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8月7日晚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39亿元,同比增长16.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30.3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产能8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27.5GW。其中,高效单晶电池24.5GW。 通威股份透露,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价格明显上扬。目前公司高纯晶硅月产量已超过8000吨,产能持续提升。 终端需求延迟释放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光伏行业面临复产用工紧缺、物流效率低下、原辅材料供应紧张等压力和挑战。由于光伏终端需求延迟,导致产业链企业库存有所积压。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PVInfolink数据统计,截至6月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主流产品价格较年初下跌15%-20%。 上半年,通威股份高纯晶硅持续满负荷生产,产能利用率达116%,单晶料占比达90.86%,平均生产成本为3.95万元/吨。其中,新产能平均生产成本为3.65万元/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高纯晶硅销量4.5万吨,同比增长97.04%。在单晶料和多晶料均价同比分别下降14.4%和41.2%的情况下,公司高纯晶硅产品平均毛利率达到27.7%,保持较强竞争力。 近期,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价格明显上扬。通威股份表示,将顺应市场需求,继续保持满负荷生产。公司在建的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项目合计超过8万吨产能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扩大公司高纯晶硅的竞争优势。 根据通威股份《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2020年-2023年发展规划》,公司计划高纯晶硅业务2020年实现累计产能8万吨,2021年为11.5万吨-15万吨,2022年为15万吨-22万吨,2023年为22万吨-29万吨。 电池片提价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光伏终端需求延迟释放,太阳能电池市场价格同比下降30%左右。报告期内,公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实现销量7.75GW,同比增长33.75%,实现销售收入58.43亿元,同比增长0.22%。公司表示,随着行业需求逐步回暖,目前太阳能电池主流产品价格已较上半年低点提升10%以上。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阳能发布的8月电池片定价公告显示,多晶电池和单晶PERC电池全面提价。其中,多晶电池(金刚线157)提价至0.54元/瓦,与7月价格相比上涨8%;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6.75)提价至0.87元/瓦,与7月价格相比上涨11.54%。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8.75)和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66)提价至0.89元/瓦,与7月价格相比均上涨11.25%。 报告期内,公司眉山一期7.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已投产,可兼容生产21X及以下所有尺寸电池产品,目前正在产能爬坡中。同时,公司启动了眉山二期7.5GW及金堂一期7.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预计2021年内投产。届时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将超过40GW。 光伏发电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江苏泗洪、江苏如东、江苏扬中等地开发建设了“渔光一体”基地,共计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44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2127MW,上半年累计实现发电9.71亿度。目前公司在建光伏项目的综合成本已下降至3.5元/W以内。随着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技术进步,公司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农业业务板块方面,上半年公司实现饲料及相关业务收入84.87亿元,同比增长19.25%,实现饲料销量233.29万吨,同比增长14.95%。 市值突破千亿大关 近期通威股份股价大幅上涨,市值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 国泰君安指出,硅料环节涨价预期开启,通威股份作为全球龙头将充分受益。硅料环节自2017年12月以来价格连降10个季度,价格长期低于高成本产能的现金成本,导致高成本产能清退,最典型为韩国OCI产能关停、德国瓦克降负荷生产。今年6月以来,随着高成本产能的清退,硅料供给逐渐紧张,硅料新建低成本产能已经投放完毕,未来新产能释放要等到2022年初,未来18个月硅料环节无新增供给,硅料价格持续上涨趋势明显。通威股份作为全球领军的硅料企业,年产有望达到9万吨,将充分受益硅料景气上行。 国泰君安认为,电池片环节技术迭代,大硅片电池可享受超额收益。大尺寸电池成本更低,封装功率更高,能够给电站带来更高收益。通威股份在大电池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都四期、眉山一期均生产166等大尺寸电池,预计产能达8GW-9GW,将显著增厚公司盈利能力。 东吴证券同样看好通威股份的成长性,并指出公司单晶料比例高达95%以上,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未来电池技术变革或引发N型渗透率加速提升,稳定并高比例供应N型料的硅料厂家将收获超额收益。预计2020年末公司将实现43%的N型料供应能力。随着新产能逐步爬坡,N型料比例逐步提升,预计在2021年达到80%。此外,公司向电子级多晶硅进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官方 8月5日晚间,宁德时代宣布与奔驰在电池技术领域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电池技术,宁德时代将支持奔驰车型的大规模电动化。戴姆勒股份公司负责集团研发的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马库斯·谢弗(Markus Schäfer)表示:“宁德时代将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的一家头部供应商,保障下一代EQ产品未来几年的电池供应。” 官方信息显示,此次战略协议涵盖了各领域的动力电池技术,包括为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电芯及模组,为其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整体电池包。并且双方设立了明确的研发目标,包括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以大幅增加续航里程,并减少充电时间。 为提升电动车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奔驰配备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的EQS纯电豪华轿车的续航里程将超过700 公里(WLTP标准),充电速度比现有车型快一倍,这款车将于2021年推出。 随着宁德时代图林根工厂建设推进,宁德时代正在建立与完善在欧洲的服务体系,为奔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更稳定的产品供应。奔驰可以从宁德时代图林根工厂采购电池,将进一步提高其供应链本土化采购率。 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一路高歌猛进,先后得到了特斯拉、本田和奔驰的青睐。 在4月11日宁德时代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中,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今年下半年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货,供货不限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另有消息指出,宁德时代今年向特斯拉供应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且供货量不少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规划产能的40%。 7月11日,宁德时代表示,通过投资认购约1%股权,本田成为公司重要合作伙伴。未来,宁德时代将向本田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搭载其电池的中国生产的本田新能源汽车,预计于2022年开始向中国市场投放。 未来汽车日报
在经历了上个月的大涨后,8月金属钴涨势不减。据长江有色金属网统计,8月4日金属钴的平均价为29.6万元/吨,较上月同期价格上涨21.81%。Wind数据显示,8月4日,无锡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的钴价指数已上升至296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5.7%。7月份,该指数累计上涨17%。 春节后,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钴价深跌。3月初至6月底,钴价最低触及24.1万元/吨,累计最大跌幅达13%。到了7月份,钴价上涨超14%,仅用了1个月就收复了前4个月的跌幅。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表示,钴价的上涨,本质上是行业对于供需关系预期的表现。从需求端来看,业内看好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产品电池等对钴的需求;供给方面,钴的供应主要集中于刚果(金),其供应易受到调节和控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 从数据上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正在逐渐复苏。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共计5.3GWh,同比下降16.2%,环比上升3%。装机量方面,6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4.7GWh,同比下降29.1%,环比增长34.0%。尽管装机量同比仍大幅下滑,但6月的装机量数据已经达到去年7月的水平,行业下滑态势有望在下半年扭转。 新能源车市方面,EVsales数据显示,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23万辆,环比上涨59%,同比下降13.1%。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欧洲市场最为火爆。6月,包含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内的欧洲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共交付92880辆,环比上涨98.4%,同比上涨96%。 从3C产品消费端来看,第三方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境内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环比增长率达到25%,出货量逾9000万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逐步复苏。 生意社数据分析师白家新表示,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及手机产销也将逐步复苏。国际市场方面,多国政府出台刺激政策,欧洲各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增,对钴市的利好作用较大。 近期,市场再度掀起关于无钴电池的讨论。松下方面表示,在两到三年内实现无钴电池的商业化。今年以来,无钴电池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巨头均在公开场合提到研发或使用无钴电池的计划。 对此,吴辉表示,无钴电池对钴价的影响更多是心理层面的。“目前的高镍三元电池中,钴的占比已经很少了,即使把钴去掉,对钴的影响也不会很大。而正常情况下,动力电池和3C产品电池对钴的需求仍是非常大的。” 中泰证券分析师认为,无钴化一直是压制钴价上行的最大因素之一。但无钴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会影响钴的景气周期。 展望后期钴市,上海有色网钴行业高级分析师霍媛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钴供需双弱、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不变,但供需情况或大幅好转。 也有机构对钴价的后期走势较为乐观。中信证券认为,7月以来刚果(金)和南非疫情对钴生产运输的影响再度凸显。预计下半年国内钴原料供应将持续紧张,在供应缺口和补库刚需的带动下,钴价有望大幅上涨。
今年迄今,成长性周期行业---光伏行业股价表现亮眼:截至8月3日,WIND光伏指数已累计上涨逾40%,大幅超过沪深300指数16.5%的涨幅水平,且目前仍在震荡中强势走强,显示光伏在经历前几年的补贴退坡后终于迎来绝地反击,行业景气周期就此开启。 复盘资本市场,其实早在前几年光伏行业调整之际,就有资本大佬笃定行业前景并多次入场布局优质个股,现在看来投资眼光可谓犀利。 01 光伏板块或将迎戴维斯双击,电池片龙头企业潜力大 为什么说光伏板块本轮上涨意味着行业景气周期启动,而并非是昙花一现,我们需要来分析光伏板块受资金追捧的两个根本原因。 其一,硅料涨价带动全产业链价格上调,完美的蝴蝶效应证明行业需求旺盛。一直以来,新疆都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硅料供给区域,占中国产能的近44%,占全球产能也有36%。近期,新疆发生了数起多晶硅企业事故,其中更是包括某行业龙头因新疆工厂精馏装置爆炸而导致的停产,硅料行业供给端或面临10%的有效产能缩减,且短期内难以恢复(至少2-3个月)。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因事故加大安全督查力度或造成停产项目延后开工,叠加疫情管控升级下区域物流外运受阻,再放大了硅料供给的紧张程度。 从价格端来看,在硅料产能的加速收缩下,进入7月份以来硅料价格连续猛涨,月涨幅已经达到30%,带动国内光伏全产业链(包括硅片、电池片)于1周内价格全线上调。而复盘过往,光伏全产业链的涨价潮较为罕见,主要仅是单一环节的涨价,其余环节方向背离。本次全产业的涨价潮,显示了传导机制的顺畅,也印证了光伏行业终端拥有旺盛的需求量来支撑。光伏全产业链的量价齐升,将直接利好相关企业的盈利及业绩水平,行业或于今年Q4迎来史上最强旺季。 其二,平价上网推动装机需求触底回暖,且需求有望长期维系。众所周知,平价上网是光伏行业打破指标、补贴天花板,突破更大市场空间的根本,无论上游制造还是下游投资运维环节,都在通过降本增效等方式向平价上网努力,2010年以来行业度电成本已经下降82%。而2020年是政府补贴的最后年限,光伏行业将在2021年迎来全新的平价时代,届时旺盛的装机需求也将转变为常态化。东吴证券预计,到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60GW(国内50GW),同比增长25-30%。 WIND显示,当前电气设备指数的PE(TTM)约为61,其中光伏指数PE(TTM)仅约为45,主要是由于前几年补贴退坡而导致的板块估值位于全市场中部偏低水平。随着今年史上最强光伏旺季及明年光伏平价上网的逐一兑现,光伏板块大概率将迎来戴维斯双击,证明了这波涨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受到强劲的基本面所支撑。 放眼光伏产业链,7月份硅片的价格上调幅度普遍在4%左右,相较之下电池的涨价幅度则超过11%,显示光伏电池的提升幅度要远远超过硅片,电池利润将单位增厚0.03元/w。受益于电池环节在产业链中的议价优势(寡头竞争格局),头部电池企业的价值释放潜力较大。 02 PERC电池龙头爱旭股份竞争优势明显,行业东风下业绩弹性大 具体看光伏电池板块,相比于常规的光伏电池,PERC电池的优势主要有:(1)内背反射增强,降低长波的光学损失;(2)高质量的背面钝化,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大幅提升,从而使得电池转化效率更高,竞争力显著提升,是目前极具吸引的技术升级方案之一。 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9月份,在光伏行业内备受关注的PERC电池龙头爱旭股份(600732)借壳ST新梅上市,上市不到一年时间股价已接近翻番,显示了资本市场对公司业务价值的肯定。众所周知,光伏电池是智能制造下的规模化产品,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也就体现在电池效率和自身成本管控上,具备竞争优势的电池企业行业东风下利润增长的弹性也将更大。 爱旭股份成立于2009年,十年来都专注在光伏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业内领先的PERC电池制造技术和生产供应能力,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均能转化多项高新技术产品,并申请专利形成核心知识产权。创始人陈刚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之一,获得过“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殊荣,其他高管基本同是技术出身,整个管理团队管理经验丰富。目前,公司拥有广东佛山、浙江义乌和天津三大高效PERC电池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超过9.2GW。 回望爱旭股份的发展历程,公司于2020年第一片电池片正式下线;2012年实现产品A级突破98%;2013年进入我国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2014年组建广东省太阳能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开始量产单晶电池片;2016年电池片出货超过1GW;2018年推出高效PERC双面电池,电池效率超过22%,电池性价比高,也因此为公司赢得了掠取市场份额,实现弯道超车的砝码。根据PVInfolink的数据,于2018、2019年,爱旭股份电池片的出货量排名第二(仅次于通威),PERC电池出口排名第一,规模效应显著,非硅成本远低同行。 电池效率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爱旭股份与PERC技术相关的专利已达365件,相应的,2016-2019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700万元、10,341万元、20,079万元及22,057万元,研发费用规模不断增加,占营收份额分别为4.3%、5.3%、4.9%及3.6%,比例稳健却不过分侵蚀公司盈利水平,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接近17%也远超同业。2019年,公司PERC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升级至22.8%,持续处于行业顶尖水平,并有望在今年突破23%。 当前,大硅片及N型电池片已经成为PERC技术降本增效的进一步方向。继2019年在天津基地全球率先大规模量产166mm电池后,爱旭股份又于今年1月份在义乌基地全球首发投产了5GW的210mm高效太阳能电池,成为全球首个拥有210规格产能的专业太阳能电池企业(中环、东方日升、天合光能、协鑫等光伏龙头仍在布局中),先发优势明显。166mm电池片面积较传统的M2电池可提升12.2%,而210mm电池面积较M2电池则可以直接提升80.47%,意味着功率产出也相应提升80.47%,爱旭股份较同业的电池效率优势又进一步拉大。针对N型电池片,爱旭股份也联合海外一流供应商建立了HBC(HIT升级版)研发线,积极布局中。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自身成本管控方面,爱旭股份在保持毛利率稳健的基础上,净利率持续攀升,从2016年的6.3%跃至2019年的9.6%,显著提升了超过3个百分点,这主要就是公司庞大出货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2019年,行业平均非硅成本为0.31元/W,而公司的成本仅约0.25元/W。 到2020年底,爱旭股份表示还将通过外部产能扩充和内部潜力挖掘,使高效光伏电池产能再增至22GW,巩固公司行业龙头的地位,进一步深化公司的规模效应竞争优势,业绩弹性也将更为可观。 03 IDG资本长线押注爱旭股份,股权增值幅度可观 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一家优秀企业成功的崛起,都离不开背后资本的坚守。爱旭股份之所以能够在一众竞争对手中突围,逐渐崛起并成长为行业龙头,乃至最终抢滩登陆A股市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幕后推手IDG资本的长期助力。据公开信息显示,IDG资本目前持有爱旭股份的比例为31%,是仅次于创始人陈刚(36%)的第二大股东,并委任合伙人俞信华担任上市公司董事,对公司决策有着显著影响力。 资料来源:企查查 IDG资本自1993年率先在中国市场进行风险投资以来,始终走价值投资路线,迄今已投资超过900家企业,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和收购兼并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凭借着对先进制造&清洁能源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IDG资本一直非常看好并蛰伏于光伏行业,自2008年开始便在光伏行业展开布局,投资了包含爱旭股份、钧石能源、昆兰新能源和天华太阳能等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先公司。爱旭股份如今的行业地位及发展势头,也印证了IDG资本成熟的价值投资能力。 早在2016至2017年期间,IDG资本就对爱旭股份累计投资了9亿元,支持其研发新一代的光伏PERC电池技术。而在收到IDG资本注资后,爱旭股份也陆续在义乌市和天津市建设了新生产基地,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产能也从最初的2GW跃升至目前的近15GW。除了资本优势外,IDG资本还拥有丰富的实业资源可以使用和落地,例如2018年爱旭股份投资60亿元落户天津北辰区建设新工厂,即是得益于IDG资本在其中的牵线搭桥。通过丰富的产业链投资经验,IDG资本甚至能够帮助爱旭股份优化运营,对财务、生产、关联关系的处理等运营细节进行完善。而爱旭股份后来能够成功登陆A股,可以说更是离不开IDG资本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所进行的全方位助推。 可以说,是IDG资本的押注使得爱旭股份完成了早期在技术以及产能的积累,才有了后来公司在业内的竞争优势,以及现在的资本价值。在获得IDG资本的投资后,爱旭股份的业绩水平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15.78亿元大幅跃升至2019年的60.69亿元,复合年增速达56.7%,扣非归母净利润则从0.87亿元提升至4.90亿元,复合年增速高达77.9%。 截至8月3日收盘,爱旭股份的市值已经达到293亿元,IDG资本作为第二大股东占股31%,坐拥约90亿市值的股份。前面提到,IDG资本在2016至2017年期间累计对爱旭股份投资了9亿元,意味着在注资完成的3年时间里,股权增值幅度已经高达900%。而考虑到光伏行业的景气周期及爱旭股份的业务竞争优势,IDG资本的收益或远不止于此。 说到底,资本市场从来都是聪明者的游戏,协同效应下“1+1>2”的价值释放或是合作最美好的结局。就如IDG资本和爱旭股份,前者助力后者突破业务上的瓶颈,而后者也反哺予了前者远超同业的价值回报。
到2022年,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800亿元 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汽车消费的市场环境,深化福建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疫情对产业的冲击,日前,省工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动福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坚持加快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和新能源装备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电动福建”。 《行动计划》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到2022年福建省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800亿元、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标准车56万辆,均比2019年翻一番。 整车方面,提出做大乘用车、做优客车、做精专用车。其中,重点支持宁德上汽、龙海金龙、闽侯青口、三明埔岭等汽车工业园加快建设;支持省内新能源汽车(含专用车)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扩大规模。 “三电”方面,支持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扩大产销规模,继续保持产品技术领先,到2022年全省动力电池产能超过150GWh,规模居全球第一,带动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配套产业链发展;支持研发生产车用高性能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支持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永磁电机产业园、稀土精深加工园等建设。 储能和新能源装备方面,支持省内电池生产龙头企业提升储能电池研发和制造能力,鼓励风力、光伏电站等配备储能设备;推进一批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和储能电站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储能商业化应用;支持船舶、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龙头企业研发生产电动船舶、新能源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等新能源装备。 在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在景区、厂区、港区、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及湄洲等岛屿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区,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打造3~5个示范区;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的,除特殊情况外,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中心城区新增和更新的邮政物流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原则上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另外,全省新增和更新的中心城区环卫用车原则上采用新能源汽车,政府购买环卫服务时,将新能源环卫车配备比例作为评审因素,引导环卫市场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鼓励开展“以旧换新”等模式,促进私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 《行动计划》还在鼓励企业开展电池租赁业务、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强化产业链协同合作、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扶持政策。
图片来源:pexels 随着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速度的加快,车企间的动力电池军备竞赛也在愈演愈烈。 在双方达成电池供应长期订单两年时间后,7月3日,戴姆勒大中华区宣布与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建立更深远的合作关系,以9亿元拿下孚能科技3%股份。 6月30日,根据宁德时代的公告,在其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21亿股新股中,本田拟间接认购约1%的股份数量,认购金额约37亿元。 近两个多月以来,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三家企业分别迎来三大外资车企入局。从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开始,外资对本土电池企业的争夺赛,正在以超越业界预想的速度推进,车企纷纷锁定核心供应商加急储备“粮草”的案例也接踵而至。 电池行业积极跑马圈地的背后,隐藏着车企们的“野心”与“焦虑”。 打响“争夺战” 进入2020年,受疫情的冲击影响,原本并不好过的新能源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8.56万辆,同比下滑了34.9%,环比增长20.1%。从2019年7月截止到目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经连续12个月同比下滑。 另一边,动力电池行业则是“风景这边独好”,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加速跑马圈地。特斯拉、大众、戴姆勒、宝马和本田纷纷挑选出自己的心仪对象,在中国积极扩充“电池朋友圈”。 “从现在到2025年,我们要在中国市场新增100GWh的电池容量,仅靠宁德时代满足不了这么大的需求。”大众汽车中国CEO冯思瀚(Dr.Stephen Woellenstein)曾在入股国轩高科后公开表示。随后,大众又朝万向一二三抛出了橄榄枝,签下一份百亿元的长期订单。 除了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销市场,中国还拥有丰富的锂电池产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全球前10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有7家中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0%。 面对富庶的电池资源,海外车企们怀揣着热情与资金蜂拥而至。 今年年初,宁德时代表示,已与特斯拉正式签署了电池供应协议,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结束了松下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根据彭博社报道,从今年7月起,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提供其一半需求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图片来源:国轩高科官方 “财大气粗”的大众则投资约90亿元人民币获得国轩高科26%的股份,未来两者将在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开始战略合作。不过紧接着,大众又将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锁定为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签署了一份百亿元的长期订单。至此,大众坐拥宁德时代、万向一二和国轩高科三家电池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接连在中国电池市场上演的争夺战中,国际车企甚至已经不满足于供应商、订单签署层面的合作,入股、投资多元化的合作都在说明车企掌控电池供应链的方式更为主动。 “近忧”与“远虑”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企一方面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越发旺盛,另一方面,电池供应商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车企的“命运”。如何保证电池供应成为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2月,奥迪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的纯电动SUV车型e-tron宣布暂时停产。奥迪官方新闻发言人公开承认,e-tron的暂时停产是由于动力电池短缺。今年奔驰计划将旗下纯电动SUV EQC车型的产量从6万辆降低至3万辆,原因也在于电池供应无法保证。 捷豹I-PACE也曾因电池供给不足而停产一周。捷豹路虎全球CEO施伟德(Ralf Speth)在接受德国《汽车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在电动汽车上面临的问题不是能生产多少汽车,而是能采购多少动力电池”。 因松下电池供应不足,影响到特斯拉Model 3的量产速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则多次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 图片来源:奥迪官方 动力电池的供应已成为各大车企的“阿克琉斯之踵”。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如今电池市场陷入了一个低端电池过剩,高端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使这些车企发展变得被动。他们需要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保证生产节奏。” 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已成趋势,各国也先后发布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为了抢占市场高地,各大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意味着新能源电池的供应缺口或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各家给出的计划,特斯拉2023年全球销售目标为100万辆;到2025年,宝马在售新能源车型占比将高达三分之一,2030年占比一半以上;大众计划到2029年销售2600万纯电动汽车和600万辆混动汽车;丰田、沃尔沃、本田、丰田和现代等各家也有明确规划。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的数据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预计为406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短缺约18%。预计到2025年这种情况将恶化,供应短缺约40%。 嗅到危机感的车企们则相继开始动力电池产能扩张大赛。对于这些车企而言,绑定更多的电池供应商将成为他们日后发力新能源市场的有力筹码。 建厂自救 在因电池短缺制约产能的现实面前,谁都不想在新一轮的电动化竞赛中掉队。除了快速调整采购计划,不断引入新的供应商,以戴姆勒、大众为代表的主机厂则纷纷迈出了自产电池的步伐,将主动权夺回自己手里。 “长期而言,我们决不能依赖于少数亚洲电池制造商。”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Dr. Herbert Diess)表示,为了确保他们押上了身家性命的“电动化攻势”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自建工厂变得势在必得。 大众集团在2019年5月投资近10亿欧元在德国本土建设一家电池工厂,工厂建成后,前期将专注于电芯组装工作,后期将会增加电芯研究生产领域的工作。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为了加速推进“2039愿景”,即到2039年实现所有汽车新汽车产品零排放。戴姆勒在全球范围内建设自己9家动力电池工厂。截至目前,戴姆勒美国和欧洲的动力电池工厂还在建设当中,其位于北京的奔驰电池工厂已投产。 放眼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繁荣让自主车企拥有更多施展空间并自建电池工厂。比亚迪成立弗迪电池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长城蜂巢能源于2019年底在中国江苏常州启动了其第一家电池工厂,并计划在2020年底之前从每年4千兆瓦扩大到每年12千兆瓦,到2025年,在中国和欧洲的其他几家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100GWh左右。 而上汽、北汽等汽车集团,目前均已与宁德时代合资建设动力电池工厂。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表示:“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里面有80%的企业有跟电池厂合资的想法,或者说正在实施。” 降低成本成为了自建工厂的另一大优势。根据东吴证券数据显示: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重高达40%-50%。以特斯拉为例,其动力电池占特斯拉总成本约38%。截止到2025年,大众将采购150GWh的动力电池,金额达到500亿欧元,电池供应商将至少分走200亿的订单。 不过自建工厂也并非易事。电池研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前期需要耗费巨大成本。尤其是在汽车行业的下行市场里,庞大的支出无疑带给车企巨大的压力。此外,其对技术的高门槛,也让很多企业的研发遭遇诸多难题。 面临供需危机,车企绞尽脑汁的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填上“动力电池缺口”。但距抵达“电池自由”的终点,仍有不少挑战。 未来汽车日报
据比亚迪(002594)锂电池业务内部人员透露,比亚迪今年才开始研发生产TWS电池,虽然时间较晚,但布局的速度很快。“我们现在有一款针状TWS电池,已经可以正常供货,扣式电池还在测试中。”内部人员表示,目前,比亚迪给华为两款TWS耳机供应电池,型号保密,华为方面也正在开发中。“在TWS领域,华为是我们的第一位客户,未来我们还是主要以服务品牌厂商为主。”(旭日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