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的混乱是我们中小银行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他列举了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些中小机构的董事长司机居然是大股东,甚至还有保姆是某个银行大股东”。 这些非正常现象已引起监管的关注并进行治理。 “低效的公司治理确实是当前我国银行保险机构尤其是诸多中小机构风险事件的主要根源。”12月31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强调。 银保监会罗列了目前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国有机构党建工作虚化弱化,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未能实现有机融合。 二是部分机构股权结构不透明,股权代持、隐形股东问题较为突出,股东行为越位错位,有的大股东直接干预机构经营,对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幕后操纵,通过违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肆意侵占机构利益。 三是董事会运作不规范,部分非执行董事存在不能、不敢或不愿履职的现象,少数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严重欠缺。 四是信息披露不规范,对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不足。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对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回头看”及“资本不实和股东不实”排查,覆盖4600余家法人机构,查处股权违规问题3000多个,分两批次向社会公开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47家股东名单。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坚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持续深化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着力加强股东行为监管与违规关联交易整治,规范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等治理主体的履职行为,严格信息披露,加强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率先落实《二十国集团/经合组织公司治理原则》,构建中国特色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机制。
截至北京时间1月3日11:02,一枚比特币的价格报32775.7美元。从突破2万美元大关到上破3万美元,比特币仅仅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究竟何因加密资产会出现如此凌厉的涨势? 记者梳理本轮比特币牛市的重要时间节点后也发现,两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首先是2020年10月中旬,比特币站稳1万美元关口;二是2020年12月中旬,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大关,刷新历史新高。同时,比特币从10月初突破1万美元,即第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后,可以观察到市场有机构开始入场的迹象。例如,10月8日,移动支付巨头Square突然宣布向比特币投资5000万美元;10月13日,管理着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Stone Ridge Holdings透露,该公司购买了1万多枚比特币,价值约1.14亿美元;10月22日,全球最大的跨境支付平台PayPal宣布将允许用户在平台上购买、销售和持有加密货币;10月27日,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宣布将提供加密数字货币交易。 “从1万美元至2万美元这一阶段,市场上涨的主力是传统机构用户。这些传统巨头进入加密货币市场,买入大量比特币,给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热度和乐观预期,带动了比特币价格的上涨。”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员威廉对记者表示,然而在第二阶段,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比特币价格突破2万美元大关后,大量投资者开始涌入加密货币市场,一度造成部分加密货币交易所出现卡顿或宕机现象,这表明市场的投资主力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变化,由此前的机构投资者转向中小投资者;另一方面,市场亢奋情绪被进一步放大,人们对比特币未来更加乐观,风险容忍度更低(市场调研中发现不少人可以贷款、加高杠杆炒币)。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比特币价格迅速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一些挂钩比特币、以太坊的受监管的信托产品。据了解,一些受限于合规要求而无法直接投资加密资产的华尔街机构,开始通过这类信托进行布局。在这类信托中,灰度信托今年风头无两。例如,灰度比特币信托(GBTC)是灰度旗下规模最大的加密数字资产信托产品,GBTC基金类似于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但没有赎回机制,在二级市场的出手也有6个月的锁定期,GBTC的一级市场申购只面向合格投资者。三季报显示,80%的客户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对冲基金),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观测机构资金入场的指标。GBTC的总持仓量不到半年的时间增长了58.3%,已经接近57万枚比特币,这表明在今年下半年,大量的机构资金开始涌入比特币。 但是,交易员普遍认为,比特币的泡沫已经非常巨大,盲目入局甚至加杠杆或出现爆仓的可能性。“这里也需要给目前币圈的部分投资者泼一盆冷水——对于机构投资者,在乎的是利润,而非‘比特币信仰’或‘区块链革命’这类情怀。在疫苗上市、疫情得到逐渐缓解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货币政策也将逐渐由宽松转为适度紧缩。届时,机构投资者很可能会抛售比特币。当然,在此之前,比特币总体上仍会保持上涨的主要趋势,当然随着比特币价格越来越高,市场的波动也会逐渐放大,不建议投资者加过高的杠杆。” 威廉表示。
中国银保监会网站12月29日消息称,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对此,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银保监会提醒,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一是理性消费,量入为出。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二是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三是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欧阳剑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短视频、直播日趋火爆,连带着舶来品MCN机构也在中国飞速发展壮大。华讯投资看到,有数据预测到了2020年底,中国注册的MCN机构将达到28000家。直播也是2020年的超级商业现象,直播带货形势虽好,刷单却防不胜防。有业内人士透露,“直播后一周的销量-直播前的销量,基本就能看出直播的转化效果。服装类目属于退货率较高的类目,直播间40%的退款率也都属于正常。” MCN被称为舶来品,是一种多频道网络产品形态,最早诞生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随着中国媒体社交平台日趋成熟,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上涌现一群超高人气的达人/红人。同时也有大量的资本注入视频类内容平台,加速了网红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华讯投资看来,MCN机构就是通过连接上游优质内容,和下游推广平台实现转化变现。简单说来,就是网红经济的运作模式。 根据艾媒资讯所发布的《2020-2021中国MCN产业运行大数据监测及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MCN产业自2017年开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机构从数百家级增长到上万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45亿元。 MCN机构的暴增,预示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产出者加入,内容产业的竞争会越发激烈。这对MCN机构来说是利好吗?优胜劣汰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其实目前我国的MCN机构就出现头部机构地位牢固,腰部被挤压,尾部生存难甚至被淘汰的现状。 随着MCN机构的崛起,直播带货经济也爆火。直播带货形势虽好,刷单却防不胜防。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到手两块五。直播刷单的这条灰色产业链,在疫情期间也是格外引人注意。对于刷单顽疾,各大平台此前都有回应。比如某宝直播表示,对于平台上部分商家存在售卖所谓“刷数据机器人”的商品,已进行了多轮打击。 华讯投资发现,对广大MCN机构来说,2020年的这场疫情,是通过精准打击上下游,间接影响到公司收入的。上游供给不足,下游消化不良,夹在中间的MCN机构处境自然更加艰难。 而要想保证ROI,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刷单。华讯投资了解到,刷单费用由MCN机构和KOL共同承担,结算后的净利润,MCN机构和红人按比例分配。一方面为了迎合广告主的需求,一方面为了做数据,今后的广告能够买个高价钱,刷单这笔买卖,在某些MCN机构看来,是非做不可的。 据此前报道,淘宝直播刷单,可以对直播商品一周内销量数据的变化计算得出,就有业内人士表示,“直播后一周的销量-直播前的销量,基本就能看出直播的转化效果。服装类目属于退货率较高的类目,直播间40%的退货率也都属于正常。” 华讯投资认为,在政策的刺激下,直播带货淘金热还在继续。而内容到底如何变现,依旧是平台和创作者们的未解之谜。但刷单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持久的利润,要想在这一行业长久的做下去,还是得踏踏实实做好内容和产品运营。
□ A股市场2020年交易进入倒计时,元旦假期“持股”还是“持币”的问题是投资者短线关注的焦点。来自私募业内的一份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元旦假期应当持股还是持币,有高达逾九成的私募机构表示将持股过节。与此同时,对于2021年元月的A股市场表现,有八成私募看涨。 私募乐观看待后市 国内某三方机构本周展开的一份最新问卷调查显示,截至12月29日,在该机构调查的超过50家私募机构中,有76%的私募机构表示,市场结构性强势仍在延续,坚定保持原有仓位和组合过节。与此同时,选择“进一步看好后市表现,加仓过节”的私募机构比例也有16%。而认为“全球疫情及外盘市场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选择轻仓或减仓过节”的私募机构占比则仅为8%。 在2021年元月A股的涨跌预期方面,接受问卷调查的私募机构,有高达80%的机构表示看多2021年首月A股表现。 翼虎投资研究总监曾雨分析称,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宽裕,国内的流动性并未显著收紧,经济数据同比、环比继续改善,A股市场未来一段时间更可能呈现出震荡偏强的运行格局。因此,该机构将保持原有仓位和组合过节。 榕树投资称,预期A股市场仍有望呈现跨年行情。当前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在全球市场整体交投热度较高的情况下,元旦期间持股过节更加合适。 志开投资认为,临近年末,指数波动明显增大,市场风格分化显著。获利了结、布局抢跑和业绩冲刺等因素交织,短期内市场震荡可能会有所加剧,因此该机构在节前将会适当减仓。在经济基本面持续复苏的背景下,投资者应该保持积极心态把握未来3-6个月的做多时间窗口。A股主要股指在2021年1月和未来数月,上行的概率要远大于回调的风险。 关注热门行业年初表现 在2021年年初具体看好的投资方向上,相关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有56%的私募机构依然看好2020年和近段时间的人气行业。如新能源车、消费、医药和部分科技细分赛道。此外,周期股板块也获得了32%私募的“赞成票”。 志开投资称,2021年1月将重点关注“双循环”背景下受益于经济复苏的消费板块,以及符合政策支持导向、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的成长股。具体包括光伏、新能源车、消费电子,以及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行业。 榕树投资表示,在2021年开局阶段重点看好新能源板块,新能源方向甚至可能将成为2021年A股市场的核心主线。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战略的确定性方向,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曾雨认为,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仍会是2021年的核心主线,但新能源汽车因基本面的反映更持续,会表现更好。此外,科技板块经过前期的深度调整,叠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也已进入震荡磨底的阶段,值得逢低配置。而在消费和医药板块上,部分消费股2020年估值提升较多,2021年的预期收益需要适度调低;医药板块中面向消费端的疫苗和医疗服务,在2021年开局可能会逐步展现出较好的投资价值。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反洗钱监管有效性,提升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水平,12月30日,央行官网披露《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并就《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30日。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发布于2014年11月,2019年被列入央行2020年规章制定计划。央行表示,修改《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在于加强反洗钱监管,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的需要,也是我国反洗钱国际评估后续整改的需要。 央行还提到,修改《管理办法》也是新形势下完善反洗钱监管机制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外反洗钱形势不断变化,国际反洗钱要求不断趋严,监管规则更加强调风险为本,各国反洗钱监管压力增大,需要进一步梳理明确国内反洗钱监管措施。同时,随着金融领域不断创新,出现各类新型金融业态,需要完善反洗钱监管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相较于《管理办法》,《修订草案》突出强调风险,并新增金融机构反洗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要求、完善监管对象范围以及完善反洗钱监管措施和手段。其中,在完善监管对象范围这一项中,适用范围新增非银行支付机构、从事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修订草案》拓宽监管对象范围,表明了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工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随着金融业态不断丰富以及传统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迁移,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工作也面临新态势,需要将更多主体纳入监管,以实现监管工作的“全方位、零死角”。 “对于小贷、消金公司来说,被纳入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此前裁判文书网的一些材料来看,部分小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由于贷前发放不审慎、贷中监测不到位,致使资金流向偏离了监管要求。因此,小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也需要提升合规意识,加强客户资料审查,加强资金用途管控。 此外,在强调风险方面,《修订草案》在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明确,央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金融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并及时、准确了解金融机构风险的要求,要求央行及其分支机构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实施分类监管。 在《修订草案》第二章中,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与洗钱风险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洗钱风险自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反洗钱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保障、反洗钱信息系统和技术保障、反洗钱内部检查和审计要求等。同时《修订草案》对金融机构提出洗钱风险管理要求,强调根据机构、客户、业务的风险状况,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和程序。 在《修订草案》第三章中,央行规范了各类反洗钱监管措施的运用条件,同时规范结果反馈和法律文书制作要求。在监管手段方面,增加《监管提示函》,删除质询(含电话和书面),同时强调反洗钱持续监管要求。 苏筱芮表示,2020年以来,金融监管持续关注反洗钱领域,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修订草案》的出炉,既是对前期监管工作的总结提炼,也能够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为机构提升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工作水平提供更加明确的参照。 展望未来,苏筱芮认为,随着《修订草案》最终落地,相关机构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方面面临更高要求,机构的合规意识将不断提升,行业乱象得以改善。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或将就反洗钱、反恐怖融资领域开出更多罚单。当前罚单多集中在传统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未来也不排除会扩展至小贷机构与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流转的底层服务商,也有可能会被重点关注。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速。伴随着多项政策落地,金融机构加速布局业务,助推市场互联互通。在沪深市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融资融券业务开放首日,多家金融机构宣布,已成功协助境外机构投资者完成新规之下的融资融券业务。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自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幅拓宽了境外投资者的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范围,包括新增允许QFII、RQFII投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证券、私募投资基金、金融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等,允许参与债券回购、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12月29日,沪深QFII、RQFII融资融券业务市场统一开始交易,汇丰中国、渣打中国、花旗中国、德银中国等作为首批支持融资融券交易的QFII托管行,宣布成功协助全球投资者完成了新规下中国A股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 汇丰中国证券服务部总监钟咏苓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投行、对冲基金、量化基金等境外机构对融资融券这一实现多元交易策略的有效工具表现出浓厚兴趣。除完成首批交易的汇丰QFII、RQFII客户以外,来自多个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在密切关注市场进展、研究业务模式和着手准备开立交易账户。汇丰预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QFII逐步入场,参与融资融券等新的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而托管行、券商等机构有望迎来新一轮业务增长机会。 实际上,金融市场持续推进双向开放,多家金融机构已经借此拓展相关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分别扩大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合格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业(QDIE)试点规模。12月初,已有深圳QDIE管理企业,以平安银行为托管行募集境内合格投资者人民币资金,购汇约5000万美元于境外进行直接投资。12月25日,欧洲排名第一的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锋裕汇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正式落地北京,作为东方汇理承接北京市QDLP试点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获批额度3亿美元。 金融机构相关人士表示,将继续密切跟踪政策动态,助推市场双向开放和互联互通。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通知。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环球市场业务主管吴英敏表示,恒生银行将积极跟进准备跨境理财通业务,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以及跨境理财通机制,为大湾区潜在的个人跨境理财需求搭建互联互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