,但会对存量带来很多争议。他分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到房地产税立法,主要因为报告是年度引导,不会对体制机制性问题进行过多琢磨,重在解决当期问题,而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矛盾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另一方面,最近的一些中央文件都有对房地长问题有着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近期一些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土地价格出现上扬,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这不意味着整体房地产政策会有重大调整。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政策上的着墨并不多,但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提出了具体数量目标。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此次报告明确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今年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此外,改造资金由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给予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运营。 这不仅是首次针对老旧小区提出明确的数量化目标,同时,也站在民生角度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舒适度。此外,基于稳投资的考虑,可以预计,老旧小区改造接下来很可能会成为地方政府引导投资的重要着力点。 稳企业,重点救助小微企业 疫情下,受到最严重冲击的就是中小微企业。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和纾困措施,此前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地方力度都有所加大。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其中一些措施包括:减税降费,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延缓缴纳所得税等。报告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在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主要措施包括: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中小微企业?近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召开金融科技线上研讨会,聚焦“疫情冲击下的小微企业数字化融资”。与会专家认为,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融资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持手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分析下,互联网银行可以很好地识别哪些小微企业需要贷款,而利用实时数据和对企业家行为特征分析后再进行评判放贷,风险和违约率往往也更低。 毫无疑问,在这场疫情导致的企业生存危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涉及到的就业人群最多。 张斌认为,(对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帮助方式应该是通过开放市场、扩大总需求、减税降费等多管齐下帮助他们扩大收入,而不是大幅放松信贷条件。需要关注一些小微企业一方面利用优惠贷款利率获取资金,另一方面把资金用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的套利行为。 此前,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多次撰文指出,政府应当设法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尤其是服务业当中的中小型企业。在避免造成不必要道德风险的同时,政府应减税减费,并慷慨补偿受到重创的企业。政府还应考虑设立流行病保险基金,让整个社会承担病毒造成的企业损失。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前值-14.3%,上年同期值5.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96亿元,同比下降2.7%,前值-5.7%,上年同期值15.2%。1-4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前值-12.0%,上年同期值-4.8%;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9%,前值4.6%,上年同期值38.3%。 主要观点:4月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利好税基改善,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仍呈两位数负增状态。这反映了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退、PPI通缩,以及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支出方面,4月积极财政明显发力,财政支出增速转正,这显示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实施力度正在加大。当前财政支出的重点指向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4月基建类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水平。而因财政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扩大,今年以来财政赤字明显扩张。 土地出让方面,4月土地市场延续回暖,但受高基数拖累,当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负增。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加快至70.0%,其背景在于专项债发力对基金支出形成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5月国内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将带动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基本面整体偏弱,加之减税减费力度加大,意味着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较难摆脱负增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码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后续支出增速还可能进一步加快。 具体分析如下: 图1 累计财政收、支增速 数据来源:WIND 一、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利好税基改善,4月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仍呈两位数负增状态,反映了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退、PPI通缩和CPI回落带动价格因素减弱,以及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4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5.0%,降幅较上月收窄11.1个百分点。当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与上月降幅32.3%相比明显收窄;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较前值-2.1%高出6.5个百分点。4月境内疫情控制情况良好,生产、投资、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有序恢复,带动税基改善,当月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各项税收收入降幅普遍收窄,消费税、汽车购置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收入增速实现转正。其中,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增速转正,明显与4月汽车销量大幅回暖直接相关;当月契税等涉房税收回升幅度最大,则直接受到房地产市场升温推动。 4月非税收入继续保持相对较高增长势头,我们分析或主要与疫情制约税收增长的背景下,各地更加重视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盘活变现政府资产、全面推进国企混改、转让部分国企政府持有股权等渠道筹集财政收入有关。我们判断,后续国内经济将持续向常态回归,这意味着财政收入方面的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不过,尽管4月财政收入增速在上月深坑落定后开始回升,但仍呈两位数负增,这一方面受制于境外疫情仍处高发期,国内疫情防控手段无法完全撤回,各项经济活动仍普遍弱于疫情前状态;另一方面,4月CPI同比进一步回落,加之油价暴跌和工业品价格反弹乏力导致国内PPI通缩加剧,价格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速也起到下拉作用。此外,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正在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图2 财政收入增速变化情况(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 注:2020年2月数据为1-2月累计值。 图3 主要税种收入增速变化 % 数据来源:WIND 二、4月积极财政发力明显,加之财政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弱,当月财政支出增速转正;在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的情况下,一般财政支出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4月基建类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水平。 4月积极财政发力明显,加之财政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弱,当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5%,较前值-9.4%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这显示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实施力度正在加大。从中央和地方角度来看,4月财政支出发力主要靠地方拉动——当月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1.1%,大幅高于前值-10.9%。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财政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扩大,今年以来财政赤字扩张明显,1-4月累计赤字规模达11463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8447亿元。 从分项来看,4月各主要分项支出同比增速多数加快,民生类支出中,社保和医疗支出增速反弹明显;基建类支出中,城乡社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速也实现较大幅度转正,显示相关领域项目进度加快,仅交通运输支出降幅有所走阔。整体上看,4月基建类支出同比增速转正至1.3%,较上月加快17.0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增速,或反映在一般财政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的情况下,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专项债等一般公共预算以外的支出将在拉动基建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数据来源:WIND 三、高基数拖累4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放缓,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负增;当月专项债发力支撑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高增。 1-4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降幅较1-3月收窄2.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7.6%,降幅较1-3月收窄3.1个百分点。但4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3%,低于上月的微幅增长0.8%。主要原因是4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5.2个百分点至4.2%。3月以来土地市场逐步回暖,4月土地供应量、成交量,以及从土地溢价率看市场热度,较3月均延续好转,当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主要源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 1-4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9%,大幅高于前值4.6%。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15.7%,增速较1-3月加快10.5个百分点。根据我们的测算,4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70.0%,较前值52.4%进一步加快,且大幅高于当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1.3%),其背景在于专项债发力对基金支出形成有力支撑。1-4月累计,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为7996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5138亿元。 图6 政府性基金收支累计同比增速 %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四、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短期内财政收入增速难以摆脱负增,财政政策发力或将带动支出增速进一步回升。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5月国内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将带动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但基本面整体偏弱,加之减税减费力度加大,意味着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较难摆脱负增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码又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后续支出增速或将进一步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判断,今年目标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3.5%,比上年高出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年预算内财政将额外拿出7000亿元左右)。 另外,近日财政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通过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方面,今年提前下达额度已达2.29万亿。考虑到地方债前提下达额度不会超过全年额度的60%,我们估计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会达到3.5至4万亿,大幅高于上年的2.15万亿。关于抗疫特别国债,综合考虑今年财政逆周期调节需求,我们初步估计发行规模有可能达到2至3万亿左右。综合以上,预计针对本次疫情,今年整体财政投入水平将在5至6万亿之间,约相当于GDP的5%至6%。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诸建芳、程强 随着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的进行,经济数据呈现多方面的改善,财政收入压力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疫情对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压力逐步缓解。4月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收入增速均出现回升,财政支出因收入端的约束减弱增速由负转正。向后看,随着经济逐步向好,财政收支压力将减小,但今年财政大力度逆周期调节仍然政策的主基调之一,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贯穿全年。 事项 2020年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5.0%(前值-26.1%)。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前值-32.3%);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前值-2.1%)。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为7.5%(前值-9.4%)。1-4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同比下降9.2%(前值-1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4.9%(前值4.6%)。 正文 ▌ 疫情对财政收入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财政收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而改善。4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为16149亿元,较前值回升11.1个百分点至- 15%(图1)。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4052亿元,同比下降17.3%;非税收入2097亿元,同比上升4.4%(图2)。4月伴随国内全方面的复工复产,4月经济数据普遍较好,经济恢复带来的税基扩大,促使各项税收增速均出现回升(图3)。其中税收收入中占比较大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4月同比分别为-26.8%、-15.5%和-14.2%,较前值分别回升11.7、9.9和27.4个百分点。而第四大税种的消费税较增速已经从负转正,4月实现了4.7%的正增长。整体来看,税收收入的增速回升主要还是受到经济改善的带动,预计随着经济逐步向好,财政收入端的压力也趋缓。 ▌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小,公共财政支出增速转正,积极加强前期延误的各方面支出建设。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1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42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70亿元,同比增长11.1%。在支出的细分项目中,前期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影响支出节奏的节能环保、城乡事务、科学技术和教育当月支出增速较上月分别回升46.4、36.9、22.9和21.3个百分点至11.9%、9.6%、11.7%和6.7%。此外支出端一直全力保障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也大幅回升了近30个百分点至24%(图4)。本月财政支出增速由负转正,大幅回升了约1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支出的增长一方面受益于财政收入情况的改善对支出端的制约减小,另一方宏观政策由“抗疫”的非常态化逐步进入常态化阶段,各个重要领域如科学技术、教育等支出节奏此前被疫情压制,当前需要加快节奏。另外,伴随企业复工复产到位,政府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也有更充分的发挥空间,财政支出节奏也会加快。 ▌政府性基金收入跌幅继续收窄,政府性基金支出大幅扩张。1-4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为17770亿元,增速为-9.2%,较1-3月增速回升2.8个百分点(图5)。其中1-4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839亿元,增速较前值回升3.4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值为25766元,支出增速为14.9%,较1-3月4.6%的增速大幅扩张。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端的压力凸显。尤其叠加财政仍然需要积极的参与逆周期调节,土地出让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因此土地出让相关支出增速具有一定持续性,也能够带动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和地产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专项债5月迎来发行高峰,目前来看整体节奏进展基本符合预期,基建还是主要支出方向。4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868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668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200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1202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666亿元。由于受到提前批额度的制约,4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显著放缓。4月20日财政部官员公开表示,下达第三批的提前批额度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并且从5月初已经开始陆续发行。截止5月15日,5月已经新发行或计划发行的专项债额度约3395亿元,按照目前的节奏,5月底前预计可发行完1万亿额度,专项债5月迎来发行高峰。从5月内发行的专项债用途来看,仍然以农林水利、交运等基建相关项目为主,部分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基建。 ▌即将到来的两会财政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保就业”要求下的财政逆周期调节将成为今年宏观的主基调之一。4月17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六稳”之余强调“六保”。“六稳”与“六保”之首均为就业。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4月经济数据呈现出多方面的改善,但调查失业率却小幅走高,对于逆周期调节的政策要求仍然较高。财政作为今年逆周期调节的主基调之一,赤字率、专项债与抗疫特别国债等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也是财政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财政对就业方面的逆周期政策力度将持续贯穿全年,助力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文作者介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消费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我国出口、投资及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数据来看,自2008年起,居民消费对GDP的增长拉动越发明显,其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居民消费支出空间受挤压,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从我们监测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保持着较低水平,且从未超过20%,于此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在2008年时达到高点51.8%。但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在14、15年兴起,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进入了加速提升阶段,截止2018年,已提升至53.2%。而此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并没有提升,而是逐步下滑,2019年同比增速下滑至5.8%,房贷规模持续上升对整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形成较为明显的挤压效应,2018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下跌至45.4%,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下滑至5.5%。 整体社消增速放缓。截止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持续放缓,全年增速为8.0%,整体社会消费力将有所放缓,增量有限。们认为,在整体消费能力持续有限的情况下,低线城市将是看点,与此同时,具有高性价比的龙头品质企业将受益。增量消费看低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自2016第三季度进入拐点,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社会增量消费主要推动力。存量消费看重点城市。我们认为,随着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放缓明显,重点城市消费量将趋向有限,成为存量消费。 趋向“M”型消费,大众必选品优势凸显 收入结构逐步向两端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可以将我国居民分为五类,2018-2019年期间,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59%;中等偏下人群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6%;高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6%,这三类人群是五类人群中,同比增长幅度较大的,其中,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相反,中间群体(中等及中等偏上人群),可支配收入保持较为平稳水平。我们认为,受经济周期下行影响,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逐步放缓,我国收入结构将慢慢形成向两端分化,高收入及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持稳健势态,而中间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差距逐步拉大,整体形成“M型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转变,消费趋向“M”型。我国居民收入结构逐步形成向两端分化,中间部分群体随着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其消费能力出现下降,其中,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将下沉至“M型”的右侧,仅有极少数中等收入群体能晋升至“M型”的左侧。根据数据显示,根据数据显示,随着收入结构转变,我国大众餐饮消费已出现明显分化,人均价位小于50元及大于300元的餐饮收入均出现较高增长,尤其大众餐饮(人均低于50元一餐)增速增长较为明显。然而,价格位于中等价位的餐厅,收入增速相较两端而言,仅有12.9%的增长,我们认为,收入结构分化直接导致消费市场出现两端分化现象。因此在未来消费空间趋向于有限的背景下,具有高性价比的大众消费及消费群体较为固定的高端消费将成为消费支撑力。 企业渠道下沉,低线城市趋向品质型消费发展。当前,“拼多多”和“OPPO/VIVO”等打低价策略的品牌兴起,导致市场出现多种关于“消费降级”噪音。我们通过“拼多多”案例分析发现,并非是市场认为的消费降级,1)对比京东用户群体布局,拼多多将渠道铺设至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到位,受到低线城市用户群体青睐。2)优质企业像伊利、五粮液等,通过入驻拼多多平台,可以成功捕捉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让低线城市有机会享有品质产品。从原来吃“康帅傅”到现在的“康师傅”,从原来喝“无品牌奶制品”到如今喝上“伊利”。随着企业渠道下沉,低线城市在追求品牌消费同时更注重高性价比消费,晋升至品质型消费。 居民消费习惯逐步优化,具有品牌及品质企业成为首选。在居民消费空间有限及消费习惯转变的背景下,从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下沉城市在网购时,对于质量和品质关注度是不断提升,其次是用户口碑和评价,以及品牌知名度。相反,对于价格而言,不管是对下沉城市还是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而言,都是趋向弱化。 刚性消费成为首选。目前,不管是低收入、高收入及中间收入人群,消费需求都出现转变。低收入人群开始逐步追求品牌消费同时更注重高性价比消费,部分消费群体更是晋升至品质型消费。而中间部分群体,随着收入增速放缓,同时被房贷挤压,中间部分群体消费需求出现明显转变。新中产圈分析报告显示,新中产人群更追求品质、价值和服务消费,达到一种“少即是多”的简单消费理念,更希望达到高性价比品质消费,而不是随便乱买,形成一种浪费。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未来刚性消费是首选,其中,具有品牌、品质过硬且不断创新优质的企业将是机会。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工业生产继续恢复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解读4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4月份,随着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恢复,工业生产同比增速由降转增,多数行业、产品和地区增速由负转正。但从1—4月份累计来看,工业生产下降仍较明显,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复产水平普遍提高,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国家统计局相关调查显示,截至4月24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4.6%的企业已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较4月初上升4.1个百分点;60.8%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4月初上升9.6个百分点。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而上月为下降1.1%,各主要经济类型和大中小型企业均由降转增。1—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5个百分点。 二是多数行业和地区实现增长,产品增长面持续扩大。分行业看,4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的行业数较上月增加12个;33个行业比上月生产加快或降幅收窄。分地区看,31个省(市、自治区)中,27个地区实现增长,较上月增加9个。分产品看,612种列入统计的工业产品中,367种产品实现增长,比上月增加140种,增长面为60.0%,比上月提高22.9个百分点;429种产品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占70.1%。 三是装备制造业明显改善,汽车生产大幅回升。4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上月为下降3.6%。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5.8%,而上月为下降22.4%;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金属制品、通用设备行业均由负转正,增速在7.5%—14.3%之间;计算机电子、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业分别增长11.8%、5.7%,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分产品来看,4月份,汽车产量为210万辆,同比增速由上月的下降43%转为增长5.1%;工业机器人增长26.6%,发电机组、挖掘机、混凝土机械、光缆等均增长40%以上,增速均较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以上;电子计算机整机、集成电路、铁路货车、民用钢质船舶增速在29.2%—115.6%之间,均较上月明显加快。 四是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继续加快,新兴产品高速增长。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25.7%、22.2%,增速大幅加快15个百分点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7%,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兴产品中,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智能手环等新材料和电子产品增速分别为344.7%、127.4%、57.6%、47.3%、31.2%,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 五是基础原材料行业明显回升,水泥、粗钢产量实现增长。投资需求逐步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原材料类行业回升较快。4月份,非金属矿物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分别增长5.5%、4.2%;有色、钢铁、化工分别增长6.9%、4.6%、3.2%,增速均有所加快;石化行业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生产继续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水泥、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均由负转正,十种有色金属增速有所加快。 六是消费品行业生产继续回升,医疗防疫物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4月份,造纸、食品行业同比分别增长7.9%、7.5%,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7.1和1.8个百分点;印刷、农副食品、纺织、化纤等行业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速在0.5%—5.8%之间;酒饮料茶、服装、家具、文教工美等行业降幅有所收窄。医疗防疫物资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口罩产量同比增长12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酒精产量增长50%以上。生活必需品和抗疫物资供应持续充足和稳定。 尽管4月份工业生产继续恢复,但也要看到1—4月份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仍下降4.9%,多数行业和产品增速为负,库存上升、利润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仍然较多。疫情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特别是国外疫情的冲击正在显现,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步,应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帮助企业复工达产和订单恢复,促进工业经济逐步恢复常态运行。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生产复苏快于需求 5月提振总需求政策有望出台 主要数据: 2020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前值-1.1%,上年同期值5.4%;1-4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0.3%,前值-16.1%,上年同期值6.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前值-15.8%,上年同期值7.2%。 主要观点:4月宏观经济继续回暖,结构上的最大特征是生产复苏快于需求,具体表现在当月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月PPI下跌幅度加深也印证了这一点。 工业生产方面,4月工业生产增速转正,主因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同时,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汽车市场回暖,对工业生产也产生一定提振。当前国内经济生产端回升明显领先于需求端,后续工业生产的持续加速,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总需求。投资方面,据我们测算,4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转正,同比增长0.8%。 其中,受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拉动,月内房地产投资增速正在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作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发力点,基建投资在4月回升幅度最大,同比增长2.3%;工业品通缩和出口前景承压,制造业投资反弹势头较弱。消费方面,4月居民消费活动进一步恢复,加之各地刺激消费政策频出,社零同比降幅延续收窄;但疫情阴云并未散尽,部分线下消费活动仍受约束,加之收入下滑抑制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社零增速同比延续较大幅度负增。 展望5月,工业生产有望继续向常态回归;基建投资会进一步加速,制造业投资同比转正存在困难,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稳健上扬,单月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达到3.0%左右,逐步向上年全年平均水平(5.4%)靠拢。5月消费将继续处于渐进回补过程,但实现正增长的难度较大。预计5月两会将出台一揽子宏观政策应对计划,针对消费和投资的逆周期对冲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社保、就业等政策合力将推动国内经济回升提速。但5月之后全球疫情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将会有较为充分的体现。综合判断,二季度GDP同比增幅有望达到3.0%左右。 具体分析如下: 一、工业生产:4月工业生产增速转正,主因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同时,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汽车市场回暖,对工业生产也产生一定提振。当前国内经济生产端回升明显领先于需求端,后续工业生产的持续加速,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总需求。 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月回升5.0个百分点。当月境内疫情控制情况良好,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据工信部数据,截至4月21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1%,比3月28日的98.6%和89.9%分别提升0.5个和5.2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复工复产。同时,伴随需求端稳增长政策发力,以及前期积压的需求回补,4月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汽车市场回暖,对工业生产也产生一定提振,主要表现在当月机械设备、汽车等相关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实现较快增长。但总体上看,在总需求尚未同步回升背景下,当前国内经济生产端的回升明显领先于需求端,并反映在产成品库存的高位和工业品价格的通缩风险。这意味着,未来在外需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后续工业生产的持续回升,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总需求。 分大类看,4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增速较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增速回升1.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月回升6.8个百分点,是拉动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转正的主要力量。从细分行业来看,4月制造业各主要行业生产普遍加速,其中,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汽车、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等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升幅度较大,均超过10个百分点。 二、投资:据我们测算,4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转正,同比增长0.8%。其中,受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拉动,月内房地产投资增速正在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作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发力点,基建投资在4月回升幅度最大,同比增长2.3%;工业品通缩和出口前景承压,制造业投资反弹势头较弱。5月基建投资会进一步加速,制造业投资同比转正存在困难,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稳健上扬。 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降幅较1-3月收窄5.8个百分点。据我们测算,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为0.8%,较上月大幅反弹11.7个百分点,年内月度同比首次转正。主要原因在于,4月国内疫情控制进一步稳定后,各地复工进程明显加快,企业融资规模大幅上升——从社融数据来看,4月资金继续通过信贷和债市大规模流向企业,三大类投资中已有两项实现月度同比正增长,唯一负增长的制造业投资降幅也大幅收敛近14个百分点。 不过就总体而言,考虑到国内消费和出口面临的压力较大,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仍略低于预期,特别是与工业生产恢复势头相比有所滞后。我们判断,5月两会出台一揽子宏观政策应对计划后,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加快,进而成为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的主要发力点,并为保就业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基建投资:1-4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11.8%,较1-3月改善近8个百分点。据我们测算,当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3%,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我们分析,带动4月基建投资回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首先,基建投资正在成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加之疫情稳定下来后,各地基建项目开工、施工速度明显加快。其次,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量和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增长为标志,过去两年困扰基建投资的资金瓶颈问题显著缓解。最后,除传统的“铁公基”项目外,以5G等七大领域为代表的新基建受到普遍重视,正在成为当前基建投资的重要增长点。我们判断,当前基建投资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未来一揽子宏观政策应对计划出台后,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 房地产投资: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3.3%,比1-3月改善4.4个百分点。据测算,4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已连续两个月实现月度同比正增长,达到7.0%,正在接近去年全年增长水平,疫情冲击下房地产投资韧性凸显。4月房地产投资回暖或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近期受积压需求释放、房贷利率下调推动,房地产市场正在迅速回暖,4月房地产销售额、销售面积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这是牵动房地产投资的最主要力量。其次,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各地纷纷出台扶助房企措施,房企在债市等渠道的融资环境也有明显好转。最后,4月进入全面复工阶段,房地产施工进度随之加快。我们判断,后期伴随房地产销售端改善,房企资金压力还会进一步缓解;在下半年房贷利率持续走低预期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将逐步向两位数回归,年内整体增长水平大概率不会低于上年的9.9%。历史数据显示,在2008以来的三个降息周期中,年度房地产投资增速从未出现过下滑。 制造业投资:1-4月制造业投资同比-18.8%,比1-3月改善6.4个百分点。据我们测算,当月制造业投资同比降幅为6.8%,是唯一继续处于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类别,短板特征明显。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投资决策受行业利润走势影响较大,而且出口导向比较明显。近期因国内生产恢复快于需求,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PPI持续处于同比负增状态,这势必对制造业企业利润形成较大压力。另外,伴随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未来我国出口会面临更大压力,也在对当前企业投资信心带来一定抑制效应。不过数据也显示,疫情并未打断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1-4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3.6%,降幅远低于制造业投资整体下降水平,而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增长15.4%。 展望未来,短期内制造业投资、特别是民企投资信心仍会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判断,若下半年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加大,伴随总需求扩张速度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存在较快反弹的可能。 三、消费:4月居民消费活动进一步恢复,加之各地刺激消费政策频出,社零同比降幅延续收窄;但疫情阴云并未散尽,部分线下消费活动仍受约束,加之收入下滑抑制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社零增速同比延续较大幅度负增。 4月居民消费活动进一步恢复,消费需求逐步回补,加之各地刺激消费政策频出,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同比名义下降7.5%,降幅较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9.1%,降幅较上月收窄9.0个百分点。但疫情阴云并未散尽,部分消费需求仍受约束,加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可支配收入下滑抑制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二季度以来并未出现预想中的“报复性消费”,社零增速同比延续较大幅度负增。可以看到,由于居民线下消费活动仍受一定限制,不少线下商家也开始转战线上,1-4月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8.6%,较前值加快2.7个百分点,比同期社零累计增速-16.2%高出24.8个百分点。 从具体商品类别来看,4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4172.8万部,同比增长14.2%,其中5G手机出货量1638.2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39.3%,这带动通讯器材销售涨幅扩大。4月车市、楼市回暖,带动汽车以及家具、家电、建筑装潢材料等房地产相关商品零售额同比降幅大幅收窄;同时,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可选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也在前两个月大幅下滑基础上深蹲起跳。但除汽车零售额同比录得零增长以外,4月上述商品零售额仍未能摆脱同比负增局面,降幅收窄主要体现前期积压需求的回补。 四、5月各项经济数据将继续回升,提振总需求政策有望出台 展望5月,工业生产有望继续向常态回归,但在目前供需缺口比较大的情况下,生产端回升可能已进入瓶颈期,部分行业面临去库存压力,工业生产回升幅度将有所放缓。5月单月基建投资会进一步加速,制造业投资同比转正存在困难,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稳健上扬,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达到3.0%左右,逐步向上年全年平均水平(5.4%)靠拢。5月消费将继续处于渐进回补过程,同时促销费政策持续发力也有利消费需求回升,但短期内经济和就业形势面临的压力较大,居民对收入前景预期不佳,将会持续制约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上半年难现“报复性消费”局面,预计5月社零仍将延续负增。 预计5月两会将出台一揽子宏观政策应对计划,针对消费和投资的逆周期对冲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社保、就业等政策合力将推动国内经济回升提速。但5月之后全球疫情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将会有较为充分的体现。综合判断,二季度GDP同比增幅有望达到3.0%左右。下半年若全球疫情稳定消退,国内逆周期政策效果充分显现,消费、投资会有超过近年平均水平的大幅反弹,宏观经济有望达到或高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6.0%)。反之,若下半年欧美疫情出现反复,则国内防疫措施仍难以全面撤回,其对宏观经济的压制作用也会延续。这样来看,未来海外疫情走向将成为宏观经济能否如期反弹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一季度银行业的经营还是受到疫情影响的,比如全行业整体而言不良是“双升”的,比如A股上市银行中就有两家已经出现营收增速负值,又比如整体而言净利增速又放缓,回到了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行业总体经营仍然平稳,总资产及利润均保持了稳定增长,拨备和资本充足等安全垫也还比较厚实。 官方数据来了。银保监会日前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表现,下面来看几组较受关注的数据。 整体表现 压力与韧性并现 资产规模方面。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约302.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同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资产增速达到12.8%,就增速而言领跑整个行业。 对于银行业规模扩张的提速,业内分析观点将其归因于一季度银行业的“以量补价”。当然,这也是金融抗“疫”战中,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中银国际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还提及,这也离不开监管对银行进行资本金补充的支持。2019年资本金补充后支持业务扩张提速,同时,资金充裕情况下,银行非信贷类资产配置力度同时加大。 未来,行业规模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净利润方面。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末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这一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的5.88%下降了0.88个百分点。其中,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 资产质量方面。一季度末银行整体不良是“双升”的。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其中,股份行不良率基本平稳,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出现较为明显的攀升。 有分析称,由于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冲击显现具有滞后性,二季度银行资产质量考验将加大。 “愉见财经”注意到,这种压力在关注类贷款趋势上已经有所体现:一季度关注类贷款40545 亿元,较年初增加2850亿元,增幅明显;关注类贷款占比2.97%,较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4月份曾提及,疫情冲击下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 他进一步预计,第二季度和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不良贷款还会有一些上升,但是幅度不会非常大。“目前,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监管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风险,这些措施也开始发挥效果。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小幅上升,但是风险完全可控。” 据悉,针对不良贷款的上升,银行业第一季度加大了处置力度,处置4500多亿元不良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0亿元。另外处置的渠道也已在拓宽。 风险递补能力方面。一季度末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3.2%,虽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但拨备水平仍然显著高于监管要求;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资本充足率14.53%,均高于监管“红线”。 总体而言,一季度银行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能保持稳健。这也侧面显示出了银行业经营的韧性。 上市银行排排坐 净利增速回落到2017年以来最低点 再来谈谈行业“资优生”的表现。“愉见财经”统计了A股36家上市银行的经营情况发现,一季度出现了两家银行营收增速负增长。 工商银行和江阴银行和营收增速是由正转负的。工行2020年一季度营收2269.79亿元,同比下滑3.62%;江阴银行营收增速8.51亿元,同比下滑3.35%。 不过这两家银行一季度净利润是稳定增长的,其中工行增幅2.81%,江阴银行增幅8.36%。 此外,农业银行、中信银行、苏州银行、苏农银行等10家银行一季度营收增速由2019年的两位数滑落至个位数。 但也有多家银行营收大增,最厉害的是青岛银行,录得了高达37.6%的增长率(当然也是因为基数比较小)。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去年更猛,当时同比横幅是98.69%。 再看净利润。一季度A股上市银行中净利润增速排名第一是杭州银行,增幅19.26%。而渝农商行是唯一一家一季度净利润负增长的上市银行,同比下降6.07%。 渝农商行在年报中表示,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中包含冲回的补充退休福利过往服务成本,导致上年同期净利润较高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较低。 整体而言,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速有所放缓,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点。 一个参考维度是,36家上市银行中,仅16家银行的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占比不足一半,且未有增速超过20%的银行;而在2019年一季度,24家银行两位数增长,且有5家银行净利增速超过20%。 话分两头讲。尽管上市银行的营收和净利增长放缓,但毕竟是在疫情之下,上市银行的业绩已经可以算是“超预期增长”了。 “愉见财经”此前查看了好几家主流投行对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速的预计——几乎都在5%以下,而据Wind显示,一季度A股36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7%,营业收入则同比增长7.9%。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银行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宏观政策托底效应,另一方面也与银行存量资产配置和自身经营能力有关。 她进一步称,一季度“开门红”策略下,银行资产投放意愿增强,总资产同比增长10.9%,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同时,银行主动缩减开支,费用支出平均同比仅仅略增2.8%;再加上非息收入在电子支付、结算类收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微增,带来净利润增长2.9个百分点的正贡献等。此外,其它开支的减少、税收减免政策也对净利润增长有小幅贡献。 投资者用脚投票了。目前银行业市净率还是down在谷底,整体还是处于0.66PB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银行后续业绩的担忧。 净息差承压 重新平衡零售和对公 我们还关心的一大指标是,银行业净息差正在逐步下降,这从下图中也可窥得一二。 当然这部分也要两面看的。 一方面,要对银行们说句“谢谢”,为辅助实体疫后复苏,银行们没少放优惠贷款啊。政策也是带动着新增贷款利率往下走的。 另一方面,这的确是对银行经营业绩有影响的,银行负债端成本也还是居高不下,这才使其净息差承压。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推动银行息差长期面临下行压力,对此,降本增效,增加非息收入占比是当下化解息差被压缩的主要措施。 此前浙商银行首席财务官景峰在业绩发布会上就曾提到,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今年会通过加速投放、结构优化,实现“以量补价”,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影响;同时,将会利用好货币市场利率处于低位的阶段,调整负债端结构,整体控制负债端的成本。 浦发银行副行长王新浩也曾表示,在资产端收益下行、净息差缩减的情况下,银行要增加营业收入,无外乎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力度,比如加大零售AUM的总量、紧抓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的机遇,进一步调整负债结构等。 关于负债结构的调整上,王新浩透露,浦发银行提出了“要重回股份制银行贷款市场占比第一、增量第一的位置”,即重塑对公客户的生态,打造数字化经营的体系。如围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提升结算存款的占比,降低负债成本。 事实上,对公业务也是今年部分银行发力的重心,受疫情影响,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受到冲击,后疫情时期如何平衡零售和对公的发展,是当下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平安银行在今年业绩会上也曾称,对公过去是压降,现在恢复正常状态,将在负债、代发等业务帮助零售,未来零售私行靠对公获取优质资产,有利于零售私行财务管理业务的长期发展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愉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