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播带货 线上教学 电子竞技 体育产业挖掘线上新机遇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几个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但严寒中也孕育着生机,新的体育消费形态悄然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壮大。直播带货、线上教学、电子竞技……随着体育消费方式日益呈现出线上化、多元化的趋势,体育产业也在变革中不断探索着新的方向与出路。 带货 体育产业探索“网红经济” 伴随疫情对线下实体店的持续冲击,网红直播、全网微商等电商模式迅速在国内各大体育品牌中流行起来。4月12日,CBA北控队主教练马布里在拼多多上开启了个人直播首秀,除了讲述作为运动员的经历外,他还重点推销了自己篮球品牌的产品,短短1小时里有数万网友观看,“马布里直播带货”一时登上了热搜。 事实上“网红带货”在体育产业里已经不是新鲜事,安踏、李宁等国内体育品牌今年先后联手李佳琦合作直播,推广新产品。此外,“全员微商”也成了各大品牌应对疫情冲击的新营销方式,安踏等品牌近期先后发布公告,号召员工及经销商将销售扩展到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微信等软件参与“全零售”。 夏天来临,跑步爱好者杨芳开启了锻炼模式,为此她在一款名为“Keep”的跑步软件上购买了私人定制的运动计划。 苏宁旗下的PP体育在直播方面一直拥有不错的流量,疫情期间,该平台上线的健身直播课程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场均观看人次超过5万。为了将“流量”变为“效益”,PP体育做了诸多尝试,例如将直播健身带来的流量直接导流到健身装备的零售上。在线上健身直播课程的带动下,苏宁易购的健身器材销量同比增长269%,其中哑铃、呼啦圈、瑜伽垫成为最受欢迎的健身用品,销量同比增长分别高达500%、391%和332%。小乔科技在苏宁易购的数据显示,智能健身产品销量相比同期大涨了556%。 直播课 从“面对面”到“线上约” 从5月28日起,抖音App开启了一场名为“功夫一夏”的武术直播会,全国多位武术大师通过直播的形式向网友展示和推广传统武术,引起了大量关注。“自从上了一节直播课后,我的抖音账号在半个月内关注人数暴增,发布的武术视频浏览量经常超过10万次。”山西元亨康养文化公司太极教练陈晨说,与他同期进驻抖音的个别武术同行已经开始通过直播赚钱了,这让他感受到了线上体育产业的巨大能量与潜力。 “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开展线上公益教学活动,每天晚上教练会在网上授课,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太极爱好者参与学习。”山西元亨康养文化公司总经理蔡鑫说,“虽然没有真正盈利,但在线教学是我们在业务上的一次新尝试,实践证明传统体育产业在网络上也有不小的发展空间,这将给我们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带来启发。” 对于蜜罐网球创始人罗元生来说,疫情冲击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同时也迫使企业在线上直播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疫情期间,蜜罐网球推出了一系列线上网球学习课程以及精品直播课,让更多“宅家”的孩子利用有限条件开展运动,感受网球学习的乐趣,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喜爱。 罗元生说,将录播课程向直播课程拓展,大大增强了网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他认为,疫情加快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今后线上课程将成为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教育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与线下互补的一部分。 蜜罐网球在4月13日正式复工,罗元生说:“目前除了线下客户参与到线上课程,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实时接受‘线上训练’。家长们并没有因为疫情轻易申请为孩子们退学,相信一切过去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更重视体育锻炼。未来,线上产品将成为我们长期运营的产品。” 娱乐化 体育消费的新蓝海 疫情期间,一款名为“健身环大冒险”的游戏受到了玩家们的疯抢,价格涨了几倍,甚至一度卖断了货。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这款集“宅家”“健身”“娱乐”元素为一体的游戏很好地符合了疫情期间人们的需求,这也反映出,宅家运动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骑行爱好者高升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台AI动感单车。“疫情期间出门不便,我和骑友通过智能单车联网在家里同步‘云骑行’。”高升说,“体育产业与网络的结合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运动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最近几周,一级方程式赛车、纳斯卡、世界拉力赛车和澳大利亚的超级跑车等公司都在虚拟游戏领域进行了尝试,渴望在缺乏实景表演的情况下满足粉丝的胃口。结果显示,收视率和粉丝参与度远超预期。 PP体育推出自制的竞技综艺《来电运动会》,通过名嘴+女主播组队PK的方式进行,将运动、互动与电商充分结合在一起。 随着疫情推动体育行业进行更多的商业模式探索和转型,体育消费的形态正在不断迭代。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体育与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振宇表示,疫情给体育产业就业带来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困境之中,依然存在着机遇。他说:“受《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大基建、大文旅政策影响,体育管理活动大类中的体育专业团队、行业团体存在服务机会增长;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大类中的互联网体育服务会持续走高;其他体育服务大类中的体育旅游服务、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服务会是涨幅最大的增长点。” 长期从事体育产业招聘对接的ECO氪体创始人骆达列出了4个自己看好的新兴领域,分别是电子竞技;少儿体适能、培训和全民健身;体育+科技;有助于提升体育产业线上化效率的赛道,比如体育直播电商。“随着体育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新兴职业的潜力、需求和活力正在被迅速激发。”
6月5日晚,2020年“泰划算”消费购物季暨永旺梦乐城“疯抢节”和“旺购”夜市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永旺梦乐城正式启动,通过多批次消费券发放、多节点打折促销、多主题夜市等活动,进一步活跃商业氛围,激活消费市场活力。 日前,天津市印发《关于组织各大夜间经济街区复商复市的通知》,要求天津各区在今年持续推进夜间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系列部署,加快实施“购天津·春风行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据统计,天津市东丽、和平、河西等多个区利用美团、支付宝、微信等平台陆续投放消费券总额8550万元,目前已发放6050万元。 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周路说,为了多角度激活消费市场、补齐消费短板、打造消费新平台,天津市商务局从4月份下旬到7月底,在天津开展以“购天津·春风行动”为主题的“十大促消费行动”,聚焦商场、超市、餐饮、汽车、家电、百货零售、家居建材等消费领域,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百日千场万店”系列促销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亮点、天天有实惠、场场有精彩”。 在推动发展新型消费上,天津市商务局一方面拓展线上消费,对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国美商城开设品牌旗舰店或专卖店的,在平台使用年费、交易佣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另一方面推动便利消费的市场布局,加快实施新建品牌连锁便利店工作,年底前新增品牌连锁便利店200个。 此外,天津市商务局大力开展汽车促销宣传,鼓励品牌汽车经销商提供网上看车、送车试驾等服务,吸引天津市及周边省市居民来津购车消费,挖潜释放汽车消费,助力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自然 商瑞)
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课的陆续展开,大部分地区逐渐宣布开放线下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停摆了将近4个月的线下教育,终于迎来了“新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有官方报道复工的校外培训机构累计有2000家,随着复工省份的增加,5月份大概会有5000家机构迎来复课。 线下教育机构久旱逢甘霖,在线教育却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跌幅。自4月25日以来,在线教育类目在所有APP中的下载量排名几乎清一色下滑,猿辅导从403名跌落至5月2日的964名,VIPKID从728名滑落至1200名。 然而更惨的是夹杂在线上和线下之间谋求转型的教育机构。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他们不得不仓皇转移到线上,在众多线上教育机构的免费课冲击下艰难求生,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线下复工的消息,摆在他们面前的则是一个更尴尬的境地: 是彻底放弃线上转型、回归线下还是继续摸索转型,兼顾线下业务?无论哪条路都不好走。 家长两难,机构也纠结 上个月,上海市消保委联合多家机构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城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培训机构对相应信息公开不足,在教育培训消费时,三地有65.8%的家庭表示遇到过“非常不满意”的问题。 这其中包括报名后换场地或换老师、夸大宣传、推销电话骚扰、教学质量差、报班后迟迟不开课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效果。 上网课的学习效果比不上正式课堂或课后补习是必然,一个集中在固定的学习场景中,学生有学习的氛围,老师也更容易把握他们的学习状况予以纠正,而另一个个体被干扰的因素太多,授课时也缺乏互动和有效反馈。所以,一场寒假下来,家长们苦不堪言,还发现孩子的成绩直线下降。 学习效果的差距似乎让正在复工的线下教培机构迎来一丝暖意,但家庭消费能力的削弱和学校占据补课时间,直接影响着线下机构的行业回春。尤其是前者,各行各业报复性消费的缺席,无声地透露出疫情之下消费者保守、谨慎的心理,教培领域也不例外。 据了解,国内一线城市的线下课程一年最低也得2万元,二三线城市也在万元左右,昂贵的学费成功养活了成千上万的线下机构。但是现在本来学校就占据了周六或周日的时间补课,这导致报班上课的需求大幅下滑,很多家长们在消费能力范围内将会偏向性价比更高的线下机构,或者是依旧选择效果还不错的在线教育。 有老师无奈说到,“现在的家长好像比之前更难伺候了”。 家长对于线上、线下教育机构的选择困境,也导致正在转型线上的线下机构陷入两难。如果直接放弃未完成的线上网络搭建,转而集中推动线下复工,不仅疫情期间积累的流量可能无法转化,而且还不能继续收割被疫情激化的在线教育红利。但如果想要两手抓、走OMO模式,转型期的投入再加上线下门店的成本,无疑给机构带来更大的现金流危机。 5月18日,教育机构“背带兔艺术”的家长群被解散,上门退学费的家长已找不到机构负责人。而在解散前,负责人发布消息称,从会员群免费网课到最近小班制直播网课和多主题户外课的开展……背带兔已经连续四个月净亏损,现已到了现金流枯竭无钱可亏…… 这仅仅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99%转型的线下机构都失败了? 线下机构是否应该坚持转型,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转型线上的效果。北京一家幼儿教育老师反映,“尝试过转线上,但失败了,孩子太小,线上课老师完全没办法控场。家长不愿意继续付费,有很多退费的”。 这或许是疫情期间大多数转型线上的线下教育机构的共同境况。 为什么?线上课程的辅导效果本身就弱于线下,这是众所周知,然而疫情期间,很多线下机构把课程转移到线上后,要么维持和线下课程一样的价格,要么不退线下课转为线上课的差价。这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也导致积累多年的口碑崩塌,客户流失。 比如新东方,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济南新东方培训学校的多位高三艺考生家长质疑新东方的课程费用。据其介绍,新东方线上和线下课时费、学费基本一样,然而交了线下的钱,上的却是网课,不少家长觉得他们享受的服务打了折,新东方应该退部分差价。 退费难成了疫情前后家长们面临的统一难题,而线下机构的这一举动,也侧面说明他们转型线上时对在线教育的基础认知严重不足。 这种不足更表现在课程内容上。线下机构转型线上,不单单把课程和教师转移到线上场景就可以,签到打卡、直播授课、学习监督、课后答疑、批改作业等环节全部需要重构。尤其是作为课程体验核心的老师,面对上网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互动性差、班级活跃度低下等问题,他们原本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将会失效。 所以说,在线教育和线下教培本质上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前者始终无法解决教学效果的行业难题,只能走量,而后者局限于地域的线下场景,只能走质。一旦线下机构盲目转型线上而无法兼顾教学质量,便很容易造成口碑崩坏。 也由此,为了节省固定成本而直接放弃线下校区、只做线上,不仅可能会丧失原来的用户,而且也将直面在线教育市场的烧钱竞争,这其实需要更多的成本消耗。 当然,有些人认为疫情给转型期的线下机构带来了庞大的流量,只要经营好这部分流量同样能生存下去。但是疫情激活的流量如同一次急风骤雨,来得快去得更快,当学生陆续开学,在线教育平台的活跃度大幅跌落,能够顺势转化为付费用户的少之又少,更何况这庞大的流量集中在头部平台。 线上的归线上,线下的归线下 疫情进入尾声,线下机构逐步复工,但行业大撤退的趋势并没有结束。 有媒体报道,曾被誉为“教育圣地”的海淀黄庄至今仍人员稀疏,原本占据了中关村大厦整14层位置的爱启航龙图教育公司,除了地上有散落的书,如今已是一幅搬空景象。驻扎了数十家补习机构的银网中心,也处于“休眠”状态。 济南市章丘区的一家文化辅导机构大门紧闭,据负责人透露,当地很多机构教师实力不足,其中已经有一部分机构被迫歇业了。 另外从58同城上比比皆是的培训机构场地转让信息,也可见行业之殇。 很显然,在还没感受到家长们回归线下的热情之前,整个线下教培行业的洗牌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背景下,除非是实力深厚的行业巨头,其它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线下辅导机构在复工后,不得不首要考虑线上转型业务的去留与否。 一家教培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形势转好后,他们机构计划开展线上教学,但重心还是会放在线下。他的表态代表了大多数线下机构的选择—依据家长的接受度来取舍。 实际上,家长的接受度已经有所显现。中国社科院发布在线教育报告显示,自主性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主观因素,56%的学生/家长认为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更加青睐于线下教育。一份对成都家长的调查问卷也显示,有约三成家长明确表示,当疫情结束后,自己将回归线下培训,短时间不会再为网课买单。 而且越是低线城市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越低,这种理念上的差距并没有被疫情改变,因为家长们以结果为导向的本质没变。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按照家长的接受度来衡量,线下机构很快便会发现疫情期间匆忙转型的线上业务便是如此。当然,这其中缘由不止是家长态度,很多线下机构奢望线上转型可以配合原有的线下业务,走上OMO模式的热潮,可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其实并没有一个成功的现实案例作为支撑。 比如2017年就率先转型的精锐教育,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其一般及行政费用上升了29.3%,至2亿元,其营业成本也上涨了33.6%,至5.17亿元;第二季度各项成本继续攀升。 可是销售额上涨并没有完全带动公司的收入上涨,这说明其OMO的转型仍处于烧钱阶段。 烧钱只是行业巨头的专利,大多数纯线下教育机构甚至连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课中和课后作业的数据都没有打通,更何谈线上线下一体化?所以,不久以后整个教育行业很可能仍是线下的归线下,线上的归线上。 疫情刺激了在线教育市场的增长,却成了线下机构们史诗级的灾难,不幸的是,这场灾难还没有结束。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歪道道
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快消行业面临集体大考。商场门店流量下滑,宅经济悄然发展,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蓝海出现……消费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消费群体的兴起,网红带货、社群营销……新兴的营销模式又会给快消业带来哪些改变? 搜狐财经推出《新消费观察》栏目。专题旨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读餐饮、零食、乳业、酒业等公司的新动态和新兴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十一期关注的企业为近年来业绩滑坡,刚刚提出新鲜零食新战略的“零食第一股”来伊份。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顾梓仝 6月2日晚,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子公司于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收到政府补助112.27万元,超过 2019年净利润的10%。 2019年财报显示,来伊份2019年实现营收40.02亿元,同比增长2.9%;归母净利润1037.1万元,同比增长2.6%。 近日,来伊份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该公司提出了2020年营业收入不低于65.76亿元的目标。 而2020年一季度,来伊份实现营业收入仅13.14亿元,与65.76亿元的年度目标似乎仍有差距。 近年来,来伊份营收增速逐年放缓,净利润不增反降。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新晋零食企业相比,昔日的“零食第一股”无论是业绩还是市场表现方面均已掉队。 营收增速放缓,销售费用率32.63%居行业之首 来伊份创立于2001年,早在2016年就正式登陆上交所,也是A股市场的第一家零食企业,被称为 “零食第一股”。 而近年来随着休闲零食市场的不断壮大,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企业迅速占领市场、相继上市,老牌零食企业来伊份似乎后劲不足。 历年财报显示,2016年-2019年,来伊份营业收入分别为32.36亿元、36.36亿元、38.91亿元和40.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01亿元、0.1亿元和0.1亿元。 四年间,来伊份营收增速由12.35%下降到2.39%,净利润也在不断下滑。然而,休闲零食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则达到近20%。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三只松鼠2019年营收101.94亿元,同比增长45.61%;良品铺子2019年营收77.15亿元,同比增长20.97%。同期,来伊份收入仅微增2.86%,营收总额不及三只松鼠的一半。 利润方面,来伊份2018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其净利润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90.03%,仅1010.9万元。 彼时,来伊份在年度报告中表示,其净利润的下滑与公司重点加强了全渠道建设、新市场布局有关。而2019年,其净利润也只有1037.07万元,同比微增2.59%。 与业绩下滑相对应的,在同行企业先后布局坚果、卤制品、果干糕点市场的同时,近年来,来伊份鲜有新品面世。财报显示,来伊份2019年的研发费用仅240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0.6%。而在2018年及以前,来伊份均未披露过具体研发费用支出。 5月18日,来伊份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施永雷在来伊份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上宣布,将启动升级全新的“新鲜零食”战略,并围绕新鲜进行全产业链迭代升级。 同日,继2019年聘请胡一天为品牌代言人后,5月18日,来伊份还在战略发布会上官宣了王一博为全新代言人,营销费用或进一步增长。 数据显示,来伊份2019年的销售费用13.06亿元,同比上涨2.11%。其中,1.2亿元用于广告宣传。 虽然休闲零食行业的销售费用普遍不低,但来伊份高达32.63%的销售费用率仍在行业中处于高位。2019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率为22.6%,良品铺子销售费用率20.48%。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来伊份启用流量明星代言,对短期销量一定会有帮助,且零食的重度消费人群和粉丝年轻人群较为契合,对于来伊份未来的发展会有较好的支撑。 线上渠道长期劣势,4.6亿元定增募资七成用于门店扩张 来伊份的衰落与其渠道布局、错过电商红利不无关系。 其实早在2011年,来伊份就抢先建立了电商网站,且于2013年就上线了自己的电商APP,但多年以来,其线上渠道建设并不尽如人意。 2019年,来伊份线上电商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只有12.9%。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3-2019年休闲食品行业网上渠道销售规模逐年上升,维持在30%以上的增速,2019年达到了34%。 财报显示,良品铺子2019年度的线上收入占比为 48.58%,三只松鼠线上营收则占总营收的97%。 与线上渠道相比,来伊份则更注重线下门店的运营。2017年,来伊份曾推出“万家灯火”计划,加速线下渠道拓展布局,直营店和加盟店齐头并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来伊份拥有2800家专卖店,其中88%为直营店面。 近年来,来伊份也意识到线上渠道的缺失,加紧全渠道建设的布局。 2018年10月,来伊份总裁郁瑞芬在首届经销商大会上向经销商表示,2018年是来伊份开启全渠道发展战略的元年,着重向全国开拓更多渠道。 当年财报中,其净利润同比大降90%,也与其加强全渠道建设有关。2019年,来伊份线上渠道营收比上年同期增长25.45%。 2020年,施永雷再次强调:“来伊份进行全渠道再升级,实现线上线下的社群联动。” 施永雷表示,来伊份将依托APP进行资源整合,通过APP商城、APP外卖及关联业务包括全员销售、直播、社区团购、外部团等多形态业务模式构建公司大生态体系,并通过多业务关联将会员聚集至APP平台,建设私域流量,吸引更多商家入驻。 近日,来伊份发布《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亿元。这也是2016年10月上市以来,来伊份发布的首份定增预案。 预案显示,来伊份计划将4.6亿元投入到全渠道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当中,占募集总额上限的92%。 而在全渠道营销网络建设中,“工程建设”建设投资超过四成,“门店租金”和“设备购置及安装”均超过三成。这表示,未来来伊份在渠道拓展方面仍将线下门店作为重点。 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电商的红利已经基本到头,之后更多的是对利润的蚕食。像三只松鼠在电商的占比非常高,但利润非常低,从渠道端结合消费端看,来伊份不硬上不擅长的电商,加大门店投入,把线下做好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线下门店对推新产品、高端产品有较强优势,此时推出全新战略、扩展线下或许可以弥补它的短板。”朱丹蓬说道。
25日,美团点评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根据财报,美团一季度收入为167.5亿元,同比下降12.6%。 从收入表现看,美团Q1业绩承压明显,但由于超出预期,资本市场还是给出了看好的信号。截止26日收盘,美团港股股价大涨10.41%。 短期内美团主营业务依然面临挑战,但财报中透露的复苏趋势也比较明朗。不难理解,即便美团Q1业绩有所下滑,可资本市场看好的,其实是一个手握诸多新增长机遇的长期美团。 生鲜电商受宠 疫情之下,生鲜电商迎来了一波用户涌入和资本加码的小高潮。 一方面,主流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用户活跃数的大幅增长。艾媒的《2020年中国后“疫”时代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多个主流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初现后的两周内,日新增用户均在1万以上,而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部分平台的日新增用户甚至达到了5万以上。 另一方面,生鲜电商巨头持续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末端配送等方面大力加码。纵观主流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期间的系列动作,可以发现在疫情带来的运输挑战下,为了满足突然增加的需求,巨头们普遍将目光聚焦到了生鲜供应链,多采取了就近调集货源、定制运输线路的举措。 这种变化短期内把生鲜电商行业向前推了一把,但意义不仅限于此,无论是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还是用户对生鲜电商认识的改变,都会让生鲜电商行业完成一次全民性的行业教育。 美团同样受益于此。Q1美团闪购以及美团买菜在保障城市生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很显然,美团也吃到了生鲜电商需求增加的红利。当然,这种增长还得益于美团巨大的用户基数和高效的配送设施。 生鲜电商行业将开始加速,但美团在此赛道的耕耘却早已开始。 首先,用户对生鲜电商的高频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对于美团这样的大型平台而言,是一个长期利好,因为用户需求会在平台实现转化。 其次,美团在配送端、供应端的外卖经验,可以有力支撑美团生鲜电商业务的快速扩张,即在保证服务范围扩增的同时,美团还能保持较好的服务质量,以及较高的配送效率。 最后,美团对生鲜电商业务的长期投入很坚定。从美团买菜到小象生鲜再到菜大全,美团加码生鲜业务多年,在B端和C端都有深度布局,在这种长期投入下,美团的生鲜电商业务只会越来越结实。 习惯改变带来新增量 生鲜电商需求增加,说明用户的消费习惯在改变,开始从线下转到线上。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到底为线上(网购)市场带来了多大的增量,有权威报告给出了答案。 今年3月中消协和人民网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消协年主题调查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线上消费替代线下消费趋势明显,近60%的受访者线上消费超过线下消费,超70%的消费者线上消费比例同比有提升。 可见疫情对消费习惯的改变程度比想象的要大,一方面是由于疫情下的大部分需求,只有在线上渠道才能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线上购物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并不差。 从生鲜到大家电,消费者都开始倾向于线上消费,意味着无论是高频刚需,还是低频刚需,消费者都开始对线上渠道产生依赖,而这种改变将长期影响他们的消费路径,使他们首选线上渠道。 这样的改变在Q1也为美团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根据财报,疫情期间有更多的消费者习惯用外卖服务消费正餐。这个信息可进一步解读为两点:第一,更多使用过非餐服务的美团用户开始使用餐饮外卖服务;第二,更多新用户选择用美团点餐饮外卖。 不得不说,疫情影响下,美团用户的线上消费欲望更强烈了。从美团吃喝玩乐全服务覆盖的角度看,消费者习惯的线上化,将为其带来两个方面的利好。 其一,习惯使用美团餐饮外卖服务的用户,会就近选择美团上的非餐外送服务,比如药品、生鲜、医美等等;其二,更多的新用户,会被美团的餐饮和非餐服务吸引。 再从消费者角度看,线上化消费习惯主导下,消费者之前的线下消费会转移到线上,这意味着美团用户会更多考虑在美团进行集中消费,特别是高粘性和高忠诚度的用户。 长期看,消费习惯的线上化,会进一步提高美团全业务的外卖渗透率,并继续强化用户的外卖服务使用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单个用户在美团的交易频率和交易额。 商家将服务搬到线上 全民消费的线上化,也间接教育了商家对外卖的认知。美团Q1财报显示,许多以往不提供外卖或提供有限外卖服务的高级餐厅、高评价餐厅、连锁餐厅、黑珍珠餐厅以及五星级酒店开始上线外卖业务,作为疫情下的主要业务。此外,中小型独立餐厅也加强了对外卖服务的重视。 高端商家为何纷纷拥抱外卖业务,生存是核心原因。疫情之下,商家的线下渠道收入为0,显然线上渠道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毕竟餐饮商家在疫情期间也要承担很多的额外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家不仅主动上线外卖,而且还对外卖业务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非常活跃。美团Q1财报显示,截止1季度末的年度活跃商家数量达到了61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万。 市场和消费者倒逼了商家的线上化,一方面给美团带来了很多高质量的商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餐饮选择,另一方面基于高端商家的入驻以及高活跃性,也有效提高了美团的客单价。根据财报,一季度餐饮外卖服务每笔订单平均价值同比增长了14.4%。 长期来看,不论是餐饮业务,还是非餐业务,线上化的不可逆趋势会为美团带来更多高端商家,以及专注于外卖业务的商家。而商家活跃度的提高也意味着商家会在线上渠道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营销服务或升级服务,对美团在线营销业务也是利好。 商家多样性的增加以及在外卖服务上的专注,则会利于美团整个超级平台生态的优化,特别是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伴随着更多用户选择在美团上消费,更多活跃商家与用户的供需匹配,也会成为美团增长的有效推力。 看未来的逻辑 此次疫情,让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深度改革,线上化成为消费者和商家的共识。正因如此,消费的主场场景转移到线上,包括美团在内的可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都是这波红利的受益者。 在美团的Q1财报中,我们虽然看见了疫情制造的短期挑战,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颇有韧性的美团,以及美团所面对的众多机遇。 生鲜电商受宠、消费线上化、商家线上化,不仅仅为美团超预期的Q1表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美团创造了一个良性环境,为其长期增长提供了可观的马力。 对美团而言,这些宏观环境创造的新变化,影响的刚好是美团生态里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用户和商家。用户对线上消费的偏好,以及商家对线上渠道的重视,会让美团这个“超级消费基础设施”的体量更大、交易更频繁。 复苏正在有序进行,被线上化红利所包围的美团,后面的表现可以期待。 刘旷L
在零售行业,如果要找出上半年行业的共性,“直播”一定能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无企业不直播渐成风潮的背后,是零售企业数字化提速发展的现状。不过,相较于一些传统企业在上半年被逼转型不同,也有一些零售企业在此前即开展的数字化改造,在今年上半年结了硕果。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居然之家线下门店未能按照原定开门时间恢复营业,但居然之家的线上业务快速推进,其中包括当下持续火爆的淘宝直播业务。截至5月10日,居然之家淘宝直播开播门店已超350家,累计开播时长近60000个小时,全国通过直播渠道拉新蓄客超64.7万人。”居然之家电商业务负责人海一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据悉,2018年,居然之家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后开始布局数字化转型。从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化门店打造,到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淘宝直播以及居然之家同城站业务,都是居然之家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海一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快速发展和推进的线上业务还包括原计划于今年完成全国60个主要城市全覆盖的居然之家同城站业务,现已经在120余座城市上线、覆盖超过150家门店,总计上架的商品已超76万件,日均访客达30万人次。 “下一步,居然之家还将继续夯实以上业务,居然之家新零售团队联合阿里巴巴新零售团队将在居然之家全国门店扎根,培训各个区域门店的品牌商、经销商、导购等产业链上的角色使用新零售工具,在基于同城站这个流量运营阵地的基础上,通过直播等数字化营销工具让品牌商和经销商实现流量变现,带来增量销售。”海一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对于上半年消费者需求变化后对应的企业发展应对策略,海一介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习惯、需求更加追求线上线下一体化,这与居然之家的发展战略,线上线下融合是相匹配的。线下方面,居然之家依靠遍布全国的家居卖场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线上方面,依托于同城站这个线上运营阵地,居然之家依靠海量商品供给、卖场营销活动在线化、淘宝直播等内容营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可以24小时在线逛居然之家,也可以在线上领取优惠权益,到店消费,进而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 此外,对于私域流量领域,居然之家也加速挖掘,“同城站就是居然之家联合阿里巴巴在淘宝这一公域流量平台打造的私域流量平台,居然之家通过在同城站上的商品运营和在线化营销,协助入驻的品牌商户运营私域流量,完成转化,带来销售增量。”海一说。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对我国健康产业尤其是居民健康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健康关口前移,体检手段个性且有效,体检套餐设计本着解决根本问题为出发点,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体检正从单纯流水化检查向个性化定制升级,从只“检”不“管”向包括慢病管理在内的全健康生命周期演变。 按照传统习惯,体检大多数情况仅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福利团检,由于受制于企业预算,套餐设计往往千人一面,体检感受流于形式,院方与受检者都不明确体检的真正目的何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步转变,“主动健康”意识提高,个人受检者在体检客户结构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相比团检,个人体检针对性更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更能满足受检者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 “针对大多数的单位福利团检,能做到个性化体检,首先是考验体检机构的服务能力,其次在产品设计、体检流程上既满足需求又具备相当的效率,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体检行业多年从业管理者坦言。 对此,国内非公体检龙头美年健康一直在进行探索。以美年青岛公司为例,在针对企业用户团检时定制了团检“1+x”方案,即一个基础套餐再加不同的加项包。这样可以根据高风险疾病,地域性疾病,划分类别叠加进单位体检套餐,进行补充。 国内高端健检品牌美兆体检,为针对受检者定制化服务,检前提供专业设计的健康问卷,掌握受检者百项健康信息,在优化体检流程中把医生独立咨询作为健检流程首项。 2020年,线上医疗迎来风口。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线下医院诊疗的场景转变为非接触式的、线上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消费场景,在这个过程中,线上服务的效率高、可及性强、沟通易达等特性充分显现。” 最近美年与阿里在线上C端不断发力,也显现其对数字化C端发力的布局意图。通过阿里平台的“集五福送健康”、支付宝“城市生活周”、健康IP“美年狂欢周”等活动,线上浏览及购买量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集五福送健康”活动仅一天就售罄3.3万份健康体检套餐,相当于当日全国销量的50%。 美年健康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再次升级,更加明确“以客户的健康为中心”。公司5月份召开的2019股东大会上,公司高管称,在与股东阿里深入融合中,公司将在团队组织上专门成立具有健康管理师资格的客服运营管理中心(店小二)服务个检C端客户,从检前体检套餐定制到检中服务,到后期健康管理,以承接之前及以后不断涌入的阿里个检增量。 除了线上导流与承接,美年对于个检C端线下服务也有明确规划。之前公司称,未来5年将全力突破个检,目标5年内将个检比例(尤其是高端个检项目)提升至50%。据公司2019年报,美年健康在个检业务上进行战略转型,将充分利用下午场资源,开展个检专项深度筛查、健康咨询、健康讲座等增值服务,不断提升复购率。从以团检服务为主导,拓展到团检、线上和线下个检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闭环。 产品方面,美年健康针对市场转型也研发并推出符合个检市场“美年好医生”及其系列产品升级,解决行业痛点,以实现“体检+保险”多维度保障健康管理。并持续在癌症早筛、糖尿病心脑血管健康、肺部、消化道创新体检等方面发力。 财通证券点评称,预计未来个检占比将逐步提升。预防医学细分龙头美年健康在政策积极支持、人民收入及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形势下,体检业务或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增长。(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