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等领域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27日发布消息称,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 其中,跟资本市场最为相关的有两条。一是出台《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四部规章,发布《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八项主要规则,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建立健全对创业板企业的注册制安排、持续监管、发行保荐等配套制度。 二是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新三板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公开发行,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精选层,允许公募基金投资,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明确转板范围、条件、程序等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新三板市场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在中小银行改革发展方面,金融委办公室称,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实施意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强化正向激励,统筹做好改革和风险化解工作。 11条措施中有多条措施涉及优化健全企业融资。金融委办公室称,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降低担保费率,充分发挥风险分担作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出台《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规范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支持将票据作为基础资产打包后在债券市场流通,支持资产管理产品投资标准化票据,发挥债券市场投资定价能力,减少监管套利,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融资。 此外,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从信贷投放、内部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监管政策落实、产品及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设置差别化评价指标,对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给予小微企业贷款差别定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
资本之于企业,如同水之于生命。只有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层次分明、丰富立体的资本市场,才能支撑不同业态、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共同发展,构造起高质量、高效率的市场生态体系。 今年以来,年轻的科创板稳步运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顺利破题,新三板综合改革渐次落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整体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联通不同市场层次的转板制度也已出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壮丽“协奏曲”渐入佳境。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始终围绕一个初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六稳”“六保”成为关键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成为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向深入,无疑是焕发企业微观生命力、提升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核心课题。 让直接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 拥抱资本市场,对一家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全国人大代表、回天新材(行情300041,诊股)董事长章锋对此颇有感触。“回天新材自上市以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了三次直接融资,所募资金用于新建生产线、投入研发、补充流动资金等。公司由此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研发水平和产能,改善了财务状况,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也进一步提高。”章锋表示。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客观而言,资本市场服务的企业覆盖范围、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效率都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正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分步骤实施的注册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不断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体系,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有机联通的市场格局,扩大资本市场的外延和广度,引导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 另一方面,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行人在符合发行条件的基础上,确保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投资者依据信息自主作出价值判断,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如此“双管齐下”,直接融资才能够成为帮助广大企业成长、激发优质企业微观活力的“及时雨”。 为了让企业切实享受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成果,各地证监局正在积极行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证监局局长柳磊介绍,去年以来,辽宁证监局统筹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改革措施在辽宁落实落地,积极引导辖区企业进一步认识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了解资本市场不同板块的差异化定位,支持企业选择合适的板块登陆资本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告诉记者,创业板改革作为存量市场注册制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北京证监局正有序推动相关工作,密切关注创业板改革进程和相关制度规则的出台,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创业板改革相关培训,推进和引导证券公司技术系统调整,帮助辖区企业抓住创业板改革和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建设发展交易所市场。全国人大代表、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建议,应当做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协同和联动发展,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他认为,应当进一步丰富场外市场的形式,更好为那些没有实现连续盈利、营收额不高甚至持续亏损,却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层次分明错位发展 携手服务实体经济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关键词之一是层次分明。这意味着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乃至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市场层次,应当明晰各自的定位,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格局。 科创板是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自去年7月开市至今,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100家,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科创企业在此聚集。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以试点注册制为核心的创业板改革宣告落地实施。 作为资本市场全面深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在当前阶段提纲挈领的重要工作,“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创业板改革将注册制由增量市场延伸至存量市场,其改革实践,也将为下一步分步骤推开注册制积累经验。可以预期,随着创业板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主体的活力必将得到更好激发,发展新动能也将由此集聚。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接受采访表示,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有助于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他认为,创业板改革有助于化解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难题,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 与此同时,以设立精选层、推出转板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新三板综合深改也正在推进当中。贾文勤表示,新三板市场主要定位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出新三板综合改革,有利于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小企业营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也有利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有机联系,打通中小企业上升通道,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不同市场层次虽有不同定位、不同分工,其发展目标却非常一致,那就是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结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是有利的。下一步,还需要继续激发多层次市场的建设活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以此带动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和深入发展。 昨日晚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这11条改革措施中,就着重提到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和新三板综合改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预期,分步骤推进注册制改革,深度、广度并举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质量和效率,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协奏曲”必将演奏出更加动人的乐章。
作为长期限稳定资金持有人,保险公司是最适合持有商业银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简称永续债)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昨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条件。 民营银行永续债发行也得以“破冰”——网商银行近期获批发行不超过50亿元永续债。 险资投资永续债条件放宽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放宽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条件。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 二是取消可投债券的外部信用等级要求。取消可投资的二级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AAA级)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AA+级)要求。 三是明确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应当达到银保监会规定的标准,并且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 四是要求保险机构按照发行人对资本补充债券权益工具或者债务工具的分类,相应确认为保险机构的权益类资产或者固定收益类资产,并纳入相应监管比例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能符合要求。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6%,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3.6%。 去年1月开始,保险资金获准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已经成为保险资金固定收益配置的重要品种。初期为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监管对可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设置了一定门槛,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仅涵盖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及少量较大城商行。 《通知》有利于丰富保险资产配置品种,拓宽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有利于扩大保险机构投资自主权,将投资价值和风险判断的权利更多交给保险机构;有利于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扩大资本补充债券投资者群体,完善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 同时,《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审慎判断投资的效益与风险。保险机构应当强化风险自担意识,持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应当跟踪监测投资风险,及时履行报告义务。 民营银行首单永续债来了 投资条件放宽,民营银行永续债发行也得以“破冰”。 银保监会网站显示,日前浙江银保监局批复网商银行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永续债,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永续债计入权益,可降低中小银行杠杆率。对追求长期、稳定绝对收益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一方面,永续债权益属性弱于优先股,票息高于优先股,是很好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永续债投资有利于拉长资产久期,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度,且因收益与股票和普通债券相关度低,有利于分散投资组合风险。 民营银行也属于中小银行,因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资质受限,且经营历史较短,存在“筹资难、筹资贵”问题,一般都是通过股东增资来补充资本,市场一直呼吁放宽其补充资本的渠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可以多渠道扩充民营银行的融资途径和资金来源。例如,在资本端,可以适度扩大民营银行的资本规模,对民营银行通过直接增资、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 就民营银行补充资本方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提出,适当修改相关规定,鼓励民营银行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根据央行2020年工作会议提出的“继续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途径多渠道补充资本”,可将民营银行纳入到发行永续债的目标银行之中,并创新更多资本补充工具。
意见领袖丨Project Syndicate 本文作者:霍华德·戴维斯,苏格兰皇家银行主席 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的那几年间,全球金融监管机构为解决动荡期间暴露出的弱点而密集出台了一大批规则。重要的是,一个改换名头并得到了强化的,负责向二十国集团(G20)各个峰会汇报工作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监督了整个监管重建过程。 尽管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经济影响,同时制定规则以适应不同金融体系需求的工作相当复杂,但却仍然实现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尽管美国从未完全采纳《巴塞尔协议2》的框架,但以更高准备金要求为特征的《巴塞尔协议3》却以一种或多或少可识别的形式载入了所有美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规则手册。 但这次却有所不同。由于各国政策制定者都致力于确保信贷持续流入受新型冠状病毒危机影响的经济部门,世界各地在过去两个月中实施了多项监管变革——虽然略显仓促,却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可悲的是其中并未呈现出多少国际合作的迹象。没有召开任何紧急峰会。监管者们也并未前往瑞士通宵开会以敲定对巴塞尔委员会规则和指南的修正案——说不定主管们都已经在自家客房里召开过视频会议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但是目前宣布的各项措施显然都处于一种零敲碎打状态。 那么各国之间迄今为止所做的各项更改究竟能否大概保持一致,还是说金融稳定委员会建立的国际共识已经开始瓦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大波规则制定,而是各项控制措施的出台。国际金融研究所如实地记录了312项动议(并且数量仍在增加)。多数动议属于以下三个类别之一:对资本要求的修订,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操作指导以及对股票分红和其他资本分配(如股票回购)的管控。 资本要求方面的更改主要影响的是自上次危机以来在宏观审慎监管大原则下给予银行的缓冲措施。许多银行家以往都觉得宏观审慎的补充措施只会朝一个方向起作用,但信贷上升时期施加的缓冲措施将在低迷时期得以保留。面对经济的急剧下滑,经济监管者展现出了令人欣慰的灵活性。 反周期缓冲措施已被解除,银行家们也得到通知说随着贷款损失增加他们可以将资本要求下探至其先前的最低资本要求以下。截止目前为止经合组织37国中已经有10个国家撤销了反周期缓冲,其他一些国家也调整了国家资本或流动性缓冲。虽然比较起来较为复杂,但是这些更改的效果实际上大同小异。 这些更改通常会被称之为临时性的。因此那些想要利用当前灵活空间的银行都会想知道何时会重新设置缓冲以及会给它们多长时间去进行配合。 欧洲央行已经表示将给欧元区银行“充足”的时间来重建资本。英格兰银行也表示说时间“足够”。词汇学家可能会争论哪个词意味着更长的期限。但不幸的是,如果监管机构未能更清楚地说明其含义,那就只好让律师介入了。 尽管如此,所有这些活动看上去的确具有广泛的兼容性(至少在必须做出艰难决定之前)。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国家监管机构对《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删减。 但是还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维隆(Nicolas Véron)认为美联储对补充杠杆比率的修改严重违反了《巴塞尔协议3》。美联储已将银行持有的美国国库券从其资产计算中免除,但这部分却是巴塞尔所明确定义包含在内的。维隆警告说虽然修订本身不会带来重大后果,但“如果这种违规趋势确立,那么遭受最大损害的将是美国自己。” 而第二个类别——即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变化则更难评估,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尚未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则刚刚出台且未经测试。银行需要关于如何对准则进行解读的一些指导,尤其是在政府担保贷款和要求宽限利息偿付的贷款方面。虽然有必要确保不同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的解读都能被合理化,但目前对此怀有信心还为时过早。 第三个类别(资本分配)上的国际差异更为明显。欧洲的监管者立场较为严格,认为应暂停分红和回购。美联储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则将支付分红是否安全的决策权交给了银行。 对于这种差异的某些解释似乎比较简单明了。例如去年美国73%的银行分红是以股票回购的形式,只有27%为股票派息,而欧洲则有96%的分红是以股息形式支付的。美国银行自愿承诺暂停回购,而美联储在对分红采取更宽松态度也时考虑了这一点。 但是,大西洋两岸的决定都引发了强烈批评。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成员谢罗德·布朗(Sherrod Brown)告诉美联储说:“你们极力想提供的所谓‘监管救济’在我们其他人看来只是送给华尔街的好处而已。”同样,华盛顿银行政策研究所坚持认为,“英国和欧盟监管机构的行动很有可能对本地银行造成重大的长期损害。” 在这方面究竟谁对谁错?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巴塞尔委员会下次开会时显然会有很多议题需要讨论。重点应该是评估各成员在危机期间所做的更改并对那些扭曲竞争环境的予以订正。这将是一项需要仔细拿捏的操作,但是如果想要保留上一次危机之后痛苦重建而成的全球金融体系,就必须着手做到这一点。 (本文作者介绍: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专栏”,作者来自全球顶级经济学者、诺奖得主、政界领袖,主题包括全球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塑造者的观点,为全球读者提供来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创文章、最具深度的评论,为解读“变动中的世界”提供帮助。)
今年以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上多次提及补充中小银行资本,5月4日召开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也强调“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紧落实”。在此背景下,继去年初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补充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后,银保监会近日修订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新版《通知》”),拟进一步放宽对险资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限制。 新规为险资“投资篮”扩容 由于发行规模大、主体资质好、收益率有相对吸引力,保险机构对银行资本补充债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认购意愿。截至今年2月末,保险资金投资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账面余额1183.26亿元。 但此前监管部门考虑到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特别是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还在初期发展阶段,所以对险资可投资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在发行人条件等方面作出了一些限制和要求。随着目前发行人扩展至中小银行且保险机构已积累了一定投资经验,对原有规定进行修订也成为进一步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扩大险资运用空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发行人条件方面,新版《通知》取消了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以及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并将原规定中的“公司治理完善”修改为“公司治理良好”,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 新版《通知》还取消了险资可投债券的外部评级要求。但监管部门同时也明确要求,投资资本补充债券的保险机构“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 此外,相较于原规定将险资投资的政策性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纳入准政府债券管理,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纳入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管理,考虑到与现有会计处理原则保持一致并与大类资产比例监管规定相对接,新版《通知》将其修订为,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发行人对资本补充债券的会计分类(权益工具或者债务工具),相应地确认为保险公司的权益类资产或者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并纳入相应投资比例管理。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此次政策调整扩大了保险机构可投债券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多年债券投资过程中积累的投资、信评、运营、风控等经验与业务专长,促进机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保险机构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也将有利于促进资本补充债券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引导长期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保险资金的一大特点就是负债久期长,寿险资金负债久期更是普遍在10年以上。但目前国内信用债仍以短期限品种为主,资产端久期过短使保险公司面临较大期限错配风险。而商业银行信用资质总体较好,资本补充工具实际期限往往在5年或更长,能够较好缓解高资质长期限信用债品种稀缺,有利于保险资金开展长期配置、改善资产久期结构。 此外,长期以来,保险资金投资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和较大的股份行。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大行资本补充债发行利率逐渐难以满足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要求。“而在市场化定价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债相对于大行可以提供一定的利差,今年以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债的发行数量和规模也有明显增加,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保险资金可借此丰富配置品种,拓宽投资空间,提升投资收益水平。”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表示。 在拓展运用和收益空间的同时,此次修订更意在引导作为长期资金的保险资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盈利增速放缓、计提拨备要求增加等挑战,中小银行的资本紧张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限制其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监管部门此次放宽险资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限制,对于进一步提升险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着重要意义。 人保资产总裁曾北川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纾困、复工复产资金需求增加,作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中小银行依靠外源性的资本补充工具抓紧补充资本已迫在眉睫。新规拓宽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既是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的现实需要。” 行业需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资本补充债券不同于普通金融债券,存在一定的减记风险。一旦减记,投资者可能面临本息损失。因此,新版《通知》在把投资价值和风险判断的权利更多交给保险机构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强调保险机构应当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审慎判断投资的效益与风险,进一步加强投资研究、风险管控等方面能力建设,重视对发行人资质、发行条款的甄别,维护保险资金安全。 在国寿集团首席投资官、国寿资产总裁王军辉看来,以往监管从保护投资者和防范金融风险角度,进行了较严格的筛选,相应淡化了对保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要求。“此次修订赋予保险投资机构更多投资自主权,根据自身经营需要、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特征,更自主地选择合意投资对象。从短期来看,在增加保险机构收益机会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要求,但从长远来看,则有利于激励投资机构苦练内功,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核心竞争力。” 王军辉还补充道:“整体而言,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压力有所抬升,保险投资机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紧跟市场节奏,提升投资管理和风险识别能力,按照监管要求加强风险监测和信息报送,做好投后跟踪和集中度管理,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坚决避免发生集聚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风险监测,持续关注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风险情况。二是加强投资能力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保险机构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压实机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跟踪评估。从保险资金运用角度,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影响,推动资本补充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6月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优秀作品”。《证券日报》申报的《年终专稿系列•金融服务实体济及展望2020》《资本市场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和《5•19中小投资者保护宣传周融媒体系列报道》系列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此次评选活动自2019年底开始,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11家单位共同主办。本次活动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承办。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介绍,评选活动共收到66家媒体单位及个人的351件作品申报。经专家评审,共评出71件优秀作品。其中,特等奖6件、科创板报道特别奖5件、一等奖12件、二等奖17件、三等奖21件、新媒体传播奖10件。本次评出的71件优秀作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四大主题,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递好声音,集中展示了广大资本市场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坚守初心使命、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主办方表示,新闻舆论工作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旨在引导新闻媒体积极报道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步推进取得的成果,提升资本市场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主办方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当前更需要依靠奋战在新闻报道和媒体传播第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坚持客观报道和正面宣传,塑造引导稳定市场预期,讲好资本市场故事,让资本市场新闻报道更专、更深、更实,新闻作品更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为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编辑 田冬)
6月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优秀作品”。《证券日报》申报的《年终专稿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及展望2020》、《资本市场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和《5·19中小投资者保护宣传周融媒体系列报道》系列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此次评选活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11家单位共同主办,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承办。 据证券业协会介绍,自2019年底开始,评选活动共收到66家媒体单位及个人的351件作品申报。经专家评审,共评出71件优秀作品。其中,特等奖6件、科创板报道特别奖5件、一等奖12件、二等奖17件、三等奖21件、新媒体传播奖10件。本次评出的71件优秀作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四大主题,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递好声音,集中展示了广大资本市场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坚守初心使命、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主办方表示,新闻舆论工作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旨在引导新闻媒体积极报道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步推进取得的成果,提升资本市场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主办方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当前更需要依靠奋战在新闻报道和媒体传播第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坚持客观报道和正面宣传,塑造引导稳定市场预期,讲好资本市场故事,让资本市场新闻报道更专、更深、更实,新闻作品更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为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