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仍无一例引入战投的定增方案付诸实施,此前一度被市场认为符合战投标准的险资、产业资本、国资纷纷宣布“离场”。 又一例引入重量级战略投资者(下称战投)的定增方案宣布调整。招商蛇口9月14日发布公告称,此前拟作为战投引入的平安资管,将不再参与公司收购方案中的配套募资项目,该项目也随之取消。公司将调整原因归于“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 7月23日,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凯莱英23亿元定增方案作出调整,认购方由高瓴资本一家变为“不超过35家”。从那时起,谁能成为上市公司定增的战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仍无一例引入战投的定增方案付诸实施,此前一度被市场认为符合战投标准的险资、产业资本、国资纷纷宣布“离场”。 在投行人士看来,目前战投标准依然没有明确指引,市场参与方只得观察其他案例进行类比操作。“希望看到更加明确的案例,从而更好地进行实务操作。” 各路资本齐撤单 “平安作为险资,一向被视为长期资金,终止参与招商蛇口的配套融资,有些出人意料。”有投行人士表示。 根据此前方案,招商蛇口拟采用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深投控持有的的南油集团24%的股权,同时向战投定增募集配套资金。按照计划,平安人寿拟委托平安资管作为战投参与认购,发行完成后,平安人寿将成为招商蛇口股东。如今,随着平安方面的退出,招商蛇口的配套募资也予以取消。 从战投名单中消失的险资不只是平安。8月31日,易华录发布定增调整公告,将此前7家定增对象缩减至2家,华夏人寿、中兵国调等5家机构均不再参与定增,仅保留控股股东华录资本及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调基金)。 此前一度被视为战投重要力量的国有资本、产业资本,也纷纷宣布不再以战投身份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终止引入华夏人寿等5家机构后,9月14日,易华录再度对定增方案作出调整,国调基金不再以战投身份参与定增,定增认购方仅剩华录资本。 从资料看,国调基金似乎能够胜任战投角色。国调基金于2016年9月22日注册成立,主要通过母子基金、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服务中央企业发展,支持央企行业整合、专业化重组、产能调整、国际并购等项目。易华录此前表示,国调基金能够提供战略性资源,与上市公司谋求长期战略利益。 除了央企,地方国资也无缘战投角色。欧菲光7月23日对定增方案进行调整,将定价方式从锁价变为市价,原本按照战投标准引入的建投集团和合肥合屏从方案中消失,变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 产业资本也无缘以战投身份参与上市公司定增。8月29日,惠达卫浴公告称,碧桂园创投将不再作为战投参与公司定增。这是碧桂园方面近期退出定增的第三家公司,前两家是蒙娜丽莎和帝欧家居。 “作为房企,碧桂园明显能够为惠达卫浴、蒙娜丽莎这样的家居产品公司提供销售支持,其作为战投参与定增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私募人士认为。 期待更多政策指引 “我们也有些吃不准——在设计方案时,究竟哪一类机构可以算是战投?”上述投行人士介绍,现行规则下,战投可享受“锁价八折”和“18个月限售”的待遇,明显优于其他财务投资者,“不少机构认为自己符合条件,但在没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我们不敢这么设计。” 按照此前监管问答的要求,战投需要符合拥有行业相关资源、与上市公司谋求长期利益、愿意持有较多股份、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等条件,并拥有核心技术或市场、渠道等资源。 目前取消战投方的定增方案,此前几乎都用大量篇幅描述其战略资源、长期利益及公司治理等内容,但最终均修订了方案。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由于在凯莱英调整方案后尚未有引入战投的定增方案付诸实施,所以现在市场各方均希望能够有更加明确的指引,从而推进手中的定增方案。“之前很犹豫,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现在,险资、国资、产业资本都撤单了,我们也决定调整方案。” 该人士同时表示,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在调整方案。在此前的监管问询中,战投标准还是颇为明确的,有些公司和机构认为自己符合标准,且非短期急需资金,因而选择观望,看后续是否存在推进的可能性。 前述私募人士则认为,从参与机构的身份来评估是否符合战投标准,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从承诺持仓时间长短来做方案,或更符合监管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再融资新规发布后,有少量引入战投的定增方案过会,如九强生物、中成股份、宁波港等。其中,九强生物于去年12月披露定增方案,后来根据再融资新规、战投标准对方案进行了修订,战投国药投资增加承诺将限售期从18个月延长至36个月,该方案在5月29日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 不过,该私募人士坦言,从承诺持仓时间来理解只是猜测,毕竟目前过会的案例较少,不能拿单一案例的过会进行简单类推。“希望能更快看到新的、更多的引入战投的定增方案过会,或者有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引,这对A股再融资市场非常重要。”
在赴美IPO融资超过3.59亿美元仅仅8个月后,金融壹账通(OCFT.US)8月又进行了一次融资额达3.24亿美元的定增。 从财报数据来看,在定增前金融壹账通账上还有大量的资金,为什么要在短期内再次定增? “实话说我们并不缺钱。本次定增是因为看到市场确实不错,投资者对我们的认可度也在增加,同时从长期来看,公司也确实有融资的需求。”金融壹账通董秘、企业金融CEO费轶明在接受专访时对此回应道。 相对当初10美元/ADS“流血价”的IPO,此次18美元/ADS并实现150万股超募的定增结果无疑令金融壹账通非常满意。 “定增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说明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商业逻辑得到了全球投资人的认可。希望此次募集资金能够支撑我们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费轶明称。 IPO后8个月再融资为哪般 8月13日,金融壹账通宣布公开定向增发1800万股ADS,这距离其IPO仅仅8个月。 这么短时间内,难道金融壹账通又缺钱了吗? 从此次定增的招股说明书来看,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金融壹账通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5.35亿元,包括离岸银行存款在内的暂时受限现金24.93亿元,其流动资产总计有70.34亿元,和刚完成IPO时的2019年底差距不大。 显然,此次金融壹账通的定增并非因为缺钱。根据费轶明介绍,此次定增并非是“从长计议”的,而是因为碰到了市场和业绩的双重机会。 从市场来说,Wind资讯显示,标普500指数从3月末的低点之后一路上扬,金融壹账通股价从年初至8月初的涨幅高达138.48%,市值从上市首日的36亿美元,上涨到定增公告日的近67.77亿美元;从业绩来看,在8月5日发布的二季报中,金融壹账通二季度收入为7.7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22亿元增长48.4%。毛利润增长了93.4%,达2.97亿元。 市场机会和业绩的相辅相成之下,金融壹账通决定抓紧时机,在二季报面世之后立刻启动了定增,而这次定增的结果在费轶明看来也超越预期。 2019年12月13日,金融壹账通以ADS形式在纽交所上市,考虑到当时美股市场环境,为了抓住上市窗口,其最终10美元/ADS的发行价较A轮融资价格打了将近五折。 不过,在仅仅过去8个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金融壹账通此次定增的最终定价为18美元/ADS,较定价当日(8月12日)收市价仅有1.9%的折扣,较增发开始日(8月10日)收市价折让10.7%,均大幅低于过去几年中概股增发的平均水平(4.3%和12.9%)。 尽管折扣较低,然而金融壹账通本次增发得到了投资者3.5倍的超额认购,相当于在增发1650万股ADS的基础上再超募150万股。 “IPO时我们接触了很多投资人,我们希望挑选长线的投资人,但一些长线投资人认为我们从2015年成立到去年底上市,时间还太短,想再观察一下。而上市之后这段时间业绩表现不错,投资人也对我们有了信心。” 据了解,在参与金融壹账通IPO的最大五个投资者中,有四个继续参与了此次定增,另外还包括一些新增的长线投资者。 定增的钱拿来做什么 金融壹账通在IPO之后仅仅8个月就再次定增,除了市场给了好的时机外,其本质还是金融壹账通在目前成立四年的时间点上仍然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 根据定增公告,金融壹账通计划将利用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来提升其平台和技术能力,并用于国际扩张和战略投资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费轶明表示,产品研发会是募资用途的重要方面,而目前公司整体的研发费用占到了所有间接费用将近一半的比例。 “作为一家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公司,我们和一般软件公司‘卖人头’的作业方式并不一样,而是提供模块化、参数化配置的产品,在标准化的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做出这样的系统不仅需要很大的技术投入也需要懂业务的团队。这也就是为什么前期我们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费轶明称。 持续对于研发的投入使得其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平安内部会将孵化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分为设立平台、流量及数据积累、收入爆发式增长、利润贡献四个阶段。而平安对于“独家兽”之一金融壹账通的发展阶段定位还在第二到第三个阶段之间,没有到利润贡献阶段。 但在上市之后,盈利依旧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从金融壹账通的上半年财务数据来看,其上半年7.46亿元的归母净亏损额相较去年同期的7.55亿元并未继续扩大,而是略微收窄,但离盈亏平衡仍有相当距离。 “集团和投资人当然对我们有盈利的期待和要求。美国的同类公司盈利用了十年的时间,我们希望能更快一些达到盈利,但这肯定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达成的。我们目前在第二、第三阶段的首要工作是提升客户渗透率,尽力形成一个客户多个产品的局面,这样盈利就自然而然会到来。”费轶明表示。 而除了盈利问题之外,另一个在金融壹账通上市就伴随其左右的质疑则是对平安集团的依赖。从上半年整体来看,金融壹账通来自平安集团的收入占比在五成左右。 “我们希望第三方的比例会持续上升,但现在平安在收入中的比例保持在一定水平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在费轶明看来,平安对于金融壹账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客户;平安的技术资源也能帮助金融壹账通完善产品;同时,金融壹账通的客户——金融机构们面对新机构和新产品通常比较谨慎,如果有在平安集团内部子公司的成功使用经验,对于金融壹账通建立市场信任和品牌声誉会很有帮助。
自再融资新规落地后,A股上市公司定增融资潮来袭,引入战投的定增案例更是层出不穷。不过,近期战投定增出现了明显降温的迹象。 继凯莱英终止“高瓴包干”的原定增方案后,8月23日晚,妙可蓝多宣布此前与蒙牛签订定增预案“告吹”,并推出了新的定增预案,由实控人柴琇100%持股的广讯投资全部认购。8月28日晚,惠达卫浴公告称,碧桂园创投将不再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定增。事实上,这已经是碧桂园月内撤离的第三家公司,此前还有蒙娜丽莎、帝欧家居。 “锁价定增这一块,目前获得核准通过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来实际控制人通过定增增持的;另一种是国企大股东通过锁价定增增持的。”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告诉 与此同时,近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修订或终止原定增方案后发布新版预案。大部分公司的调整思路是:取消引入战略投资者环节,由18个月锁价发行改为6个月竞价发行。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投资系副教授黄建中认为,凯莱英等案例修改调整定增方案,是A股定增市场重回市场化竞价的积极信号,值得监管层下一步明文确定。 “战投”定增修订加速 无论是凯莱英,还是妙可蓝多、惠达卫浴,修改定增预案背后原因均系所引入的战投不满足监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与年初再融资新规后修订潮不同,此次定增方案修改潮中,大多数修改方案都与战投定增相关。 今年3月20日,证监会监管问答明确了战略投资者的“入场标准”。彼时,记者采访了多家已发布锁价定增方案的公司,上市公司普遍比较茫然,有公司表示仍无法确定发行对象是否符合战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咨询监管部门或选择观望其他上市公司做法。 战略投资者的相对模糊定义客观上给各方预留了运作空间,但也给监管层和市场提供了质疑和监管的空间。 据记者了解,此轮定增方案修改潮中,由锁价发行改为竞价发行,主要还是体现了监管层的意图,新规“松绑”旨在帮助真正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但又要避免过度融资、定增套利等行为。部分条款调整并非代表放松再融资监管要求。 “战略定增退出案例有所增加,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公司定增再融资需求与战略投资者资金供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双方决策很多程度受监管政策规则、资本市场环境、公司经营状况等因素变化影响,双方都在寻求对自身最佳的收益风险平衡点。定增再融资更加规范和市场化,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向记者表示。 标准如何界定? 正当市场疑虑“战投式”定增何去何从之际,8月26日晚,备受关注的凯莱英宣布非公开发行获得证监会批文。不过,本次获得通过的是没有“高瓴包干”的一份普通版方案。 “对于战投的认定,尽管监管部门已经出台关于战投的明确标准,但实际执行起来会有理解上的不同,争议也比较大。”刘盛宇告诉 目前关于战投定增并没有明确的定量,不少公司战投对象一改再改,最终获得“通行证”,通过这些证监会认可的战投定增案例可见一斑。 恒邦股份在两次修改定增预案后获证监会审核通过。从修订内容的来看,恒邦股份战投对象数量一减再减。4月中旬,恒邦股份发布的定增修订预案中,发行对象由江西铜业、员工持股计划、各类私募机构等共18名缩至2名,仅剩下控股股东江西铜业和有业务协同关系的自然人滕伟。7月底,恒邦股份再度修订定增预案,仅保留公司控股股东江西铜业一个定增对象。 除控股股东外,具备国资背景或产业协同效应的战投或许比较容易获认可。较为典型的是九强生物,该公司去年12月披露定增方案,今年根据再融资新规、战投标准对方案进行了修订。在战投国药投资自愿承诺将限售期从18个月延长至36个月后,该方案于5月29日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目前该定增已完成。天眼查显示,九强生物定增战投方国药投资的控股股东为央企国药集团。 在刘盛宇看来,锁价定增获得核准通过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际控制人通过定增增持的;另一种是国企大股东通过锁价定增增持的。 同时,他还建议,真正的实体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应该得到认可,尤其是可以和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效应的。从产业链角度,这类战略投资者可能更符合监管层和市场对于战略投资者的理解和期待;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这类战略投资者未来能够在研发、技术、采购和销售等日常经营管理方面为上市公司带来帮助,将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除战投身份外,战投锁定期也是关键因素。“战略投资者的定增锁定期还是需要长一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向记者表示,战略投资要和财务投资有所区别,不通过长期持有,这种区别就很难体现。 目前来看,战略投资者参与定增的项目,36个月的锁定期普遍更受认可。据统计,4月底以来,古鳌科技、英科医疗等5家发布定增预案的上市公司先后公告称,其收到公司拟引入战略投资者所出具承诺书,内容为战略投资者自愿将此次非公开发行的锁定期由18个月延长至36个月。在发布有关战投表态自愿延长锁定期的公告后,三安光电、九强生物、中成股份3家公司定增方案获证监会审核通过。 截至目前,尚未有战投机构参与18个月的定增项目过会;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定增预案中,与战略投资者约定了36个月的锁定期。除上述修订定增预案的以外,最新披露定增预案的公司中也有不少,如苏交科、万达信息等。 市场化定价 因战投门槛提高,多份锁价定增方案被挡在门外。“发行对象是一方面,更核心的还是定价问题,差价过大,个别机构会被诟病为‘吃肥肉’,更严重的甚至涉嫌利益输送。”黄建中向 从近期修改定增案例看,大部分公司的调整思路是,放弃“战投式“锁价定增”,定价方式改为“竞价定增”,发行对象由PE机构等各类“战略投资者”,换成“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新方案无需再符合战略投资者的相关规定。相应地,认购方锁定期由18个月变为6个月。此外,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由原来的全额补充流动资金,变更为具体的建设项目。 以“2·14”再融资新政后的焦点公司凯莱英为例,修订版方案中,除23亿元的募资规模不变外,定增对象、定价方式、锁定期、募集资金用途4大关键信息均发生调整。 具体看,原定增为1名特定投资者即高瓴资本,新方案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在定价方面,调整前定增价格确定为123.56元/股,定价基准日为董事会决议日;调整后,凯莱英将采取竞价方式,定价基准日也变更为发行期首日;限售期由原来的18个月调整为6个月;募资用途由全额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改为用于创新药一站式服务平台扩建、生物大分子创新药及制剂研发生产平台建设、创新药CDMO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就凯莱英由18个月锁价发行改为6个月竞价发行,周茂华认为,此举有助于减少定增“套利”空间,尤其是公司股市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潜在利益输送,损害公司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等;公司以发行期首日作为定价基准日竞价发行方式,有助于公司定增发行价格市场化定价,增强市场对公司发展信心。 “董事会决议公告日的定价过低,低价定增对二级市场股东不利,所以,应该从高定价,随行就市来实施定增,保护二级市场股东利益。当然此举让参与定增的股东成本增加。”盘和林也向记者表示。 在黄建中看来,凯莱英等案例修改调整定增方案,是A股定向增发市场重回市场化竞价的积极信号,值得监管层下一步明文确定。他还建议,今后对非涉及重大重组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定价也一律采取发行期首日定价,以堵塞定向增发的寻租空间。 股价炒作反噬发行? 自2月14日以来,A股市场各大指数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市场表现也不俗。据记者统计,以同期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来看,近七成公司股价实现上涨,平均涨幅超20%,跑赢同期沪指。其中,英科医疗、人福医药、强生控股、妙可蓝多等20余家公司,首次发布定增预案至今股价累计涨幅已翻倍。 在市场上行阶段,高价差为定增市场的普遍现象。以妙可蓝多为例,今年3月公司披露定增方案,蒙牛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认购,定增价格被锁定为15.16元/股,此后,妙可蓝多股价一路飙涨,一度涨至近50元/股。8月23日晚间,妙可蓝多宣布终止定增并撤回申请,其与蒙牛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也随之终止。 同时,妙可蓝多发布新版定增方案,但蒙牛集团不再参与,新的发行价格也大幅提高至35.20元/股。8月24日,妙可蓝多股价应声跌停。公司现价为43.9元/股。 又如凯莱英,公司原定发行价123.56元/股,7月23日调整定增方案当日收盘价为234元/股,价差率高达89%,原本作为战略投资者、且为唯一认购方的高瓴资本账面已浮盈近20亿元。在“折戟”凯莱英锁价定增后,高瓴资本是否还有足够的意愿参与新版定增方案?改成竞价发行后,凯莱英股价已翻倍有余,公司最新报收于274元/股。 “战略投资当然会考虑定增成本,成本过高,预期股价透支了未来,则不会参与。这是市场性的权衡,完全有战投主体自己做出决策。”盘和林表示。 周茂华认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定增除了看中公司中长期发展前景等因素外,也需要关注参与公司定增成本、安全边际与投资风险等,理想情况是战略投资者收益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或亏得少等。如果某公司股票短期在二级市场遭到爆炒,公司溢价定增发行,势必对参与定增战略投资者决策构成影响。 至于二级市场的股价炒作是否会反噬一级半市场,盘和林表示,二级市场就是市场定价,不存在对错。对于参与定增的机构来说,现行定增新规对定增方有利,因为减少了锁定期,并且放宽了定增价格折扣。所以,定增机构未必就会因为高成本而退缩,如果市场价格是合理的,那么新的定增机构会在未来及时补位。定增新规下,需要谨慎的是二级市场。定增新规其实更有利于一级市场。 “高瓴决定入股凯莱英的时候,价格并不高。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高瓴的认可让市场重新发现了凯莱英的价值,以及可能带来相关的利益提升了凯莱英的价值预期。另外,即使改成竞价,高瓴也没有说不参与。”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记者表示。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因为较短(6个月)的锁定期、10%~20%的折扣率,加之不受减持新规限制等,竞价定增项目依然受到欢迎,尤其是对于优质项目,即便是高股价也无阻机构热情。此前宁德时代的定增项目就引来机构“抢食”,该定增发行价格高达161元/股,募资总金额达197亿元。最终38家投资者只有9家申购成功,其中高瓴资本认购了100亿元,公司最新报收于206.35元/股。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一些上市公司产品销售回暖,主要产品甚至供不应求,纷纷通过定增扩充产能。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梳理,下半年以来,医疗设备、半导体、智能制造、农业、新基建等领域的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加码主业,其主要诉求就是目前产能满负荷运转,需要定增扩产以解决产能瓶颈。 医疗设备商扩产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医疗产业链公司下半年纷纷定增扩产,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华大基因作为国内基因检测龙头,因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大幅增长,上半年整体经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8.08%,净利润同比增长734.19%。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基因测序试剂盒和服务以及DNA合成产品的需求,解决市场需求旺盛与公司产能不足的矛盾,华大基因于7月2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20.12亿元,投向“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等项目。 大立科技同样因抗疫需要,旗下产品红外测温仪及传感器供不应求。上半年,大立科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9.63%,净利润同比增长399.55%。疫情防控期间,公司一直持续“零库存”满负荷生产。为解决产能瓶颈,大立科技7月1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9.7亿元,投入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扩建、年产30万只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产业化建设项目等。 公司称,由于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是红外热像仪、红外监控系统、巡检机器人等产品的核心部件,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检疫测温类红外产品的市场需求剧增,公司红外热像仪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均已实现供货超万台。 半导体产业拓能 为了抢抓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机遇,从半导体材料到电子工业设备等产业链公司争相加大投资力度,7月份以来已有长川科技、长电科技等公司推出定增方案扩产拓能。 得益于电子工业设备业务的发展,长川科技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211.76%;净利润2638万元,同比增长2351.61%,主要因测试机、分选机等半导体设备业务销售规模扩大。8月28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6亿元,投入“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长川科技表示,上述募投项目是公司在原有集成电路设备产品线之外的扩建。在目前我国本土集成电路设备核心技术升级和迭代能力仍然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背景下,该项目成功实施后,一方面将填补国内的技术空白,另一方面将拓宽公司产品线,开拓新的市场,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 长电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因为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重点客户订单需求强劲。8月21日,长电科技发布50亿元定增预案,拟投向“年产36亿颗高密度集成电路及系统级封装模块项目”及“年产10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 公司表示,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此次产能扩建将进一步满足5G商用时代下封装测试市场需求,加快提升公司在全球封测业的市场份额。 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也让半导体公司产生了扩产需求。例如上机数控,其7月14日发布30亿元定增预案,以加速拓展光伏单晶硅业务。因公司“5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的实际产能水平超过预期,上机数控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69.78%,净利润同比增长57.44%。因此,公司决定进一步投建“年产8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提高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智能制造企业加码核心技术 受益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及进口替代的需求旺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已进入业绩加速兑现期。龙头企业继续定增扩产,旨在攻关关键零部件,补齐国内产品短板。 埃斯顿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08%,其中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6.32%。公司于7月24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9.99亿元,用于扩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定增,公司将引入通用技术集团、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三大战略投资者。 埃斯顿称,本次募投项目系公司对主营业务的拓展与完善。目前,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3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短板,相应领域潜力较大。 此外,昊志机电拟定增募资4.5亿元,加码禾丰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等项目。公司表示,我国机床行业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中高档数控机床需求旺盛。转台、减速器、伺服电机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的核心功能部件,通过本次发行,公司将进一步提升转台、减速器的产能,并推进伺服电机在国内的产业化。 养猪育种扩产忙不停 国内生猪产能缺口不断扩大,令养殖类上市公司持续上马养殖项目。 龙大肉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0%,净利润同比增长218%。8月6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15亿元投向“山东新建年出栏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等。公司表示,2020年7月完成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9.5亿元,主要投资于安丘市石埠子镇新建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项目,但生猪养殖规模相比于公司屠宰能力仍然具有一定差距,本次定增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公司的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 同样,粮食育种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规模。荃银高科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61.35%,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因种子销量及订单粮食业务收入增加。8月27日,荃银高科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6亿元,投入“农作物种子海外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青贮玉米品种产业化及种养结合项目”等,以进一步提高在海内外市场的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随着新冠疫情影响逐渐减小,一些上市公司销售回暖,主要产品甚至供不应求,他们如何抓住市场爆发机会? 上市公司定增预案是很好的观察切入口。据上证报统计梳理,下半年以来,不少公司发布了定增预案,拟募资加码主业,其主要诉求就是目前产能满负荷运转,订单做不过来,需要定增扩产。 详情请扫二维码↓
棕榈股份的定增方案被否了,这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8月9日晚间,棕榈股份披露,7日下午举行的股东大会投票未能通过此前的定增议案。而根据投票结果,此次由大股东方面推出的旨在巩固控制权的定增方案,主要是由二股东方面带头给否决了。 定增方案微弱劣势被否 棕榈股份公告显示,在7日的股东大会上,《关于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议案》《关于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的议案》《关于公司与认购对象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认购协议的议案》《关于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涉及关联交易的议案》等4项议案均被否。 稍早前,棕榈股份发布定增预案,拟以2.21元/股的价格,向控股股东豫资保障房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3.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7350万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负债。 资料显示,豫资保障房属于河南省国资,隶属于河南省财政厅,于去年正式“入主”棕榈股份,目前共持有公司约1.95亿股,持股比例为13.1%。 棕榈股份称,此次非公开发行由公司控股股东豫资保障房全额认购,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将大幅增加,从而使公司控制权得以相对稳定,避免未来潜在的控制权风险,为公司主营业务的稳步回升奠定稳固基础。 根据投票结果,《关于公司符合非公开发行股票条件的议案》获得通过,该议案获得5.81亿股赞同,1.97亿股反对,赞成票数达73.88%。 不过,因豫资保障房涉及关联交易而要回避表决的其他4项方案,均未获得通过。这些方案的赞同票数均降至3.86亿股左右,赞成比例均降至65%左右,以微弱劣势而未能获得2/3以上的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4项议案表决结果中,均有大约1.97亿股的反对票出现。与此同时,在每项议案中,中小投资者的表决赞同率都超过88%,而投反对票的中小股东数量均在2000万股左右。 其中,持有1.77亿股棕榈股份的二股东栖霞建设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5月31日,棕榈股份董事会在审议上述定增预案时,栖霞建设委派的董事汤群、王海刚就对相关议案投了反对票,反对理由包括:“1、由于公司2019年度和2020年一季度业绩亏损。2、认为公司目前股价处于历史最低位,当前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有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3、若现阶段公司股本进一步扩大,公司收益将进一步摊薄,担心难以支撑股价,对公司形象和广大股东利益造成影响。” 王海刚还直接表示,此番棕榈股份大股东推动的定增价格过低,只有2.21元/股,甚至低于公司每股净资产。 7月20日,棕榈股份董事会通过了将定增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议案。此次董事会上,汤群、王海刚以及另一名董事李启明3人均投下了反对票,试图阻止该议案提交至股东大会审议,但并未成功。 两大股东的“纠葛” 棕榈股份此次定增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控股股东的地位。如果该定增方案通过并发行完成,豫资保障房持有棕榈股份的比例将从13.10%提升至20%以上,与栖霞建设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拉开差距。 当然,除了获得更大的决定权之外,此次较低的定增价格,也将进一步使得豫资保障房对棕榈股份的持股成本大幅摊薄。不过,这让早就有点“憋屈”的栖霞建设再也坐不住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有国资背景的豫资保障房“横插一脚”,棕榈股份或已经易主给了栖霞建设。 早在2008年7月,栖霞建设就已经布局棕榈股份,并一直属于重要股东。在等待了10年之后,栖霞建设迎来了一个重要机会。 彼时,很多民营企业陷入了资金链紧张困境,棕榈股份也是其中之一,急需外部资金的驰援或纾困。 2018年9月,栖霞股份施以援手,以4.699元/股的价格收购棕榈股份7552.37万股,总收购价为3.55亿元,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为11.87%。 1个月之后,栖霞建设又计划从棕榈股份时任控股股东吴桂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购入5%至8%股权。若此番交易顺利,栖霞建设将成为棕榈股份的控股股东。 不过,这次谋划的易主事宜,突然被豫资保障房“截胡”了。2019年2月,吴桂昌及其一致行动人宣布将其所持部分股份转让给豫资保障房,同时终止与栖霞建设的股份转让事宜。 豫资保障房提出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将向棕榈股份提供等同于10亿元的融资支持;在河南省域内加强与棕榈股份在传统园林工程业务和生态城镇产业等方面的协同等。 3个月后,该交易达成,栖霞建设的收购计划功亏一篑。此后,吴桂昌、林从孝等人又分别将所持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豫资保障房行使,豫资保障房一度占有棕榈股份23.88%股份的表决权,实现控股。 这一段“纠葛”,是否也是此次棕榈股份定增被否的因素呢?无从得知。但未来棕榈股份两大股东的“较量”,势必仍会继续。 棕榈股份相关人员表示,公司尊重栖霞建设作为股东行使的权利,但并不认同栖霞建设反对定增的理由,公司认为推行定增符合公司和广大股东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中小投资者超过88%的赞成票就可见一斑。虽然定增议案未通过,但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发展还是“坚定看好”的,未来仍会通过定增或其他方式扩大持股,进一步巩固控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