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薛洪言 行业变迁给出的答卷,需要银行与员工共同完成。可以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相比,银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与员工共赢。 “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人的回答仍是“yes”,却没有了兴奋感。 银行人在朋友圈转发点评“后浪”时,后浪们则在知乎上询问“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目前,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为了理想。 这依旧是一份好工作,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褪色的金饭碗 这两年,不断有银行朋友向我吐槽,从毕业学校看,新员工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分支行。 十年前还不是这样。 记得2011年,我当时所在的银行组织了一次总分支联动的下基层运动,我被分配到山东某家支行,与支行客户经理共同工作3个月。同样的年纪,看着他们在拜访对公客户时侃侃而谈,事后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客户的潜在风险点,让我敬佩不已,对比之下,自己每天在总行写各种通知、公文,真是不够看。 一年之后,当时我跟着的那位年轻客户经理已经是分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网点)。那个时候,在网点工作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辛苦不假,心怀抱负的年轻人谁会怕苦呢?有发展空间才重要。 到了2016年,我已经离开银行,那位支行副行长某日找我诉苦,“最近辞职的同事很多,很多人留下这么一句话,这辈子都不会再做银行”。他感慨这些话让他压力很大,我劝说道这只是大家长期压抑下的情绪宣泄,不是在针对他。 就在那几年,银行基层职场环境明显“恶化”:一边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蓬勃崛起,很多优秀员工主动离开;一边是经济下行后的不良爆发和对公业务急剧萎缩,上上下下所有压力传导至基层,收入不断下滑,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压力问题、不良问题甚至薪资问题,都还不是根本问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成长空间的急剧萎缩。 基层网点最难熬的那几年里,中小企业因相互担保批量倒下,对公业务基本只剩下催收,后来虽有恢复,但朝气不再;个人业务的重要性也被互联网消解,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环节上收,总行网络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事业部越来越贴近一线,而网点距离核心用户越来越远,重要性下降,甚至不再能听得到“互联网”的炮声。 当基层慢慢被纯操作性工作填满,成长空间也被挤掉了,一些从业者开始自我调侃,“三四线城市谈不上金融,我们只是在做一些低端的低技术含量工作,说好听点叫金融。” 也是在那几年,社交媒体中关于银行基层员工“去能力化”的讨论热火朝天,银行几十年来积累的岗位光环,在这样的讨论中一点点消解,越来越多的员工灰心丧气,那些原本可以承受的压力,变得如山大。 曾经的金饭碗,褪色了。 更大的危机 远不止这些,更大的问题,正在袭来。 银行员工对收入的吐槽,更多地集中在纵向对比的增速下滑上(以2014年为界,前四年平均增速11.5%,后四年平均增速4.6%),在横向跨行业对比中,银行业仍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行业。 2018年,金融保险行业年均工资收入近13万元,略低于计算机相关行业,位居第二,相比其他行业,仍有明显优势。问题是,在接下来的5-10年,这种相对优势会加速褪色。 1、渠道褪色 产品销售提成,是银行一线员工绩效收入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渠道之王,人们习惯于在网点购买一切金融产品——存款、贷款、基金、保险。 但随着金融业务线上化迁移,支付宝、微信、苏宁金融等综合金融平台一站式购齐,体验更好,正不可逆地侵蚀银行的渠道价值。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加速自建线上渠道,相比之下,网点渠道价值褪色,本是同根生,不得不相煎。 对银行一线员工来讲,这意味着网点的带货能力下降,“人在网点坐、客从外面来”的坐商销售模式愈发艰难,收入停滞甚至下滑的时代加速到来。 2016年-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代理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从939亿元缩水至663亿元,是互联网时代银行渠道能力下降的佐证。以宇宙行工行为例,近五年,代理基金和代理保险销售额均呈下降趋势。 2、对公褪色 七八年前,对公客户经理是很多柜员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收入高、空间大、压力也可承受。2012年以来,对公业务开始走下坡路。总行和省分行的重点大客户,还能抵御经济下行的影响;支行网点的对公客户加速分化,好用户不借钱、借钱的用户有风险,对公客户经理的日子难过起来。 对公辉煌时代,基层对公客户经理既能在银行内部拿高薪,信托机构、小贷公司等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随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零售业务崛起,金融行业对公司业务人才的需求下降,银行内部“对公条线”的相对优势地位,也一去不返了。 以农商行、城商行为例,这两类机构均以对公业务为主,能很好地代表银行基层对公业务的变迁。近十年来,农商行、城商行的不良率持续攀升,高点分别达到4.29%和2.48%;同期,农商行的净息差低于3%,城商行的净息差约为2%,不良率高于净息差,表明贷款业务是亏钱的,基层对公神话的褪色可见一斑。 无论是渠道褪色还是对公褪色,都在“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地演变着。套用王兴那句名言,现在这个时点,既是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逼仄的成长空间 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行业的微小变迁,对员工的影响成倍放大。 银行基层网点的褪色,反映到员工层面,就是越来越多的抱怨吐槽、越来越多的无力感。个别人勇敢跳出来,多数人则变得“成熟”,失去朝气和活力。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如此评价员工的“成熟”过程: “年轻的知识工作者的职位涵盖范围太窄,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他自请离职,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听到许多主管感慨地说: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接一个消沉下去。其实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这些主管,是他们自己冻结了年轻人的热情,他们将职位设计得涵盖范围太窄了。” 看不到成长空间,年轻人进入银行后,很快变成“老油条”,并美其名曰“成熟”,从业者的这个“成熟”,对应到组织层面,就是活力的丧失,以及各种转型策略的执行难。 此时,很多银行力推执行力管理,却是南辕北辙。因为此时组织目标(利润、市场份额)的实现,并不能同步带来个人目标(成长空间、薪资增长等)的达成。员工缺乏热情和动力,执行力管理的结果是死气沉沉,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求变求新的市场环境。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银行通常希望找到“天才”来解决问题。但六十年前的德鲁克就已经告诫管理者此路不通: “我们不能一味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指的知识工作者,本文作者注)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怎么改进工作手段呢?德鲁克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以“合作者”的方式管理雇员。合作者需要被说服,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所以,管理工作变成销售工作,“在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不会首先问‘我们想要什么’,而是会问‘对方想要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420万银行业员工,绝大多数都在基层。面对基层业务“褪色”的现状,不能在内部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员工发展机制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银行业的零售转型,就不可能成功。 向用户看齐 行业变迁给出的答卷,需要银行与员工共同完成。可以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相比,银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与员工共赢。 银行在机构层面着眼于内部变革与转型,员工则应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升级迭代。这种变革与升级,需围绕用户展开: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找用户;用户有什么需求,就创新性地提供什么服务。 机构层面,主要围绕APP建设、场景合作、开放银行等手段获取用户;在员工层面,则需要结合零售用户社群化、圈层化的特点改变营销策略,习得新的技能。 这个时候,一味地埋头苦干很危险,因为在行业变革期,“把事情做对”固然重要,但只有“做对的事情”,才能跨过鸿沟,把握明天!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商业模式从未如此错综复杂,也从未如此孕育生机。 新业务、新经济、新模式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家优秀的企业,必然是价值充盈的。她不仅要有一定的规模当量和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着积极的价值观,能够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能够扎根过去和现在,指向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 记录、探寻、发现,我们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都为抵达那个最具价值的核心。 为此,搜狐财经以专业的财务分析,对国内大型企业做一次全面的审视,亦将以独特的媒体视角,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 搜狐财经将以每周两篇的频率,独家发布企业报告,并以此系列报告建立企业数据库,汇聚成搜狐财经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筛选出有独特价值的企业。 本文为“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报道第三十七篇。 出品丨搜狐财经 作者丨陈天伦 【价值评析】 财务软件起家,后转型ERP软件提供商,乘风而起。借力会计电算化实现快速发展,随后踩中ERP风口,于2001年上市。此后十年间用友营收由3.3亿增至41.22亿,复合增速达28.6%;归母净利润也由0.7亿增至5.37亿,复合增速为22.6%。 ERP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波动剧烈,用友谋求转型。2012年后,ERP行业全面下挫,低迷五年之久。调整期内,用友确立了软件、云服务、金融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格局。2019年,软件、云服务、金融服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分别为61%、23.2%和15.2%。 智能制造风口到来,云ERP成为新增长点。云服务为用友近年营收增长的主引擎。2017-2019年非金融类云服务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50%、108%、132%。 高研发投入推动产品迭代和业务发展进程。2012年以来,用友每年的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均在15%以上,2015年开启云转型后提高至20%左右。近三年合计研发投入达44亿元。 期间费用持续改善,净利润实现高增长。2015-2019年,用友的期间费用率由67.42%下降至36.91%。其中,销售费用率连续5年下降。受益于业务总体回温和控费能力增强,2017-2019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97.11%、57.33%、93.26%。 毛利率下滑,云服务盈利难题待解。用友近三年毛利率持续下滑,降幅达6个百分点。从近年营收结构的变化来看,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在于云服务业务增收难增利。 上市至今每年分红,多次实施股权激励。用友自2002年起每年均实施分红,近十年累计分红31亿,股利支付率均在50%以上。此外,用友曾6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截至2019年末,用友员工总数为1.73万人,员工平均薪酬约为24.84万元。 综合各项指标,用友网络整体价值评分为3.5颗星。 今年以来,疫情促使云平台需求爆发,云计算产业链乘风而上。作为云服务提供商的用友网络,在仅一个月内股价上涨70%,总市值突破1300亿。 与股价飙涨相对的是,2020年Q1,用友实现营业收入10.89亿元,同比下降13.1%;净亏损2.38亿元,同比下降389.3%。拖累业绩的是营收占比超6成的传统软件业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软件业务收入较去年下降33%。 成立32年之久的用友网络可以称是软件行业的老兵,以财务软件起家,后转型ERP软件提供商,与甲骨文、SAP等国际软件巨头共同瓜分国内市场。2015年起,用友网络全面开启云转型。 对于用友而言,在传统软件增长乏力、金融服务调整升级之际,加快云化势在必行。但云转型的阵痛期将持续多久,何时能够实现盈利反哺仍有待考量。 上市十年营收复合增速近30%,5年业绩低迷期谋求云化转型 1988年,用友软件诞生于中关村,主做财务软件。彼时,不少企业仍采用手工记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给会计核算带来种种不便。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步伐加快。 用友的诞生恰逢其时。这之后,用友相继推出网络版财务软件、管理型财务软件。至1997年,用友营收已超过1亿。 与此同时,用友将业务由单一的财务软件延伸至ERP领域,并在1998年发布第一款ERP软件“用友U8”,正式进入ERP时代。 ERP全称为“企业资源计划”,其指代的是一个集合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全体系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ERP软件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尤其是对于有着庞大枝干体系的制造业企业效用明显。海尔、联想等都成为了ERP系统的早期试水企业。2000年后,ERP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用友再次踩中风口。 2001年5月,用友软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每股发行价36.68元,上市首日开盘价即飙升至76元,当日报收92元,创了当时新股开盘价和收盘价的新纪录。 此后十年用友加足马力,2001年用友营收仅有3.3亿,2011年已增至41.22亿,十年营收复合增速为28.6%;归母净利润也由0.7亿增至5.37亿,复合增速为22.6%。 用友的软件体系也已由ERP软件扩展至CRM(客户关系管理)、BI(商业智能)、财务、财政等众多管理软件领域。 但ERP软件仍是用友的盈利支柱,2011年用友ERP软件收入17.5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3%;毛利润占比则达到49%。 根据赛迪顾问(CCID)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用友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市占率为23.5%,在中国ERP软件领域的市占率为30.7%,连续十年居于第一位。2011年,用友在中国管理软件和ERP软件领域的市场份额均超过市场第二、第三位的总和。 届时国内ERP市场,SAP、甲骨文等牢牢盘踞高端市场,用友、金蝶等主要发力中小企业端市场。 然而,ERP软件应用作为企业IT开支的一部分,在企业效益良好时属于锦上添花,在企业发展遇困时则会被优先削减,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早期ERP行业整体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剧烈。 2012年开始,国内制造业步入寒冬,当年国内GDP增速仅为7.8%,创当时13年以来的最低值。 ERP行业全面下挫,用友2012年营收增速由上年的38%陡然下滑至2.7%,净利润则由上年同比增加62%转为下降近30%。2013-2015年,用友营收增速始终停留在个位数。 竞争厂商金蝶同样业绩惨淡。2012-2014营收连续三年负增长,2015年增速才恢复至个位数。 这一漫长调整期内,用友开始探索云化转型,发展IUAP企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和小微企业云服务平台。 2014年,用友旗下孙公司北京畅捷通支付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捷通支付”)收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得了全国收单及全国互联网支付的牌照。 同年,用友与深圳力合金融等三家公司共同设立前海用友力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金所”),主要从事P2P业务。 2015年1月,用友软件更名用友网络,并自此确立了软件、云服务、金融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格局。 传统软件营收仍占6成,云服务收入年增速超100% 2019年,用友网络实现营收85亿。其中有52亿来自传统软件业务,占比达到61%。云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则分别占据用友总营收的23.2%和15.2%。 用友的传统软件业务按照企业体量分别提供不同系列ERP产品。面向大型企业主要是NC 以及U9产品线,其客户包括茅台、壳牌、顺丰、中国国旅等。据悉,一套产品的售价在100万以上。面向中型企业的是U8+系列,售价在10-100万之间。针对小型企业的则是由子公司畅捷通提供的T系列,包括T+、T1、T3、T6等,售价在10万以下。 此外,用友进一步拓展CRM(客户关系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HCM(人力资本管理)等软件业务。 近年来,用友整体营收增速恢复至2012年以前快速发展期的水平,2017、2018年营收增速分别达24.06%、21.44%。但传统软件业务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在公司业务体系中的比重也逐年缩减。 2016年,用友传统软件的收入增速仍达到11%,营收占比达到9成。2018年收入比重降至7成。至2019年,用友的传统软件收入同比下降7%,收入占比减少至6成。 究其原因,智能制造风口的到来让ERP行业重新回暖。但传统ERP软件由于前期成本高昂、实施复杂、升级困难等因素,不再受到普遍青睐,云ERP取而代之成为新增长点。 云ERP定位SaaS(软件应用服务)市场,为用友云业务发展最快领域。2017年7月,用友推出第一款完全云化的ERP产品“U8 Cloud”,主要针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同年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云产品T+ Cloud。2019年,用友又推出针对大型企业的NC Cloud,以及面向中型企业的云服务套件YonSuite。 除此外,用友云服务体系还包含IUAP云平台、领域云、行业云、云市场等。其中IUAP云平台聚焦于PaaS(平台服务),为SaaS(软件应用服务)、DaaS(数据服务)、BaaS(运营服务) 提供支撑。 领域云、行业云主要针对细分领域和细分行业的需求提供对应的云服务。如针对营销、采购、税务、人力等细分领域;以及提供政务、制造、医疗、汽车、餐饮、教育、烟草等行业的解决方案。云市场则提供围绕云计算产品的企业软件应用和服务。 云服务收入规模也随着新品迭代而高速成长,成为用友营收增长的主引擎。2016年用友的云服务业务(不含金融类云服务)收入1.17亿,在总营收中占比仅2%。此后两年,云服务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50%、108%,收入比重逐年翻番。 2019年用友非金融类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131.6%,占整体营收的比重已达23.2%。 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微企业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1.46亿元,增长289%;大中型企业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18.24亿元,增长124.4%。 截至2019年末,用友云服务业务的累计企业客户数为543.09万家,其中累计付费企业客户数为51.22万家, 较2018年末增长41.5%。 用友的金融服务板块收入则主要来源于企业支付服务和友金所的互联网投融资服务。畅捷通支付面向企业市场,提供包括聚合支付、POS 收单、网银支付、快捷支付、扫码支付、代收/代付、鉴权等支付服务。友金所早期以P2P业务为主,目前旗下平台包括网贷平台友金服、综合型平台友金社以及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友金普惠。 2016、2017年,用友金融服务板块营收增速均超过200%,在总营收中占比也由5%提升至13%。友金所的互联网投融资服务贡献了近9成收入。 然而,在这之后网贷行业即遭到监管重锤,友金所业务模式面临转型升级,收入逐渐缩水。 2019年,金融服务板块实现收入12.93亿元,同比微增4%,占整体营收的15%。其中,支付服务业务实现收入6.51亿元,同比增长319.1%。友金所的互联网投融资业务仅实现收入6.42亿元,较去年大幅下降41%。 今年一季度,传统软件业务和互联网投融资业务收入继续下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软件业务实现收入5.64亿元,同比下降33.3%。互联网投融资业务实现收入8280.27 万元,同比下降57.9%。 云服务和支付服务业务延续了高增长态势。2020年Q1,云服务业务(不含金融类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74.4%;支付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1亿元,较上年增长182.6%。 近三年研发投入44亿,销售费用率连续5年下降 从U8到U8 Cloud,再到YonSuite,支撑用友产品快速迭代的是高昂的研发成本。2012年以来,用友每年的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均在15%以上,2015年开启云转型后提高至20%左右。 2012-2019年,用友的研发支出由6.64亿元攀升至16.44亿元,仅近三年合计研发投入便达44亿元。截至2019年末,用友共有研发人员5184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0%。 而在期间费用方面,2015年至今,用友的期间费用率持续改善。2015年公司期间费用率还居于67.42%的高位,2019年已降至36.91%。 其中,销售费用率连续5年下降,由2015年时26.63%下降至2019年时19.2%。2019年用友的销售费用支出为16.33亿,同比去年下降0.9%,费用率则较去年下降2.2个百分点。此外,管理费用支出为13.9亿,同比微增1%,管理费用率下降2.7个百分点。 受益于业务总体回温和控费能力增强,用友近年净利润实现高速增长。2017、2018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7.11%、57.3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速则达到113.49%、81.58%。 2019年,用友实现归母净利润11.83亿,同比增长93.26%;扣非净利润6.77亿,同比增速为27.3%。 但从毛利率来看,用友近三年毛利率一直在下滑,由2017年时的71.43%下降至2019年的65.42%,降幅达6个百分点。而在2012年以前,用友的毛利率均达到80%以上,早期则在90%以上。从近年营收结构的变化来看,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在于云服务业务。 尽管用友并未详细披露云服务板块的盈利情况,但从国内云计算市场整体来看,往往是高增长与难盈利并行。 根据IDC报告,中国公有云IaaS+PaaS(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市场,阿里云和腾讯云居于前两位。然而,阿里云发展十年,去年营收破50亿美元却仍未实现盈利;腾讯云也一度陷入超低毛利率质疑。 在企业级SaaS市场,金蝶于2012年开始云转型,目前云服务业务已占据金蝶总营收的40%。2019年,金蝶的云服务业务收入13.14亿元,同比增长54.7%;与此同时,云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也扩大30.7%至1.95亿元。 对于用友而言,在传统软件增长乏力、金融板块调整转型之际,加快云转型势在必行。但云转型的阵痛期将持续多久,何时能够实现盈利反哺还是个未知数。 值得一提的是,搜狐财经注意到,用友网络自2002年起每年均实施分红,近十年累计分红31亿,近年股利支付率均在50%以上。 近日,用友公布2019年度分红方案,将以24.85亿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6元(含税),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每股转增0.3股,共计派发现金股利6.46亿。 截至2019年末,用友网络员工总数为1.73万人,相比2018年增加1192人,公司人均年薪为24.84万元。 上市以来,用友曾多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首次股权激励在2007年,公司1014名员工合计获得673.92万股股票,授让价格为18.17元/股,届时,用友股价在40元附近。此后,用友又在2011年和2013年两次实施股权激励,惠及3547名员工。 2017-2019年,用友连续三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三次行权价格分别为15.88元、28.18元、28.15元。其中,2017年的激励计划激励力度和幅度最大,面向1444名骨干员工授予不超过5798万股,约占当时总股本的3.96%。 社会公益方面,2019年用友对外捐赠548.75万元,支持“中国商业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项目及其他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消除贫困、支持公益行业发展等公益活动。在这之前,2016年用友曾捐赠1000万元发起成立慈善组织“用友基金会”,致力于中国商业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用友通过用友基金会定向捐款1000万元,用于资助参与湖北疫区肺炎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同时,用友调集资源投入及上线多项服务,以数智服务保障相关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如上线了"智慧云采丨防疫物资紧急采购需求发布平台",帮助防疫物质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助力解决疫区医护用品紧缺问题。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董峥 9日,银保监会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暂行办法》共计七章七十条。该《暂行办法》针对近些年各级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在风险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亟待尽快补齐制度短板,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发展。 被打破的传统消费观念 中华传统消费观念一直是“量入为出”,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国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而“超前消费”观念也逐渐在社会中普及,以信用卡为代表的透支消费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的行为,他们喜欢追求时尚、消费欲望高的特点很容易暴露出来。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适度的负债能够有效地拉动消费、刺激社会需求的功能,可以让一些年轻人提前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限度,超过限度就会适得其反。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过分追求高档奢侈的生活,从而引发的过度超前消费而形成的个人负债,不仅不能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基础,反而成了“月光族”加大了生活的负担,同时还是个人走向破产的“祸根”。 “超前消费”的观念多是建立在“未来有稳定收入,职业生涯不断上升”这样一个预期的基础之上,但是其潜在的危险是:在目前竞争极其激烈的经济社会中,工作、事业、生活的变数是相当大的,一旦发生大的变故其自身抵御这种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在经济方面就很可能带来个人的财务危机。今年年初爆发的疫情引爆了这场严重的“危机”,在信用卡、网贷业务应该已经形成大面积的逾期现象。 非理性贷款加速逾期攀升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概念被热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企业、机构推出了各种形式的网贷、P2P(屁吐屁)都披上“互联网金融”这件华丽的外衣充斥市场,银行也在信用卡业务基础上开发了现金贷业务,这些都助长了很多缺乏消费自控力的人群深陷其中。从接触到的一些贷款逾期者的咨询情况来看,他们深陷各类贷款逾期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最主要的贷款逾期还是来自于过度消费。一些借款人热衷于追求时尚过度消费,自己收入又不足以支持这种消费,且家人无法提供相应的费用花销,就通过大量办理信用卡透支消费,甚至还要到网贷平台借钱消费,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债务。某地一女子月薪仅3000多元,名下却有14张信用卡合计欠款总额达到87万多元。在其烧炭自杀后,在清理其遗物时,发现她购买的20多双鞋、价值约20000元得名牌手提包,还有数不清价值千元的名贵化妆品。 有一部分人使用信用卡和贷款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有的是投资P2P,有的是投资违法的网络外汇期货,还有的甚至用于赌博,当然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输。还有一部分人使用信用卡和贷款资金,用于实业投资中的业务周转,最终业务失败,让自己陷入到逾期的泥沼中。 从这些贷款逾期的情况看,应该说都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消费欲望,却硬要把收入数千元的日子过出月入上万元的感受,一旦收入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要么无节制办理信用卡,要么就用网贷借钱,以填补自己的虚荣心。 虽然有些人是为了创业,但是凭心而论,创业并不是任何人想当然就能做的,很多小企业根本没办法经受业务和资金的风浪,商场上遇到风吹草动很快就会折戟。如果通过举债、贷款进行创业,这种结果更是不堪一击。今年的疫情再次验证了这种结局的残酷性。至于使用信用卡套现、网贷用于非法投资、赌博,更是为自己的生活套上一条活生生的枷锁。前不久爆发的中行“原油宝”中的投资者中,又有多少人真的明白期货到底是什么吗?! 网贷新规能否解决行业困境仍需观察 尽管《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征求意见稿”,其中对网贷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是从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触目惊心。虽然《新规》对网贷资金的使用,在某些领域,比如房地产、投资等行业实施了限制,但是到底能否真的落实却很值得怀疑。2019年的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了740多亿元,而其中第三季度曾高达919亿元,2019年的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这一数据是十年前2009年的9.6倍。尽管各类网贷的坏账总额没有汇总,但是从社会中看到的各种情况,判断应该不会低于信用卡,而这两组数字如果加在一起的话,其结果恐怕无人敢想象。 一些卡民在信用卡逾期之后,不是考虑如何筹措资金还款,却要四处咨询如何向银行申请“停息还本”,以及各种可以延迟还款的手段,甚至一些法律人士也参与代逾期人向银行以“银闹”手段要求信用卡逾期费用的减免,并向逾期人收取相应的手续费,美其名曰“维权”。其实真正摆脱逾期烦恼的,还是要筹钱还款才是上策,任何其它手段都不过是将逾期时间拉长而已。 当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后,很多银行为信用卡业务推出了可申请延迟还款的服务。但是从获得的一些信息来看,真正因疫情影响信用卡还款而申请延期的卡民恐怕是寥寥无几,倒是很多本身已经深陷信用卡逾期泥沼中的卡民热衷于此。实际中对于疫情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程度的判别也是比较难的,所以发卡银行在疫情期间,对信用卡逾期都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网贷《暂行办法》的出台,从本意上要对银行开展的网贷业务进行规范,但是近几年由于信用卡业务超速发展,尤其是各类网贷业务的过度发展,让信用卡和网贷业务的逾期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银行角度来控制网贷风险,进行规范化经营固然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信贷业务风险本身也是一种“系统性风险”,从信用卡的逾期情况来看早已经是一地鸡毛,而网贷恐怕更是一片哀鸿了。 经常接到一些人的“质疑”,质疑我所写的内容,不是帮助这些遭受逾期困扰的“债奴”。我很奇怪,难道一直倡导“合理消费,适度用卡”的理念不是在事前劝导他们不要陷入债务泥沼吗?已经成为了“债奴”,除了筹钱还款,难道还有其它形式能化解债务危机吗?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但是债务如何归还倒是有一些方法:全额还款不行,就分期还,分期不行就最低还,实在还不行就适当还一些而不要“断供”,最起码向银行表明还款的态度,为自己留出缓冲“余地”。 要想化解信贷风险,最重要的是要对传统消费观念的恢复和弘扬,信用卡为了刺激消费提供了很多权益、优惠,如果正确使用信用卡,它可以成为生活的助手,反之,它就是生活的枷锁,一旦不懂得善用信用卡、网贷的话,它也助长了非理性、无节制的消费理念,这些都是形成逾期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不从观念上改变过度消费、盲目借贷的观念,《暂行办法》对网贷风险的防范力恐怕也是有限的。 (本文作者介绍:信用卡行业研究人士,多年从事独立的信用卡与支付产业研究)
©深响原创 · 作者|丁直仁 核 心 要 点 市场可能高估了美团与滴滴之间的冲突,而低估了滴滴与高德之间的竞争。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为便在组建自己的地图团队。 腾讯地图或因数据质量问题遭遇考验: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中旬,特斯拉地图数据服务商由腾讯地图更换为百度地图。 平静已久的互联网地图行业迎来了一个重要变量。 今年的五一长假来临之前,滴滴安卓版低调上线一个新功能:公交换乘查询。目前,滴滴iOS版也已上线公交功能模块,只是在主菜单栏位置比较靠后。 这并不是滴滴第一次想切入公交服务,早在2016年,滴滴就曾推出独立的公交查询产品,2018年,滴滴再次试水公交业务,在南京、青岛、贵阳、深圳联合公交公司推出滴滴公交,通过平台可以呼叫公交。 但滴滴本次的公交业务与前述尝试存在显著区别。首先,此次推出的公交查询业务集合在滴滴主APP内;其次,相关服务类似高德地图的公交换乘查询,未切入到重线下、重运营的公交运营层面。 也就是说,滴滴此次的公交业务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凸显,同时,公交换乘查询模块的加入,也延展了滴滴出行工具的边界。 上线公交业务是滴滴因顺风车事件低调近两年后的一次谨慎试探,在此之前,出于安全、监管和舆论的考量,滴滴在业务层面选择收缩,与此同时,高德、美团等平台激进补位。在2017年低调上线打车业务后,高德地图于2018年上线聚合打车服务模式,得益于网约车新政培育的新型供应端资源,高德地图得以迅速打开局面,成为网约车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舆论层面,美团打车被视作滴滴的最有力挑战者,而从实际业务对标及竞争关系来看,市场可能高估了美团与滴滴之间的冲突,而低估了滴滴与高德之间的竞争影响——事实上,二者的竞逐对于用户渗透率极高的地图行业会带来很大改变。 在滴滴逐渐走出蛰伏期,开启新一轮进攻模式后,网约车以及承载网约车服务的底层产品互联网地图,正在迎来变局。 高德转向 在滴滴与美团热闹的PK战背面,作为国内头部互联网地图服务商,高德地图正在抓紧时间修建自身的护城河。 据「深响」了解,早在两年前,高德地图内部就已经将滴滴视作头号竞争对手,而此前,被列为头号竞争对手的是百度地图,目标的转移结合滴滴的最新战略不难理解。 今年4月16日,滴滴出行CEO程维在公司战略会上公布了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即“0188”,其中的两个8一个意指国内全出行渗透率8%,另一个指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 全出行的提法已经跳出了市场对滴滴提供网约车服务的既往认知,公交业务上线是一个明显信号——除了包括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之外,滴滴还在试图提供出行的信息解决方案,最终,它希望承担的,其实就是用户手机里的地图APP所承担的功能。 而对互联网地图产品们而言,滴滴在网约车业务上的壁垒更难攻破。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百度地图主打AI提升地图导航体验,仍聚焦互联网地图的传统功能时,高德地图已经看到了滴滴潜藏的巨大威胁,因此,其将滴滴视作头号竞争对手的做法不难理解。 2017年,当美团在南京上线打车业务吸引全民注意时,高德地图也低调上线打车业务,但是无论美团还是高德,通过复制竞争对手打法的尝试都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高德在次年转换思路,于2018年7月上线聚合打车服务模式。 所谓“聚合模式”,是指高德地图、美团等平台通过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来提供打车服务,与以滴滴为主的自营模式相比,聚合模式重在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这一模式大获成功,以至于滴滴在2019年中旬一度计划上线聚合模式以应对竞争。 与滴滴相比,高德可谓是地图行业“老大哥”。 高德是一家拥有十余年历史的地图公司,其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汽车导航、阿里巴巴以及移动时代。 2001年,高德公司成立,彼时其主营业务为GPS应用,以车载导航仪销售为主,是国内首家具有航空摄影甲级资质的民营企业。从2005年起,高德先后为多家汽车厂商提供导航电子地图,依靠此业务高德于2010年7月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2013年,高德地图开始转型互联网,该年8月其宣布导航产品免费。此前,高德导航售价为50元人民币。根据彼时其公布的数据,当时高德装机量为7000万。 2014年2月,高德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这是高德完全进入移动时代的转折点,从此,高德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原来维度里的导航公司,更多成为阿里巴巴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益于自身在底图数据上的优势,高德在并入阿里巴巴体系后迅速完成移动互联网转型,成为与百度地图直接对标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商,2016年,双方还曾爆发谁是业界第一的口水仗,但随着百度地图自身转向,以及俞永福离任影响,高德与百度之间的摩擦日益降温。 围绕网约车的系列布局后,高德地图的竞争重点转移。 从2016年开始加大对地图业务投入的滴滴,此前一直将地图作为支撑服务的底层工具,公交上线意味着这一底层能力正在走向台前。 无论是从网约车服务切入全场景出行,还是从地图工具切入全场景出行,滴滴与高德之间的竞争愈加直接,随着二者在服务和工具上的配备逐渐靠近,双方争夺的用户其实已经高度重合,战争不可避免。 地图新变局 在滴滴低调切入地图服务的同时,另有巨头在默默布局地图业务。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发展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场景OS鸿蒙和移动生态HMS的同时,华为对地图业务也不断加码。 在2019年8月的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华为HMS向开发者开放了面向海外的地图能力,今年上半年,华为正式在其应用商店AppGallery上架自家的导航地图HERE WeGo地图,该地图已支持 100 多个国家 1300 多个城市,服务不仅支持最基础的定位、导航功能,常用的步行、公交、汽车路线出行建议、打车等服务也一应俱全。 HERE WeGo地图的底层服务并非华为自研,而是来自诺基亚推出的Here地图(2015年被宝马、奔驰和戴姆勒三大汽车厂商组成的收购集团以25亿欧元收购),在全球市场,除谷歌地图外,Here地图是为数不多能够提供相对较全的地图数据和地图服务的产品,因此,在无法使用谷歌的相关服务后,华为选择了与Here携手。 不过,华为对地图的投入并没有到此为止,据「深响」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为便在组建自己的地图团队,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地图人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为了提高研发效率,华为要求地图团队去松山湖总部封闭开发半年,目的不言而喻:以最快速度生产出自研地图,摆脱对第三方图商的依赖。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组建团队自建地图服务都是一件投入巨大的事情,华为组建地图团队,研发自研地图的动作,足以体现其发展鸿蒙及HMS生态的决心。 虽然华为自研地图的当下战略重点是海外市场,但随着相关业务逐渐成熟,国内市场会成为其绕不开的一块,这意味着在滴滴之外,行业会迎来另一重磅选手。 伴随滴滴、华为对地图业务的加码,原本平静的行业已经开始出现波澜。 在2018年930变革后,腾讯地图被并入CSIG,承担着拓展车联网业务的重任,「深响」从接近腾讯地图高层人士处获悉,腾讯地图在2019年或因数据质量问题丢掉重要客户,在该年的绩效评定中,团队多位管理者绩效考核被打二星。公开信息显示,就在今年1月中旬,特斯拉地图数据服务商由腾讯地图更换为百度地图。 因此,当华为加大地图业务投入,招募团队时,腾讯地图出现了部分人员流失情况。 与短视频、内容社区等产品不一样,地图是一个平日并不热闹,对用户的时间消耗没有那么严重的产品,但从实际效用来说,地图已经成为大部分用户的刚需,是用户出行的第一入口,也是拓展自动驾驶、智慧交通、车联网等更广阔业务空间的底层能力,因此对于有实力的大厂而言,地图从来都是无法拱手让人的战略要地。 在新的变量出现后,行业对于发展路线的争论、对上游数据的争夺,以及对相关人才的争抢都会加剧。更重要的变化在于,随着滴滴从服务侧切入撬动行业格局,互联网地图的产品逻辑、商业模式、资源布局会被重塑,而这将反过来影响行业的竞争焦点。 硝烟只会渐浓。 深响
金融界网站讯 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是科技企业的必由之路。2020年5月13日,皖通科技(行情002331,诊股)迎来了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的领导,双方就信息化应用创新业务的协同合作召开技术交流会。 中国航天科工是我国军民、航工、民用产品研制生产服务、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开发与应用服务等业务的战略性、高科技、创新型大型央企。旗下二院706所,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跻身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的主力军之列。皖通科技是中国领先的大交通领域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双方都是在各自赛道上领跑的著名科技企业。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扩大,全球化进程遇到严峻挑战,全球经济、政治、外交局势波诡云谲。这种复杂的形势,更加坚定了国家在信息化应用创新业务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信创产业链作为国家战略级规划、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四大板块,辐射交通、金融、电力、政府、办公等诸多领域。对科技企业而言,信创产业是充满吸引力的蓝海市场。在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皖通科技与706所正努力结合各自平台及技术优势,在信创业务中寻求广阔的合作空间,开辟新的战略发展通道。 皖通科技董事长李臻表示,皖通科技拥有高速公路信息化、港口信息化、军用雷达三大核心业务,高速公路业务已发展到全国二十多个省份,港口信息化业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在全球布局,军用雷达在北京大兴机场实现军转民的业务落地。皖通科技已在大交通领域搭建完成智慧收费、智慧监控、智慧调度、智慧出行、智慧政务、智慧信用等各方面成熟的业务体系。 皖通科技总经理廖凯表示,皖通科技拥有高质量的研发团队,核心技术人员近700人,形成了分别以安徽、天津为主的南方研发中心和北方研发中心。全国化的布局使皖通科技在业务所在地都拥有持续服务客户的优质水平与行业领先的资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廖凯认为,当前公司正在积极发展新基建业务,与706所拥有业务互补的战略合作空间,双方携起手来,使产品端与应用端形成强强联合,在信创领域创造新局面。 706所领导对皖通科技的高速公路信息化业务及成绩表示赞赏。指出706所是国家信创产业的排头兵,其产品已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无论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大交通行业一直是国家战略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信创产业势必会在大交通行业迅速布局而拥有跨越性的发展,是双方协同合作的良好契机,应加快具体业务合作的深入讨论,共同为国家信创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奉献力量。 信创产业,是一个万亿级的新市场,更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领域。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李臻董事长谈及皖通科技的长远规划,表示要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建设信创产业园,重点投资大交通领域,与706所将拥有深入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表示,期望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携手并肩,持续探索科技企业协同合作发展之路,壮大国家科技实力。
(原标题:ST板块超跌反弹!低价股数量创近五年次高,新晋“披星戴帽”股纷纷开展自救) 低价股数量创近五年次高,ST板块占了七成,新晋“披星戴帽”股纷纷展开自救。每年的年报披露期,对于一些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煎熬的。由于业绩连续亏损,新的一批“披星戴帽”公司会年报披露后密集现身。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2020年新晋披星戴帽股数量达到85只,包括*ST聚力、*ST金洲等。ST板块指数创历史新低,多股近期超跌反弹进入4月份以来,ST板块整体表现跑输大盘,5月14日ST板块指数报收480点,创历史新低。ST板块指数从2017年的1811点跌至最新480点,三年暴跌74%,相当于两次腰斩,可谓惨烈。以最新的199只ST股为样本,如果相比2017年末市值,这199只个股累计蒸发市值达到惊人的1.2万亿。蒸发市值最高的是ST康美、ST康得,两家公司都曾是千亿市值的大白马,如今都仅剩百亿市值,从2017年至今各蒸发超600的多亿元。还有ST银亿、*ST信威、*ST安信,蒸发市值都超过300亿元。如果将上述199只ST股简单的以近三年末平均合计股东户数1000万户来计算,户均亏损超12万元。ST板块指数月K线不过,随着市场情绪完全释放,多家公司股价触底后在近2日迎来强势反弹,比如*ST刚泰、*ST劝业、*ST安通等连续2日涨停。昨日,ST板块收盘涨幅超过3%个股多达22只,多家公司一字涨停,如*ST宏图、*ST金贵、*ST节能等,而5月13日跌停的*ST信通、*ST聚力也在昨日受到资金追捧,获得较高的涨幅。低价股数量创近一年次高事实上,今年以来,ST板块整体遭到重创,腰斩股数量曾一度接近30只,多股股价跌至2元以下,甚至跌至不足1元面临退市的风险。数据宝统计显示,截止昨日A股市场收盘价低于2元的个股接近100只,数量创近一年次高,仅次于今年2月4日即春节开市第一天的数量。将时间轴拉长,在近5年时间里,最新低价股数量仍然是位居第二位的。当前ST板块中最新收盘价低于2元的也有近70只,占整个低价股的近7成,这也与ST板块处于历史低位有一定关系。从个股来看,年内跌幅最大的是*ST博信,由去年末的21.3元跌至最新的5.51元,跌幅达到74%;*ST当代年内累计下跌70%;*ST银鸽、*ST中天等最新收盘价均不足1元。披星戴帽股纷纷开展“自救”部分ST个股反弹行情能否延续,尚处于未知状态,但如果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则有可能会被终止上市风险。截止最新,年内已有华锐风电被确定面值退市,天广中茂也因连续20日低于面值,已停牌等待交易所最后宣判是否退市。在被披星戴帽后,很多ST股股价跌入1元以下,或逼近1元,面临退市风险加剧。目前,已有ST公司采取重组、剥离不良资产或者是进行内部调整等方式进行“自救”,以期改善公司基本面。具体来看,昨日涨停股*ST金贵在5月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正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处置闲置资产,争取借助当地产业扶持政策,努力改善银企关系,维持资金链正常运行。公司昨日涨停,股价最新收盘1.37元,市值13.16亿元。*ST劝业两连板,最新收盘价4元,市值16.65亿元。据公司最新消息,其目前正在推进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国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一季度扭亏的*ST胜利股价1.83元,市值超过60亿。公司目前拟将全资子公司南京德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出售给南京德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南京星月商业管理合伙企业。部分公司盈利不佳主要受不良资产的拖累,比如*ST湘电、*ST聚力。据悉,*ST湘电正逐步剥离亏损资产,湘电风能已于4月24日公开挂牌转让。*ST聚力在公告中表示,拟对公司文化娱乐相关业务进行调整以减少或避免文化娱乐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具体策略包括:1、努力保障建筑装饰贴面材料业务稳定经营,2、调整文化娱乐业务结构,妥善解决文化娱乐业务各项纠纷。事实上,从*ST聚力年报可以明显发现,公司建筑装饰贴面材料业务无论是在产能、规模,还是生产装备和技术实力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综合竞争优势明显。2019年年报显示,*ST聚力亏损15.83亿元,但公司建筑装饰贴面材料业务实现净利润6795.68万元,同比增长63.75%。而文化娱乐业务应收款项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减值准备,该业务亏损15.53亿元。