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将温州列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应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线上业务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对本地采用线上销售模式的企业主体和商户,给予电商平台费用补助。 让温州融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 邱光和表示,温籍华侨华人资源丰富,融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有现实基础。温州有68.8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其中,约有38万温籍侨胞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市海外温籍侨胞总数的一半多。 温州区位条件良好,融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有支撑条件。温州港是温州及其腹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是距离义乌最近、最大、最直接的一个陆海联运出海口。 经济新常态下,温州亟须加快产业转型,融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有现实需要。欧洲是温州出口主要市场,中欧班列的开行,将为产品出口到欧洲的温州企业开辟一条新的便捷通道。2019年,温州市通过义新欧班列出口5.4亿元,折合约18列运量,超额完成全年15列的省定目标任务。 加大对线上业务发展政策支持 邱光和表示,纺织服装行业在线上的发展面临着几类突出矛盾,阻碍着电商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表现在电商运营成本不断攀升、电商运营缺乏政策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融合进度缓慢、电商行业的不正常竞争给行业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等方面。 邱光和建议,应鼓励电商平台制定阶段性的企业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成本,督促电商平台针对特定行业,推出阶段性的用户流量支持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网络营销推广费用和平台提成比例;应加大对线上业务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对本地采用线上销售模式的企业主体和商户,给予电商平台费用补助,对于2020年线上销售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返还奖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适当给予相关电商企业办公场地租金减免和设备购置贴补;积极推动跨境电商支撑体系建设,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跨境电商发展和开拓,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优质产品出海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营造公平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
银行物理网点的优化和调整正在持续,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年已有6134家银行分支机构终止营业,与此同时,多家银行的5G网点、无人网点、DIY银行等一批新型智能网点相继亮相。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于目前以网点辐射业务和服务的银行形态,未来银行网点数量的递减是必然趋势。但网点不会消失,而将不断向综合化智能化发展。以线上平台为主、以线下网点为辅,线上与线下相融通,强化银行网点与周边生态、社区的交互,是未来银行终端的主要形态。与此同时,银行网点的变迁也是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未来银行将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探索更多业务的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 传统网点渐退 智能网点亮相 身边的银行网点在渐渐消失?这不是错觉。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显示,2018年5月6日至2020年5月4日的两年间,已有6134家银行分支机构终止营业。与此同时,新开张的分支机构只有1541家,净减少4593家。而六家国有大行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网点合计减少836个。 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银行加大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将原本的线下业务挪到线上进行发展。 这一观点得到了数据的证实。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637.84亿笔,其中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1214.51亿笔,交易金额达335.63万亿元,同比增长38.88%;全行业离柜率高达89.77%。 另外,随着传统物理网点的关停,多家银行的5G网点、无人网点、DIY银行等一批新型智能网点开始相继亮相,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多个场景的增值服务。农行在2019年末实现全行共2.2万家网点全部智能化,工行、农行、中行、东亚银行等均已建成多个5G智慧网点试点。5月19日,江苏南通市首家“5G智能”银行网点——交通银行新城支行开业。除了利用5G技术接入多种智能设备自动感知场景应用外,该网点还可实现与交通银行内部各部门、合作企业、授权5G客户端建立多会场互动视频直播。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2.8万个,其中年内改造营业网点15591个。 线上线下融合提速 专家指出,随着银行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银行网点客流量、交易量正在萎缩;此外,考虑到刚性租金和人工成本,网点投资回报率也在下降。德勤中国审计及鉴证合伙人施仲辉此前表示,银行网点由实体变为线上将大量减少其运营、营销的成本,尽管线上投入也会随之增加,但总体而言,网点的减少对于银行的盈利具有正面影响。 不过,网点仍是保持客户黏性的重要窗口,但未来网点的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全球软件及咨询公司思特沃克中国区总经理张松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网点将不断向综合化智能化发展,尽管银行未来网点不会消失,但相比于目前以网点辐射业务和服务的银行形态,未来银行网点数量的递减是必然趋势。银行智能化网点建设也将逐步实现轻型化和虚拟化升级,这种轻型化、智能化、微型化网点将成为未来趋势。他强调,目前银行网点的减少并不是简单的裁撤,而是如何在适应未来银行发展趋势过程中调整优化与推进转型。 “未来的银行网点将是一个科技发展的展示场。必将规模化应用智能排班、全渠道大数据营销、数字化销售管理等工具,并通过线上线下有力结合,为客户打造物理渠道、虚拟渠道和数字渠道的无缝体验。”张松称。 张松也表示,以线上平台为主、以线下网点为辅,线上与线下相融通,强化银行网点与周边生态、社区的交互,是未来银行终端的主要形态。他说,线上的优势是便捷,劣势是没有温度。线下的优势是有温度,劣势是不够方便。银行要想让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就要做到线上有“温度感”,线下更“智能化”。 实际上,银行网点早已开始对功能区域进行改造。2019年,邮储银行深圳湾支行推出了带有休闲咖啡厅的“新零售体验中心”,为客户提供饮品和休息的场所,希望借机实现客户的转化。越来越多的银行网点也开始探索这种模式,不仅作为高端客户接待咨询场所,还将银行服务送进了蛋糕店、超市、小型图书馆等社区场所中。 张松说,这种将生活场景和银行业务无缝融合的网点模式,不但能够吸引客户,强化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打造有亲情、有温度的服务体验,还能够将银行网点数字化运营、客户营销做得淋漓尽致。 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挑战 实际上,银行网点的优化调整是我国当今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行业共识,而疫情的发生更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对于线上金融服务的需求。银保监会接连发文,要求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广线上业务,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并取得显著效果。如农业银行建立“普惠e站”线上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集“预约开户、结算对账、在线融资”于一体的“一站式”移动金融服务。江苏银行则在年报中表示,已推出运用5G技术的远程投顾服务等。 “伴随近些年国内银行业纷纷向大零售转型,个人业务的线上化步伐愈发加快,尽管银行全行业的离柜率已高达90%,但很多银行业务服务在线上是不完整的,比如对公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大额交易业务,以往多在线下开展,这类业务相较于个人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潜力空间较大。”张松说。他表示,也正因此,在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中,银行大零售业务承压,增速乏力,大型银行和激进的中小银行也逐渐开始探索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挑战。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副调研员王丽娟表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知易行难”,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数据治理方面仍有欠缺,“数据孤岛”现象时有发生。她建议,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一方面要结合战略规划对本行相关业务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主动施行开放策略,以合作的方式融入更多外部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客户的金融习惯。 张松表示,应该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金融科技公司协作、建立起结盟合作的生态系统,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他还表示,应加强整体规划,避免分散资源投入。数字化首先是一个银行的战略选择,银行要服务什么客户,要采取什么服务模式,提供什么产品也就是做什么业务,决定了在数字化上的需求是什么。对传统银行而言,现存的物理网点,有众多的一线员工,有IT能力和可投入资源的限制,在制定数字化战略目标时,就亟须明晰战略方向,选择是补足短板点状突破,还是实行模式创新。(记者张莫 罗逸姝)
作者丨范迪 十天前董明珠京东直播带货一事余波未平,近日再次发酵。3小时7.03亿的成交额在创下家电业直播带货最高记录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不少质疑。 5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董明珠的7亿带货额中有不少来自代理商的支持。有代理商透露,在董明珠京东直播带货前夕,就有格力空调代理商收到上直播间“提货”的通知。 据上述媒体报道,某浙江代理商称自己从直播间囤了上百台。某广东代理商也表示,自董明珠首次直播后,全国多地的格力代理商都通过上述方式参与“刷单”。 对此,搜狐财经向格力电器方面求证,获回复称,“这种事情肯定是不存在的,格力确实没有要求过代理商拿货”。 该名格力电器的媒介经理解释,格力的销售流程是: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代理商,只能接触到销售公司,“网传的根本就不是事实,写文章的人都不了解我们的销售体系,我们都不知道代理商是谁”。 对于是否存在销售公司要求代理商提货的可能,该媒介经理表示,“这个就不清楚了,不过可能性也不大”。他表示,“格力在全国有27家销售公司,就是把全国的业务划分成27家,我们只跟他们有业务往来,总部不可能管到全国的”。 据北京某格力电器专卖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董明珠在直播间卖的都是网销定制款,而线下专卖店卖的是线下款型。 该名销售人员表示,格力总部厂家生产的200多个系列型号,在北京的线下专卖店只卖十几个型号,线上卖十几个型号,在国美、苏宁等卖场主推的型号也都不一样,客户会对比价格后选择最便宜的渠道购买,“但董明珠直播间卖的款型就便宜很多,因为它不存在价格对比,只有一个渠道”。 据悉,格力电器线下专卖店自今年2月份也开始了直播卖货的形式,“来我们门店的顾客,领导都让去直播间买,说便宜。”该销售人员表示。 据另一家格力空调专卖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不会从直播间提货,因为直播间和线下专卖店所售产品不是同一种型号,“线上产品我们装不了,格力有专门的线上特供机型”。 就某款型号的空调来看,其在某电商平台的售价为12449元,在专卖店的售价为11499元,对此,该名销售人员表示“格力是保护专卖店的,线上线下共同型号的要不专卖店便宜,要不就一样的价格,线下绝不会高于线上的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董明珠发力线上的行为已引起了某些经销商的不满,曾靠走量获取出厂价优惠的经销商们,在线上促销和直播大潮中丧失了部分价格优势。 据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提供的经销商信息显示,去年11月大促销后经销商的意见很大,一二级经销商被架空。 在2019年报中,格力电器提到,2020年将加强线上布局,大力开展数字化运营。“格力董明珠店”将销售格力全线产品,携线下渠道的优势,打造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销售模式,实现公司自有线上渠道拓展战略,为销售带来新的增长点。
直播带货的风口逐渐烧向房地产市场,迅速烈火燎原。 5月20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房地产开发项目售楼场所管理的通知》,对近期房地产开发项目售楼场所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 其中,北京住建委特意提出,鼓励开发企业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直播售楼等非直接接触方式,开展线上楼盘展示、宣传等营销活动。 回顾以往,早在2016年业内对“直播卖房”就曾有过尝试,但并未成功。在疫情蔓延、线下渠道封锁的特殊背景下,尘封许久的线上营销搭上直播风口,迅速实现爆红。透视大量一线明星的直播带货、优惠促销不难看出,房企正在打响线上流量的争夺战。在各地线下售楼处陆续恢复揽客能力之后,直播“卖房”的风口能否维持? 北京住建委:鼓励线上营销 上月底,北京正式解除一级响应机制,各项此前停滞或限制的线下活动开始逐步恢复。不过,对于即将召开全国两会的时机之下,北京仍处于疫情防控的战时状态。这也意味着,线上活动仍是解决人员聚集问题的重要分流手段。 5月20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房地产开发项目售楼场所管理的通知》,对近期房地产开发项目售楼场所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 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员工管理;加强现场管理,严控人员聚集。应分时分批引导顾客进入售楼场所。现场销售接待实行独立区域一对一服务,强化进入售楼场所顾客的引导和服务,不得举办现场推介、抽奖摇号等聚集性活动。 在疫情席卷之下,前往售楼处咨询的购房者几乎绝迹,而各地售楼处也多接到总部通知,暂时关闭售楼处。线下售楼处的关闭对房企的新房销售影响颇大,短期内回款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将给房企带来较大资金压力。 就此次北京住建委发文来看,虽然已允许售楼处开放,但在严密防控之余仍采取了限流的方式,一对一服务注定了线下营销能力的限制。因此,线上营销的方式也充分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 例如,北京市住建委即在通知中特意强调,要加大科技应用,鼓励开发企业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直播售楼等非直接接触方式,开展线上楼盘展示、宣传等营销活动。 在网签备案服务上,北京市住建委也提出,将进一步优化网签备案服务,推进“互联网+网签”,鼓励有条件的开发企业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推行线上选房及签约。 房企重启线上选房 虽然新冠疫情在国内已经基本平息,但抗疫期间的有效经验仍值得保留借鉴,房企的线上直播正是如此。 回顾以往,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线上卖房”早有尝试。2014年,万科就曾联手淘宝,推出“账单抵扣房款”的活动,并成为第一家入住淘宝开设直营店的房地产企业。此后,各家房企纷纷搭建线上购房平台,力图跟上网络潮流,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不过,由于房地产的特殊性,线上购房始终令购房人心有疑虑,鲜有“心大”者仅通过线上浏览即拍板购房,仍需要实地走访观察周边配套等情况。而由于一手房存在各种“水深”现象,线上引来的客户最终还需在线下进行实际沟通,房企的线上展业之路大多发展得不温不火。 春节过后,以往同期返乡置业的“小阳春”并未出现,房地产市场进入冰封时期。一面是高杠杆模式下的负债压力,另一面是迟迟未有迎客机会的售楼处,房企纷纷展开自救,将目光转至在线购房。 克尔瑞数据显示,仅在2月底,全国两百强企业中已经有143家房企重启或新推出了线上售楼处,其中TOP50以内的房企均设有线上售楼处,TOP100以内房企发起线上售楼处的超过9成达到92家,TOP100到TOP200之间有51家,力度不及百强但比例也已过半。不难推测,在线下售楼处持续严控的场景下,在线渠道被越来越多的房企所倚重。 例如,早在今年2月13日,恒大宣布实行全国所有楼盘网上售卖,在线上“看房+选房+认购”之外,还推出最低价购房保障、无理由退房等多个政策。其中,“VR全景720°”、“5000元定金预定房源”、“88天保驾”等营销手段一时间赚足了眼球。 在恒大之外,中海地产、碧桂园、融创中国等大量房企均已开通了线上卖房小程序,转战线上市场。就其打造的小程序内容来看,在项目信息,周边配套之外,还包含房贷计算、房源对比等实用工具。 线上直播出尽百宝 与早期的“互联网+”相比,疫情之下的房企在线营销搭上直播风口,迅速实现爆红。2019年被称为直播元年,房企的直播卖房则在疫情期间萌生了新的市场机遇。透视大量一线明星的直播带货、优惠促销不难看出,房企正在打响线上流量的争夺战。 4月2日,“淘宝一姐”薇娅高调杀入房地产市场,宣称直播卖房。不过,与起初期待的直接卖房相比,薇娅此次带货的产品为521元/张的买房兑换券(形似定金),在上架后的不到半小时里就被抢了672张,进直播间观看“卖房”的网友数量超过千万。 具体来看,此次薇娅在直播间里卖的是杭州复地壹中心60平方米和110平方米户型的公寓。买房兑换券,在房价原有的基础上额外优96折,相当于总价83折,成功签约加送2年物业费,拍下后30天可无理由退货退款。 此后,明星直播卖房的模式一发不可收拾,汪涵、大张伟、佟大为等多名明星开启直播卖房的战绩。 4月24日,佟大为与主播烈儿宝贝联手为恒大直播卖房,累计600多万人观看,售出了6848张“99抵10000”购房券,38套特价房全部售出。5月5日,汪涵和大张伟替碧桂园直播卖房,近800万人观看,共实现认购约25亿元。 5月9日,刘涛发布微博宣称加入阿里,并喜提花名“刘一刀”。在聚划算514直播中,万科“半价”海景房排在核心位置,深圳惠州附近79平两居室总价仅47万。根据粉丝团晒出的成绩,刘涛此次四个小时直播观看人数超过2100万,直播交易额超过1.48亿。 凭借“520”的营销噱头,5月20日晚间,黄晓明与主播小小莎在恒大直播间担任“购房导师”,替恒大直播卖房,推出“520抵20000”购房券、52套特价房秒杀、在线福利大抽奖等优惠。 当然,除了明星、网红带流量之外,也有大量房企营销部门或者一线售楼处自行进行“草根”直播,但从各项指标上来看与大咖带货相比难有竞争力,大多只能触及此前留有购房意向的客户,开拓新客户难度较大。 在房企为直播带货出尽百宝之际,购房人是否欣然买单?从明星带“房”的情况来看,几十套的特价房在价格让利到位的情况下往往迅速秒完,但购房券、优惠券的速度显然有所不及。与在淘宝、抖音上购买美妆、零食不同,购买房子往往是举家决定的大事,“冲动消费”的可能性较低。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线下购房,线上卖房会增加新的不信任感。在房地产行业中,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交付质量等问题一直是消费者的忧心所在。即便是明星或网红与粉丝进行再充分的互动,如此大宗的消费也难以让消费者足够放心。 另外,在中国特有的期房制度之下,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样板间,还是VR看房等技术手段,都将导致购房者的直观体验缺失,线上服务同样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疫情之下,线上购房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在日常生活恢复后,线上直播卖房究竟效果如何,又能否覆盖邀请明星、网红的成本,仍是未知数。
“后疫情时代,线上电商加快了向线下的发展,线下门店也在加速向线上数字化转型。店铺通过和互联网的结合,销售不断增长。线上的产品也通过门店社群,获得了新的增量。”顾伟表示。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外零售业均受到一定冲击。记者了解到,通过运营和服务的迭代升级,苏宁家乐福的到家业务同比增长412%,线上开放平台一季度订单量增长49%。在四六级市场中,苏宁零售云4月新开门店突破410家,即将突破6000家门店的规模。4月30日苏宁南京新街口云店重装开业,22小时销售突破2亿元,其中超过3成来自于线上业务。 据了解,未来苏宁将把场景、供应链、服务这三大零售核心要素进一步升级云化,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赋能合作伙伴。“我们会以苏宁易购为中心,进一步开放赋能,目标是帮助10万家以上门店上线,服务附近的用户,同时加快苏宁易购平台化建设,赋能服务10万个商家。”顾伟表示,“未来所有的服务都需要落地,所有的店铺都应该上线。如果没有这20万家云店,苏宁易购只是一个平台电商而已。同样,如果没有苏宁易购,20万家云店都将归零。” 对于持续火爆的直播话题,顾伟表示,“直播下一步会演变成什么形态?通过苏宁的实践,我们认为会从‘一张桌子两个人’的相声式直播,向更多元、更专业化方向开展,门店直播可能将成为主流之一。” 据悉,疫情期间,为家电顾客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的苏宁V购,帮助消费者“云购物”、上门送货、协调售后安装、普及家电知识。3月5日至3月15日,苏宁推出了V购专场“十天十夜店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次超2亿,大家电品类单场直播最高订单数超过300笔。顾伟透露,苏宁将以云店为基础,用“店播”的形式切入下半场,618期间将上线10万支网红商品和500个大牌总裁直播,狂撒20亿元云店红包。(记者 曹卫新)(编辑 李波)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林采宜、季雯婕 疫情爆发加速了互联网服务的崛起,许多行业正面临新商业模式的冲击,如:影院、传统餐饮、传统零售、酒店、医疗等。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待新消费模式越来越“习惯”,消费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迭代将因此加速,一些疫情期间形成的临时消费模式逐渐走向固化,一些行业将被彻底改变。 一.电影院受到流媒体平台的冲击,行业拐点已经出现 疫情期间,电影院为防控疫情闭门谢客。线上流媒体平台取代线下电影院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地观影服务。数据显示,1月21日-2月20日疫情禁足期间平均每人每4天左右看一部电影,人均观影总数为7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流媒体平台是消费者观影首选,且付费观影的接受度较高,64%的消费者表示能接受付费观影。 疫情禁足催生流媒体平台爱奇艺的会员数增长快速,截至2020年1季度末,爱奇艺会员总数达到1.19亿,环比增长11.12%,同比增长22.83%。 与此同时,电影院却面临供给饱和及需求回落的双重冲击。从供给端看,影院银幕数量增速从2015年的34%降至至2019年16%,2016年开始,单屏产出出现持续负增长,2019年,单屏产出增速下降9.27%,电影院面临供给过剩的窘境。 从需求端看,由于渠道下沉为影院带来的“小镇青年”红利,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从2017年的38.9%提高至2019年的41.2%,上升2.3个百分点。但影院不断推高的票价及供给饱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四线城市电影院的发展速度,这一点从其影院净增长速度下降可以得到印证。 2019年底以来,突然发生的新冠疫情使得影院观影需求断崖式下跌。两个因素叠加,催生行业拐点提前出现。 二.传统餐饮业受到外卖服务的冲击,服务模式转型势在必然 在疫情爆发期间,线上无接触外卖配送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原本的在外就餐需求。数据显示,疫情期间53.6%的餐饮商户外卖收入占营业收入一半以上。同期美团骑手数增加了33.9万人且人均接单数在11-30单的占六成,2.5%的骑手日均接单量甚至超过50单。外卖服务火爆增长的趋势延续到了复工后,2月17日至3月1日,新用户增幅连续两周都超过50%,且有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趋势。目前,三成商家外卖订单量超过疫前,同时,以往被视为堂食优势的多人餐及火锅等也成为热门的外卖选择。 目前许多餐饮企业已经从仅提供堂食向“堂食+外卖”的模式转变。火锅界巨头海底捞的外卖收入四年复合增长率为57%,超出其餐厅营收复合增长率46%。后疫情时代,随着消费者外卖消费习惯的养成,餐饮企业外卖模式的收入及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三.传统零售受到网商的冲击,线上渠道扩张将是大势所趋 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从线下实体店转向线上,使得网络购物用户渗透率进一步上升。 从疫情期间的各品类线上销量及同比增速看,线上销售明显好于线下销售,其中医药生物、家化、电子电器和文教、体育及工艺品销量增速较高,分别达到84%、32%、26%及23%,医药生物及电子电器的销量增速都超过了去年同期。 面对疫情影响下零售业线下遇冷、线上强式扩张的情况,许多传统的线下零售商都积极开展全渠道建设,努力发展线上渠道并且打通线上和线下,通过线上为线下引流,这将是未来零售行业的总体趋势。 四.线上会议(培训)消化酒店商务需求,收入下降影响酒店的旅游需求 疫情导致旅游和商务活动停摆,酒店需求也因此断崖式下跌。占比47%的酒店商务需求通过线上办公、线上会议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实现,从而催生了线上会议软件和直播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随着5G技术的普及,这些线上交互软件可能导致部分会议、培训等商务需求出现不可逆的转变。 从酒店业的商务需求看,合计占比34.2%的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是此次疫情中受冲击较大的产业,不仅需求恢复需要时间,而且长期来看线下商务需求向线上迁移是大势所趋,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疫后增加了数字化投入,超过两成企业计划采购视频会议,即便按照保守估计,有10%~20%的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对酒店服务的整体需求将下降5%~10%。 此外,疫情导致的个人收入下降也会给旅游支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数据显示,60%的消费者表示将减少旅游支出。这对于目标客户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型酒店影响较大。 需求下降的同时,酒店业还要面临供给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从2017年起,酒店业进入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正向增长,酒店的成本扩张叠加需求萎缩,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供给扩张期遭遇疫情带来的商务旅游需求双双萎缩,将导致中国酒店行业面对一个供给、需求双重冲击的寒冬。 五. 互联网医疗的日益普及将改变我国的医疗市场结构 2018年以来,国务院、医保局、卫健委相继出台各种互联网医疗的支持政策,解决了线上购处方药、医保支付等痛点,催生了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形成。 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据统计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时,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这次疫情也使得我国医疗供给的短期现象更加突出,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将因此备受重视。可以期待,未来国家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扶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缓解医院的救治压力,减少人员聚集。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健康管理平台、医疗知识平台也将迎来增长。随5G通信技术发展、应用场景明晰,互联网医疗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c
本报记者 冷翠华 《证券日报》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财险部近日向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基础完备,与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财产保险需求相契合的线上化体系。并且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司探索保险服务全流程线上化。 对此,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施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化程度高的公司各方面工作受到的影响较小,反之影响较大。因此,从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到保险公司经营发展内在需求看,线上化是大势所趋。上述《指导意见》将极大推动和提升行业线上化能力。 施辉表示,判断险企目前的线上化水平需要明确如何定义线上化。“如果只要投保信息录入、核保通过、缴费结算、发票打印(或电子发票生成)、接报案、理赔信息录入、赔案生成、赔款支付全闭环可以在线上完成就叫线上化,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车险、意外险、家财险业务多数险企已基本实现了线上化,农险还有一定距离。”施辉表示。同时,从销售前端看,主要涉及个人、团体、中介、平台四种类型业务来源,线上化就得在投保信息录入输入时可以通过移动端或PC端完成。 他表示,线上化相对较弱的环节是,部分险企在接报案、查勘理赔、投诉咨询等环节有些短点应该加强。此外,线上化的运行速度和效率不同公司间差异较大。 施辉表示,保险公司的数字化探索或说线上化探索,是随着互联网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发展而不断探索发展的,最近3-5年发展最快。“此前不少公司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成本代价加大,金额在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但科技成熟迭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成本大幅下降,技术不断成熟。因此,现在险企推动线上化的成本远低于前些年,效果也会很理想。”施辉表示。 对上述《指导意见》,金融壹账通保险一账通CEO毕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的常态化促使线上化成为必然趋势。他表示:“疫情常态化导致线下营销受阻、代理人招聘培训等活动难以开展。而现场理赔勘查难,具有高接触风险。复工难影响客户服务,线下运营难以开展。此外,管理灵活性受考验,远程办公需求激增。” 在此影响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科技赋能带动财产保险行业持续转型升级,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成为加快财产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保险科技的发展重点将在集成推进线上化任务、拓宽线上化服务领域、夯实线上化工作基础,以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四个方面。以集成推进线上化服务为例,具体可以理解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区,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探索无接触核保方式。 在保险业线上化方面,部分金融科技企业早已经提前布局。例如,金融壹账通在今年的一季报中披露,疫情期间,多款保险科技产品如AI救援、AI客服等销售增长迅速,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上升148%,收入占比从15%上升至28%。 以车险的在线理赔为例。平安产险上线“一键理赔”功能,大幅简化查勘、定损、赔付等理赔流程,1月20日至3月31日车险线上化结案70.1万笔,合计赔付15.06亿元,最快一笔报结时长2分钟。(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