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1月26日消息,云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发布通知,正式任命代军出任富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一职。代军 富滇银行9月25日发布公告称,因工作调整,杨敏辞去行长及董事职务。 资料显示,代军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办公室副主任、兼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中信银行昆明分行行政管理部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公司银行部总经理,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一处处长,富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等职。正式出任富滇银行行长一职之前是富滇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兼金融同业总部总裁。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富滇银行资产总额2612.1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32亿元,净利润1.95亿元,资本充足率12.79%,一级资本充足率8.91%。
图片来源:微摄 新浪财经讯 11月27日消息,据财新报道,现国开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金出任光大银行党委副书记一职,在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及监管任职批复后,将正式出任光大银行行长。 附:刘金简历 刘金,男,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任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曾任工银欧洲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总经理,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江苏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文/新浪财经议价领袖专栏作家 薛洪言 过去十年,消费升级,零售崛起,有的银行大鹏展翅乘风起,有的银行只是喝了口汤。 2010-2019年间,有的银行年均利润增速超过25%,也有些银行不足5%,曾经你追我赶的小伙伴,天差地别。 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逆势而起的机构无一例外握住了用户增长的红利,被甩在后面的机构则陷入各种各样的问题——风控问题、资金问题、科技问题、人才问题。 用户增长,变成领先者的看家本领,也成为掉队者的阿喀琉斯之踵。差距因何而生呢?先容许我卖个关子。 “我是你大爷” 一百多年前,广告巨擘克劳德·霍普金斯在《科学的广告》中劝诫道:“让别人冒着风险来买你的产品,人家肯定不愿意。主动冒着风险卖东西给别人,结果就很顺利。我跟别人做交易总是自己来担风险,我会仔细分析自己的提议,确保对方是最得利的那一方。” 对于上门推销员,霍普金斯强烈反对自吹自擂,强调要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为其提供价值,他评价道,“如果你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无论说什么,人们都会抵抗到底的。” 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生态中,合作共赢本就是唯一正确的经营策略。但是,就国内银行业而言,长期过着“躺着赚钱”的舒服日子,广告都不必做(想一想多少银行都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臭着脸都能把商品卖出去,自然体会不到“合作共赢”的意义。 比如说,十年前用户要办业务,只能去银行网点排队,一边抱怨体验差,一边不得不去,没得选——换一家也一样,何必折腾。 那个阶段,用户所有的不适、不爽都只能自己承担。银行骨子里并不重视用户体验,潜移默化之下形成一种“我是你大爷”的经营文化:无论是谁,都必须求着我,我的产品体验差,你要忍着;我的IT排期长,你要等着;我的利益要100%保障,合作方的利益我管不着,爱合作不合作。 “我是你大爷”当然不是一种健康的商业心态,是长期不充分竞争环境下的畸形产物,迟早要被丢入“故纸堆”。于是,当时代发生变化时,秉持“我是你大爷”心态的金融机构,批量陷入转型困境。 互联网金融崛起后,消费者有了选择权,体验不爽时可以卸载APP,越来越挑剔。而很多银行并未意识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话语权正在转交给用户,仍然按照“我是你大爷”的经营理念,不咸不淡地推出几个宝宝理财产品,利率比活期存款高,但仅限新用户,与运营商“杀熟”如出一辙。 在“傲娇”的银行看来,自己都这么吐血让利了,用户总得感激涕零吧。但想象中的新用户“蜂拥而至”并未出现,老用户被“杀熟”,也都愤愤然离去,不再回头。 时代变了,用户话语权变了,而银行依旧躺在过去的虚幻地位中看待用户,当然会碰壁。用户一旦有了选择权,希望看到昔日高高在上的银行“大出血”,对“嗟来之食”似的些许优惠不感兴趣。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中。 2016年,在与互联网流量平台的合作中,个别银行看到了甜头。赚钱效应下,越来越多的银行终于允许业务部门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但按照“我是你大爷”的经营理念,自己都放低姿态抛出橄榄枝了,互联网平台还不得闻讯赶来吗?但想象中的“踏破门槛”并未出现,互联网平台更喜欢与“姿态更低”的中小银行合作。 傲慢者,终究要为傲慢付出代价,这种傲慢,并非某个人、某个部门的傲慢,而是深入金融机构文化层面的自大心理。 时代变了,普通用户开始掌握话语权,互联网平台开始掌握话语权,这个时候,如霍普金斯所说,金融机构还凡事为自己着想,想着利益通吃,不能开放心态接受分润让利的现状,自然是愈发寸步难行了。 两看两相厌的银行与用户 从躺着赚钱到辛苦赚钱,姿势不同,文化、机制和流程的要求也不同。零售金融市场正从“垄断竞争”走向“充分竞争”,金融机构亟需调整经营理念和心态。 回过头来看过去十年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那些实现逆袭的金融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我是你大爷”的经营理念,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开放共赢,所以能一飞冲天。 一直以来,金融机构都强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都要握在自己手里。线下经营时代,“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没有问题。但时代变了,新时代呼唤新的经营理念,那些仍固守“利益通吃”的机构,大多被时代大潮抛在了后面。 与谁共赢呢?首先是与用户共赢。与用户共赢的前提,是为用户提供价值。 我们看看金融机构的典型心理状态:用户需要什么价值呢?需要贷款的,视条件给予贷款;有存款理财需求的,大可以去买,我们也没拦着,还要提供什么价值?还能提供什么价值?那些不满足风控条件的借款人,总不能让我亏本去做吧? 我想,这大概是多数金融机构的心声。指责没赶上风口,是客观事实,还能忍气吞声;指责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问题是,这样远远不够啊。 想一想大消费行业的厂商,想想宝洁、可口可乐、耐克、阿迪等公司,它们为用户做了什么,可不仅仅是生产了商品,用户来买就行了。从包装、口感、营销,到文化、情感、潮流,它们不只生产好产品,还在想方设法让用户注意到自己、爱上自己。 当行业竞争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作为卖方,要做的从来不仅仅是把产品生产出来这么简单。作为金融产品提供商,银行除了提供产品,还为用户做过什么呢? 事实上,银行也为客户付出很多,只是习惯区别对待——愿意满足“大客户”的各种要求,对普通用户习惯冷眼相待。后果是什么呢?如我在文章《很多年轻人,并不爱银行》中所说,银行戴着有色眼镜看用户,年轻人则带着嘲讽看银行。 相看两相厌,如何能共赢? 如果在心态上不重视用户,就更不会重视合作机构了。 银行可以不重视第三方合作机构,但分工在细化、第三方合作机构在崛起,趋势如此,不以银行意愿为转移,要么与之共舞,要么被它抛弃。 真正的共赢 最重要的共赢,是与员工共赢。 一如陈春花教授所观察到的:“企业中忽略个体的现象比比皆是,组织订立很多制度,不断分解目标,强调效率和服从,但是没有考虑到个人是组织协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为应对环境变革,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抓执行力管理,潜台词是“经是好经,和尚念错了”,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是对的,是员工不行,执行不力。 在很多管理学大师看来,管理者通常会犯一个错误,即把组织的投入产出等同于个人的投入产出之和。实际情况则是,组织关心的是成本和利润,而个人则关心薪资和个人价值实现,两者存在天然差异,并不能自动契合。 不能正视这种差异性,就会产生一种经营悖论——越是强调组织目标,越会忽视个人目标,导致组织目标也不可能达成。 比如一些银行以“压榨员工”闻名业内,短期内的确提高了效率和产出,却从根本上损害了创造性与可持续性,也损害了组织稳定性。员工频繁跳槽、流动性大,这种组织,力争中游还可勉力为之,追求优秀和卓越简直是做梦,且时间一长,矛盾集中爆发,很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 从契约关系看,员工应该卖力工作,但这种“工厂计件式”管理思维早被丢入历史的故纸堆,管理大师巴纳德曾一针见血地评论道:“组织能否发挥效用,取决于组织本身能否带动形成组织成员一致性的行为。……如果注重个人只是企业的噱头,目的是为了刺激生产,激发士气,那么这只能以失败告终”。 很多人把“先看你为银行创造了什么价值,再要求银行为你提供发展平台”作为金科玉律,很多领导者更是拿这句话来谆谆教导年轻人。理性来看,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问题是,员工都是普通人,人往往是不理性的。 唯有重视员工个人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很多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能事先考虑员工个人的“投入产出”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行为选择,一味盯着组织目标,就不可能成功。 现实则是,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仍远远不够,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个人价值实现,都缺乏实质突破——绩效工资形同虚设,前台部门略好,中后台仍是大锅饭,哪怕是内部被无限抬高的“金融科技部门”,也是大锅饭;经济激励有限,自我价值实现更难,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优秀的小伙伴因为在银行升职难且不透明而离开。 不能与员工共赢,就不能为员工搭建发挥自我价值的舞台。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封印,银行又如何能跟上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 所以,时代变了,你真的看到了吗?你真的改变了吗?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一季度银行业的经营还是受到疫情影响的,比如全行业整体而言不良是“双升”的,比如A股上市银行中就有两家已经出现营收增速负值,又比如整体而言净利增速又放缓,回到了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行业总体经营仍然平稳,总资产及利润均保持了稳定增长,拨备和资本充足等安全垫也还比较厚实。 官方数据来了。银保监会日前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表现,下面来看几组较受关注的数据。 整体表现 压力与韧性并现 资产规模方面。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约302.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同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资产增速达到12.8%,就增速而言领跑整个行业。 对于银行业规模扩张的提速,业内分析观点将其归因于一季度银行业的“以量补价”。当然,这也是金融抗“疫”战中,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中银国际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还提及,这也离不开监管对银行进行资本金补充的支持。2019年资本金补充后支持业务扩张提速,同时,资金充裕情况下,银行非信贷类资产配置力度同时加大。 未来,行业规模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净利润方面。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末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这一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的5.88%下降了0.88个百分点。其中,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 资产质量方面。一季度末银行整体不良是“双升”的。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其中,股份行不良率基本平稳,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出现较为明显的攀升。 有分析称,由于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冲击显现具有滞后性,二季度银行资产质量考验将加大。 “愉见财经”注意到,这种压力在关注类贷款趋势上已经有所体现:一季度关注类贷款40545 亿元,较年初增加2850亿元,增幅明显;关注类贷款占比2.97%,较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4月份曾提及,疫情冲击下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 他进一步预计,第二季度和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不良贷款还会有一些上升,但是幅度不会非常大。“目前,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监管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风险,这些措施也开始发挥效果。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小幅上升,但是风险完全可控。” 据悉,针对不良贷款的上升,银行业第一季度加大了处置力度,处置4500多亿元不良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0亿元。另外处置的渠道也已在拓宽。 风险递补能力方面。一季度末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3.2%,虽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但拨备水平仍然显著高于监管要求;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资本充足率14.53%,均高于监管“红线”。 总体而言,一季度银行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能保持稳健。这也侧面显示出了银行业经营的韧性。 上市银行排排坐 净利增速回落到2017年以来最低点 再来谈谈行业“资优生”的表现。“愉见财经”统计了A股36家上市银行的经营情况发现,一季度出现了两家银行营收增速负增长。 工商银行和江阴银行和营收增速是由正转负的。工行2020年一季度营收2269.79亿元,同比下滑3.62%;江阴银行营收增速8.51亿元,同比下滑3.35%。 不过这两家银行一季度净利润是稳定增长的,其中工行增幅2.81%,江阴银行增幅8.36%。 此外,农业银行、中信银行、苏州银行、苏农银行等10家银行一季度营收增速由2019年的两位数滑落至个位数。 但也有多家银行营收大增,最厉害的是青岛银行,录得了高达37.6%的增长率(当然也是因为基数比较小)。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去年更猛,当时同比横幅是98.69%。 再看净利润。一季度A股上市银行中净利润增速排名第一是杭州银行,增幅19.26%。而渝农商行是唯一一家一季度净利润负增长的上市银行,同比下降6.07%。 渝农商行在年报中表示,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中包含冲回的补充退休福利过往服务成本,导致上年同期净利润较高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较低。 整体而言,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速有所放缓,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点。 一个参考维度是,36家上市银行中,仅16家银行的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占比不足一半,且未有增速超过20%的银行;而在2019年一季度,24家银行两位数增长,且有5家银行净利增速超过20%。 话分两头讲。尽管上市银行的营收和净利增长放缓,但毕竟是在疫情之下,上市银行的业绩已经可以算是“超预期增长”了。 “愉见财经”此前查看了好几家主流投行对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速的预计——几乎都在5%以下,而据Wind显示,一季度A股36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7%,营业收入则同比增长7.9%。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银行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宏观政策托底效应,另一方面也与银行存量资产配置和自身经营能力有关。 她进一步称,一季度“开门红”策略下,银行资产投放意愿增强,总资产同比增长10.9%,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同时,银行主动缩减开支,费用支出平均同比仅仅略增2.8%;再加上非息收入在电子支付、结算类收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微增,带来净利润增长2.9个百分点的正贡献等。此外,其它开支的减少、税收减免政策也对净利润增长有小幅贡献。 投资者用脚投票了。目前银行业市净率还是down在谷底,整体还是处于0.66PB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银行后续业绩的担忧。 净息差承压 重新平衡零售和对公 我们还关心的一大指标是,银行业净息差正在逐步下降,这从下图中也可窥得一二。 当然这部分也要两面看的。 一方面,要对银行们说句“谢谢”,为辅助实体疫后复苏,银行们没少放优惠贷款啊。政策也是带动着新增贷款利率往下走的。 另一方面,这的确是对银行经营业绩有影响的,银行负债端成本也还是居高不下,这才使其净息差承压。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推动银行息差长期面临下行压力,对此,降本增效,增加非息收入占比是当下化解息差被压缩的主要措施。 此前浙商银行首席财务官景峰在业绩发布会上就曾提到,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今年会通过加速投放、结构优化,实现“以量补价”,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影响;同时,将会利用好货币市场利率处于低位的阶段,调整负债端结构,整体控制负债端的成本。 浦发银行副行长王新浩也曾表示,在资产端收益下行、净息差缩减的情况下,银行要增加营业收入,无外乎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力度,比如加大零售AUM的总量、紧抓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的机遇,进一步调整负债结构等。 关于负债结构的调整上,王新浩透露,浦发银行提出了“要重回股份制银行贷款市场占比第一、增量第一的位置”,即重塑对公客户的生态,打造数字化经营的体系。如围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提升结算存款的占比,降低负债成本。 事实上,对公业务也是今年部分银行发力的重心,受疫情影响,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受到冲击,后疫情时期如何平衡零售和对公的发展,是当下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平安银行在今年业绩会上也曾称,对公过去是压降,现在恢复正常状态,将在负债、代发等业务帮助零售,未来零售私行靠对公获取优质资产,有利于零售私行财务管理业务的长期发展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愉见财经
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银保监会12日发布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4.0万亿元,占比41.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4.2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8%。 一、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 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4.0万亿元,占比41.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4.2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8%。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6%;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7.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再保险公司总资产4714亿元,较年初增长10.6%;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56亿元,较年初增长2.5%。 二、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 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较年初增速7.6%。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4.4%。 2020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2.3%。赔款与给付支出3031亿元,同比下降8.7%。保单件数高速增长。2020年一季度新增保单件数109亿件,同比增长72.1%。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0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1万亿元。 四、商业银行利润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3.2%,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0%,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与上季末持平;资本充足率为14.53%,较上季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五、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51.53%,较上季末上升4.91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57%,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51%,较上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94%,较上季末下降0.46个百分点。附:2020年总资产、总负债(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03&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08&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11&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13&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15&itemId=954&generaltype=0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6日讯 今日,第253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渤海银行以敏捷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大众生活”。发布机构为渤海银行,并由中国经济网直播。渤海银行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曹刚锋参加此次发布会并发言。渤海银行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曹刚锋 曹刚锋指出,在现有科技手段渗透模式下,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小微业务的风险特点,渤海银行从业务模式出发,重新思考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造贷前、贷中、贷后的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营销、审批、预警、催清收的端到端反馈机制,助力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在此,用两个渤海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一是刚才提到的“渤农贷”项目,这个项目是渤海银行总行、长春分行携手与吉林省金控集团联合打造的集“单笔农户个人贷款”、“涉农电商业务”、资金和保险代理于一体的三农服务平台“益易农APP”,帮助农民在线上一站式申请“渤农贷”农户贷款、销售各类农产品。在贷前调查阶段,通过合作方入户调查,将农户流传土地情况、有多少地、种了多少地,家里有多少资产和负债都调查的一清二楚,并向渤海银行开放数据,解决了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了解农户资产负债状况及融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渤海银行积淀多年的成熟的大数据体系和风控模型,实现了金融机构对农户以往的“不了解、不敢贷、不愿贷”到现在渤海银行可以联合政府合作方“清晰的为农户画像、掌握其金融需求、敢贷、愿贷”的跨越。依托渤海银行经市场检验和优化的大数据及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结合合作方的特色数据,可实现自动线上审批,农户借款人在资料齐备的情况下,足不出户便可在几分钟之内获知是否可贷、贷多少的审批结果。 二是渤海银行推出的“渤税经营贷”全线上信用类小微专属信贷产品,该产品具有“申贷轻松、线上快速审批、随时发起用款还款申请、利率优惠”等特点。产品设计基于“银税互动+金融科技”,以税务数据为核心,根据企业工商登记信息、纳税申报信息、征收信息、经营数据、违法违章、稽查案件、欠税信息、信用评级等上百项数据字段,在小微企业信贷场景下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让银税信息即时线上共享,将税务数据转化成信贷数据,辅以企业数据、外部信息,还原小微企业经营行为和信用水平,对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快速计算得出审批结果。同时风控模型支持差异化的作业流程与风险策略配置,满足不同分行的定制化需求,提高产品迭代效率,使线上业务流程更清晰、操作更便捷、效率更优化。“渤税经营贷”为优质纳税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纯信用”快速融资服务,极大改善了客户体验。目前已与税局签约的分行达24家,产品陆续在陕西、天津、河南、吉林、上海、河北、广东等区域推出,计划陆续实现全部分行投产。可以说,渤海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一直不忘饯行社会责任,做普惠金融战略的有效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引领金融服务达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颜色 央行今天缩量续作MLF,主要是因为目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且今日第二次定向降准实施到位,释放长期资金约2000亿元,因而此次MLF操作量有所减少。预计20日的LPR将保持不变。 随着财政方面稳增长的措施逐步发力,我们预计从这个月开始,债券发行会持续增加。短期内,银行间流动性充裕,吸纳新发行的债券并无压力,但相应导致的利率上行会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加以对冲。 我们认为央行有望最晚在下月中旬以前再次下调商业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展能力,支持商业银行认购更多的国债与地方债。 一 事件 5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利率为2.95%,与此前一致。 二 点评 央行今天缩量续作MLF,主要是因为目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且今日第二次定向降准实施到位,释放长期资金约2000亿元,因而此次MLF操作量有所减少。近期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较低,4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为1.11%, DR007也持续维持在小于逆回购操作利率的较低水平。4月3日,央行决定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截至5月5日,今年央行已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且由疫情以来通过头两期再贷款、再贴现累计发放6689亿元优惠贷款。(第一批 3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已进入收官阶段,9家全国性银行和10 省市地方法人银行向7037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 2693 亿元,优惠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5%,50% 的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5%。第二批 5000 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发放进度近80%。截至5月5日,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3996亿元)。因此目前市场对MLF的需求不大,今日的MLF操作实际上是收回了1000亿中期流动性。 央行虽然这次不调整MLF利率,但是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思路依然是强调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近期市场对于央行政策重心颇有怀疑,认为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但是这样的猜疑没有任何政策依据。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逻辑并没有改变。这是因为: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两会召开在即,经济恢复与发展是工作重心。但是从一季度数据看来,外需压力逐步增大,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并未出现V型反转,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持续发力对冲疫情造成的影响。 从财政的角度来说,5月份将额外发行1万亿地方专项债,未来还会发行特别国债,需要货币政策进行支持,降低债券成本。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说,政治局在之前的会议明确要求“进一步降准降息”。因此未来依然会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贷款端利率下行。 当前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对于稳定汇率的压力并不大。当前中美国债利差处于历史性高度。3/4月份出口形势好于预期。服务贸易逆差大幅缩小。与美国等其它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操作,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压力并不大。 4月份CPI录得3.3,PPI处于通缩边缘,一方面反映物价压力并不大,并非货币政策宽松的阻碍,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我们预计20日的LPR将保持不变。随着本月地方债的发行,银行间流动性可能会边际收紧,反映到利率上,DR001和DR007以及同业存单利率可能出现短期上行,但是我预计央行将相应开展逆回购操作,稳定短期利率。 随着财政方面稳增长的措施逐步发力,我们预计从这个月开始,债券发行会持续增加。短期内,银行间流动性充裕,吸纳新发行的债券并无压力,但相应导致的利率上行会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加以对冲。 我们认为央行有望最晚在下月中旬以前再次下调商业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展能力,支持商业银行认购更多的国债与地方债。当前银行平均准备金率接近10%,本年度依然有两次降准空间,总共100bp。为了配合财政政策落地,我们认为一个月之内会有一次降准。因此,我并不认为近期货币政策有明显的转向,也不认为两会期间会收缩逆周期调节政策。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